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幼儿园母亲节活动,安排孩子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我听说此片是催泪弹,而且我是这么容易被感动流泪的人,可是在观片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
影片中有两对母子:林母和林国荣,黄秋霞和小强。我们来看看传统文化是怎样一步一步把一个“人”纳入到它的规则之内的。
林国荣和黄秋霞相爱,林母以秋霞是身家不清白配不上富贵的林家为由将两人强行拆散。不尊重儿女的感情,而是满脑子的传统观念“门当户对”,个人应该遵从家族的需要,并且这番话显然黄秋霞是认同的:“你是大少爷,我是私生女,我配不上你。“林国荣被母亲拒绝后仍和秋霞在一起,林母发觉之后前去警告秋霞”你肚子里的孩子早一点处理“,更是无视秋霞的健康,也丝毫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林国荣在秋霞离开后半年竟然结婚,从开头18年后林国荣对儿子叙说对秋霞的愧疚来看,他是非常爱秋霞的,应该是遵从母愿结婚,也就是违背自己的感情而屈服于母威。口口声声维护林家荣誉的林母,认为感情家族和传统面前应该低头,而传统规则根深蒂固,力量强大,正是许多中国家长能够非常强势和权威的基础。在黄秋霞出于母性生下孩子,抚养到几岁的时候,林母因儿媳无法生育林家香火不能延续又去要秋霞的孩子,口口声声说孩子是林家的孩子。一个控制了儿子的母亲,又想去控制孙子,黄秋霞此时在她眼里不过是一个贡献了孙子的机器,是可以用金钱置换的。同样是女人,是有儿子的女人,何以如此缺乏同情心,不能对黄秋霞的舐犊之情感同身受?因为她既是传统的维护者!更可怕的是黄秋霞说”我很理解您,我是您也会这么做的。这就为后来她同样没有遵从孩子的情感需要而用强硬的方法把孩子“还”给林家的行为做了注脚。
影片中最感人的就是黄秋霞和孩子相处的温馨时光,最让人泪下的就是黄秋霞和孩子的分离情节。黄秋霞不愿让孩子和自己一样成为孤儿。“孤”在中国古代是指失去父亲的人。黄秋霞从小不知道父亲是谁,也是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和林国荣谈婚论嫁的三年前病逝。但黄秋霞依然认为自己的孤儿,显然是台湾因袭了中国古代对“孤儿”的定义。黄秋霞抚养孩子的几年其实正好模拟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黄秋霞把孩子还给林家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愿让孩子跟自己一样没有父亲;考虑孩子的将来;和因为林父理解了自己的痛苦。其根本上却仍然是传统观念在作祟。因为,她没有认识到对孩子来说母亲更不可缺席,而有一个自己这样坚强独立、能给孩子情感依赖的母亲,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孩子要的并不是富贵之家,而是丰富充盈的爱。即使没有富贵,只要有爱相伴的人生,才能够形成完整的人格。因为人跟动物最大的不同,人进化到现代文明阶段,最可贵的产物,就是人类之爱。满足于有爱相伴的人,无论现在将来都会很幸福。对幸福的定义,黄秋霞仍然可悲得跟传统保持了一致。因为林父理解了自己的痛苦,林父给了她父亲般的关爱,尽管这关爱很可怜很肤浅,但也能触动她的心,从而最终决定把孩子还给林家。
黄秋霞和孩子分离的方式,一是劝说教导,让孩子“听话”!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孝顺中的顺,做一个好孩子首先得听父母的话!二是简单粗暴,当孩子偷跑回来哭泣抱秋霞时,她狠心推开了儿子,教导儿子回去跪下承认错误,要孝顺爷爷奶奶,生生把孩子的情感需要斩断,扭转成孝顺的正统观念。三是撒谎欺骗,“如果你回来找妈妈,妈妈就躲藏起来。”结果导致孩子再次偷跑回来却不敢走进家门。想想,有多少父母正是用这三招对付孩子的?!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不守护孩子脆弱的心灵,不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反而一味地用毫无尊重个人内心的传统观念教导孩子,致使孩子还没有度过百无禁忌的充满探索的童年就已长大,还没有体验肆无忌惮的独立成长的少年就已成熟。
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首先是对个人的不尊重,对个人的情感,对个人的选择,对个人的内心。所以国人大多数是沉默的,并非因为不敢表达,而是情感不够丰盈,精神不够独立,并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
当林国荣把病倒的小强送往医院,黄秋霞急忙追赶从台阶上摔下,醒后变疯了,是因为黄秋霞无法面对自己的过错,也无法接受痛苦的现实,她选择了逃避。内心的冲突,想必是挣扎很久了。如果她清醒过来,应该会坚定地要回孩子吧。但愿。
第一次看是大概是2000年,学校组织看的,当时看的我眼泪哗哗,哭了很久。那年我12岁,记得特别清楚,因为那时特别反感自己的妈妈,说我这不对,那不对,学习没进步,数学还偏科,感觉她是一个不爱我的妈妈。
看了这个电影,让我明白天下的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为了孩子可以付出所有。其中电影中很让人感动的是,志强被迫离开妈妈,回答爸爸身边,其实他并不幸福,他需要妈妈,多次尝试回到妈妈身边,终于失败告终,最后一次生了大病奄奄一息,妈妈为了志强能康复,在寺庙磕头.跪求神明保佑,为了孩子不顾一切,真的被母爱感染,为之动容。结果却意外来临,意外疯了,看着心碎。多年以后志强长大一直寻找妈妈,回国开办精神病院,却不成想,妈妈就在自己的医院里,多少次擦肩而过,好在命运的眷顾志强通过爱的呼唤,唤醒了妈妈,母子相认。
