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对1976年版的《魔女嘉莉》一见钟情。
经典,实在是太经典了。
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经典影片,如同史蒂芬·金自己说的:“我写的是恐惧小说,不是恐怖小说。”我并不认同将它单纯的定义为恐怖电影类型,它带给观众更多的实则上是心理层面上的震撼和思索。
在故事中,嘉莉是一名拥有超能力的中学生,拥有意念力量,而影片的传神之处在于没有将重点放在主人公超能力的“炫技”上,而是把对于恐惧的渲染放在了心理层面,并通过人物行为进行外化。嘉莉的愤怒和绝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严重性的加深不断地滋养着,在这过程里就对嘉莉受冷落、欺辱进行了高效的铺垫,才让真正的报复爆发有着雷霆之效。
影片叙事视角以主人公嘉莉切入,着重刻画围绕主人公身上所发生事件时人物性格及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和爆发。它并不是单纯的描绘如何杀人,也没有为血腥而血腥,而是重在精神层面的描述和传达。(这里不得不赞叹一句茜茜.斯派塞克的演技,简直为人物形象赋予了真正的超能力!)
这些特质就奠定了电影与通俗意义上理解的恐怖片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作刻意吓人的描绘,只为内涵表达而存在。
在情节上和视听上电影迎来真正的高潮当属最后的晚会场景,嘉莉被同学戏弄全身被倒血水后彻底触发,这样的崩溃不再停留在心理,而是转换成惨烈的大屠杀,对所有人的大屠杀。
一身血水的嘉莉站在整片的红灯舞台上营造了视觉上的恐惧, 嘉莉的愤怒意念使得电线走火,梁架崩塌,消防喷射,老师吐血身亡……全场覆灭。这种行为化的心理表达和刻画十分直接,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影像也更具视觉和心理冲击力。晚会的疯狂混乱在此时已达到高潮,在声响上更是配合的真实而刺激,画面上运用万花筒镜头强调了讽刺嘲笑,加上音乐的诡异气氛让画面和声效达到了高度呼应。
而后,嘉莉离开会场,导演在此处设计了一场车祸。全身血水的她从现场走出,至一片旷地公路,嘉莉的三位同学开着车欲险欲撞,而身心都极具恐怖气息的嘉莉充满怒意仇恨的一瞪眼让疾驰的汽车方向失灵,当场翻覆爆炸,简洁有力的画面冲击让观众内心的震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回到唯一可以或者说是想要寻求安慰的家中,嘉莉在同样“疯狂”的母亲面前,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心灵的稻草。母亲本身的恐怖形象在影片中塑造得也是惟妙惟肖。盲目的宗教信仰扭曲了她的人性,对女儿的苛刻无情甚至可以说是恶毒,逼得嘉莉最后在绝望恐惧中弑杀母亲。
影片的又一经典片段诞生了,一刀接连一刀的飞射直至画面呈现母亲被钉成祈祷室的圣塞巴斯蒂安像,讽刺意味十足。被宗教洗脑以至于走火入魔的母亲,也就此成为了影片中最为经典的角色之一。
她的死亡是极富思考价值的,最后是堕入地狱或是得到救赎,也许连当事人自己在最后时刻都无法参透。这种恐惧是人类所自创的,思想上的恐惧。女儿弑母,也喻示着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危险恐怖,不禁让人深思和审视。
暗含隐喻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导演对镜头语言的把握精准而到位,不光成功地将主人公嘉莉内心的绝望彻底的影像化,更是在画面元素的组合中透露出宗教、信仰、人性的意味。演员更是到位绝妙的诠释了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
嘉莉的超能力是天赋礼物还是灾难诅咒,母亲的死亡是地狱还是另一种解脱,同学老师覆灭的原因是一种自我作孽还是拯救;这些问题均牵扯着对惩戒和救赎的矛盾。
影片所营造的恐惧气氛真实而渗入人心,嘉莉的心境也透过导演独特的分镜手法展现出来。恐惧元素真实存在,又给观众以心理暗示和投射,因此将诡异效果强化到了最大力度。
影片本身带给人的恐惧是一时的,而衍生出的心理思考上的、心灵感触上的恐惧是久久未平的。一部优秀的作品必定是带给人触动的。《魔女嘉莉》的经典在于它对恐惧别具一格的诠释方式,这里面包含着青春的无助和迷失,对校园暴力的充分表现,更甚至时刻体味着对宗教信仰的思考,无处不直面人性。
