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一个界定,这是一部比较写实的包含着惊悚恐怖元素的文艺片。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不是魑魅魍魉来作怪的话,一个小孩子到底有什么样的能耐可以让人坐立不安、惊叫连连?这就是剧情带给我们疑问的地方,电影里的孤儿艾丝特身上真的有些事不太对劲...
这种不对劲的悬疑,让艾丝特一再的挑战我们的道德良知与爱心,一个聪敏伶俐的12岁女孩如何与惊悚战栗画上等号?她的行为究竟是因为我们世俗之下过于狭隘的标准所不容,还是电影技法又一次运用奇观幻觉的特性将剧情拖入非写实的鬼魅轮回之中?这种悬疑在电影前半部大概就可以获得解释,剩下的,观众就存在着对角色危险性的全知观点,一步步看着影片中一头雾水的母亲,跟始终理想化天真思考的父亲,如何被一连串的诡计引入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这技巧倒是非常希区柯克式的,它让影片最惊悚的点在于观众不停的为角色担心、害怕,导致被突如其来的最坏情况吓得忍不住大叫,宛如恶梦成真的恐惧。
但关于艾丝特不对劲的地方却不尽于此,电影前半部解释了角色的危险性,却留下让人最想知道的疑点直至最后才揭晓,事实上,当艾丝特的秘密被发现时,因此而成就了剧情可以被完美解释的关键点。这让观众心理的道德重担可以卸下,因为一切都有了安稳、合理的因果,相当适合不喜欢看得一头雾水的观众。只不过,戏里道德正确的同情可以得到解脱,戏外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又该抱持何种恻隐之心呢?
这部电影实属难得的好片,在今年众多惊悚片中,这应该位于一等片的行列,比起那些纯粹拿鬼魂吓唬人,挑战视觉刺激和心理承受的亚洲系恐怖片来说,这部电影i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丝寒意,更多的是内容的扩展度让人们思考很多问题,从而那种惊悚会持续很久。至少我看完之后,晚上没有睡着,不是因为被吓着了,而是剧情带来的有心而生的本能的恐惧让人窒息!
五星,绝对属于你。
她到底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些隐秘的线索带着观众接近真相,超越年龄的能力暗示了她身上种种疑团,牙医代表年龄。缎带代表伤疤。卫生间的门锁代表身体的秘密。撕掉的陌生男子照片,代表禁忌之爱。打量着与养父John调情的女人,抖落出一个少女不该有的嫉妒:这是成年女人才会有的比较。Esther摘下骨灰黄玫瑰,佯装天真的递给Kate。是她逐渐稳固自己地位时,最有力的挑衅。自残代表了驱逐女主人的强烈愿望。
开场吊足胃口。在女主人Kate的噩梦中,高空俯瞰的血迹,轮椅与地面摩擦的声音被无限放大,拿着录像机不知所谓的丈夫,死在腹中的婴儿。所有被压抑的恐惧,伤痛,无力的挣扎,都显现在这几分钟。残酷的现实阴影,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惊醒,Kate走入卫生间,在镜子中凝视小腹的伤痕,从壁橱取出药物。满面愁容。从一个脆弱、憔悴的母亲的视角开始,让人看到了一个家庭岌岌可危的局面,她因为伤痛而酗酒,因为酗酒而混乱,因为混乱必须服用药物。所以她终将是不被信任的,即便她已经重新开始积极的面对生活。她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她的过去,让他的丈夫选择去相信一个不知底细的女孩。而不是相处了10年的她。
于是,所有的剧情都水到渠成,无需生硬铺陈,她与丈夫岌岌可危的婚姻关系,为了没有消失的爱,而不断悲哀的努力着,他们试图用一个孩子来驱散一个家庭的阴霾,重获快乐。直到Esther的到来。
Esther聪明而孤独。带着古怪的优雅气息。长了一张哥特脸。很难想象一个九岁的女孩,精通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有着与年龄脱轨的成熟和淡漠,更有着成年人都乍舌的残酷和绝情。她巧妙的骗取妹妹Max的信任,在谋杀修女的情节上,天真的Max惊觉酿成大祸,她看着姐姐冷酷的脸,以及毫不慌张的处理现场,拾取赃物,脱下塑胶手套。Max的表情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Max是聋哑儿童,遭受过濒死的意外。她一直期盼有一个天使般的姐姐。Esther的出现让她快乐,并且感到安全。Esther很快掌握了手语,满足她一切无声的需要。所以她听从她。直到她发现Esther是假扮的天使。她从慌乱,惊愕,到哀伤,愤怒,恐惧,因为恐惧而忍耐,掩饰,同时紧张的注视着自己周遭的一切,这一系列的情绪转换,都被一个可爱的孩童,仅仅用眼神表现了出来。
