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杰明》中吸引无数同性目光的Phenix这次饰演了一个肌肉线条流畅有力的暴躁直男;在《去他*的世界》中男友力十足的Alex扮演了一个忧郁又细腻的文艺少年。
Elliot和Clement就像两个极端,他们总是被有形的无形的障碍阻隔开,而Elliot的母亲,喜欢蓝色衣服蓝色家具装饰的可怜离异妇女,总是被她想亲近的人所忽视,最后也把自己与世界隔绝。
天真且脆弱的Elliot总会被Phenix吸引,但我认为这不过是表面的,像水上倒影一样的“喜欢”,Elliot始终沉浸于自己的浪漫主义中不可自拔,就像他在自/慰的时候需要亲吻镜子中的自己。
即使两个人在互相交流,导演也不会经常让他们同框,反而用中近景特写+切换视角分割二人。
然而我个人认为它的主题不是同性间的爱情而是家庭的裂缝,Elliot一家的空气是永远沉重的、分裂的。当外来者(Clement)闯入时,矛盾重新转移并且加剧到他和Elliot和母亲身上。
Elliot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Clement的亲吻的那种绝望的表情,简直伤透我了。
最后母子二人湿漉漉地坐在房檐下,伴随着德沃夏克的《月亮颂》,我也终于可以说Departure可以是美丽的。
电影的叙事缓慢,色调低,大量空镜和反复出现的极简主义音乐,在感官上提供了极强的舒适度。而我一开始是为了两位主演而来,结果差点窒息在这拧巴的关系中。
这部电影初看起来似乎有一点没头没尾的感觉,故事并没有用那种把起因、经过、结局一字摆开,让人看得很明白的方式来叙述,编剧与导演把故事的头和尾藏在故事主干部分引出的一些细节里面,留心看到了,再加上一点联想(脑补?)才能把故事的脉络理清楚。
只看了一遍,自己感觉是看懂了。画面挺美的,构图好得可以一帧一帧的截下来做桌面,虽然情节挺治愈(致郁)的。先写个评论留个爪,等我把情节忘得差不多了,再看一遍?
先说故事的起因,那个被藏起来的头。
爸爸深柜,选择了和异性结婚。婚后(也不知道是多久之后)妈妈发现自己是同妻的事实。
妈妈的心中认为家庭是她的全部,她也为之付出了一切。她无法做出破坏家庭的决定(离婚),又因为无爱的婚姻而饱受折磨(不离),进退两难的她成了无爱婚姻这座囚笼里的困兽。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纠结之中。
所以妈妈的行为偶尔会变得非常神经质,她越来越不被丈夫和儿子所理解,也常常与丈夫发生争执。
但她的默默忍受并没有让这段婚姻撑到最后,(买房子、生孩子都是为了挽救这段婚姻?细思极恐)爸爸提出的离婚。
(ps:对于妈妈的间歇性发作,爸爸和儿子都并没有去深究原因的吗?直到事情发展到要把一个家庭扯成两半的地步,他们也只以为妈妈是没有原因的神经过敏,或者是前后加长的超级更年期?如果并不互相关心,家人也只是同桌吃饭,同屋睡觉的陌生人罢了。)
这样故事就开始了。镜头转到电影的第一幕,母子二人开车到法国小镇的度假别墅。
再说故事里面的三个关键意象。
第一个意象——鹿。
被车子撞到了,妈妈却不让下车检查的,这个可能是有的,也可能只是儿子虚构脑补出来的鹿。在我看来是儿子心中自己的象征。
在他的心里,他就是被父母失败的婚姻这辆车子撞到的一只无辜的小鹿。当父母的婚姻这辆车子出了问题时(撞到了不知道什么东西而必须停下来),他希望能有人下车查看一下,是不是撞到了一只小鹿(他自己)。
并没有人下车查看。所以之后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是要去找这只可能有的小鹿,看它是否受伤,如果受伤,他想把它养起来。
在这辆车子(父母的婚姻)遇到紧急情况,车上的人(父母)自顾不暇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是不是撞到了鹿(伤害到了孩子),也没有人去考虑小鹿的情况是怎么样。他需要被关心。
