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部分表现得很少,代表着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母亲的形象刻画得歇斯底里,甚至违背人之常情,是一种最极端的形象,代表着家庭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影片中把父母的行为有放大化的倾向,更直观地让人共情到子女的遭遇处境,但也让我感觉有些脱离现实的虚假。我可能还是会更偏向于,以细小的、含蓄的细节来展现伤害,例如罪犯狡辩的细节,但是可能还是期待有人站出来再把他的诡辩打回去。
影片看得令人崩溃!小女孩遭受的一切,没有告诉妈妈,真的是有原因的。
我不能理解她母亲的想法和作为
我能体会母亲可能不够细心,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样。但是在女主说出罪犯恶行的时候,母亲的作为令观众失望,更令女主心碎。
原来不是所有母亲都爱孩子的。
她只是以自己舒适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希望女主走出阴暗,远离伤痛!
这是一个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Odette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但因为童年被邻居叔叔侵犯所带给她的伤害,她的舞蹈逐渐成为了她表达情绪的出口。她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咨询了一名心理医生,在对话和描述中逐渐克服生活中的混乱并最终鼓起勇气向父母坦白了这个事件并且报警…
这不是一个特别不同或很新的题材,但意外的因为她温柔活泼的叙事和特殊的剪辑方式及舞蹈的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力量感,也让我在最后的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泣不成声。那些来自他人的伤害,使她度过了漫长的压抑又痛苦的岁月,无法继续的芭蕾事业,长期的药物依赖,疯狂的个人生活,因秘密而无法维系的亲密关系,与父母间的隔阂…本该是芭蕾公主的她失去是她对自己人生的控制。她只能用她的肢体去一次次的表达压抑和痛苦,却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如何讲述。
导演太狠了,自导自演,那些充满力量的孤独的舞蹈,和富有节奏感的剪辑,简直让我汗毛倒竖。那么残忍的事实她却用这些明亮的色彩,明快的音乐,快节奏的剪辑,若无其事的对话去呈现,就好像她不在乎的和心理医生的聊天一样。最让我惊喜的就是专场!回忆和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交叉太丝滑了,又不会让人感到混乱,就仿佛在看舞台剧,简直绝了,久久回不过劲儿来。也正是因为这些有趣又特别的讲述后面的事实如此残忍,才让人在结尾的时候无比的痛和心碎吧。
这个故事中我最恨的竟然不是那个罪犯,而是到最后都只是充当背景而没有抱住女儿的母亲。她的残忍和自私让我看到女主难以启齿背后的原因和她被母亲终身折磨的苦痛。如果一个孩子被侵犯是意外,是伤害,那么来自母亲的无视,不信任,和为罪犯开脱的一切行为就是亲手讲孩子推向悬崖的双手。我看她的时候真的咬牙切齿,深切的感受到了,有人生来就不配为人父母。
电影结尾的数据触目惊心,意味着Odette不是个例。那些无辜的孩子们被阴影笼罩的一生不知道是否能有机会治愈,又是否可以拥有一个拥抱自己告诉自己那不是她的错的机会呢。
20200530上海隔离期间看。海豚推荐。 1.给孩子的性教育 2.与父母心灵的信任 3.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有力量 因为对女儿没有遵守自己的交代-收拾房间,而用权威压迫女儿做她不想做的事-跟她不喜欢的人出去,看到这里我愤怒而绝望。 这是怎样的母亲? 而在生活中又实在常见,逼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大家甚至不会把这样的行为总结为坏。 面对这类事件,有一点,是只有父母能做、孩子做不到的,那就是父母要对出现在孩子身边的人,有所警惕。不让孩子置身可能危险的环境中,即使这份危险你看不到,那个人也没有长着恶人的面目。 保护好幼小孩子的心灵多么重要,而不是压制,当我看到孩子面对严苛指责时,充满畏惧的眼神。我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 让孩子信赖父母,相信父母是会站在她这边、支持她的人。