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甜蜜缥缈录 1.扬州双绝: 千层油糕+翡翠烧麦 2.土耳其甜点: 巴克拉瓦(二十层面皮+开心果碎+奶酪),感觉非常甜 3.甜烧白 4.苏州: 鸡头米(8.9月) 5.马来西亚塔塔甘岛: 海胆的氨基酸带来甜 6.烧猪(脆皮烧猪真的好好吃😋) ②螃蟹横行记 1.挪威: 帝王蟹 2.佤族: 山螃蟹/溪蟹 舂蟹 3.大闸蟹 六月黄 4.威尼斯: 炸软壳蟹 (刚蜕壳的蟹,春秋上市) 5.珠江口: 青蟹 黄油蟹 6.美国马里兰巴尔的摩: 蓝蟹(哇,剔蟹肉太豪放了,蟹肉饼半斤一个!) 7.日本: 香箱蟹(全部剃好又放回蟹壳) 8.澳门: 水蟹粥(上次去喝了三饭碗🥣) 9.蟛蜞豆腐(大众点评搜了一下,好像只有张家港有) 10.宁波: 蟹糊(生的),呛蟹 ③酱料四海谈 1.二八酱,看得想吃涮羊肉 2.鹰嘴豆酱,北京吃过一次,不太喜欢 3.酸梅酱,想吃烧鹅 4.豆瓣酱,想吃回锅肉 5.沙茶酱,想吃牛肉火锅 (我觉得我就是爱吃肉) ④杂碎逆袭史 1.希希格 2.烤脑花,红烧肥肠我的最爱 3.羊杂汤(吃过炒羊杂,还没喝过汤),油包肝烤串 4.蒸羊头 5.牛杂(广州体育西地铁出口那家没座位的就是最好吃的!) 6.卤鹅肝 7.鮟鱇鱼肝 8.猪蹄镶肉,酒糟猪蹄 世界上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⑤鸡肉风情说 1.马拉松鸡 2.黄淮地区 宿州:鸡丝潵汤 3.歌乐山辣子鸡 4.黔江酸辣鸡杂 5.烤提灯(有点意思),烤鸡胗 6.鸡豆花 7.椰子鸡 ⑥颗粒苍穹传 1.鲑鱼子,卡利克斯鱼子(欧白鲑鱼子) 2.蛋肠(鸭蛋灌进猪小肠),灌蛋(猪肉灌进鸭蛋黄) 3.咸蛋黄狂热爱好者(除了咸蛋黄冰激凌,其他都可以) 4.台湾: 乌鱼子 5.苏州: 三虾面 6.墨西哥: 伊斯卡莫(蚂蚁蛋) ⑦香肠万象集 1.桂花扎(鹅肠+瘦肉+肥肉+蛋黄) 2. 酿蛋肠 3.酸香肠 4.碎肉萨拉米帕尼尼 5.台湾澎湖:飞鱼子香肠(应该和鱼子福袋味道差不多),墨鱼肠 6.莫塔泰拉(世界最大香肠,卷奶酪) 7.慕尼黑: 白肠 8.匈牙利: 曼加利察猪排(披着羊皮的猪🐷) ⑧根茎春秋志 1.白芦笋 2.腊八蒜炒牛肚 3.阳荷
《风味人间》第一季刷新视觉观感后就一直期待第二季,现在也终于在不太忙碌的五一假期看到了。
先说一下看这个纪录片个人的感受,在片子未播出前大家都盛赞文案写的好,抱着学习的态度打开。接下来主要从文案、拍摄、剪辑三方面来记录我的观片,仅为个人学习输出。
以“甜”为主题,从传统采蜜的生活状态,到扬州人的饮食之甜。被甜点唤醒的伊斯坦布尔,在香港做烧猪的新哥。是个人生活穿插地域特色的写出食物里的甜味。
我和朋友说“很有人文感”,是因为这并非单纯介绍美食,还有你所不知道的地域文化,和茫茫人海中我们其实都一样,在为生活忙碌的共感。
在香港的新哥,女儿高考成绩不好,家人也会有愁绪。但能怎么办,生活还要继续,接下来努力就可以了。不沉迷于当下,而是展望明天。
关于甜
甜,发端于唇齿
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
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所有的勇气、力量
以及漫长的信约,悲喜与起落
终成万千滋味
美食的语言诗,极具生活味的抚慰人心,说到人与大地的关系,伊斯坦布尔,夏天的结束,他们这样用食物表达......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
——Y.A.冈察洛夫 (俄罗斯)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支撑茫茫人海的只有一样东西……
——F.O.帕慕克 (土耳其)
鸡头米老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汪曾祺
很享受看纪录片的状态,是视觉享受,是知识盲区的补充。也可为日后的一次旅行,一次饮食带来不同触感。
关于“蟹”的口感,片中这样写道:
“鲜味和酱香交织
