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记忆里看过的最早的一本小说,当时小学四五年级,还是从同桌那里借的。其实主要情节已经模糊了,只记得当时感动的稀里哗啦。这次从学习强国上看电影版,依旧哭的不能自己。
书写得好,真实感人,不虚夸,不避讳;电影拍得好,细腻生动,鲜活,有力。谢晋导演的功力自不必说,演员方面也是让人过目不忘。主演吕晓禾凭借本片得了金鸡奖,原来他不只是笑傲里的任我行;唐国强虽然在当时是被贴上标签的奶油小生,但是人家的演技早早就稳稳当当地在线;扮演靳开来的何伟拿了金鸡奖的男配,感觉眼熟查了资料才发现是《大染坊》里的孙明祖;玉秀的扮演者盖克居然是《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赵青楚的妈妈,跟钱小样的妈妈丛珊都演过谢晋导演电影里的农村女性;倪大红在演员表里的名字还是倪大宏,斯琴高娃戏份那么少依然满满的存在感,王玉梅妥妥的老戏骨。此外,电影的取景地也非常具有地域色彩,沂蒙山区的农村,云南边境的高山,镜头语言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真实的中国。
除却艺术的精湛,最打动人心的就是作品的主题了吧。它真实地反应了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的现实问题,尖锐,深刻。现在想想,当年的创作往往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真正的根植于社会和时代。现如今,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作者和作品。
同志们,现在战争就要打响了,我的千军万马正要去前方杀敌,拼命,流血。可就在这个时候,我的军里发生了一件奇闻怪事。这些年我也打了很多仗,算得上是身经百战了吧?可百战中遇到这种事,我还是第一次。所以今天我的老毛病又要犯,又要摔帽子,骂娘。
有这么一位神通广大的贵妇人,了不起,很了不起哟!她竟有本事从千里之外把电话要到我的前沿指挥所。我想同志们都知道的啊,这个时候,我的电话分分秒秒,千金难买啊。她打电话做什么呀?她要我关照她的儿子,让我把她的儿子调到后方,把我的指挥所变成交易所。他奶奶的,走后门走到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
她的儿子何许人也?此人原是军机关的一个干事,眼下就在你们师某连当指导员。我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谁敢把后门走到战场上。我偏要她的儿子,第一个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
——《高山下的花环》
最近追国产剧《破冰行动》,被其中的精彩剧情带动,于是就发起讨论想,希望能够多多接触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
根据众多网友的推荐,目前已经累积了《121枪杀大案》和《西安大追捕》两部电视剧列入片单,准备近期好好看看。
其中有一个网友推荐一部战争片——《高山下的花环》,虽然不是缉毒和犯罪片,但是作为战争片来说,足够经典,可以一看。
这么多推荐犯罪片的忽然来个战争片,这勾起了小青蛙的兴趣,于是找来资源还是140分钟的高清修复版本的,看网上都是117分钟左右的,这版本应该是没有剪辑过的。
一看海报,就是老电影的画风,很多80后90左右的儿时回忆,1984年上映,当年上映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豆瓣网友送评:“国产最佳战争片!”
“30年后的《芳华》竟然还比不过当年《高山下的花环》,谢晋导演牛!”
评论区也有很多是看了《芳华》中那段战争的描述,才找来《高山下的花环》做做功课,想了解一下战争背景。
毕竟关于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中那段战争长镜头表现得就是忽然打起来了,大家都不知道是哪段战争,是怎么开打的。
结果看完《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简称《花环》)忽然被震惊了,原来我们在1984年就有这种好片子?
而且《高山下的花环》实在是说了很多《芳华》不敢说的,不敢拍的内容。
这种战争片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片就会被禁,还是赶紧刷了为敬!
