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年前的产后妈妈,看《塔利》预告片时,最吸引我的是它所营造的“真实”:疲惫而身材走样的马洛,一方面要应付繁重的家务,一方面要忍受巨婴般的老公,一方面还在悲叹自己人生价值的没落,更不用说有两个各有问题的大孩子得管。塞隆女神自毁形象,变胖变丑不是第一次,却是我最感同身受的一次。
我觉得最真实的地方是,马洛深夜一脸生无可恋地吸奶(她还用的双边吸奶器)。凌晨四五点被奶胀痛,你得拖着疲惫的身子,拿出吸奶器,打开灯,听着吸奶器呜呜地鸣响,看着瓶子里慢慢积满奶液,然后拿出储奶袋,写好时间和容量,将瓶子里的奶倒进去,将储奶袋封好放进冰箱冷冻室,再洗好吸奶器上床睡觉(此时困意已然全无)。
这片(含预告)给了产后妈妈们一个多么美好的幻想啊:当你为带孩子疲累不堪时,从天而降一个又暖又甜的妹子,能带娃又能做家务,最重要的是还特别关心你,和你仿佛有天然的默契。没有狗血的婆媳带娃矛盾,没有巨婴一样只会打死人(僵尸游戏)不懂照顾活人的老公的干扰,只有这个清风一样的妹子照顾着你、安慰着你、懂你的一切难处。片中有一小段是老公出差,塔利和马洛一起带娃做家务的场景让我幻想了一小会儿。
预告片里暗示的女女暧昧并不是噱头,马洛确实对塔利有着未曾明言的欲望。只能看深夜牛郎真人秀获得些许安慰的马洛,看到无意中脱下外套小腹平坦的塔利,那种不自觉的清新和性感啊,感觉像一阵和风吹拂般愉悦,马洛说塔利像某个说日语的牛郎一样,塔利笑着回了句日语。塔利让马洛和宝宝晚安吻,顺便说了句“我们也一样”时,这种有意无意地挑逗更让马洛心神荡漾。更不用说马洛在酒吧直接向塔利坦陈了(虽然只有一句)年轻时候唉过一个女子的往事。
按照这一路暗示,我看到马洛在酒吧里奶胀痛到不行,塔利手忙脚乱地冰敷时,心里一直在喊:快去吸呀!经验告诉我们,涨奶时候,成人有力的吸吮可以代替婴儿的吸吮,达到缓解奶结奶痛的效果,要是硬按那是超级痛的。当然啦,如果真演出这样,那可是太暧昧而情色的场景了(塔利不是还说“一整系列porn都是关于产后妈妈”么)。
可惜啊这一切只是黄粱一梦,谁让塔利是马洛臆想出的年轻版自己呢?难得出去偷闲喝个酒,因为太劳累而车祸,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车祸让丈夫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马洛回归家庭,夫妻其乐融融?
真是全世界都欠产后妈妈一个善意的安慰啊,连一丁点幻想都不肯给。塔利仅仅是马洛的幻想,之前那些完美的家务都是马洛一个人做的,马洛还得兼职穿上制服给老公性爱的新鲜感,马洛车祸之后还得继续干活,丈夫也就是顺便搭把手而已。真是,唉,真是。产后妈妈就活该这么惨、这么累吗?难以想象这是《朱诺》的班底,《塔利》竟然如此保守地回到主流。
我认为《塔利》还是不够激进、不够大胆,既然是电影,就要再往深里走一步试试看。我设想的结局是:丈夫对医生说出马洛的名字是“塔利”,马洛躺在病床上闭上眼睛,镜头切换到家里老公抱着孩子,然后是马洛背对镜头做饭的样子,塔利慢慢从后走来,环住马洛的腰身,脸温柔地靠在马洛的肩头。镜头正面,马洛闭眼轻唤“塔利”,塔利笑了:正是我啊,维奥莱特·塔利。
嗯!我觉得这才切合主题嘛,马洛因为过度的劳累和抑郁,车祸不治身亡,在幻觉中和塔利真正地在一起,其实塔利不仅是她对年轻时候自己的想象,更是对她对年轻时候恋人维奥莱特的想象啊,然后加上塔利的名字,真的就是call me by your name了!
