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梦想,这是《飞鹰艾迪》电影海报上面的宣传语。看这部电影之前从未听说过这样一个人,也对这样一个冬奥会项目一无所知,看过之后被逗笑被感动被鼓舞。这部电影完美的呈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小人物历经波折终于实现奥运梦的故事。
<图片1>
故事的开头,从小就戴着大大近视镜腿脚还不灵活的艾迪尝试各种运动项目,跨栏跑扑街,撑杆跳杆断,举重仰倒,投掷标枪扎坏玻璃,在父亲一次次的咆哮中仍旧不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运动,只为了实现征战奥运会的梦想。后来他参加了高山滑雪队,却因为竞争激烈不够出色被英国奥委会拒之门外。为了实现奥运梦,在22岁高龄,他改学跳台滑雪,因为英国当时并没有其他跳台滑雪运动员与他竞争,这是一条相对捷径的路。
<图片2>
然而,这也是一条极度疯狂异常艰难的路。缺少资金,他住在酒吧老板娘的储藏室,靠打工维持训练费用,捡别人的旧装备,偷偷开走家里的面包车用于训练。天资不足,显然他的身体素质并不是运动员的料,艾迪身材偏胖并不适合高台滑雪要求的轻盈,滑不了更远的位置,高度近视的他要在近视镜外面再戴一层护目镜,镜片经常起雾使他每一跳都可能处于睁眼瞎状态。运动极具危险性,从几十米的高度快速滑下,稍有不慎就骨断筋折甚至危及生命,作为跳台滑雪的初学者,又没有正规教练,摔伤是家常便饭,艾迪却总是在每次遍体鳞伤稍微治愈之后又继续训练。受尽嘲讽和白眼,专业高台滑雪运动员嘲笑他,从小到大没人看好他包括他爸爸,甚至在取得参加奥运会资格后也不被人待见,但是这些丝毫影响不了他的追梦赤子心,历尽艰辛,他用自己的勇气和不懈的追求成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图片3>
饰演艾迪的是曾经主演《王牌特工》中帅小伙的塔伦·埃格顿,这部电影中截然不同的他为戏增重,完美模仿艾迪本人的神态举止,大近视镜八字撇嘴,傻乎乎的表情透着囧,倔强的下巴透着萌,这个男孩不够高也不够帅,他饰演的艾迪亲切的就像身边的邻家男孩,平凡的好似生活中的你我,为生活所迫,为梦想追寻。从奥运会70米跳台滑下,虽然是倒数第一名,却填补了英国在这个项目的空白,于是他兴奋的手舞足蹈,快乐的大喊大叫。从奥运会90米跳台滑下,他回忆起曾经经历的种种百感交集,最后像雄鹰一样飞向天际,实现了他的梦!
<图片4>
<图片5>
电影里另一男主艾迪的教练由《金刚狼》休·杰克曼饰演,胡茬性感眼神迷人,满屏大长腿,散发着致命的吸引力。大雪天里黑色衬衫卷到手肘露一截小臂,平日烟酒不离手的酷劲儿与艾迪喝牛奶补钙的样子形成强烈对比。有个魅力片段,微醺的他弹着烟从90米高度翩然滑下,滑行过程和落地画面帅的无与伦比。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的天才运动员,被艾迪屡败屡战坚持拼搏的精神所打动,他在艾迪失落时鼓励,得意时鞭策,成功时祝贺,即使知道他不会得到一枚奖牌也全身心投入帮他圆梦。
不是天才却想要成功,不是雄鹰却渴望翱翔,不是冠军却完美逆袭,不是英雄却赢得喝彩!平凡的艾迪即使那么艰难依旧那么勇敢,不自量力的尝试,不顾一切的执着,他值得有过梦想的你我为之热血沸腾,重拾前行的力量,找回曾经的勇气。
成功的人都有着疯子一样的执着与行动力。
滑雪运动员Eddie Edward,凭着执着的信念,不畏惧的心,成功挑战了70米和90米的滑道,虽然他的成绩只是微弱到让人可笑的程度,但也诠释了奥运真正的精神——参与和拼搏!
“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he winning but the taking part . 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Eddie 的精神也改变了布朗森·皮里,将他从颓废中解救出来。
Eddie 的成功还离不开他妈妈的爱,也许她也不曾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够成功,但她始终想尽办法让他去走自己想走的路,所以结尾特别让人掉眼泪!
