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看来是一句话可以讲完的烂俗狗血男女情事,而在导演本人的立场来看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纪念品”。英国作者导演乔安娜·霍格(Joanna Hogg)一直备受影评界追捧,这是她第四部电影长片,获得今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尽管我没看过她之前的三部作品,但是在这部新作里能体验到她独树一帜的作者风格,以及对女性情感主题的个人见解。 影片根据她的私人经历改编,从外表上来看是极具古典气质的室内剧,从人物服饰、美术布景与配乐都努力还原出80年代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年代的保守气息。而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叙事之下,却潜藏着意想不到的悬念感。导演对希区柯克的崇敬之情不仅投射在《惊魂记》那场浴室谋杀戏的分析之上,更深得悬念大师的启发,将这种不见血腥却令人耸动的手段运用到男主角隐瞒过往经历的刻画里,令这个角色有别于常见题材里的渣男,带有更立体、令人同情而神秘莫测的一面。 另外,语焉不详的叙事口吻,暗中呼应着女主角面对感情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在她与男主角相处过程里,先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直到起疑心,之后狠下心拒之门外,到最后又回心转意的抉择,在缺乏因果关联的意识流情节里浮现。最为惊艳的处理莫过于家里遭遇“盗窃”后,两人一同前往威尼斯的情节,在甜美梦幻歌剧院片段与苦涩现实交杂的氛围里流露出女主角细腻的心理变化。 影片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女主角的公寓内,却没有因此而陷入沉闷无趣的传统室内剧格局。导演透过精准的摄影机运动逐渐揭示出男女主角关系的递进发展,而反复出现女主角在镜子里的影像,则不断剥开她在感情遭遇挫折时极其矛盾而复杂的内心戏。作为蒂尔达•斯文顿的爱女,女主角初登大银幕就可以跟演技派的母女同台对戏,稍带羞涩和木讷的表情相当适合这个角色。而母女两人在家中对话的场景有混淆虚构与纪实的意味,全赖有导演设计的即兴对白。 如果说这仅仅是一部关注女性个人体验与感情的作品,则有点小觑了导演的野心。除了触及迷影情结的一面(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吕克•贝松的《地下铁》、让•雅克•贝内克斯的《歌剧红伶》),还有对80年代英国政治话题的关注:北爱尔兰恐怖分子、哈罗德购物中心爆炸案、利比亚大使馆围困事件等等,都在聚餐和恋人交谈之间随意透露出来,这种一闪而过的情节令80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更为突出,同时令作品超越私人回忆录的私密范畴,尝试向社会政治角度延伸。 用片中男主角的话来说:“我们并不想透过摄影机去看人物角色过日子,而想看的是角色去体验生活的样子。”(We want to see life not as it is lived, but as it’s experienced within this soft machine.)这是一部挑战观众耐性的自传题材作品,其低调含蓄的作者风格在影像里闪烁着微暗之光。
英国电影《纪念品》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Honor Swinton Byrne、Tilda Swinton、Tom Burke
故事概述:电影学生恋上毒瘾浪子(相爱相杀)
上映时间:2019年8月30日在英国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一部小众的作品,格调有些高不可攀,题材稍显遥不可及,拍摄的手法、摄影的水准、台词的腔调,散发出浓重的英伦气息,与其说“高端”,或许用“高冷”两字更为合适。
进入简评。