我对编剧设定马洛的车祸只是唤起了老公的“责任感”,该干的活还得干,顺便还走了一把美式家庭温馨风格很不满意,这样看似温馨,其实更让观众绝望,让马洛去世才足以警醒,让马洛在死后的幻觉中得到女女之爱的抚慰。
还是看看塔利饰演者麦肯兹·戴维斯妹子的《黑镜》s3e4吧,虚拟现实中的女女恋情,最终在虚拟中达成永远。是《黑镜》系列难得的温柔结局。
当然啦,如果看了《塔利》感到恐婚恐育,就看看娜奥米沃茨阿姨的《吉普赛人》缓解吧。看看闹米阿姨如何完美hold住老公孩子,顺便在酒吧里撩撩小老虎,实在是人生赢家。
第一次看到把亲子关系比作藤壶和鲸鱼,或者藤壶和船。前者没有害处,后者船却会被毁灭。在人类伦常中,没有人敢比作后者,想都不敢想。这真是石破惊天。
另外,大家都觉得片子看了可怕,看了恐婚恐育了,我倒不这么想。倒不是说不可怕,而是说,剧里已经在尽力美化她的结局了。
最后随着Tully轻飘飘走了,女主的精神分裂自动好了,儿子变正常了,老公开始帮忙了……现实中,一旦被逼到精神分裂,基本就是不可逆的了好吗?孩子并不会轻而易举地变好,老公也不会脱胎换骨地成长,一地的烂摊子仍然没有人去收拾。真正的现实中,后面的结局只会万劫不复地更惨。
联想到现在上海经常出现一个流浪女带着幼儿,六月的天还给孩子穿着棉衣,妈妈自己明显精神有问题了,可还是本能地带着孩子。看到的人有指责妈妈的,更多的是心痛和叹息,却又无能为力。
所以妈妈们,你们不是超人,也不要那么轻易地被道德绑架。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资格追求生活质量,但是现实却是有人锦衣玉食活得轻松,就像剧中的弟弟一家。有人却要拼尽力气负重前行,就像女主一样。生活已经够难了,社会对女性无形的枷锁已经够重了,在最后那根皮筋崩断之前,早点学会自救吧!
ps:粗略翻了一下影评,发现有些质疑女主的生活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她“太要强,要做个完美妈妈”的声音。——这个就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了。有这样想法的女性朋友,你要么是要太年轻没经历过,要么就还是很幸运的,不需要遭受那么多生活的捶打,真心恭喜你。
或许真实二字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褒奖。
无论是孕期还是哺乳期,对一个母亲来说,生养一个孩子,精神上的折磨或许远大于生理上的拖累。
电影中很多细节都对此做了逼真的还原。
可想而知,在灯塔国,普通家庭抑或是中产家庭,养育孩子已经剥夺了女性正常的生活归属,能看到自己的儿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而电影中家庭温馨的场面也使得整体的观感不再那么压抑,这个调和让本来一个有点沉重的氛围得到了一丝缓解。
Tully的空降,更像是女主精神压抑的抚慰剂,夜班保姆有着自己情感困境,但是她的出场不仅仅是简单的nanny,她让女主不再画地为牢,虽然丈夫良好的品质和勤恳工作的态度守护着这个平凡的家庭,但这只是生活硬件上让女主有所依靠,真正走出自己的精神牢笼,离不开Tully这个外人的融入。
关于这一点,从女主驾车落水时Tully化身一条人鱼,解开她的安全带锁扣就可以看出。
溺水和人鱼是很浅显的隐喻,不言自明。
整部影片,从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开启一个普通家庭中年女性的生养危机,到最后饱满的阳光洒落厨房案台,和丈夫共同烹调听歌,孩子不再入画,仿佛他们已经长大,没有了羁绊,只有温暖,情节轻淡,但举重若轻。
而在天朝,我们的孩子可能还会遭遇du奶fen,jia疫miao,不过看完这部电影想必很多女性不会再考虑要二胎,毕竟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普通国民不堪承受,美帝尚如此艰难,何况我们,当然,这是后话了。
故事并不惊艳,但是因为这份真实的代入感,让观众感同身受,也许这才是它出彩的地方,也是我们得到的启发。
这是一篇非常非常私人化的文章,肯定会有人觉得我三观不正的。但是,看不惯,对不起,忍着。
Tully这个电影啊,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就觉得后脊一阵阵发凉,心理上难受,难受极了。看完出来,我真的特别特别想大哭一场。我知道这电影其实从心理映射、女性成长等许多角度都可以深入分析,但是我自己已经完完全全被情绪淹没,是恐惧的情绪,绝望的情绪,在我看来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生育这件事上。车祸作为一个情节上的高潮,之后揭开谜底转入结尾,你觉得一切都在好转吗?不,这个困局没有出路更没有退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已经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扔了进去。
电影从女主人公Marlo第三胎临产前讲起。在行动不便极为脆弱的阶段,她在两个大孩子无止境的尖叫踢闹中,挺着孕肚去到学校听着校长一边强装关心地说着”I love your kids”一边坚定地要求儿子退学。”He is … quirky.” 这些外人面前无意义的遮掩和安慰,掩饰不了她在无法讲道理的孩子面前所展示出的崩溃。
紧接着第三个孩子出生,夜夜被哭闹声吵醒的是Marlo,忍受涨奶痛苦的是Marlo,背着婴儿继续去儿子学校和校长虚伪沟通的还是Marlo。而丈夫呢,上班出门前的一个吻,下班回来后逗逗小婴儿,竟已是抚慰般的温柔。晚上只会躺在床上打游戏,还会看着筋疲力尽的Marlo对着餐桌一脸阴沉,”Frozen piazza?” 而两个大孩子只会在制造麻烦的间隙,对着Marlo严重走样的身材尖叫,”What happened to you, mom?”