文:十一月的雨 刚刚看完了久仰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的成名作《魔女嘉丽》,心情难以平静,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看完恐怖片后的惊吓与刺激,而是源于心底的震撼与深深地恐惧。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向来以挖掘人性最深层次的恐惧而著名,看完这部影片,我丝毫不怀疑外界冠以它“改编自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最成功的影片”的名号。你可以无时无刻地从中嗅到,那种特有的让人窒息的氛围和气息。 影片的主人公嘉丽是一个内心极度闭塞的女孩,但她更为特殊的一点是:她还拥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特异功能。由于母亲是个彻头彻尾的宗教狂热分子,把上帝奉作是自己的一切,而对渐渐成长的女儿根本不予关心,甚至是注意都吝于施舍。在这种环境下,嘉丽本身就封闭的个性使她更为自卑和怯懦。通常这样的人内心是非常脆弱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外界的嘲笑和欺辱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她们害怕去接触人,有意的远离人群,这是导致悲剧的直接动因。终于,在一次毕业的舞会上,在同学对她最严重的一次的捉弄羞辱后,嘉丽封闭的内心世界彻底崩溃了,她运用特异功能杀掉了所有的在场的人。 很不幸,由于某种原因,我很早之前就了解了这个颇为吸引人的剧情。对于观赏一部悬念影片来说这不可不谓一个大忌,因为它会使你的兴趣与带来的震撼大大减少。但恰恰相反,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反而没有一点熟悉的感觉,我在紧张之余还在思考,下一步会是什么呢?如此发展下去,导演会怎么安排呢?看电影的终极享受,也不过如此吧!这就是一部好的影片带给我们的乐趣。 年轻时候的茜茜·斯派克真的很漂亮啊!她把那种封闭女孩的清纯和无辜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不时的心生怜惜。当我看到舞会上她马上可以走出生活的阴影,看到她和喜欢的男孩在轻盈的舞蹈,看到她时不时的问对面的男生为什么会邀她来舞会时候的那种幸福的眼神时,我真的无法想象接下去的剧情。我当时都有“就此打住,让她就这样开心的结束”的念头,而且是那么的强烈。但是悲剧还是如期而至,同学把那桶猪血倾泻下的时候,当她身上被染红的时候,我不敢看她那双因为极度绝望和屈辱而满含愤恨的眼神,那种赤裸裸的目光让我的内心感到寒冷。 嘉丽在杀掉所有人之后又恢复了理智,当她面对这个事实的时候她又变的极度脆弱和不知所措。这时她回到家,这一刻她需要的家的慰藉和母亲的呵护。导演在这的处理是令我始料未及的,由于嘉丽不顾母亲的极力劝阻去参加舞会,而且违背上帝的意愿和男孩交往。在她母亲看来,拥有特异功能的女儿是魔鬼对她的惩罚,她一边在忏悔,一边把刀举向了依偎在自己怀里的女儿。 那一刻,我相信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宗教对人性的异化,她已经不在是嘉丽的母亲了,她完全变成了宗教的奴隶。为了赎所谓的罪孽,不惜去杀自己的女儿,那种近乎疯狂的举动和神经质的表情,再配上几近荒诞的虔诚,在某种意义上,比嘉丽杀了所有的人都更为可怕,更让人觉得震撼。 嘉丽在逼迫无奈的情况下,用特异功能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然后和她一起,倒在了被自己摧毁而倒塌的房屋里。她母亲的死亡颇令人玩味,那个基督的十字架姿势,是对上帝的辛辣嘲讽,还是对自己信仰的致敬? 本片可谓是帕尔玛名副其实的代表作,他早期作品的那种特有的悬疑风格填充着画面的每个值得记忆的角落。无论是长镜头的窥探,慢镜头的推移,还是分镜头的精辟运用,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配上紧张的扣人心弦的音乐,让恐惧与悬疑完美的结合起来。记得最深的是嘉丽被血淋到的那一刻,所有声音戛然而止,紧接着回忆里所有的嘲笑的声音开始闪回,画面像破碎的镜子一样不停的旋转,映的全是人们大笑的表情。