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蒙还是出手了,他终于将自己电影里其貌不扬的演员换掉了,然后换来了一批歪瓜裂枣.......这是一部集喜剧,悬疑,荒诞,惊悚,文艺,犯罪,爱情等等元素于一体的群魔乱舞作品。不得不佩服杜蒙的审美以及导演功力,在充斥着这样一群歪瓜裂枣的电影里,杜蒙居然让他们完美的契合了电影的气质,毫不出戏,甚至还会加分。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杜蒙的调教能力和飞天遁地的想象力。
影片名字叫《小孩子》,所谓小孩子指的便是影片中的歪嘴瘪脸男孩昆昆与他的女朋友以及几个狐朋狗友的统称,他们整天无所事事,骑车游荡,宽宽与女友经常在街头拥抱接吻,这一切都似曾相识,没错,杜蒙的处女作《人之子》里的男孩同样过着这般生活,只不过昆昆年纪更小.......他们生活在一个寂静又怪异的村庄里,这里风景如画,绿草蓝天,鸟语花香,这里的村民呆滞,木讷,迟钝,疏离,压抑,这样的诡异生活氛围倒是也符合杜蒙的风格。杜蒙构建的影像美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统一,辨识度极高,这让我想到了罗伊.安德森(罗伊.安德森的电影里也充斥着歪瓜裂枣.......)。
昆昆和自己父母,爷爷奶奶,叔叔住在一起。大家在准备饭前餐具时,爷爷将玻璃杯,盘子一个个丢到桌子上的画面非常滑稽。昆昆的叔叔是个智障人士,并且走路不稳总是跌跌撞撞,昆昆的父亲则是一副典型的农夫形象,少言寡语,脸部泛红,脾气暴躁,目光凶悍。影片主要由两条故事线构成,一个是昆昆与家人和朋友们的生活片段,一个是两个警察寻找凶杀案线索的工作片段,两条线时而分开进行,时而产生联系。这两个警察可谓是全片最大的笑点来源,一个是白发苍苍,脖子不受控的扭动,面部停不住的抽搐,说话也不利索的老长官.......一个是长了一副刁民面孔,总是做出一副夸张的惊讶表情,嘴巴里没剩几颗牙的寸头警察.......寸头总会突如其来的展示自己用两个轮子开车的特技........每次到达凶案现场勘查完后,当他们开车离开时总是要将车原地转上几圈才能走直线........他们调查的案子分别是村子边的碉堡里发现的一头奶牛尸体里藏着人的尸体,海滩上同样发现了藏着人的尸体,这两个尸体生前是情人关系,所以他们一度怀疑是女死者的丈夫杀死了他们。结果没多久女死者的丈夫也被杀了........而这个死去的丈夫正是昆昆的另一个叔叔,只不过父亲一直没有告诉过他........接二连三的谋杀并没有在村子里泛起波澜,大家依旧呆呆的过着日子。在白发警长眼里,这些谋杀案正是某种隐藏的神秘力量试图构建新秩序的结果,听起来神秘可怕,但看到警长那抽搐的脸庞,怎么也害怕不起来..........实际上凶手是谁在杜蒙的电影中一直不是个重要的问题,杜蒙的重点永远都是展现人物的状态,环境和氛围,以及生活细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此片与《人啊人》有些许相似之处。
除了主演之外,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角色也同样为这荒诞的故事添油加醋。比如在葬礼上唱流行歌的女歌手,她总是练习着同一首歌,葬礼上唱,院子里唱,舞台上唱,没完没了.......一个追求她的黑人男孩因为被她的朋友讽刺为非洲猩猩而变成厌世的反社会者,他拿枪与警察火拼,最终饮弹自尽。种族问题也是杜蒙的常见元素,这在《人之子》中已有充分展现。另外还有两个逗比牧师在教堂里的葬礼上开心的自娱自乐……老警长找到坤坤的父亲调查案件时,顺便完成了骑马这个毕生的梦想.......最后在海滩上矗立的赤裸女尸终于给村庄带来了些许恐惧的氛围,而昆昆的父亲则始终自带嫌疑人的气质。但这一切的答案杜蒙并没有给出,一切都是神秘的,都是不可言说的,如同大自然未解之谜。而电影里展现给观众的那些怪异的人,奇异的事,诡异的氛围,滑稽的细节,与众不同的世界,才是杜蒙赠予观众最大的礼物。