1,演员导演
Joanna Hogg自编自导第四作,与前三作相比,格调没有丝毫变化(私人定制影片/个人色彩浓郁),唯一区别在于“抖森”的落选,换句话说,男主换人了,看样子,接下来是要捧红Tilda Swinton之女Honor的节奏。
Tilda Swinton+Honor Swinton Byrne母女合作,两个人一个调调,敏感、高冷、颜值高。
至于男主Tom Burke,看过英剧《神探斯特莱克》的观众对其不会陌生,演技可以,长相磕碜,用在这部剧中,完全符合导演的预期。
Tom与Honor的搭配,明显是Joanna的主张,毕竟是“个人向”的作品,不存在任何“商业性”的需求,所以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再说,Tom演绎的渣男(瘾君子)、Honor饰演的“玻璃心”电影少女,皆符合Joanna一贯的选材准则---外表木讷(纯良、冷淡、缄默)、内心纠葛(进退两难、陷入疑惑、寻找方向)。
2,拍摄思路
a,个人化,纯私货,导演内心独白:爱看就看,不看拉倒,懂我的进。
b,纯英式气息,艺术性+唯美性+贵族情节+孤傲体质
c,虚无缥缈,若即若离,导演的脑回路、记忆体,如碎片散落在故事的片段中,观众看得很“谜”,找不到剧的中心,说不出剧的缺点,谈不上剧的优势,仿佛一个人孤独行走在云雾缭绕的森林之中,失去了方向感。
3,随性而语
a,纯恋歌⇋离骚曲
剧中,观众见证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爱情记忆,“纯恋”Julie、“糜烂”Anthony这对“门不当、户不对”的恋人(走在一起->无奈离去->相拥回首->只剩追忆),上演了一出狗血言情剧(过程“戏剧感”十足,结局“现实感”突出)。
两人从“纯恋”到“离骚”,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恋情,或许正是Joanna Hogg(一定是Julie)的心路历程,不寻常、不平淡、永难忘。
b,艺术感⇋话痨情
一部剧情片拍出了“迷幻剧”的感觉,看着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啥?听到了...听不懂...这就是观众对于此片最直观的感受。坦率的讲,这样的设定---台词寓言+心理暗示,容易让人产生倦怠感,不少观众望而却步,直接离场,少部分,坚持到最后,昏昏沉沉,只有极少的人看懂了,原来故事提及的“纪念品”不是物件(那最后的外套)、不是人物(Anthony),而是Julie为了追忆这段“忘却的记忆”所拍摄的电影。
写在最后,《纪念品》,一段往事的回忆,一份记忆的烙印,一处印记的忘却。从想念到铭记到忘却,如(人生、爱情、思绪)“轮回”一般,这就是此剧的意义,这就是本作的奥秘。
编剧★★★★☆(台词有吸引力,只是过于“唠叨”)
导演★★★★☆(与前三部相比,个性化的东西更多,渐渐远离了大众的目光)
演员★★★★★(越是平淡的作品,越显演绎功力)
剧情★★★★☆(简单的故事,由于夹杂了些私货,就被贬成了颠覆传统口味的糟粕)
视效★★★★★(画面清新,裸男的出现丝毫没有“情色”之感)
音效★★★★★(仔细听,悠扬、清淡、脱俗)
推荐度★★★★☆(小众影片,年度十佳)
总体感觉,The Souvenir I 比第二部好。尤其是从1小时45分开始,也就是安东尼接近死亡开始。这个部分,我真正欣赏的是蒂尔达·斯文顿的演技。我来回看了好几遍,值得细细品味。
据说,这是导演乔安娜·霍格Joanna Hogg近乎自传性的一部电影。的确,茱莉就是一名在电影学院学习导演的学生。电影里茱莉对安东尼说:“通过电影、通过艺术,那就是我。”
摄影构图是用心的,许多画面颇具匠心,是我心中的经典。滤镜一直是晕晕的一抹沉郁。切片似的场景转换,犹如一条记忆的梦的河,导演乔安娜·霍格似乎想把记忆里所有的刻骨铭心都展现。太多太多,于是只能切片。这样的处理方式,更像是呓语。
电影是令人着迷的艺术形式。无论讲述着虚构的故事,还是真实的故事,都是把无常展示出来。画面,音乐,台词,演员的表演,出戏入戏,出世入世,前一刻锥心刺骨,后一秒恍然大悟:原来只是一场电影。