差点淹没在小李子的《荒野猎人》与全城热爱的《疯狂动物城》的盛大光环之中,排片少得可怜又没有硬塞3d效果的此片,没看之前我差点以为是别人家早就撤档的旧片子。回来看了介绍,才发现它的精良不无道理,励志得极富感染力。不知道是不是过掉了一喝鸡汤就掉泪的年纪,还是更喜欢扎进悲剧当中,这一次,我居然笑着看完这个本应略带盈眶泪的励志电影。前方有剧透不喜请绕道。
基于现实的戏剧大概更直击人心。高台跳雪,本来是一项处罚死囚的极刑,却延展成一项运动。而一个年幼有腿伤的高度近视屌丝男,居然在20岁高龄才开始接触这项运动,而且24岁就参加奥运会。你一定以为他是个有某些缺陷的天才,一跳就是一个世界冠军。事实是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奥运卢瑟,从70米跳到90米,每一跳都是倒数第一,但是(看到转折词就知道画风要突变)每一跳都刷新了大不列颠的比赛记录。完成70米第一跳的时候,成绩是61.5m,呃,要知道一般水平可是100+m啊!他却比观众还兴奋,没有一点“我终于做到了”的小人物悲壮气息。逗比地扑棱,嗯,是的,滚圆的身材配上高度近视(你知道吗所谓飞鹰艾迪是同届选手里最重的一个)作展翅高飞状,哪里是什么鹰,更像一只塘鹅在扑腾~然后观众跟着沸腾,评论席的英籍评论员略带嘲笑脱口而出“eddie the eagle",从此一跳成名。名声有时候不一定是正面的,它可能略带嘲笑与戏谑,甚至是轻视的怀疑。飞鹰艾迪成为媒体的宠儿,不过,他的存在更多是给媒体引用为极例,制造更多的哗众取宠的话题。固执的人,心也大概率是大到压到一切非议与嘲笑,你们说我在炒作嘛,好,那我就要炒到令你们哑然失声。没有跳过90m?不要紧,我们在冬奥会上来个处女跳。电影在艾迪跳90m之前闪过很多他被嘲笑的场景,我一直好奇,这种处理是化悲愤为力量前的终极激将,还是饱尽艰辛之后的吐气扬眉?可能,是放手一搏的回光返照吧,他跳之前,应该是抱着被抬着走的准备。最难克服的恐惧是恐惧本身,唯一的解决方法,是不顾一切去经历。
赞美了艾迪的坚毅不屈的所谓美德,好想说说他的小心机与幸运。实现梦想只有满腔热血是不能滴~从足球、跨栏、短跑等等直到滑雪再到高台滑雪,不断的尝试直至找到最有可能的最有效的实现方式这是坚持的结果,也是聪明的筛选过程。相比足球、跨栏,滑雪所需要的爆发力、控制及协调性要求较低,加上高度近视也制约了艾迪去踢足球或者跨栏,至少滑雪之后就不再摔断眼镜了不是吗哈哈哈。高山滑雪落选后选择没有对手的高台滑雪,是最明智的终极选择。我要参加奥运会,这项运动没有第二个人了你不让我去让谁去呢~至于他的幸运,能够打动牛逼哄哄的天才做教练当然是种眷顾,可是我却觉得艾迪最大的幸运,是拥有一个永远小心呵护儿子梦想的妈妈。在艾迪落选滑雪选手的时候,妈妈小心翼翼地试探儿子”就算是玩也不继续了吗?";在艾迪遭遇失败时给妈妈打电话痛哭自己是个卢瑟,妈妈说”你不用担心我跟爸爸,你尽管去尝试吧“在艾迪出发参加巡回赛的时候,妈妈挡在爸爸前面,让艾迪开走了自家唯一的车子,还悄悄取了家庭基金给艾迪;在艾迪出发参加奥运会之前,妈妈用艾迪之前装破碎眼镜的盒子装上了饼干送给艾迪鼓励他;还有在电视直播艾迪比赛时对爸爸摞下的那句狠话”你要是敢换台我就拧断你的头“……这些这些,才是我认为在电影里面最暖最窝心的戳泪点。我们当然知道通往梦想的道路艰难且险阻,那些辛酸啊恐惧啊失落啊什么的都不需要别人絮絮叨叨地提点,因为那些是必经的且不可复制的唯一只有我们能经历我们自己的磨难。可是旁人的支持与守护,大概是每个寻梦的人都奢望的最后的最底线的支撑吧。其实这部片子也适合带着小朋友看,教着他们体会普通的坚持,自己也学着如何保护小朋友的初心。
今天有两件很值得开心的事,一是我在办公室里放disco成功的扰乱了同事们的听歌品味,二是很高兴这个周五的晚上我没有用来干别的而是选择了一个人赶去看即将下线的《飞鹰艾迪》。
老实说,《飞鹰艾迪》中的桥段真是俗爆了,几乎总是能猜到电影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但是这种套路就是如此有效,让你随着电影的节奏高潮迭起。看电影前我没想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不少观众,在艾迪最后成功落地的那一刻影院里响起了阵阵掌声,我得说这是我经历过为数不多的很棒的观影氛围了。我确实不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但总会被运动电影打动,记得小时候,《烈火战车》的旋律就牢牢的印在了我的脑中,虽然那时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部电影。对我来说,《飞鹰艾迪》最棒的地方就是片中的配乐都是这类有着时代感令人激动的合成器风格,在艾迪最后平安落地时甚至响起了范海伦的《jump》!就冲这片子的配乐,就不枉我专程赶去电影院欣赏。