扮演Esther的女孩Isabelle Fuhrman ,演技更是让人不得不称赞。嫉妒,变形的爱,成年人的冷漠, 她用与其年龄极度反差的演技出色的诠释了这个深不可测的小恶魔,据说导演为了这个天才童星,更是花心思重新设定了剧本。可见其惊人的表现力和潜在的,驾驭角色的能力。
很久很久之前,世界上有两群人,姑且称之为A群体和B群体。A在实力(经济和体力上)上占绝对优势,因此A统治着B。然而这种统治的维持非常吃力,因为B群体虽然穷弱但在人数上和A几乎相等,所以A打算使用策略,对B分而治之。A将B群体按听话程度和自身条件分为B1,B2和B3三部分。A对于B1群体不吝溢美之辞,用金钱和权势大肆拉拢,让B1认为自己是统治阶级的联盟。因此为了维持上等地位,对于A所治定的驯化B群体的政策B1俯首贴耳,奉为箴言。B2群体所得的利益虽没有B1多,但比B3强,所以他们也信奉A和B1的思想,循规蹈矩地过日子。B3群体是整个社会中最穷困愚昧也最受压迫的部分,但他们不仅人数有限而且力量薄弱,所以只能在痛苦中挣扎。每当B3因为不堪折磨或不甘命运而做出危害A群体统治的革命性动作时,还没等A发话,B1和B2就已经对其进行狠狠的打击了,因为B3会败坏整个B群体在A眼中的形象,让B全体受到A的惩罚。所以,B3常常为B1、B2鄙视和排挤,他唯一的上升之途就是想出阴谋诡计来诱惑A群体,在A的支持下凌驾于B1B2之上。可以说,B3群体中的人面临两个选择,要不做饱受欺凌的弱者,要不做奸诈狡猾的佞人。虽然这两者下场通常都很凄惨,但总有个别倔强凶狠的极品毅然绝然地走上了后面那条路,在经历腥风血后成为背负一世骂名的风流人物。
A、B可以代指很多社会群体。但此处我眼中的A是男人,B是女人。B1是背着财富名望甚至贞洁牌坊的淑女和夫人,B2是相夫教子,生活规矩的普通女人,B3则是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疯女人”们。这些女人的疯狂之处在于她们没有遵守男人们为其制定的生活规则,离经叛道,走上了浪荡的旅途。对这些人最恨之入骨的其实反而不是男人,而是那些地位崇高的正派女人们,因为她们辛苦维系的与男人之间的联盟很可能被这群一无所有的疯女人打破。男人们对于这些疯女人的态度则反而是暧昧的,他们一面渴望享受后者楚楚可怜的眼神、崇拜的目光、鲜嫩的身体和狂野的风情,一面又害怕这些阴险贪婪的亡命之徒惹祸上身,摧毁他的家国甚至他本身。所以,男人更愿意在享受疯女人的谄媚和身体之后,让正经女人在战场上把她们杀个片甲不流,维持自己统治的安稳和谐。他们恨不得将个别的疯女人订上十字架,鞭尸示众。男人最大的恶梦就是这些疯女人冲破了好女人们誓死守卫的防线打到了自己的疆土。因为他知道她们一无所有,随时准备拼命。而不要命的人的确很难对付。
在《孤儿》中,这个恶梦变成了现实。这个疯女人是多重弱势群体的化身。她既是女子,也是疯子,也是孩子,也是外来移民甚至还是个孤儿(虽然是孤儿和小孩这一点是伪装的,但她在生活中确实受这一身分的限制)。这样一个被边缘到极致的人如果没有心计,不够狠毒,那么等待她的只有在疯人院孤独终老的绝望人生。所以她拼了,她疯狂地扫清所有挡在她和她想要的东西之间的障碍,就算这需要她杀人放火。她从来没有实在的力量来对抗那些掌握她生活的人,她只有美丽、只有奸诈、只有巧舌如簧、心狠手辣才能成为口吐毒液的蛇蝎美人,摆布男人来对抗女人。这场战争直到关键时刻到来之前始终都是女人之间的。这两个同属于B团体的人在打击对方的时候绝不手软但对于A的错误和丑陋却总能视而不见。男主角是伪善的背叛者,但这一点在电影中却表现的并不明显。因为这是一部用男人的眼光拍摄的电影,它反映了男人的极端恐惧(片中的男主角最后被残忍的刺死),它极立去塑造一个女“恶魔”(孤儿)和一个女“战士”(母亲),以此来教化广大的女性(虽然这不是本片的目的,但显然本片是从传统的价值观出发的)。然而,正如在电影中所展现的,二女的战争胜负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男人。当男人站在“恶魔”这一边的时候,母亲即使声泪俱下的哭诉恳求也只沦落成被判断为“酒鬼”的份。为什么母亲在此处完全被父亲和心理医生牵制呢?关键就在于她曾因为酗酒而失职,差点让自己的聋女被淹死。而她为什么会酗酒呢?原因在于她的流产。这两件事都标志着她在“母亲”这个角色上的失败。在男权社会中,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角色的重量远远大于一个女人自我的重量,也是衡量一个女人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准。