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俄国的爱情,有点不懂。
2013年,剧情惊悚灾难电影《 夺命地铁 Метро》
上来先说一下,海报很不走心啊。这地铁都出路面了。
俄国电影看的不多,俄国人民带有很浓的民族精神和色彩,有些东西也确实不好理解,但是天朝又和俄国有过很长时间的交集。有很多当时革命留下来的相似的东西。
比如拥堵的交通,老化的地铁系统。比如一些政治任务。。等等等等吧。有的也不方便说。。
剧情前25分钟铺垫,略有无聊,从地铁事故开始就紧凑起来,高潮开始了。
不过从事故开始那些仓皇而逃的人们比起来,他们是被各种意外事件耽搁了,然后落后了,不过呢。。就算落后了。。闲聊的时间也过于多了一些。虽然中间穿插了不少突发事件,但是感觉也是把节奏拖慢了许多。
中间还穿插了一条感情线,虽然也是不太懂毛子的感情路数。。但是也挺有意思。电影结尾还有还开了个小玩笑。。为了不剧透,就不吐槽了。
也许很多人都有幽闭恐惧症,也许也有对地铁的恐惧,电影里的事故表现的很多小细节都很真实,这个地铁的事故也确有其事(当然电影只是杜撰)。好像是 圣彼得堡地铁透水事故。
-------我是地铁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6/10分),感觉130分钟有点长了,当然有了这种感觉的话,证明这个电影剧情还是拖沓了。
2 ) 适合一个人看的治愈系惊悚片
一个人在电影院选票,除去已经看过的科幻/动画/喜剧电影,除去不喜欢的爱情/动作片,于是,挑挑拣拣之下无奈的选择了剩下的——非国产惊悚片《夺命地铁》。也许是因为本身期待值就不高,也许是因为真的是国外惊悚片的水平比较高,总之,看完绝对的惊喜!——相信我,这惊喜绝对不是和国产惊悚片相比的。
《夺命地铁》对于影片的定义类型“惊悚”而言,整部影片没有一滴血,没有任何一个血型的镜头,音效也控制的相当“不给力”,总之,这是一部相当温和的伪惊悚片,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原著作者一定在咬着剧本诅咒导演,惊悚效果太特么毁书了。。。然而,如果不是冲着“惊悚”这个效果去的,这部影片还是十分耐看的——剧情连贯,人物丰满,小三很帅,狗狗很可爱,萌妹纸求勾搭——要求越来越偏了不好意系。
忽略不及格的“惊悚”效果,这种类型的影片难得的还有内涵,,,影片在灾难开始时便开始反思,年老失修的地铁隧道,无止境的开发,崩裂。这种类似于反思灾难片的效果十分的让人很容易接纳。
影片的感情线相当治愈,男主角的爱情亲情,男小三对小女孩的爱屋及乌,不认识的人之间互相帮助——即使在拥挤的隧道逃生,即使脚下有及膝的积水,但影片没有出现任何一个踩踏或是跌倒无奈痛哭的镜头,跌倒了两边的人就会立刻把你拉起,抱孩子的人一直有人搀扶着,把妹男和哮喘女这一对更是死磕的一样非要舍己救对方(不过最后把到这妹纸了不算亏)。还有政府坚持到最后的救人计划,影片总能在绝望中透出希望。
对于男主老婆劈腿这种事,单身的妹纸表示结局完全看不懂,到最后一刻还十分惊讶于她的选择。在她与小女儿相拥的那一刻飙了点泪,也许她不是个好老婆,但疼女儿的好妈妈完全让人讨厌不起来。
难得的这里还有一个让人讨厌不起来的男小三,在女人结婚后还等10多年,对另一个家庭没有怨恨,对她的女儿也十分关爱,帮助陌生人,作为逃生的一份子积极出谋划策,,,最重要的,还长的那么帅,,,这么痴情有爱长的高工作能力手腕等等都很好的帅哥——这绝对是电影的最强bug!
