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于公众号:21世纪赛车手。本文在原刊文基础上略有修改)
不知是什么原因,让在德国乌法电影公司(Ufa,Universum Film AG,又译为“全球电影股份公司”)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弗莱德里希·瓦·茂瑙(F. W. Murnau)接受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总裁威廉·福克斯(William Fox)的邀请,参与到于1927年上映的《日出》的制作当中。当时的德国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茂瑙在自己的家乡,早已因“吸血鬼德古拉”电影《诺斯费拉图》(1922)、《最卑贱的人》(1924)、《浮士德》(1926)等作品明确了自己伤感而又技巧感充沛的个人风格。而彼时的美国本土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商业电影,大多都是欢乐而保守的。可能是美国艺术自由的风气感染了他,也可能是美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和资金充足引诱了他,也可能是像格里菲斯一般被加州烈日迷倒(可以到户外取景拍摄),也有可能他只是听从了好莱坞经验丰富的旅德英国摄影师Charles Rosher的游说。不论如何,茂瑙选择离开德国委身于好莱坞片场制度,拍摄出了这部德美两国风格融合感强烈的《日出》。
《日出》在影史上的伟大毋庸置疑。无数次入选影史“必看”、“推荐”电影并名列前茅,也是第一届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最佳摄影”以及“最佳艺术质量”奖的获奖电影。电影因它独特的美术设计和摄影成就而闻名——大量的奇特透视感的场景、梦境般的叠影画面以及著名的轨道摄影录制的“出轨”夜戏。《日出》这部无声电影可以有无数个理由被欣赏,穿越影史永不失其价值。
但即便在美学和技巧上颇有建树,电影却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潜文本,也是电影或者旅美导演茂瑙在影片中无意透露出的矛盾或冲突。主角三人的三角恋故事,流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乡村是丈夫的“出轨”直至对妻子“谋杀”的场所。而当谋杀未遂,夫妻一同辗转来到城市,城市的五光十色便迅速让二人和好如初、信守当初婚姻许下的诺言。电影为描刻“城市的夜景”此刻达到前所未有的极致斑斓和理想。然而这一夜过后,电影又急转直下——返回乡村的夫妻二人遭受到生与死的灾难。电影这几下生硬的转折、明显的分裂感,一直持续直到影片最后朦胧的日出。
这种分裂可以有一种解释。1920年代的美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前进,而美国人渐渐认为生活在城市要比在农村更加快乐刺激。更多本来生活在农村的人向城市迁移,城乡人口差距开始逐渐拉近。而放眼当时美国的电影制作以及电影市场,首先,由于电影院毋庸置疑都是位于城市当中,其中播放的电影理所应当要歌颂城市。而“明星制”刚刚萌芽的电影产业,大多都靠“色诱力”强的女星来拉拢观众和票房。于是乎电影少不了要安排一两个“危险的女性角色”,最好是“来自城市的危险而又风光的女性角色”。
《日出》当中,Margaret Livingston饰演的女性来自城市、穿着时髦、打扮艳丽,但同时她也是破坏婚姻“危险”的化身,不断挑逗着观影者的神经和欲望。据说在茂瑙和编剧Carl Mayer的第一稿故事里并没有“城市女子”这样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是老板福克斯建议并修改的。同样的观感出现在占据影片一半时长的“城市风貌”当中,这里面几乎看不到丝毫悲伤的情绪,或者说几乎看不到茂瑙的个人风格。这也极有可能是福克斯有意干涉为之,可能害怕过分消极的“德国风格”会影响到影片发售情况。于是乎,《日出》当中所有最阴暗的人物冲突都在乡村里,所有场景诡谲、情绪哀伤的茂瑙个人风格也都在那个破败而多灾多难的城市之外。仿佛只有加州的烈日落山后,昼伏夜出的“诺斯费拉图”才会开始行动。
