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ly 最后选择离开Bri应该是因为发现自己无法理解Bri了吧。在野餐时,Sally发现Bri不愿意和她说自己在想什么,而且对话时心不在焉。Sally认为Bri不再爱她了。所以,她在解释堕胎原因时,所说的担心失去梦想,担心生活的琐碎会磨平激情,这些可能也的确是理由,但让她真正下决心离开的,应该是她最后那句没有说出口的before:before you don't love me.
但我觉得Bri之所以有那样的表现,是因为德国社会当时的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纳粹已经越来越声势浩大,因此他变得越来越忧虑,并不是因为不爱Sally。他还爱着Sally,因此才会在Sally堕胎之后那么生气。
那,他们两分开只是因为误会吗?如果两个人沟通清楚,结局会不一样吗?
天真的人说:只要他俩明白彼此依然相爱,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啊。
悲观的人说:即便这样,Sally其实毫不关心让Bri忧虑不已的纳粹问题,他们是不一样的人。随着时局动荡,只想过好自己生活,很想成为一名演员的Sally,与极度厌恶法西斯和纳粹,坚持原则的Bri,身处逐渐疯狂的德国纳粹狂潮之中,注定无法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乐观的人说:但只要他俩爱着彼此,那么这样的不同也不会让彼此分离,而是能够不断磨合坚持下去。这样的乱世之中他们也能够互相理解。而这种理解,这份感情,将成为支撑他们在乱世中生活下去的凭依,将成为乱世之中most beautiful,most marvelous, most extraordinary的东西。.
我不知道该讨论纳粹,还是讨论爱情。
1.男孩高歌那一场戏简直绝了,镜头运用出神入化,从男孩的头部开始下移,纳粹的标识赫然揭露,接着横移展示在场的观众,伴随着从清扬的歌声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纳粹激昂高歌的转变,在场的观众开始狂热。
2.歌厅链接起来的两条线并进,并利用舞台的歌舞表演恰如其分的表达。
3.故事以德国纳粹像癌细胞一样开始扩散的背景。
费利兹与兰道尔的戏剧化的爱情线。
“all is equal fire… equal passion in me.”
“I did think it was the money,at first.But not now.Now I know you love me.I know you are an honest man who would never lie to me.”
“I’m a jaw.”
…
“I’m a jaw.”
布莱恩与莎莉纠缠不清的爱与距离.
香烟,伟大的堕落套路;地铁下的尖叫;萨莉对不为所动的布莱恩的诱惑,得知布莱恩三次与女人的不愉快经验;萨莉因父亲简短的信不愉快后的脆弱。
“The poor man,he tries to love mePerhaps he even thinks he does… but the real truth is that he just does’s care.”
“Maybe I am just nothing.Nothing.”
三人的游戏实际上只是一个人的游戏。
萨莉了解她自己吗?
一个诡异的想象画面极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选择了不让baby出生。因为… 她不会真的为爱所牺牲。她想象不到。
To me and the baby… 那儿其实就已经预示了布莱恩与萨莉的结局。
纳粹隐线的暗涌,歌舞片已不再是才子佳人式的浪漫童话。
它一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上联:众人点评十分到位
下联:补充论述样样俱全
横批:十分精彩
(必须写够140字才让我发出去,我只能简单说两句,那就是: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爱情看似无处不在,但其实十分可贵。
人们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必须做出各式各样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也引发了电影中主人公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更进一步点缀了那个纷繁复杂的社会。)
