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这电影不是来给大家看的是来圈钱的
作为退伍军人,满怀着激情来看这部影片,缺被俗套恶心了,如果把北京放在抗日战争照样可以演,我就没看出来体现了朝鲜战争的什么特色?导演你找志愿军的后代调研过吗?你知道美军怕中国人的什么吗?请你不要把抗日战争的剧情乱套,把日文换成英语,把日本人的脸换成美国人的脸就来拍电影?剧情俗套到十年前的电影就在体现的东西,现在你还在讲!电影的逻辑好怪,结尾看到一个活人来了句,谁谁谁还活着没?然后说你先等一下就跑了去找人,结果另一个死了!完全没搞懂你要表达什么!
2 ) 怎么办,让人忧心的中国红色电影
忧心啊,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类个忧心啊。
为什么同期的《追凶者也》和《我的战争》,都有刘烨,本来可以让刘烨好好的攒一个中秋的口碑,非得出一部这样的电影,来拉低平均水平呢?
整部电影啪啪啪,啪啪啪的打个不停。枪战很激烈,机枪嘟嘟嘟,坦克轰轰轰;场面也很宏大,各种游击冲锋,人山人海。但导演,至少告诉我们为什么打啊,至少得让我知道剧情到底怎么走,线索是什么啊?
为什么这样啪啪啪,啪啪啪的电影,我能够在看的过程中睡着了两次,而且每次醒来还是在啪啪啪,啪啪啪,而且完全不影响我对电影的剧情走向的理解呢?
唯一一场,也是电影第一场铁路上被美军空中伏击的时候,我还误以为这部电影会非常合我胃口的,真的。因为这个场面不但热血沸腾合我胃口的,真的。因为这个场面不但热血沸腾,而且真枪实弹,看的蛮过瘾。
结果后面再打起来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了,为什么走着走着突然要打过路的美军,又突然去到了一个小镇中了埋伏,又突然要去冲高地,没逻辑啊,不然你就好好的讲怎么游击打美军;不然你就好好讲怎么中了埋伏,发挥共产党的聪明才智怎么样突出重围;或者你攻高地就攻高地,好好的讲一场拿下高地的过程。这样杂七杂八糅杂在一起的大杂烩,吃不下啊。
更有趣的是其中运用的游戏第一视角,看的不奇怪吗?欺负我没玩过CF、孤岛危机和使命召唤吗?
我觉得有些创新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放电影里,真的太影响电影艺术了。每当刘烨第一视角拿着枪跑动,我都想点鼠标。
里面的爱情这条线也奇怪,非得搞个三角恋,刘烨喜欢王珞丹,叫着杨佑宁帮忙写情书,杨佑宁却也喜欢王珞丹,叫着王珞丹姐。这剧情比《七月与安生》还费解。
而且结局竟然姐弟在一起了。
有一点我非常费解,为什么攻下高地的时候,杨佑宁和刘烨负伤那么严重,两个人靠在一起聊了那么久,结果王珞丹救护队到的时候,刘烨和杨佑宁离开了那么远的距离?