大海的气息弥散至鼻腔
直接吸食
如啫喱般顺滑
用海苔包裹
干爽与柔润
在口腔里轮番爆裂”
人与食物间广阔与微小相连:
“一生解甲不止,
四季风韵犹存。
人类在食蟹江湖行走,
感念自然的慷慨,
一只蟹就是一场盛宴,
口中齿舌留香,
眼里星辰大海。”
这一集我喜欢的人文色彩:
“对于家的记忆,
被写在劳作的盐田,
微凉的海风,
灿烂的烟花里,
也写在一道道的食物当中,
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
日月轮转,
再揉眼时,
风景变了,
味道还在。“
片中文案引用:
即使在地球的边缘,古老的大自然仍蕴藏着至味的珍馐与无尽的丰饶。
——彼得•达斯(挪威)
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
——马辛杰·菲利普(英国)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鲁迅
将食物比喻自然,化作天然的词汇,带给人朴素想象:
外形似带风的团扇,
质地如藏雨的云朵,
鲜味渗透每个孔隙“
丰富视觉,扩充语言,感念纪录片的形式美。
初始我们吃食物为求温饱,后来在味蕾上追求极致体验,开始给予食物丰富碰撞的味道。然后我们注入文化体感,开始有了饮食的文化、仪式。
这集讲酱料,觉得吃时的酱料就是赋予食物的仪式感。烧鹅烹饪好可以食用,但为了更高口感,会蘸一下梅子酱,潮汕地区人们喜欢煮汤烧肉用梅子做辅味,也是地域口感。
片中退休老人刘先生不愿停下脚步,开了一间铺子,从印尼带着一种味道延续给家人,食物不仅是味道,还有可追溯的记忆。
“食物跟随人的脚步,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有些骤然消失,
有些慢慢沉淀,
还有些依稀能追索到
最初的模样”
文案金句:
所有人的嘴唇都在翕动、追忆,所有人的眼睛都在闪亮、流泪。
——耶胡达·阿米亥 (以色列)
刺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余光中
头戴着晶莹的冰雪冠冕,在天际线上闪闪发光。
——阿来
世间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间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当我们谈论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未完待续…
作为资深吃货,笔者几乎不会错过市面上的美食纪录片,但万花丛中过,心中总留着一席之地给陈晓卿的《风味人间》。第1季每每重温仍口齿留香。盼望着盼望着,将近快2过去了,第2季终于“上菜”。又到了饕餮的时刻了。
近年来,市面上的美食纪录片并不鲜见。但《风味人间》独此一家。
美食纪录片一般就两种拍摄模式,一种是现在常见的,垂直化、细分化。
这一模式并不关注广义上饮食文化,而是分区域、分菜系、分节点。
垂直化、细分化式纪录片虽是小投入办大事,但它缺乏全景视野,同时也存在同质化的弊端,有市井气、很生活化,但审美感不足,文化的厚重感也欠缺了些。
《风味人间》系列则是另一种模式,它以宏大的全景式视野聚焦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这一模式制作成本太高,难度系数太大。像《风味人间》第2季拍摄就历时2年、横跨全球5大洲、探访20多个国家,费时、费人力、费钱。《风味人间》第2季第一集《甜味缥缈录》,从中国的苏州、扬州走到青城山再到香港,从尼泊尔到土耳其再到马来西亚;
第二集《螃蟹横行记》,去往挪威、意大利、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也辗转了中国苏州、广州、澳门等多个城市;
第三集《酱料四海谈》,酱料亦在四海流变,从耶路撒冷、法国南特、日本静冈、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日惹,到河南平舆、广东普宁、四川成都、福建泉州……
