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叙述的是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夜巡》的过程。
《夜巡》是伦勃朗的代表作。曾被列为和《蒙娜丽莎》、《宫娥》齐名的三幅伟大作品之一。
《夜巡》是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民兵射手会成立五周年所创作的。在荷兰,很早以来就有请画家画集体肖像画的习惯。画中人物都是自己凑钱,平摊费用,留一张集体英姿。在伦勃朗之前,许多荷兰画家也为各色人等画过集体肖像画,画中的人物多是像咱们现在拍摄的合影照片,整齐划一,正襟危坐,表情木讷,似乎刚开过追悼会回来。到了伦勃朗这里,则一改以往的风气,在构图、光线、人物排列和表情上有了创新,伦勃朗除了忠实再现当时的景况之外,还力求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光辉。于是后来的人们在这幅戏剧性的光影中,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场景、服饰、人物相貌,还看到了画面上不同人物的灵魂。
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在这幅宽约4.4米的巨作前,看着画中每个人物不同个性的生动表情,对它有了不同的解读。而影片对于这幅杰作的诠释,倒是十分的新颖。将它看做是对一个阴谋的揭发。影片是这样推理的:在画作创作过程中,作为中心人物的民兵队长,突然遭人暗杀,而民兵中的许多角色,多有劣迹,同性恋、恋童癖和虐待狂掺杂其中。伦勃朗从当时的蛛丝马迹中,断定这是一场集体谋杀,于是他在《夜巡》中,赋予了画中人物各种怪异的表情,在手执枪支的三个人中,画出了装药、击发和清理枪管的全过程。在阴影中一支蔑视的眼神更是耐人寻味。就这样,《夜巡》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戏剧性的素材,而戏剧性则是文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影片还表现了伦勃朗的情感历程。伦勃朗的结发妻子萨斯基亚是他的忠实伴侣,两人相知相爱心灵相通。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岁时因病去世。
在病中,萨斯基亚问伦勃朗:“在这间大宅院里,仆人多得是,还有财富。可是,你快乐吗?”
伦勃朗回答:“一般。因为你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萨斯基亚:“如果我死了呢?”
伦勃朗:“你不会死的。”
萨斯基亚的去世,对伦勃朗是极大的打击。也是他看待世界的一个转折点。使他用更加真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他说:“我看着黑暗,注视着黑夜。”这使他的画风也有很大的转变。许多画作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从他的自画像中明显的看出来了,从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沉稳忧郁。从对于服装的细致描绘转到了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探索。
影片接下来描述的就是伦勃朗的两个情人。在伦勃朗陷入丧妻之痛的时候,遇到了海尔洁,她是家中的女佣,也是一个荡妇。她攀附伦勃朗,更多的是看中了他的名望和财富。力图填补空虚的伦勃朗,沉溺在与她的暧昧关系中。直到他遇到了心上人韩德丽嘉。她即纯朴又有气质,多亏了韩德丽嘉的贴心照顾,才使得伦勃朗在订单锐减穷困潦倒之时,有一个还算圆满的归宿。
伦勃朗的画作很注意光线的运用,自创了“伦勃朗布光法”。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更像是戏剧中的场景。印象中在他之前的卡拉瓦乔同样重视光线的使用,只是卡拉瓦乔的光线对比更加强烈,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当然卡拉瓦乔的画作也多是表现这种残忍的题材。伦勃朗相比之下,稍显平和和真实。给人感觉更好的是以后的印象派作品,完全的自然光,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梵高。不过,毕竟伦勃朗是在当时的美术领域中开一代先河的大师,我们不可以超越时代去苛求他。
《夜巡》毫无疑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我本人更喜欢他的肖像画。
