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终于开始写《天使之卵》观后感的时候,上海正好狂风暴雨,从早上开始,几乎没有停过,仿佛要把这个世界淹没。文章很多观点受 Brain Ruh所著《Stray dog of anime》启发。如果想更加了解押井守和他的作品建议读一下这本书。
1985年,《天使之卵》诞生,这个OVA标志着押井守离开小丑社(studio pierrot)和福星小子剧组,作为独立导演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因为可以完全自由发挥,所以这个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记----他的世界观,他的美术哲学等等都非常明显的倾泻在了这个片子当中。虽然在之后的访谈中,押井守曾经戏称因为这部作品晦涩难懂“导致之后很多年都没有人找他出电影了”,但是这无疑奠定了他之后作品的一致风格:大量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来探讨人性和世界的深层本质。另外,天野喜孝作为片子的美术指导,双剑合璧极大增强了作品的魅力,繁复华丽的哥特式建筑,荒废的古老小镇,阴郁沉重的氛围,精致的钢笔笔触画风的人物,静止的画面与沉默的留白,剧情节奏和冲突的张力都得到了完美的把握,这些成就了这部可以称为艺术品的OVA。
卡梅隆曾经这么评价押井守:很多好莱坞大片的创作都是先确定好几个吸引人的角色,然后再考虑剧情和世界观;押井守却是以世界观为基础开发整个故事线。这种创作方式无疑赋予了他的作品深度与广度,充满了对人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以及时间的意义的探索与哲思。押井守对宗教有着很深的理解,尤其是基督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宗教隐喻使用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天使之卵》以诺亚方舟为基础,《avalon》使用了匈牙利宗教传说,等等。但是他坦言并不信仰特定的教派,他只是利用宗教中的隐喻与象征来构造自己作品中的世界观。所以,基于这点,我对《天使之卵》中隐喻的解读会不仅仅限于基督教,可能还有东欧的传说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隐喻。押井守自己也说过,他自己也没法完全解读整个作品的含义,他认为每位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所以这里我在尽量不偏离作品立意的基础上,表达一下我自身的看法。
《天使之卵》全篇一共71分钟。在一个有着末世感的荒废的欧洲古镇上,一个白发少女为了守护孵化某种东西的卵而四处奔波,一位战士失去了记忆漫无目的的寻找着一些事情的答案,没有色彩和表情的铅灰色的渔夫不懈地捕猎着并不存在的大鱼的影子。战士与少女相遇,聊起了上帝水淹世界,造诺亚方舟那一段古老往事。战士问:“那放出去探寻陆地情况的鸟儿,一直没有飞回来,它到底存不存在呢?”少女坚信它是存在的,并且在她守护的卵里等待孵化。战士趁她熟睡之际,用剑破开了卵,发现空无一物。少女醒来发现卵空无一物,悲痛至极,跌落深潭,长大,成熟,并涂吐出了无数个卵。
首先谈一下我对影片世界观的理解。我觉得《天使之卵》和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惊人的相似:每一位远古的神灵,在拥有众多信徒的时候繁盛,在失去了信徒之后消亡。《天使之卵》中荒废的欧洲古镇,死寂的地平线,毫无生机的渔夫,都象征着一个众神凋敝,信仰式微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少女代表着少数对信仰毫不动摇的信徒或者是神性的人,战士代表着失去了信仰和自我认同的迷茫追寻生命意义的流浪者。
然后在这个世界观下,来说一下我对这个作品中出现的人物的隐喻的理解:
1)鱼和渔夫
毫无疑问在片中游走在古建筑墙壁上的大鱼(形状非常像已经灭绝的棘腔鱼)象征着上帝。在基督教中,鱼与上帝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希腊语中,鱼是ichthus (伊哲萨斯),对应的希腊文翻译是,“Iesous Christos, Theou Uios, Soter”. 意思是,“基督耶稣,上帝 之子,救世主“,”基督鱼“这个符号(见下图),主要用在初期教会年代的基督教徒中(公元一世纪和二世纪时期)。这个符号由埃及亚历山大人引入;在那个时 候,亚历山大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港口,许多来自欧洲大陆的货物必须从这里经过。由于这点,这个符号最先被海岸城市的人们所使用,作为耶稣基督这个被人熟知的神灵的象征。
此外,更直接的证据是片中城镇中哥特式教堂的彩窗是鱼的形状(见ova截图)。所以片中的鱼象征着上帝本身。
执着不懈追踪捕猎鱼的渔夫自然代表着信仰上帝的教徒。在圣经中,耶稣很多使徒都是渔夫。例如马太福音第四章,上帝召唤4个渔夫成为其使徒。耶稣向他们说:“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渔夫被塑造的像铅灰色雕塑一般,并不像活着的人,更像是某种幻影。他们平时像雕塑一般一动不动,唯有当大鱼的影子出动时才拼尽全力捕鱼。不论是看到小女孩还是战士,甚至是被大水淹没之时都无动于衷。押井守对这些教徒的塑造,无疑是消极意义上的。渔夫盲目而麻木的追随着上帝(信仰)的残影,执着等到上帝的再次降临,甚至不惜葬身洪水。
