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只看电影,国产电视剧能让我一口气追完的这是第一部,还是我在2020年2月疫情期间看的这部2012年的作品。该剧代入感非常强,以至于我在观影过程中时常按耐不住感叹编剧厉害,导演厉害,演员厉害,看完后念念不忘,翻找原型人物未果,终于看到编剧在开机前致剧组的一封信,完全可以说是编剧做的导演阐述了,写得非常真诚。借此再度转发,我相信这部剧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它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中国谍战剧里程碑式的作品。
(转)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4dd4e0100y2il.html
开机前给主创人员的一封信
——我们是出身高贵,气质脱俗的公主,不是看人脸色,投其所好的小三儿 过一段时间就要开机了,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感受。我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东一嘴西一嘴,天马行空。这样感性地交流,或许更有助于我们之间的沟通。这里面有我的编剧阐述,亦有我内心深处的偏执和梦想,我都毫无保留地说出来。 先说说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部戏?我创作这部戏之前,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冲动缘于我对历史真实的向往。我要把当年自己埋在厚厚的资料堆中追寻历史真迹时的那种感动,传达给观众。 从前我一直生活在黑龙江,多年来对满洲国时期的历史素材非常感兴趣。当年的腥风血雨,残酷和悲壮屡屡让我震憾。这些震憾来自于真实,来自于史料中那些貌似无心,却掷地有声的对真相的描述。而我们现在所有关于东北的影视和小说作品,大都是虚假的,造作的。一部份缘于僵硬的历史观,一部份缘于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不了解。我要写一部特殊背景下的情感故事。写一部以人性的真实为出发点的谍战故事。 “真实”是它的生命和本剧存在的基础。无论事件,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都要有深刻的逻辑和行为依据。在这部剧中,从某种意义上,“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谍战也有谍战的逻辑。飞檐走壁,使双枪,玩飞刀,满嘴吐钉子。一有危险,主人公永远能顺着下水道逃走的谍战戏已经令人作呕。我想做一部真实的,深刻的,有人性基础的,有情怀的,带着饱满情感的谍战戏。 以往我们一涉及到谍战戏的创作,就仿佛进入了“谍战系统”,里面的人因为缺少人性的基础而苍白无力。事件波澜起伏,而人物千篇一律。事实无论他们有多了不起,他们也是有着人类普遍情感的英雄,而不是超人。 媚俗只会让我们离观众越来越远,随波逐流只能加速死亡。要想起死回生,惟有我们这些创作者要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恪守一些自己的东西,否则千篇一律,不寻求突破,没有特点,缺少个性的作品,一定会淹没在潮水一样涌来的谍战戏大潮中。把危机转变成机遇的,恰恰就是创作者们的想法。 针对目前谍战戏制做低劣,胡编乱造,我试图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当年东北的十四年沉重的历史。我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尽量还原当时满洲国时期,东北人,东北社会的真实状态。 本剧中所有的细节,资料,满洲国警察机构,宪兵,保安局各科室配制,均尊重历史事实。关于乌苏里虎计划,民生团事件,以及共产国际特科,放火团都是有充分的史料依据。力图还原当时的时代和社会氛围。 剧中要有那种“殖民地”味道,不能土。比如列车员,侍者,都有很讲究的制服和衣着。当时随着统治的加强,日本文化已经渐渐占据了主流。行事认真,一丝不苟,是那个时代的殖民地特征。日本式的庄重感,仪式感,在拍摄的时候要有所体现。比如警察厅全体升满洲国旗,奏满洲国歌的时候,一定要拍出那种味道来。不能水。 在制作上,本片应该拍出它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影调冷峻,风格深沉独特,要有一种“大片感”,要有区别于一般普通谍战剧的独特影调。