我有理由怀疑里面有阴谋。
好吧,承认最后一点,我不喜欢王珞丹,虽然每次看到她都想起白百合,虽然两人在性格和外貌都有一丢丢的相似之处,但真的看到王珞丹,就是走不了心。
电影唯一可取之处,应该是开头和结尾欢送场面和迎接凯旋回归的场面,个人觉得现场的色彩用的非常好。
不写《追凶者也》的影评了,都是刘烨演的,但《追凶者也》比《我的战争》好的不是一点点。
一位好友说,这部《我的战争》肯定是哪个投资商脑子有病,以为找有点知名度的演员就能有好票房,完全不懂电影。
刘烨也是因为看卡司还行,导演也行,没看剧本就接了。
赞同。
别再整打着红色战争片的幌子在节假日来出来忽悠老百姓了。
在国内影视体系没有改革之前,我不会再相信国内能拍出一部好的战争片了。
哦不对,是不再相信国内会让导演拍出一部好的战争片。
3 ) 《我的战争》:只有“战争”没有“我”
彭顺和斯皮尔伯格之间相差了100个冯小刚。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我的战争》的战争画面感着实是近年来除了《集结号》之外,华语电影里拍得最好之一,彭顺不仅用上了现在已经风靡全球的手持摄影,还相当创新的用上了GoPro用来多次展示第一视角,从这点上来看,确实会猛得给人一种眼睛一亮的感觉,然而遗憾的是,全片也仅此而已了,并且,这种刻意的炫技更让我觉得,《我的战争》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而不是拍给战争影片爱好者看的,至于致敬先烈什么的,这如同上映前那个恶心死人的宣传片一样,仅仅是这部电影的附加品之一。
剥开这部电影的试听元素,而去再稍微深入剖析一下,我不得不悲哀的发现,尽管在“硬”的层面上去了,但“软”的层面甚至不如八一厂的那些老电影。当年《集结号》曾经让我振奋了好久,觉得中国终于可以拍出看起来有血有肉的战争电影了,然而这部《我的战争》似乎在告诉观众,《集结号》的那场雪地之战只是中国战争影片中的异类。
《我的战争》全片几乎都在打,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这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影片最后超过40分钟的重头戏537高低之战,前面一共出现了三场战争戏,其中前两场遭遇战,随便抽出一段给一个导演,都能拍成一部完整的长片。我似乎听到了彭顺导演在说:“你们不是爱看打战吗?好,那我就打给你看。”因此,在全球导演都在竭尽全力地强化战争影片中人的元素,《我的战争》则用婆婆妈妈的儿女情长将几个几乎毫无关联的战争桥段给强行连接了起来。黄志忠和杨祐宁所承载的父子戏份,成了影片里乏味的情感元素中最让人觉得正常的一部分,什么?你说影片里还有战友情?不好意思,一部这样的战争电影本来要重点描述的战友情在这电影所占的比重,还不及刘烨写给王珞丹的一封情书所花的时间来得长,当然,如果你认为最后杨祐宁背着重伤的刘烨在美军的诸多枪口的包围之下,让刘烨用一把手枪一枪干掉一美军这样的抗美神话也算是战友情的话,那就当我刚刚什么都没说。说到这,就不得不插一句:敌军果然又在我们的主旋律电影里表现得像个傻逼似得了。
因此,我这样一个当年看《集结号》最后哭得像个傻逼,随便一部体育励志片都会让我泪流满面的泪腺发达患者,《我的战争》全片2个钟头看下来,竟然没有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桥段或镜头。除了刘烨、杨祐宁以及黄志忠等少数几个演员有较为重墨的刻画之外,整整一个九连就再也很难让人想起更多的面孔了,我们所能记住的,就是拿一张张我们都不知道是谁的黑色面孔在冲锋中倒下,然后就没了。《我的战争》在对“人”的处理上,采用的仍然是中国老战争影片的方法,让士兵成为了一个整体和数字,这种在我看来近乎冰冷的做法让荧幕上绝大多数的士兵变成了一个集体符号——冲锋挨枪子的,哪怕导演让荧幕上死了很多人,但给我的震撼却丝毫不如当年《集结号》雪地狙击戏中任何一个倒在枪口下的士兵。并且,影片对群体的符号化不仅仅用于这一干群演身上,就连一票主演,也或多或少贴上了符号的标签,以至于看到最后,我脑海里浮现的居然是这几个字: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这几个字也差点成为了本文的标题。哦,当然,这其中最有血有肉的,居然还是黄志忠这个配角。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人称视角,慢动作甚至倒放等种种技巧,则显得为炫技而炫技,丝毫不考虑电影是否真的需要,除了让画面和其他战争电影有所不同之外,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丝毫丝毫丝毫的作用,到了影片快结束时,刘烨和杨祐宁在添弹那段本来可以让稍微催泪一点的对话,因为GoPro视角的强行介入,让好不容易酝酿起的战友情瞬间被那两杆硕大且角度对称的枪给冲得快淡然无存了。
