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纽约、纽约》,觉得讲的也不过就是一个霸道的男人和一个温顺的女人之间的情爱恩怨。男人最后脾气总算好一点了、绅士一点了;女人则在经历了自己事业的巅峰之后也逐渐成熟、稳重、有点主见了,而这时候,女人反而爱不起来那个男人了。给人一种——爱情就是不成熟、非理性状态下的一种癫狂行为的感觉。当大家都理智、克制、礼貌的时候,爱情这种东西似乎反而没了立足之地。
我认为这仍然只是个案。女人为什么最终没有出去见男人?我觉得这个不重要,今晚不见,未必明晚不见。见他是因为他温柔了,不见他是因为自己还是没有安全感。结尾的悬念仅仅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噱头而已,关键是导演已经把这两个人的个性和经历详细叙述出来了,这就已经达到了讲一个故事的目的,至于结尾,完全可以让听故事的人自己去收尾的。
但结尾孩子的一句话仍听上去意味深长。父亲问孩子:“你觉得你像我多还是像你妈多?”男孩子腼腆而肯定地回答:“像你更多。因为我不想看上去像一个女孩子。Because I don’t want to look like a girl.”这一语道破了男性霸权和优越意识仍然那么强大。在这样的意识下,这男孩将来又会有怎样的爱情,大家拭目以待了。在我看来,这电影是个探讨男女社会地位的电影,爱情只不过是一个背景,这不是一个爱情电影。因为人们为什么要爱、为什么不爱,爱情给人究竟带来什么,并没有详细地勾勒和叙述、深挖。
再加上电影中大量的音乐歌舞,使这个电影也很容易被贴上娱乐片的标贴。就像《芝加哥》一样,最后就是一部成功好听的娱乐音乐片而已。
《纽约,纽约》是马丁斯科塞斯1977年的作品,罗伯特德尼罗主演。这一对黄金搭档当时都还年轻,但是已经合作过《穷街陋巷》和《出租车司机》了。
《纽约,纽约》是一部音乐剧。我以前说过,我不喜欢老式的音乐剧,尤其不喜欢其中突然开始的音乐舞蹈段落。《纽约,纽约》中有这么一段明显向老式音乐剧致敬的场景,但是整部电影的风格还是和过去的音乐剧大相径庭,歌舞只是出现在舞台上,而不会在生活中随时出现。
《纽约,纽约》看名字很像是为一个城市作的传记,实际上那只是一首歌的名字。整部电影其实只是一对恋人的故事。而且这是典型的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以人物为驱动,所有的情节和冲突都是为了塑造人物。而以马丁斯科塞斯的能耐,全力塑造下,人物性格的复杂多样也是逐层呈现,清晰可信。
只是我这样没有人性的人,对于这种完全以人物为主的电影,多少缺乏一点兴趣。包括马丁斯科塞斯最好的电影《愤怒的公牛》,我也觉得那电影的手法实在高超,完全high了,让人高山仰止,但是电影本身对我还是少点吸引力。
《纽约,纽约》的男女主角都很有音乐才华,从表面看性格迥异,但是本质上却又很想象。正是这样的想象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是也注定了他们要分开。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二战胜利日,Robert穿着赢来的夏威夷衬衣,Liza穿着军装。Robert不想在胜利日一个人过夜,所以他变着法地套问Liza的电话号码。Liza只有一个回答,No。
这两人看来差别这么大。让Robert打动Liza的是第二天他们一同坐在出租车上,Robert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样东西,第一是音乐,第二是钱,第三是我爱的女人,如果我真的很爱她,我会把她放在第一位去。
Liza一定是被Robert的爱情和音乐所打动的。但是她不知道的是,Robert或许也不知道,他说了谎,他最爱的只是还是他的音乐。更糟糕的是,在这一方面,Liza竟然和Robert完全一样。所以他们俩最后只能分手。
