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人才,不似奸佞”
--不过区区浪子,何言可及奸佞
谋击杭州,聚歼方腊,基本是从头打到尾,石秀斗闹市,史进捉太子,铁牛两斧断后,张顺力撑涌金门,武松燕青共擒方腊
斩不尽的小卒,战不罢的元帅,几场动作设计令人眼花缭乱,1V1 ,1V2,1V10,1V100,都颇有特色,放到现在看都不算过时
尤以史进那场甚是精彩,杖一根粗木,舞出虎虎生风的架势,独挡两个元帅,鏖战多时,斗杀一个,喝退一个,冷看眼前围身小军,横刀在侧,亮出胸上九纹龙肝胆,慷慨赴昆仑
能让我吐点槽么...
水浒传之荡寇志拍得真是凶残…没有多元化配乐,没有数码特效,没有多分镜剪辑的条件下,拍得这么血腥悲壮全靠简单直白的全景视觉冲击,即便知道结局,还是不忍看各个纠心过程…
导演当真偏心,姜大卫演浪子了纹身都不给看,正解了前襟系绳,二寸宽的窄地被李师师素手一拂,全数挡住,红帐一落,没了!
武松和燕青握了握拳,放开手后原处悬空虚握数秒,又握紧成拳,放下手去…
燕青十八翻原来是摔个跤滚几滚就打发的招式啊!文字美化真心创造奇迹!
怎么今天看的都是因女人而上梁山的男人…演石秀那位王钟好像好声音的那英组张伟…
同样是燕青,严宽版的邪媚一笑就秒杀万花丛,腱子肉露不露都没关系了。姜大卫一出场晃悠着那小身板紧身黑黑开前襟露一点点小纹身我怎么总觉得有时迁的味道啊…身倒真是轻,但不是如燕,要如蝶了…姜童鞋还是那部新独臂刀最真我本色,直接扮别的形象看来看去都还是他…
《荡寇志》实为清朝文人于万春所写的与原著观点对立的小说,而看完本片会明白事实上还是施耐庵版《水浒传》的基调,我大胆猜测一下张彻大导演的想法——他应该是借用了《荡寇志》的书名,这“寇”应该指的是方腊,他的意思是梁山好汉受招安后扫平方腊。
比起1972年那部《水浒传》,这部电影的动作场面更多,且场场见红,这应该是张彻导演的强项,所以从电影的可看性上来说,这部事实上更精彩。尤其是奉命进城探听消息以图里应外合的七位梁山好汉(孙二娘就当爷们看待了),最后全部战死,且每一位都死得很壮烈
——石秀临死前杀死了原著中堪与卢俊义竞争全书第一高手的大将石宝(这个改编得太夸张),
史进一人赚得南方两位大将(也稍显夸张),
张青、孙二娘夫妇为提醒燕青免遭包围力战而死,
李逵杀死南方一位大将、唬得南方守军将士胆战心惊,
张顺则是成为了左右战争胜负的关键手、用自己的性命换得了大军的顺利攻进城门,
而燕青则是杀死了南方元帅邓元觉,并协同武松一起活捉了方腊,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武松和燕青——张彻师傅对这两位弟子太厚爱了,本来原著中好好活着的两位因为张导演的意思,居然最后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死得英勇、死得基情,武松的那句:“小乙”让我想起十多年后《英雄本色》里大哥那句:“小马”。武二郎啊武二郎,你的臂膀是为小乙而断呀,你的出现就是为了陪小乙一起英勇牺牲的啊。。。。
说到底,水泊梁山的队伍平剿方腊,就是一个历史的笑话。一伙流寇亡命之徒占山为王,自诩“替天行道”,到头来殷切地恳求得到皇帝招安,接着就真的替“天”行道去剿灭另一伙不肯被招安的流寇。结果两败俱伤。我不记得原著写到这段故事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了,不过我认为作者肯定对这群“梁山好汉”既觉得痛惜又觉得实在是死不足惜吧。既然这样鲁莽这样无脑,仅凭一种与生俱来的豪爽和义气,必然难成大器,那么作为历史的炮灰,也就只好让他们英勇战死了吧。——或者,像李逵那样憋屈地死掉,不过至少也还算是成全了他的忠勇。