影片的片名叫做《我的战争》,但显然,“我”这个字,几乎没有在影片里有着过多的体现。我眼中的《我的战争》,只有“战争”,而且还只是一次导演炫技的战争。这是一部有着新衣却包裹着老调的影片,强行炫技,强行凑戏,强行感动……这几点随便一点都可以毁掉一部本该更多承载反战思维的电影,但遗憾的是,《我的战争》几乎全占了。
最后多说一句,虽然本文的标题不叫做“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但我还是真心觉得,文工团作为中国军队里的一个特殊军种,既然也在战场上付出了牺牲,那就踏踏实实以她们为主角拍个电影吧,没准还能拍出个中国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4 )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战争线索稀里糊涂,感情线索牵强矫情。
先说道具,道具的确进步了,但是还是有欠缺的地方。美军的潘兴怎么那么山寨啊,慢啊慢,抖啊抖,我都怕它散架了。还有美军的重机枪韩战应该是M1919A4了吧,老是M1917A1的特写。美国空军用B26俯冲轰炸吗?A1攻击机呢?M1步枪呢?还有手榴弹为什么一直那么大威力,手榴弹和航空炸弹的威力一样。
再说说战争戏份。一场突围战,一场攻坚战,如果不是剧情提示,我真的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没有战役背景,没有战术描述,就是打砸抢烧一通。烟花表演一场接一场。还有美军是日军复制粘贴上去的吗?我们是在打僵尸吗?就是一通突突突~~~突围不知道怎么突围了,没看出围,也没看出突,比如文工团一通乱扔手榴弹就突围了,我都看傻了,这么近那美军干嘛呢,这也太简单了吧。攻坚看出冲了,没看出攻,怎么就赢了,美国空军人海冲的时候没来,阵地混战的时候来了,就为了扔一颗炸弹,配合小神仙的反人体力学的腾空表演,我都看傻了,莫名其妙。战斗我觉得气氛烘托铺垫,战术说明这些比战斗本身更有意义,更能表现战斗的特征和人物特点。但是本片这些基本忽略了,所以才完成莫名其妙的开打,莫名其妙的结束。如果不是剧情强调这是抗美援朝,我真的有点出戏。
战争中的人物,个个都是情种啊,感情线索太矫情了。什么我不准你死,你给我回来,我的天啊,青春偶像剧啊。还有我们的连长,刘烨影帝,演技不错,可惜了我们这个不死连长和作死连长的角色设定了。我最怕的主角小强特征结果还是发生了。主角至少两次反坦克火箭弹近在咫尺爆炸,拍拍灰,继续。我的天啊,是不是震不挂也给您震晕了得歇会啊,咱们体现主角英勇,战斗残酷,咱们哪怕手雷炸松土里,我还能说服自己。最让我无语的是我们的不死鸟为了剧情的设定,还是作死了。攻坚战到最后,好么,英雄本色的镜头都出来了,又抬又举的,手枪转圈打,就差这一个人高度的射程(捡把枪啊,捡个火箭筒啊),还有刚打死这几个敌人,大部队就上来了,就赢了,就差这一会时间吗,就差这几个敌人要你死磕吗?这段没看出英勇,看的只有鲁莽,只是觉得这种牺牲设定一下子价值就缩水了太多,更觉得根本没必要为了牺牲而牺牲。真的太不合逻辑了。
战争的视角。现在这种纯粹描述战争场面的战争片已经过时了。我要想看单纯看场面,那我还不如自己玩游戏呢。不是耀武扬威的一通打,我们英勇,我们赢了。战争本身就没有赢家,都是悲剧,都是痛苦。切勿把战争写的感觉武侠小说一样酣畅淋漓。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战争的反思更是重点。本片还停留在战争唯胜轮的套路里,对于战争内核的剖析还是欠缺一点。
5 ) 跟抗日神剧有的一拼的rz片
从坐下来,到离开电影院,除了开头到第一场战斗的前20分钟外,就是100分钟的噩梦…你说为啥前面还行?那是因为还没开始进朝鲜境内开始打仗啊!
