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太明白这个片名是什么意思,未曾观影的朋友们,绝对搞不懂这个片名是什么意思,《点五步》,不过如果观影之后,一定会get到片名中所涵盖的含义,片名倒是贴切。但从电影市场的角度而已,这样需要发散思维角度的片名实际上是不符合大众审美的。
因为片名就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名片,观众选择一部电影的时候,并不是越标新立异越好,而是“直给”的片名要比很多有寓意或者含蓄的片名更加吸引眼球,不是吗?因此《点五步》在“起名字”方面,有意义,但没看过片子的观众也绝对不会猜你片名的含义,这一点大概是本片一个劣势。
那么“点五步”究竟是什么意思?
点五即是“0.5”,是粤语对这样数字的称谓。点五步也就是半步的意思,亦是电影的命题。用导演的话来说:“在棒球世界,赢或输在于半步之间,即使处于劣势,只要不断坚持,鼓起勇气踏出半步,仍有机会扭转局势。”
而且,“点五步”在片中,是骂人的话,“叼你老母”的谐音,一帮坏孩子的口头禅。
这是电影的主题,无论在棒球场上还是生活中,你是否有勇气去改变。
除去片名的因素,电影本身个人是非常喜欢的。一部纯粹香港电影,对于如俺这样喜欢港片的粉丝来说,本片曾经香港电影那种味道,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点五步》算是一部体育竞技类电影,但从故事的角度而言,体育竞技只是片中的一个元素而已,可以这样说,本片是借助着体育竞技作为本片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而完成本片的主题,即青春、热血、成长。
所以《点五步》与我们熟悉的《点球成金》《光辉岁月》这样的描述体育竞技类电影不同,更像是《少林足球》那种 从电影的故事模式上就能看出。两位主角,阿龙和细威,从小在屋邨(公屋区)长大,一对要好的难兄难弟,学校里的“坏孩子”,从这个出发点,乃是青春电影题材的一贯风格,并带出了两者不同的路线轨迹。
电影穿插了友情与热血,这二者才是主线故事,竞技则是一个元素,也是故事推动力,类似基努·里维斯的《替补队员》,让一帮坏孩子去打棒球,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最终从一盘散沙凝聚成一团火焰,才是标准的青春励志片的路数,
而另一方面呢,两位主角作为穷人的孩子,电影的暗线就是谁能有一天走出屋邨。屋邨,就是香港曾经的公租屋聚集地,比棚户区强一点,是穷人的天堂。这个地方1987年迎来大改造,出台了“公屋住户资助政策”,电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改革计划之前。走出屋村,则代表着生活将有翻天覆地变化。潜移默化的改变,也体现在这兄弟俩的生活之中。
一位胆小怕事,遇事则迷,经常被人欺负;一位热血冲动,性格直爽,经常为兄弟出头。阿龙与细威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绝对两位角色不同的生活轨迹。如果按照人物的原始设定,那么最终走出屋村的将会是敢作敢当的细威。但是对于阿龙来说,变化,围绕着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继母的出轨、加入棒球队后甚至在一次事件中替代了细威的投球手位置,甚至兄弟反目,这些变化始终围绕着性感懦弱的阿龙。
当然,阿龙与细威,角色设定也可以这样理解:
★阿龙闷声发大财,在成长和周遭环境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他努力对抗着命运带来的变化,最终却在逐渐的过程中适应了这种变化,勇敢的踏出了改变的第一步,最终完成了成长的蜕变,从一个受人欺负的小角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男子汉。
★而细威故步自封,本来四周就围绕着光环,自己在哪里处处都是核心,但在生活逐渐的改变中却迷失了方向,他无法面对曾经不如自己的伙伴,无法面对女友的怀孕,无法适应生活带来的变化,最终选择了自暴自弃。
这样的呼应关系,贯彻电影始终,同时借助题材上的优势,利用竞技类电影的经典模式,依靠结尾的高潮段落,球场竞技VS古惑仔捉刀,点燃全部激情,几位角色之前经历的挫折、遭遇的冷眼,在最后一刻全部点燃。
就像《大人物拿破仑》那样,结尾一刻的疯狂,释放所有的负面情绪。然而激情过后,两位好友的人生,也彻底发生了改变。
电影通篇有着老港片的纯朴,俏皮、随意的励志、调侃式的现实和港式特有的浪漫,这是我们熟悉的相关电影,而且对于友情的刻画显得格外亲切与细腻。当后半段,反目的兄弟最终一同来到了那个他们时常玩耍的天台之上,细威为阿龙接球,这样的失而复得的友情,让人动容,不正是香港电影那一贯的情义写真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点五步》更像是当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然而这部港片也有与传统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年轻。
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是第一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的成果,“创意香港”的投资,受到香港政府支持。导演陈志发的处女作。就如那年的《狂舞派》那样,在香港电影江河日下的今日,全港式的班底,老牌影帝廖启智与金像奖新演员提名的胡子彤等人,风格清新且富有朝气,也代表了一种传承。
一部电影或许改变不了香港电影的现状,但作为粉丝,个人真的希望香港电影能够崛起。
點五步,一部以講述香港第一支少年棒球隊為背景嘅港產青春片,今屆金像獎提名電影。撇開所有暗喻嘅政治傾向,單就電影本身也算係一部好戲,雖然無太多高潮衝突,雖然冇果種歷史經歷,但從中某D細節位總會睇到一D曾經青春嘅影子。人總中意回望過去,但過去總已屬於過去,面對改變,或者選擇學會適應,或者選擇勇敢面對,就在於是否會敢於踏出果半步。大聲講,點五步,你敢麼?
