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这是007最好的电影。
因为,这部007处在了一个恰好的时点。
首先是“大片”的概念,开始流行。
其次完全是个人原因,这个时点之前,小编还在苦逼的高中熬夜K书,到了这个时点,终于可以到大学“轻松”一下(当然,大学的生活,其实也轻松不起来)。
这种恰逢其会之下,皮尔斯布鲁斯南成为了个人心目中最007的007.
故事里头的蹦极、高空追飞机、太空战、电磁战一个个新鲜的名词,同时也是当时的热点,给了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和“理念冲击”。
007的标志,但凡是个女的,见了007基本迈不开腿,甚至连女上司也不例外。
007总是可以利用“裙带关系”搞定很多事儿。
故事里头癫狂的反派,也给人带来一些“小野猫”的困惑。
这滚个床单的危险性,有这么大么?
到最后,死于“紧逼”好像也是完美结局。
当然了,007的标配里头,必须得有个邦女郎。
反派,当年的007系列,基本都是逮着一个使劲黑。
不过,这次除了老毛子,006也掺和了进来,故事告诉我们,除了007,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数字的。
此后,还有009。
新的M,和007初次合作,彼此还都有那么一点点小摩擦。
而007那一身新奇的装备,基本都来自于Q。
英国人的自黑,也可以了解一下。
这“天王盖地虎”的暗号,在当年的大学宿舍,可不是一般的流行。
玫瑰,还是必须得看的。
世界再次面临危险的境地!一群乱七八糟的恐怖分子拖着几枚胖墩墩的核弹上路了,如同揪着呆头呆脑的儿子回家。所遭遇的抵抗和共和国卫队一样庞大而又脆弱,卫兵们早已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耐心的等候他们的撤离。他们要去哪里?要干什么?尽管作为人类社会一份子的我,极有可能在这次恐怖袭击中遇到麻烦,但我显然比M夫人能沉的住气。从突如其来的外星人入侵、千钧一发的恐怖劫机、到极具杀伤力的生化武器袭击,什么场面我没见过?一次次莫名其妙的被卷入危机当中,如待宰羔羊般等待西方世界英雄的救赎,这方面我的阅历已经相当丰富了,以至于常常混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即使当真正的危机出现时。英雄们之所以没有如期而至,一定是有原因的。路上塞车或者高楼大厦布局失调导致蜘蛛侠不能及时赶到,市政部门应该引以为鉴;而天气状况不利于飞行则导致了蝙蝠侠姗姗来迟,更何况我们都知道蝙蝠只习惯于夜航;至于大名鼎鼎的邦德肯定是由于M夫人没能够及时的通知他,官僚主义何其严重!
偶像给我们带来特殊的生活体验,我们的目光如同针孔摄像机般侵入英雄的势力范围肆意窥探,轻而易举的把那些惊心动魄的感觉占为己有,这是摆脱压抑捷径。偶像们被毫不留情的押上祭坛,被我们内心焦灼的火焰点燃,我们需要这团火来温暖自己。而此时,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在这团灼热的火焰中模糊起来,分不清那些是真实,哪些是虚幻,甚至分不清谁是偶像,谁是自己。当我们阅读关于商界巨子的传记时,自己就变成了勤奋的推销员,精明的地产商,善于抓住每次机遇,接下来所要考虑的就是,收购谁?看完史诗般的征战史,感觉不可一世的罗马军团在我们面前不停的发抖。那些历史人物的传记仿佛就是我们个人传记的不同版本。在偶像的世界中兴奋的畅游冲浪,这的确是种愉快的体验,虽然这也往往是我们曲解生活,曲解别人、曲解自己的开始。
偶像是世界投射到我们心中的影像,我们是通过偶像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就像我们往往是通过某个历史人物来了解某个时期,某个国度,某种文化一样。相对于世界这个过于空泛的概念,偶像可以给以我们更为具体的诠释。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坐标,也常常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种坐标和指南其实就是所谓的“人生观”。按照传统的理论,一个人对社会、人生总的看法就是人生观。我得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是没有人生观的,因为我没有看法,确切的说是没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只是老师的,家长的,或者书本上的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可能那些看法也不是他们的而是更有智慧更有权威的人的看法。