因为情节的冲突和情感比较浓烈,内在,所有演员的表演的时候应该内敛为妙。 表现风格上,镜头要切的碎一些,特写不妨多一点。形式上要把节奏提上去。没有短镜头的“短”,就体现不出长镜头的“长”。 影视风格上,万万不能媚俗。我理想中的影调,应该是有一些电影《教父》或者《辛德勒名单》的那种感觉。是一种诗意的写实主义。当然电影和电视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我们只是借鉴。在电视剧表现规则的范围内,保留一些与众不同的追求。 导演应该给演员以更大的表演空间,多让演员演,而不仅仅是多让演员说。 要诗意的表达。要用现实来表达诗意。而不是刻意地,造作地表达。 哈尔滨当年是个号称“东方小巴黎”的城市。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犹太人公墓,马迭尔宾馆等城市的特点要在拍摄的时候尽量表现出来。包括雪地,冰河,森林……要拍出北中国的大气和深厚。 服装,美术切不可土,要洋气一些,要讲究一些格调。音乐可以有一些异国情调,亦符合这个由各国移民组成的国际化都市。 满洲帝国的黑色警察服,国徽以及皮靴等,亦要恢复当年的气派,质地要考究一些,不可和从前抗日电影中的“黑狗子”的服饰一样。 另外,无论是敌人还是自己人,坐在这个牌桌上的人没有一个是蠢货。同是行走在刀刃上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没有高下之分。甚至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善恶与对错(我们想到的东西,不用刻意去表现,观众亦会感受得到)。 无论片中任何一个角色,首先是人。他们做事都要有充分的心理依据。所有的人物,都是立体的,复杂的。对我们讲述者来说,无所谓善恶与对错。这样的评判让观众去做。这方面,我们有理由保持沉默,做到叙述者先把自己隐藏起来。 细节的真实,逻辑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将是本片不懈的追求。 往大里说,我们要创作的是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这部作品,过二十年甚至更长,它都不会过时,它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好的作品,扎实的作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 从世界观上,历史观上,我们要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摒弃从前意义上的好人与坏人,邪恶与善良。尽量去恢复那个史诗般时代的画卷。至少,在五十年后,我们回头看起来,不会因为它站在一个偏狭的历史观上而遭到后人的诟病。这个故事,我们创作者要站在更客观,更公正的视角上去讲述。对那些满洲国的警察,对那些各为其主的日本人,对那些痛恨斯大林暴政而去参加行剌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我们亦要客观地描述。不丑化,不歪曲,我们更多的时候,是个冷静的描述者,就仿佛小说创作中的“零度状态”。我们一定要从偏狭的民族主义,短视的历史观中清醒过来。只要摆正态度,观众才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拍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想着这样的标准:将来这个片子可以拿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美国和欧洲去放,亦不会在意识形态上受到观众们的排斥。我们不要带着仇恨和偏见去讲这个故事,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视点,历史观,明显高于那些同类题材的电视剧,我们保持公正,同时又不去触及广电总局的那条红线,就不会有审查通过上的麻烦。这是我们这个剧与众不同的地方。高彬,刘魁和那些日本军官和政客亦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格。这些人物里不应该有太脏的人,太下流的人。龌龃的境界与低俗的思维方式,会让观众感觉到低级和不可爱。就好比观众会对盗亦有道的乱世枭雄产生敬仰,也不会对下作的,鸡鸣狗盗之徒分一点尊重。 间谍是一个人格分裂的职业。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所有这张牌桌上的人,都在做着身不由已的事。