只要不断坚持,勇于踏出半步都有可能扭转胜局。
最近由于这部电影,突然想起了以前占中事件发生的时候,朋友怒气冲冲地和我说堵成什么什么样子,情势多么严峻。我当时并没有同她一样的心情,但也默默关注了新闻。
这部电影大概激发了我心里的一些莫名情绪。
阿龙和进威从小一起长大,一个带领球队走向冠军之路,一个杀人未遂反被殴入院。
你要么成功,摆脱贫穷的生活;要么失败,恶性循环到底;即使残酷却是现实。
不能否认的是,这部电影是热血青春时代的证明。在这样的青春里,在一次次失败后的尝试,有人败给了自身的弱点,有人战胜了对自我的恐惧。
在第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名单中,《七月与安生》、《美人鱼》、《寒战2》、《树大招风》四部电影无论市场表现还是观众评价上,都是当时最受关注的影片。与这四部一起提名的,还有一部从名字上完全看不出题材的《点五步》。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在提名的五部电影中,也是唯一一部没有“内地背景”的影片。所以这届金像奖中上,《点五步》应该代表了“纯港味”电影的最高荣誉。但看完影片后有点失望的是,这部电影充其量只能算是“不失不过”。
从题材看,这部电影讲述两个从小一起成长的好朋友,从不良少年转型做棒球运动员的故事,也取材自曾经在香港发生的真人真事。在华语电影中,运动题材的励志电影并不多见,不过此前台湾的《KANO》在这一类型题材算是完成的不错。所以,只要中规中矩讲个好故事,这部《点五步》的质量自然也不会太差。综合以上前提,这部电影极有佳作的潜质,但新导演还是犯了通病,这部电影目前看揉杂进太多跟电影主题无关的元素。
从两位主人公设定来说,从性格设置上并没有太过独特。有能力、性格张扬的大哥范进威,从小照看着胆小、内敛的小弟谢志龙。在机缘巧合下两人开始一起打棒球,并逐渐热爱上了这项运动。按照常态理解,故事的发展模式就是,两人在训练中遇到各种挫折,不断想放弃,然后两人间也会因为各种事出现各种冲突,但最后齐心协力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体育题材比较合理的剧情走向。毕竟运动励志电影,故事核心主题一定是男生如何通过一颗不屈服的心,去战胜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但这部电影的导演显然不满足于循规蹈矩,在两位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上不断加码,但效果又莫名其妙。比如谢志龙的家庭环境,母亲被父亲骗到香港,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最终于警察搞外遇后决然离家。这种设定,从全片感觉下来,除了为抒发创作者一句“我以为不出声,一切就不会改变,但其实不会” 外,对于主线剧情,或是这个题材的推进、补充、升华没有任何帮助。
另一位主人公范进威的安排就更加诡异,这个人物性格要放在其他电影,更像是传统反派的设定。但因为这部电影是和主人公一起长大,所以一直是一个可靠仗义的大哥设定。对于范进威来说,在练球过程中,一开始一直具备优良投手天赋,结果因自视甚高,再加上忽无视队友遭到嫌弃,一气之下放弃了所有。这本来明明最后是“浪子回头”的路线,结果这位仁兄却果断转型古惑仔,砍人时脑袋被开最后进了医院。
当然,也没有谁规定运动题材的电影,主人公不可以这么设定,只是这么设定的最大问题,就是太过复杂的支线,严重影响观众真正去感受比赛带来的情感。对于棒球运动来说,对团队强调很是重要,影片在配角上也是如此,把沙燕队的“牛屎”、“班长”塑造的较有特色。但回归到赛场表现上,这部电影就没有做到让观众能过于投入感情。除了“沙燕队”外,更是没有一个对手角色能被人记住。