所以正确的说法是人生观是某些人对社会人生的总的看法。这些人也就是我所说的“偶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生活过,我们往往是他人思想舞台上不起眼的道具,是诠释别人价值观的实验品,或者只是某些无聊作者的弱智的牺牲品。在我上中学的候非常流行港台作家的言情小说,那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时期,我感到自己仿佛是生活在剧本里。我相信,那个时期只有作家一个人在生活,而其它人都竭尽全力的诠释作家茶余饭后的对少男少女时代的乡愁,才子佳人的恋爱成了义务演出的戏剧,你看到的不是两个恋人而是两个角色。在他们身上你能清晰辨别出他们喜欢的作家,甚至你可以从对白汇总精确的分析出他们恋爱的阶段处于哪一章节段落。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见到的,感觉到,听到的甚至想到的就是真实的。当萨达姆在战前信誓旦旦的要与帝国主义血战到底、决不当俘虏时,我真想走到电视里去亲切的接见他、拥抱他:嗨,你真是爷们,有种!我就不行,撤了先,等你胜利的消息。现在看来,他辜负了我的信任。当巨大的塑像在人们诧异的目光中轰然坍塌时,我相信应声落地的还有我们曾坚信不疑的信念,那些世界投射在我们心中的影像。
这是布鲁斯南主演的第一部007,一贯的大场面,一贯的神勇无比,一贯的美女相伴,007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老邦德退休了,新邦德就顶上来。虽然也是一贯地看完就忘剧情,而且这集也只能算一般,但对007系列还是很有感情的,从黑白片看到彩片,从康纳利到布鲁斯南,年少时每每看007总觉得牛逼大发了,惊叹世上还有这么厉害的人物呀,以后有了电脑,有了互联网,网名啥的都要跟007沾边,连去联机打CS,都要起个名字叫007,现在回想起来以前的种种,就觉搞笑。
看法米克詹森那双眼睛!看那两条大腿!
再加上这样一个名字,男人们一下子明白了到底什么才是他们心中一直悄悄惦记的:那就是一个真正将性感做为武器并加以使用的女人,而且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西娜·奥纳托被认为是第一个达到了性高氵朝的邦德女郎,她使007身边的女一号们在经过多年无精打采的生活后首次变得意气风发起来。
007果然是开挂人设,跳下悬崖追上坠崖的飞机,还开起来了。完了又开游艇,开坦克,牛逼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反派高潮女用机关枪扫射的时候发出的声音真是和男性用枪达到高潮一毛一样,可能她真的是带真枪的爷们儿,就是死得太普通了。两场戏几乎都是作爱一样的高潮脸,还挺有意思的,腿相当得有力。
所以为什么007系列这一部评分最高?因为讲了各国尤其是英国和俄国的恶劣关系?钢笔炸弹和阿斯顿马丁等确实和天幕危机有联系。
最后海军陆战队出现的时候还是挺好玩的,本来以为没人,然后草堆里爬出一堆的陆战队士兵。
亮点是大街上飚坦克和杀人狂变态女。
新邦德帅气优雅,加有靓女特技傍身更是所向披靡。本集奇观较少,阿斯顿马丁未能一展雄风,邦德发挥他走到哪交通工具就毁到哪的本领,超跑坦克火车游艇直升机无一幸免。正面邦女姿色身手皆平平,比大腿像老虎钳的反面邦女逊色不少。以今日眼光看本片打斗虽无甚新意,但17年前有此级别已是叫人大开眼界。
14317 - 终于看到第五任“詹姆斯·邦德”:皮尔斯·布鲁斯南。《黄金眼》算是前17部《007》电影中我最喜欢/个人观感最给力的一部。尽管大场面动作戏接二连三地上演,拍得还挺精彩,但由于007从始至终有“主角光环”护体,所以全程都不用担心007的安危,因而带给我的刺激还是比较有限。P.S.:1.注意到好些个变焦镜头;2.当年的特效在如今的我看来还不错但不够真实;3.Q:我要提醒你,007,虽然你有杀人执照,但开车还是不能违规。……
后冷战首部邦德黑起苏联来更加肆无忌惮,满是损毁的苏共领袖雕像的垃圾场真是个巨大的嘲讽,当然也和这片子本身诉求是一致的:所有人物情节都是高度符号化功能化的存在,保持着一贯以来人们对007电影的固有印象;特纳的主题曲、布鲁斯南、坦克大战以及詹森饰演的俄女军官都是可以载入邦德史的经典。
导演是新西兰人,在英国出道,后来奔赴美国,算英国电影吧。编剧太弱了,反派先生一次又一次的放过主角,我都看恶心了,当然除了这天杀的类型片的蠢编剧,别的地方表现还可以,尤其配乐和音效
You can do the right things at the right time, you also may do the wrong thing in the different time anyway.