《风味人间》的格局也大得多。站在全球视野来观照美食的诞生与流变,以中国美食为原点,探索美食与地域、美食与族群、美食与传统、美食与文化的关联,得以在更广阔和更深远的时空中思量美食与中华民族的相互型塑。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美食,它们都应该遵循美食纪录片的本分,拍出食物的风味来,让观众看了想吃。
要拍好美食,首先靠的是光影声色的技巧,还原出美食的色、香、味,让影像成为一种嗅觉和味觉享受。
这一点上,《风味人间》第2季已经做到极致。
比如特写,通过放大、强调,看清美食的肌理、形态、质感和颜色,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凸显美食的精致,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唤醒巴克拉瓦瞬间↓
蟹腿肉被烤炙时呲呲喷出细沫↓
比如变速摄影,让画面动作加快(降格摄影)或者有延缓的效果(升格摄影),改变了拍摄对象原本变化或运动的速度,让观众得以看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窥见的速度奇观
升格摄影,造成屏幕上美食画面动作的延缓,即俗话说的慢动作,渲染诱惑力。
蟹黄呈半流质奔涌而出的瞬间↓
降格摄影,压缩了食物发酵过程和观众的等待时间,美食细节丰富密集、一气呵成。
几秒钟呈现了油糕膨胀过程↓
《风味人间》系列也率先在美食记录片里使用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在镜头下将食材无限放大,让观众的视线深入到食物内部,亲眼见到分子运动给食材性状带来的改变,感受食材内在的变化奇观。
显微摄影下的黄油蟹细胞的裂变↓
豆瓣酱的原料蚕豆在变成霉豆瓣的过程中,显微摄影捕捉了米曲霉的生长过程,一片花田从无到有、郁郁葱葱,堪称神奇↓
食物从来不仅仅是食物。食物还是一个区域、一个族群与他者相区隔,形成自我辨识与自我认同,实现文化传承的对象物和媒介物。因此我们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会说食物即人情,食物即文化,会说“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风味人间》把美食放到了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大背景下去诠释。美食多样性背后,是历史、人文、传统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是“人间”的多样化。
就像陈晓卿此前说的,“我们希望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仅让观众对这个地域的美食有所了解,更多的是让大家通过美食了解多元的文化和生活状态。世界很大,我们希望记录美食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浪潮还没有抚平一切之前。”
《甜味缥缈录》以甜味串起中国、尼泊尔、马来西亚,表现出同一个甜味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风味、不同文化、不同情感:
在尼泊尔,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的崖蜂野蜜,是一个家庭夏季最大的收入来源。一家人围坐吃着沾着蜂蜜的古隆面包,是辛苦生活给予的甜蜜慰藉,“愿每一阵风都吹来蜂蜜,愿每一条河都流淌着蜂蜜”;
在中国的苏州、扬州与青城山,无论是早餐的“扬州二绝”,日常羹汤中的鸡头米,或是坝坝宴上的甜烧白,甜味渗透生活的肌理,它了无踪影,丝丝入扣;
在马来西亚塔塔甘岛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巴瑶族,海胆黄里的那点甜,是大自然与海洋的馈赠,消解了海上生活的寡淡,带来怡然自乐的欢愉……
不断登场的甜味食物,也让我们阅览“人间”百态。