整部片子,看不出当时美军百倍我军弹药基数,对一个山头几万发炮弹倾泻的恐怖景象,只能看见镜头里我军神奇的从更高的山坡,往下冲的去占领537高地,你特么都更高了,还往下冲什么??537高地不是山头是半山腰么??
也看不到我军连夜急行军侵袭百里的奇袭,只有一场场莫名其妙的遭遇战和文工团女兵把光荣弹甩出手榴弹雨效果的绝杀场面。
看不到无补给时志愿军战士的绝望,只有大家喜气洋洋抢馒头,知道多少次打的伤亡惨重的强袭战,只是为了能抢点美军补给让队伍不至于完全丧失战斗力?
战友的战斗友情也在这里变成戏剧感严重的老三篇。
然后战火下的爱情…为啥感觉整部戏爱情变成了主线了?而且居然还有两对?真的需要么?
我军的反斜面战术呢,美军的磁性战术呢,我军的夜间突袭呢,山体坑道呢?你特么就搞了一个“人海战术”,表现还是个错的…哪有像你这样扑山头这么高密度堆人的啊?你当共军老兵傻的么??人家大分散小集中,确定目标,小群多路,让人觉得到处是人好么。
捏着鼻子看下来,没有悲壮,没有感动,没有泪点,只有看抗日神剧时一样的脱线感,导演你到底是想对观众表达什么啊??全片一点都感受不到当年这场战争,原本有多么残酷。
亲情,战友情,爱情,导演大概是想从这些点去呈现故事的吧,可是视角和方法都拧成了麻花,最后变成了个笑话。大量莫明奇妙的运镜方法,什么倒放的爆炸,什么第一人称视角和枪口稳定器下的主角自拍,又不是让你炫技来的,况且炫的那么不合时宜。当之无愧是部烂片,极度伤害了我的期待。
==========================================================================
随便说点可以吐槽的:
1、文工团妹子黑夜战斗后,统一的右脸擦伤妆,化妆师能不能走点心换点花样。
2、小神仙每次开口那港台腔的尴尬出戏。
3、前面说到的打537高地居然还有冲锋下山的镜头。
4、喜笑颜开吃大白馒头的场景当时不是没有,可出现在镜头里时,我真对在朝鲜现场上饿死的那些兄弟不值。
5、有必要在这种片子里面加上你侬我侬恋爱戏?加点也可以,可特么也太多了成主线了快要。
6、冲537时机枪手负伤,连长和某人拖着他就往下撤,结果从方向上看居然是拉着人朝冲锋的方向拖?什么鬼啊…
7、诡异的坑道占领战,美军撤出坑道??在外面裸打?
8、动员时,你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远不如换那句“祖国就在身后,我们无路可退!”
9、前面也说过…文工队女兵拿光荣弹丢出我军特技手榴弹雨也是醉了
10、经常站开阔地顶着空袭,炮击,摆姿势扫射,这80年代的拍摄手法,改真实点不行么。
11、敌人和自己的相对战斗位置完全交代不清,经常让人搞不清为何前一秒两边人贴脸怼,后一秒就距离起码500米的扫流弹撞大运,前一秒战场上恨不得有10个连,后一秒就好像都死完了周围只有一两个人放对。
12、快结尾时,小神仙背着连长原地转圈打手枪??你当组合金刚么。配着悲壮的音乐…满头黑人问号…
13、拿下537时,两人抬头望着的那个相隔起码两公里的高山又是什么情况。
14、537高地占领后,夜里清扫现场,有台坦克残骸在山头上?当平射炮用的?