《歌厅》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创新能力。
本文首次发表于《环球银幕》2012 年 11 月刊,有改动。
歌舞片给人的印象通常是这样的:讲一小段故事 - 唱一首歌 - 再讲一小段故事 - 另一个人唱一首歌 - 终于出大事了 - 没关系,在一首压轴歌曲里,解决掉所有矛盾 - 剧终。
“我喜欢看歌舞片”,听上去总像是一个很奇怪的表达,它不像“我喜欢喜剧片”“喜欢悬疑”“喜欢追剧”那样来得自然。因为歌舞片不像是真正的电影,结局都太明确,叙事会被歌舞弱化,中间跟突然插播十段音乐广告似的,用三四分钟重复一句话的信息量;歌舞片的出现是用来逃开现实世界的,所以永远指向爱情或事业丰收:世界很美好,天天奋斗很开心,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如果不是对赏心悦目的歌舞本身有什么特别的研究和钟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何苦呢,放轻松还不如看演唱会。
去看歌舞片,要么是观众接受过这种艺术形式的传统熏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要么各方面都拍得非常出色,让人产生了“感觉好美好啊,好让人憧憬啊”之类的愉悦感,要么是跟风看看经典,基本上,没有太多复杂的理由。
这上面说的,全是偏见,在歌舞片的世界里出现了《歌厅》之后。
1973 年,《教父》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此后成为传奇。但它不是当晚真正的赢家,最佳导演奖(弗朗西斯·科波拉)未被提名、最佳剪辑奖意外落空,计划拥有的荣誉几乎全部被《歌厅》获得。《歌厅》获得了 8 项重要奖项,最佳影片输给《教父》——是场意外,当时人们甚至对此感到分外惊讶。
《歌厅》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创新能力。
它不是那样的歌舞片。它不歌颂美好,每一首歌却都透着对现实的深刻讽喻,让人不寒而栗。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柏林,两个场景:歌厅里,一切只与享乐和酒色有关;歌厅外,纳粹的势力暗自涌动。两者看上去毫无交集,其实却是各自的写照。犹太人、有钱人、穷光蛋、同性恋、双性恋、德国人、英国人、纳粹……形形色色的角色,复杂的关系和线索,便是这部“战前浮世绘”。
作为影史留名的电影,《歌厅》一直不那么有名,不像《音乐之声》《雨中曲》那么“必看”,但它更像是一个接头暗号:如果你认《歌厅》,那么你就见过真正的好电影是什么样子的。谁也无法否认,《歌厅》与《教父》有着相当的深度。跟《歌厅》的大导演鲍勃·福斯比起来,1937 年的弗朗西斯·科波拉只是个青涩的小后生。讲起爱和人性这样的主题,鲍勃·福斯的《歌厅》更能让人学一手。
电影首先讲的是爱的禁忌。
追逐名利的歌厅女可以和踏实教书的剑桥男在一起吗?美国歌厅女郎莎利·鲍尔斯和英国教师布莱恩·罗伯斯同住柏林的一家公寓,莎利奉行享乐主义,在《歌厅》一曲中表达了“即便因酗酒和嗑药致死也在所不惜”生活信念;布莱恩却肯每天靠教人英语赚 3 马克为生,最让他最快乐的不过是呆在剑桥一间小屋子里专心读书。两人深爱,并打算奉子成婚,女方深知自己无法离开酒色金钱的本性,后来又打掉孩子,决定分手。
异性恋可以和双性恋在一起吗?莎莉跟布莱恩上床之后,又看上了富豪男爵麦克斯,三个人居然走到了一起,产生了一种奇怪又自然的关系:她和布莱恩睡觉的时候,他在一旁坐着;她和麦克斯跳舞的时候,他在一旁看着。这是两个双性恋和一个异性恋发生的三角恋故事。那是 1973 年的电影。
穷光蛋可以和有钱人在一起吗?布莱恩的学生弗里兹·温德尔爱上了一起来学英语的富贵人家千金娜塔丽娅·兰道尔,弗里兹多次求爱无果,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出身问题,怕是因为自己太穷了吧?后来他才知道对方也爱着他,一直不答应和他结婚只有一点,女方是犹太人,怕连累对方。弗里兹最后为了爱情,公开了自己苦心隐瞒了多年的犹太人身份,两人终成眷属。