而之后如Mary Poppins一样从天而降的Tully,像一束阳光一样给濒临崩溃的Marlo带来着奇迹。她年轻、积极、充满活力,打扫烘焙照顾婴儿无所不能。而她也仿佛知音一般无比理解Marlo,在她们的对话中我们逐渐看到,Marlo曾经也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少女,而所有瑰丽的美人鱼一般的梦都不再属于为人妻为人母的她。她或许内心是甘愿承担起这些的,她甚至拒绝接受外来的协助,可是,人总是有极限的。而极限可能会带来转机,但也可能会带来毁灭,更可能,什么都不会改变。
其实非常巧,前一天我刚刚在电话里和我妈妈说起这件事。亲戚家的一个两个月的二胎进了医院,全家鸡犬不宁夜不能寐。我没有情绪激动,我也不是一个那么容易被什么一时鼓动的人,我只是用很随意的语气坦白地说出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想法:其实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要生孩子啊?好不容易有些闲钱有些空闲时间,我做些什么不好,为什么都要搭给一个孩子呢?我妈的回答就是标准答案,听到那句我甚至还笑出了声,简直像微博上的段子一样,只是你忽然发现那根本不是段子而是现实,“那如果都像你这么想人类还怎么繁衍啊?“
人类繁衍从来都不是我的责任啊!我不生孩子世界不会毁灭人类也不会灭绝!!!
近些年来产妇跳楼、产后严重抑郁的新闻屡见不鲜。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刚刚生产后的Marlo被护士严密“观察指导“着尿尿,她愤怒瞬间爆燃。产妇是毫无尊严可言的,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在人均医疗资源无比匮乏的国内,这状况更是无法想象的,而这一点也正是许许多多微博评论中特别提到的。而孩子生下来之后噩梦只会进一步加剧,乳房的主权将不再属于你,而只是一个为孩子服务的器官,日日夜夜挂着挤奶器,和个奶牛有什么区别,而同时还要承受涨奶和被乳牙撕咬的痛苦。而电影里没有提到的,不知道算不算中国特色的,就是无穷无尽的亲戚长辈。他们会像观光团参观动物园一样一遍遍视察着你已没有人样的狼狈生活,然后毫不吝啬地对你生活的各种细枝末节指指点点,而你明明已经精疲力竭却还必须对他们陪着笑脸。而丈夫呢?真的,电影里的Drew已经算表现不错了,现实只会更加残酷。从此对身材走形的你失去兴趣,只会对家务等等不完美的地方横加指责,意见不合是更是只会恶语相向。养孩子的艰辛是你的,逗孩子玩的乐趣是他的,而这一切仿佛都是应该的。
当Marlo对Tully说,“Free spirit is no more amazing.”我仿佛浑身过电一般。我是一个自由的绝对信仰者,在我看来,走入婚姻组件家庭也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如果这个选择会让人深陷泥潭甚至放弃自由灵魂的更高向往和追求,那只能证明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不受管束、不被评判,这已经是我能想到的最幸福的生活。我无法想象有一天我会不再向往自由,那么那一天对于我已经是世界末日一般的存在,我不知道我该如何在那样的世界里生存。我知道,我知道,一定又会有人开始嘲笑我的年轻天真,没错,我还年轻,我还很理想化。可就像我现在甚至完全无法指望到底到何日我才会和一个什么样的人彻彻底底坠入爱河一样,未来我或许会改变现在这样的想法,但那只会是一个更加遥遥无期的指望。
说了这么多,可以归结一点,作母亲是多么的不易多么的伟大。可是说到底,也只是这么一句轻飘飘的赞扬。话都是说给别人听的,而需要承担背后无数艰辛和痛苦的,只有自己。我是一个特别自私的人,我感恩我的母亲给了我生命,但我并不打算用这来之不易的生命去自寻苦恼。天性使然,只要你还活着,你就会为孩子忧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时之事,这是一个持续一辈子的困局。