让嘉丽崩溃的一瞬间,也让屏幕下所有的人崩溃。这一切,不禁让我对这位导演的超强表现手法更加佩服和惊叹。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发现它和帕尔玛的另一部著名的影片《剃刀边缘》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一开场女主角的出浴,慢镜头的节奏,还是最后从墓地里伸出的那双血手,紧接着从梦中惊醒,都和它如出一辙。这使我更加怀念这位大师早期的那种凌厉的风格和强烈的感官冲击,还有看完后回味无穷的遐想。 怀揣着压抑与愤懑结束了影片。我突然对很多人产生了怀疑,是不是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丑陋,一味的在满足自己的同时欺侮着弱势群体的人们。像片中嘉丽的善良的女老师一样的人们,真的会因为世俗的阴霾而寂静无声,没有好处了吗? 保持一份期待,在内心深处。电影带给我们的,是对现实的思考,对明天的憧憬,而不是对人生的绝望。 这,就是我想要说的。 作于2004.8.31晚
德帕尔玛是一个被自己所追求的作者性和独特性所压迫的导演——当然,这并不是在说他的作品有什么问题,而是说他的作品所释放出的气质的不同。很多人都说他继承了希区柯克,的确,在剧情中对悬疑的埋伏以及利用影像对奇魅语境的塑造都是有希区柯克的感觉。但,他的作品和自己的私货,远不止于此。
只要看过帕尔玛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他的电影有一种“傻气”,这种傻气应该是大多数人习惯了同时代的快节奏,以及对“结构”的不关心所造成的。帕尔玛的确为了电影的一些桥段的惊悚叙事,乃至整片的节奏推进而不得不将一些很多导演所选择不进行表达的场景拍摄(有一说一,《铁面无私》桥上的戏真的尬哭我),以及把缺乏冲击力的情节进行拉快(《疤面煞星》虽说绝对有斯通的原因,不过那冲得飞快的发家史,绝对是刻意为之)。但是,这样也就给了他电影很好的整体结构,所填充的“影像”真实可以刚刚好地与故事所契合,而《魔女嘉莉》就是契合度最高的一部。
在全片的剧情中,我们进行结构的拆分的话,简单分为三条线,一条嘉莉和她母亲,一条克丽丝和她男友,一条苏与汤米,而这几条线索中,与“学校”这个外界团体的接触频率,即是其他的在舞会上被干掉的小人物相关的戏份,一个比一个多。而这些线索,又通过老师来进行平衡,藏在了各个场景之中。
这样一来,完整的,有机的环境就塑造出来了,虽说其他的人物或多或少,但是我们都能有所接触,再加上剧本台词的塑造,观点各异,悲喜不同的人物们就被我们所看见和接纳。这一种做法,颇似陀翁在《罪与罚》开片主角的游荡,在独立的心理外,将世界通过碎片拼接来塑造,“记录的感觉”也就树立了起来。加深了代入感,也扩大了冲击力。同样,在《魔女嘉莉》中,到了“嘉莉发怒将整个会场用超能力摧毁这一个重大的情节高潮”,带给观众的就不只是快感了,复杂的感情也会随之而来,而且到后面,苏的噩梦也反映出一种“强迫的恐惧”以及“恶的全面性”,事件的承受者由她作为一个代表,不管是否参与其中,都无法摆脱影响,这样一来,虽然说道德批判的到来有点迅猛,但主旨也就升华了。
除了上述,我们再看一下对宗教的反应,嗯,很耐人寻味。嘉莉的母亲的确是被塑造成了一个疯子,并且由她的角色,导演是极其反叛的颠覆了基督教本身。开头,简简单单的对出现月经的女儿的压迫表达出的病态的反常,到后面来又一步一步揭示着她的可笑。关键的破点是,由第一幕可以看出,嘉莉所住的房子就是象征着由母亲所构建的堡垒,而嘉莉施展自己法力,将门窗锁紧时,就是象征她对母亲的反抗。“然后呢?”当汤米来接她时,有关表现母亲本人的状态的镜头就变成了失衡的摇晃……虚假脆弱的一面就这么无情的摆了出来。而嘉莉回家后(洗猪血照应前面大姨妈,被他人所伤),母亲准备杀她时的那段自白相当之棒,丰满角色的受虐心理,以及在宗教里彻底沉沦的变态的样子之外,还带出了莎士比亚的古典感觉(想起《魅影天堂》了),。让母亲被杀后(刀有很强的的性象征,被自己的女儿给艹了……),房屋的倒塌所呈现出的爱伦坡“厄舍古堡”式的哥特场景更能将观众震撼,并且将对宗教的批判更深一步。妙啊!
除了剧本的精巧严密,还是得说一下镜头语言。帕尔玛的电影,剪辑的方式虽说新颖,但也是按照着希区柯克的方式来缓慢的挑逗着我们的心思。对“猪血”即将倒下时的剪辑,通过慢镜头,将等待拉长的同时,绝望感也随之而来。是很正经的手法。而除此之外,摄影学习了不少人的风格,铅黄的打光,阿瑟佩恩的构图,戈达尔的空间小设计,都很成功的运用着,形成了统一的风格。个人的确很喜欢。
推荐!希望中国电影工作者在未来也给我们奉献出同样厉害的作品!