比爱的禁忌更复杂的,是关于人性的阴暗处。任性又美好的爱情之外,电影记录着可怕而真实的另一面。纳粹把人类的主题交给了恐惧,对爱情的幻想或成泡影,人们将告别可以忘掉烦恼的享乐生活,必须直面死亡。
纳粹是怎样开始的?如果说《白丝带》讲述了纳粹的童年,《歌厅》讲述的就是纳粹的青春——在影片中,人们把犹太人和银行家勾结的谣言登在报纸上,无知的民众纷纷听信,毫不怀疑。里面有一首歌叫《明天将属于我》(Tomorrow Belongs to Me),前段在描写世间各种美妙的场景,如“菩提树的枝桠上长满了绿叶”,“摇篮里的婴儿闭上了双眼”,随后话锋一转:“但是在某个角落,荣誉在等待我们,明天属于我们。”民众们显然被歌声的优美所打动,却意识不到背后隐含的危机,都跟着唱了起来。不问世事的歌厅便是盲目群众的典型代表,在享乐的背景下,纳粹有机可乘。影片开头,镜头对准了观众席上人们欣喜的表情,似乎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来临。影片末尾,在舞台金属布景的反射下,我们却看到了观众席上多了身穿纳粹军装的士兵——邪恶终于入侵,这座城市依然浑然不觉。
歌厅虽然代表了浅薄和浮华,但是影片借歌厅的歌舞表演所表达却是赤裸裸的现实。有几场戏(其中的歌舞片段)很值得反复看,尤其是《如果你能看见她》(If You Could See Her),它用滑稽的方式将人与大猩猩的爱情比喻为犹太人与其它种族之间的爱情,在影片中暗示犹太人已经面临的残酷处境。舞台站着一个小丑般打扮的男人,他开口演唱,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一位姑娘——“如果你像我一样了解她,你会改变自己的看法”;一段演唱过后,身边站着的一位背过身去、罩着披风的“女性”转过身来,原来是一只人扮演的大猩猩,底下的观众哄然大笑;但是演出继续,“小丑男人”对着这位大猩猩表现出倾慕之情,继续重复它的唱段:“如果你能像我那样看她,你就不会觉得奇怪;如果你能像我那样了解她,你也会像我一样爱上她”……这时的歌厅之外,犹太人即将遭难。《歌厅》里每一处歌舞表演都是《歌厅》本身要讲述的故事的后台和注解,它与情节本身隔离,大多由歌厅女郎莎莉·鲍尔斯(丽莎·明奈利饰)和一个完全不参与整个故事情节的歌厅小丑(乔尔·格雷饰)完成,但它让真相更加直白。
《歌厅》的 30 年后,《芝加哥》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二者非常相似,首先都不是欢天喜地联欢晚会那一卦的歌舞片,是现实题材,《芝加哥》也极具讽刺意味,讽刺的是法制、媒体和大众,这是两个囚犯为了获得曝光如何争名逐利的故事;《芝加哥》就是《歌厅》的导演鲍勃·福斯 1975 年在百老汇创作的音乐剧;两部的曲作者都是约翰·肯德尔,风格也些许类似。如果无法理解歌舞片,《歌厅》和《芝加哥》会告诉你这种电影类型是如何讲故事的。
这部电影的主演丽莎·明奈利的母亲是朱迪·加兰,父亲是文森特·明奈利。母亲朱迪·加兰主演过著名的《绿野仙踪》,父亲曾因执导《琪琪》(也叫《金粉世界》)获奖。她的表演一流,并且比她父母都幸运,因为就歌舞电影来说,《歌厅》更是一座里程碑。
每个英俊小gay的背后都有一个美女毫无指望的爱着他
真是人生如酒店啊!舞台效果非常棒,无论是舞蹈、歌曲还是化妆都极有特点,妩媚且靡靡,并对时代做出暗示。舞台上和舞台下分成两部分,却又有意无意的互相影响着,观众席角度的偷窥镜头极有代入感。丽莎·明奈利永远不肯卸掉的浓妆。形象总让我想起《大力水手》的奥列佛
幻世浮生,歌厅是一个缩影,不仅是醉生梦死的幻乐场也是爱情的滋生地更是历史更迭的见证者,鲍勃福斯的剪辑和给传统无脑歌舞片的拔高实在厉害。超喜欢歌厅那个浓妆艳抹的男主持人,虽然没对纳粹着重笔墨,但是历史的压迫感已经油然而生,多角色对爱的选择和动荡感自然而生。歌厅很好的密闭了一个幻象
两个侍候一个,钱让世界转动,人生就像歌厅,欢迎下次光临
非歌舞部分的戏剧冲突太平,唱歌和剧情仅靠歌词联系显得彼此分割,男主没有参与任何歌舞环节,化妆浓艳、表情夸张,歌都不好听,舞也局限于一个舞台,没有华丽的剪辑和摄影,全靠音效体验歌舞氛围了,部分歌舞还略显浮夸和聒噪…噢,作为歌舞片,太多低于预期,只能3星啦。敬“伟大的颓废”。
她按时计酬出租自己,她死的那天,邻居们都看窃笑,看吧,那是过量的药物和酒精的后果。但当我看到她像个女王般躺在那里。她是我见过最快乐的尸体。
【A】鲍勃福斯屌爆了!丽莎明耐丽屌爆了!神作!看的过程中一直在忿忿不平,我操,这么牛逼的片,居然在奥斯卡最佳影片角逐中输掉了?!居然输掉了?!看完后赶紧查了查当年是何方神圣干掉的这牛逼片子,哦,是教父.........