在当今电影风格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反而是影像的趋同化,在数字摄影机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影像却是千篇一律,这真是令人头痛的悖论啊。我们不能不承认,虽然我们很不情愿这样说,确实每年大部分影片的生命力连一个月也无法保持,或者今年影迷还热烈讨论的电影明年就会被扔进片库里永远没有人翻,网上就算有盗版也没人主动去下。真正能受到时间考验的影片是极少数的,而且很不幸,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小孩子》就是那种连一个月的话题保质期都达不到的电影。 我敢打包票,能自己找到我这篇文章的知己都是迷影迷了好几年的老影迷了,我也敢打包票,我这篇观点幼稚的影评是极少的几篇非电影杂志硬性观影工作要求而自愿写的。之所以我敢这样说,实在因为导演布鲁诺杜蒙自己的因素所决定。 布鲁诺杜蒙确是笔者见过最为奇怪的导演了,作为一位职业生涯还算成功,年年进电影节主竞赛导演,他的欣赏者几乎只有《电影手册》一家杂志,比之奥利维耶阿萨亚斯、阿诺德斯普利钦等现在已经江郎才尽但仍被艺术杂志吹捧的当代法国艺术导演之流还要缺观众缘分,除了《电影手册》布鲁诺杜蒙似乎永远找不到其他观众群体了。当我们这些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非常迷影的影迷的在慕名观看之后,只能感到满头不知所云的问号与对《电影手册》超高评价的疑惑,当我们又去寻找那些电影杂志的硬性工作要求下完成的影评时,感到的是他们的文章更不知所云。我们还可以观察这位导演之前作品在豆瓣的评分与人数,也非常充分体现了布鲁诺杜蒙的观众缘之惨不忍睹。 电影在当前的困境就是如此,一方面,好莱坞发疯一般讨好观众,用一种把每个观众当白痴的心态拍索然无味的电影,另一方面,艺术导演把每个观众都当成天天思考世界、人生终极哲学问题的哲学王,导致作品对观众很不友好,而电影对人不友好的话就是的确对人不友好了。当然,作为好莱坞之外另一条电影产业体系之下的导演,布鲁诺杜蒙自然可以持续如此拍片,不用像好莱坞的导演一样受财主们的操控。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今天布鲁诺杜蒙对观众非常不友好的电影风格:一场电影放映后观众睡倒一片。对于长期浸泡在好莱坞电影语言下的自己大脑从不思考电影的观众来说,布鲁诺杜蒙的电影语言犹如在精神病院一样就是对自己心理舒适区最大的侮辱。但正所谓一粉顶十黑,在被《电影手册》这种权威捧得如此之高后,想要做一名谈笑风生的影迷怎能不顺着《电影手册》的意思对布鲁诺杜蒙进行观摩呢。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唯《电影手册》命是从、电影审美被《电影手册》权威所绑架的影迷,在《玛鲁特》与《童女贞德》两次不太愉快的经历后,看到《电影手册》对布鲁诺杜蒙的2018年新作《宽宽与非人类》,我斗胆拿出了这部新片的前作《小孩子》,出乎我预料的是,经过三个半小时的心理适应后,我总算看出点布鲁诺杜蒙的美学特色了,看电影只是一个心理预期与舒适区的问题。 《小孩子》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当代法国边境的一个村庄之中,情节发展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宽宽与他的朋友们在假期的有些恶劣的顽皮经历,另一条是两位神经性疾病的警察调查一件神秘连环杀人案件的经历。电影风格与布鲁诺杜蒙之前的作品相同,仍然是大段大段的长镜头以及不知道究竟在干什么的主角们。 影片开始于宽宽的恶作剧,影片之后相当多的段落与镜头都在表现宽宽与朋友们的恶作剧,可见宽宽与朋友们的恶作剧对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儿童天真地作恶会引发什么后果呢,往往这是被人忽视的课题,但获得金棕榈奖的《白丝带》却将儿童的恶作剧当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看待。我们可以先脱离布鲁诺杜蒙的电影先思考下熊孩子的行为能反映什么,《白丝带》的观点是小题大做还是未雨绸缪。