即便电影分裂如此,《日出》给当时美国影坛的印象仍然是独特的、“艺术造诣高”的。不论从什么角度,我们都很难去质疑《日出》的杰出,尤其是置于无声电影坐标当中,让所有看过它的人都不停感叹电影无声也能如此美妙,相较之下有声电影却苍白许多。著名女性影评人Molly Haskell曾经说过(一个大概的意思):茂瑙的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正如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对立,可更多的,后者是前者经常去追寻的一种理想的避难所。
(部分史实资料来自于David Thomson所著《The Big Screen》和维基百科)
声音:无人声,声音(音乐+音响)叙事,渲染氛围、表现人物心理、故事递进。借鉴作曲思想展开创作。台词几乎是无必要的,影像自然地随音乐流动。符号并非视觉的,而是通过配乐给出。钟声作为某种"启示"的元素暗示情节转折,圆号则传达呼唤的效果,不难发现茂瑙简直是按某种配器法的思路进行构思; 几处配乐巧妙化用李斯特《前奏曲》、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施特劳斯《梯尔的恶作剧》等曲目,游乐场一段将对比强烈的多种声源混于同一音轨,类似于莫扎特《唐乔万尼》第二幕结尾的设计,可谓十分大胆的声音处理。
剪辑:出色的叠化、分割画面、拼贴、扣像技术。用叠印效果介绍环境,表现人物心理、梦境与回忆。默片固有的“快进”风格,为了凸显“动作”。字母的形式(用于叙事),例如在男主准备杀女主时候的字母用了“流血”效果。
剧本(故事、角色塑造、结构、对白、情感基调、主题):有爱不会死,这是好莱坞始终为爱情故事定下的基调。主题不敢恭维,老实说就算要我原谅曾经要我一命的家伙,我也办不到重新爱对方。夫妻双方和解是发生在城市的,在他们卧室这样的家庭空间中,城市女人也回到城市。这样,《日出》捕捉到了一个美国人的矛盾:努力协调农业到城市进程的变化而引起的身份巨变。电影中巨大的变化说明乡村的自然价值是可以通过与城市的接触而更新变化的,一个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美国所面临的威胁是可以化解的。现代进程不会毁灭掉美国身份的价值,但是会考验并证明美国人的力量,保证美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发展的经验的连贯。
表演:选角非常合适,眼神不会说谎。默片无台词,演员纯靠肢体动作和夸张的面部表情来表现情绪。
摄影(照明):固定镜头偏多,有些许推和摇镜头。透视法(景深镜头),长镜头(镜头时常+场面调度)。11分钟时的推进移动长镜头接连呈现3个视角。景别以中、近景为主,辅以特写镜头。照明自然,无特殊风格。
美术(场景设计、选景、服装):白富美住处倾斜的桌子和游乐场的场景设计。最后溺水情节的场景设置很厉害。
导演(视角、风格):茂瑙代表作,影史最佳默片之一。好莱坞经典通俗剧与德国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这部影片则标志着默片时代最高艺术水准的文艺爱情片。声音和台词都近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高潮处无需字幕卡亦可让观众理解人物心理,对白则沦落为背景噪音。但也正是在这一年有声片诞生了,历史无情啊。
记得曾经看完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后,为影片的平行剪辑制造的效果感到惊叹。也是从那时起,我认识到早期的电影人对“用影像讲故事”的探究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而这部《日出》则让我看到了未来一百年中电影语言的基本规则。而无论后人对其做了多么精巧的改进,也没有该片电影语言的精髓。 在默片时代,因为没有声音。演员无法通过说话转达影片信息。为了保持整体的连贯性,字幕也是能省就省。这也使得导演必须通过镜头语言尽可能表达出更多的信息。哪怕在如今,同样的信息用影像表现也要比用台词表达高级得多。而这部《日出》就很好的体现了默片时代依靠镜头说话特点。 1.长镜头与透视法 影片上映与1927年。那时候没有斯坦尼康,摄影师想做到手持跟拍是很困难的,但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长镜头拍摄的雏形。