后来成年结婚当了妈妈后,更是特别有感触,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在身边成长,都说父爱如山,我却觉得母爱更是细水长流,情真意切。
一直以来,我以为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是单纯的一首歌,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才明白,这是属于黄秋霞和志强这对母子的感人故事!片子也有反映世俗的偏见,黄秋霞和林国荣两个不同阶级的人却彼此相爱,会被强行拆散也在意料之中!但是我看不到林国荣一个男人的担当,还是说他舍不得他的家世和钱财!黄秋霞怀孕了,他娶了门当户对的小姐,他的夫人不能生育了,他却狠心夺走了她唯一的儿子,这家人是多么势利!!!志强一直哭着要找妈妈,在一个大雨磅礴之夜,志强因为找妈妈走丢,林家人又来找黄秋霞,在慌忙之中失足摔倒变成了个疯女人!在精神病院她抱着玩偶就像哄志强一样,这是她唯一记得的她还有个儿子,而这个儿子直到长大了才来看她,那句妈妈她等了十几年,就算她不知道,傻乎乎的对着志强笑,那也是最美好笑容
黄秋霞最快乐的时光大概就是和志强在乡下,也是这部片子给我温暖的地方!现在想起看片的时候好像是全程哭着看完的!
大概是因为看之前身边每一个都告诉我自己如何边看边大哭。结果自己去看的时候反而没哭。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 看这片 没有人不哭-.-~ 真是影坛上的奇葩!
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谁看这部电影没有哭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但是孩子也是母亲身上掉的一块肉,她这块肉比身上任何一块肉都要爱,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的支撑,没了就人生也失去了意义,这也许就是伟大的母爱。
太经典的片子,小时候的回忆。
老师课上放的,很多女生都哭了,确实很感人,只是中间插入了一段激情戏,看时很尴尬~~
电影内容早忘了,但人人手上绑条手帕,齐齐坐在露天电影院,动人处满场啜泣声的记忆是无论如何无法忘却了。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制片富祥公司于1988年摄制的低成本伦理悲剧片,故事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中影集团在引进这部影片时,并没有预料到之后的票房成功。…1990年6月,影片开始在全国试映,首先在武汉和上海热映,直到9月份全国放映。一直到持续到当年年底。总共发行了397个拷贝、观众人数超过2亿,票房超亿元,这在当时电影票价1元、2元得电影市场来说,无遗这部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时光网
现在看来,其实不用那么惨的...他妈也是自愿送他去他爸家的,其实大家说好,可以探望,就可以了,又隔得不远,都是善人些
最早看的电影之一,还记得情节,那么我清晰而能意义回想的记忆大致是开始于,2岁半左右。
小学时学校组织我们进电影院看,我没哭,看同学哭得哇哇的我还特纳闷,过了一些年后重看,哭得根本把持不住——可能我反射弧有点儿问题
小学时口耳相传的一部催泪巨片,所以教委组织全市学生在影院观看,老师叮嘱必须带手绢,对,是手绢,那时没有好的纸巾。全影院哇哇大哭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电影院里看的时候 都是哭声 真丧啊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编剧的煽情太过了吗?里面的桥段简直琼瑶附体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基因都可以改造、同性恋都可以合法的今天,门当户对、重男轻女仍然在中国大陆普遍存在且将长期存在。7.1
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集体挥泪,当时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搽着哭湿的手帕。票房2亿,换算到现在应该是50亿打底。一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此之广的共鸣,不外乎是由于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演员的表演很真挚,观众的情感也单纯,电影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当年没哭的都被认为是禽兽
当年跟一群同伴儿,炕上,椅子上,挤了一圈儿人,一起看这片子。后来看得我实在受不了,跑出去哭了一会儿,又回去接着看……
爱嘛!30年前的我看这个电影差点哭死!
感人!小時候看得我眼淚止不住地流啊。
一家三口被电影感动得涕泪交流,影片刚结束,老妈带着浓浓的鼻音问:“你作业做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