都是各为其主,要从一个更长远的历史来看,更是无所谓是非对错。每个人行事,都有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对于日本时期的统治,事实上我们只要真实的描述,不去夸大和变形,其产生的震憾也许更大。日本人的罪行要用举重若轻,不经意的方式表现。那样更真实。 我们在剧中客观展现和恢复那个时代的原貌,就足以让人惊心动魄。如果再去渲染,可能戏就过了。 我再说说主人公周乙。这应该是剧中最有光彩的人物。他应该是个在以往的电视剧中从未出现过的人物。他深刻,不肤浅,他有思想。这是他的人格基础。将来感动观众的,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他心中的“爱”。 这是个四十岁左右,是个优雅的男人。他看起来像个绅士,洋气,体面,不动声色。长着一双冷漠和阴郁的眼睛。脸上的表情复杂而细腻,冷淡而高傲,有种说不出的味道。这是个有独特魅力的男人。无论身着便衣,还是穿着满洲帝国的黑色警察服,他都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魅力。 任何时候,周乙都是儒雅的,儒雅是他身上的符号。任何时候他都不能丢。包括和顾秋妍的冲突,他的表达都是安静的,隐忍的,永远不要失态,不要气极败坏。任何情况下能从容安静,不动声色,才是他身特有的气质。 他是从小受过俄罗斯贵族教育的人,有较深的艺术气质,他要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他看似有些冷漠,但不残忍。他甚至回避那些酷刑的场面。他对部下很尊重,很少用刻薄的语言,这也是他在警察厅内部“德高望重”,“不怒自威”的人。他个性孤独,偶尔会很高级地幽默一下,却不善表达情感。但从他对狗,对孩子的态度上,表现出他柔软的一面。我觉得我们在这个人物身上发力,可能要和一般的谍战片有着非常本质的不同,我们在剧中努力要做的,不是要刻意表现他的“无所不能”,反而恰恰是要无时不刻地表达他心中的“善意”。对于一个刚强的,有力量的,在残酷环境下困兽犹斗的男人,因为故事本身的情节已经使他变成了一个英雄似的人物,更多的时候,我们要下功夫的,却恰恰是应该表达他内心中的善意和爱。就好比一个有着阳刚之气的男人唱歌的时候,他再去刻意表现粗犷和野性可能就会“过”,可是他如果表现“脆弱”,反而更能打动人一样。 周乙是一个高度克制和沉着的人。任何时候他都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他知道在这场残忍的游戏中,惟有谨慎和冷静,以及关键时刻的无情才是生存的最高法则。他看起来似乎有一种时刻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事实上,他正是用这样的表情来掩盖丰富的内心情感。 在顾秋妍的眼里,他是个少有情感的人。顾秋妍不喜欢他高傲,冷淡,无情,一切仿佛公事公办的样子。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顾秋妍都对他保持着深刻的误解。随着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的逐渐展开,她才理解这个男人心中的力量,隐忍和大爱。 周乙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孙悦剑,他对妻子的忠诚,使他对别的女人没有任何非份之想。 他对顾秋妍由刚开始的挑剔,淡漠,后来演变成一种兄长般的爱,这种情感即专横又慈爱,随着岁月的流逝,感人至深,令人荡气回肠。 周乙是个殉道者,是个高尚的人。他是深刻的,不是浅薄的。他内心里没有那种匹夫之恨。他是有境界的人。他内心深处的支撑点不是仇恨,而是爱,是对祖国,对人类的一种超凡脱俗的伟大的情感。他是那个时代独有的人,是烈士,是英雄,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只能仰视,不能复制的人物。他内心里没有老魏那样的仇恨。没有你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你一脚的匹夫之勇。他是个高尚的人,是真正的为普天下劳动人民得解放而可以牺牲生命的那种极端的理想主义者。是那个时代带有鲜明悲剧感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牺牲品”。(私下里的话) 他含蓄而儒雅,就仿佛是我们生活中那些经过历炼的,深沉的人。在人格上,他是个可以依靠,可以托付的人。如果没有政治立场,他在警察厅中,是一个受人尊敬,让人敬畏的“大人物”。任警官不由自主的亲近他。