它给了我一个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掌权前夜的柏林社会细微而深刻的变化的直观认识。
这是我很久很久以来看过最好的歌舞片,它不仅仅是一部很先锋的表现2、30年代开放的柏林和那里同志生活的电影,更是通过巧妙的音乐、歌舞描绘了当时的历史图景(故事和歌舞是分开的,并不是那种“说着就唱起来”的歌舞片),我第一次在影院里真切地一直想,快继续唱,不要停,继续唱呀!太喜欢了!
几乎是1973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却并不广为人知。末世情调,社会实况和意识形态结合得几乎天衣无缝,歌舞与类型的完美融合。歌舞表演即便放到今天来也依然前卫大胆,虽对于纳粹和现实的描绘只有寥寥几笔,但是足够生动传神,尤其是纳粹青年演唱《tomorrow belongs to me》那段堪称一绝。★★★★☆
歌厅野玫瑰,迷乱三人行,颓浊魏玛风情画,享乐主义的柏林
Life is a cabaret,在最坏的时代来临前,活出最肆意最精彩的人生!电影让人爱不释手,丽莎·明奈利更是令人迷醉!
山雨欲来之前的靡靡乱世,时代乱云翻滚下一群小人物被裹挟而去的命运,以为这次可以不一样,以为终于可以停止爱的漂泊,Maybe this time唱得沉醉又揪心,她如灵猫般的盈盈泪眼,盛满了自以为降临的幸福天真,爱一个人有罪吗,转身挥手依旧是舞台上明亮的星;歌舞完美融合叙事,剪辑太棒。
浓妆艳抹、光怪陆离的乱世烟云。虽然是歌舞片,但歌舞主要起串场作用,本质上还是传统叙事,倒是摄影超前时代了。朋友比爱人难找,时代比歌厅疯狂,既然注定纳粹要崛起,倒不如在靡靡之音中将魏玛共和国埋葬...
这片是瘾,戒不掉。Nazi的暗线实在是高招!它铺下的那种末世情调给这个故事加上了不少的深度,但最要命的是,通过完美的剪辑,主线的爱情故事、音乐剧片段以及副线居然能够如此熨帖的并存、互推、互相挖掘,这简直是个奇迹!
饱满浓郁,个人看过的最好看的歌舞片。比神马《雨中曲》、《花都艳舞》、《芝加哥》、《红磨坊》和《歌剧魅影》之流强出三条街
第一部鲍勃·福斯。摄影剪辑登峰造极,迷幻背后自有明晰。你以为生活与政治很割裂,就像你也以为歌舞与现实很割裂,然而一切都不曾割裂,它们或互为表里,或相互侵犯,或共进共退。第89届奥斯卡前夕观第45届奥斯卡上《教父》的最大对手有多牛逼。盛世不再。
真是不长记性,又去看浓妆艳俗的歌舞。。。不过没想到自己还挺喜欢Liza Minnelli的,还是拿男配那位的妆化得太恶心了
男女主都很可爱,开始以为只是男主被绿了,还很心疼,结果女主居然又被同一个人给绿了,人生真的很无常,在女主怀孕后男主不计前嫌说愿意娶她时真心挺感动,可惜两人三观差距太大,结局还是没能在一起。主线剧情还好,支线有点弱,觉得犹太人那一对可有可无
最佳导演科波拉输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