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名字翻译的有意思,很点题,电影还不错,尤其是结尾的部分,反转挺耐人寻味的,想到句俗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关于完美犯罪,其实并没有很精妙,但整个节奏把握的很好,只想说一点这个不太完美的犯罪!(硬要挑出一点问题的话) 蒙太奇是剪辑技巧,片中被害人的母亲,把15年前的案子平行剪辑了一遍,如果不是电影,那这位母亲可以说是相当高智商了,不过这也是我觉得可以讨论的地方,前两年看过一部电影叫《看不见的客人》,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复仇的父母,不过有铺垫,那位母亲有话剧团的表演经历,所以,在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而这部电影中的母亲,唯唯诺诺的样子,15年的时间,怎么看也好像不太有说服力!可能唯一能让我信服的,就是他对孩子的爱和对嫌疑人的恨! PS:每次看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是很想为里面的policeman打抱不平,因为几乎所有的案子他们的形象都是傲慢的,愚昧的,邪恶的甚至,当然也有好的policeman,不过面对大多数的坏policeman,总觉得他们不被人理解
7.5分。
这部电影评分这么高,但是看的时候,各种细节上逻辑问题真的很气人。而且节奏拖拉,剪辑情绪不足,这些都让人觉得很普通。
虽然一部悬疑犯罪或者反转电影总有逻辑不足的地方,但是通常引人入胜到不去注意,那也不错。问题是我个人看《蒙太奇》总是不太投入。 还有女主的选角,看起来并不太符合能把人带进去的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眼妆好出戏,脸上有点浮肿。让人吐槽的逻辑在于太多点编剧都是依靠“巧合”,而非合理逻辑推进的。还有诸多可以更好的处理却逻辑不严谨的地方:
1、15年前的罪犯这么小心藏车绕路,还天天穿雨衣戴手套,竟然连案发地点有没有监控都没考察明白就去放花,还偏偏在追诉期没完全结束时做这么危险的事,结果差点在饭店被逮住。 2、有些画面剪辑顺序有些凌乱,比如男主看监控看到车标的画面放在他们做了那么多努力后面,让人有种“搞了这么多你才看到监控里这么明显的标志?”的感觉。 3、放花地点刚好有监控,是逻辑牵强的巧合,然后一直找不到人,偏偏追溯期还有几小时时,那辆车跑过来停在男主面前,如果是杀人犯炫耀,有必要吗差点在饭店被逮住,所以这辆车不是靠逻辑找到的,还是靠的巧合。加上强调追诉时间倒数,为的就是向观众展现,哎呀好紧张,哎呀明明可以抓住又溜了好可惜。只是这种基于巧合上的营造,显得很刻意。 4、后来都明显饭店被重新打扫整理过了,那么大一个黑伞躺在原地没人动?你逗我?哪怕是女主询问,老板说想起来我收捡了那人落下的伞再拿出来,也合理多了!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编导根本不注重逻辑细节!最气人的是这些是明明可以合理化的地方啊,不注意细节对电影很不好。
5、15年后的事件,小孩丢了,爷爷接起犯罪嫌疑人手机挥手,警察们竟然很巧的围在一起讨论都没看到;母亲和犯罪分子通话,警察们还紧张的把东西落到地上?要想表现警察们的无能或不专业,也不用这么过吧,连没了孩子的母亲表现的都比他们稳定多了。 6、爷爷人不见了的时候,没有一个警察在乎。 7、15年后的这个案件,罪犯要嫁祸给爷爷,却连仓库和磁带这么显然证明爷爷说了实话的东西都不销毁,罪犯凭什么觉得警察连去看一眼仓库就能识别都不会去看?那是因为编剧这么觉得,不是罪犯这么觉得,这种情况典型属于编剧强行替代罪犯和警察,实际逻辑是不成立的。 8、小春还给母亲以后,此案虽然了结但并没有过追诉期,还可以翻案。自己爷爷进了监狱,小春又和女主相处了这么久,这些种种要不了多久小春母亲就会沟通知道。那么母亲知道自己父亲是被构陷入狱的,又有女儿作为人证,小春的母亲难道不会起诉翻案找律师吗?那样的话爷爷是否会入狱十五年那么久还很难说。 这么多细节逻辑不合理,还一直给观众洗脑说是“完美犯罪”,我真是服气。
我曾经是韩国犯罪电影的忠实粉丝,曾经是。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在电影领域,韩国已经把日本和中国这两个邻国甩在了身后。就犯罪电影而言,韩国人做出了不少有分量的作品,比如《黄海》、《追击者》、《杀人回忆》等等,总体上它比邻国电影更有节奏快感,更有社会批判深度,演员的表演也更有力。可以说,韩国影视人学好莱坞学到家了。
但一路看下来,我逐渐对韩国犯罪电影失去了原有的热情。确实,它的节奏还是那么明快,正派和反派的角逐依旧激烈,影片也常涉及到对社会的批判。但总体而言,犯罪悬疑的路子是越走越窄了。为了维持原有的快感,创作者们不得不加入更多佐料,更多冲突,追逐,掩饰与反转,有时甚至牺牲掉故事的合理性与逻辑性。
韩国犯罪电影逐渐沦为一道麻辣快餐,为了让食客吃起来有滋有味,大剂量地添加辣椒味精地沟油。这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的套路。到处都有冲突(警察里肯定有坏人),随处可见阴谋(政府是大反派),反转在意想不到之处浮现,观众在情节的波浪里随波逐流,之后才模糊意识到好像哪里不对劲。
