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是1981年北影厂摄制的,导演谢铁骊、陈怀皑、巴鸿,演员王心刚、张瑜、英若诚、林默予、赵尔康、王培、邵冲飞、张逸生、徐展、傅祖诚、刘衍利、袁玫、杜澎、江庚辰、关长珠、方辉、封顺、周婷、韩焱、郑保民、谭天谦。
本片是一部描写蔡锷与小凤仙历史传奇故事的影片,影片开头也是这么定位的,所以故事背景大都是真实的,比如袁世凯称帝,蔡锷以逛八大胡同与小凤仙交往作掩护,最后逃回云南发动护国战争,袁世凯气死,蔡锷病故,这都是真实的历史。
但作为传奇,片中也有很多虚构夸张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小凤仙抬得太高,把她描绘成了一个充满正义感,一腔热血,赤诚爱国的进步青年,第一个镜头就是她以男装出现表达她痛恨二十一条的爱国热情,主题歌里还表达她想追随蔡锷上战场杀敌,简直像一代侠女。影片名字叫知音,表明作者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代雄杰护国名将蔡锷的红粉知己,两人如高山流水一样的千古知音。既然一切都以此为出发点,小凤仙不拔高也不行,于是就被描绘得像一个女地下党一样了。但小凤仙哪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啊,一个年仅15岁的小姑娘,从小颠沛流离,无法糊口,不得不进入妓院以出卖肉体为生,你可以说她生性聪慧,才艺俱佳,你可以说她爱慕蔡锷英雄气概,甘愿以身相许,这都没问题,但要把她拔高到如此高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就过于离谱了。蔡锷死后,小凤仙离开妓院嫁给了一个东北军旅长,抗战胜利后因为这个旅长当过汉奸而被枪毙,她又嫁给了一个工人。由此可见,她要真是爱国者的话怎么会甘愿嫁给一个汉奸呢?
片中,蔡锷一直怀疑小凤仙是袁克定派到他身边的眼线,编导为了让蔡锷消除对她的怀疑,让他俩赶紧进入知音关系,就给小凤仙编了个情节,让她告诉蔡锷,她很痛恨袁世凯,因为袁世凯跟她有杀父之仇。他父亲是南京一个小学教师,因为二次革命时给起义民军抄了几份布告就被袁军杀害。其实这都是没影的事,小凤仙父亲是一个满族八旗军官,早在民国前就已经死了,跟袁世凯没一毛钱关系。
现在有很多资料介绍小凤仙晚年还对蔡锷充满怀念之情,却没有蔡锷对小凤仙态度如何的介绍,我觉得这是因为蔡锷对小凤仙只是利用的关系,利用她麻痹袁世凯和那些密探,当然他对小凤仙应该不错,体贴关爱,但也仅此而已,但说两人达到千古知音的程度就纯属扯淡了。小凤仙怀念蔡锷也很正常,像她这种身份卑微的人能跟蔡锷这样的民国功勋级人物有过一段露水姻缘,也算是她一生中最闪光的经历了。民国年间有很多才子佳人题材的戏,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也是其中之一,本片只不过是把这类戏升级为革命加爱情的高级形式而已。
电影当年上映时观众对张瑜的表演评价不高,认为她不像民国时期的妓女,还是像《庐山恋》里的那个摩登女青年。其实张瑜长得显小,演小凤仙从外形看还是可以的。至于不像民国妓女,一则跟她演技不够有关,二则跟时代背景有关,新中国的女孩子,既没有这方面的实际阅历也没有相关的观摩学习,演的不像也很正常,其实她在《庐山恋》里演的海外女青年也不像。
王心刚属于偶像派演员,善于演英雄人物,本片他演的还行,就是年龄大点,当时他都快50岁了,而蔡锷死的时候也只有34岁。还有林默予演的蔡母,也像个李奶奶式的老革命。
蔡锷发动的反袁护国战争有三部分参与,进步党、中华革命党、老同盟会员。蔡锷和他的导师梁启超都是进步党人,进步党的理事长是黎元洪,这个党本来是与袁世凯合作的,因袁世凯要称帝双方才翻脸,反袁护国运动主要是进步党发动的。中华革命党倒是参加了护国运动,但都是中下层党员,高层领导都没有参与。因为孙中山与梁启超早年有很深的恩怨,双方一直都势同水火,所以孙中山手下大将都没参与这场运动。记得有部电影叫《建党伟业》,里面有个情节是刘德华扮演的蔡锷到日本拜访孙中山时,孙中山大言不惭的对宋庆龄说“我的兵来了”,这句话纯属编导瞎扯。作为梁启超高足的蔡锷从来都跟孙中山没有关系,当年他在昆明领导辛亥重九起义时就不是同盟会员,发动护国战争时依然跟中华革命党没有关系,不可能去拜访孙中山。第三部分是老同盟会员,这部分是护国军将领中最多的。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提倡要效忠他个人,导致很多老部下不满意而离他而去,就包括护国军三号人物李烈钧。而护国军总司令唐继尧、蔡锷得意门生六支队长朱德等都属于老同盟会员一类的。本片对这段历史的描写大致还是准确的,只出现了梁启超,还提到过同盟会。倒是《建党伟业》这类三十年后拍的电影反而在肆无忌惮的伪造历史。