对于棒球比赛的表现,能展现出的热血感,几乎都是游击手或外野手不停在地上慢镜头的翻滚。其实棒球比赛最大的魅力,至少从比较成功的棒球作品看,就是投手或是击球手对决时的那几秒钟,或是一些如神般存在的外野手队友。但这部电影确实没有捕捉到任何棒球比赛抓人的细节描写,最后决赛中,对强手的神反转更是缺乏代入感。当谢志龙鼻子被打出血后,整个状态迅速狂飙好几级,然后球队梦幻逆转,为何这个时候又恰恰回归到最俗的表现手法?导演的思路确实难以捉摸。
这样一来,整部电影唯一明星“廖启智”的表演,也就停留在为剧情穿线的状态,那段挑拨两兄弟之间的“宫斗戏”,更在电影中太过违和。以至于当校长说出传统热血台词,类似“要认输一切就输”时,感人程度都大打折扣。
当然这部电影的问题,就像电影名字一样。看完电影才发现,“点五步”只是在班长情急之下随口编纂的一个词,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个作为片名,有机会还是等导演自己阐述吧。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部电影无论是不停出现“坐井观天”的镜头,还是各种明示、暗喻的台词,甚至是游行场景直接纪录,已经基本宣布这就是一部披着“运动题材”的伪政治片。开篇“占中”的画面,一下就让人兴趣大打折扣,如果香港电影所谓优秀的长剧情电影,已经真的离不开这些,香港本地电影人还不断认为这才是代表香港精神的佳作,那么接下来一批创作的视野也势必会越来越窄。那么“纯港味”电影的日渐没落,也将开始从内外加速。所以,与其不停抒发自己解不开的胸襟,不如视野放开一些,去真正感受时代当下的好与坏。
看了删减版,来豆瓣才知道这部还要带点政治倾向。不过这有什么问题?最有问题的不应该是你只能有一种被许可的倾向吗?对异议不舒服的人是因为自己不能有异议吗?什么?不够一百四十字还不让发?那最好是豆瓣显示我还差多少字呀!够了吗?还没够。够了吗?还没够。够了吗?还没够。够了吗?还没够……我真没啥好说了
片子本身来讲,画面干净。演员演技方面来讲,除了有些时候演的戏有点太过,反而让人觉得很别扭之外,其他都还好。男主角的眼神表现的还是比较有神采的。
故事应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棒球队的输和赢,二、男主角和他的好基友的关系变化,掺杂好基友的命运变化。
就题材而言我感觉选的应该不错,从影片最后出现的一些真实照片可以看出导演是打算借助真实背景来处理一个有关棒球的青春的故事的。
棒球青春,其实要是拍好了,会非常感人,会很励志。但是要是拍不好,拿捏不好自己这部影片的中心,台词写的太别扭,那么片子味道就会变。
一开始看电影的开头还算舒畅,男主角的身份背景,和基友的关系交代的很清楚,性格塑造上也让人觉得很鲜明。就是慢镜头处理的太过,让人看了觉得很难受。
最后比赛我很无语,可能比分现实就是如此吧,但是男主一上就被打的流鼻血,规则上讲该下场吧,都流血了吧,kano也是,出那么多血还敢让孩子投?就算不下场你好得处理一下吧,把脸擦擦,上上药,看看情况啊。一脸血继续投我也是醉了。而且被球砸了是蠢吧,你个当投手的不知道内野投手最危险,看见球先趴下吗,18.44米挺远的又不是子弹,实在不行手套也挡不住?……这哪有什么感人元素在里面,居然还能拍出坚持不放弃非要爬上投手丘,还慢镜头,男主脸放大镜头,一脸血往前走,停下啊这孩子被打的出现幻觉了……!!
裁判可以被告上法庭吧?出事了怎么办?被球直面就鼻梁轻流点鼻血,如果是红线球这个正面打脸是会死人的,居然没脑震荡,还继续投,还超常发挥,突然把男主打爆的对手就打不好打不到,然后队友都开挂,前面一分不得后面疯狂得分还突然守备就变好了,还赢了……我,我说什么好。
关键是这时候居然穿插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回忆杀,然后诡异慢镜头,筒子楼逆光拍,球衣掉下来,拍个超长慢镜头。哦对了,还有守备慢镜头,忽快忽慢,我说导演你怎么了,为什么这么多细节慢镜头,我好尴尬啊,你慢镜头可以有但太多很奇怪啊,很奇怪啊,很奇怪啊!然后男主内心独白,什么要改变,踏出半步,加上一首好听的意味不明的音乐,音乐好听归好听但是和场景不搭啊,而且怎么都要奋斗不放弃赢比赛了放那么悲伤的音乐干嘛?