刘魁对他也有一种对兄长似的敬意。 他是殉道者,是个为了理想,为了高尚的情感,舍身喂虎的人。他看起来冷峻而温和,他绝不是那种残忍的杀戮者,他从不动手打人,刑讯犯人。那些打打杀杀的事情,都由别人来做。他是尊贵的,是有王者风范的人。 这让我想起纳粹名将隆美尔曾经写过一个自传体的文章叫《没有仇恨的战争》。隆美尔这个人很特别,他把战争当成了一门艺术。他不仇恨敌人,他把战争视为一场伟大的游戏。二战后多年,他的对手英国人把一艘战舰命名为“隆美尔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敌人的名字命名的军舰。隆美尔对祖国德意志的忠诚,和他的优秀的军人品质,他的信仰,赢得了敌人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我希望周乙是这样的人。他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但却有着英雄般的境界。他是一个为信仰改变自己天性的人,他的本质是隐藏在心中的爱。 以往的谍战戏,里面的英雄是有仇恨的,恨敌人,不共戴天。但是周乙没有那种直接的仇恨。或者说他的仇恨不映射到具体的人。比如他和高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敬畏,相互钦佩,亦师变友,但又你死我活的状态。 周乙的人品,他的老练,他的能力,他恪守的原则,他的勇敢和无畏,他的智慧和机警。所有人,包括日本高层,包括警察厅长,包括高彬都是对其有所退让。他的强势表现在他无以伦比的智慧和能力上。他是个用目光就可以击溃对手的人。 另外,剧中要展现一种全新的日本人和满洲国警察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绝不是我们以往在电视中看到的,日本人随便抽黑狗子耳光,动不动就“八嘎亚路”式的卡通状态。日本人能够统治满洲国十四年,如果靠的就是这个的话,那不是太幼稚了吗?事实上,日本人当时和满洲国是一种貌似平等的,但实际上又不平等的关系。日本人表面上是给满洲官员面子的,甚至很客气,很尊重。但涉及到日本国利益的时候,他们又绝不会手软。他们的力量是隐藏在温文尔雅的表相之后的。当时日本人在满洲国是老虎,老虎平时不总是呲着牙的。 以上这些貌似不经意的细微之处,处理好了,却正是这部片子的独特之处。它事关整个影片的气质,所以单独拿出来说一下。 我觉得可以相当大的程度上淡化表演。只是闷住那股劲儿就行了。因为周乙永远都在风暴的中心,他不动声色,但所有的故事,情绪,都围绕着他来展开。所以更需要内敛。我觉得影视也好,小说也好。很轻的情节,要用力,很重的情节,却要轻描淡写。这样一来,张力就出来了。味道也出来了。比如教父,马龙·白兰度出场时候并不展示他的强势,他只是一个抱着猫,在和一个棺材铺的老板不断抱怨的老人,但你会觉得这个老人非常重要。他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一下子就把这个人衬托出来了。这个出场有演员自身的魅力,也有编剧导演不经意的设计。风暴的中心永远是安静的,但是安静并不意味着没有力量。我想说的是,因为故事的一切都是围绕周乙来展开的。周乙这个角色在剧中,要有最大程度的内敛。 周乙是个有深度的,有思想的人,他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也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没有必要在高彬面前表现自己是个忠诚于满洲国的人,也没必要用假残暴来表达对共产党人的仇恨。如果那样,劲用过了。这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简单了,就低了。 高彬也没有愚蠢到见周乙”收拾过”几个共产党人,就把他视为亲信。他对周乙的观察和怀疑,恰恰是因为周乙没有刻意地去掩藏什么,才让高彬一次次无功而返。 现实中人和人的关系,往往比影视中更复杂和立体。这方面,我们还是要保持住作品中这些与以往电视剧所不同的东西。 在影视中塑造一个生动,深刻的人物是最难的。脑子里想象的人物和定位,在通过剧本表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产生了变异,或者因为我的功力不深而显得模糊。所以可能还有进一步的交流。 这个人物要是立住了,什么就能立住了,观众也会在他身上倾注自己的情感。人物乏味无趣,没有深度,观众也会失去欣赏的兴趣。 在这个作品中,我倾注了太多的东西。我想把他打造成一个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东西,不想匆匆忙忙把他唬弄完了。