(婚姻触礁,并不仅仅是夫妻两个人的事,同时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如果再加上漠不关心,这种影响可能会很坏很坏。)
第二个意象——摩托车。
象征着男二的妈妈。他得了癌症(而且状况并不乐观的)的妈妈就像是一台坏了、点不着火也发不动的摩托车。男二想要把残破的摩托车修好,象征着他想他妈妈的癌症能够治好,虽然看起来很难,但也许只要不放弃,就仍然有希望。
男二说修好了摩托车要骑到巴黎去看他妈妈,是他心里希望妈妈的病能治好,然后母子团聚。
(ps:总觉得男主对男二说的那句“摩托车修好了能上高速吗?”这句话导致了男二放弃修摩托车,把那辆yamaha扔出了仓库,破小孩根本就不会聊天。不过欧洲摩托车貌似是能上高速的,或许是修好了也跑不快?不明白。)
第三个意象——跳水。
电影里有三个人跳过水。男二两次,一次片头,一次片中;男主跳水了,片尾;男主妈妈跳过水,搬家具聊天的时候提过一嘴。
片头男二跳水,男主跑到水坝上,只是看了看肉,然后假装路过;男主妈妈跳水,据说他吓得哭鼻子;片中男二跳水,他们俩划船到水坝的蓄水库里(这一段致敬《故园风雨后》?),男二跳下去让男主惊慌失措,以至于做出了不可描述的行为。
这三次跳水他当时都无法理解。但最后他也跳了下去,片尾。
我猜他理解了。死水,脏水,痛苦,窒息,一片黑暗,没有别人能救你。拼命挣扎着才能浮上水面,呼吸上一口空气。这就是被困在无爱的婚姻里面的男主妈妈,和害怕失去自己妈妈的男二的心里写照。
再说故事里面的三次(或者四次)表白。
先说男主妈妈的一次,我觉得可能不算是表白的一次。
男主妈妈吻了男二。当时男二没有抗拒,或者其他激烈的表达,至少我没注意到有。他也许是把这个当做是一种母爱来体会?也许只是吓到了,不知道如何反应?也许真的对男主妈妈有感觉?我说不准。
男主妈妈吻过之后的反应是立马跑开,她的这个行为本身(吻)可能是一种被激情的驱使?一种对压抑的感情生活的反抗?一种带着报复心理的冲动行为?不得而知。
如果两个人真的是被激情驱使,同时又被彼此吸引,那这个吻就算是示爱。(要真的是这样,母子同抢一个男人才是故事的卖点啊,导演,这种撕逼剧情,敢不敢拍出来让我带着鸭舌头、鸭脖子去电影院支持你?)
但我就整个电影交代的情节来看,这两个人应该没擦出什么火花。
男主妈妈在前一段婚姻里受到那样的痛苦,尚且不能对它的草草结束完全释怀,应该不会在这段感情还没有完全整理清楚之前,就立刻去追求另一段感情,并且还是一段看起来并不十分理所当然的感情。
而男二在我看来,只是看起来像成人,其实对于情感十分懵懂(小破孩儿懂个屁的爱),在全片里的情感表达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别人的表达没有回应,不置可否,并且自己也没有过明确的表达,也许真的是不懂爱(法~海~你不懂爱),也许他心里牵挂着别的东西,没时间处理这些感情上理不清的纠结。
正题。男主对男二的三次表白。like or love第一次;handjob第二次;滚草地第三次。
第一次,like or love。
男主明确的用法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直线球式的示爱。(点个赞,扭扭捏捏的感情表达总是让我尴尬癌发作,必须点下暂停喝口水才能继续看)男二却说男主是语法/用词错误。可能是他故作不知,但我觉得他脑子转的没有这么快(蠢萌属性?),他应该是后来才明白的。下一幕浴室戏里他说男主的法语也不是那么破,他应该是明白男主在示爱了。
(ps:男二把那只灯光旁边飞蛾请出了浴室,是不是意味着他在把恋爱这件事情当做一种杂念清出自己的脑袋,他现在没工夫想这些?)
第二次,handjob。
看这一幕的时候我觉得男主病的不轻,居然有这种不可描述的情节出现在他的想象中,后来发现并不是想象。。。(我真的以为是想象中的《故园风雨后》,没有其他人有这种感觉吗?话说胸口中箭那个又是从哪儿来的,求解)
面的现实之后的我发现这一段里,男主在试探,有点小心翼翼的feel,但男二没有拒绝,也没有任何积极的回应(只是享受?孩子你够了),可能是一种默许?也可能是他还没有想好要男主的感情如何应对?