2)战士
战士在故事中的形象具有多重隐喻意义。从外貌上,他很像基督的化身:背负着一把十字架型的武器,双手都缠着白色绷带,不由得让我想起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场景。而且他在和少女谈论上帝放洪水摧毁世界造诺亚方舟的事情,谈论到他和少女的归属,说道:“你我二人也像那些鱼一般,仅仅存在于那些早就逝去的人的记忆。”就像是所有远古的神灵,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在记忆的角落。在这一层含义上,他的形象和基督重合。
但是毫无疑问,他的身份还有一层隐喻。就是虚无主义。整个影片并没有多少对话,但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只有这一句“dare,anada wa dare?”(谁?你到底是谁?) 这不仅是少女对他的问题,更是他自己对自己的问题。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去,自己是谁,自己要去向何方。他失去了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为了寻找真相而游荡在这个世界里。但同时,他有着剖析一切事物真相的冷静的洞察力和思维,对于卵孕育的东西为何物,他采取了一种极其现实的做法:打破它,正视它。和少女一厢情愿的相信信仰完全不同,他打破了少女虚幻的信仰。这是一种完全反宗教反信仰的冷静的审视,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所以战士另一层隐喻是,抛弃了旧世界的一切信仰和身份认同,对这个世界抱着冷静审视态度的,不断追求真理的那一类人。
人类的历史,以工业革命为分水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由于对自然了解有限,人们对神,对自然怀着天然的敬畏,宗教信仰一直人类文化的中心。但是从工业革命之后,科技高度发达,宗教被科学证实是假的,无神主义成为主流。但是越来越多人在这看似进步的社会中失去了信仰,这个世界开始充斥着许多迷茫的灵魂,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苦苦探寻着人生的意义。
这位战士也许就是现代人的缩影:一生都在漂泊于大海的方舟上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得到的答案却是虚无。
3)少女
少女和卵的象征意义无疑是整个作品的中心。而且也具有多重隐喻。首先从人设的外貌来看,少女极有可能象征着圣母玛利亚,纯洁、贞洁、未婚却守护孵化着孕育着某些东西的卵。另外在ova结束时,少女的雕塑出现在了飞船上,这简直和西方宗教画里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是重合的。从这个角度,卵可能象征着上帝派来拯救世界的圣子,在卵中沉睡,等待着孵化。少女以虔诚至极的态度守护着卵,坚信卵会孵化成鸟,飞上天空。
第二重隐喻,在这个作品的世界观中,少女还象征着坚定信仰但是盲从信仰的一类人。卵象征着她的信仰。但是她对自己的信仰并不了解,不清楚这个信仰到底是虚无的还是真的会给她带来救赎的希望,从来不去正面审视和剖析自己一直坚信的东西。她居住在一个封存着古生物化石的古堡中,与四处收集来的瓶子相伴。这个封存着化石的城堡象征着她对亘古信仰的坚守的堡垒,装着水的细颈瓶也许代表着对未知事物的期待。lommis说,人对玻璃有一种天然的好奇,人类最初拿到玻璃,透过它来看待世界的这份欣喜与激动,远比钻石强烈。少女无疑对水和瓶子有一种偏好,玻璃瓶那一边的世界显得那么神秘。
少女和战士对待信仰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俩都渴盼救赎的希望,但是战士一见到她就说:“只有把卵破开,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在少女熟睡之际,卵被战士打破,这个举动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卵被打破象征着少女纯洁信仰的破碎;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打破卵的十字架型武器,象征着生殖器,卵被打碎象征着少女贞操的终结。少女发现自己这么久精心守护的信仰竟然空无一物,发出了悲恸的呐喊,坠入水涧中。水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具有生殖的意义,她在水中不再是少女,变成了少妇,吐出了更多的卵。少女失身落水之后吐出的更多的卵代表着她用生命对信仰的献祭,这种献祭呼应了很多宗教传说中殉道者的故事,殉道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来守护宗教信仰。影片最后在蛮荒大地上飘扬的白色羽毛引人遐思,鸟儿到底有没有从卵里面孵化呢?要是孵化了,它们又飞向了何方?