第一部更多以歌剧唱段为背景音乐,更为悲怆。乔安娜·霍格喜欢在场景里使用镜子,非常神奇,由此而来的许多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安东尼死于毒品注射过量。这是真相。电影的结尾令我有小小震撼:摄影棚里,一位演员在朗诵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著名诗文When I Am Dead,或许这是安东尼想对茱莉说的话。这首诗过去我读过,用在这里,发现最为恰当。字幕部分,悲怆的女声吟唱。最后一幕:一扇缓缓打开的大门。这,预示着什么。
只是电影,要懂得出戏。
非常有圣丹斯味道的一部关于创作焦虑的电影。原因就在于它有着处女作一般的精巧: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导演很精确地用镜子做跳轴,把全片最大戏剧冲突——Drug Addiction抛出来;之后精确地在全片三分之二处第一次出现了针筒和锡纸,其导致两人的第一次分手。根据一些坐标推断故事发生在1985年左右,基于此导演也很精巧地设置了古典装饰、粗颗粒胶片段落、电梯、公共电话、镜子等这些符号来表现两人肉体乃至精神关系的渐变交融(或者是男人单方面的侵入)而后慢慢分裂的过程。这些都是特别亮眼的编剧技巧。
但归根结底,从贯穿全片的片场、打字创作、对电影对艺术的讨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关于创作焦虑的电影,片中甚至提到了托尔斯泰对艺术的定义——“艺术就是将你的情感塞进外在的符号中来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女人活在上层家庭、活在泡泡真空的身份(在那个年代连毒品都未曾涉猎),陷入缺乏生活经验带来的创作困境中,很轻易地就被男人所谓的外交官(实则底层骗子)身份,被对方对艺术完全迥异的观点所吸引。
她对他的纵容,与其说是因爱情而盲目,不如说是她尚未在他身上索取足够她创作的生活经验。这就可以解释她为什么在教授建议她“经历你电影中人物的生活”后,主动向他寻求了复合。这不是像「魅影缝匠」那样男女之间达到一种“伤害平衡”的机制,也不是像「巴顿芬克」那样去向四周疯狂索取创作灵感时被其反噬的过度沉浸,这就是导演在有了一个抽离于自己的灵感后不断将自身抛进去,最终打磨出成品的过程。
「改编剧本」中,天才编剧考夫曼很聪明地将整个片子捏合成一个剧本创作和即时呈现的过程,是一种导演自信的应验。而「纪念品」似乎也按了这个逻辑走——开头就已经预告了结尾挚爱之人宿命般的死亡,而中间呈现不可避免的从A到B的过程。不过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虽然本片开头女人就将故事框架口述出来,但那时候故事是完全抽离于她的生活经验,甚至她都没决定好是通过纪录还是虚构来制作这部片子,也丝毫没有道德或者政治观点,所以这只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
极度的彷徨,让她像「修女艾达」中的艾达那样,选择了入世去寻找真正发生在街头、发生在广播里头的生活。再次提醒时间设定在1985年,这是冷战末期剧变最多、对立之火最旺的年代。而原本她,生活在别处。
在评价「魂断威尼斯」我就说过,片中那个美好的意大利男孩,也许只是虚无缥缈的最美好的彼岸,而这个彼岸象征的,就是创作灵感。也许在威尼斯发生的一切都是想象中的,虚幻不真实的,都只是创作者追逐灵感的一种具象化而已。异曲同工地,「纪念品」里的这对男女关系,也到了虚幻与真实的边界。再次说回片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曾言,“艺术就是将你的情感塞进外在的符号中来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
最后提一点,片中是否有女性主义的一面。似乎每次说到女性导演都会讨论这个问题,有歧视之嫌,但这也是在如今身份政治旗帜越举越高的现状下的无奈之举。我在上面其实提到过,她对他的纵容只因她尚未在他身上索取足够创作的生活经验。这是否就是对自私自利的男权的报复手段呢?片尾,母女一起宣读男性死亡的报告,是否表达的就是冷战使主导地位的男性筋疲力尽而完全迷失,而被锁进泡泡内的女性便可乘机在冷战末期打破泡沫从而入世抢夺话语权?片头旁白里原故事概念中是儿子对母亲的充沛感情而宿命般地决定了母亲的死亡,而片尾死的却是咎由自取的男人,是否意味着女性抗争意识的觉醒?我认为这些解读都有待琢磨,不过是稍显根据不足的。