(无端端让我想起,下棋的时候谁先走,谁就等于是先赢了一手,而感情中谁先明确地表达,谁就等于是先输了一手,如果是两个“聪明人”要恋爱,就是不断的试探,不断的猜猜猜。。。写久了,发发牢骚而已。)
第三次,滚草地。
第一次和第二次男主的表达如此明确,男二却没有任何明确的回应,所以这次在草地里初中二年级同学式的扭打,是男主厌烦了猜猜猜的一种表现?
男二的举石欲击(哥们儿你来真的?),是不是被男主理解为拒绝,以至于心碎。(有没有那么玻璃心?)男主孤注一掷(?)式的抱头强吻好似有点绝望,男二离开了。滚完草地的男二甚至都没来得及穿衣服(只是外套)掉头就走。失恋的天空总是飘着雨,法国的天空这次也没有忘记这个套路,下雨了。男主穿上男二的外套,走向水坝。
他可能是明白了什么,要去确认。
他要确认的东西,就是编剧和导演藏起来的结局——故事的尾。但是要明白故事的结局,还要明确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又要回头从三个意象讲起。
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男二为什么对男主的表白没有任何回应。这一点我是从第一个意象和第二个意象的对比中来找到的答案。
第一个意象,鹿对于男主代表的是自己。第二个意象,摩托车对男二代表的是他的妈妈。男主和男二在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内,心心念念的都是那只鹿/那台摩托车。男主和男二的家庭都面临着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对于男主,他的家庭是父母离婚;对于男二,则是他妈妈的重病。
而鹿和摩托车这两个意象的区别在于,鹿代表的是这个问题中的男主自己,父母在婚姻触礁的状态下已经是焦头烂额,无暇顾及男主,无疑家庭的即将解体对男主是有负面影响的,他不确定自己足够坚强,是不是会受伤害,或者他甚至不确定在这个态势之下他是不是已经收到伤害,他需要有个人去确认一下鹿的状况,即他自己的状况,他需要人关心。
摩托车代表的是男二的妈妈,他的妈妈患有重病,听他的描述(以我贫乏的医学知识)似乎是很难好了,他想要帮助,却无能为力,甚至想要陪在妈妈身边都不行,只能远远的待在乡下,心里挂念着他的妈妈。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男二心里现在有比他自己跟值得关心的事情,此时他心中摆在第一位的是他妈妈的病情。即使男主的情况是从父母那边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想求诸于其他地方,亲情没有温暖到的部分,寻找爱情来取暖,只可惜他找错了地方,或者说他来错了时间,这个地方暂停营业了。
男二心里现在塞满的是对他妈妈的担心,或许还有一点无助,但他现在现在只想着如何能够帮助他的妈妈,或者至少陪在她的身边。他没空去想一些其他的事情,或许他现在并不确定自己的性取向,或许他现在并不确定自己对男主是否有感情,或者他现在并不确定他对男主的妈妈是否有感情,但他现在脑子里没有地方放这些东西。gay or not,love or sth else,这些东西处理起来太占内存,他的内存现在已经全部被占用,没办法处理这些复杂的感情问题,只有留待以后了。
我对男二的一直不表态是这么理解的。当然,这样说来就是这段感情(如果能算感情的话)对于男二出现的不是时候,不过这样男主就悲剧了。
再确认另一个问题,困扰着电影中的主角(我的看法是:男主和男主妈妈才是主角,他们的情感和痛苦的层次比较多,故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解答是归结在他们两个身上体现的,故事的结尾也是他们两个人,不是吗?),使他们痛苦的是是什么?我要从第三个意象来切入。
第三个意象,跳水。男二跳水,男主妈妈跳水,男主跳水。贯穿整部电影。这部片子里面的水表现出来的是脏、冷、深,对于跳进去的人来说,就是冰冷、黑暗、窒息,包裹全身、压迫皮肤、无法逃避。所幸的是最后三个人都浮出了水面,预示着感受到这个痛苦之后,只要往上游,还是能够逃离这种痛苦的。
问题来了,这个痛苦是什么?(我们略过男二的痛苦不谈,他的痛苦就剧情的交代,层次是比较少,比较分明的,就是他妈妈的病情。)男主和妈妈的痛苦在我看来是同一种痛苦,无爱的痛苦。