4)卵
那么作为贯穿全篇的至关重要的隐喻,卵又代表着什么呢?我认为卵的隐喻也是多重的。一方面,少女深信这是孕育鸟的卵。在圣经中,鸽子是 圣灵的象征,特别用来象征上帝的洗礼和圣灵降临节。它也表示死后灵魂的解放。人们使用它来召唤天鸽,它是希望的前兆。在诺亚方舟的传说中,洪水渐渐退去之时,诺亚曾派鸽子去打探陆地的情况。所以在少女看来,卵代表着获得救赎希望。
另一方面,其实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在拉脱维亚传说中,卵代表着孕育着天使与恶魔的世界的初始状态。在《日本纪》中,卵代表着创世纪初的混沌,世界由卵诞生。卵代表着旧的状态与新的状态之间的过渡期,卵本身并不重要,卵会变成什么才是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渴望获得真理和意义的战士急于打碎卵的原因。
在影片的最后,承载着多座古罗马希腊众神的圆形飞船缓缓升天,和它在片头降落形成了呼应。在众神像中,怀抱着卵的少女也成为其中一员,象征着世界上又一位神灵的消亡,又一个信仰的消亡。我觉得这个飞船象征着远古众神或者众多宗教,每当世界上少了一位不再被人们信仰的神,这位神就化作雕塑被飞船缓缓带离这个世界。
随着镜头不断升高,让我们看清楚,其实战士所处的,恰好是在一片巨大的诺亚方舟之上。而这一片方舟,孤独的漂浮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上。
押井守的名字经常与“神作”两个字联系在一起。《福星小子绮丽梦中人》《机动警察》《攻壳机动队》,他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日本动画”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从好莱坞电影到3A大作,受其影响而诞生的作品层出不穷。“押井守”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引领着时代的潮流。youtuber VaatiVidya就曾以押井守的《天使之卵》作为切口,去分析《黑魂3》中费莲尔诺这一角色。在这里姑且不论宫崎英高是否真的是在致敬《天使之卵》,光是有欧美地区的爱好者用这样一部小众的动画作为参考资料,就足以证明“押井守”这三个字的魅力。
《天使之卵》是押井守初次执导的原创动画,在这部作品中他同时负责了监督、脚本、分镜三项工作。1984年,《福星小子绮丽梦中人》的上映让押井守声名鹊起,影片中明与暗的强烈对比与强调内心独白的静止画,为这部商业动画增添了一丝文艺气息。不过原作者高桥留美子对押井守的“魔改”却并不满意,2002年DVD版《绮丽梦中人》的解说音轨中曾提到过,高桥留美子最喜欢的剧场版是《唯有你》,最讨厌的非《绮丽梦中人》莫属。这种不以原作为基础的改编仿佛触动了高桥留美子的逆鳞。但不错的票房和观众的口碑还是让业界认同了押井守的才华。
押井守说,在执导了《福星小子绮丽梦中人》之后,自己的监督生涯一下子就变得顺利起来,于是他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事儿都能成,拍什么片儿都有人喜欢。于是《天使之卵》诞生了。为了说服赞助商德间书店,押井守谎称《天使之卵》只是发生在男女之间的普通故事。当时的铃木敏夫还在德间书店当编辑,这是他与押井守之间的第一次合作,令人没想到的是,押井守口中“普通”的故事,竟是这样的晦涩难懂。
即使在今天,《天使之卵》依然被很多人称为押井守最“闷”的片子。光看弹幕量与点击数的对比就知道这71分钟有多么漫长。的确,《天使之卵》并不是一部注重“故事性”的作品。时间地点人物动机从哪儿来要做什么……即使看到最后,观众们也很难总结出一个精确的答案。在这里,我们以豆瓣以及bangumi上的剧情简介作为参考:影片架构在一个充满阴影和灰暗色彩的超现实主义世界中,主角是两个没有提及名字的少年与少女。少女随身带着一颗神秘的蛋,似乎她一切行为都是以保护这颗蛋为基准。身上背着一把十字型武器的少年在某天也随着一种神秘的机械来到这个城镇。巨大的腔棘鱼的身影出现在城镇的墙壁之上,随之而来的还有追捕鱼影的人群。两位主角在几次简短的交流之后变得熟悉,他们谈论着那些已经模糊的记忆以及方舟的传说。趁着少女入睡时,男主角砸破了神秘的蛋。故事也随之进入尾声。