看完了电影,我自然不能同意影片编导的观点。伦勃朗不是福尔摩斯,没必要在费尽心力创作《夜巡》之时,还充当业余侦探。可话说回来,事情毕竟已经过去四百多年了,那时候人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谁能说的清楚呢?借题发挥大胆想象未尝不可。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借此我也可以欣赏到那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情,是个好事啊。
这部影片似乎是一部诗剧改编过来的,道具布景都在一个舞台上展示。台词也十分夸张冗长,不说人话。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很不习惯。看着看着,渐入佳境。编导很用心,每个场景都像是伦勃朗的一幅画作,使用了伦勃朗布光法,光线多是从左上方45度角照射下来。编导细心的融入了电影元素,如窗户上向下滴落的雨滴,野外晴空下的步枪射击等等。
伦勃朗由英国演员马丁·弗瑞曼饰演。将伦勃朗情感丰富和意志坚定的性格表现的很好。亦戏剧亦电影的分寸也拿捏的很准确。
影片中,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看不起磨坊主出身的伦勃朗,嘲弄般的问他:“你是绅士吗?”伦勃朗回答:“就算不是,我也会画绅士,这就是绘画的本质。”
时至今日,谁还能记得那些平庸的上流社会的精英们?而伦勃朗却永远不朽。
本人评分:6.5。
喜欢画面,喜欢人物含着的激情,喜欢一群人之间的互动,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
开片夫妇两和我的对话,觉得亲切极了,选角选的伦勃朗,也像伦勃朗,莎士姬亚的选角,我觉得审美有点太现代了。其中很多出现的人演员和打扮,在伦勃朗的画里能够找到,亲切又给我恍如隔世的感觉。
我过得很死寂,就很羡慕他们充满幻想的片段,一块毯子给他们一群人的想象,带轮子可以拉来拉去的床。至于贵族的对话,提了多少人名,以及剧情,我不关心,只是喜欢他们的那种活着的状态,今天的人也好,艺术家也好,有几个是活的那么有力的,人应该是那样活着的。又或许这就是后人创作下的区别。
我是一点不想去说这姓叶的,什么叶俊,叶青之流有多坏。
然后那个李芸,曾🐶有多坏。
还有这两个老东西。
哎。
我怎么跟这些人搞到一起弄这个了。
都他妈地想来压老子,呵呵呵呵
李慧,付家亮
还有什么张国辉,常国振之流
我根本都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孤胆英雄
拍得漂亮,只是拍得漂亮,但拍得真他妈漂亮
印象比较深的是布景,其他不太记得了,枕边书会好一些应该
看的版本不高清,惭愧
3.5 这导演把戏剧化的艺术玩的很讨巧,所以觉得缺了点什么,要不是有Freeman撑台谁能忍受一部2个多小时的N多贵族大联欢。
导演风格依旧,但是不太好看。
戏剧与电影的试验
阴影和色彩,非常地漂亮。
我爱话剧
只能说我不理解,OST不错
影片本身就像一场话剧,比较夸张,充斥着大量的台词,看着有些累。
红色对盲人摸起来很厚重、娶经纪人的表妹做老婆、屋顶上的送子忧郁女孩、夜巡背后的民兵火枪团谋杀指控、裆部的手掌阴影和私生女暗示、一只眼弱视、舔舐覆血眼睛的女仆、加尔文宗、令画中人做俗事好似演员假装不被注视、对荷兰而言太过陌生创新的戏剧效果。以黑暗绘光明,对光的人工操作。
如果要在油画和电影之间找到勾连的支点——这显然还是不够的~ 不过,总归还是喜欢的~
29-3-2008 3:00pm cityhall
以舞台剧的手法做电影。画面、光影、极尽伦勃朗。17世纪荷兰绘画的精美再现。
Amazing
= =格林納威的電影真的不好懂。。聽說這已經是他最好懂的電影了。但是我也還是不大懂。。。 anyway~這是一部感覺像舞台劇的傳記電影,記述畫家倫勃朗的職業生涯。雖然整部電影看不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但是還是覺得超級好看的。。臺詞和攝影我尤其喜歡
2.5 「我在注视黑夜」本应是精彩纷呈的人物列传,却沦为导演的自呓之言,节奏性逐渐消亡,线索随之纷繁且迟缓;也许导演未曾意识到,《夜巡》之美从不只是站位与光线的超前概念,或个人命运沉浮之嗟叹,更胜在一份优雅的嘲弄姿态,一份归于时代队列却宛如遗世独立般醒于浊世的悲怆。
其实《夜巡》这幅画,是一个讽刺的故事 当时作画时是太阳正午 画家想表现的是一群军官整装视察的情形,晚年伦勃朗潦倒失意 无心保护画作,所谓夜巡就是画质久未善存而发生变质之后的效果 白天的视察就是变成了夜巡了 哈哈 有意者可以翻阅西方美术史 伦勃朗篇
画面很好,布景精致,每个画面截下来都很像是伦勃朗笔下的,所以必须要看清晰版本的!由于文化差异和对艺术史的浅薄了解,对于絮絮叨叨表达方式不感冒,所以还是不敢说看懂了。
就像快结尾时候的台词说的,格林纳威想把伦勃朗的画转换成戏剧(舞台化的布景和非自然光源),但是大量的人脸特写扼杀了这种可能,频频打断戏剧感。多到脸盲的角色也看得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