我真的非常恐惧。我并不是说我就铁了心一定不生孩子,我从不说这么绝对的话,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但我真心希望我能把这份恐惧时刻记挂于心,即使在未来也不要屈从于荷尔蒙作用下的一时冲动,迷迷糊糊地就把自己推进这个没有出路的困局。
(文/杨时旸)
如果说《使女的故事》是针对女性被物化为生育机器后一种抽象的、象征的、未来化的恐怖图景,那么《塔利》或许就是更真实的、可切实感知的、每个母亲都感同身受的实际困境。它讲述了一位三个孩子的妈妈被生活压垮的故事,所以,很多观众——尤其女性观众,把这个故事当做了一种醒世恒言,但这个故事绝不是单纯的展露生育与养育之苦,不是贩卖女性悲戚,更无意于批评其中作为男性代表的父亲的责任感缺失,如果只这样去理解,那就实在太过流于表浅。《塔利》中的故事并没有男女对立,不存在口号和拳头式的表演性女权,也根本没有令人反感的大男子主义,它更多的只是在真实展现家庭生活的真相,一种繁杂的、琐碎的、甜蜜与窒息交替上演的真实图景。生活走到这一步并不是谁痴傻,谁算错,谁懦弱,只是生活本身有时像甜蜜陷阱,让人就想纵身一跃,却发现糖浆之下满是泥淖,而泥淖中又潜藏宝藏。
《塔利》的主角是两个女人,即便再加上这故事里的丈夫,以及三个孩子,但它仍然算是独角戏,其他那些角色不过都是陪衬,都是道具,都用来增添麻烦,制造障碍,而更重要的是,那个夜间保姆塔利更是个幻影。很多人会觉得这故事到结尾处算是一重反转,揭开真相,但实际上对于熟悉这类套路的影迷而言,故事发展到一半——母亲马洛和塔利在后院喝酒畅谈的时候、一起去往酒吧的时候,一切就都已经昭然若揭,因为她们互相聊天的内容、方式、来言去语都明确无误地显示出,这就是自我的独白与剖析,而之后那些两个人愈发契合的知心话与爱好,那些明确透露着“我当年就是你的模样”的言辞,简直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确了一切。塔利是马洛的分身、本我、曾经的自己和幻想中应有的样子,在被现实重压之后,挤压出的一个斑斓的泡泡,放置于自己的旁边,以便能够对话、能够解惑、能够屏蔽现实,能够当做借口,能够增加勇气,能够让自己重整旗鼓。马洛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有些心理问题,第三个孩子又刚刚降生,丈夫忙于工作养家,闲暇时只依靠打游戏解压,马洛不得不困于琐碎,送孩子上学,给婴儿喂奶,独自面对走形的身体、渐渐流失的自信,所有惶惑无人可诉,但生活依旧步步紧逼。
《塔利》并没有批判一方,而歌颂另一方,丈夫在床上戴着耳机打游戏,并不是要用凌厉的眼光去审视他的不负责任,而描述母亲马洛的操劳也不是赞扬母性光辉,生活就是如此,总莫名其妙地就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格局,生活无法像公益广告里呈现的那样,父母两人终日挂着微笑,不知疲倦地与孩子们嬉闹,第二天还精神抖擞地对着朝阳问好,去往公司运筹帷幄,烦恼似乎永不存在。《塔利》中安排了一个这样的对照体系,马洛弟弟一家,有保姆操持一切,夫妻俩只负责表演生活品质,但看起来,那一切更像是嘲讽,那注定不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所以那些情境被展现得造作又扭捏,而一旦转换回马洛与丈夫房子,一切就事无巨细地真切起来。
《塔利》之中有一个有趣的暗示,关于性别,“母亲”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一个超越性别而存在的客体,一旦一个人成为母亲,她就已经不被当做一个“女性”,而只是一个“母亲”,女性所有的特征、欲望、需求都被母亲的身份所遮蔽和覆盖,进而,甚至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权利也被下意识地缩小和隐藏,“母亲”像一个硕大无朋的概念,无限延展,吞噬一切。从这个意义出发,《塔利》的核心则是一个人与这种观念的抗争,以及更重要的——作为母亲的“我”与作为自我的“我”之间的抗争。个人身份与母亲身份之间会形成奇妙的张力,文化惯性、家庭现实与自我意识之间彼此拉锯撕扯,故事中的马洛则代言着文化惯性的一端,而她臆想出的保姆塔利则是内心和本能的一端,她们彼此试探、交锋的回合,就是一个真实的陷于生活的母亲的内心自我缠斗。