3 ) 真实的灾难
这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能让我感觉如此真实动人的电影,尽管看上去它在一些方面一点都不真! 在浩瀚的科幻片灾难片阵营中,讲述的故事大多是一小帮人的故事,这样的好莱坞标准做法在这部电影中同样的体现,但我仍然觉得它更加真实,这种真实来源于自己的不安或是不可遇见的未来的一种反应,以及对于人类本性的恐惧。
看完电影,我少有的不批评电影各种bug的想法,却以领会的方式去感悟电影中的精髓,而不是以极其苛求的目光去看待这部作品。
依然清晰可见:
1、地铁急刹车那一段,我能想象那每一分每一秒可能发生的事,镜头缓慢的记录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如此真实的还原;
2. 地铁撞来撞去之后,小女孩的爸爸从人堆中翻出小女孩,因为不确定小姑娘有没有伤着骨头什么的,然后让小女孩依次活动手→胳膊→……如此真实细腻的细节体现,表现力极强。多少科幻片忘记了这些不为人知的处理方式,细节。 这些可圈可点的细节描写在电影中随处可见,尽管有些不合逻辑,但至少 他们不是马虎的拍电影,而是在科普。
3、这应该是苏联时期发生过的真正有过的自然灾难(人为灾难),他告诫着我们这些建筑设计师们,任何一个错误,都将带来毁灭性的影响,这不是极刑所能解决的。。 。
4、在处于感情戏份上,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对年轻情侣及妻子出轨后,二个男人的聚首,实在是少见的组合; 在通过女儿表现这两个人的人物行为上又并没有一概的偏袒,结局依然让人回味。
……
这几年,发生在南京,武汉等地的地铁修建过程中的地陷,我能说什么?
人类的无知和错误都是未来无法预知灾难的巨大隐患!没有人希望看到历史重演的一幕,而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
摘录:
列宁格勒地铁1号线事故简介:
1974年4月8日在开掘下线隧道时开挖了一片未冻区, 导致流砂突出, 流砂体积超过4万立方米, 紧接着上线隧道也发生了流砂突出。隧道很快淹没, 在6 h的过程中, 2条隧道从工作面到工作井(约600m)都被疏松的沙子填满,最终在森林站砌筑2垛3m 厚的封堵墙才得以控制事故。事故导致地面产生沉降, 形成400m×200m凹槽, 在流砂突出的中心部位最大沉降达3. 5m。在沉降区域内楼房和建筑物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形, 而且其中一部分发生了毁坏。事故发生后采用液氮冻结, 这是全世界首次采用液氮冻结, 全国的液氮槽罐列车都开往圣彼得堡。隧道恢复工作直接在水中进行, 在- 185℃的温度下流砂也没有停止, 使用了超过8 000 t的液氮, 事故终于得到了成功的控制。当时完成了长达70m的冻土封堵体。
1995年12月3日夜, 下线隧道大量涌水, 上线隧道急剧下沉, 灾难发生。1995年12月4日, 隧道运营终止。1995年12月10日紧急状态小组会议决定, 灌淹上部隧道。1995年12月16日, 下线隧道也封堵灌水。
对这次事故列宁格勒真理报有这样一段描述: ,20年前预先安装的3 t重的钢制防水闸门从两头永久地关闭了圣彼得堡地铁这条500m 长的繁忙线路, 再砌上了6m 厚的混凝土封堵墙。咆哮的地下水灌满了封闭的区段, 导致事故区域上覆土层的巨大沉降, 综合技术大街和红色十月厂区的民宅和厂房遭到破坏。掉入地坑的汽车, 布满裂缝的房子, 滚滚而上的地下水。。。
从此以后, 地铁红线被一分为二, 每天超过50万人的长期客流要在森林站或英勇广场站转乘免费公共汽车越过被关闭的地铁段, 然后再下到另一侧的地铁线继续他们的行程。
导致该事故的政治因素:
就线路规划而言, 采纳了不合理的线路。穿越地下河的方案是施工难度最大的, 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该方案工期短, 如果在重大日子前交工, 隧道掘进者就可以获得奖励, 当时的重大日子是苏共第25届代表大会。
4 ) 其实还是挺不错的一部电影
等了好久才等到一个俄语机器翻译英语后翻出来的中文字幕,看了一下还不错,很多小细节有点感触。
1. 地铁撞来撞去之后,小女孩的爸爸从人堆中翻出小女孩,因为不确定小姑娘有没有伤着骨头什么的,然后让小女孩依次活动手→胳膊→……关键的时候这些小知识可以救命啊!