爱,而不是镇压。内心没有力量,不懂如何爱的父母,就镇压孩子这种权力和力量不如他们的人。 心理的安全感、稳固、强大。 这些都需要从小的培养,一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 因为懂事乖巧,而承受太多。我更希望孩子多一点嚣张跋扈,而不是听话忍受。 当惊恐无助愤怒产生了,无论向外还是向内,产生了就存在。带给她的负面能量在内心滋生,无从发泄,跳舞能表达出这股愤怒和压力。长大后,她也从毒品找安慰,从性找安慰,这都是能带来热烈感受而让人暂时忘掉周遭的事物,但痛苦仍然存在内心。 对一个人说了出来,获得了外部的理解,在内心想象里说出来,获得了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现实中说出来,获得理解支持和爱(父亲,男友,法院) 因为正视,自己不再惧怕,而开始治愈。 希望这部电影,能帮助到更多的孩子。 希望更多的父母和人们了解,做出防范。
用一生救赎童年
舞蹈老师永远在聒噪,妈妈有点神经质,爸爸爱得力度有点弱,叔叔玩的游戏笑里藏刀,自我安慰“你也会享受的”,遇到了和贩毒混混一起玩的邻居朋友。
父母没有问孩子,自己直接做决定。妈妈看到“有黏液”的毛巾很生气,然后知道女儿不想和叔叔去森林,她反而逼她去。
心底的秘密为什么最后向一个陌生心理医生才能全盘托出?问亲密关系里的人,他们听得见吗?我抑郁了一个冬天,心情低落,自我压抑。父母只会责怪你为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只能看到表相。那种痛苦就像无人理解的孤独,越说反而不说来的好。可怕的是,你还知道父母是爱你的,只不过他们的理解水平已经到天花板了,毕竟不可能谁的父母都是心理医生那么专业。所以,你还得自我解释安慰。
奥莱特她是懂事的,知道家里钱只够她住巴黎十几区,负担起一间涂满黑色墙绘的小房间,她没有过多抱怨,贴个芭蕾舞偶像海报,或者能去巴黎歌剧院就足够支撑她应付那些不堪了。她只会在被窝下哭一哭,扔扔枕头,妈妈说你天天就知道跳舞跳舞跳舞,可是那是她为数不多的出口。就像房思琪,她用写作表达
她幻想、吸毒、宿醉、疯狂跳舞、甚至臆想去美国跳街舞。
她不敢在男朋友面前暴露过去,选择分手。她带男朋友见父母的时候,她母亲还是那个样子。
各种变换穿插的场景,就像“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里的拍摄手法,意识流,时空错乱。
当奥黛特第一次说出“no”的时候,那个叔叔居然PUA,说“我好伤心”很难受什么的,小奥黛特就相信了…
她妈妈为什么得知真相后没有爸爸来的反应激烈,认为吉尔伯特不像有个恋童癖的人…奥黛特和妈妈的关系也是不正常的
最后她勇敢走进了粉色卫生间 找到童年的那个自己,对她说“你没有错”她强大到可以和回忆和解了,虽然一直期待着的母亲的道歉和拥抱迟迟没来…
支持奥黛特的是她的父亲(虽然没有缺席但是迟到了)、爱人(爱的真正的是她的灵魂和热血,而不是就是想sex)和心理医生(开始要和奥黛特保持距离感,后来她们彼此反而成了亲密好友)
在控诉中,还有其他受害者,这种性侵幼童的后遗症是他们之后无法进入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衣冠禽兽的辩词居然是她们没有拒绝。
父亲的爱有点弱且无力,好像压不过妈妈的气势。
母亲为什么就是不肯来个道歉和拥抱,总是骂骂咧咧不能沟通,那么嫌麻烦为什么要生下来。
虽然最后奥黛特控诉的是吉尔伯特,可是她的父母难道没有责任吗?正因为这段亲缘,仿佛道德感就变模糊了。她妈妈羞辱、PUA女儿。说告发之后让丈夫陷入自责,让邻居怎么非言自己,借钱给吉尔伯特仿佛是把女儿做bitch卖了,最后在心理医生那里也没有guity的迹象。最让我伤心的人是她妈妈。
电影《不能说的游戏》观后感
喜欢跳舞的小女孩奥黛特,在八岁那年被父母信任的朋友性侵。成年后的她看似正常的生活下掩饰着从未愈合的伤痛,直到在心理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走出了阴影。
虽然是个沉重的题材,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压抑沉重的感觉。转场技巧太高明了,在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中穿梭重叠。里面的舞蹈内容也非常打动人心。心理学的线索也很专业清晰。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用心之作。
我想聊一下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
(一)真正的爱
奥黛特第一次遇到莱尼,相约当晚去看她的演出。演出结束之后,她直接问他:“去你家吗?”