第一层。男主的父母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爱(关心)。特别是在他们即将离婚,这个家庭即将破碎的关键时刻。男主首先体会到了这第一层无爱的痛苦。这一层痛苦并不深,持续的时间也并不长。就片中的细节来看,男主的父母虽然感情不和,但似乎并不是对孩子完全漠不关心的双亲,男主也不像是在极度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他的父母把这次难关度过之后,任然会关心他。况且男主也不小了,鼻涕擦干净,自己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第二层。男主的爱没有得到回应。付出了爱没有收到爱的回报,对于青春期情窦初开的小盆友可能是觉得很不公平的事情,但是好像感情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平等或对等的说法,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一段感情里总有一个人付出的较多,另外一个人就付出的比较少(有股酸味,哪里来的?),多失恋几回你就明白了。掰着手指头算着谈恋爱,最后掰着手指头都算不清失恋过多少回。
男主由自己的这两层痛苦,也许就想明白了妈妈的痛苦,至少能稍微感受到一些,就是第三层,于是就有跳水一幕还有和妈妈坐一起一幕。
第三层。妈妈无爱的婚姻。妈妈也许在婚后很久都不明白为什么,或者说他们的婚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们买房子,再买房子,用这种不知道有什么作用的方法挽救自己的婚姻,甚至(这是很悲伤很难以置信很觉得不公平的一个甚至)可能生一个孩子为自己的婚姻续命。最后可能通过女人细致的观察,多年之后才发现问题所在,爸爸是个深柜,妈妈是同妻,不幸的没有爱情的婚姻。人都渴望被爱,婚姻更是爱情最终的形式,但在这段婚姻中居然完全没有爱,都是假装的,而且那么多年。这大概是致命的打击吧,自己相信的,和努力维持的感情并不存在。基于这种感情而建立起来的自己的家庭有算什么?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并且还是一直以来自己认为的生活的重心所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好像海市蜃楼,支撑着自己的一切也要轰然倒塌。
为妈妈鞠一把泪的同时,已经把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好像是明白了吧,应该是)之后,就能大概知道这部电影的结局,它的主题与主题的解答,也就是导演和编剧藏起来的尾巴。
(当然,也只是我自己凭想象画出来的尾巴而已。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闲得无聊玩点我注六经的把戏,吐点酸水而已。大家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答。看片写影评的乐趣不就在这里吗?)
对于妈妈来说,爸爸是不是gay并不是关键,关键是爸爸的性取向他自己是知道的,明明不爱,却用虚假的爱把妈妈困在一个囚笼里,可怜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不明白自己的这段婚姻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对于男二来说,自己是不是gay也并不是关键,同性恋也好,异性恋也好,双性恋也好,目前他都没工夫去处理感情上的问题。最后对白交代了他要坐火车去巴黎,就目前来说,陪着他的妈妈才是关键。
对于男主来说,他是不是gay也不是关键,他明确了自己的性取向,男二也知道了,他没有明确拒绝,那就是有戏(不过也有很多异性恋在半熟不熟的年纪对同性关系有过尝试,甚至异性恋在结婚后也有些玩些同性把戏的,比如贾琏);妈妈也知道了他的性取向,只是他不愿意向他妈妈出柜而已,腐国妈妈这点心里承受能力还是有的吧,如果不是为了反将他一军,妈妈应该是要等他主动出柜的吧;至于他爸爸,不可能只许州官放火吧。
关键在于男二到底对他有没有感觉,这就又是一个爱或者不爱的问题。男二也许只是程序需要一段时间缓冲而已,没有答应,毕竟也没有明确拒绝啊,你以为你长得好看,人家就要立马给答复啊。看过《101次求婚》吗,长得丑的话,要101次才能成啊。
gay或者不是并不是关键,爱或者不爱才是关键。
这部电影的标签是爱情/同性/家庭,但是同性爱情或者异性爱情都是爱情,所以这部戏的主题就只是爱情和家庭。两个孩子之间的爱情给男主带来的只是不断猜测而得不到答案的痛苦,还有付出了爱却没有得到爱的回报的痛苦。而(我认为)这段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的爱情,以及这部电影里的其他一切情节最后都指向另一个主题,就是家庭。妈妈对于婚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不断猜测,而得不到答案;妈妈对于爸爸付出了爱,却没有得到爱的回报;婚姻基于爱情而建立,而两人之间没有爱情,不可能有;家庭基于婚姻而建立,而没有爱情的婚姻算婚姻吗,这种婚姻上建立的家庭又算什么?