确实不对劲,故事这么讲只会越重复,更套路,从而失去从更深层面上打动观众的能力。在这方面,中国人和日本人反而做的更好一些。故事情节应当为故事主题服务,最终传达意义和感受。它不能沦为为了情节而情节,一味追求片刻感官的刺激——情节因此越发走向离奇。凶杀案不够味道,那就设置变态杀手犯下连环案,然后添加伦理的,情感的作为佐料,出锅前浇一勺社会阴暗面,假装自己在批判。
中国影视人学韩国电影不能一味照搬,学表演学节奏控制都好,但做成《爆裂无声》那样子就行不通。豆瓣青年也不该把自己肤浅的审美强加给大众,为它高口碑低票房叫屈。事情就是这样。
以下是观影随记。——————————————————————————————-——
15年前的命案再次浮出水面
(韩国电影里制造冲突反转与控制节奏的手法)
凶手在当年的案发现场献花
根据线索寻找凶手
线索:行车记录,监控,找到被盗车辆,凶手心虚逃跑,追捕然后失败,但留下别的线索——一把伞
(罪犯虽然出场,但始终是不能当场抓获,失之交臂后会留下线索备用。)
另一起绑架案上演,编剧让所有人以为这是同一凶手的再次作案
凶手打来电话,索要赎金,警方策划抓捕,反转——来者是受害人爷爷
接下来是再次反转,警方断定爷爷就是绑架者。
此处最大的bug是爷爷为什么要绑架孙女,这在清理上完全讲不通,但是为了后续的反转效果,只得如此。除了此处,影片还有不少为了追求冲突与转折生硬的地方。
但情节的发展一浪接一浪,让观众无暇思考。
另一条叙事线索:西珍妈妈根据雨伞追查,找到凶手身份,开始策划绑架
两条线索交汇在警察明白绑架者是西珍妈妈的那一刻,真相因此而大白。
然后进入影片的主题环节(可以是社会批判,现实主义,伦理困境)但这不是重点。
影片结束。
优秀的剧情,巧妙的时间轴,得到慰借的结局。佳作。 关于剧情 不细说了。看过电影以后,会觉得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受伤的妈妈,为了复仇重演了自己经历的案件,而经历了前后15年的警官侦破了整个案件。但导演展示剧情的过程却很曲折,他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 关于时间轴和故事线 影片有三条线。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和一条15年前的回忆线。两条现在的时间线在吴警官见领导喝茶,西珍妈妈打电话的那个时间点分离开。这个点以后,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小春被抓,紧接着是西珍妈妈回到韩哲留下黑色雨伞的小店。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被逆转了,从这以后,导演有意放缓西珍妈妈自己调查的时间线,而主线的时间是正常,两条线此后交织在一起,但两线时间上行进的快慢不同了,却给观众造成一种相同的错觉,观众即便不觉得是发生在一个时间的,也至少会觉得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内的,因为“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情节在观众心里事默认的。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在最后揭示真相时重新归到一个时间点,合在一起(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下一段会提到)。而第三条线也通过剧情的重叠和恰当的回忆被穿插在主线当中。三线有序不乱,交错恰当,分合巧妙,是本片一大亮点。 关于所谓的“bug” 那些普遍认为的所谓的“bug”不提了。我说两个别的“bug”。分别关于剧情和逻辑。第一,韩哲是完全可以猜到作案的是西珍妈妈。在吴警官发现路边白花的时候,他问了西珍妈妈,回答说没有人,也就是说,除了警察是没有人了解整个案情的。就算这一点韩哲不知道,当他经历了自己所设计的这些,第一个想到的也一定是西珍妈妈。15年前他可以完美犯罪,把所有人耍的团团转,现在难道连谁是凶手也想不到么?不会的。第二点,在小春被抓前,黑衣人打算抓一个小男孩,这是西珍妈妈会做的事么?一定不是。这个动作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在剧情上,因为这些铺垫,包括导演对西珍妈妈故事线时间的安排,观众只有在最后录音带出了结果,西珍妈妈缓缓回头的那一刻,才会焕悟,她才是凶手。在这一瞬间,15年前后案情重叠,身份置换,案情不同之处和分支的疑点成为突破口,真相大白。观众在影片的前半段是一定不会料到这一切的。而在最后带给观众的冲击也是正常行文安排给不了的。这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有时候故事的发生就和历史一样,不能假设。当故事没有按照你的预想发展,不一定是有问题,也可能是导演为了别处的合理性放弃了此处的合理性。也没有一种逻辑,是完美的。何必带着挑刺的眼光看电影?看电影该是因为兴趣,有这样的态度,看电影时便会纯粹许多。也更能欣赏其中出色的地方。