镜头的第一个画面,一对老夫妇在画面右下角的前景。篱笆外墙和与之相平行的道路形成线性透视,并提供了深景深。这时城市女从深景中的房门向镜头走来,当她进入到画面中心时镜头左摇跟随人物。当人物要远离镜头时,摄影机开始跟随人物运动到男主角家门外,整个镜头结束。 虽然在电影初期一个镜头会拍摄很长时间,似乎长镜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法。但这里我们说的长镜头不仅仅是镜头时间,而是带有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的一系列过程。在前半段的静止画面中,导演运用透视原理和演员的调度达到了前景与背景之间的运动关系。而后半部分的跟拍则保持了镜头的连续性和观众的代入感。这是观众回想:这位女子半夜从家里出来鬼鬼祟祟的究竟是去哪?如果这里运用三段镜头剪辑在一起,虽然能表达同样的信息,但这种连续性和代入感却被打破了。 2.分割画面 一般来说,运用复格影像可以为观众带来全知视角,同时展现几个人物的动作。但在这里导演运动万花筒式的分割画面展现了城市的繁华,而万花筒式的画面也和都市灯红酒绿的形象形成对应。
3.叠印效果 叠印效果可以表现人物的梦境,想象或回忆。
男主角正在为是否杀死贤惠的妻子做心理斗争。这时城市女的影像通过叠印巧妙的贴合在男主角的身上。通过这个效果形象的体现男主角在内心斗争时没能经受住小三的欲望诱惑,最终选择杀死妻子。
这里则表现出夫妻俩的爱情,连天使都为他们送上祝福。 4.特写 特写镜头可以有效的突出画面中的重要信息,增强画面的冲击性。在表现恐怖效果上成效显著。
这三个镜头通过对芦苇,双手和小刀的特写,放大了男主角近乎变态的杀人动机。哪怕是非常普通的芦苇都借助特写镜头给观众惊悚的感觉,因为它象征着谋杀。同时也提醒观众,这个重要道具会在之后起到重要作用。
镜头的不断拉近,到最后的特写镜头,观众可以清晰的看到老妇人的泪光。通过这一系列镜头的放大,观众的情感也被放大,也表现出男主角逐渐得知妻子没有死的过程。如果只用最后的特写镜头,情感表达会显得突兀,不连贯。 5.观点镜头
这里比较巧妙的是小三女的主观镜头。导演通过小三的窥视一方面展现村民营救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将观众带入到小三的视角中,通过她得知女主死亡的信息。这大大增加了观众对小三的憎恨和对夫妻未能团圆的惋惜。 6.画面留白制造悬念
在最后的救援戏中,全村人划船寻找女主。这时镜头切到飘在水中昏迷的女主角,芦苇在不断散落,提醒观众时间紧迫。人物划出画面,观众们都为女主角捏了一把汗,大家都期待着丈夫能找到妻子。这时丈夫发现了这捆芦苇,配合着他绝望的面部特写。这让观众没有时间思考,本能的跟着男主角相信妻子已经死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妻子没有死,导演通过留白和剪辑欺骗了观众,制造了情节的起伏。 7.默片中的背景音 有意思的是,本片虽然是默片,但全片还是运用了一些背景音。比如一直贯穿始终的教堂的钟声。在影片开头男主角决定杀死妻子的夜晚,他躺在床上望向妻子,雾气笼罩下的教堂叠化出现,钟声第一次响起。这里的钟声象征着罪恶,也交代了夜晚的过去。
之后在船上丈夫企图掐死妻子,妻子惊吓万分苦苦求饶,此时丈夫经不住良心的谴责丈夫用双手捂住眼睛,钟声第二次响起。它代表着上帝对丈夫的警示,希望唤起他内心的良知。丈夫快速把穿划向对岸,钟声一直响着,每一声都敲打在丈夫的良心深处,让他无地自容又后悔莫及。
第三次教堂钟声把夫妻俩吸引到了教堂,里面正在举行一场婚礼。此时神父告诉新郎要保护新娘不受到任何伤害。此时的丈夫流下了忏悔的眼泪。这里的钟声代表上帝对他的教育,引导他做回一个合格的丈夫。
两人在钟声下走出教堂,代表着夫妻婚姻的重生。
影片的最后,一直为出现的太阳终于升起,照耀在幸福的夫妻身上。预示着爱终究会战胜邪恶,正义的阳光终究会照耀在土地上!