我有信心,把他打造成谍战戏中的一部经典。 有时间我再把周乙和所有剧中人的关系,再逐一剖析。剧中其他的人物事件都是紧紧围绕着周乙。他们面对周乙时的不同反应,也将是塑造这个人物不可或缺的浓重笔墨。 让周乙这个人物成为新中国影视剧中最有魅力的人物。事实上,人物是最重要的。周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人物与事件,都是映衬主人公的底色。 周乙与顾秋妍。周乙与高彬,周乙与孙悦剑,周乙与莎莎,周乙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周乙与老魏,与任警官,与鲁明和刘魁,甚至周乙与春三儿,将来都要一一列出来题目来,独立成章,和演员们逐一交流,这个工作要很详细,包括他们惯用的肢体动作,生活习惯,表情方式,我们都要一一设计。周乙与他们之间是怎么样的情感关系。他们在各自心目中有有什么样的位置,他们之间情感关系的微妙变化。全都要做很深的功课。要具体地分析每个人物。让他们呼之欲出。这里面大有功课可做。 要有深度,要有文学性。不能用庸俗电视剧的拍法。 要自信,不要去迎合。我们不去诌媚观众,不以低级趣味为卖点。记住了,我们是出身高贵,气质脱俗的公主,不是看人脸色,投其所好的小三儿。 想看到廉价的煸情,血腥,暴力,猎奇,洒狗血和感官剌激的观众,对不起,在这部片子里你会失望。 总而言之,创作者的“心中有”,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此戏成败的基础。如果连我们都想不到,观众就更不可能感受得到了。 创作者一旦行动起来,就不要去考虑市场。市场不是你能考虑的事情。不要被低级的片面的“市场观”所左右,附加值最高的东西是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才是最商业的。好多天天在嘴上挂着商业,句句不离“卖点”的人,他们常常是失败者。他们最多是小贩子,不是真正的商人。 事情已经开始往好的方面发展了,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住自己的激情,信念,坚持和诚恳。 我相信好作品一定是这样诞生的。 此致 全勇先 2010年7月28日
电视剧的前半部分吊起了我很高的胃口,留下了很多在我看来应该是为后面故事铺垫的伏笔,然而后面就没有然后了,令人看完无比失望。这些情节包括:
1、刘妈。渲染刘妈多么多么精明,有很多个镜头表现刘妈私下留意周乙家的私事,然而刘妈最后被辞退了,什么情节也没有?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2、顾秋妍的真实身份。顾秋妍在佳木斯医院生孩子时用了真名,被周乙批评留下了巨大漏洞,我以为这是后面要被发现,然而怎么来弥补这个漏洞,然后什么情节也没有?
3、任长春。任长春在剧情中一直在表现和其他人多么多么不一样,又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又不认同日本和满洲国那一套,又一直给周乙表忠心感谢周乙这么关照自己。在周乙发现他可能会识破孙悦剑的真实身份时,竟然就安排顾秋妍把他杀了?那前面表现任长春这么多正面形象是要图什么?
4、任长春的死。高彬都发现了杀他的人是个女人,也觉得他的死很蹊跷,然后呢?然后没有调查?没有怀疑?这个事就这么过去了?
5、高彬在共产党内的卧底。第一个卧底是老邱,但是在最后部分还有一个卧底,是他提供了孙悦剑是共产党的消息,最后几集周乙和老魏见面时还提到,自己的方案可以把这个卧底挖出来,然后这一茬就没再提了?
除了情节,高彬和顾秋妍的形象塑造得极其失败。高彬的形象失败在于,除了周乙一直说他可怕,完全没感觉他哪里可怕,是推理能力牛逼?侦查能力牛逼?细节观察细微?什么都没有表现。顾秋妍更是一大败笔,她完全无逻辑的固执,有时候看着像个傻逼。剧情最后坚持不送女儿出国,完全找不到任何逻辑。所以看到她出了问题,导致丈夫弟弟的死亡、导致女儿的失踪时,心中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
当然,最最令人失望的无疑是这个电视剧的结局。我可以理解,要通过男主角的死体现悲壮一类的情怀。但情怀不是这么体现的吧?周乙和老魏说自己这个计划时,说这个计划有点风险,还神神秘秘地说让顾秋妍假投降,可以挖出高彬在共产党内部的卧底,还说这是给高彬的最后一剂毒药。这让我无比期待是什么绝地翻盘的计划,直到看最后一集前我还在期待这种情况下周乙怎么翻盘。结果周乙就是一个单纯的送死?他的死换来了什么?是高彬被扳倒了?还是潜伏在共产党高层的一个卧底被挖出来了?还是给组织留下了什么价值极高的情报?什么都没有,就是顾秋妍和莎莎被高彬放了而已?说白了就是自己换了莎莎一命?