15、孟妹子你最后是穿军统的大衣和皮靴来接车么,我军当时真没这种常服。
16、还有大量的尴尬台词…实在不想回忆。
老黄,老邱,老罗,千千万万牺牲在那片土地的英雄们,你们在上甘岭,青松岭,松骨峰经历的那些,不应该被这种电影表现出来…说史实,说催泪,这真的连那年那兔那些事这动画片,都甩他几条街啊…
6 ) 不是我的战争
《我的战争》?谁的?你的?你的?反正不是我的。
别以为打出巴金先生的名号、用“情怀”绑架中老年人、用“热血”煽动青年、用“煽情”迷惑女人、用“特效”和“场面”刺激荷尔蒙、用“第一人称视角”迎合小孩,你就不是一部拙劣的商业片了。
对不起,我看过《上甘岭》、《英雄儿女》、《高山下的花环》、《战争子午线》。。。
适合愿意花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士观看。一无是处,纯度120%的主旋律。言情部分就是父爱子,妻爱夫,我不准你死。战争部分就是一通狂轰滥炸加慢镜渲染,既无战术也无战法,关键时刻自有高大全。你根本看不出这是发生在别国土地上的志愿战争,无非就是把日本鬼子换成了美国鬼子而已。
两位知名的男女演员不知所谓地演了一段儿战地故事,留不下任何深刻印象。
细节还好,特别是战争片段的主角主观镜头,很有代入感。可惜故事还是太传统,没张力。
原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痛恨xx到任何沾边的事都要喷的地步了,米国主旋律为毛隔岸洗脑功力能这么强劲呢,什么年代了还当米国是救世主?为理想和祖国安宁而付出生命的战士真是枉死了!很喜欢彭氏的电影,之前看报道说导演对接到“安排”不能正面拍“敌人”表示愤慨,加上刘烨渣演技没去看,现在有点遗憾。
我觉得拍的还可以,特别是配乐加分。
主要还是片子拍得不行
电影还可以。但去汉城的预告片真的是恶心至极,脑残的创意
没有网评的那么糟糕。为刘烨、王珞丹、黄志忠的演技加一星。志愿军打伏击最具特点的集束手雷战术让一帮濒死的文工团女同志给整了出来这不科学。刘烨在小神仙背上摆飞天姿势360度旋转射这段太特么神剧了我严重怀疑导演故意黑男主。胜利归国那段如果能采用当年真实影像资料效果会提升好多。文戏略单薄
以前的段子是老兵受辱,愤而反讥。导演画虎不成反类犬。
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那么多一星?别说,伪文青的队伍里最盛产键盘侠了。
第一场仗就打的不明不白的,火车刚出车站没多久,就被有水泥堡垒的美军伏击了。这在时空中明显是有问题。人海战术,没头没脑的十几分钟打,反而消弱了战争的激烈程度。勉强三星,主要还是片子不行。
北川,三夏,洛东 看见这三流编剧的起名老子就已经吐了
不评分,怕被查水表
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在vip厅😂,给一星的请看过电影再打分,请问小时代你们都能给2星,为啥这个给1星。主旋律怎么了,主旋律就直接给一星?!至少故事讲清楚了,泪点也戳了,演员演技集体在线,场面也合格。这怎么就是1星了……感想:愿世界和平,不要再有生离死别。
无论这是不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宣传片中老艺术家们的姿态让人觉得这就是一场侵略战争,辱韩更是侮辱志愿军
disgusting
强烈建议豆瓣出负分
2016版《百团大战》。我觉得把当初中学课本里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几个段落串成一部电影,也比现在这个《谁的战争》强10000倍。
我爷爷就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每次回忆那段历史,奶奶都是用沉默来讲诉,沉痛在她心里已经结了痂,看完“我的战争”瞬间懂了奶奶心里的痛。
严重生理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