抖音上有不少熊孩子的视频,其中不少结果相当恶劣的,是仅仅当成儿童的天真还是认为破坏欲埋藏于人类的本性之中,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论究竟在实用过程中该偏重于哪方? 再来看看《小孩子》中的表现吧,虽然宽宽的行为看起来就像常见的差生一样,但是宽宽确是导致了黑人儿童悲剧死亡的导火索,使黑人少年最终在连环杀人案件的不断发生下精神崩溃,使黑人少年成为了恐怖分子,并亲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我想这个问题还是交给观众来处理吧。 另外一条线索是两位非常有意思的警察调查神秘连环杀人案的过程。布鲁诺杜蒙让两位警察承担了相当重要的任务,两位什么都不知道的警察不仅推进影片情节的发展,也体现了布鲁诺杜蒙的现代黑色幽默。我想所有看到警官这个角色的中国观众都能想到《乡村爱情》中的赵四,因神经障碍表情无法自制,肢体动作也不协调,不停不由自主挤眉弄眼的,再看看他的工作素养吧,无论说话还是行为总是透露出一种让人无法高度评价的业余状态二流水准,但你还真找不出他工作上的毛病。再看看他的副手,虽然表情没有他的领导那么夸张,但也好不到哪里去,车技挺高超,但驾驶时的状态令人堪忧,总让人感到要出车祸而捏一把汗。 是什么让布鲁诺杜蒙的电影与众不同呢,并不需要深究就能看出是演员的表演风格与场面调度造成布鲁诺杜蒙影片风格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其作品在放映时观众一片恶评的主要因素,和这相比,布鲁诺杜蒙日常不知所云的剧本反而要退居其次了。在《童女贞德》中,我们看到每个角色都在一个长镜头中莫明其妙演唱重金属的行为,这部《小孩子》仍然如此。片中有大段大段的长镜头表现两位警官让人无法不嘲笑的脸部抽动,而且经常说话说一半再挤眉弄眼一段时间再继续进行对话。仅仅是这一条比较私人的个人表达,就可以劝退大半对布鲁诺杜蒙好奇的观众,而这令观众难堪的处理方法反而是布鲁诺杜蒙所珍视的。 在《小孩子》与之前布鲁诺杜蒙的多数影片中,法国农村都是故事剧情展开的背景,主角的共同特点除了让人难以琢磨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之外,都是生活在法国农村的人。在法国的艺术历史中,农村生活场景长久在法国艺术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而布鲁诺杜蒙则继承这一点,他将法国农村生活场景作为表现生活的舞台,用自己的视角观察法国农村在当代的一些难以察觉细微变化,捕捉当代法国农村的思想与生活。 主角身边那些熟悉的人被残忍杀害,以非常变态的方式呈现在警察眼前,我们面部抽动的警官见证了一场又一场的死亡,虽然能力有限,但当他察觉到身边的邪恶之后还是与他的副手决心与恶魔对峙。两名肢体不协调到可笑的警察去对抗带有神秘色彩的未知邪恶,这一幕不仅悲壮,而且悲壮得令人想要嘲笑,嘲笑完又无限悲壮。《小孩子》的情节核心是什么,是在不断发生的、凶手只能归结于超自然力量的连环杀人案面前,观众没有看到任何英雄出现,看到的只是两名永远不会被人尊敬的小警察,两名见了领导就出错的小公务员,表情不能自制永远引发你嘲笑身体残疾的警察,他们的努力一无所获,只能感叹世界邪恶力量的增强与为死者哀悼,却仍然勇于面对邪恶的小警察。 也不要忘了黑人少年的悲剧,这个悲剧与神秘连环杀人案件不同,当连环杀人事件的原因只能归结为抽象的邪恶时,黑人少年的遭遇是可以在片中找到原因的。这两件案件达成了剧作上互文,一件能找到具体社会原因的案件,一件不能找到原因只能归结为抽象邪恶的案件,共同发生在法国乡村。当一件案件是由宽宽代表的“小孩子”引发时,那另一桩神秘连环杀人案是否也与“小孩子”有关系呢。在最后的一幕,警察在闻了一抔土说到土是酸的,不要陷入魔爪后意味深长地注视着宽宽,再回到《小孩子》的标题,农村的邪恶力量是什么呢,孩子们的未来在这片土地上又会发生什么呢。
不太好吸收。應該會是反覆引發思考的片。兇手是誰並不重要/不知怎麼找得到這些孩子來演戲,率直欠扁又世故。孩子王男主真是個討厭鬼啊。老探長挺玄妙。/記一下Bruno Dumont的名字。/最愛台詞:要是所有偷情的人都被分屍的話,世上就難有保有全身的人了。/2015:看雙峰想起此片。/http://bombmagazine.org/articles/bruno-dumont/
