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幸福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我对How To系列的喜欢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我已经不允许它给我带来的欢乐,悲伤,以及无尽(但无用的)深思,仅仅停留在一种感性而模糊的状态,只是脑中不同neurochemicals的起起伏伏。
我需要理性而清晰地记下我是如何被这个纪录片系列深深戳中的。以下所有文字也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
S01E01 How to make small talk
刚开始只觉得这些关于聊闲天的建议有点可爱,有点抖机灵和逃避主义的嫌疑,但也是可爱的,甚至实用的。
秘诀就是,浮于表面,不聊立场,keep it light。比如:
第一次真的被击中,脑中划过一道闪电,是这个经典的关于“Mankind”问答的对比。此处John试图论证不同环境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得到全然不同的答案。
问题是“Do you think mankind is gonna make a comeback?”
第一个场景是,某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办公室,只见教授眉头一皱,边叹气边说到“ I hope so if we can survive the perils of climate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fantastic weapons of destruction we’ve created for ourselves.”
当我正想着,这很合理跟我的答案几乎一样,甚至有点沾沾自喜时,场景立刻切换到WrestleMania举办场地外体育馆外,一名竞技体育爱好者被问到“Do you think mankind is making a comeback?”
当然这里John玩了一个谐音梗,热血青年说出“No, not today. He fell off too many hell-in-a-cells.”他指的其实是别名Mankind的WWF拳击手Mick Foley
玩笑过后John继续发问, “What about mankind in general?”
“I mean it’s not bad. It could be better but I’m pretty happy with my life.”
看似不经意的并列是一次对我小心脏的暴击。他笑的有多没心没肺,过去三年多我就有多忧国忧民。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John非常轻易地向我点破了清醒的人真的活该焦虑。
以下是我常年操心的above my pay grade的各种问题:
要担忧公民维权意识,也要在意同工同酬,对于领导只派让女生做如订蛋糕订餐厅的后勤工作提出反对的声音;
还要随时关注地缘政治矛盾,并且致力于普及如何鉴别精神控制反对PUA;
当看到为了口红包包欠下大额网贷的大学生只能叹气,苦口婆心帮助周围的人破除物质迷思把大家从消费主义的洗脑拉出来;
坚信审美要有门槛所以当朋友买了一件Celine的大logoT恤摇摇头说你可不要支持高级时装潮牌化;
对妈妈发给自己的毫无科学依据的公众号养生文章找出反驳的权威期刊做证据;
把间歇性断食的健康益处以及对照实验结论四处科普。
哦对了,还包含那个哲学教授担心的一切。都是我每天忧国忧民内容的冰山一角。
活该我苦大仇深啊。
一些综艺之神降临的时刻:
去坎昆正好遇上MTV春假,John在一种肾上腺素飙高的浮夸人类里面,显得是那么迷茫和格格不入。喜剧效果拉满。不愧你,天选喜剧人,注定拍下这。
以及这里对于Pauly D的教皇analogy,真的笑死,太有才了。
最后这一集的点睛之笔是John和Chris之间的对话。还记得最开始他给的建议吗?聊点无伤大雅的话题,千万不要聊私密的走心的?