所以当她在这个角色上失职时,对于她的责难不仅来自于他人(包括她丈夫,她婆婆和她的心理医生,这其中有两位都是女性),更来自于她自己。她不能原谅自己,她特别缺乏自信。她甚至觉得自己做妻子也是不合格的,所以她在一开始没法和老公做爱,对于老公在外面乱搞也一并容忍下来。虽然流产这件事完全不能怪她。但是,就因为这一系列的失职,她的地位动摇了。这种动摇来自于她没有完全扮演好社会赋予女人的角色,她也是男权社会意识形态的受害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和那个孤儿同属于B团体,然而她们却注定要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战,这是由她们的社会身分决定的。我们在看片的过程中可能会完全站在男性的立场上看到一个另人胆寒的女魔头如何在善良的人们当中挑拔离间、制造灾难。但如果把视野放宽一些,去反观电影的视角和刻画方式,就会发现真正被离间了的是被妖魔化和被英雄化的女人们,真正使用策略控制他人的是那群君临天下,书写历史的男人们。当然,这种伎俩由来已久,在所有女性主义论作中臭名昭著。
对于大多数羸弱的B3群体中的人来说,他们根本无法为自己的命运做出抗争。所以才会有许多鬼片让生前脆弱的人死后以鬼魅的形态来实施抱复,匡负正义。这是弱者的意淫,也是人们灵魂中正义之声本能的呼喊。所以电影中许多的鬼魂比人更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同他们比起来,现实中的恶人要丑恶千万倍。《孤儿》中的女魔头不是鬼,但比鬼可怕得多。因为她心怀弱势群体无处宣泄的怨念和对压迫她、扭曲她的社会规则的痛恨。她很强大,强大到可以炮制出一宗宗触目惊心的血腥事件。她又很弱小,在摆布她的命运和社会面前她只是那个在厕所隔间里尖叫着四下冲撞的疯女人。她或许可以凭着从男人那里得到的一时宠幸而上位,但她明白自己不过是个宠物,最终自己的阴谋都将被拆穿,自己总要走上那A和B1联合组织的审判台,被男人订上十字架,被正义的女人视为反面教材。
这部电影不仅制作精良,角色生动而且堪称一部张力极大的性别寓言。它表现了男人对女人恨与怕,也体现了女人对女人的恨与怕,也许还包含着统治阶级对最底层的势力的恨与怕。虽然片中对于女性的妖魔化或神化的男性视角异常偏执,但其中对于女性心理和生存状态的细腻描绘还是令人相当感动的。这样的片子可以有,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片子中才能看到最不要命又最会玩命的人。没错,这通常是女人,被逼到极致的女人。
Orphan的片名充满玄机,它没有使用特指的The Orphan,或者直接使用Esther的名字与海报相衬;单数无特指的Orphan,或许就是影人想要表达的电影寓意:人人内心,都是孤儿。
从第一个出场的妻子Kate说起:物质上,她有着完美的生活:曾执教耶鲁,有一双美丽可爱的子女,成功又潇洒的丈夫,以及背水靠山的豪宅。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她曾经酗酒的过去,失手伤害自己孩子的痛苦回忆,处处对自己讽刺挖苦的婆婆,以及刚刚经历意外流产的经历。后者都是她生命中不可磨灭的 Damage,而与物质上的“幸福”相比,精神上的damage才是无法撤消的。收养Esther这个并不谨慎的决定,看似愚蠢实则有其深刻的根源,Kate对Esther的期待最大,因为她认为Esther是可以在精神层次上弥补她缺失的解药,这也是为什么当Esther开始暴露本性时,反应最激烈/最不理智的也是Kate。Esther的邪恶再次证明了她生活的失败,而对生活充满“补救”的期许时,这个打击不可谓不大。
Kate从一开始就处于“被损害”的状态,Esther的到来更加重了这一切。丈夫John曾经的背叛让他们两人之间总是有所疏离,片中可以看出刻意安排的情爱场景,都充满了“赎罪”感,而非出自内心的爱意。儿子Daniel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出言不逊之余更拒绝与母亲沟通;女儿Max虽然精灵可爱,却因为年龄的限制无法真正理解母亲的痛苦。最经典的是她自己的心理医生,这个普遍被美国人视作救世主的职业,在片中简直是饭桶(从外形到心智),面对当自己的心理医生都不再信任自己时,Kate心中的孤楚可想而知。在医院里当Esther谋害Daniel之后,Kate不顾社会眼光,疯狂向 Esther袭击的那一霎,可谓她精神上孤独的总爆发;而可悲的是,在那一幕中,丈夫/婆婆/女儿全都四散而去,留她一个人在医院的中心被医生强行麻醉,那种被遗弃的境遇,与孤儿有何异?
