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孕育希望,希望中藏着绝望。当一个人身处北极,冰天雪地之中,又怎样生存,又怎样活着离开。
电影北极是一部冒险片,男子的飞机坠毁在北极,幸存下来的男子靠着钓鱼吃生肉为生。一天,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架直升飞机,升起希望的男子拼命发信号。终因为风雪太大,直升飞机也坠毁了。驾驶员已去世,直升飞机里还有一名受伤的女孩。他们两个怎样才能活着逃离漫天风雪的北极?
一个人太孤单,两个人才是伴,女孩的到来,男子才燃起走出去的勇气。在大自然面前,人非常的渺小,德爷、贝爷也是有强大的团队支撑才敢在野外待上一段时间。在苍茫大地之间,男子因为女子的到来重新燃起生的希望。飞机的到来,升起希望,飞机的离开陷入绝望。走错的路让两个人走向大自然的深处,两个人前途未卜。了解地理的人都知道,这俩人要不走到阿拉斯加,要不走到北冰洋。无论到哪里,都是漫长的求生路。只希望他们两个被其他直升机偶然发现。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在求生类纪录片或者意外遇险求生的冒险类型片中,经常提到野外生存的四大要素是庇护所,水,食物,还有火,但在真实的事件报道中很少会谈及“人性”(文明的属性)这一因素,四要素是生存的物理要素,而作为思想性动物的人类,在面对生存的考验时,“人性”才是人类“活下去”的意义。
电影《北极》试图通过视觉,表演和细节而不是文本台词来呈现一部逃生历险故事。显然,导演纯熟的,自然的,恰如其分的人的做到了。
首先,电影没有交代背景,也没铺垫起因,甚至连名字都不给主角。飞机残骸,极地荒原,凿冰钓鱼,很容易判断出这是一个讲述飞机失事,极地求生的故事。残破的飞机是庇护所,钓到的鱼无需冷藏直接储备解决了食物来源,茫茫的冰雪是水的来源(可理解为阳光晒化直接饮用),虽身处险境,麦斯米科尔森饰演的落难男子做着一切为自救所做的事,看上去从容,精确,有条不紊。
终于,每日的固定的信号检测有了结果,一架(科考)直升机回应了信号,误以为救援的男子看着直升机在暴风雪中坠毁,刚刚燃起生的希望变成绝望,眼含泪水的走向坠毁点,暴风雪中,躲在直升机中守护着重伤女子躲过爆雪,所幸,直升机带来的药品,加工食品,火和运输工具,最为重要的是交流陪伴的需求因受伤女子的到来即将得以实现。代表着人类文明(社会关系) 的照片;钓到大鳟鱼,新找到的打火机为他带来久违的熟食和热水,标准的高程地图相较于之前凭记忆的刀刻地图,更精确,更清晰。重伤女子成为男子放弃等待,主动寻求救援的动因。在备好食物和水,解决运输问题,制定计划,确定路线后,男子满怀希望走上求生之路。
尝试数次将“雪橇担架”送上陡峭的山崖未能成功,男子沮丧,气馁,但很快,又选了一条绕远但略平缓的道路,重新踏上征程。风雪交加,躲进洞里,燃料用尽火源消失,直到熊的攻击,惊魂未定,颤巍巍的走出雪洞,生存的意志又一次受到重击,因质疑而动摇,好在负伤女子还有意识,看看照片,想想女子所带来的一切,他鼓起勇气又一次走进风雪。暴风雪导致气温骤降,视野受限,只能停下来等暴风雪过去。再次钻出积雪后,女子却因为严寒,伤口感染逐渐失去意识,想到前路漫漫,男子逐渐失去了动力,他内疚的退缩决定放弃,他看到极寒之地存活的一株植物,随即跌入被雪覆盖的暗洞,醒来后,尝试脱险未果,他看着的洞口,默默的忏悔,为自己人性的褪去。终于挣脱“惩罚”,脱险后重新带着女子走向茫茫雪原,自此男子已经放弃个人安危,只为完成内心的救赎。直到遇到远处的直升机,男子依旧不顾血淋淋的伤痛执意抱起奄奄一息的女子冲着远方呼喊,最后在他孱弱的呼救声中,救援飞机的轰鸣声突然而至,故事嘎然而止。
