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Les Choristes和Petit Nicholas再看这部电影,倒没有觉得通篇的舞台布置让人眼花缭乱,戏院的背景让主题不再沉重,轻松的气氛却没有影响电影的深度,几张熟悉的面孔让人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片中精致的音乐。
有人评论说Nora是Marion Cotillard以来法国最甜的女演员,的确这部电影能让人慢慢对这个奥地利人与埃及人的结晶产生好感,尤其是折服于她的唱功!
网上除了一首Loin de Paname以外,还没搜到其他原声的歌词,故只能从字幕和原声当中东拼西凑把比较好听的一首Un Recommencement的歌词摘录于下:
Un Recommencement
On est tous au départ sans bagage,
Plus légers que le ciel le plus large,
D'où tu viens, je ne sais plus. La mémoire
ne retient pas les mouchoirs des gares.
C'est tout à coup brûlant,
Un recommencement.
Si je viens, c'est qu'enfin je suis libre
du mentir qu'y rentr'est d'ìmpossible.
Tous mes yeux croisent à t'en promenade.
Les épaules et les bouches qu'y garent.
C'est tout à coup brûlant,
Un recommencement.
On ne voit plus les aiguilles des montres,
Mais on sent à la temps la rencontre
Si l'on doit retomber en enfer.
Vive l'amour et les chaînes et les fers.
C'est tout à coup brûlant,
Un recommencement,
Un recommencement.
有误请指正。
《放牛班欢乐颂》,导演克里斯托弗·巴拉迪继处女作《放牛班的春天》后继续演绎音乐的故事,不知为何挺喜欢那个年代的音乐,虽然处于动荡岁月,但人们依旧在努力的活着,全国罢工,经济不景气,可人们依旧会花钱去音乐厅,对于现实的不满,人们寻求精神寄托,而剧团也没有让观众失望,很成功,缓解了现实生活带给大家的疲惫与无奈。电影的原创音乐真的很棒,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在“春天”之后接着看了“欢乐颂”,不知为何中文翻译依旧延续了“放牛班”,难道只是因为还是“春天”的主演吗?刚开始看开头的时候确实感觉挺无趣,只是小男孩JOJO给人留下了印象,本来不打算继续看了,但等了两天想起这个电影,脑中就回响起了JOJO歌曲的旋律,于是决定耐着性子看完吧,果然三分之一后看到了想要的,剧情虽然平淡,也没有赚到大部分观众眼泪,不过亲情,爱情都有了,挺温暖的。四星给音乐和演员以及私人情感,就是喜欢那个年代的音乐与生活。正因身处乱世,才更能轻易果断的去做想做的事,因为失去太多,所以生存给你去拼的勇气,让你更加坦荡。
编:看过《放牛班春天》的人都会对本片抱有很高期待 包括整个剧组想必也憋了一股更高的干劲儿 不过当那个美女台柱子一出现 我心想 完了 到了用女色招揽观众的地步 这片子肯定没戏了
导: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大制作不一定有大效果 你甚至错觉是在看一个好莱坞大片 再无《放牛班》的抑扬顿挫和情真意切 关键是缺少了跟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演:演员们似乎一直沉浸在剧院的氛围里不能自拔 表演起来都显得过度夸张 难以脱离舞台痕迹 做作 加上政治的东西 形成一种用力过猛的效果 由于节奏一直趋于热情洋溢状 反而搞得平淡甚至混乱
# #
与年轻导演christophe Barratier的前一部作品《放牛班的春天》大红大紫的境遇相比,这部《北郊1936》在国内不温不火甚至显得有些寂寥。至少在豆瓣上只有寥寥2篇评论。mtime上也只有6、7篇。大多数人关注过此片,转而又淡忘了,毕竟眼下可供选择的电影实在太多。