帅哥美女,暴力加调情,冷战背景,荤素笑料,合格的娱乐片,Izabella Scorupco原来是垂直极限里那个性感女秘书; 美艳女杀手Famke Janssen 是X战警里的心灵感应红发女Jean Grey
苏联解体后首部007电影,竟然还是以老毛子为假想敌。邦德继续风骚走位神避弹,左拥右抱美人欢。这个系列是有多不思进取啊!只有坦克大开杀戒那段霸气得很,高呼爽快。值得一提的有2处:从这部起,朱迪·丹奇一连出演了7部007电影;此外难得的提到了英国政府把哥萨克人交给斯大林送死的黑历史。两星半
007第17部皮尔斯·布鲁斯的时代到来了,007绅士形象的极致!近几部中比较不错的一部最后的BOSS竟然是007的无间同事006.叫床女是个亮点。。。囧。。。
开坦克,多牛逼啊...一气呵成,处处都是高潮...
漫长的制作拉锯让这部原本计划1991上映仍由道尔顿主演的片子拖到了冷战结束这件事也差不多冷下来的时候并等来了布鲁斯南,由此真正的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剧情也设计了一个九年之隔来标志电影内外新旧世界之间的巨变——尽管仍然没有摆脱冷战思维,但很多地方都不一样了,尤其在节奏和气氛营造上,是此前的007从未到达过的地方,这让它真正变得“好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定是至此为止最好的邦德。|| 原来女爵那么早就已经是M了。性欲爆棚的杀手琴恐怕是系列史上最标志性的反派配角。名为Bond的演员出演Moneypenny,有点有趣。006出场并叛变。7/10
基友,啪啪啪,基友死了,妹子,啪啪啪,另一个妹子,啪啪啪,基友活了,啪啪啪,基友又死了,妹子啪啪啪。
另一种意义上的第一部007
【13.2.8,YJ】断断续续地看完。我写的影评呢~~怎么不见了。看来手机豆瓣不靠谱!许多桥段很有趣,亮点在最后。
这已经是007评分最高的一部了,还是没啥意思啊,看来这个系列要放弃了,就跟星球大战一样。女反派每次杀人的时候表情好像高潮一样,太变态了!
标准的1990s风味动作片,文戏占的比重寥寥,反而是壮观的动作场面占的篇幅大,最爱80分钟左右出现的坦克大战,满足了我藏在内心的破坏欲,啊哈哈哈。布鲁斯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综上所述,实在是一场豪华的视听盛宴。
故事从提摩西道顿的写实派又回到夸张大阴谋了,但布鲁斯南演的007还是有点人味儿的,电影里甚至还借角色之间的对话对整个007系列反思,做给女王卖命的忠犬好吗?任务重要还是朋友重要?睡女孩是为了避免孤独吗?台词有呼应,笔按多少下会爆炸多少下取消,美国笑话,这些小玩意儿也增光添彩,是值得看看的邦德电影。
1995年第17部 皮尔斯·布鲁斯南 第五任邦德,邦女郎:伊莎贝拉·斯科露波、法米克·詹森。第五任邦德皮尔斯·布鲁斯南的第一部007电影,其中法米克·詹森在片中饰演美艳残忍的前苏联战斗机飞行员,直到看了《X战警》系列我才算真正认识了这位女星,原来她是靠演反派成名的啊。
能看出来时隔六年007归来的野心,找了个大帅哥当七叔,换了女M,卖力的配角,宏大的场面,还有Tina Turner很劲的主题曲,但都抵不过一个无趣的故事……我不喜欢七叔只有卖帅和泡妞,人从废墟过灰尘不挨身,打完架就跟没事人一样,这就不科学。
8.5/10 分。007-17-1995。2018.08.05,重看,50周年纪念版蓝光。由于错综复杂的法律纠纷让本片的拍摄搁置了数年,成为与上集(1989)间隔最长的007影片,将近6年半。90年代的第一部007,也是皮尔斯·布鲁斯南的第一部007。有史以来最帅气的詹姆士·邦德。本片让007这个古老的系列浴火重生。90年代得益于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日新月异,也体现到了电影这个老行业。007驾驶坦克在解体后的苏联街头横冲直撞,让人大感过瘾。M首次变成了女性。两个邦女郎,伊沙贝拉·斯科鲁普科,波兰美女,五官出众,就是脸上痣太大。法米克·詹森的狂野妹子让人印象深刻。艾伦·卡明演的猥琐IT人,看了两遍都没想起来他叫啥,又翻了一遍资料,才发现是我看了三遍的《傲骨贤妻》,他就是那个竞选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