我试图以满满诚意复述这个故事,实在是因为这故事太干净了,寥寥几句台词,灰白凌厉的色调,一个半角色撑起的极简的生存挑战故事,完全靠着细致入微的表演,恢弘的摄影,密集的希望与绝望转换撑起的近100分钟极致体验 ,掐头去尾,只有过程,过程中永不停止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总在想对策,一直有计划,剔除电影的象征性,生命不止,思考不止才是生存的意义和动力,即使这思考最后主观上会被赋予象征性,回归苦难中令人类靠着意志活下来的是如何应对苦难的过程,自救与施救都只是让我们有更繁重的事情做而已。
麦斯米克尔森刻画的太真切了,有过寒冷体验的人都能透过屏幕感受到主人公的冰冷刺骨,大概也由于大部分实拍的原因,呼出的水气,发红的脸颊,油脂分泌增加导致的毛发油腻,被风吹的含泪的双眼,体内外温差导致的雾气,以及污垢的衣服,看上去很逼真。
这就够了,谁,为什么在哪里,他是怎样的,后来怎么样?这都不重要,全在这个故事里。
含剧透慎点
细节方面有四点没法忍受的bug:
1. 男主幸运地迫降在一个可以抓到鱼的地方(虽然可能性还是很高毕竟北极圈)。
2. 为了平衡和增加难度编剧没给男主和女主的飞机配指南针和佳明gps(深度户外这么多年这俩应该是标配,北欧最普通的登山向导都人手一个,女主的科研直升机上居然没有)。
3. 装备(衣服睡袋)太薄了,这种厚度的睡袋正常情况下-20度都撑不过,尤其女主还受伤不能动的情况下,被拖着在外边一天下来四肢该冻坏了。男主的一双黑冰手套也是经得住折腾。另外女主真是摔不坏啊。
4. 还是装备问题,求生哨这种东西也应该是户外必备的,有些羽绒服内口袋应该会配一个。男主最后看到远处的人之后居然没哨子可吹只能点信号弹,看得太难受了。
其他飞机型号、北极熊之类为了剧情存在可以接受,毕竟户外处处是惊喜。
本片被吐槽没有剧情,没有对白,没有亮点,甚至没有反转。但真正的户外遇难求生就是如此。
遇难后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原地发信号等待救援,男主每天靠手表报时走到山顶,机械地摇一天信号机求救,再靠手表报时返回机舱,如此重复,面部表情逐渐木讷、呆滞,绝望但坚持。为了救“为了救自己而受伤昏迷的”女主,男主打包装备走向危险未知(seasonal)的庇护所,既是勇气,又是责任和人道主义。在突然出现的峭壁下,男主试图拖女主翻越失败、几次徘徊在抛弃伤员的边缘,最后毅然划掉路线改走一条充满更多未知、耗时更长的路线,竟化作一句轻描淡写的“we‘ll take a better way”。
男主几次对昏迷的女主重复“It's ok”、“you're not alone”,以及“they will come tomorrow”“or the day after”。诚然是在鼓励女主(即使对方昏迷也不知道能不能听到),又何尝不是拼命暗示自己,坚持下去。这点最戳我的原因是一个户外人在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确确实实是这么鼓励队友的,从带我的向导鼓励我,到现在我鼓励我自己的队友们,这句“It's ok, you‘re not alone”瞬间把我带回高山中野地里,那些快要走不下去、准备放弃的时候,全凭重复这两句简单的话撑完全程。
北极熊钻入洞中的场景最为真实。即使观众可能更希望男主能给熊一锤子,但任何一个普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心理上还是体力上都难以对活着的生物下杀手,将其赶跑反而是最真实的反应。