短评写超字数了,干脆就扩成了长评。很少写长评,这次只是两小时前刚看完以后让意识流动出来的结果,如果感觉思维太跳跃或者混乱还望理解。
故事很简单,她爱上了一个有问题的人,这个人最后死了。我希望我60岁的时候也能用如此细腻的语言描述一段初恋故事,细腻到可以让我回到从前,重新看每天走出门看到的世界,听到的声音,自己曾经在做的事,每一个与他在一起的时刻,他说过的每一个字,每一种气味,每一滴眼泪。就在这次重温中,不是与他而是与自己重新相遇,爱情是最自私的事情,我们总以为那个他很重要,其实在爱情里的每一分秒,我们舔舐的都是自己。
影片没有一分钟从女主角的感受离开,所以男主角怎么偷东西,怎么吸毒,怎么死掉,影片都省略掉了。因为不重要,这是女主角的初恋和成长故事,那个男人作为必要条件存在,而这个具体的他的人生具体发生了什么完全不重要。尽管大幅省略,但影片对男主角这个人物的塑造却是不可思议的成功。影片从未离开女主角的感受而对男主角做任何客观描述,但几个简洁的细节将男主角的形象塑造的足够丰满。两个人各自家庭的阶层落差在互相拜访各自父母家就异常清晰的被呈现了出来。从第一次男主主角主动签支票买单到后来自然而然的将账单递给女主角买单证明了他虚假的财政状况。他躺在女主角的床上冷静的控诉女主角睡觉侵占了他睡的那半边,他要求女主角不要跨越他画定的中间边界线。他开始要钱,从6块到10块,最后他甚至偷走了女主角的摄影机和胶卷。就是这样一个绝不允许对方跨界,而自己却不断跨越边界向另一方索取的冷酷自私鬼。这部影片精心设计的细节之丰富,如果不注意漏掉了一点都非常可惜。
如果只是女主角回忆他们两人的情感发展,故事必定单薄,导演加入了女主角拍戏的叙事线,戏剧完成之际,也是感情落幕之时。双重叙事线将影片做的足够饱满。中间几段天空绿树配合独白的镜头为女主角的回忆标注了段落,并将影片带入更加高级的诗意层次。但如果将这部影片简单的视作一部爱情故事也有点太低估了这位60岁的女性创作者。60岁的女人如何讲述爱情,这部影片足够残酷,是一个60岁女性带着睿智与宽容描绘出的世界的残酷。
影片不仅以英国贵族的优雅方式嘲笑了那位满嘴瞎话欺骗感情的瘾君子,也同时讽刺了女主角。女主角打算拍摄一部影片,男主角是一个来自底层阶级的人,学校的老师问她为什么选择要拍这样一部和自己完全不同经历的人的生活,工作起来会让她陷入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的困难。女主角回答:我不想在这个美好之地就这么待一辈子,我想知道我周围发生的事,关于社会,关于政治,我不想一辈子活在保护之中。这不仅仅是她在完成一个课堂作业时短暂面对的主题,而是她眼中的世界与己任,一个傻白甜的白左富二代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她如愿以偿,她影片中的虚拟人物托尼以安东尼之名出现在她的真实生活里,她very moral的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出影片的辛辣,还有各种细节揭露出的英国阶层的固化与对立。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影片只是一个不幸的爱情故事,革命的时代早结束了,白左那些悲悯苍生的价值观已经变成虚伪的面具,受压迫的和权贵阶层共享着世间繁华,无人施舍,也无人反抗。没人关心政治,那就说回到爱情作为结束:也不能怪女主角无可救药的深爱这个吸毒的骗子。这个男人太懂她了,他说她是怪胎,一个脆弱的怪胎,说她被生活挤压到了一边,不得不选择做个导演。一句:别再邀请我折磨你了。。。证明了他知道自己完全控制了她。这个始终带着慵懒的腔调满嘴扯谎的男人,用时下热门的词汇就是成功PUA了这个富家女。可怜的朱莉,也不仅是朱莉,谁,未曾爱错过人呢,下次再遇到一个满嘴语焉不详,在即时通讯工具上常常沉默或延迟回复,对自己的隐私闭口不提,总把你的可怜处境分析的头头是道,先是批评你指责你然后说爱你并用一个忧伤的沉默拥你入怀的神棍男人,就让他有多远滚多远。哦,忘了,还有一个更明显的标志,任何时候他开口跟你借哪怕一块钱,就赶紧换锁搬家走人。远离人渣保平安!