《螃蟹横行记》中,软玉温香的蟹肉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吃法,亦是一方水土一方性格的体现:
直截了当的蟹肉更迎合美国人直率的性格;
日本对吃蟹态度,亦是大和民族细致讲究的折射;
而只有民族与文化丰富多元的中国,螃蟹才能庙堂与江湖一统,婉约与豪放兼容。
《酱料四海谈》中,酱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对烹饪的理解:
法餐的酱料在食材烹饪后入味,而中餐的酱汁常常是在烹制中入味;
辣椒从原产地中美洲到墨西哥,新旧食材碰撞成就了墨西哥独特的“魔力酱”……
但美食差异之中有共性。它们有着跨越语言、文化与民族障碍的共同点。美食不仅带给人们相同的味蕾诱惑,更唤起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期待,它关于家,关于生活,关于理想。
《甜味缥缈录》说,“说到口味,各地的人历来莫衷一是,不过谈到甜,大家又都会相视一笑。”
《螃蟹横行记》说,“一只蟹就是一场盛宴,口中齿舌留香,眼里星辰大海。”
《酱料四海谈》中,巴勒斯坦地区这片命运跌宕的土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同一种美味。
不同美味,万千风情;
不同美味,又殊途同归,寄寓着人们对这多彩人间的热爱。
美洲的两大美食宝地,毫无疑问就是墨西哥和秘鲁。食物丰富多样,吃法千奇百怪,有很强的印第安文明的印记。
在美洲这片大陆上,诞生过相当多的印第安伟大文明,其中有三个影响极大,被称为“美洲三大古文明”,一个叫印加文明诞生于秘鲁。另外两个,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都繁荣于墨西哥。这两个国家的土著印第安人培育出了世界级的主粮:秘鲁的土豆和墨西哥的玉米,这两种作物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亿万百姓家里餐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味人间》第一季已经造访了秘鲁。而墨西哥这片奇幻的土地,敞开怀抱迎接华夏饕客。
我是科先生,长居墨西哥城已经五年了。当年用了一年半时间背包环游美洲十六个国家,吃遍诸国,只有墨西哥和秘鲁的菜系给我深刻的印象。两国食材奇特有趣,做法多样,全国从南到北遍布地方特色菜品。不像巴西、阿根廷等国料理单一,除了烤肉还是烤肉,虽然好吃但是太单一了。
墨西哥美食享誉世界,根植源远流长的土著文明。耳熟能详的墨西哥菜有塔可饼Taco,卷饼Burrito,法西塔Fajita等,不过墨西哥菜远远不止如此,天南地北的68个少数民族让墨西哥美食百花齐放。
先占坑 ~ ,我参与了《风味》第二季墨西哥的调研拍摄,会随着节目播出继续写背后详细的故事。
在墨西哥已经探索了五年,我依然还在深入挖掘。你可以在以下平台跟随我的脚步,实时了解墨西哥的文化和生活。
不吹不黑,风味2的食物还是很好看,但隔着屏幕我已经感受不到好吃了。 很难想象我现在已经记不清风味1演什么了,甚至我看到第三集,已经忘记第一集演啥了。真不是因为记忆不好,舌尖12的很多美食都还历历在目;而是因为我觉得节目越来越缺乏跟观众共情了。食物本来就是众口难调的。没有与观众共情,我真的很难get到它的好吃。
同样的陈晓卿,同样的叙事方式,同样的片段安排,同样的运镜和剪辑,舌尖12与风味原产地(潮汕云南)要好看得太多。因为舌尖12和风味潮汕云南聚焦的是同一个地方,观众能够对食物感同身受。比如春节/打工/高考的背景,只要是中国人都能理解;聚焦在某个地方(潮汕云南),就算当地口味跟大部分观众不同,但通过聚焦的叙事,观众可以感受得到食物背后的文化氛围。
比如舌尖讲高考的那一集,我是在大一看的,那集里出现的家常菜我是真真正正的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有多好吃,看着那集我嘴里都能有我高三的时候爸妈给我做饭的回味。尚且在中国,南北差异饮食习惯都大有不同,没有共情,观众就是难以理解。更何况风味的选题范围是全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看鹰嘴豆时,一点想象力都没有。