看起来奥黛特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节奏,当有男性表现出对她的兴趣的时候,她就会理解为是想和她发生关系,而她也不拒绝,愿意配合对方。这可能是来自她小时候的创伤吧。即使鼓足了勇气说不,当面前那个成年男性对她说“你让我很失望、很受伤…”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放弃了对自己的保护。
可是这一次遇到的莱尼是她人生中的天使。他想慢一点,想一起吃饭聊天多了解她,他还愿意支持她跳舞的梦想。他给奥黛特的才是真正的爱。
混乱的爱,对方考虑的只是自己,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真正的爱,是互相的尊重和理解。每个女孩儿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过一些情感,如果带着童年的伤痛,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分辨这两种爱的区别。
(二)回应
奥黛特一直把童年的伤痛深深掩藏起来。那是因为每一次表达的尝试,都曾给她带来糟糕的体验。
小时候的拒绝会被母亲看作逆反而强行镇压。成年后跟朋友倾诉,不那么熟的人会很尴尬,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愤怒得要去杀人。这些都无法帮她解决问题。舞蹈课上,老师看出了她舞动的情绪里有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当她看见这份看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想敞开更多,但老师又只管自说自话说起大屠杀,完全看不到她眼里的光芒瞬间消失。最难接受的是母亲的反应,会考虑到对方妻子孩子的感受,考虑到别人对她的议论,唯独考虑不到自己女儿遭受的痛苦。
这些体验:否定、忽视、过激、不信任… 这些来自周围人的回应,也组成了她的痛苦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值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之间伤害到了别人。
(三)母亲
影片中奥黛特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逐步敞开了自己,敢于勇敢说出自己的经历,寻求正义的审判。但还是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就是和母亲的关系。在心理医生那里,两个人互相嘶声力竭大吼,母亲说“你不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
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电影没有交代。也许这并不重要,奥黛特在这次争吵之后终于敢于走进那扇记忆之门和童年的自己和解了。
作为观众,我很想继续追问,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 是什么让她忽略亲生女儿的感受,是什么让她如此自私…
弹幕里大家都在骂母亲,但是我突然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难道不是也有她的影子吗?
生活的压力、烦躁的情绪、爱面子,配偶之间的沟通不畅不信任,孩子逆反时心里的怒火…
人到中年,每个人都体会过吧?
这种觉察让我心惊。这些负面情绪就像家庭里潜藏的风险。只有把这些负向的能量清理出去,才能让真正的爱流进来,让家变成安全的港湾。每个母亲都活在爱和幸福里,就会把每个家都变得充满爱和幸福。罪恶和不幸就无法遁形了。
以上就是我的三点感受。
儿童性侵害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立法严惩、需要性教育…在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是我们可以立刻马上从自己做起的。那就是让自己活在真正的爱里,从每一次真诚的回应做起,从下定决心让自己活在幸福的感觉里做起…
看到后面,拳头握得越紧。我们的孩子,需要经历多少,才能平安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童年被多次性侵的舞者通过向心理医师的倾诉沟通而鼓起勇气面对过去,走出阴霾。电影利用倒叙、插叙的回忆结构大玩幻想、解构梗。效果不错。相比衣冠禽兽恋童癖的猥亵,女主母亲的无视、羞辱、刻薄才是最可怕、最混蛋、最伤人、最可恨的。三星半
德隆尚就是今年戛纳最亮的星罢了,可惜这个摄影和剪辑早被欧容玩透了,脱线的地方也不少
🔹siff2019🔹非常有灵性的转场将回忆和现实完美结合,不渲染悲情,不过度控诉,却非常有力量。母亲这条线极具戏剧张力,让人异常愤怒。所以散场后大家手撕屏摄情侣也格外起劲。
这是我在戛纳看的所有电影里,鼓掌时间最久,哭的人最多的一场。最后她喊到:protégez vos enfants!