《纪念品》更直白一点就像台湾的译名「我们的相爱时光」,这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电影。没有花样的说教 没有男女的感概 更没有爱情的夸张,已经年过60岁的女导演乔安娜·霍格Joanna Hogg更是回归到最朴素的方式中来承载电影真正的艺术美学方式带来的观影享受。
电影在弱化熟悉的情节剧中常见的矛盾冲突更舍弃掉其他同类片中尖锐激烈的歇斯底里的说教味,没有用太多偶然巧合的因素也将紧张与不安化为了跟随着演员的情绪的转变。将商业类型片的元素剔除掉后,跟着主角的Julie的心情在不同情境下完成着多次的转变,她看到他吸毒后走下楼梯,她会赶他走吗?她确实赶走他了,而且和那个“陌生的的闯入者”一样。情感的表达在细枝末节中最动人,就是在生活里面 ,晚上闭上眼睛 想一想 好像真的是这样,有矫情的台词可能会笑,笑到心里面,真的可就是苦了。
其实对这部比较私人的电影喜欢与否,在于对Julie的理解程度上是怎么样的,当你走近了她,跟随着摄影,打开这本如高中女孩的私人日记一样的故事中,你有可能会喜欢她,她身上的魔力太棒了。你也可能会讨厌她,她太絮叨太费力了,是呢,谁的青春日记不费力呢。
如果问什么样子的私人镜像最吸引人,我心中的回答那一定是这样的。镜头不一定要很长才美,不一定要多工整才美,就像Julie头上的小鳄鱼🐊那一刻相信,她的心 跟随着电影镜头,一定是最美的时候。
该片是导演在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的一段往事,已经年过60岁的导演,回顾青春的动乱思绪,拍了一部这样私人的影像故事,无论何时何地,这份特殊的记忆终于有处可以安放,这份伴随半生的“纪念品”终于可以永远珍藏。
·The Souvenir (Joanna Hogg, 2019)
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态度非常傲慢,讲了一个学电影的资产阶级家庭女孩想要体会人生苦难的做作姿态。如果是导演本人态度的刻画的话,真的非常不喜欢。但或许是对年轻自己的批判?反思? 如果没有在伦敦生活的经历,这个电影离观众太遥远了,就是导演的自画像。如果不是Tilda很难想象有人愿意买票看这样的自传。电影没有剧本等等的创作手段算不上新颖,导演津津乐道的人生感触也很干涩。三星给画面和音乐。
要不是女主的好气质和蒂尔达·斯文顿的露脸真的看不下去,竟然还有第二部,刻画真实的无聊的艰难的、对女主来说尤其消耗的关系也没必要刻画得这么真实吧,看完很不想谈恋爱,适合情人节前夕这种气质的女孩换到现在的伦敦大概率会是个很酷的女权拉拉,对这种男人只会嗤之以鼻
D+/ “拍”得挺好的,但越到后面越是get不到任何一个点?尤其是男配我真的???