电影中最让我动情的一段是,胜利日那天夜里,Robert送走了Liza,走到桥边,看着桥下穿着水手服和纱裙的一对男女正在跳舞。没有背景音乐,两个人只是在一柱冷蒙蒙的光下旋转跳跃。Robert一直站在桥上看他们。
我觉得这是最代表《纽约,纽约》的一段。不过也有人说,那一段也是在向旧时代的歌舞片致敬。
《纽约,纽约》中有大量的爵士乐。无论是Robert的表演,或者是Liza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细说的话,我不太喜欢早期的大乐团风格,但是这个是我自己的品味问题。
优点:人物塑造,男主角,女主角,历史感,摄影,布景,音乐
缺点:故事平淡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重刷了一遍这部电影,可以说感慨颇多。
《纽约,纽约》是一首爵士名曲,也是瘦皮猴的代表曲目之一(不是瘦皮猴首创的),老马用这首歌,因为这首歌完美契合了老马想要表达的,那就是音乐与纽约,电影非常漫长,开始于两人爱情的开始,结束于两人爱情的结束,这和《好家伙》非常相似,《好家伙》开始于亨利融入黑帮,结束于亨利退出黑帮,重要的不是故事推进,重要的是用故事来表达老马想要表达的,虽然这部漫长的电影,漫长的不像拍出了《愤怒的公牛》《爱尔兰人》这种影片节奏把控力很强的导演,但在情感表达方面,还是那股老马的味道
音乐是老马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马很多电影音乐都是作为背景出现的,要么是用来反映人物(如出租车司机),要么便是用来服务于故事节奏(如爱尔兰人),但这部电影音乐却很多时候作为主体出现,电影很多段都是完整的爵士表演,这样的变化让音乐不再是服务于故事,而是成为了故事本身,还是同样的音乐叙事,只是这次音乐成为了主体部分
电影结局处理给我的感觉也是很老马也很不老马的,《喜剧之王》《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这些电影结局都是很快的,在电影故事大段铺垫下,结局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这样的结局后劲很大,而且让过程也更饱满,而这部电影其实故事方面也是类似这样的,但处理方面老马用了两段歌舞来过渡,这样的变化让这部电影细腻了许多许多,结局后劲小了一点,但过程饱满了许多,因为这部电影两人的故事并不是主旨,主旨是背景,这和《好家伙》很像,亨利的故事在结束前插入了大段他人情感的变化,因为两部电影表达的东西很像,而老马也用了很相似的处理来处理电影
我文笔很差,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就是写出来脑子想的东西,基本没有好好纠正语言)写的可能有很多错误,欢迎指正,不要骂我
老马的片子我不是前半段不喜欢就是后半段不喜欢……这部的后半段太精彩了,不炫技版la la land.
两个有才华的人相遇,有一方嫉妒、郁闷、愤怒于自己的无能却只能以愤怒投射于对方身上。两个演员打一百分,德尼罗从管弦乐团失败开始一直领着戏走把人牢牢按在屏幕前;明奈丽在舞台上光彩照人,尤其一唱起歌来那个女王范,让人觉得窥到她自己的内心灵魂。
老马是真爱音乐也真爱电影,虽然创造了一部不寻常的歌舞片,但也不忘玩歌舞片的形式,路灯电话亭剪报等媒介反复出现,很有复古趣味。不过斯科塞斯是按捺不住自己那颗躁动的心脏的。戏中戏那段,用相当开阔的远景、纵深来拍狭窄舞台,也算是本片一大记忆点。他说这片是Film Noir Musical,很精准嘛。