而今拍这样一部电影,算是歌颂这帮莽夫吗?为这种不明智的行为渲染一点悲壮的色彩?不过用谷峰演宋江,倒是真有那么点虚情假意眼光闪烁的意思,和李雪健的宋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见石秀(王钟)举着一把刃足有一厘米厚的刀,还能够把人拦腰砍死。真是幽默。。陈观泰赤身舞长刀打斗的那段,看身段还真有点像狄龙。毕竟功底扎实、身材也够漂亮的演员,没几个。
终于看到所谓的暧昧飞奔镜头:小乙重回梁山军营,武二从帐中飞奔迎出,跟着众人皆不见,只有他俩执手相对,然后勾肩搭背。哎呀。
看着炮灰们一个个死掉,宋江吴用在一边依旧衣冠整洁慢条斯理,你能说这部电影是在歌颂这种慷慨赴死的精神吗?也许吧,《十月围城》不也是一样?只不过基于某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上,人们会说某些人的死重于泰山,而另一些人的死轻于鸿毛。现在想来,太祖当年评水浒道“好就好在投降”,真是妙。
我想写写荡寇志的死亡群像,不是因为梁山好汉们死的多么悲情壮烈,而是因为他们的死法各有各的cult,和十三太保的车裂独角戏不一样,荡寇志的里面主角的死法算是平分秋色吧。我没看过张彻后来拍的上海滩十三太保,大概看过那个之后也可以写写里面的死亡群像,据说那部片子和陈可辛的十月围城很像,想必比这部cult片更加热血。
最好看的当然是史进,那段打戏非常经典,美中不足的是邵氏的美工没把史进的纹身画好,我个人感觉美工参考的是陈洪绶的水浒叶子里面的纹身,但那个纹身作为版画的平面作品是合格的,画到陈观泰的好身材上就没什么存在感,不够动态,不够虎虎生风。
浪里白条张顺在钱塘门站着死了,站着死大概是张老湿比较喜爱的梗吧。
石秀,李逵都拍的不错,李逵戏份吃紧,如果打方腊不死就要等到打完方腊了,为了剧情还是死了好。
武松那段也不错,至少让狄龙也玩了一次独臂刀的梗,美中不足是武松追方腊的戏码删减过多,小说里面更带感一些。当然很快燕青也挂了。
扈十娘和王英挂的比较诡异,大概是看书总觉得扈十娘是宋江送给王英的,潜意识里面觉得这夫妻两感情不怎么样的关系,不应该手拉手死在一起。
电影开头那一段的感觉很好,李师师虽然没有姜大卫貌美但也还蛮有说服力的,宋徽宗居然是张扬演的,开头那段打光,布景都做的蛮好看,但我总觉得梁山好汉就这么齐心合力接受招安去打方腊本身简直难以置信,大概时间限制好汉内部是不能有矛盾的。
诸如此类的情节很多,虽说张彻的电影不能细心琢磨,但太过粗糙的剧情很难不引人反感。
就电影本身而言,节奏感,配乐,打斗,演员什么当然还不错,但是文本挖掘上面比较差,水浒传打方腊有这么多可挖掘的题材,最后却又一次变成了邵氏cult武侠片,宋江一句“可惜这损我一班兄弟”就完了。
与原著相比改编不少。一如既往的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却不知为何都如此迷人,让人一遍一遍地重温。石秀的剖腹,史进的临别一语,张顺的魂归涌金门,李逵最后如孩童般的一扑……看张彻我总是不爱深究细节,就只想一次次地感受那些死亡带来的震撼。
本片是张彻导演【水浒传】下集,主要讲述了梁山好汉征方腊的故事,张彻继续发挥张家班男儿好汉的特色,阳刚味道逼人来,形象突出盘肠大战,死伤枕籍;每个英雄之死,都令人难忘悲壮。
服,真真服了,同人大大可能都不敢这么写。一仗征方腊,燕小乙和武松几乎全程没什么对手戏,却也要在结尾双双赴死,而且死前还相视一笑,那缠绵劲儿比片里那对真正共赴黄泉的夫妻还要动人。别人都喊小乙哥,便就狄龙的武松喊着一声小乙,又是断臂又是死;所以说同台戏少怕什么,导演私心起来谁都比不过。P.S.拍得有那么点群英会的意思,但张彻本子的糙,真的是,英勇都要成坑爹了。
看到武二郎骑马飞奔而至,张老师的首本名句顿时涌上心头:“我就是来陪他一起死!”