真是无病呻吟的小布尔乔亚趣味啊。
纯粹被某个英国自肥19年十大榜单之首骗进来的,不知所云的小情绪
3.5,非常单线条的故事,被碎片化的剪辑拼凑支撑起主线,制作思路很独特。人物经常不被摆在镜头中间,刻意拉远观众的距离,增加的是观察与拼图的乐趣,但确实很容易看得无聊。Honor的脸真的很有古典美,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光打在脸上像在爱抚她,这个星二代我是服气的。
3.5 美丽可爱,优雅颓靡,推荐(快进)一看。配乐时而歌剧时而new age倒是完美极了。可惜松散,差股劲儿
将古典的英国18世纪积极/消极浪漫主义置放于当下,在向上漂浮的失重状态下(伦敦的天气正是团状的忧郁)拥抱爱情,而电影导演的身份又让她不断抽离,以理性之痛回溯艺术创作的源头。摄影机的平视与剪辑的震荡形成不易被察觉的错落感,有时你觉得女主坦诚交出了自己,有时又觉得她面容模糊,或许这便是当下中产阶级社交的惯性:想全世界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69thBerlinale# 全景。圣丹斯世界电影单元大奖。节奏和气质都非常独特的英国小品,算是导演乔安娜·霍格的自传式作品。影片完全抛弃了情节剧的拍法,剧情和结构都根据人物情绪和心理来展开,也会引用朱莉的摄影、剧作和影像作品。对女主角的生活圈子和生存状态有着精细的刻画,当然在比较自恋的同时也让影片显得有些散漫了,可能等第二部拍完一起来看再讨论是个合理的选择。
感受与传达、真实与虚构,如何把控得恰到好处,大概是所有创作者都要面对的命题。清冷的色调、喃喃的对白,整部电影有种飘忽不定的疏离感,像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苍白少女,给人寡淡、迷失的感觉。一部很私人化的喃喃自语式的回忆录。P.S. 看到几个电影生讨论《Psycho》的时候,一度猜测Anthony是不是Julie幻想出的角色,整部电影是Julie的创作,有种表达不出的错位感。这种感觉在窗外爆炸,Julie探头出窗外,而视角却停留在屋内,观众只能听到声响,看到房子的震动的时候尤为强烈。
养个吸毒成瘾的小白脸还能把回忆抛光打磨自我沉溺成这样。。我的白眼翻得never trust早餐听歌剧的人so pretentious (艺术到底是巧言令色还是巧言令色?会看第二部
好久没看到过这么肤浅又自以为是的电影了 坐如针毡
我能感受到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所以更加确认自己喜欢。因为自己现在在学习表达,所以更加能体察主角的情绪,那些逞强,迷茫,自我怀疑,通过无保留的付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I don’t like living in a bubble. 我想和身边人连接在一起,但是怎么才能做到?泡泡被戳碎了之后是痛苦,痛苦也是滋养,也是souvenir.
四不像
这才是电影,未来的电影。
获圣丹斯大奖的电影(柏林电影节还要展映哦)。长镜头+古典主义+喋喋不休的对话+固定镜头,像侯孝贤早期的电影,但画面更精致,音乐几乎没有(有也被忽略了),比较无聊,看的时候很烦躁,提前退场了。
其实film的质感很好,但对这种故意疏离观众违背叙事常理分离线索关联模糊主题自我陶醉的靠“style over substance”(so self-aware)来赢获好评的做法必须给差评。
好了确定Tilda是来负责搞笑的)非常非常英国,描绘当代英国贵族的生活,它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错乱感(英国对于现代化的潜意识抵抗,对于贵族后裔更是如此了),再加上年轻女主不坚定不成熟的个性,就更加错乱;Hogg再次证明自己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遥远的题材,通过人物心态情绪无常变化的细节描绘,创作出复杂可信的人物,整合出强大的动人力量的能力。PS. 还创作出了我在电影里看到的最有趣立体的渣男形象之一…
Like seriously what the flying fuck, 片尾出现“The Souvenir Part II coming soon”时候我他妈愤怒离场,还他妈有第二部?!女主的地包天男主的声音,后面狂嚼爆米花的大妈左后方呻吟的大爷,每部分都让我想死。我以后再来看这种自以为是的文艺逼电影我姓倒过来写
悄咪咪说句我真的是为了Tilda才去的首映会。她女儿Honor表演非常好。故事为了更贴切导演自己的个人回忆而非常零碎,非常反高潮,非常私人化,这种故意为之的生活化在电影院里只会让我跳戏。屏幕内外都是个顾影自怜中产阶级小女人形象,若没有导演自己在放映后的Q&A,我可能还会想象导演本人对这种中产阶级强说愁有点批判态度而对此作升上一星半星,结果从Q&A得知她并没有,她真的就是想重现回忆而已。有钱的艺术生真的都好傲慢哦。P.S.真的没有帕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