讽刺的就是,他在坎昆唯一留下印象的对话就是非常私密的掏心掏肺的关于生活中的意外和死亡。不仅没有keep it light,简直一下太heavy了。
而正是因为他和Chris交换这层信息,在悲剧层面发现了意外的交集,才留下了这次坎昆之旅最美好的最动人最值得珍藏的瞬间。
John从来不屑于总结一些精辟的金句,那样也太说教了。当他只是云淡风轻地放出这张和Chris这张合照,我们就应该懂了。所谓如逢场作戏般尺度适当的闲聊,他根本是不在意的。
S01E03
第一季最喜欢的一集,除了把grocery list通过纽约街景中各式怪诞元素做串联的记忆宫殿联系,各式各样的冷幽默。
以及历史上第一次曼德拉效应大会。
这集的题眼:
S01E05 How to dream
阿凡达同乐会的片段,我看着看着就哭了。不得不承认,看着他们那么真挚的表情,那么神色坚定地重复着“One of the best movies I’ve ever seen”,是调动出了身体里的一些审美优越感。如果说我当下脑子里没有闪过“嗯,“安哲”“费里尼“”戈达尔“,了解一下?”再不济,“诺兰”“维伦纽瓦”“阿方索卡隆“,也可以接受。说没有那么一秒钟自己是在用品味的鄙视链作为认知框架来解构眼前的信息,从而让自己从中获得一种更高级的虚荣感,是谎话。
我还来不及噗嗤笑出声的时,对上了最后一个成员真挚的眼睛。当他说到自己是如何在这个组织中找到归属感时,在这个俱乐部之外的生活多么孤独多么不被理解的时候,我狠狠地共情了。
我们能找到跟自己有同样爱好的人可以跟他们紧紧相拥,在那个团队里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能够找到跟自己一样深刻地迷恋一样东西,对一种特定的幻想坚信不疑,是一种极其难得而又奇妙的缘分。
我特么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更优越啊?(而且其实阿凡达其实蛮不错的)我们难道不都是在全职”努力艰难地活着“这件事之外寻找一丝丝喘息和一点点温情的小蚂蚁吗。我们把时间花在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须执意要以爱好判个高低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学会互相尊重,各自安好。当然,如果对方声称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逐梦演艺圈》,那就gently give them a tap, and walk away (一些冷幽默的callback)
好了严肃回来,一定要比出高低优劣的思维习惯本质就是为自己的虚荣心服务。
恰好写这篇观后感这周阿凡达终于在时隔13年后迎来了第二部,这群真挚可爱的人心里应该开出花来了吧。第二部能贡献初不少物料又可以供他们沉醉其中渡过下一个十年,他们可以继续对纳美文化深钻学习,在想象世界里肆意翱翔了。
想到这一点,心里突然有点甜。本来对阿凡达期待值一般的我在走在影院的路上,彷佛脚步也轻盈起来,想到可爱的他们,因为这次能够共情纳美人俱乐部的那种翘首以盼,所以也带入了一点同样珍惜又虔诚的心情。(这反应就很INFP)
(未完待续)
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幸福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How To With John Wilson〉译为《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它可能是一个更适合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6集纪录片,它每集时间不长,所用的每个镜头和手机前观看它的观众距离都很近,它没什么架子,可能就是今天在聊天框里和你分享又遇到个什么好像和你无关,又和你有关的事的那个朋友。
约翰·威尔逊每一集都会教你做一件事,“如何进行一些聊天”“如何增强你的记忆”“如何保护你的家具”“如何分摊钱款”“如何提供脚手架”“如何做意大利烩饭”
你以为它是真的在教你完成以上的事么,其实并不是,大部分约翰·威尔逊想教你的事,他自己都没找到答案,最后可能安安心心揣在兜里的答案都是一开始最不想要的,也有可能这件事你最笃信的答案却是最让你失望的,尽管它可能是对的。
约翰·威尔逊想知道如何公平地分摊钱款,他想找到公平的人,就参加了一群裁判的聚会,发现他们行事比一般人更加草率、投机、不公平。
约翰·威尔逊想寻找增强记忆的方法,却偶遇一个叫“曼德拉效应”的理论,它告诉我们可能你会发现你和很多人坚信的一件具体的事,可能是不存在,小到一瓶洗衣液的品牌,大到曼德拉存在和去世的年代。
约翰·威尔逊想要做出令人满意的意大利烩饭,但是手机上随意就能找到的大厨教程,并不能让他可能在10次之内做出这样完美的饭。而他本来做烩饭是为了反馈房东奶奶平时送自己的饭菜,他琢磨的这些时间,却得知房东奶奶中风住院,可能吃不上了。
我以为片子会到这里戛然而止,它会让我们看到生活残酷的事实,它会把这种错位放大,我们努力地得尝所愿,就是会撞上事与愿违。
然而片子可爱的地方是,它告诉我们房东奶奶出院回家,约翰·威尔逊把做出的可能并不是十分满意的烩饭送了出去,毕竟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送出的最好时机,什么时候那碗饭是最美味的样子。
我们抛给自己的众多问题,可能最后都不会找到满意的答案,就算有答案,也不一定是你这个人想要的。去生活,去真实地生活,别琢磨怎么生活了!
