我看过的动物类电影不多,大部分都是治愈系或者是温情系的,例如《忠犬八公》,小八对主人感情深厚,主人死后仍坚持在车站等待,最终在大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还有近几年很火的《一条狗的使命》,剧情也很感人,但是,对于在现实中生活、又不能逃避现实的我来说,过于煽情了。还有许许多多奇幻电影、动画电影,例如《精灵鼠小弟》、《爱宠大机密》等等,在这儿也就不多提了。
忘了是谁给我推荐的《白色上帝》,不过我记得把它放进片单里是因为电影的名字很有意思。《WHITE GOD》,白色上帝。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往往代表着神圣、典雅、纯洁,而上帝本身就是西方文化里重要的崇拜形象,“白色”又给上帝叠了层BUFF,用这个做片名,导演似乎是相信世界上有非常美好的东西,并向他祈祷。
这是我看片之前的感想。
看完之后,去查了些资料,结合影片,得到了更多的信息。
WHITE GOD,GOD反过来就是DOG,也就是白色的狗。本片致敬了1982年塞缪尔·富勒导演的《WHITE DOG》(白狗),借“白狗”形象,抨击了美国种族主义的种种问题。《白色上帝》受到了《白狗》的影响,但是它想要讲述地更多。
影片的主人公莉莉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里,家庭环境令她无法得到足够的爱,只有狗狗哈根能一直陪着她。母亲要出差三个月,把她和她的狗都托付给父亲照顾。父亲生活不顺心,虽然很爱莉莉,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跟她相处。他们居住的公寓明确规定,养哈根这样的杂种狗需要缴纳高额费用,父亲不愿意缴费,想把哈根送到收容所,莉莉不同意,两人因为哈根产生了矛盾。莉莉害怕父亲把哈根送到收容所,所以带着哈根去音乐学校上课,引起课堂混乱。父亲与莉莉爆发争吵,一怒之下把哈根丢在了半路经过的工地上。
至此,影片分为双线。。
——被抛弃的哈根四处寻找莉莉,在湍急的车流中走失,成为一只流浪狗。他去了市场,并没有偷肉吃,却被愤怒的屠夫追逐,幸亏另一只小白狗突然出现,他才免死于屠夫刀下。他跟着小白狗去了流浪狗聚集的废弃工地,遇到收容所成员来捕狗。他好不容易逃走,被流浪汉抓住,卖给了狗场,之后又被狗场卖给了职业斗狗人。冷漠的斗狗人残忍地把它训练成凶残的斗狗,让他在在斗狗场上跟同类厮杀。哈根咬死了同类,趁着停电跑了出去,找到小白狗,回到了曾经的工地,然而没几天的功夫就被收容所的捕狗队找到了,被抓到了收容所。在这里,哈根看着同类被安乐死。领养人来审视它的时候,做出了令他误解的手势,哈根攻击了她。哈根因此被宣判了死刑。管理员将他拉到同样被宣判死刑的狗群之中,对人类彻底失望的哈根咬死了管理员,带着几百只流浪狗冲出了收容所。
——莉莉四处寻找哈根。她走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去了收容所,也没有得到哈根的消息。当她失望的想要放弃的时候,一起学音乐的男同学开解了她,莉莉看着同学们在酒吧中肆意的样子,想用别的方式排解痛苦。她想要抽烟,求着男同学带她去聚会喝酒,在闪烁的灯光下,在人群里,她却格格不入的睡着了。聚会场所被举报,她作为疑似吸毒的参与者被带到了警局,父亲很内疚,以“我们去宠物收容所领养一只狗吧”向女儿寻求和解,莉莉看到了父亲的脆弱,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两人和解。学校的音乐会要开始了,父亲去看莉莉的表演。
双线交汇。
哈根带领狗群在城市肆虐,来到了莉莉的音乐会。
莉莉跑出去寻找哈根,在空无一人的城市里,她看到了被狗群破坏的城市,以及被哈根杀死的屠夫和门房。她无法理解哈根做出的事情,加快了寻找哈根的脚步。一人一狗在屠宰场相遇。哈根带领着庞大的狗群向曾经的主人逼近。莉莉想用丢木棍和哈根互动,哈根无动于衷,最终,莉莉吹响了自己的小号,在熟悉的号声中,哈根得到了安抚,缓慢趴在了地上。莉莉也趴在地上,镜头拉远,狗群安静的趴着,莉莉也安静的趴着,父亲走过来坐在她身边,等待黎明的到来。
影片涵盖了太多的元素:动物、家庭、剧情、惊悚、恐怖、复仇……现实中还带着点魔幻,很难定义是什么类型的片子。