……最后配合着香港占中场景,我就不懂了,这慢镜头也是慢到极致,你好好的一个青春励志片你加什么政治元素,以为逼格会更很高吗?导演想说什么?从香港现状引发的一段有关棒球的反思?打棒球赢了说明人要向前走适应社会变化潮流?不是不放弃吗?我怎么感觉哪里怪怪的?
以及最后对手路人甲的颜值太高了,投球他放大镜头,打击也很强也放大拍滑垒也拍人家背影,这个攻守走三拍子这么厉害这么帅姿势还看着比男主舒服多了……导演你确定你不是为了衬托对手ace的帅气和男主的蠢吗……
每个人都有走出自己的第一步,可能会慢,但起码你有改变过自己
不沾政治是拿不动摄影机还是拿不到奖?在青春运动片中夹带私货、政治投机,这是电影人的态度?片中江河日下的香港,正如你们手中江河日下的港片,都是自作自受!影片的最后阿龙说,80年代是香港最辉煌的年代,也是他最想要回到的日子。很抱歉,80年代的港片,也是最辉煌的,远胜如今你们拍出来的港片!
掐头去尾就很好。非要上升到 社会衰落 也是有点牵强突兀。
友情万岁,但有时候,友情会让一个人习惯依赖。
明快,乾淨。加了青春元素的棒球片,配樂也恰到好處。決賽時的雙線設置其實稍微有點刻意,拍得好的運動題材真的讓人想不被感動都難。和雨傘運動結合起來細想其實略突兀,但是第一次真正有對此心有戚戚的感覺。
我以为可以一直任性下去,但就像一场球赛一转眼就打到了最后一局。人最难的就是突破自己的懦弱和恐惧吧。会是今年金像奖的大黑马吧?
點五步跟Kano完全無可比性,Kano 三小時無尿點,點五步沒太多高低起伏,硬要加X中的場景,以及太多話題性硬塞進去了,好好的棒球電影就拍棒球啊,不知道為何非得要拉那麼多香港問題進去!
与十年遥相呼应的诚意佳作
“你话这是幼稚 请幼稚试一试”
以青春做主打的电影 仍是第一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得奖作品 故事改编自80年代首支华人少年棒球队“沙燕队” 成立一年即击败棒球强国日本队 故事励志兼热血 戏中饰演校长的廖启智 希望电影带出的讯息能鼓励年轻人 就算读书不成也有其他途径可发挥专长 本片令人怀缅年轻时的感觉 有励志 热血和屋邨情怀
《狂舞派》《哪一天我们会飞》《点五步》这几年打着“纯港片”旗号的港产青春片,几乎用了同一种节奏和叙事,甚至连主题和题材都一样,无非滥情柔软的成长故事,本地意识加一点热血励志。香港电影打算篡夺台湾电影小清新的宝座吗。
开头略别扭,占中略强行,感觉摄影从头到尾都有些用力过猛。题材还是很好的,剪辑还是很好的,配乐也还是很好的。对阿龙和细威的之间羁绊共鸣满满。Weeds on Fire, 燃烧的大麻 ,英文片名真朋克。
首映,很燃很热血,作为导演处女作,青春友情、体育竞技甚至生(zheng)活(zhi)状态全都想表现,戏太多,让内容有些过满(删点内容会更好),但整体效果还行,青春与竞技两大元素拿捏妥当,场面燃点很高,新演员都很出色,廖叔本色发挥,排球妹谈善言不错!
体育片只是形式,借回顾青春去回溯97前的港英时代,青春时的热血和现今的无力,即便掐头去尾,意识形态依然不言而喻。单论体育本身,也是一股80年代TVB老剧的范儿,导演想说太多,最后情绪太猛,不懂克制。
大卫认识玛嘉烈之前,是个棒球手~
金像八项提名片,看的粤语点映版,果然拍体育片还是得学里斯芬塔尔那套语言啊, 摄影满满力量和速度的崇高感 。音乐突出一度抢戏,体育竞技本身倒缺乏起伏和看点,高潮戏更是完全依赖慢镜和平行蒙太奇。至于步伐倒退回签署某条约之前的1984所暗含的意识形态就不多说了。男主角神似大神木村拓哉。
香港人必選給的五星
再看不上香港,他们还是拍出了这种“不卖座”的片子,现在内地电影人的嘴脸,比北上“捞金”的香港导演们,更无耻啊
浸大影业荣誉出品。
啊!榄球一定不要拍成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