2. 小女孩妈妈的情人看到地铁上的灯还亮着,意识到地铁里面现在还有电,如果下车进到水里,很可能会被触电,这一个想法救了几个头顶光环的主角的命啊!
3. 电影里面提到了列宁格勒地铁的事故,我觉得这个电影就是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1974年和1995年两次地铁1号线地铁事故为原型写的。
列宁格勒地铁1号线事故简介:
1974年4月8日在开掘下线隧道时开挖了一片未冻区, 导致流砂突出, 流砂体积超过4万立方米, 紧接着上线隧道也发生了流砂突出。隧道很快淹没, 在6 h的过程中, 2条隧道从工作面到工作井(约600m)都被疏松的沙子填满,最终在森林站砌筑2垛3m 厚的封堵墙才得以控制事故。事故导致地面产生沉降, 形成400m×200m凹槽, 在流砂突出的中心部位最大沉降达3. 5m。在沉降区域内楼房和建筑物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形, 而且其中一部分发生了毁坏。事故发生后采用液氮冻结, 这是全世界首次采用液氮冻结, 全国的液氮槽罐列车都开往圣彼得堡。隧道恢复工作直接在水中进行, 在- 185℃的温度下流砂也没有停止, 使用了超过8 000 t的液氮, 事故终于得到了成功的控制。当时完成了长达70m的冻土封堵体。
1995年12月3日夜, 下线隧道大量涌水, 上线隧道急剧下沉, 灾难发生。1995年12月4日, 隧道运营终止。1995年12月10日紧急状态小组会议决定, 灌淹上部隧道。1995年12月16日, 下线隧道也封堵灌水。
对这次事故列宁格勒真理报有这样一段描述: ,20年前预先安装的3 t重的钢制防水闸门从两头永久地关闭了圣彼得堡地铁这条500m 长的繁忙线路, 再砌上了6m 厚的混凝土封堵墙。咆哮的地下水灌满了封闭的区段, 导致事故区域上覆土层的巨大沉降, 综合技术大街和红色十月厂区的民宅和厂房遭到破坏。掉入地坑的汽车, 布满裂缝的房子, 滚滚而上的地下水。。。
从此以后, 地铁红线被一分为二, 每天超过50万人的长期客流要在森林站或英勇广场站转乘免费公共汽车越过被关闭的地铁段, 然后再下到另一侧的地铁线继续他们的行程。
导致该事故的政治因素:
就线路规划而言, 采纳了不合理的线路。穿越地下河的方案是施工难度最大的, 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该方案工期短, 如果在重大日子前交工, 隧道掘进者就可以获得奖励, 当时的重大日子是苏共第25届代表大会。
4. 北京地铁9号线穿越玉渊潭,13号线穿昆玉河,不知道这个防水靠谱不靠谱。北京应该还有一些地铁也是在河下面的,9号线和13号线比较熟悉而已。
5 ) 还算是值得一看的电影
其实剧情很简单,简单到甚至可以说是老套,就是讲一起由于检修事故引发的惨剧,一个婚姻失败家庭失败的外科医生,还有他老婆的情人,一个失业青年,一个老检修工人,几段故事交织就差不多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了。
俗话说得好,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地铁》也是这样由于检修制度的不完善才造成的。影片开场半个小时是最精彩的,气氛,环境,镜头都很流畅,灾难爆发后,有不顾个人安危救人的,也有那些乘机偷财的小偷,我觉得,拍的很写实,但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就是把女主角拍的太2逼了,各种情绪化,对本片一点帮助也没有。
看的俄罗斯电影不多,但是不得不说,该片的特效做的很好,天朝要做到这么好的特效估计还得登上十年。
新浪微博:薯条社长
6 ) 你是否和我一样看到地铁,就会想起这部作品
其实第一次看俄罗斯的电影,还蛮惊喜的,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这部作品写的背景还挺多的,无论是家庭还是政府还是部门,不说新鲜吧,多少有这个现实的写照吧。
很多的灾难片背景总逃不开人性,夺命地铁隧道事故也一样,不是天灾实为人祸,经历了几十年历史的隧道,却还要承受过载般的工作,即便负责检查的老头提醒有隐患,也无人在意,结果当然就是电影一样。
电影还有一个背景,男主是个外科医生兼父亲,妻子有12年的外遇已准备离婚,外遇男是个建筑设计师,但电影给我的感觉好像比男主对妻子更有责任心,而男主很窝囊,退学男本来是要去旁听的,哮喘女是个高冷妹和退学男一个学校,还有就是无业游民女,和一只富德狗。
一次相关部门的忽视引来的危机,让这群人抱在了一起,逃过水上触电,逃过被水涌来的地铁,在竖井里共求生,无论是亲情也好,爱情也好,却是一次让人懂得相互依靠的经历,结局里似乎可以明白有时候幸运就是在茫茫尸骸中偶然被人看到被光照到,你就活了下来!还有就是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就请奋不顾身地帮她找哮喘喷雾剂,因为这样有可能你就成了英雄救美,当然是有可能!