BJIFF. 9/10. 把转场玩得比烟花还绚烂,无论是同景异人还是同人异景,没见过转场用得这么多还这么流畅的电影,而且丝毫没有影响角色的加入和情绪的递进,技术与故事完全如齿轮一般精准契合,太牛逼了。基本可以看做是阳光版的《信笺故事》,法国人的奔放与浪漫在这种题材里也能肆无忌惮的迸发,虽然后段节奏有点赶,但是无伤大雅。今年北影节第一周给我的惊喜已然不少,都说片单年年不如一年,那毕竟是大方向,像这样的冷门佳片,反而越来越多,真棒。
儿童,行为艺术,街舞,你TM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故事!!... = M =
❶多次运用长镜头衔接时空,回忆在此间穿梭,需要救助时则混入幻想的成分;❷从芭蕾到街舞的转变像是分裂出另一个人格、打造另一层外壳保护自己;❸舞蹈中注入情绪;❹如果没有性侵,泳池的嬉戏不会变成溺水的窒息;❺母女终究没能和解,父亲的存在则像他的车位——“不远,就是没在该停的地方”。他对女儿的支持没有缺席,但是迟到。间接的伤害显而易见,与他平日的“温和”有关;❻自从走进洗手间,内心受困十余年,在纯黑的空间没有着力点而且孤立无援,留下的伤疤导致用餐席间听到那个名字就会变成幼小无助的女孩。❼所幸最后紧紧拥抱心理医生,走向自救,收获的结果正如片尾曲唱道——不要恐惧幸福。
人生有很多条路,却不能走自己决定的那一条。同是“性侵”题材,这部的优点不能再多:非深沉的轻松式讲述、绝妙的视听语言、用歌舞宣泄的情绪、直接采用知名演员出演施害者、真相揭露后母亲反应的不同视角、最后跟童年的自己完成和解及救赎…每一点都是惊呆下巴看完。在歌声中起飞的法庭高潮戏,女主所有创伤彻底释放,身边观众早已泪流满面。而更为震撼的是片尾那句醒目的字幕:法国每5人就有一人遭遇童年性侵。兼具观赏性和现实意义的2019年度佳片。
极具误导性的poster好评。举重若轻更好评。The Tale和这个一比真是电视电影风尽显。有创造力的法国人玩出这么多转场gimmick不稀奇,遗憾的是因此显得有些不够focus。喜剧本身不是问题(是很不错),但用舞蹈叙事和传递情绪的好概念感觉没有做到最佳,舞台飞升不错,但其余除转场外的视觉亮点不多。另将主角的创伤/成人后的一系列挫败同美国嘻哈/黑人ghetto文化相关联总有点怪怪的(想当优雅芭蕾舞演员没当成,创伤了于是就玩街头霹雳舞?)感情线还是hit on the cliche though hit on the right note.
#Cannes71# metoo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film as brain”,如何处理记忆、幻想与伤痛,精神分析的大结构玩的飞起,差不多达到「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级别了,而且法国人更会来事儿……舞蹈也很有表现力。非常讨喜的一部片,有个奖都不意外!