片中代表袁世凯经常跟蔡锷交往的是太子袁克定、梁士诒还有江朝宗,这主要是为了抬高蔡锷的身份,表明他在袁世凯心目中很重要。实际上跟蔡锷打交道的主要是筹安会头领杨度,因为杨度是他的湖南同乡兼老朋友。只是因为此时媒体已报道杨度后来加入了共产党,编导为尊者讳,即便杨度是帝制首犯,片中也对他只字未提。
袁克定是个瘸子,影片中没有显示。袁克定解放后经章士钊推荐受聘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演袁世凯的英若诚是个大文人,书香门第,还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念了错别字,把嫔妃念成bin妃,让我深感意外。
最后说一下,我之所以喋喋不休的介绍这段历史,是因为这些年经常有文艺误导历史现象的发生。比如有部电影叫《从奴隶到将军》,原型是取材于罗炳辉将军,片中的罗霄是彝族奴隶,于是就有人以为罗炳辉是彝族奴隶出身,其实根本不是。还有一部电影叫《佩剑将军》,片中把蒋介石颁发的中正剑吹得很高,其实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正剑因滥发早已如同废铁一样。但这件事影响很大,片中两位将军的原型何基沣张克侠后来就被定义为佩剑将军,连出版他们的书都称其为佩剑将军。这些年还有一部抗日神剧《亮剑》,很多年轻人不怎么读史书,以为那里面描写的就是真实历史,于是就根据亮剑里的故事来解读历史,贻害很大。
还要说一句,我只是从历史角度评价此片,并不否认本片的艺术性,本片拍得很唯美,艺术性很高,
歌美人靓
英雄情怀,儿女情长
老片子,看了有必要补习一下当时的相关历史知识。片子当时的摄影水平不错,知音情感戏分总觉得不足,倒是配乐为此渲染了境界。古琴啊古琴,令人醉。呃,小凤仙给我感觉有时很美,有时又很一般,纠结。感觉王心刚也适合演周总
2.5 个人觉得中国电影一直到八十年代初,依然被囚禁于戏曲的牢笼中,大概是第五代出来后才渐渐摆脱出来
从历史传奇的儒帅侠女角度,本片完成度颇高,王心刚张瑜的颜值气质演技外加李谷一的同名金曲,都是一时之选。可从历史传奇的智斗悬念角度,小凤仙这条核心线索其实并没交代清楚:她自己事先是否被袁克定明确指派暗中监视蔡锷,还是纯被利用毫不知情?此事如不能明晰,观众对于俩人很多后续互动的情绪细腻变化都处在模糊混沌无法融入的尬尴之中,比如俩人“肝胆相照铭心刻骨”剧情高潮时刻,那到底意味着小凤仙终于毅然决然叛变袁营,还是蔡锷直到此刻方知她根本不是卧底?这显然就不如:蔡母以门风家规大闹宫堂的脱困巧思,以及一面听戏蒋干盗书一面蔡府被抄搜出文包的古今互文——也对应了江朝宗说蔡锷是“头上长着反骨,肚里揣着三国”。……三星半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载知音最难觅
童年,郑州,影院?
“将军拔剑南天起,我做长风绕战旗”——怎奈七尺之躯,已许国,难再许卿!
九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谢铁骊掌舵,陈怀皑辅佐。二人深谙中国古典文化,无论是意境营造还是细节塑造,都显现出细腻、幽远的民国意境。“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借风云人物的感情线重塑历史变幻,这种对电影与历史的双重探索值得肯定。王心刚演艺生涯后期的代表作,为戎马一生的将军增添了几分文气,想不出同时期谁比他更合适。
這才是中國的電影。
误打误撞,竟是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
小凤仙自蔡锷将军去世后,先嫁给东北军的一位师长,从北京移居沈阳。师长死了,她改嫁给一位姓陈的厨师,住家于沈阳市一座平房里。邻居叫她“陈娘”。解放军占领沈阳。这年小凤仙已48岁。先是进一家被服厂做工,以后给人当保姆。文革时她年过70,丈夫已死,孤苦伶仃。1976年,76岁之龄病故。
将军拔剑南天起 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这样含蓄的爱情故事,比现在那种自由奔放的好多了
张瑜的小凤仙比杨颖的靠谱多了,王心刚、英若诚演得也颇有民国范。在81拍一个民国年代的爱情故事,在当年来说,应该算是突破,但人物还是有点脸谱化,叙事也比较老套,今天看来显得过时了。
小时候不懂政治,所以看来没意思
因为古琴而看,结果热泪盈眶了。知音之恋,最是刻骨铭心。
高山会流水、古琴会知音,弦断人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