导演谢晋的名字在电影圈也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如果赶上了好时代,他可能会比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姜文、陈凯歌等的名声更大一些。
姜文和刘晓庆主演的《芙蓉镇》,豆瓣9.1分的《芙蓉镇》就出自他的手笔。
谢晋导演也曾经拍摄过一部特别动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催泪电视剧”——《牵手人生》。
因为决定拍摄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谢晋导演深受感染,可是没有找到出资人,于是跟海外合作,所以上映之后,国内也因为版权各方面国内一直没有广泛上映。
这部电视剧原型是在黄河滩边默默奉献18年的乡村女教师谷庆玉和她的残疾丈夫马文仲。
考虑到题材类型的特殊性,不能添加商业性,当时的摄制组下到黄河滩边的野马庄实景拍摄,和马文仲夫妇生活了三个多月。
再来说说谢晋导演这部的《花环》,谢晋导演没有亲自参加战争的经历,他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别出心裁地侧重站前战士们的生活,
奔赴战场的前一晚上的豪情壮志,心直口快的靳开来举杯对梁三喜说:“干了这一杯,烈士陵园见!”后来,两人果然牺牲。
电影的开场镜头非常戏剧化,就放到现在的电影开场来看,也是非常具有先进性的。
刚开场居然是军人们一块在一片小溪洗澡的肉体特写,第一句台词就是:“来,给我块肥皂……”
剧情以连长就要回家休探亲假作为起源,连里忽然来了个空降的“指导员”,这个指导员在影片中是“官二代”的角色。
他以沂蒙老区的名字命名,叫做赵蒙生。
刚来连里,连长问他是不是才二十六七岁,他说自己已经三十一岁,连长忙说自己也是31岁,但是看起来跟他好像差了七八岁一样。
这里明显可以看出来,高富帅的成长环境就是跟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区别,表面的差距太大了。
赵蒙生抽着中华烟,吃着家里寄过来的进口零食,连里的伙食他吃不惯。
这一切都让心直口快的靳开来忍不了了,当众就给赵蒙生难堪,也在连长面前表现了自己的不满。
(是的,赵蒙生是唐国强饰演的,真是差距太大了,感慨岁月真是杀猪刀啊!)
倪大红在这部电影中就有出演了,作为一个小角色,总是爱吟诗作赋,非常具有诗情画意的角色。
老戏骨出道真的好早啊,在人堆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直到《都挺好》才红起来,太不容易了!
矛盾的激化在于连长终于回不去探亲了,战争忽然打起来了,连长这时候怎么能走?
而就在这个时候,赵蒙生的母亲担心儿子会有生命危险,各种动用关系终于把电话联系上了前线的军长,让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回去。
这让雷军长爆炸了,立刻开会,当众说了这件事情,大家哗然,雷军长当场就说,就让这位“贵妇人”的儿子第一个背上炸药包。
而连里的炮兵长靳开来因为一张爱发牢骚,喜欢吐槽说真话的坏毛病,一直没有被提升,但是这个品质却被连长深深看重了,如果没有人敢说真话,还讲什么军队军纪?
靳开来评价自己:“我是噘嘴的骡子卖个驴价钱”,后来在战争中,为了去给战争们找水,寻找战斗物资,去山下甘蔗地抱来一捆甘蔗,却被地雷炸到牺牲了。
牺牲前说得最后一句话是:“给战士们吃甘蔗……”
赵蒙生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些被感化了,开始积极参与战斗。
但是真正催化赵蒙生改变的是连长后来为了保护他,自己牺牲了,这个时候的赵蒙生彻底疯狂了。
拿起机枪一通乱扫,直接拿着手榴弹去炸了敌人的碉堡。
赵蒙生后来跟自己的母亲说自己是个问心有愧的知识分子,并且说自己的母亲已经离开群众太久了,已经变得不近人情了。
后来母亲跟着儿子在军队里抚恤烈士家属,也开始感动,看到连长的家属也泣不成声……
最后得知原来军长的儿子“小北京”也牺牲的时候,赵蒙生母亲彻底心软了,她不再“骄横”了,开始赞同儿子留在连里的决定了。
而最让人大家感动的是,连长的儿子也牺牲了,连长母亲说,以前以为只有百姓的子女上前线送死,这下终于看到了军官的子女也上前线了,她终于觉得有一点安慰有希望了。
花半个片子的时间让我喜欢上的角色(连长、靳开来)在下半部分一直哀悼,心碎,
“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如果我只看字,在今天不会再太有感觉,但经他一说出来,
我的心为之震颤,我觉得好像唤醒了一点什么——“咱们问心有愧啊”。
很多人都说影片最后半段,关于连长的妻子没有必要回忆、煽情那么多,但最后那半段也正是我最喜欢的!