某种角度来说,《绮丽梦中人》这部叫好又叫座的动画反而成了押井守监督事业上的绊脚石。《天使之卵》的失败让他在之后的三年里都没接到工作。据说在影片上映阶段,监督的母亲看着空荡荡的观众席,都不由得担心起了押井守今后的生活。《天使之卵》在商业角度上来看到底有多失败呢?我们翻遍整个网络,也搜不到任何关于它的票房销量信息。影片上映时更是一水儿的差评,不少观众看的昏昏欲睡,认为整部动画不知所云。人们对押井守的评价也从“天才监督”转为“大脑有点儿毛病吧”“怎么做出了那种东西”。在制作阶段,押井守提出了不收(作为监督的)工资,只收版税的要求。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事实上从《天使之卵》录像带废盘后,(注释:废盘就是指CD,录像,DVD等的多媒体商品从销售分类中消除,销售商店内在库的以及音像公司内在库的所有产品全部废弃。对于出版物而言相当于“绝版”的意思。但是,CD,录像等的音像制品,即使暂时停止了商品的贩售,在音像公司内还存留着主音源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所以音像公司在分类上记载的“廃盘”,更多意义上是指出版方不会再版的停产物品。)到2001年DVD版发售前,喜爱这部作品的观众根本没有任何购买渠道。这也就等于押井守基本没有从《天使之卵》中赚到钱,四舍五入就是打白工。不过押井守本人倒觉得没那么惨,虽然经济方面是艰苦了点儿,但电子游戏使他快乐。这一段宅在家里打游戏的时间也成为了他在制作电影《阿瓦隆》时的基础。
原定于1985年夏天上映的押井守版《鲁邦三世》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流产,其中部分设定却通过《天使之卵》重见天日。在押井守版的《鲁班三世》中,男主角鲁邦要偷取的正是天使的化石,而影片中一直保护着蛋的少女,则是押井守版《鲁班三世》中杀人事件的犯罪嫌疑人,这位本该生活在如同《神曲》地狱篇的高塔之中的少女,成为了《天使之卵》女主角的原型。
押井守的许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宗教元素。《机动警察》中以《圣经》的用语章节作为线索的罪犯,《攻壳机动队》中引用《圣经》的傀儡师。在《天使之卵》中,宗教元素更是随处可见。男主角手中如同十字架般的枪械,与耶稣受钉处一模一样的伤口包扎位置。在1985年《月刊Animage》的采访中,押井守提到他对在圣经,尤其是旧约圣经十分感兴趣。甚至在大二的时候想转去学习宗教史,由于父母极力反对,押井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但他从此停止对宗教的研究。《天使之卵》作为押井守监督的第一部原创作品,融入了监督的个人喜好也是理所当然。
某一天的夜里,押井守在阳台上看到东京都道311号环状八号线驶过时,产生了一种念头:“如果宏伟的诺亚方舟能在这里入港该多好啊”,这便是《天使之卵》诞生的契机。而“蛋”的设定,则来源于押井守儿时曾听母亲说过的话“女人是带着卵(たまご)降生于世的”,虽然押井守的母亲只是直白的在说卵子的事儿,但在小朋友听来,则变成了怀蛋而生的奇妙童话。押井守监督也不是没考虑过制作一部轻喜剧,像是人们在深夜的便利店中等待方舟的到来,忽然遇见了一个抱着蛋的少女。但当他看到天野喜孝的角色原案时便改了主意,决心要制作一部严肃风格的幻想作品。
在网络上可以搜多许多关于《天使之卵》的分析与解读。正如押井守本人所说的那样,电影的意义取决于观众的理解。我们大可不必去寻找一个统一的最优解,或是非要搞懂故事的来龙去脉。能体会其中的氛围,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收集了押井守监督本人对于这部作品的部分解读,希望能成为大家的观影参考。
《天使之卵》借男主之口讲述了诺亚方舟的故事,然而结局的安排却与《圣经》中有所不同。
诺亚方舟上的生灵们不知道洪水是否已经退去,便放了一只鸟去探信,在漫长的等待中,动物变成了化石,人类相继死去,最后还存活于世的只有女主角一人。押井守监督说,少女生活在静止的时间之中,并创造了自己生存的世界。一旦她脱离了束缚,整个世界就会随之而改变。手握十字架枪械的少年则代表着身负重担努力生存的现实,他们两个的关系像是新约圣经中的耶稣与等待救赎的教徒。又像是《玻璃动物园》中的Jim与Laura。通过与他人的相遇,去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注:《玻璃动物园》中的比喻是押井守监督在采访中自己提出来的,剧情简介如下