游弋的美人鱼是自我的出窍,最终拯救自己,给孩子的心理治疗最终变成了拥抱,幻想的塔利消失无踪,现实的马洛最终还魂,她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应对生活,应对母亲的身份与自我的索求?所以,这故事无关女权抑或男权,更关乎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救赎。
理解马洛每天的辛苦,和对老公的无奈。嫁了个又穷又懒的,除了工作和辅导下女儿的功课就是玩游戏睡觉,还出一张嘴问老婆你还好吗?不好又能怎么样?这么明显看不到吗?不是没有看到,不是不知道,是装不知道。
有人会说马洛不应该大包大揽,可以雇保姆,可以让老公做家务。马洛知道他老公经济能力不行又不想承担接受资助后的责任,去维持他的自尊,所以她没有接受哥哥的资助。马洛没有跟老公抱怨别玩游戏了,照顾下孩子,收拾收拾房间,因为说了也许就是一场吵架而告终,因为老公会说我平时上班很辛苦,就想玩游戏放松下,而马洛呢?她没有放松的出口,也可以说她没找到放松的出口,儿子也受到焦虑的影响,最后就是精神分裂。
好在电影的结局是好的,老公终于开始照顾孩子,一起做饭,马洛休息好了心情也好了,连儿子也不焦虑了。这个老公是最广大老公的缩影,嫁了就嫁了,不然要离婚吗?不现实。有钱又勤快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年轻的女孩,如果爱人是普通人,就要看他是不是能够勤快做家务,如果不做家务,那就要有经济能力去雇人解决这些问题,否则真的要做好辛苦一生的准备,连抱怨都不要有,改变一个人很难的,你不一定会比马洛幸运。
有人会说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赚钱养家雇保姆。且不说保姆质量参差不齐,遇到合适的保姆得多感谢上天。如果不是在轻松的国企工作,怀孕的女人在职场有多难,怀孕带来的生理上的不舒服,孕吐,没胃口,晕眩,失眠,健忘等等,领导同事会有多嫌弃?然后还不只生一个,这个女人要有多不可替代的能力才可以保住工作,薪水才不会下降?
怀孕之后看我愿意给五星,虽然爸爸们都不看这样类型的电影,我还是想推荐它。
等宝宝生下来,希望我不会后悔嫁给我老公。
日常恐婚恐育教育片。谜底揭开的一刹那泪流满面。人生是TM一辆永不回头的列车啊
我会推荐所有我认识的姑娘去看。二十岁的我们都还是小仙女,留她在心里,在我们四十岁的时候会跑来和我们一起度过生命中男人不想帮你或者也帮不了你的难关。另外就是,要有钱要有钱要有钱。
总感觉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点没有拍出来
把孕后人生重重举起而又轻轻放下,依稀看到了“朱诺”和“在云端”的影子。养孩子永远比生孩子更辛苦,结尾的反转算是小惊喜。肥胖走样、一身橘皮的塞隆女王太敬业了!(“过了30岁人生就是凌晨5点的垃圾回收车”,我死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认为自己压根就不应该来到这世界上。可一看到老娘的面庞,还是会触动最脆弱的那根心弦,会给未来的时钟继续上弦。
赛隆女王的搏击俱乐部式育儿法
分类分成“喜剧”是什么心肠?啊?根本是“恐怖/惊悚/悲剧”。看了一下,是《青少年》《朱诺》《瑞奇和闪电》的编剧,一直在坚定地表达各年龄段女性的困境纠结痛苦与快乐。美人鱼梗自然又巧妙,那曾是美人鱼的自己在水中赶来救援的一幕,落泪。真希望男人们都看看这部片子,不要辜负美艳盖世的狂怒姬塞大王增肥45斤,变成如此明晃晃一头壮硕母熊,袒露出长着货真价实赘肉的肚子手臂和腰。【最后丈夫的猛醒太轻飘飘了,还是想代表所有孤立无援的产后抑郁的妻子们揍扁他。
看到豆瓣的高评分才去看的,有点失望。感觉完全没拍出来一个母亲真正的无助和艰难,反转也没什么力度。结尾是一直不管不问的丈夫经历车祸后怕失去妻子,突然就变得参与育儿担负责任了,整部片子就是拍给爸爸们看的吗?