看的时候就觉得很致郁的,分析完之后更觉得人生灰暗。。。这种明亮的,温暖的,明信片式的,风景画式的电影画面里头,蕴含的是这样的灰暗的主题。
剧情的结尾算是藏着一些温暖的吧,男主和妈妈一起坐在院子里的一个小角落,房子已经卖了,爸爸已经走了,男二也已经走了。男二去找妈妈了(冰河啊,你不要总想妈~妈~),亲人团聚,多温暖;爸爸走了,开始新生活去了(当年让爸爸不敢出柜的也许是他爸妈?也许是周围的人?爸爸也到这个年纪了,好像也退休了,那些阻力要么也许不在了,要么也许能够看淡了,所以,找个小男朋友?),多温暖;妈妈也能开始新人生了,谈个姐弟恋什么的,并且她视为全部的家也还在啊,有你牵挂的人的地方就是家,她和她儿子一起,那就组成了家,多温暖;至于男主,少年啊,继续在追寻爱的道路上奔驰吧,向着初升的太阳,多温暖。
(ps:英语片名里头的departure,除了离开/离去之外,还有一种启程的意思,对于旧生活是离别,对于新生活是启程,离别是美丽的,启程也是美丽的。///勇敢的少年啊,启程去新世界吧。海贼王,我当定了!)
这样重新一解读是不是温暖得多?居然写了这么多,这么久,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有耐心看完。
我要去和我的被子缠绵了。无知浅见,求轻喷。
当知道自己的母亲“抢走”了自己心爱的人,会是怎样的惊讶,愤怒,痛苦;当知道自己丈夫是同性恋,打算推开这个家庭,儿子也和父亲一样喜欢男人,会是怎样的不甘,疯狂,绝望!少年时本就天真烂漫,诗情画意,有喜悦也有忧愁。可是平平静静的生活会被自己所不能预见的东西所打破,变得零碎不堪,少年对自己的爱人说:“我不只喜欢你,我爱你!”可是等来的对方回答:“我是喜欢你,但不是我爱你。”在那个年纪听到这些真的好伤人,原来对自己爱的人表白被拒绝是这样的痛。中年时只想要稳定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再多的烦恼忧愁也无足轻重。可是作为妻子怎能甘心丈夫和儿子都是同性恋,没有了婚姻又失去了家庭。父亲在和儿子聊天时曾说过:“人很容易忘记自己想要什么 生命 生活…你把一些东西舍弃了,有时候这种事总会发生,这不是你的错。有些你想推开的事,并没能走远。”生活里有太多的喜怒哀乐,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去面对,逃避只是一时的,没有永远躲得过去的事和人。有些东西终究会离开,又何必执着着不放呢?也许离别是美丽的,因为我们需要等待下一次再见时的欣喜。
全片恶臭排行榜
第一名<秃头父亲<自己是个同性恋,但骗婚。虽然非常有钱,但最后连套郊外度假屋都不留给母子俩。即便要滚蛋了还对母子俩各种大男子主义,“不准这么对我说话!”“不准离开座位”……哪来的脸?到最后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同性恋!
第二名<受虐狂母亲<不管是男主小时候母亲固执地徒手修开水水龙头,还是后来徒手捡玻璃渣,这个母亲都有着受虐狂般的明知故犯。以及她早就知道她老公是个同性恋,所以即便落到这个下场,其实都是她意料之中!且忘年交地亲了男二,罪上加罪。
第三名“懵懂”男主→“找到鹿了然后呢?”“给它安乐死?割断它的脖子,或者用石头砸死它”/“你妈妈在精神病院那样的地方?”各种自认为的幽默、少年肤浅的爱慕、善妒、占有欲。男二是因为打了护士被迫离开母亲的,但男主从小遇见无助的母亲就只有厌恶和回避。
刚看完,义愤填膺地来打了个两星,两天后,电影里无数个暗藏玄机的巧妙片段走马灯似的回味后,赶紧冲回来把两星改为了五星,在回味中不断强烈地共鸣。这部电影,仿佛一位过来人,一针见血地揪出我们尘封的心坎。我的第一反应是气怒和否定,但越细想,越感动。
比如争执时,母亲说漏嘴的“就像你喜欢胡萝卜!” 母亲揭露了老公是同性恋,但至于儿子也是同性恋,她选择看破不说破;还比如不负责任又大男子主义的父亲,父爱的缺失造成的男主性格缺陷和情感依赖;一开始坚信能得到、能保存、能长久的东西的失去、破灭;看破不说破,说破了就会造成巨大毁灭的生活……
所谓的离别,仅仅是电影中这样的,短暂的停下来,喘口气,然后继续回到生活的死循环中…
5星才是它应得的!