步入中年的昔日南方美人Amanda与她的一对儿女Tom和Laura蜗居在圣路易斯一个昏暗的公寓中,Amanda无限怀念被绅士访客踏破门槛的年轻时光,担心女儿Laura的终身大事;由于脊髓灰质炎的后遗症,Laura走起路来有点瘸,她胆小缺乏安全感,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鞋厂工作的Tom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65美元的收入维持着这个家庭的开销,而心中想的却是诗和远方,心中的苦涩只能终日在电影院消解。在母亲的再三要求下,Tom把工友(也是Laura暗恋已久的)Jim带回家吃晚餐。Jim在烛光中解开了Laura多年的心结,而Laura知道了Jim订婚的消息后,送上断了角的玻璃独角兽作为祝福。听到这个消息的Amanda自然是失望透顶,把Tom训斥一翻,Tom则远走他乡,直到多年以后再首这段陈年往事……
押井守认为,阿勒山本是诺亚方舟的终点,同时也是新世纪的起点。但在《圣经》中,诺亚方舟其实并没有抵达阿勒山。当我们发现自己所相信的现实都只是幻想时,必然会产生推翻现实的冲动。
故事中的少女相信着蛋中存在的事物。当少年敲碎那颗蛋,发现里面空无一物时,也就证明了少女的信仰本就是虚无。“蛋”象征着着梦想、希望之类并不存在于此处,却还有存在可能性的事物。押井守认为,当人们选择相信梦与希望时,便不会与真正的现实相遇。
即使到了2018年,押井守还是会在采访中自嘲《天使之卵》的失败。他说这是一部典型的“不幸的电影”,就像是“嫁不出去的女儿”(不幸な映画ってのもあるんですよ。巡り合わせが悪くて。僕がやった仕事でいえば『天使のたまご』なんてのはその典型なんだけど...。うまく"嫁に出せなかった"。)但观众的评价早已于当年大不相同,也许是观众们对这类非故事性的艺术片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也许是“押井守”三个字已经成为了一种光环。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监督再也不会因为想做自己喜欢的片子而找不到工作了。
押井守的主要动画电影作品都有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蕴含着他对历史及人性的哲思。押井守的思想观念在他的主要动画作品中几乎是一以贯之的。他持守悲观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认为人性败坏得无药可救。他是认可循环史观的——人类千百万年来都在不断重复着荒谬的错误。看到bangumi和知乎网友秘则为花提到押井守作品中有两艘重要的船,一艘是诺亚方舟,另一艘是忒修斯之船。诺亚方舟在《天使之卵》中出现过。押井守的故事世界可以视为“神缺席”的世界。海德格尔称耶稣为“最后之神”,因为在西方,耶稣终结了诸神时代,但自身又被人们杀死,于是海德格尔认为耶稣之后到他所在的时代是诸神和上帝缺席的黑暗时代。这里的神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并非实在的。在神的缺席下,人类的自力救济是失败的,世界充满着大洪水,人类只能在诺亚方舟中苟活。忒修斯之船指的是《攻壳机动队》中草薙素子对于自己身体从肉体换为机械体后自己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的思考。隐喻的应该是现实哲学中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肉体换为机械体改变的只是本质,存在仍是存在,存在才是本真,存在重于本质。《攻壳机动队》的背景是后现代的“赛博社会”——充满着自力救济失败下的残渣。后现代社会是克服现代性危机失败,中心-边陲秩序瓦解,中心被打破,只剩下一堆堆碎片的结果。布洛赫认为,上帝只是一种希望的意识,乌托邦意识,也就是人需要一个偶像才创造了上帝。在押井守的作品中,上帝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但人类却充满着“原罪”——本身就是不完满的,因为没有上帝的救赎也不会完满。后现代社会是宏大叙事衰落的社会,也是信仰衰落的社会,人类开始沉溺于“电子乌托邦”中。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电子乌托邦”所建构的“超真实”对于人们比现实更具有真实意义,更有影响力。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下人们更愿意为符号消费,通过消费把自己符号化。
速度龟慢,暧昧晦涩,是锻炼耐力和催眠的必备良品。反正以我这种智商基本没看懂……
信仰破碎了,历史死亡了,世界的本源飞走了。
废墟和腐烂的城市,鸟类和羽毛,笨重的军事机器以及关于圣经和西方神话的引喻.