黑暗夺走了她的优雅,无处安放的愤怒成就了另一种舞蹈。回忆打通时空,可以戏谑无法改写。但还是可以努力,把被丢掉的自己带出那个空间。恸哭到虚脱(好像是第一次感觉到场子里这么多男儿泪),冲击力太大了,但至少于我不是煽情也不为剪辑,完全是舞台式的力量,深夜小狗那年学开车的残酷往事。果然改编自亲身经历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1tuHgBt0B-9rCx5DN_eFRlw无字fhwj
#金马55#又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少女性侵题材电影,与《信笺故事》的相似之处是同样表达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但相比同类型电影更侧重情感表达,这部与众不同之处是更注重于技术层面的表现。舞蹈课上提到的“技术与情绪共存”也被代入了整部电影中,过去时与现在时交互,浸入式的回忆让观众直接进入主人公的童年记忆里。相似场景转场,蒙太奇,长镜头,叙事,结构,技术几乎无可挑剔。舞动的肢体展现人物的情绪,人物的情绪又控制着影片的节奏,真正做到技术和情绪合一,并且具备感染力。进入回忆,浸入回忆,感知痛苦,再走出痛苦,完完整整地让我们看到一个受到侵害的少女是如何在成年以后面对这一切。导演处女作能做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很有天赋了。
一部心理分析式的电影,导演借着让女主角见心理医生的过程,将她的过往、幻想和伤痛一并展开,用摄影和剪辑重塑角色脑中的幻想,重回童年时被性侵的现场,成年后如何用幻想去掩盖痛苦,害怕去面对童年的心理阴影,以及性侵对她的舞蹈生涯和感情经历的影响,最后直面性侵者的部分了,跟童年的自己和解也好了,对比一下,母女线处理的就非常法国电影了。导演视听的部分很惊艳,但情感上的力度多多少少被花哨的形式冲淡了。
3.5 性侵题材与思维现场的双重花哨包装。隔靴搔痒,仅此而已。
噩梦的诉讼时效有多久?经历过噩梦的人能熬过童年的痛苦折磨,却会被至亲的愚蠢冷漠压垮。4.7,要不是观影时身边出现的屏摄怪情侣引发的争执,估计在结尾情绪就陷进电影里了。
能在舞台上腾空而起,却无法在人生里逃出噩梦。能把看守变成美女,却不能把恶人变成叔叔。那天他走进房间,说我们去做个游戏,从此我再没从那间浴室出来。如今他坐在被告席,说我从未强迫她们,原来他也会被打败。那条用过的毛巾,那扇粉色的木门,那伸到内裤里的手,那不能启齿的恶,成为沉默的帮凶。
#SIFF# 转场很厉害,打的那么碎了也没影响观感,更没让观众一味沉溺在女主被性侵的痛苦记忆里。日常不断推进,梦魇动不动出来把人摁水里,看得我数独在电影院崩塌。真想把她妈从屏幕里拉出来掐死。
舞蹈作为贯穿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呈现也出不同的色彩也给整部电影带来了别样的呈现方式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舞蹈爱好者特别喜欢片中那些舞蹈的段落也深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心理咨询则将童年和成年两条故事线很好地串联起来童年那个受伤的奥黛特一直住在成年奥黛特的心里尽管被封锁起来 却时时影响着她的生活故事缓缓道来爆发出的力量却是惊人的同处一个影厅的我们既因本杰明的“雌蕊”而爆笑也为陷入痛苦的奥黛特揪心为吉尔伯的所作所为以及母亲的不作为而愤怒最后一幕 为终于打开心结勇敢面对的奥黛特而流泪 欣喜今晚UME F排16座男观众摄屏G排坐在我隔壁的小哥哥善意提醒两次,并在影片结束后要求他删除视频。该男子态度恶劣 影响到周围观众观影要给隔壁小哥哥疯狂点赞
提前预支童贞,过早品尝痛苦,柔软的浴巾上尽是罪恶。学会隐藏情绪,假装岁月静好,热烈的舞蹈中满是悲愤。闪亮的童年被源源不断的黑暗紧紧锁住,微弱的呼喊被历历在目的耻辱层层淹没。假如白天鹅在振翅高飞之前就已经跌落深渊,会不会有人在悬崖边上窥视她的苦难。总有一天,曙光会出现,噩梦会终结。奥黛特跳独舞的时候,背景是纯黑色的,除了人物光,其他一无所有,这恰恰就是她痛苦的外化:无人可说,无人能解。从进入那扇门之后,她的人生就此失去了光明。恋童癖固然可恨,可是来自母亲的强势与严苛,让她没有勇气对家人坦白。该去看心理医生的人不是奥黛特,而是她那不近人情,尖酸刻薄的傻逼母亲。用舞蹈诠释人物痛苦的挣扎,人物内心产生巨大情绪波动时的声画分立,幻想与现实的蒙太奇衔接都非常微妙。有一些伤痛,你只有说出来,你才能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