《逃离》这本短篇小说集还是我在成都的时候种草的,直到现在也没拔干净,只看了第一篇小说,最初看的时候,并不觉得如何,历经岁月才觉得告别过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五一的时候,把我弟叫来上海,那天我们俩坐在江边城外吃烤鱼,聊着聊着,终于问到了这三年来我一直想问的问题,这似乎已经成了我的一个心病了。
14年的时候,我弟高考,成绩还算不错,虽说够不着电子科大,但去北京交大之类还是没问题的。我在家琢磨了好半天,填报志愿的时候,什么因素都考虑了,该冲一冲的,该保守的,万没想到,他在临结束的一刻,改了太原理工这么个学校,我觉得特别地惋惜。
在面对十字路口的时候,无论别人如何劝谏,你我大概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在选择之后享受自己得到的,坦然放下自己失去的。
在那之后,很多次我都问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都没有得到回答。
那天吃烤鱼,或许是多年未见吧,终于能够坦然说说这件事儿了。
老弟在高中的时候喜欢上一个女生,那女生的一句玩笑话“瞧瞧那某某成绩那么好”,让他心里的嫉妒作祟,再也没有让自己从年级第一的位置掉下来,他自己都觉得考这么高的成绩是该感谢这女孩子的。
我也这样觉得。
爱情,在年轻人心里是崇高的,所以,他义无反顾的报考了和她仅有一墙之隔的太原理工。
纯粹的爱情很脆弱,脆弱地经不起一丁点儿不算波折的波折。看着弟坐在对面流着泪诉说往事,我没有感到忧伤,人生总得经历爱情和失去爱情。
他比我幸运。
距离那段感情已经快二个年头了,我总感觉他还没放下,大概,等他把昵称改了,那就是真的从这段感情里走出来了。
离别,是伤感的。
我大概遇到过很多很多人,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
手里攥着的那份感情已然不是自己喜欢的了,很长时间不说话,不打招呼,不联系,可就是不愿意把那句“分手”说出口,冷着别人,也冷着自己的心。
《再见,南屏晚钟》里的那位母亲把这样的“离别”发挥到了极致,心里的执念那样深,深到宁可相信邪教,也不愿打破这死水一样的婚姻,把自己满腔的委屈怨恨一股脑儿发泄到自己女儿身上。
那位父亲也是,打着为女儿好的幌子不愿破镜,可这样的强扭大概只会让自己女儿更难受。
这些人还留着幻象,以为一切都还能够变回原来初恋的样子。或许,对他们来说,爱情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逃离》的女主人公就要踏上远去的火车了,临门一脚改了主意。
人,是害怕未知的,现在的生活固然艰辛,如果自己迈出了这一步,迎面而来的又将会是怎样的狂风暴雨呢?
习惯是可怕的;离别,是艰难的。
Elliot就生活在一个《再见,南屏晚钟》式的家庭,爸爸是同性恋,婚姻是母亲的一切。
十多年里,他们在一起勉强着生活,母亲为了挽留这份婚姻,做了自己能做的所有的事情。爱情自始至终都是无法勉强的,Elliot的父亲无论如何都不会也不可能爱上她。
那年夏天,Elliot和母亲来到他们每年都会来的法国小镇,经过这么多年的挣扎,他们终于决定要分离,就以售卖这栋曾经纪念着美好的小别墅为起点,开始自己全新的生活。
影片有一种淡淡的忧伤。爱情一开始的时候都是那么动人心魄,我们被容貌、谈吐、学识亦或那份勇气所吸引,爱上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放弃生命。不论结局,曾经的时光岁月永远都是那么美好。
Elliot的父母要告别过去,这确实是件伤感的事,可是,他们能够面对自己已经破碎的婚姻,决定与这些悲伤诀别,不得不说又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大抵生活原应如此吧,当爱情来临的时候,敞开胸怀尽情享受;如果有一天爱情不在了,那就鼓足勇气坦然放下。或许不只爱情,其他的也是如此。沉浸在过去的美好亦或悲伤,并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把过去的所有拾掇拾掇,装在盒子里,藏在记忆深处,才能让自己迎接下一份幸福和快乐。
《离别是美丽的》;离别,是美丽的。
公众号:穿旗袍的书
看到有人讲性取向遗传这个理论真的是很神奇呀
男主心中的鹿、母亲的裙子、父亲的房子、克莱芒的摩托车,情感都表现地很直接。结局有些老套,但不影响整体很美,也有该有的细腻。95年导演的处女作,青涩地刚刚好。
Damn love it. A story about a pervert teenager, who wanks in front of the mirror, who peeps at naked ones from the bush, who fell in love with a boy, whose parents don't love each other, who wants to be a writer, who was looking for a dying deer. We are all perverts after all.