如果把这个局定义为情感剧,没准还能给个两星,定义为谍战剧的话,给一星我都嫌多。
区别于其他剧集 连结局都那么的冷 都那么静
一开始片子气氛控制得很好,但看到后面,故事设置上的先天不足阻碍了更深的情感认同,感觉编剧对于人物的性格描比较擅长,但对谍报这块的功课似乎有所欠缺,内外勤不分,老魏及通讯站的定位很模糊,周既然已负责谍报,那发报应由通讯站负责,顾的定位应该换一下,而且后面戏绷得太紧,高潮太长导致无力
平静的。冷静的。不矫揉造作的。质感的。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 只怕猪一样的队友 老高城府最深 老周这边猪一样的队友完全限制了自身的发挥 片子细节经不起推敲 编剧意欲何为 靠演员撑起一部漏洞百出的电影 这模式怎么看怎么像十多年前的国产RPG
我是张蜀黍的脑残粉!
制作精良,好剧!
如果我问周围的人-信仰是什么?得到的几乎都是嘲笑的言语和讥讽的陈词滥调。这部剧让我明白了:信仰不是口号,不是仇恨,不是权柄,更不是书本。信仰能让人站在悬崖边,勇敢面对的力量,但信仰是什么?
替我爸打个分,我爸喜欢看
分分钟想打死宋佳怎么破?智商怎么会下线成这个程度……
有个好的开始,却没个好的结尾。。。小宋佳在里面就是个搅屎棍,把人都搅和死了,她也消停了。。。
张嘉译到哪都是那种走路姿势啊……
顾秋妍据说是苏联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特工,可是除了发电报,会说俄语之外,没看出来她还会干点啥?从头到尾,她的表现完全就是一个脾气倔强、感情用事,想一出是一出,小资产阶级妇女的24K纯外行,跟剧中的人设完全不符。顾秋妍的胡闹,最后把自己、周乙和莎莎都陷入敌手,我地下组织被严重破坏。整部剧从一开始到结束,就是顾秋妍不断闯祸,周乙不断帮她擦屁股的狗血故事。
关于结局的几点疑问,一个充满着布尔什维克小资情调的女人能否陪伴像周乙这样的顶级特工完成任务,周乙最后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周乙是一个殉道者还是一个坚定的国际无产阶级战士?如果不是结尾,此片妥妥的五分。高彬:这是为什么? 周乙:信仰。 高彬:信仰?你连你的同事都杀害,净干那些令人发指的事情。马克思所有的承诺,你们共C党根本就做不到,看看斯大林就知道了。 周乙:一定能做到,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新政府,没有皇帝,没有权贵,没有剥削和压迫,不会丧权辱国,让人民,能够有尊严的生活,新政府,不会奴役人民。 高彬:幼稚。 周乙:没有理想的人,都会认为别人幼稚。我们做到这些,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也许一百年。 高彬:一万年你们也做不到!
有些情节让我紧张到不敢看的地步,又不时大段大段的对白宛如话剧。这样的一张一弛营造出高度的真实感,人物形象无论正反都相当丰满。结尾有点遗憾但比《黎明之前》符合情理,堪称国产谍战剧巅峰之作。
三天全看完了,我已经好几年没这么看过电视剧了,无论是风格,剧情、台词、演员都非常非常喜欢!!!!看完觉得自己过得好空虚啊~~~
没看过潜伏,感觉这片挺好看的。主要老张演技好。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尼玛这个女人真奇葩= =。
张嘉译演的真棒。故事情节还算紧凑吧,就是结尾操蛋了点,最后周乙的牺牲也太没多大价值了吧,莎莎和顾秋燕救出来了吗?!
老张演技越来越如火纯青了有木有 虽然剧情有点狗血 女猪脚的存在简直就是败笔
周乙太完美了,内敛睿智儒雅坚定……,他撑起了整部剧,无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