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其说是在明贬暗褒北方人 不如说是在赤裸裸地黑巴黎人 或者说是在嘲讽大城市里装逼成风人情淡薄 就像Valentin的性冷淡设计风格一样毫不实用 尽管缺少了《欢迎来北方》那种惊艳的感觉 但仍是部不错的喜剧 并很有可能是今年法国票房冠军 那句Que j'te keeeer真的洗脑了 在俄航上看的,这次丹尼伯恩好像突然变帅了
故事新颖,叙述流畅,笑点不少,女主颜值不错,为了让老公找回记忆,也是不遗余力,连口音上也做出了较大的学习调整,那个老母亲一把识破小儿子把吃过的蛋糕糊弄成生日蛋糕的一幕令人喷饭,片尾的老父亲老当益壮,八十多了还能摆POSE唱摇滚,国内的许多老头老太在这年纪早已走不动路了,总之,这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值得一看。
首先声明,本人就是丹尼·伯恩粉丝,绝对不黑谁。
这部片子笑点其实很尴尬,基本就是拿法国北方口音打岔,类似于某年蔡明、郭达的小品《父亲》(蔡明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星海伦小姐,老家不修边幅的父亲思女心切去看女儿,反倒无意中搅局……)。
从无厘头、搞笑的角度讲,本片中规中矩,也能够满足观看过《欢迎来北方》的观众对法国北方口音的猎奇心理,让学法语的朋友们当个乐子听听。但是,这部影片跟2008年大红大紫的《欢迎来北方》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关系!
片名《La ch'tite famille》根本就没有丝毫《欢迎来北方II》的意思,翻译过来类似于《东北一家人》。不知道发行方出于什么目的,非要弄出这个误导性很强的片名。
再看豆瓣里关于电影简介和海报,什么“寻找初心”、“落叶归根”、“北漂情结”,这简直跟剧情驴唇不对马嘴的生搬硬套……
明明一部无厘头喜剧,硬要跨着文化隔阂包装出这么多情怀来,里外不是人,可笑至极……
观影简介:《欢迎来北方2》著名设计师突然失忆,重新演绎法式幽默 影片男主是一为国际著名设计师,主要以设计家居用品为主,并且获得过国际不少大奖,其实他的设计作品有些华而不实,都是冷色调的工业风,并且很难被大众接受。有点像某些时尚,看着很高端,可是普通人真的理解不了。他有一个漂亮的设计师妻子,开着一家很大的设计公司,挤入上流社会,可是为了避免别人嘲笑,掩盖了自己是北方人的身世,说自己是个孤儿。本影片讲述的是男主妈妈和哥哥一家去巴黎找他的经丧失记忆的男主恢复如初,开始依赖家人、想念家乡菜,他不理解这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讲话、吃那些难吃却高端食物、看着他以前设计的东西甚至觉得匪夷所思。影片的后半截,男主恢复了记忆,推翻了自己先前的设计,远离身边的奸诈小人,回到了北方。和亲人待在一起,让他知道自己原来有多么离谱,他认真地向家人道歉,开始新的创作。 观影后感:昨天我有幸参加观影团,观看了《欢迎来北方2》在下班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了影院,在观看电影开场之际 ,我就被这个带有乡村的法式幽默人喜剧吸引,这部影片描述了男主角在去往巴黎之后因为自己要成就事业说了谎话,向外煤说了自己是孤儿,为了事业不得不迎合那些愤世嫉俗的巴黎阶级圈氛围,剧情的中途又经历了车祸巧合的失去了记忆,才真正意识到最应该珍惜人和事,在剧情中的法式幽默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剧情有颇为奇葩的三腿椅子的设计,还有男主角看见小摩托就哭的景象很是搞笑。 打动我最为深刻的是瓦伦丁和父亲因为孤儿和父亲觉得瓦伦丁变了,变的让父亲认知的不在是心中的瓦伦丁。当父亲拿着一把抢对着自己的时候,瓦伦丁承认了错误这时的父亲,其实已经原谅了自己的儿子瓦伦丁。最后给我印象就是在剧尾就是瓦伦丁的父亲在庆生的时候和母亲在台上一起唱歌的画面很温馨。总结这部剧是 一部温馨的喜剧充满家庭氛围的喜剧影片,本影片描述了做人要不忘初心 不忘本。对家人要关爱和包容。 最后感谢全体 时空旅观影团工作人员辛苦了。
蛮轻松搞笑搞笑的。总觉得法国片里有着平凡朴素的人性关怀,关注现实生活里普通人的普普通通的喜怒哀乐,很少展现大凶大恶、大喜大悲、慷慨激昂,总是娓娓而叙絮絮叨叨一些凡人小事。丹尼.伯恩既是导演又是主演,长相性格很有观众缘的那种。中文神级翻译,完全演绎出那种过年回村叫翠花大牛的坐在写字楼里的Lucy Jack的直视感。看样子,不管世界的哪个角落,语言歧视链都是存在的,方言梗总是能成为大大小小的笑话取之不尽的材料库。老婆是真爱,不管是大牛还是Jack,不离不弃主动磨合包容,就这一点男主就是人生赢家了。虽然影片最后回归于家庭温暖的主题,但相比妻子,父母家人对男主还是有条件的爱,貌似原生家庭并非男主精神家园和庇护地。影片对设计师这个行当简直是黑出翔了,迎合高端顾客群的那些逼格很高活受罪的家具设计简直让人笑死,对设计界艺术届的“那种不说人话”式的追求越没人性越高级的莫名觉厉行业风气作了辛辣搞笑的讽刺。男主失忆后被自家的盥洗室搞得快疯了这个桥段让我和老公笑得肚子快要抽筋了😂我恨不得冲进屏幕递一个盛水脸盆给男主😂还有,很喜欢男主妻子的一些简洁有设计感的服饰,很优雅有气质,当然再美的外表和打扮如果没有了优秀的素养和品格,那也是会幻灭的,说到底,还是女主的人设加持令人心生欢喜。