每个主人公的形象都是如此饱满生动。
武二郎和燕小乙明明是征方腊后难得善终的两位啊,张导你不能为了CP大业就生生把人家拍壮烈了呀……
张彻拍水浒后征方腊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场"阳刚美学"的暴力意淫,梁山108好汉够他挑着捡着杀掉了,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是他用摄像机一翻玩味后的大逃杀。姜大卫-浪子燕青,眉一颦,嘴角一翘,李修贤-浪里白条张顺,看起来神似李小龙,樊少皇的爸爸樊梅生-李逵,还有打酱油的狄龙-武松。还行+
尼玛张胖子居然让李逵燕青武松全领了盒饭!
敢情这荡的是方腊之寇。女追男隔层纱,想看看哥哥一身好花绣。给了李修贤颇多戏份,真的跳过水关,帅气逼人。借武松之身狄龙断去一臂,与小乙哥契克契克恰,而荡气回肠反而是孙二娘夫妇。两场相扑设计别致。小乙别怕,铁牛来啦,黑旋风这无条件效忠哥哥的义士战死是一种美,被兄弟毒死是一种叹
#1080p#狄龙姜大卫又㕛叒叕秀恩爱了,又㕛叒叕殉情(雾)了!原著里武松和燕青关系有这么亲密无间嘛~武二哥莫不是长了千里眼顺风耳,连千里之外燕小乙有难都能及时策马赶到拔刀相助,可惜刚下马就被断臂了,算是遥相呼应新独臂刀吧,最后又战死在了一块儿,完全把原著魔改了一通,啧啧
一直觉得水浒传就是古人的b级片,血腥暴力,大肌肉男,各种江湖混名和神功,简直太适合张彻了。之前看张彻访谈说到他对水浒传的理解,特别正点,水浒传就该这么拍!
别人叫他小乙哥,你叫他小乙。
武松能和燕青死在一起,估计天底下也就张百万一家了。
分不清是武侠片还是战争片。
好壮烈,好惨烈。。。。全片从头杀到尾。这阵容真豪华!基本当年邵氏的精英全来了,冲着阵容真是不枉梁山好汉威命也!!!张彻导演对原著好汉们结尾改动真大。。。。。。
荡寇志,英豪之死写就的手札;虽然改动较大,但是每一位的死法,较之原著更为悲壮;谷峰老师的黑宋三,自带城府
虽然名字叫荡寇志,其实和余万春写的《荡寇志》不是一回事,这个主要是写征方腊的,而且着重在杭州之战,邓元觉(不是和尚了)、石宝、厉天闰、司行方四个元帅全部登场,也算是热热闹闹了。
一个好男子,从生到死,应该有事情是能被记住的,比如赤膊血淋淋地大杀四方。我觉得这是剧中人和导演的想法。
每个好汉出场都很有型。死的时候pose都很带感。
燕青自杀小分队,先是石秀跟石宝拼掉半条命被围住自尽而亡,然后史进为了抓方天定被围殴而死,紧接着张青孙二娘夫妇中埋伏寡不敌众捐躯,李逵为了争取涌金门开门时间以一敌百战死,张顺开涌金门而死,燕青追杀方腊伤重而死,全程消失最后突然骑马赶来的武松一来就被砍掉左手,然后单臂擒方腊后坚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