只有共情,观众才能用包容的心去感受和理解食物。第三集老汉伸手指沾了芝麻酱放进嘴里时,对他来讲可能是积攒了十斤芝麻换来的美味,对我来讲,我只替他觉得齁的慌。而用以前的案例来做对比:潮汕牛肉火锅,吸引多少西南地区的辣口朋友千里迢迢跑去尝试那清汤寡水;螺蛳粉为什么吸引那么多人知道它臭还特地买包试试?不仅是因为舌尖给他们打出知名度,更是因为观众看完节目,不管是甜口咸口辣口,都要觉得好吃,这才是美食纪录片的共情。
舌尖2播的时候,为什么观众觉得故事太多食物不够?一大原因正是:因共情,知美味;因为知道了美味,才想看到更多。而这,我觉得不在于运镜多么巧妙,细节多么丰富,而是因为观众看的时候感受到好吃了,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讲烹饪过程,观众都得用已有的认知,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介绍,去理解食物感受风味。美食纪录片考验的是通感这一种修辞手法,不共情,看风味人间和看菜单上的图片就差不多是一回事了。
不过陈晓卿导演也是很南啦,毕竟食物细节和美食情感,观众是真的全都要😂。而更大的挑战是,这个故事不仅仅局限于说得多,还要说得好,说好才能够让观众领会美食的氛围。总之,这个讲故事的量,度和食物本身的惊喜,观众想要看到的完美的平衡,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希望以后得风味人间,有“风”更有“味”吧。
PS:感谢陈晓卿导演给我们见识了那么多好吃的,但是我心目中的美食纪录片可能第一名还是要颁给“寻味顺德”,这部堪称美食AV。以最出名的那集煲仔饭为例,现实来讲,那家煲仔饭真的好吃吗?当时被吹得有多猛,现在就被骂得就有多惨;但是观众看纪录片的时候觉得好吃吗?技术的精益求精,食材的万里挑一,老板的工匠精神,这锅饭它能不香吗?美食纪录片巅峰就是它。
1.猎蜜 翡翠烧卖+千层油糕 2.六月黄。 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日月轮转,再揉眼时,风景变了,味道还在。 对于家的记忆,被写在劳作的盐田,微凉的海风,灿烂的烟花里,也写在一道道食物中。 3.魔力酱,墨西哥 想去潮汕 印尼沙嗲肉串or闽南沙茶酱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4.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5.吃鸡不见鸡,豆花儿不用豆,鸡豆花儿 烧鸡烤鸭炖鱼 6.没有宴饮的人生,就如同没有旅店的漫漫长路 顺昌灌蛋惊了! 盐和时间,总是乐于充当风味的摆渡人 老苏州制作虾子 乌鱼子! 味道塑造的,还有人们的生活 7.意大利佛罗伦萨茴香萨拉米肠 泰国酸肠 肠衣里的花花世界 有了啤酒酸菜香肠,德国人的快乐就无处遁藏! 曼加利察猪🐷!绵羊猪,有卷毛的! 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平凡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荒井圭一 8.粉条-土豆、淀粉 魔芋剥去外皮,在粗糙石板研磨,加入草木灰营造碱性环境,沉淀,魔芋浆凝成胶状。取中心,再熬煮。魔芋筋 阳荷 在秘鲁,冻干土豆仍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不知道有没有上一季那样的摄制组故事,八集居然就这样播完了,居然已经八个星期了。恋恋不舍意犹未尽。
延续了第一季在美食之上的文化和暖意。各地采风是基本操作,微观和慢镜是对食物的基本尊重,神仙级的文案,加之如此纯正的旁白,顺带就蹿出了听者的口水。人是大地的主人,又是肠胃的奴隶,更是深夜的毒者。9
严重审美疲劳了吧,解说词尤其疲劳,该换个风格了。
来了!最懂吃的人,他又出手了!