结局的意思是情夫不如狗
撞车前后都很好,紧张和恐怖都挺到位,之后的剧情就……本片的最后高潮是原配大战情夫,狗血得比较无语
且看战斗种族如何解决豆腐渣危机,地铁急刹车内段儿乘客大撞击做的真不错。
影院版不知少的是哪25分钟…… 死胖子注定立FLAG啊,因为前头不立,后面也钻不出来啊。哮喘女和铁道迷作家男这一对子挺好,居然没被棒打鸳鸯,我还以为FLAG会一个接着一个呢。
特效视觉感确实略逊于美国大片,结局被强行拨乱反正有点意难平,倒不是说我思想陈旧,而是想表达只有真感情才是维系婚姻稳定的基础。
三星半,剧情虽俗套,但灾难场面和慌乱的人群令人印象深刻,俄罗斯的灾难片效果不俗,人物冲突理想化中带着写实,人情味浓,后半段虽有刻意安排拖沓之嫌,但来回几次惊险情节足够精彩,人物设定很出众,女主角相当矫情,哮喘妹很靓
故事精彩,制作精良,尤其是作为一部俄罗斯电影来说。另外,我真心觉得正牌老公应该退位让贤,人家情人真比你强多了
最后男二的车跟急救车擦肩而过高喊的那声停车让我差点泪崩,太可怜了!十二年的时间.经历.感情,浪费在了一个过分优柔寡淡的女人身上,哎!!
看到后半部分有点疲惫,感觉还能精剪一下……紧急撒车的瞬间帅爆了。
比好莱坞差的那一点气就在于流畅的火急火燎的节奏感,感觉大家都太喜欢讲话了,讲着讲着被水淹了,讲着讲着摔倒了,讲着讲着被车子压到了,为什么毫无性命攸关感啊!!
好莱坞标准灾难片模型。
后面是在学海神号吗 情节一点都不紧凑 看的差点睡着 话说男主不应该是高富帅情人吗 绿帽老公懦弱无能 脾气又不时暴躁发泄 压力山大的中年妇男形象 在CM里肯定会变serial killer的好嘛 最后竟然老婆孩子全家团圆了 很难合理啊
“能把你的电话号码给我吗?”这一段有点小感动。2014.1.10成都太平洋电影城(盐市口店)
太长了,可以压缩半个钟头……一个个都爱闹脾气,内斗,歇斯底里,嘚啵嘚啵话多,真想给他们每个人抽一嘴巴,尤其是小姑娘,女的只会添乱;上去后把下面的防水门关上啊……手球队员亮了;记者竟然做好事;莫名其妙就逃出去了不科学;他老婆真是个bitch;战斗民族就是都活不了还要打一架;片尾是真好听
很真实的灾难片,或许会加重我的地铁隧道恐惧症。落后的俄罗斯及其腐朽的官僚作风,和拥堵不堪的交通现状,有力地提升了中国观众的幸福度,比起生活在噩梦中的俄罗斯人民,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他们的美丽中国梦中
题材不错 演员演技欠缺
几个大场面都拍得很好的,但是真的太~~~~~罗里吧嗦了。出轨的事情有这么重要吗?俄罗斯也有这种谐音梗吗?
白富美嫁给了矮穷锉,却恋上了高富帅,一场灾难,再现了患难见真情的点点滴滴。在你向左我向右的最后时分,两车嘎然而止,本以为已经明朗的感情纠葛会再生波澜,哪知是编剧给为之动容的观众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赞一个。
俄罗斯低成本灾难片
太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