话唠的鸭子闭上了嘴巴的时候,还是一样自说自话。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撞后,还是留下了浪漫主义的结局。果然这是一个黑暗哥特童话。最后一幕真有点像老塔的索拉里斯。
美,极端诗化象征
Rain
天野喜孝当年画到吐血片子..
做出承诺守护天真少女“最宝贵的东西”的男人(人类)最终还是用(看似十字架的)“棍状物”打破了少女守护至今的梦想(空蛋),致使她伤心悲愤,最终成为一座沉默的雕像。这样的意象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宗教理念来解释了。
无意瞟的
美,人物的表情很美,镜头也很美,不过就只是翻绘本一样,故事欠缺一点,鱼的那一段很好看,感觉也有其它动画借鉴了过去,这个电影不算有什么奇观,但因为整个静谧磅礴的气质,就像是地球上一纪的美好残留一样。
方舟系,节奏慢,略晦涩,哥特复兴+新艺术建筑风格
1985年的杰作。情境歌特。主角一大叔一萝莉。最后的镜头会让人觉得有些像电影DARK CITY。发生在垂死的方舟上的故事。
我太爱了 有时深夜凌晨走过空无一人的圣马丁教堂会一直抬头看玫瑰窗里是不是有她 墙壁是不是有鱼群游过
晦涩的类宗教变体故事,画面诡异华美,非常强大~
9/10。漫游于废墟街道上的巨大鱼影比喻信仰的幻象,人类却徒劳而绝望地想抓住这不存在之物;重重乌云压在巴洛克建筑群上,死气沉沉的士兵与十字架型枪械的少年,鱼雕口不断吐出气泡,白毛女投河时倒射水面,布满雕像的巨大岛屿逐渐从海中升起,故事无推进,角色无身世,妖艳的场景气氛击得我心脏沉痛。
生化坦克开过破败之城,行尸走肉捕捉巨鱼之影,那只飞出诺亚方舟后不再归来之鸟,承诺被粉碎后追逐不到的他,幽浮封神破海升天,世界不过孤岛人间……大量远景空镜就不说了,男主甚至会静坐两分钟硬是盯着一团篝火烧完,押井守那段时间是塔可夫斯基看多了吧?
氛圍出色的功勞依序歸功於小林七郎、名倉靖博、最後才是押井守自己。飛魚有身無影是理所當然,因為這個人煙稀疏的廢墟大地本身就是現實世界的影,是投影於鏡面的「不小心從龜背滑落的城鎮」(綺麗夢中人)。抓魚的居民知道這件事嗎?如果知道,可就比相信路邊撿得到天使卵還要荒謬了。
前面看不太懂,只晓得是诺亚方舟延伸出来的故事.最后十多分钟太震撼了
真特码哥特
女孩憧憬着自己的卵,把它视为一切,在卵被毁灭后死去。女孩死后,女孩怀抱着卵的塑像与众多圣徒的塑像一起被安放在了历史的万神殿里。卵没有孵出天使,而对卵的期待本身是天使。所以我以前说过,《圣经》与其说是神存在的见证,不如说是对神的信仰的见证,所有的陈述都可以被转换成愿望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