我想把我自己分类为一个鼠标人。因为我不是——至少目前不是——键盘人。我所指的鼠标(cursor)人是在使用电脑时,绝大部分时间是使用鼠标浏览信息、点击一个接着一个链接。乐此不疲地穿梭在一串串信息流中。当然这么讲他们大概也可以称为“冲浪人”。
我前面也提到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键盘人。这类人比鼠标人多使用键盘一些。我定义的使用键盘是一种生产行为,用键盘玩大部分游戏时,键盘的功能依然是鼠标——似乎没有留下什么。我崇拜着键盘人,他们用“键盘”留下了许多文章、代码、图像。
鼠标与键盘只是一种代指,美术从业者也经常使用鼠标进行创作,而相机、麦克风以及笔都是“键盘”的一种。我只想把这两个事物对立,以阐述我是多么惭愧:作为一个“鼠标人”。
最近听着播客,被悲观生活指南安利了一部纪录片: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John Wilson 使用他积累多年的摄影素材击垮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无谓。他拿着他的摄像“键盘”在纽约街头创作。他的作品看似很依赖于外界,但我仔细一想,这些空镜头和尴尬的采访巧妙地契合了他自己想表达的思考。通过记录,行走他发现世界,并分享给观众他的发现。这是一种21世纪的探险行为、挖掘那些被路人漠视的日常宝藏。
作为鼠标人,我很是赞叹他的成功创作。在这种赞叹的同时,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在这种对比之下,我仅仅是自己生活的过客,碌碌无为地度过了四季。
我从来没写过几篇日记,我痴迷于浏览。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一次概率论复习前夕,我在追逐微博上某个“瓜”,第二天的考试不出意料地挂了。八卦、吃瓜之类的信息摄入是每个人都会做的,走在街上、打开手机地你无时无刻在接收信息,但鼠标人和键盘人的区分在于接下来做什么。
鼠标人极大概率去追逐下一条信息,大脑也很识趣地淡忘上一条信息。键盘人可能大部分时间也会这样反应,但又有一些不同: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他会记录下来。更为重要是他会翻出来看看,想一想。
在上文提到的纪录片某一集,John 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怀疑自己的朋友利用他自己的生日聚餐作为退税依据。我觉得他有些神经质,可这大概是一种键盘人的天赋:偏执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积极与环境互动;怀疑、记录、思考、创作。键盘人们似乎对这样的行动信手拈来,而鼠标人有可能在每一步停滞不前。
我是多希望他做一集:How to be a Keyboard-man. 教一教我怎么成为键盘创作人。虽然深知这一转变需要我自己完成。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可以说是UGC的巅峰了,对生活拥有如此高的感知和观察,能将普通的生活也活成有趣的诗。希望俺也能继续保持!摘录了一些触动到我的碎碎念:
交流情感会让你在还没做好心理准备时就被卷入人际关系的湍流之中,所以一定要懂得如何引导这种互动,从而缓和氛围。
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在感到不满意的时候发声,除非不得不做出改变。
过去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方式,并不总是我们经历的那种方式,只要人类还需要记忆一切,就会存在一些记忆的偏差。所以,趁着还有机会,享受这种想象吧,如果你今天过得不开心,当明天到来时,这份记忆总会被自己美化。
人类会自找很多麻烦,只为让自己觉得,他们在掌控着环境。
对一样东西太过珍视实际上会让你没那么享受,而且会带来一种低沉的、熬人的焦虑,你永远无法逃脱。
当你无计可施时,就会很自然地盖点什么在那个东西上面,但也许我们这么做是为了避免面对最根本的问题,这只能给我们一种掌控一切的假象,此时世界正慢慢分崩离析。