反类型的杜蒙,无传统意义上观众期待的“结局”的犯罪喜剧。杜蒙想拍出“表面平静却暗潮涌动的法国社会”,才会有“这个土壤挺好的,就是里面有些发酸了”。
晦涩,说黑色幽默对于多数人来说几乎没用
很好的东西 不好的组合
人人都像凶手,个个都很无辜。看完之后,有一种“死了六个人,不知该恨谁”的惆怅。
怪诞世界,土味双峰
法语加三个半小时的片长对我简直就是折磨,但不能掩盖它的艺术成就,在无序中创造平衡有序的世界是很有趣的事情,黑色幽默和各种奇葩人设,诸如牛腹猪腹藏尸这种怪事儿,颇有魔幻主义风,在平静社会下的波涛汹涌喷薄而出,运用视野,拿景观讲故事也是一种风格,看的了尽情享受,看不了快闪就行。
变形的禽兽,消失的凶手。这场连环谋杀案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小孩子》们的视线。邪恶对于他们如此贴近和遥远又如此神秘和寻常。魔鬼化身大地啄食心灵,杜蒙也犹如卡夫卡附体,笔下运转曲折跳跃、荒诞扭曲的叙事语言。讽刺那些生活于此的伪善和自以为是的人们。他把冷漠、讥笑和乖谬书写成一部现代人心中罪恶的变形记。
最纯粹的电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布鲁诺杜蒙也依旧故我,依旧是那个勾魂摄魄的声音巫师,从庸常中萃取神圣,在荒诞中谨行仪典。世人皆醒时,只有他眉头紧蹙,呓语喃喃。笑吧,即使人性本恶,只想紧紧拥抱你,我们的角落就不会被黑暗吞没。
法国《电影手册》2014十佳第一名,所谓的荒诞与神秘来自时间的停滞,法国北方海滨小镇,所有人停留于一种百无聊赖的时空,除了情窦初开的两个小孩,疯子、傻子,多动症一般的老警察都显得那么无聊;死在奶牛肚子里,死在粪坑,被猪咬死等这些稀奇古怪的案件,都像是为了摆脱百无聊赖的挣扎。
宁静古朴的村庄与连环变态血案形成极大反差,杜蒙用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就像悬挂于空中的奶牛一般可笑又忧伤,像每一次的汽车启动那般摸不着头脑,像小情人的亲昵一般怪异反常,片中每个演员的畸形体态加重了轻松戏谑,看完后只能佩服杜蒙的编导能力。
恶魔降临在法国北部一个小村庄里,但[小孩子]里的村子却没有[白丝带]里的压抑而封闭。它古怪的有如卡夫卡城堡山下的村子,又好像品特戏剧一样叫人不知为何发笑。这个时代人们身上的小型罪恶集聚在这里,结果被严厉惩罚。很难说孩子们是什么作用,他们是受害者亦是施虐者,更是旁观者。未来属于他们么?
看似小品,但注定难忘。直升机吊起吃下尸块的奶牛,跳下后自行摔倒的自行车、白马、海滩裸女、两轮侧开的警车。密集的谋杀(六起)和自然平和影像展示间的落差。残疾、疯人与痴呆,一个不健全的自洽之村,人种、族裔(移民)、宗教问题。
布鲁诺·杜蒙在这部“不怎么好看”的非典型侦探悬疑片中蕴含的野心是那么大,大到耐着性子看完全片,心思久久地停留在这个法国北方的怪异小镇无法自拔。导演坦言自己“沒有追赶法國喜劇片的潮流“,而是旨在拍出一部借由现实到达魔幻的喜剧,并且在其中探讨法国社会平静外表下的暗流。无解的电影。
感觉看了一季法国乡村搞笑版《真探》。。当然因为我是坐影院连着看的所以感觉有点长,后半段或许可以削减一点。杜蒙蛮厉害的,不同于以往的法式幽默,搞笑不靠台词靠演员走位和表情的... 配合这几天巴黎的事件,里面那个非裔孩子的角色值得玩味
大受震撼
耳目一新的黑色喜剧,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剧情发展,都以怪诞为中心,且在荒唐中产生更为古怪的笑意(比如葬礼段落),这份渗透着诡异与阴沉的幽默几乎是绝望的,和不无荒凉的环境、疏离隔阂的人情既背离又一致;场景调度很强,看看结尾十来分钟便知,这次的杜蒙是个惊喜。
属于观影感轻松,但又引人深思的电影,典型代表就是直升机吊起的奶牛。
警察的多动症演的不要太传神。三匹大白马漂亮死了。凶手是摩托车手
我过于喜欢阿杜了。
相比四年后的宽宽系列情节性更强,人落家畜腹中似乎比荒诞更多讽刺,但背后揭示出的更为基本原则似乎是神的数量级下物种无差异,正如杜蒙从鲁本斯中洞察白马与裸女对神的模仿是多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