结尾读年长的信那段拍得太感人了,看的时候暂停哭了好几分钟没缓过神,可能看到我母亲当年的模样了吧。
虽然是按照小说改编的,但是最后的回忆剪辑方式也非常有想法,谢晋导演厉害了。
玉秀看起来是真的好看,在那个没有滤镜,没有化妆,没有修图的年代,女孩子看起来都是要命的温柔和好看。
连长给玉秀写信,说自己没有帮玉秀分担过一点家务,没有让她过过一天好日子,没有给她买过一件衣服,这是他觉得最遗憾的事情。
但是听了大概是最感人的“土味情话”了吧?连长让24岁的玉秀改嫁,可是看了这样的信,爱上了一个这样的人,还怎么改嫁?
看到评论区也有一样看完哭到不行的网友:“我只能用一句话来表示我看这部电影的感觉:我差点没在公司里哭死。第一次看电影如此。”
感慨原来哭到要死的感觉不只我一个人啊!谢晋导演就是有这种力量,在一部电影里集结了爱情、友情、亲情,集结了“忠孝难两全”的深刻解说。
英雄的崛起,英雄的牺牲和英雄的祭奠,谢晋模式地煽情性因为一流的演员而将其置于观众认同的范围之内,同时在批评现实和激励更好之间达成平衡。
这部电影可能是我在《忠犬八公的故事》之后哭得最厉害的一部电影了。
很多人说现在的电影导演镜头语言显得冷静克制,可是却忘了,能够得当的煽情渲染更加难得,现在还能拍出这种让人留下热泪的电影吗?
不是冷静克制,只是人心不古,变得更加冷血起来了,很多时候导演镜头下的画面和故事也是导演内心的一种体现。
最后有点明白为什么男子汉从军队脱离出来久久很难融入现实社会,因为军队里都真的是真感情,流血流泪的兄弟情啊,这在淡泊的现代社会又怎么能找到呢?于是就一直活在自己曾经呆过的军队里,不愿意走出来。
一直都是看电影评价时,会上豆瓣,没有过评论。但今天,两个半小时看了电影,又花了半个小时平复心情后,写下这篇评论,不为抒发个人过多的情感,只为致敬那战斗时牺牲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些真正的英雄。我就生活在当时的战区,云南文山,爷爷辈经历过79年自卫反击,父亲辈经历过两山战斗。身边也有朋友的父亲上过战场经历过生死。记忆中,小学清明节都回到马关烈士陵园扫墓。那是,只知道里面长眠的是英雄,却对他们的真实事迹知之甚少。可想而知,我一个就在边境长大的孩子都不能太多得了解,那,没有生活在这里的人,广大的其他地方除了切身经历过那场战争的那批60后,又有多少人多少80后90后对那场战争,对那些英灵,知之甚少。冯小刚拍下芳华,有人认为他做了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拍了其他人不敢拍的题材。我不禁疑惑,祭奠英烈,为什么就成了部分人‘不敢做的事情’,那些年国家养了个白眼狼 越猴子 ,我们做了正义的事,维护了尊严,救边民于水火!为什么不能挺直了腰杆传唱我们英雄们的故事。感谢,这部电影,从2:20分副连长牺牲后,小北京牺牲,到连长牺牲,赵蒙生嘶吼着端起手榴弹包冲向敌人,战斗后截肢的小柱子让爸爸转给奶奶的拐杖和烈属们到部队一幕幕一个个故事让我眼泪一直停不下来。感谢为国捐躯的英烈,感谢英烈背后的烈属,感谢诸如臧雷营长这样的从战场活下来后为战友传唱事迹的英雄,感谢这部拍摄于80年代的电影。伴随着赵蒙生的蜕变,也希望唤起我们心中不该沉寂的对英雄的敬畏!