好像以后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你为了活下去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一定的风险,世界上已经没有纯粹主义者的位置了。当你必须抛开所有的东西时,你也该抛弃追求完美的心态了,你只需要做感觉正确的事情。
John Wilson拍得太好了,是21世纪的浪荡子,影像时代的漫步者。
Nerdy weirdo白男的旁观视角纪录喜剧片和写给纽约的情书。每一句话都能有一个对应的片段这是有多少素材啊…回味无穷,有跟High Maintenance一样的energy,两位主创估计能做好朋友吧。(看出他跟我住的地方在同一neighborhood,不知道能不能撞见呢
看完好想自己拍。p.s.放到上海或者广州能拍出来,北京永远不可能。
爆尬之中又有一丝寂寞,平中见奇,发人深思……满满的Nathan For You之geek感,还以为是Nathan Fielder恶作剧伪造了一个身份在说话,一查原来真有John Wilson此人。
把月曜、发国新浪潮和一个nerd放锅里煮,会获得本剧。嫉妒到不想给五星
怎么办从看到纽约人对街头遛猪见怪不怪那刻开始憧憬了,感觉是很适合怪人生活的地方。
Joe Pera + Nathan Fielder 2020 年的写实主义经典
作者对生活的解析如同他对素材的捕捉利用一样敏锐
孤獨的人觀察力最強,而且關注點會比較奇怪,可能看似無聊沈悶,但是能自嗨。
目瞪口呆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tv show
最搞笑的剧本来自于真实,比如《波拉特》;最高级的幽默莫过于讽刺,比如《pretend it’s a city》。本片两个都做到了极致。一本正经搞笑,搞笑中透着些许丧,丧中又带着某种哲理,配上nerdy宅男画完音,直戳心灵。最后半集首尾呼应加升华,从五星提到了六星。Thank god,这种片子真是可遇不可求。
纽约漫游者,或是影像单口喜剧表演艺术家。因为絮语的体裁,所以作品和作者是高度同一的,Wilson很难在镜头前伪装出一个人设,而观众爱死了他的那些奇特的联想和微妙的尴尬——我们知道,他是谦逊的,善于在无聊日常里发现有趣细节的,因而可以信任的。每个主题下盛放的是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成年人的生活困惑,而他有刨根问底的精力和深入思考的毅力,于是每次升华都是那么自然,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全新角度。笑足了五集,然而在季终猝不及防地大哭了一场——新冠入侵、被迫隔离,时刻陷入失去的恐惧之中,所爱之人离我们愈发遥远。愿你我都能更勇敢,愿善良的房东太太永远健康。
🧡💛💚💙可能就是我一直最想拍的那种美妙狗屁吧💙💚💛🧡
爱到跳楼,辞典型纪录片,整合素材的能力简直是未来机器人水平。生活没有剧本却如此情景喜剧!socially awkward nerd的遛弯总结,虽然你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纯粹主义者了但你依然能感受到这份纯粹快乐!最后一段call back太强,像是揉面团一样拉长成六个三十分钟的深情凝视,爵士乐一样零碎的漫步迎来舒缓的收尾更爱纽约一点,我紧握他手说:you are so my SOULMATE,hiya NYC,empire state of mind
表面看似很丧,但实际上充满了奇怪的正能量?
约翰·威尔逊总是有他独特的视角和幽默感,而且又很巧妙地呈现出来。而在开心了五集半之后,最后却突然滑向伤感。
请认准「英美剧漫游指南」的翻译,不认准也没办法,因为只有我们翻译了😂。这是英美剧漫游指南的首次翻译,完全出自对本剧的喜爱,NEW字幕组网站有全6集,B站有其中4集(某2集不给过我们又不想打码)(update:弯弯字幕组也翻译啦!)
神一般的影像表达形式 so much more than vlog 会讲故事的人太牛逼了
应该是自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最佳范例吧
看到他写得满满的日记本就懂了为什么他能拍出这部片,有趣的生活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