女主伤口恶化,男主决定抛弃她离去,倒着走、被花吸引、发呆、然后掉进了洞里,一切发生的如此突然又自然,在野外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力集中,稍走个神都有可能扭到蹭到摔到,这点也非常真实。
最后一个戳我的点是男主掉进洞里这段。摔晕,醒来后发现腿卡在石头里,连着尝试换了好几次都没把腿拔出来的男主用尽了体力无助地瘫倒在地上,先是不可置信的苦笑“我tm腿真的出不来了?不可能吧太搞笑了”接着快速转换成痛苦地呻吟,洞口地光照在他脸上整个人仿佛“wc我不会真的要死在这里了吧,怎么办很急在线等”,泪水流出来,眼神重新凝聚“不行我一定要活着出去”,然后重新开始拔腿。这段从1小时14分之后的演技简直上天了。之前有一次在山里滑野雪,撞到岩石上,一开始也是晕了,睁开眼发现因为雪板脱离器没起作用,卡在石头里,连带左腿膝盖往下直接扭了90度,后面的过程体验身体反应跟男主在电影里表现的完全一毛一样,怀疑这演员是不是为了演戏专门去体验了一把扭腿(◐‿◑)。
本片和《荒野求生》之类的电影走的不是一个路线,以纪实为主(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明显的bug)。一个普通人的极地遇难求生,没有技术科普,也没有贝爷附体,就是简单真实纯粹。
没有壮美的自然风景渲染,没有特定场景下的人物戏剧冲突,没有开挂的冰雪技能,没有冰原绝壁上的惊险炫技,就是一个简单的迫降北极的普通人徒步穿越冰原努力求生的故事。
并且99%是主人公的独角戏,台词基本可以忽略,这种片子比较难拍,全靠导演镜头和演员的演技。本片虽然是独角戏,但确实不沉闷。
汉尼拔后遗症,刚看的时候以为那个女的要被麦子吃了,后面担心他俩要被北极熊吃了。提心吊胆看完了整部电影。
电影的整体的拍摄风格像那部《一切尽失》,主人公开局就被困在雪山中,没有交代前因后果人物背景,只有一架失事的破飞机和一个蓬头垢面狼狈不堪的老麦。但随着他捕鱼、发求救信号、计划逃生路线,你会发现这是一位富有野外生存经验的探险者。他有头脑有体力,却也无奈只能在原地等待救援,这里是北极,一旦决定要离开营地走出去,便不能再回头,生或死,也许就在一念选择之间。
但那个女孩,那个与他同病相怜的女孩的意外到来,让老麦突然转变了态度。她是为他受伤的,他为她疗伤、取暖、喂饭,当老麦抱着她的时候,一阵暖流涌上心头,这是一种同类之间的磁场感应,一种无法解释的生物电流,他不禁流露出讶异的表情,那样子仿佛在抱着自己快要逝去的灵魂。然后一切就开始变了,一个终日小心谨慎的理性主义者决定鼓起勇气冒险,要带着自己的灵魂逃离这片白色荒漠。
在现实世界中,你的人性不允许你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牺牲自己,但电影世界允许讨论这种可能性。这部电影虽然有着童话色彩,但并不虚伪,人性也可以美丽而纯粹,因为在这一片冰天雪地的孤岛之中,我只是拥抱了我自己。
夏日降温必看,极地风光+求生指南,人在极端处境下,在生存和道德的两难境地该如何抉择?越是考验人的意志的时候,越是要保持清醒和理智,那么希望也就越来越大,在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坚信心里的炙热之光,能够驱散黑暗,保持人性里最好的一部分,那才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无论所处何种环境,我们都不会变成没有感情的野兽,丧失掉驱使我们变成文明社会的那些道德枷锁!