本片的一大问题是,以如此宏大的命题“纽约纽约”和主题曲来描摹一段感情,而且处处提及送给“纽约”,却没有给纽约这一大舞台足够的展示空间,不同于前作穷街陋巷和出租车司机在场景和人物关系中交互创造社会背景,这部致敬大乐队时代的片子,前半部分完全是一部公路片,也因此使《纽约,纽约》主题曲的出现在剧作上很突兀(尽管是可以从人物感情上梳理出脉络的)。
这片给世界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标题
萨克斯风手爱上夜总会小歌手,一见钟情决定合作路演但诸多不和只能大吵伤心莫名分手。多年后歌手成了大明星,乐手也有了自己的小酒馆,两人在功成名就后的派对相视一笑,眼神里有生活的苦涩--不是La La Land。哎,两个人并不来电,德尼罗的角色还异常暴躁烦破表。只能听Liza唱歌了
毫无疑问是马丁最被低估的杰作。这部电影的所有元素都堪称完美,布景的搭设、爵士乐的演绎都极为考究。前半段,德尼罗用演技征服了丽莎·明奈利,但后半段丽莎用完美的歌技回应了德哥:你表演确实无可挑剔,但你却不会唱歌跳舞。
纽约,纽约,道尽马丁对这座永恒之城的无限爱意。歌舞并非述说类型,富丽怀旧的布景用色为从事音乐的主人公生成丝滑反类型舞台,璀璨表演和现实人生互为阐释的绝妙调度以元电影模糊幻梦与真实,演绎与往事虚实边界的手法将好莱坞与百老汇式的浪漫神话逆反到底,借Liza Minnelli的歌喉向星光灿烂的旧日传统致意。童话叙事里,完美结局专属明星,离别的恋人必须匹配倒流原点或重新开始的环形路线,但我们不是电影中的人物,故事至此分为歧路,两处对称镜像从热恋企盼到沉默重逢恍如隔世。我不会称它为女性电影,导演用垂怜姿态让渡女性造梦的权利,但弧光在降格俯就与女神仰视的骤然转变间锐利失真。De Niro塑造极端男性形象,暴力边缘的躁动无时无刻不触犯周身方寸,伤害尺幅对亲密关系中的爱人尤甚,于是她转身离去,世界照常运转。
吉米和弗朗辛不可妥协、相互“藐视”的仕途断送了经典文本必然和解的信仰,但《纽约,纽约》可以不需要这样快乐的结局,嫉妒、争吵、斗殴,分手照样也有爱的闪光(再次反证了我对《婚姻故事》厌之入骨)。这样,影片本身对于传统好莱坞歌舞片的颠覆就传达出老马“改良主义”的野心,没有任何一个干净的解决,没有《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结构与制衡,而最后一组放手离开的镜头又将浪漫的神话彻底逐出,但仍然感动。
被感动了。斯科塞斯的舞台毫无疑问是在皇后区的靡靡之音中,老马丁的调度在镜头间、舞厅里来回摇摆的就像称赞大苹果的脉脉率真耳语。当然相对地片子不能称之为整体,不动声色地叙事时痞气飞扬,自然凭借德尼罗显露出街头趣味,唱跳歌舞则特别精彩坦率,尤其从明奈利录制唱片推轨长镜的爆强单曲SOLO,到成名那段戏中戏,简直是鲍勃·福斯显灵,恰似这部遗憾爱情故事是对大乐队时代的一次浪漫、怀念、又心碎的颂扬,结尾像是明奈利唱的遗憾,他们没有成为彼此的一部分,也更像辛纳屈唱的预言,他们都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正如这部电影和《New York,New York》成为纽约的一部分。
要是先看了这部 拉拉链大概只能给两星了 老马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德尼罗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Liza Minnelli太可爱了嗓音也非常牛逼就是对嘴型略面瘫 德尼罗也是帅得发癫 从未想过New York New York这首歌也可以是伤感的 新家第一部电影 是个好开头
马丁这部平庸之作,两半小时毫无节奏感,传记式的素材他真不拿手。马丁烂片还有纽约黑帮和无间风云