203 K,还真被那只手吓到
没有恐惧只有悲伤。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一个得抑郁症的同学。孤立与群嘲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冷暴力。希望每一个灵魂都可以得到善待
不惊悚,不恐怖,它只是悲伤
一边营造少女梦幻,一边编织梦魇,两条线索汇合,激发出无比强烈的悲剧感与恐怖感。影片最黑暗的地方是对善恶的处理,没有做简单的厘清,而是讲其中的复杂性。善念与恶念交织,酿成一桩悲剧,由果索因,皆为恶。于是,复仇的对象就难以区分了,只得一同湮灭。女教师和母亲的行为也颇有暧昧之处,前者行善,用的是恶(暴力);后者的恶,在这场悲剧面前倒成了善。场面调度无比华丽。
一个小时略显沉闷的铺垫后,终于迎来了高潮。帕尔玛一直是个执着探索影像的导演,到现在仍是,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他的原因
又见帕尔玛的招牌分屏。可怕的仪式感和绝望感,还有史蒂芬金的招牌吓人结尾。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嘉丽前面笑得越幸福观众就越难过。茜茜斯派塞克好神奇,前面看着不好看,化了淡妆突然漂亮了,淋了猪血后又丑得恐怖。不求新版突破了。
天哪苏原来是真心帮她的!…………一对大好的百合就死于那个贱人之手了。男主和老师也冤。贱人拉绳子前那个舔嘴唇的镜头极好。
最后的剧场和家中的两个高潮处理的非常漂亮 血红的视角 杀杀杀
拍得着实邪气,很实验性也很电影化,镜头运动,灯光效果,分屏画面,帕尔玛从一开始就是个对探究电影本体十分痴迷的家伙;而且这帮演员真是太棒,从外在气质到内在表演。
我们没有复仇只因为我们没有超能力
牛逼就牛逼在放到宗教维度还是反宗教维度都是自洽的,重溯会发现恐怖的根源并非一方所造就,而是两种极端的碰撞:导火索是委咎荷尔蒙过剩的最常见校园问题,而所谓反派与灾难土壤只是一个信仰至上化的母亲,是人乃万物尺度还是存天理灭人欲?史蒂芬金和帕尔玛选了C。舞会戏调度只能用上天入地来形容。
对于成长的痛苦,这个付出的代价最惨烈
猪血浇头,猪油蒙心,若体验其一,便难以摆脱穷其一生的粘腻,从幸福的峰巅一下子坠入无底的黑洞,从慢慢铺垫到迅速展开,粗砺的慢镜头,记录下悲婉的圣歌,血洇校园,焚毁家园,一切是有多不甘心。
我的妈呀!迷信上帝真可怕,单亲母亲真可怕,女同学的恨意真可怕,被撒旦诅咒的女生真可怕。不要嘲笑同学,善意有时候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生的噩梦。一切都是妈逼的!可怜的娃!约翰·特拉沃塔从小时候起就注定是当坏人的。
经典 女性恐惧的代表作 慢镜头和特写部分精彩绝伦 从平淡到梦幻再到毁灭 一脉而起
布莱恩·德·帕尔玛作品,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电影的第一部。西西斯派斯克演技棒极了,凭此片首获奥斯卡影后提名。本片涉及同学关系、宗教、性压抑等内容。拍摄手法尤为出彩,尤其是嘉莉血洗舞会前的旋转镜头,以及之后的分屏屠杀场景。梦魇结尾的处理方式此后被各类恐怖片效仿。
镜头和配乐都超棒,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该片的影子啊。我觉得讲女性主义这部比《末路狂花》更好。我倒真希望每一个被bully的小孩儿都有超能力来教训欺负他们的人。如果我以后有孩子(并不大可能)我对她的教导只有一条:Never be and never fear a bully.
最后那只手也太!恐!怖!了!吧!真的不要随便欺负班上的同学啊!最后二十分钟真是太刺激了叹为观止
擅长精神虐待的母亲,校园霸凌,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斯蒂芬·金写《魔女嘉莉》,原型是他的两个女同学,学生时代穿得老土,皮肤不好,就被所有人欺辱。其中一人突然改头换面,换来的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霸凌,他们恨她“越界”,等她恢复原状,受到的欺辱也恢复原状。她们没有嘉莉的异能复仇,都死得很早,一个独居癫痫发作,一个生完孩子朝自己肚子开了一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欺负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