剧情很简单,很适合默片,不需要多少文字提示,就能看进去,也便于影片传播。
2020了,应该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剧情的逻辑性上还是会细思极恐。不过侧面也反应出了当时对于女性的主流价值观,告诉你怎样的女人才有好结果。
通片女主的基调也都是一致的,温柔似水,俏皮可爱,遇事没主见,丈夫为天。1,明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只是自己伤心难过,也不吐露自己心声,不主动解决问题;2.在第一点的前提下,丈夫邀请出去游玩,欣喜若狂,没有任何疑问,当然更不会去想丈夫为什么要约我出去;3.在知道丈夫有杀自己的心后,只是害怕,没有任何自救行动,丈夫在最后幡然醒悟上岸后,也只是害怕,撒腿就跑,也没有任何其他行动,哪怕上车后求救都没有;4. 在丈夫哀求下(给她买吃的,送花,甜言蜜语),原谅了丈夫;5.在理发店里,坐在旁边的男人对她动手动脚,只害怕退缩,没有任何行动,最后躲在丈夫身后 ;6. 晚上坐船返程回家时遇到暴风雨,醒后害怕,没有任何自救行动,反而抱住丈夫,当时丈夫正在使劲划船自救呢。
女性柔软似水是贯穿了整个影片。
对比当今女性的价值观,可窥见一二女性的自我成长史。
电影在开头的情节上人物心理的刻画上很成功,但后面的剧情夹杂了许多的喜剧元素,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艺术效果。电影的摄影在当时算非常厉害,其中一个男主角在沼泽中行走去幽会的一个跟踪拍摄最为出色——一个客观性的镜头到主观镜头的自然过渡。
有爱不会死,这是好莱坞始终为爱情故事定下的基调。男女主角在马路中央接吻不会被撞,最后女主角也不会被淹死。就像同样是默片时代的《七重天》那样男主角在战争中死亡依然可以死而复生,或者是现代的动作喜剧《斯密斯夫妇》那样在枪林弹雨中也可以安然无恙,只要夫妻之间有爱情,他们就不会死。
茂瑙代表作,影史最佳默片之一。①融合德国表现主义与好莱坞古典特质,处处可见欧美互动;②与情妇幽会的长镜头包含主客观视角切换,调度妙绝;③情节悲喜交加,感染力极强,无头雕像,醉酒小猪,结尾拥吻与日出;④叠印与多重曝光外化情绪,大赞;⑤配乐令人动容,摄影美如画;⑥教堂圣光与摇曳律动光影。(9.5/10)
临渊下返照的爱,是人间最美的回光。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默片,每一秒都像情与艺的结晶;它亦是一部诠释初心的电影,在戏内书写了爱的初心,在戏外象征着电影的初心。
现在谁还会用狗的咆哮、疯狂来预示不安,谁会用涂黑眼袋来象征人的黑暗,谁会给大笑的主人公特写,谁还会关注在灾难发生前重归于好的夫妻,谁还会安排让观众误以为主人公死去,然后又被一个好心的、不放弃希望农家老伯救起的情节,谁还会用“日出”代表美好。
这样的电影会让你觉得电影无声其实也没什么
纯粹的好电影,作为默片我甚至觉得片长过短意犹未尽,一个感人的救赎故事以及令人目瞪口呆的影像,精致的幽默,还是一出华丽的城市幻想曲,两个主角太棒了,我作为观众为他们高兴、担心、难过、愤怒、又回到喜悦,这大概就是完美的电影的一个门派吧。
【B+】①剪辑流畅的难以相信这是默片时代的作品②卡梅隆借鉴了大量元素移植到泰坦尼克号里,没有的话我吃翔③我认为电影从无声变成有声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找不回来的。