昨天在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听他讲下乡当知青的经历突然就想到了《芳华》这部电影。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工团人的故事。
重温了一遍就顺着看到了《高山下的花环》这部84年香港上映,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谢晋导演作品。对比一下这两部作品,能看出来导演水平的高低,也能看出来创作环境的不同。
看到了年轻时期的唐国强老师和倪大红老师,时间果然是一把杀猪刀,年轻还是好啊,脸蛋嫩得能捏出水来。
言归正传,《高山下的花环》讲述的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西南边境一个连队的故事,以连长梁三喜,炮排长靳开来和指导员赵蒙生为主线。
先说说指导员赵蒙生,典型的红二代,花花公子。原本是一个摄影干事,被母亲动用了关系下放到连队当指导员,便于以后的工作调动。说白了就是下基层混一混,赚个履历。
连长梁三喜,工作勤恳认真负责。本已经请了假,打算回家看老婆和刚出生的孩子。不巧遇上了下基层来混日子的赵蒙生做指导员,迟迟抽不开身回家,因此就一直耽搁着。
炮排长靳开来,说话心直口快,敢说真话,敢指出问题,容易得罪人,因此一直得不到晋升,便想着打算转业回家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去了。
不料遇上了这场战争,国难当前,个人的事便抛诸脑后,往前线开拔去了。
战争打响前夕,赵蒙生的母亲已经打点好了一切,调令下来了。本已经准备离开的赵蒙生在梁三喜的劝说下,迫于压力还是随着军队出发了,不过还是心不在焉。
这时老太太坐不住了,一个电话打到了军长的指挥营里,希望能把赵蒙生调到后方。赵蒙生的母亲是雷震的救命恩人,当年从死尸堆里救出来的。而雷军长不仅没有徇私,还拿这件事做了例子来做军前动员,赵蒙生羞愧难当。所谓知耻而后勇,至此赵蒙生的心便定下来了。
在这场战争中,,有只知道用尺子量地图瞎指挥的上级,有劣质的炮弹还害死了一个士兵。
在敌人的碉堡里,看到了当年援助敌人的粮食和饼干,两百亿的援助就养了个白眼狼。
靳开来去砍了敌人的甘蔗来给士兵们补水,没成想踩到了地雷牺牲了。连长梁三喜则因为掩护赵蒙生而牺牲了,最后只有赵蒙生活了下来。
影片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战后嘉奖和抚恤的事情了。牺牲于砍甘蔗的靳开来没有得到该有的嘉奖,远道而来的梁三喜家人用抚恤金来还梁三喜借过的钱,还有因为劣质炮弹牺牲的“小北京”其实是雷军长唯一的儿子等等,影片中最感人的部分都在这里了。
影片反映的问题,放在今天的语境下,其实很多都是禁忌。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是辉煌过的,那时的创作环境还算宽松,电影人也还是抱着理想,和知识分子的追求去创作的。
《高山的花环》里不仅有对那段历史的反思,还有着对英雄的赞扬称颂。
那个癫狂的年代里,我依旧看到了对理想主义的赞歌,最朴素的情感和最可爱的人。《芳华》里大家都想着要离开文工团,去转业去追求个人理想,可是在离别的那一天大家还是泣不成声,因为这份信仰始终是真的。
梁三喜对赵蒙生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都涌到部队里来,现在怕吃苦了又削尖脑袋要回到大城市里去。可他对他说:“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
靳开来说:“提拔我为副连长,站前送了一个送死官”。即便有怨言,他还是自荐领尖刀排,义无反顾做第一个向前冲的人。
最后梁婆婆对雷军长说:
你是个军长,你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前线,牺牲了。
哪怕我只看到了这一个。
中国能兴旺啊!