丈夫John作为一名成功的设计师支撑着整个家庭,从女性角度我其实并不怎么待见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而片尾当Esther引诱他并道出他内心苦楚时,我突然对他产生了同情。妻子与婆婆的针锋相对让他变成了左右为难的夹心人,而拿过去不忠经历来咄咄相逼的Kate让他时刻都感觉不被妻子信任。对待儿子的叛逆,他只能用不情愿的惩罚令父子关系更加冷淡,而对于小女儿的负疚感,让他只能选择溺爱来补罪。不少影迷都埋怨John的愚笨造成了影片的悲剧,可回头看看,整个大家庭中,愿意并持续与John心灵沟通的,只有Esther一个人。虽然这是被预谋的温馨,但对于不知情的John而言,这小小的,持续的亲情感已足够深深打动他。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一而再,再而三站在Esther一边。说到底,他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年男子,在家庭中看似是强者实际内心脆弱的很;而Esther对中年男人的“丰富”经验,让她一下子就成功获得John的好感,在家中占尽上风。在情感沟通方面被家人遗弃的 John,在孤儿Esther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两个子女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也有类似孤儿的处境。儿子Daniel在Esther的问题上十分被动:流产的妈妈因为想弥补自己的精神缺失,在从未与他商量的情况下,带来了素未谋面的Esther作为自己的“妹妹”。片中Daniel在学校中不承认Esther的身份,看似混蛋,实则合理,如果我妈就这么带回一个妹妹来,我估计也要混蛋一下呢。他的乌托邦就是他的tree house,这个完全悬于空中的小空间,是他与朋友相聚,享受私密的世外桃源,而就是这一点地方,也被父亲锁起来惩罚他。片中他经常无处可去的四处游走(也因为这样招祸上身),面对Esther内心胆小又没自信,父母对自己的失望迫使他铤而走险决定单独寻找对付Esther的方法(很多人评论他这样很笨,应该向父母告发Esther就不会有如此多悲剧产生。可试想,如果父母信任他,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青少年又怎会铤而走险?)在医院病房中睁大眼睛却无法说话的Daniel,没有人在他身边,身心的痛苦都要一个人承担,又何尝不是个孤儿?