好莱坞经典通俗剧与德国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故事一气呵成,技术更是真大牛,一九二七年的遮罩给我看傻了。
开头几分钟还以为是黑色片,没想到是我看过的一出最无言的浪漫啊
人心如此善变,让你猝不及防。即使最后给人希望,但细思总是恐怖。
德国表现主义和好莱坞通俗爱情剧的完美合体。主客观长镜头连续切换,茂瑙对于场面调度的掌控力极强;爱的分分合合,迷你断臂雕像/嗜酒黑猪/片尾拥吻看日出/海上遇浪,舟上寻妻;多重曝光+叠影,配乐悠扬美妙外放情绪,教堂宣誓催人泪下,好感人的默片。
啊,我的评论被折叠了,还有4个没用,骄傲受不了怒删了。贴这儿吧,十颗星解释一下→ http://www.douban.com/note/283013556/ ★★★★★★★★★★
电影史:充满了表现主义笔触的德国式场面调度。1927年首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首届影后得主,茂瑙到好莱坞之后在好莱坞体系下的尝试。11分钟时的推进移动长镜头接连呈现3个视角,叠影、双重曝光、对比蒙太奇、跟拍、变焦、跳切转镜、多层胶片剪辑,充满了一种如梦似幻感。技术层面在那个时代都是创新,随便哪一段都是今天的影史教材。9
太牛逼了了了了了,太感人了了了了了
总感觉这部电影的创作点有些过于阴暗,更像一出十足的黑色电影,丝毫看不出让人感动的点,如果你爱的人有过杀你的念头,你还能熟视无睹地爱下去吗,我觉得很多人都不会有这么强大,我爱你但我想杀你,与你共枕的人都这么可怕,而你还想与他过下去,实属理解无能,最好的结局就是妻子意外丧生,是对这个有过歹念的男人最好的回答,而不是用团圆来化解,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丈夫还会不会有下一次鬼迷心窍被邪恶侵袭的时候,暂时对创作的动机接受无能。
观看《日出》,你会忽然意识到小津美学的源头。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里表现出浓烈的保守主义倾向,对城市和城市女人的妖魔化处理、男人在传统家庭伦理和现代社会间的选择、女性形象的处理,这些都是20年代末保守思潮的体现,更不用说整个故事就是德莱赛《美国的悲剧》的团圆化处理。但在晚期默片时代电影技法和声音处理的极大进步下,这一切都不再重要了。影片最神奇的段落不是各种叠画的应用,而是电车上男女之间那段无言的场景。茂瑙在二人身上找到了无尽的情感诗意,而这正是后来保守派的小津在生活画面里一直能成功捕捉到的人性力量。怪不得他那么喜欢拍火车,铁路旅行本来就是很电影化的经验嘛。
茂瑙在好莱坞的处女作。虽然票房不佳但影响很多导演,如约翰福特。值得一提是,在咖啡吧那一段。为了制造纵深。不惜人为的制造透视效果。如将地面抬高,眼前的灯泡改用大号,使用矮小的群众演员等等。另外,茂瑙为了怀念自己的深爱挚友也是恋人(同性)而改名为茂瑙这件事真是太浪漫了。
开头如此平淡的一个婚外恋故事到后段却能如此波澜壮阔、直至结尾的升华。城市和乡村,情人与妻子,谋杀与拯救。杀妻(对乡村生活的厌弃)与救妻(对原有生活秩序的超越性回归),演绎了人生中最常见的否定之否定。影片也成功的展现了爱情中隐藏的杀与恕。人之为人,繁复至斯,简单至斯。
原来跪着看完毫不夸张。经典就是永不过时,时看时新,每看必收获。除开电影语言的登峰造极,情节也是意趣盎然,甩现在的大路货N条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