很多人称它为流浪狗版的《猩球崛起》。以难以想象的“狗灾”,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让人类因此感受到自己制造的危机。但是我觉得不是很合适。《白色上帝》故事说起来很魔幻,但是拍摄手法很写实,冷郁的色调,微微晃动的镜头,向观众们直接展示了现代工业城市的冷肃。另外,《白色上帝》故事的根本不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生命产生的矛盾,落点也不是复仇。虽然我很不理解哈根为什么能率领整个狗群向所有人完成复仇(很明显是为了达到故事的叙述目的而加工的情节),但是也还可以接受。毕竟这不是故事的重点。电影有几个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简单分析下。
1.匈牙利。
故事的表层矛盾,是因为养狗产生的矛盾。匈牙利政府规定,养非本土纯血犬都要缴纳高额税金。影片表现出来的匈牙利是阴郁的,冷森森的。匈牙利拥有很复杂的历史,上个世界的二战,他是德国的帮凶。我欧洲近代史学得一般,深层的分析不出来。但是我知道战争会给大部分人带来的痛苦,且这种痛苦会绵延很多年。每个国家在战争中的位置不同,痛苦的方式也不同,也因此形成了各个国家的气质氛围。影片的风格和匈牙利的气质就非常契合,影片的最后,狗群在城市里狂奔时配得音乐就是充满激情和悲怆感的《匈牙利狂想曲》,观看的时候,瞧着狗群在匈牙利狂想曲的音调里狂奔,在有种凝视命运滚动的感觉。导演兼编剧凯内尔·穆德卢佐出生于匈牙利,他在拍摄的时候,应该也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感悟融入其中了吧。
2.唐怀瑟。
十三岁的莉莉,青春期的莉莉,正经历世界观塑造的重要阶段,与父母失和,又失去了哈根,偏偏人生还在向前走。找了好几天却一无所获的莉莉,在酒吧外面贴海报,遇上了班上的男同学,在得到对方的温柔安慰之后,她把哈根的海报撕了下来,又展开了,十分纠结。在这个片段,莉莉与男同学讨论了老师让他们去看的歌剧《唐怀瑟》。
(13世纪初叶的杜林加,唐怀瑟离开爱情女神维纳斯的虚幻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华特堡山谷,与圣洁的伊莉莎白重逢。两个世界的冲突在以爱情本质为主题的歌唱竞赛中达到高潮,唐怀瑟因为讴歌肉体的享乐与维纳斯,而不容于他所属的团体。是伊莉莎让他领悟自己的罪过,并前往罗马朝圣。教皇拒绝他的悔过,但上帝本身却愿意宽恕:意味着绝不改变的光滑木杖突然再次发芽,象征唐怀瑟的获救。——摘自音乐学习网)
莉莉和同学们很多都没去看,老师勃然大怒,把他们轰出了教室。
在此之前,他们也对唐怀瑟进行了猜测和解读,认为是讲述爱情故事的。此时,13岁的莉莉无法从生活中得到足够的爱,又失去了哈根,孤独、空虚、茫然,她开始把感情寄托放在别的事情上,跟着男同学去参加所谓“成人”的party,想要喝酒抽烟,可是当她真正身处到这个环境里,根本找不到可以依托心灵的东西。第二天被抓去警局,看到父亲对她流露出的感情,她才被治愈了一部分,乖乖的在家,乖乖的去参加音乐会。其实没必要牵强的说莉莉和唐怀瑟的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唐怀瑟的故事里,唐怀瑟悔过之后终于得到了上帝的宽恕,莉莉看到父亲的爱,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这是白色上帝亲情线舒展的地方。
爱是存在的,爱需要表达。
3.小白狗。
小白狗救了哈根两次。一次是在肉场,小白狗帮他从屠夫的屠刀底下逃离。另一次是在废弃工厂,小白狗带着他逃离收容所人员的追捕。在哈根流浪的时间里,对他最好的就是小白狗。哈根从斗狗人手里逃出来后,再度遇到小白狗,和小白狗一起被抓紧了收容所,哈根带着狗群袭击城市的时候,小白狗也跟着,它去找了莉莉,想把她带到哈根面前,最终死在特警的枪下。有种解读说,哈根代表的是底层阶级,白狗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的则是上层阶级。一个白狗成为流浪狗,并救助流浪的哈根,最终死在特警枪下,联想一下小白狗和电影名字,以及各种引申的含义,会出现各种解读。我不喜欢过度解读。总结起来,简单的说,这世界上是有善意的。善意是很美好的。但是善意的效果有限。善意也终将走向死亡。
4.屠宰场。
莉莉的父亲在屠宰场工作。接莉莉回家的那天,他们开车回家,背景是几头被牵进了屠宰场的牛。影片的最后,哈根报复完所有伤害他的人之后也来到了屠宰场,莉莉和父亲都在这里,面对着庞大的狗群,父亲准备与之对抗,莉莉吹响了往日用来安抚哈根的小号,成功安抚了狗群,展现了电影最经典的一幕。庞大的狗群俯卧在地,人类少女也俯卧在地,人与狗平视,镜头拉远,露出令人震撼的和谐。