最可爱的Max是用助听器才能与世界沟通的聋儿,她是一家人中与Esther最亲密的伙伴。虽然年纪小,但她一早就感觉出大家对她的溺爱是源于自己的残障;母亲更是对她过分保护,处处一惊一乍。这种关系虽然美好,建立的根基却毫不平等。哥哥与所有美国青少年一样,沉醉于电子游戏与成人杂志,甚少与她交流,甚至读不懂她在餐桌上简单的“想要牛油和面包”的手语。记得有一幕是哥哥Daniel在她旁边旁若无人地用超高音贝玩Rock Band,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但那对于Max眼中寂静一幕的表达,仍充满用心,让人倍感孤独。片中她多次包庇/帮助Esther的罪恶行为,无疑是因为后者向她灌输的“我是你姐姐”的归属感(详见树屋中修女事件后的两人对话)。
最后再来说super天才的Isabelle Fuhrman扮演的主角Esther吧~她的这个角色,完全可以出个前传再来一部电影,非常深刻!她的一生都是孤儿,虽然在医生的口中她是在”扮演可怜小女孩儿“获取被领养的机会。但实则生活留给她no choice。她的出生,她的病情让她一生只能用一个身份来生活,家庭对她的抛弃令她在医学研究所内受尽折磨;逃脱后,已经成年的她对爱情的渴望原属人类正常并美好的诉求,却因为病情的压力得不到出口。在她墙上那些变态的画作,实际如果从成人角度来看,与以情欲作为创作的现代油画无异,人们之所以觉得恶心 /变态,因为看待她的眼神仍然是对待一个9岁孩子的眼神。正如最后她对John大吼:"Stop treating me like a child!"的失望与愤怒,作为孤儿不是她的选择,是上帝给她唯一的答案。
从另一面看,一个在饭前会祈祷,对音乐与绘画充满天分,外表端庄的女人,在社会上原本应该是要什么有什么的。从出生就注定被剥夺这一权利的 Esther,变态也是正常的;而我分析她的报复心完全是那什么医学所给她造成的,与Mirrors里面的医疗事故酿成的后果相比,Esther都算小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这个影片如果稍微不用心,就沦落成暑假典型的B级片。而拥有Leonardo DiCapro等Hollywood天才级人员的制作班底,将影片从深度上推向令一个层次。值得一八的是,这可是大帅哥莱昂纳多的制片处女作~(我就是为了这个才去看的。。。。。heheheeee)
最后引用一段扮演Esther的演员Isabelle Fuhrman,一个1997年出生的女孩儿的采访做结:”我爱Esther,我不觉得她可恨。一个家庭,为了弥补一个未出生婴儿的遗憾,就把 Esther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难道就是对的吗?说到底,Esther想要的只是爱而已。“
--------------------------------------------------------------
FUN FACT 2013:女主Vera Farmigar的亲妹妹Taissa Farmigar,在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第三季均有出色演出。第一季扮演女儿Violet,第三季目前已经公布出演决定,角色未知。非常有潜力的新人,而走入演艺圈的决定也是受到姐姐的影响哦~ 看来出演同类型恐怖美剧贝兹旅馆的姐姐和妹妹要在2013年的银幕上打对台了。
妹妹非常美非常美哦!~ 十分看好她在好莱坞的发展。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15926/
成长教育给所有大叔控的萝莉们拔草 而孤儿怨给所有萝莉控的大叔们拔草了 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片子的男主都是同一位演员 他命犯萝莉啊
这就是老处女性压抑的结果
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恐怖片了...
看过最好的美国恐怖片。条目论坛有影迷创作的另一版结局,如果是英国片走《黑暗侵袭》和《伊甸湖》的虐心路线,肯定会按照那个版本拍。。。(PS:Esther很有豆瓣文艺女青年范儿!)
看完已经深夜,想说的就是精神病院管理不得当 既然那么凶猛的伪萝莉,那么就应该像飞越疯人院里那样把她弄傻了。还有就是那一家人太愚蠢了,非要领养孩子吗,傻呀还是没事想找罪受啊。这一家子太无辜了,赔了丈夫折了房子,孩子也被那个伪loli折磨的半死,最后就是女人的直觉很准以及男人不靠谱啊
啊啊啊啊好喜欢 最后那一点 去你妈的 谁是你妈!
那女孩儿神情似足章子怡.
美国主流傻大个家庭对斯拉夫民族的具象化恐惧
最后那小女孩儿被踹死了,我猛猛的在台下鼓掌
不要迷恋姐,姐会让你吐血。
男人啊!你们是不相信直觉,还是压根儿就没有啊!!!
尽管后面很精彩,但那个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的女儿真想扇她一耳光...
从此以后,领养小孩需做骨龄测试。
这是我看到的最恐怖的片子没有之一。剧情的巧妙设计,情景的独特布置都让本片增色不少。但是,最让人称道的是主演伊莎贝尔福尔曼这个12岁的小女孩,她演技简直爆表!真是耍得了狠,卖得了萌,装得了萝莉,演得了妓女!娃一定以后会得奥斯卡奖的!
她老公就這么掛了.永遠沒機會說對不起我錯怪你了
让人看着很不舒服的那种恐怖片。。
都说小孩演得好,个人认为,她面相就老,属于本色出演吧。
该男主角应该是本电影里智商最低,情商最低,战斗力最低,生命力最低的人了。。。。
有关部门应该组织恋童癖每年看一遍《孤儿怨》,让他们从此看到萝莉就产生心理阴影。
女主角是天才型演员。不过她应该选择去那种男猪有恋童癖的家庭,一切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