不止婴儿,其实每个大人都会在夜晚长大那么一点点。可他们害怕跌在地上需要搀扶,害怕忘记刚学的意大利文,害怕变成凌晨五点出现的垃圾车。于是他们穿上制服伪装,长出鱼尾逃走,用毛刷安抚不安和躁动。假装坚强的大人们,藤壶对船有害,听觉细胞不会再生,换掉了所有木板,你还是那个勇敢长大的自己。
为了饰演产妇,查理兹·塞隆每天早晨喝两大杯奶昔,并每天设闹钟让自己半夜2点起来吃通心粉和奶酪,最终增重50磅(大约45斤),拍完电影之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这50磅减掉。
看预告时一直以为是一部探讨女性母亲身份的电影,“先爱自己才能爱孩子”之类。看完才发现是又不是,如何成为好母亲只是故事的载体,导演想要探讨的大概是每个人如何与青春,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还是很动人。
属于那种初看平淡无奇但越品越能让人产生共情的小片,即使观看者与片中角色毫无交集,于一部分观众来讲,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种观看者与片中角色错位制造的远近适中的距离而使影片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是那种不止于视与听的美。导演还是挺见功力的,其实就单纯按照前80分钟的故事发展拍下去也行,但硬是峰回路转了一把,如果事先没了解电影的观众必定会对最后那十分钟的“揭晓”而感瞠目结舌,但仔细一想这一司空见惯的设定放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又好像极其合理。另外最惊喜的地方在于,原本会以为又是一场塞隆个人秀,结果Mackenzie Davis的表现丝毫不拖后腿,与塞隆的几场对手戏也几乎不落下风。以及,这片怎么都不该被打上“喜剧”标签啊,看完还能笑出来的得是什么心态...缺憾也有,比如最后的那场车祸戏,再想想其实是有着更好的处理方式来代替的。
今日美式反婚反育广告。在电影院里一阵又一阵后脊发凉,看完出来真的特别想大哭一场。Tully是仿佛Marry Poppins一样从天而降的奇迹,最后却也证明只是黄粱一梦。即使是塞隆一样的大美人也会沦落为一个疯癫的黄脸婆,就这还是在全片完全没有涉及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怕了,不约。
3.5 一部由细节组成的电影,剧情可以说是没有,但也完全不可透,所以还是挺巧妙。看短评说是主妇版搏击会,哈哈。其实多孩妇女的身心健康问题,确实非常值得一说,里面的各种生活方方面面的折磨,看得人心痛,并不得不陷入对未来的绝望。但电影最后还是把格局收小了,解决方法也不太有说服力
"20 is great and then 30 is around the corner like a 5 am garbage truck in the morning"剧本牛逼台词精巧,当《青少年》成家立业。即使是塞隆,精神萎靡大腹便便也很难让人感到性感,为人父母真难。
女主老公真是叹为观止……这跟单亲带着4个孩子有毛区别?
一个只想讲道理却完全讲不到你心里去的一部电影。我和我朋友在电影院看完,同时脱口而出,什么鬼?!差点没睡着,两分已经很仁慈了……
很难不让人想到导演之前的作品,这部电影就像《朱诺》的成年版,像《青少年》的姐妹篇。可就是这样小而普通的格局,让人看到导演和编剧的有心,才更让人体会到成长的可爱与可怕。我们终有一天会长大,那个曾经抗拒年轮的我们,终将在现实的撕扯下,学会面对,莞尔对那个年轻的自己说再见。
有些人总说“那个年代中国的妇女怎么就没这么多事”,可不就是嘛,那个年代可没有人的概念。
trailer太骗人了 我一直在期待她们亲 但最后走向居然是【老婆车祸了 天天打游戏的老公才终于幡然醒悟回头是岸 】excuse me??? 又一次要等待男人来救赎女人?为了MacKenzie我怒加两星 Yorki实在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