因此,好电影既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也可以没有“bug”,全在人怎么来看。 关于人物 感情 和结局 影片中,吴警官第一次找西珍妈妈时,她充满期待的问“有新线索了吗”,这15年,她一直都没有放弃。也许你也注意到了,西珍的爸爸和小春的奶奶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交代原因,导演有意弱化了这两个角色,这样,对西珍妈妈和韩哲来说,女儿就是整个世界。为了治病,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铤而走险。为了复仇,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不顾不切。小春重回父母的怀抱之时,一切尘埃落定。完成承诺的吴警官,为孙女认罪入狱的韩哲,让罪犯忏悔的西珍妈妈,都得到了应得的慰借。开始时,西珍妈妈轻轻的抱着女儿的棵,可怜楚楚。结尾时,西珍紧抱着那课树,15的痛苦,忍受,泪水,在这一刻融化在森林的微风里,消散在森林的微光里。也许,只有西珍听得见,也只有西珍看得见。
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编剧太牛掰了,幸好看片前没被剧透
电影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两个大bug,一个就是爷爷最开始失踪了没人发现的。第二个就是凶手的目标那么明确了为什么还要有一个黑衣人抓别家小男孩的片段,纯粹是为了误导观众的嘛。
韩国现在类型片拍得真是好,剧情结构错综复杂,还能拍得流畅自如,真是越来越滋润了。一个破不掉的儿童绑架案,到真相大白罪犯彻底认罪伏法,居然能够反转两遍剧情,令我叹为观止。
拍得一般。可人家原名叫《蒙太奇》,是哪位大师给翻译个名《抓住那个家伙》——喂这明明是所有犯罪片的名字好不好!
哎呀当然回头一想会有很多漏洞且不太合理,但真的好会编呀!!严正花的脸……让人好担心……
韩国这种绑架小孩题材的电影蛮多的,所以看前面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蛋四,作为一部终于有结局的,它还是shock到了我。。编剧好牛逼,必须五星好评(喜欢的可以去看一下“孩子们”跟“那家伙的声音”)
金相庆的演技还是不错的,就是长得太主旋律了,感觉随时会说出:“你们犯罪分子这么凶残,党和人民知道吗?”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初中时第一次读日式悬疑的感觉.
正义得到了伸张,但没有人能全心而退,补充个细节,爷爷最开始没有报警而是选择说:听绑匪的话孩子就一定能回来! 这个细节大家感受 细细体会下。
棒国电影太惊人了,这批70后小导演的处女作一个比一个猛啊!!编得也好,配乐、镜头、电影语言什么的都好凶残。一生推啊一生推!
导演意图是好的,但是驾驭的有点混乱。而且那个老头假扮军人逃跑的场面,俨然像个训练有素的年轻小伙子,哪像老头啊,不符合逻辑。
2019年《误杀》→ 2013年《蒙太奇》。个人感觉《误杀》有个细节比《较量》《误杀瞒天记》更为严谨,就是「男主去开车时戴手套以防在车上留下指纹」,如今看来可能有受《蒙太奇》启发。《蒙太奇》最后「为了家人,所以不择手段」的点题与同是2013年的电影《较量》异曲同工,挺巧。另外,这部有“复仇”感觉的电影还让我联想起《告白》。通过交叉蒙太奇将不同时空的故事线来回剪辑营造出的悬疑效果值得赞扬,不过有些担心“女孩”回家跟父母道明“绑架她的人另有其人”会导致男女主角的所作所为前功尽弃。
大爷你跑的也太快了,钙片没少吃吧
看到最后,忍了很久的眼泪还是掉下来了。唉,套句韩剧常用的台词:“你让我痛苦,我要让你的眼睛流血泪。” 在法律无法追究凶手的情况下,我依然坚持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的正确性,法律无法给我们公正,我们用血用一切都要跟你同归于尽。
结构架得妙。反转又反转也是下了心思。把追诉期这个韩国犯罪题材里的老梗玩得花样翻新。但小女孩看到了犯人,这种洞能不能再补补?这种程度的绑架15年抓不到也需要点解释才行。严正花演技是好的,可惜脸太出戏,说是丧女15载的苦母没有说服力,特写尤其。
剧情反转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编剧,导演水平不错,演员也给力,很好看的一个故事!
以暴制暴的完美诠释。
用剪辑打乱时间线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但始终免不了炫技取巧的意思。韩国的悬疑罪案片太成功了,这部只能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btw原来“杀人回忆”都已经过去10年了,主演一点没变~
加害者和被害者身份的完美置换,捍卫正义者最终却只能通过非正义手段来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绝对是今年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的韩国电影,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