主角从相对贫穷北方来到南方繁华的巴黎,主角很有才华,努力跻身巴黎上流社会。 上流社会的人容易看不起底层出身的人,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容易看不起经济相对落后地方的人。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观点,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中国 无论在当代还是在古代。为了不影响自己进入上流社会,所以作者谎称自己是个孤儿,同时很少和家人联系,把自己说话改成巴黎口音,努力不让人看出故乡和家人的影子。 本片冲突的点在于,失忆前的主角和他的伴侣还有岳父一直在努力的让他做一个巴黎人而以妈妈为首的家人在努力找那个他们记忆中的北方小伙,一场拉锯战。 较为土气的乡下佬到了繁华大都市,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洋相频出,看起来有点傻气,贡献了诸多笑点。这是许多喜剧片都会采用的手法。当然,我并不认为他们傻气,愚蠢。反而十分的纯朴,善良,只是他们以前没见过这回事而已,城里人到乡下也会出洋相。 主角意外失忆了,只保留了高中以前的记忆,他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喜欢家乡口味的菜,讲话带着浓重的北方口音,一切他努力摆脱的东西又回来了。这时才发现故乡,家人的痕迹深深的烙进了自己生命的底色。 出身是我们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的,赢得他人尊重的更应该是自己的门户,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我们的出身。家人温暖无私的爱让主角度过困难的时光。让主角最终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也是主角找回自我的过程,重新找回身份认同的事。是的,我生活在巴黎,但我是一个北方人,这点无需隐瞒。北方是我的故乡,有美丽的景,特色的菜,热情的人,欢迎来北方!
很温情的喜剧,配音的东北方言真是神来之笔
温情喜剧巴黎漂。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啊,特别适合母亲节看。
影片本身剧情很平淡,三星不能再多了。多一星给自己的听译和特效
中译真是强行挂羊头卖狗肉。伯恩现在的创作真是自恋狂本狂了,我嫌贫爱富,我攀亲附贵,但我是个好男人,家人、老婆都不会抛弃我。哦,那你很棒嘛
《Die Sch’tis in Paris – Eine Familie auf Abwegen》应该是个系列片吧,我记得看过前面一集是被调去北边。这部更有情怀,更符合我的价值观:真正酷的人能用家乡方言和朋友侃大山,也能用英法德西阿语在TED做演讲。但是结尾有点超现实了……
看了开头就匆匆关了
字幕组也是尽力了XD
Laurence Arné说北方法语口音骂人那里太优雅了
懂法语看着很有意思
飞机片,还行吧……一上了飞机总是丧失判断影片好坏的能力。
与其说是在明贬暗褒北方人 不如说是在赤裸裸地黑巴黎人 或者说是在嘲讽大城市里装逼成风人情淡薄 就像Valentin的性冷淡设计风格一样毫不实用 尽管缺少了《欢迎来北方》那种惊艳的感觉 但仍是部不错的喜剧 并很有可能是今年法国票房冠军 那句Que j'te keeeer真的洗脑了
这口东北话真听到头晕……男女主都蛮可爱
在俄航上看的,这次丹尼伯恩好像突然变帅了
“我們第一次見面和第二次見面你更喜歡哪次?”“第三次”……法國人的情話
飞机上看的,一开始对英文字幕感到很困惑,还以为是翻译的问题,后来才看出来是法国方言的缘故。P.S.女主很漂亮,服装搭配也很赞。
没想到汉化组这么有梗,各种东北方言字幕,代入感很强,这要是学过法语能听懂原声梗,估计观感翻倍升级。喜剧的尺度把握得很到位,很有意义,家人永远是家人,需要长大了回头来接受自己,接受家人,什么时候都不晚。
带上你那不平等(差异性)的眼界《欢迎来北方2.0》体验更不平等的后现代生活。作为一部穿越到久远过去将自然与文明对立起来的电影,尽管丹尼伯恩这部隐约致敬雅克塔蒂的新作可能会遭到达尔文主义者们的批评,但他这部都市讽刺喜剧至少没有让那些卢梭主义者们失望。可惜自己不是这两者的拥趸,我只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制造“笑料/麻烦”非人性化的现代设计(沙雕文化)抱以兴趣。
很标准的丹尼·伯恩制造,无功无过;而之所以会去看这部电影,更多是一种念旧:看《欢迎来北方》的时候,我还在北京工作,在小西天看了一场伯恩双片连映也见到了他本人;不过开场后我就悔恨起自己的不加小心和国内发行商的无良宣传,这是一部除了依旧以北方特色为卖点之外与前作毫无联系的所谓“续集”;当然多年后我对这部电影最深的印象可能是我在散场后上厕所看到一位小哥因低血糖骤然倒地嘴角抽动双手颤抖然后几秒钟后自己坐起来向赶过来的影院保安要糖吃的略显可怕却又可爱的场景。
2.5,基本上完全依靠口音做梗,灾难级的贫乏
对中国观众来说,最大的笑点可能是法国也有“南北差异”和“原生家庭”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