竟然也是一部女性电影,这要是说达米恩·沙泽勒没借鉴(不是致敬)《纽约纽约》我是真不信……《Audition》一整首和女主的成名曲调度都一样……更不要说人物走向、结局……影片开头开头都有像《我是古巴》的地方。如果说《爱乐之城》致敬了很多音乐电影,那之于马丁和《纽约纽约》来说,那沙泽勒基本可以算搞了一把搬运吧。然后,演混蛋,大概没人能比得过德尼罗了,我是真的佩服他怎么演出这股劲的……最后,丽莎·明奈利真是把石头姐碾压的渣都不剩,《爱乐之城》的爱情则更具现代性。
折服于罗伯特德尼罗非凡的个人魅力,他在片中的每一个小动作、无赖似的调笑都透出一种流线型的自然,仿佛他想顺手拈来的一切,都是于他的存在而纷至沓来。若让一个男人疯狂,给他一个技高一筹的妻子;欲让一个女人痛苦,给她一个冷落自己的丈夫。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相爱。
也算是《愤怒的公牛》姐妹篇吧,相同故事的不同变奏,而且《爱乐之城》应该是在这里偷师改编的小清新版吧,只不过3年后“公牛”太过耀眼,遮盖了这部电影的些许光芒,不过从时代性上说,本部二战后女性地位发展,男权受到挑战的描绘也胜过了“公牛”。
我要给爱乐之城改成三星了,果然在马丁斯科塞斯面前,只是雕虫小技。陷入德尼罗的演技不可自拔,简直快被他气死了。有一些很牛逼的镜头,比如最后一个镜子。没想到电影如此现实,细腻,沉痛。如何定义吉米呢,道德审判的话,他是渣男,但是又很真实。结尾妙极了
马丁和伍迪对纽约的情感溢于言表,《纽约,纽约》定性为歌舞片,更多的原因是搭建的老式场景(致敬?),没有歌唱的剧情对白,确实有别于我们对《雨中曲》《红磨坊》等等新老歌舞电影的印象。马丁的缺失又唯美爱情观,在《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甚有代表性,相爱和能否相依是两回事,《纽约,纽约》中,当丽莎在舞台剧中修改了自己和吉米的前尘往事,修改了《纽约,纽约》的歌词,就说明了即便牵挂,再续前缘也不是正确的选择。个人很疑惑,吉米的不羁的无赖形象,怎么会有女爱得人死心塌地?
斯科塞斯宛如多南附体一般,创造了一部只关于韵律与节奏的实验影片,人物与故事都被卷入即兴爵士般无尽的狂躁演出中,不论是长达20分钟的开场派对,还是属于丽莎·明奈利的惊天长镜头,都是只是属于节拍与大小调的魔力绵延。
老马拍片一点都不实在,拍什么都像夜总会~丽莎·明奈利的跳舞动作都让我想起SNL某集克里斯汀·韦格的模仿秀
2个小时40分钟!!终于终于看完了<New York,New York>,呼....最后,也终于终于听到了等了一个晚上的那一首<New york,new york>,这种心情..真的..太难以明状了.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激动ing!说是Martin Scorsese导演,Robert De Niro主演,片子我没细致看,画面色彩很饱满,妆容和音乐都够浓重,歌舞稍嫌拖沓,不大气,最出彩的段落是两人争吵白热化,那种感情因为生活琐事而产生分歧的过程..怕ing
等你沉迷于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之后,你会发现所有其他演员都不值一提
看到三分之二了,才发觉女主角是Liza Minnelli,天生一副好嗓子啊!表演非常的舞台剧化,张力十足,只是不喜欢后面很长一段的Liza的电影部分,也不算是不喜欢,只是觉得很多余,像在凑时间一样。悲喜交加的一部好电影啊...一定要去找原声带来听!!!!!
其实最后看着像致敬女主他爹的那段歌舞片还真不差,但是放在全片里看人物成长和剧情就变得蛮狗血,还不如说喜欢的genre不一样最终分手呢。德尼罗真的好帅,但是音乐人这个属性,好像是演技补不全的,尤其是对面的是个真歌手。桥段都好漂亮,可惜两位主角没那么来电。
Everything about this movie is just fanta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