但是,此时的城市已经封锁,黎明到来以后,狗狗们依旧逃离不了死亡的命运。他们就像片子开头被牵进厂子的牛一样,在美好的沉眠之后,即将迎来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影片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举报哈根咬人的房客、抓狗的工作者、抓狗的流浪汉、斗狗人等等,都可以分析解读。尤其是斗狗人和哈根的情节,但是我有点累了,就先写这么多吧。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狗狗演员,并出了符合规定的声明。这个没办法证实,哈根的剧情作为主线,本来应该是自然天性的释放,但其实还是人类操控表演出来的东西,我知道这个剧情可以做到表达创作者的某些思想,但是我真的不喜欢。
总而言之,《白色上帝》这部影片想表述的东西是非常复杂。“哈根”代表着弱者,“莉莉”代表着善良的优越种族。在现在这个世界,不同物种、甚至是不同阶级、团体、立场的人,如果不能互相理解,矛盾只会日益加剧,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创作者给影片取名叫做《白色上帝》,是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对其抱有信心,但也明白悲剧才是人生的内核。纯洁无瑕的“白色上帝”是不存在的。悲观的说,“救赎”本身是输出行为,得不到结果才是正常的。大概是导演塞了太多的东西,最终导致后半段节奏崩坏,剧情可以理解,但是与现实感的画风又有冲突,有点遗憾。
《白色上帝》必须力荐的一部被忽略的好电影!比起那些花俏的拍摄手法,这样的手持式影片让我震撼! 往常来说,观影前我多会选择阅读影纲,可能是《白色上帝》一名过于深沉,加之我对狗狗有特别之情,便随着自我理解做了判断,这部应该是讲陪伴和离去的故事,殊不知,我大错特错! 人性,多么可怕的法则!温顺如犬的你本是大自然的馈赠,却因人类道德的败坏,使你走上复仇之路,你所经历的阴暗岁月,那些扭曲人性的瞬间,你承受着,等待着,期间,你还向往着阳光照射的一天,可是,人类呀,为什么会持续不断的给予你伤害和罪责? 我哭了,有三个场景让我哭了,第一处在哈根凶狠的模样,第二处在哈根夜路狂奔,第三处在女主俯身与哈根对视,这种种的存在,哈根依然相信世界会有爱,有那么一个真正爱它的人,它期待被爱,就像从前一样,因为它和它们天生就是有爱的犬类。 这是一部让人胆寒的隐喻,通过低等动物犬类,折射出高等动物人类的残暴、无情、卑劣等行径,它在诉说着一种真理,爱,你真的懂吗?
小女孩看到那么多人被狗杀了,却不害怕,还是一心只想要找到自己的狗,并不关心和在乎被狗杀的人,这是什么中学生?冷酷无情的中学生又怎么会对狗情有独钟?还有最后的既然狗能找到每一个伤害过它的人,为什么就是没有去找小女孩?!牛啦,不能理解。但是这么多狗拍电影,确实挺震撼的,那么多狗出来出来屠人的时候好吓人啊,隔着屏幕都毛骨悚然
如果说不是狗狗电影我不会看完,虽然我是爱狗人士,看到最后也会觉得处决是那些狗最好的结果了,影片意图适得其反。
镜头很慢,舒缓的电影
前半段铺垫,自私的母亲,固执别扭的父亲,无措懵懂的少女。
能看出父亲很不适应女儿的到来,想要和女儿交流又不得其法,对哈根他可能是嫉妒的。
父亲胜利了,成功的把哈根丢掉,女儿开始寻找,叛逆,觉醒,父女感情开始修复。
前半段还可以,稍显拖拉,但可以理解为影片格调,刻意为之。
后半段荒诞,哈根被虐待,开始反击。在大街上狂奔,一个个的找到杀死报仇。
前面清新,后面荒诞,导演手法生疏,用力过猛。
如果前面后面分开看我会觉得是两个电影,两种风格场景衔接突兀,没有美感。
情节的不合理性就不说了,就算是纯荒诞电影也是有逻辑在里面的,感觉狗狗一下就有超能力似得。
结局匆忙,感觉像是应付观众的玻璃心吧,能去看这部电影的也是柔软的人【就比如被骗来的我😭】
其实我想说,每一个生灵都值得被善待。闲家里太安静,家里的大院子被闲置,以前在城里住楼不敢养狗,怕溜得少委屈狗狗,所以央求老妈带回家里两只小可爱。
狗狗是土狗,我们家从来就不执着狗狗的血统,两条狗狗很懂事,给我们家带来了不少欢乐。
对于他们,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感情,也不能高估他的智慧,对他们多些耐心和理解。
西班牙奔牛節換成匈牙利奔狗節,有仇報仇,點到點,一對一,頭腦簡單到教人五體投地。欠說服力。欠逼力。醜化狗,也醜化人類。
完全类型片的拍法,赞!