以上。
奶油
借着《芳华》,看一下这部,人物塑造情感充沛。
三十多年后再看才发现是谢晋导演的,唐国强演的小白脸,是斯琴高娃演的东来嫂。战争场面堪称巨制,飞机坦克在当时应该是让人叹为观止了。这电影打100分的话,战狼什么的15分吧。
一部表现和平时期战士的影片 将战争作为背景 突出的是人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情感 而人是社会的人 是社会矛盾的承载体 在战争背景下将凝聚强烈情感指向各种矛盾一一展现 有对走后门不正之风的批评愤慨 在对四人帮倒行逆施造成灾难后果的愤懑 有烈士留下的带血的欠账单 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撼动人心引人思考
唯一还能让我们感知新时期硝烟的记录,仅评这一点,就具备了应有的价值。
这部电影我肯定看过,但是确实没有印象了,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原著小说,应该说,在80年代初期出现的原著小说思想性相当超前的,说实在,这片子放在今天,可能都要禁映,反应的问题实在是太尖锐了。
爷爷跟我们讲过,抗日战争时,第二天他被派第一个去炸碉堡,前一晚,把他叫到指挥所,给他做了一碗红烧肉践行。第二天,日本兵夜间转移了,才捡回一条命。朝鲜战争时,他们连打到只剩他一个人,捡回一条命,后为了让连队留种,把他调到指挥所当电话员。有次战役中,电话线被炸断了,军长要他们半小时必须连接,否则电话员挨个枪毙,可线断了再拨打也无济于事,第一个电话员就地枪毙,我爷爷第二个,后在指导员提醒下,爷爷是军官,枪毙需要组织汇报,所以没有枪毙成,捡回一条命。后来接线过程中,他的最好兄弟跟他并排走,一颗榴弹炮当爷爷面直接把兄弟炸成了碎片,瞄的不是他,捡回了一条命。爷爷打了日本人,打了解放战,打了抗美援朝,洗澡见他满身弹坑,其实战争离我们真的不远。不经历战争的人,不知何为太平,何为珍惜。爷爷已经走了19年了。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至高牺牲都是温饱生活 都不曾享有的人做出来的。唐国强演出的指导员,望好里说是高富帅接上了地气、受了真正的人的薰陶;望坏里说,就是安插进去化解阶级矛盾的洗地侠。宣传干事那个角色在30年前,就隐隐透出了一股微博大V兼公知的味道。
30年后的《芳华》竟然还比不过当年《高山下的花环》,谢晋导演牛逼!
黄昏将至,我们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想不通那些身强力壮的士兵会死,我在深夜惊醒,突然想起,他们是为我而死。愿后代子孙铭记历史,惟愿青山不老,忠骨永存,惟愿国家强盛,无敌来犯,我们的英雄能够不再流血牺牲。
8.7你是大山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是高干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是军长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 你们也是祖国的孩子 祖国是我的,也是你的 生,血液流淌在一起 死 ,军魂葬在一起 你是祖国的孩子 思念写成的书信最终变成一张还不完的情感欠账单 你是祖国的孩子 享乐的吞云吐雾最后烫成了浴血重生的疤痕 你是祖国的孩子 军衔庇护的免死金牌最终换成了英烈勋章 祖国是你的家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各自有家 生,为了小家而守护大家 死 ,为了大家而舍弃小家
批林批孔,批他奶奶的。
我只用一句话来表示我看这部电影的感觉:我差点没在公司里哭死。第一次看电影如此。
我觉得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出现了,再见伟大的八十年代。电影中表达的情感到今天依旧能打动我,战友情、亲情、爱情,以及对国家的拳拳赤子之心,真挚而热烈。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二百个亿养个狼。赵蒙生,名字起得好,赵家从沂蒙老区那样的群众中诞生,千万不要忘了啊。
不论是真实出镜的武器装备(62坦克,170,56等),还是战术动作细节(单手换弹夹,三三式等),还是对尖锐问题的反映(WG十年对工业体系的影响,高层特权等),处处透着认真和严谨,秒杀一众当下敷衍圈钱的片子。
中国电影在倒退,真的。
国产五星,千禧年之后中国的电影最大的毛病,还是情感的缺失,导演当商品做,不带情感,标榜冷静克制,虽然八十年代电影滥情,但这种电影里的真情感,现在是在也看不到了
他们默默地死去了,沉默,像脚下的土地,像地里的粮食,连留一下一句遗言的机会都没有,只有靳开来留下一句话:“让大伙儿吃甘蔗。”
8/10。批判大于歌颂,臭弹失效招致部队牺牲,上级用尺量图瞎指挥,副连长开路牺牲却因生前话直不予评功,革命干部家母亲打电话到前线开后门。后半段以人死不赖账为主线揭示老区人民的贫困,收阵亡通纸书、遗物等桥段含蓄处理为哭坟高潮释放巨大情感,烈士归来及家属的人物关系层层递进、结构线索流畅。
我想说的是,这电影之所以成功,不是应为导演的能力,是因为书的作者,我们应该感谢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你看过书,再对比电影就知道,电影上的东西基本上找不出跟书上不一样的,情节、动作乃至对白,基本完全一样,我甚至怀疑根本没有剧本,剧本就是那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