SIFF第三场。完全被震撼到。我不在乎什么逻辑bug了,只要表现出人为活着都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就够了。男主与女飞行员的关系带来一层思考:究竟是绝望支配希望还是希望支配绝望。Mads Mikkelsen应该因为这片子拿个大奖,不愧是我看上的男人。
【釜山电影节展映】午夜激情单元第二部。90%都是麦斯米科尔森一人的独角戏,台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全程看拔叔飙演技,仿佛带给观众无尽的困境与绝望的氛围。很赞!这就是删掉矫情恋爱戏份的不狗血不废话版《远山恋人》啊!四星半
小成本,就男主一个人飙演技。女配角纯粹就是道具。
唯一的問題是熱量攝入嚴重不足,又缺乏遮蔽,理論上應該活不過三天。
一辈子不想探险,太可怕了
你麦处理细节的功力真是了得,仿佛可以把他的潜台词穿透银幕投射到你脑海里。结尾扣分,真的没必要。
我想演女主,还能被麦叔亲手拖着跑,挺好的。
情感上愿意打五星,但是真的是少了点意思。看着优雅的拔叔把自己整得如此凄凄惨惨戚戚,足够引发同情,但就是无法触及心灵。能做的都做了,该受的都受了,比起《荒岛求生》里的汤姆汉克斯,拔叔的生存路貌似更加“高大上”:自己的生命都快保不住了,仍然不肯放弃一个陌生的女人……道德层面上无可挑剔,却也难免让人产生“过犹不及”的评价,为了卖惨而卖惨,为了崇高而崇高,这感觉就失真了,把女演员当道具用的行为也让人感觉有些不适
全程睡过去的午夜场,只记得狗熊叫一次就惊醒一次,麦叔参演这片纯为了挑战自己
老汉推车升级版老汉拉车+舌尖上的北极三文鱼煮泡面+分分钟都在怀疑老汉啥时候开始吃女主??请问老汉下部片子还需要女主吗?一句台词没有只要闭眼躺着的那种?我可以!
独角戏,中国买家手慢无,内地票房亿元起步。秒国内各种荒野生存,极地求生以及各种仁波切神婆风光片。
昂贵的食材和廉价的食物烹煮,方便面比北极鳟鱼更加美味。计时器持续预告,提醒时间流逝,信号机不断摇动,希望仍未破灭。钓到一条大鱼,发现一架雪铲,都值得庆祝。留下一面旗帜,写好一行留言,都拥有意义。选择捷径还是昏迷女人,或许不是求生欲望被人性打败,而是这茫茫雪原,人最害怕的还是孤独。
"这女的应该蛮好演的"
凉快
全片寥寥的台词,加上手表计时器的报时声,剩下你能听到的只有寒风和男主的喘息声。隔着屏幕也能感受的绝望和极寒。在坠机之后,男主活着更像是为了赎罪。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他而结束。这就是为什么男主一直重复着“l am sorry”。他原本可以呆在原地等待救援,但是每早醒来看到那张照片,和昏迷的女飞行员。内心的愧疚和自责便袭来。于是放弃坐以待毙,寻找救援。从这一刻,正片开始。直到最后搜救直升机抵达,男主从“we are here”,到最后抱着女飞行员哽咽“she’s right here”彻底泪崩了。是一部触碰到我的电影,并非中规中矩。
无关政治、无关宗教、没有各种狗血、没有血腥,只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性;干净、纯粹、简洁。
北极生存指南,在冷气十足的影院里看得身临其境。完全是老麦的独角戏,羡慕全片躺尸的女主...
麦子你这样长时间白昼赶路没戴护目镜,你都不会雪盲么…………其实我比较想看主角竭尽了努力还是死了的悲剧,像是《北壁》那种,在自然的力量里人力是多么微小啊
拔叔的个人独角秀,弯了弯了。
坠机点刚好可以钓鱼;风暴烈度刚好不至摧毁飞机残骸;北极熊刚好根据剧情要求定点定时出没……叙事元素的戏剧化强加操纵感消解了北极冰野的无情与无常而使影片沦为豪华外景版的电影学院演技命题随堂考——当然拔叔接近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