上帝的良知
以驚悚片類型包裝流浪狗問題,女主角/剪接/動物訓練好評,愛狗人士大推!
非常佩服导演对动物的调配能力,以及漂亮的运动镜头。人和狗的两线故事交杂,看的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好在格局是很好的稳住了。以及五星都无法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和崇敬。
【欧盟电影展百老汇展映】差强人意之作。在每一个狗演员表演镜头的背后,似乎都可以看到导演和训练员指挥的痕迹。小女孩的青春期叛逆设定和对狗的感情也是莫名其妙,结尾直接把电影从“狗球崛起”变成了“无脑狗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整体工整而套路,有几个镜头很震撼,整体一般。
伴随第2号匈牙利狂想曲奔涌而出的生命旋律,直指人性优越感的革命寓言,广场形同号角,斑马线似琴键,整部电影犹如一气呵成的乐章,汹猛而壮美。最终实现的救赎并不是人犬重逢,阶级依旧,而是在天翻地覆之后从零建立的信任,生灵平等。
(7/10)这片儿作为一种关注的大奖片也太TMD商业了吧,商业到都不忍直视了。还是说评委看中了致敬[鸟]?(肯定不是因为[狗星球崛起])。有趣的联想点是屠狗作为屠犹或者其他少数人的隐喻。但是故事还是概念先行,转折生硬;好莱坞明星狗领衔,好在欧洲导演保住了些许不那么顺滑甜腻的点,否则真没法看了
细小却又深厚的感情,生命中没有过狗的人大概很难体会。叙事很有耐心,循序渐进,平行剪辑也好。fierce and beautiful是好的评价,但尽管有许多残酷,仍然从电影中感受到导演是一个温柔的人。最后的最后,一切生命都找回原本的样子,平等相待。结尾镜头可真美。
拍的很燃,还真是狗狗版的【猿族崛起】,就是那种纯好莱坞类型片式的拍法,只是没能找能解决狗狗最后的智商问题,结果故事越燃,人为的痕迹就越重,越让人觉得是编剧们在强奸这个故事,故事倒是把当年那个“【白狗】养成记”的前传给填不上了。狗狗的行为动机倒是可以理解,就算刻意倒也解恨。★★★
好难拍的片子啊)主角狗我怀疑已经traumatized 3.5
爱狗人士必看,吃狗捕狗斗狗屠狗人士就不用看了,反正看了也不能理解,反而还会嘴贱几句,浪费了电影。杂种狗也是生命,混血人就吃香,混血狗就命贱,这我是不认同的。杂种狗也很忠心,也有可爱的一面,不善待起码也不用歧视。我很反感那些自认爱狗,其实只是喜欢弄只宠物玩玩的家伙们(讨厌某一类狗还是很正常的)。电影拍得还行,但主题的确拍进了我心里,很多人不喜欢最后流浪狗们的暴动,其实这只是编剧希望看到的情况,狗狗们被人物化了,现实里根本不可能发生,就算一条狗被虐得再惨,内心再恨,再想复仇,最后也不过只能忍,这拍出来又何必呢?从某些角度来看,一部分人类也和片中的流浪狗们一样在社会上受尽压迫和歧视,最终爆发,比如最近看的《小丑》。
用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拍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故事没什么说服力,情节也不怎么震撼,虽然挺血腥,但是从概念到执行都幼稚得如同小学生。
疯狗哪怕崛起了还是疯狗。
匈国狗在匈国电影里听匈国最伟大作曲家的匈国狂想曲。视觉上很有问题,镜头速度过快,连续性差。你用这么多小幅度推拉的晃动镜头,在冲击力上还是没法代替一个近景。动物戏的前期素材乱,只能大举依靠剪辑。不过后半程剧情比较精彩,遮掩了镜头上的不足。
昨天来个《猩球崛起》,今天来个《狗球崛起》,明天就会有《猪球崛起》,这样有劲么?神经病!
我同意善待生命,我不同意善待傻逼电影……@hkiff2015@百老汇moma
人类残酷又愚蠢。
父亲终于理解了女儿,愿意跟女儿一样趴在地上,用平视的目光注视狗狗们,黎明前的平静,多么和谐的画面,可是黎明之后呢?这些狗狗的命运会如何?不敢想象!
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