告别一个阶段,离开一段关系,再见曾经的生活,从来都是漫长的过程,接受需要时间,重生需要勇气,最后的再见,总会一步步走过去。风景如画的本片,忧愁和郁结是形态,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现在,越在乎的东西越不知如何对待,想要找到生命的出口却堕入无边的黑暗,但有一种信念,坚强的活着总归会遇见美好
两条线都不搭,导演搞得所有角色都神经兮兮,不说人话。
母亲极力维持日常中每一件小事的完好,似乎这样婚姻也会完好,其实离婚又怎么样呢?之所以会不安,是因为对于未知的恐惧,然而当真的面对之后,发现我还是我,这世界还是这世界,其实生活还是操蛋的那个样子,还能更糟么,似乎也并没有,life is a shit,just a shit。
父亲深柜,婚姻瓦解,母亲自顾不暇,儿子亦受困于荷尔蒙和性取向,斑斓村景,徒增伤感
请原谅我的一时冲动,请原谅我的意乱情迷,请原谅我爱你。
最爱的一段独白:我一直感觉到,你给我的爱,是我期待的;而我给你的爱,是你爱要不要的。最爱的一段对话:— I tried. — What did you try? — To be happy. 这段对话好似包含了很多,自我内心的挣扎与纠结,我也曾尝试好好跟你生活,未曾想有些事真的勉强不来,HAPPY这种事情还真是装不出来啊。
妈妈是同妻,爸爸是深柜,儿子喜欢上了直男,妈妈喜欢上了儿子喜欢的直男,乱成一锅粥,不过影片每一帧都很好看,导演很对挑拍摄角度啊,希望下次挑个好点的剧本吧
性萌动的那点小忧伤啊,说不完道不尽。故事其实层次很足,只是都被导演个人的忧伤困住了。你这种情绪,我们都能懂,别人也说过好多次。
4.5星。这等水平的长片处女作不常见,如此细腻的家庭/情感/同性剧也不多见。导演说本片有自传色彩,就是在南法这样的场景中得到灵感并写就的。三个主演都很强,尤其男主-The Imitation Game中少年图灵的扮演者,非常出彩。音乐也棒,且可以很容易地改编为话剧。强烈推荐!
镜头语言非常美而丰富 非常细腻 沉静而温柔 爆发有力 非常喜欢 非常击中我
最后儿子和爸爸在一起就是神作了。
题目翻译的这么诗意 内容却这般痛苦
我只是一个会将死去的小鸟的羽毛插在头上,会去将幻想中死去的小鹿埋葬,会突然念起诗,会想写出像水从手指间流过的作为人的感觉,难过的时候会世界如深秋大片落叶,心底有一条河,安静又忧郁可能随时会和孤独一起死去的少年
太美了,把一切波澜的破败隐藏在镜头和音乐的美学之下,似乎再说:是的,生活就是a piece of shit,但活着,总可以遇见美好,即使美好会被腐蚀的内心摧毁。
這是一部「爆米花電影」,就像老式的炒爆米花,溫度慢慢在體内累積,到達某個點,嘭的一聲就炸了,過程會糾結和痛苦,但卻換來了一個新的自我。男主的内心好敏感,每次看到他因表露真情而懊惱,感覺既真誠又惹人憐愛。
你读普鲁斯特,你读兰波,你从你的眼神中看到了或许的爱慕。潜藏在体内的同性之感迸发,但被你细水长流般的抒发。但是那势能太大,以至于无法矜持,倾盆而下的爱将你们摧毁。本就支离破碎的家庭也无以为继,悻悻然,纵身一跃,回到液体中,回到母语中,回到那最原始的萌芽中。
忧郁,细腻,安静。90后导演+90后主演,这个组合就是美丽的。小图灵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男孩,但越看越舒服,就像一只顺毛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