《风味人间》第二集讲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套路上:挪威的渔民下了好几次网都只蟹未收,忧心忡忡去更远的地方捕蟹;马里兰的徒弟做出来的蟹肉太老了,过不了师傅的关;韩国的老妈带着女儿做酱蟹要传承这个300年的手艺;宁波的母亲过年用海盐腌蟹等儿女回乡;还有佤族的父亲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去山涧里摸蟹。每个食事的最后都是上全家福对着镜头说我的菜棒棒哒。文怕重复,陈晓卿你却重复了三遍了,你看看人家《人生一串》和《水果传》啊
第一集就这么胖么!今日糖分收入过量,我的教练在提刀来的路上。
光看小哥哥我就血糖飙升了!
晚上一个人看得饿到落泪。感觉没吃过这些东西这辈子白活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为一部下饭纪录片它可太厉害了,看它能多吃两碗饭。肉片在筷尖颤动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口腔内融化,印象里千颂伊爱吃的酱油螃蟹,蟹黄、酱油拌上米饭……我的妈呀谁还要减肥啊!过足了口腹之欲再说吧!
这个真的不能饿的时候看,会想撞墙的!大晚上的不能看啊,那些个显微摄影的镜头简直就是折磨死个人啊!
陈晓卿做的所有美食类纪录片中文案最差的一部,镜语和人物主体及食物的融合再细腻,文案不能唤醒感官,旁白仿佛三流高考作文,放任辞藻砌出高墙,观众肚里的馋虫也就叫不出声了。隔靴搔痒的勾人之处在于痒处确知,需恃机而挠,美食类纪录片的文案恰好就需起到制造痒处的作用。至于不知老蔡老沈又或者某位路人甲,这回做作摆出学究气的假斯文,却灭了美食的鲜活气,真没意思极了。
吃是人生一大快事。坐标北方,婆家江苏,看这个纪录片有种嫁对人了的感觉,, 哈哈哈哈哈哈 (旅游一定要去广东、土耳其!)
陈晓卿出品,必属佳品。每次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敢看一集,但看着看着总会觉得手里的炸鸡、烤串、冒菜、炒米线顿时就不香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甜蜜缥缈录、酱料四海谈、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每一集的名字都起得很有意境,和每一道菜肴都衬得相得益彰。真正的把美食纪录片拍成了一件艺术品,看人间烟火、看万物蓬勃、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风味选得好、菜做得也棒、文案写得也很传神,第7集《香肠万象集》里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适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人们匆匆小聚、再会。」也有另一段这样讲的:「古老的地方总是时光交错,而人们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开始新的一页。」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酷爱甜食哈哈哈,这一期节目简直深得我心,那些神仙甜食,再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太吸引人了。
看到土耳其的果仁蜜饼,立刻激动起来。前年去到土耳其,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道甜点,酥香胜过千层拿破仑!!
陈晓卿坐镇果然不同凡响。《风味人间 第二季》的立意,已经开始寻找五味的起源了。以动作片的思路拍美食片,看得非常过瘾。个中高手,都是江湖中人。
陈晓卿料到第一集就讲甜食,咸党肯定会喊腻。竟然搬出苦瓜压轴,实在是高!话说开拍前我还投过简历,石沉大海(是我不配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记,颗粒苍穹传,鸡肉风味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风味人间2》的8大主题都深得我心!本美食爱好者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期!
三更半夜不要看,不然越看越饿,看完又自己弄了点夜宵,真的很耽误我减肥。
“熟悉的味道”:不管相隔千万里,食物能体现人类作为共同体的默契。画面里有风味,音乐里有人间。
其实很多苦的食物里也会有甜味,苦瓜就是一种。广东人喜欢把苦瓜叫做凉瓜,炎炎夏日来一碗凉瓜排骨汤,口舌生津,清热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