故事的背景年代资料,可以参考Luc 在mtime上的评论
http://www.mtime.com/my/197021/blog/1562969/个人觉得这篇评论很棒,对演员,导演的分析都比较中肯,值得推荐。
作为一名感性影迷,我只能聊一些粗浅的观影随感了。
北郊1936年的主角仍是放牛班里扮演马修学监的热拉尔·朱诺,喜欢这个大叔浑圆的身材和漫画式的表情,非常适合扮演剧中那位爱子心切,快乐又偶尔发些脾气的好老爸。而他和手风琴男孩的父子关系不禁使人与放牛班春天联系在一起,两部电影又都是音乐体裁,也许导演考虑到这样的组合能保证影片有卖点吧。
亲情,爱情,音乐厅内每位工友间的友谊,工会与纳粹政党和资本家的斗争……几条线索同时展开,剧情如luc所言过于饱满,不似《放牛班的春天》简单的学生学监关系。本来以为会成为全片主角的小男孩若若,事实上也只是其中的一条亲情线罢了。杜丝和米卢间的爱情戏份让全片的重点有些模糊不清。最遗憾的,恐怕是结尾吧。也许很多人与我一样,希望那对父子能在北郊36剧院前紧紧相拥,幸福大结局,以满足感性影迷落泪的需求。但影片却选择了一种更为含蓄的手法,出狱的皮夸尔在大雪纷飞的剧场外,静静等待儿子演奏结束。因为结尾太过内敛,以至于观者情绪得不到充分宣泄……(说来起怪,落不落泪什么时候成为电影好坏的标准了?是不是我们都太需要大哭一场来换取怜悯?)
好在还有音乐。
看到许多评论认为,影片的音乐不如《放牛班的春天》,并多少归结于配乐不再是Bruno Coulais。受评论影响,我是抱着必定失望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出乎意料地感觉音乐依然不赖。看来,观影前还是不要受被别人的言论左右,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吧。
影片的主旋律,就是小男孩诺诺街头卖场时演奏的手风琴旋律。
3565 3565 35616544
4343 3531
1231235
3565 3565 35616544
4343 3531
1235231
(不知如何标高音的do)
温暖朴实的旋律,轻快的拍子,手风琴独特的音色让人觉得这曲子就该回荡在巴黎市郊的小街区里,让人忍不住随着这旋律轻歌曼舞,享受生活的美好。
淡黄路灯中,若若摇着手风琴出现在皮夸尔的楼下,父子重逢的场面温馨得令人动容。堪比《放牛班的春天》里孩子们唱歌放纸飞机送别马修学监的场面。christophe Barratier在营造亲情氛围上把握得实在很好。
从外省女孩变成大歌星的女孩杜丝,在这部以音乐歌舞为卖点的影片里充分展示了歌喉.那首经典的《巴黎》足以使人沉浸在摧残迷人的巴黎幻想中。还有几首配乐原创的歌曲,配上眼花缭乱的歌舞,演员们精湛的演出让人大呼过瘾。
除了音乐之外,影片的摄影也继承了《放牛班的春天》的细腻动人。杜丝和米卢爬上屋顶眺望巴黎夜景的场面,异常美丽动人。
1936年,在手风琴中曼舞。
有过动荡,有过恩怨,有过分离,但相信一切会重归美好。
巴黎北郊的小人物们,依然在音乐的陪伴下,活着各自的幸福。
装老是不可取的
剧情薄弱
看了一遍无字幕版...
平实的叙述手法 波澜不惊 父子重逢是亮点 原声也还不错~
世上只有爸爸好
moi;dès que je suis loin de Paname
WX-D9
可能是字幕的关系,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明白,但是整部片的气氛还是蛮感人的,当然,超越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不可能的。。。
上学期看的,不知道中文名
2009/7/21 7:40pm BC
抒情的melodrama
这部电影哪里有点给不上劲
舞台上的音乐剧不错
法国版红磨坊?。。。
不错的电影
纯为音乐多加一分
影片恰如巴拉蒂的处女作《放牛班的春天》一样,充满了浓郁的怀旧情绪,卷带着一份法国式的平民情结。1936年,对于法国本身就是个特殊的年份,电影主动地营造了战前法国的激情以及色彩斑驳的金色年华。音乐的救赎,对于一群渴望解放的工人阶级而言就是一种单纯的感动......
已经不能使我感动。。
为什么还要用放牛班这个名字,两部影片的风格有很大差距,后半部分渐入佳境~
某人说,一般,非常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