片中艾迪虽然有如开了挂一般的进步神速,但他一直专注于挑战自我,在比赛中排名垫底,却也为自己打破了个人记录而开心(同时也是英国最佳记录!)。这样的鸡汤我还是愿意接受的,相比之下我就不算很满意《奎迪》的方式,奎迪实在太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就击败了对手,似乎他生来就是为了赢得比赛。相比之下,艾迪乘坐电梯前往90米高台时,在开头本来很轻视他的天才选手说道,你进步了很多,你跟他们不一样像,像我们这样的人选择跳台是为了释放灵魂。艾迪看着天才纵身越下,轻而易举的打破了世界纪录,虽然艾迪应该永远比不上他,但这种脱离了胜负的惺惺相惜之情太浪漫了不是么。
电影中对我来说还有一个惊喜是克里斯托弗.沃肯的出现,老爷子好久不见,本来以为他可能就是在那本书的封面中亮相一下而已,结果终于在电影结尾时出现。他每一次在电影中的客串都叫我形象深刻,比如《致命浪漫》和《低俗小说》,希望老爷子保重身体,以后还能看到他的更多表演。休杰克曼还是一如既往的潇洒,那段从90高台飞出的镜头实在帅炸,不过在片中也做到了没有抢去主角的风头。主演塔伦·埃格顿我之前倒是没什么印象,看电影时就是觉得艾迪是残疾但又不傻,干嘛演的好像有点阿甘的感觉的,不过也许艾迪本人原型的确如此,毕竟在片尾时看到原型人物和电影中的扮相相比还原度还是很高的。
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在现实中,艾迪本人仅仅参加了1988年这一届冬奥会,因为从那以后出现了新的规则,即:只有世界排名前50或者排名前三成的运动员才能参加冬奥会。艾迪因此告别了奥运会的舞台,对于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的艾迪,这实在是显得有些讽刺,不过他的精神,至少会留在每一个有幸观看这部电影的人心中吧。
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人生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奋斗。
——《Eddie The Eagle/飞鹰艾迪》
昨天看了《Eddie The Eagle/飞鹰艾迪》,属于俗套电影中俗得可爱而不是俗不可耐那种,里面有一句台词喜欢:
You will never be Olympic material. /你绝不是奥运会的料。
这是官方权威人士对Eddie下的断语,那又怎样,你说你的,你刁难你的,我不放弃,信自己,不会被外界权威的意见和质疑击倒。
一根筋傻愣愣的艾迪最后还是进入了奥运会,且刷新了英国ski-jumping70米跳台的新纪录。
这句话就是Eddie准备开始滑下高高跳台时头脑中盘旋那句。他镇定了一会,像飞鹰张开翅膀蓄势冲下去(虽然刚开始训练时被教练说像扑棱翅膀的小鸡),起跳,腾空,像鸟儿自由飞翔,再稳稳地落下,最后在欢呼的人群中,唯有下断语的那个人脸上勉强挤出羞赧尴尬的笑容。
没有人没有任何外界能让我们放弃,除非我们自己先放弃。
小时候,经常邮递员骑着绿色的邮车驮着报纸杂志来送报,那时梦想是做一名骑车到处跑的邮递员,搁现在不是快递员?
初中,看了杂志上报道亚细亚的女老总韩梅,那时商城亚细亚还很火,像现在万达王健林?毕业留言本上梦想一栏填“实业家”。
看来小时有2个梦想的萌芽:一是文,二是商。
难怪大学时会彻底迷上巴尔扎克,艺术家+商人,多么完美的结合,自有天意。
他写作的同时,敏感灵敏如雄狮般意志坚强的头脑时不时地发现能挣大钱的机会比如挖金矿,比如开印刷厂,当然还有大家以为的他的终极目标——娶一个有钱的贵妇。
于是果断地丢下写作去挣钱,虽然除了最后一个娶妻表面上成功了,《巴尔扎克的错误》看着让人心酸,貌似追求金钱名望的巴尔扎克终究和乌克兰大地主德 韩斯佳夫人在很多价值观方面并不相容,他内心是同情农奴的,扯远了。
投入的生意都失败了,虽然这些点子后来确实别人拿去赚了很多,而巴尔扎克的失败经验只有写在小说里来弥补了,当然这又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成功了。要不然世界上可能多了一个淘金者,多了一个印刷店老板,而少了一个最伟大的小说家,少了一个时代的“书记官”。
小学时看完《故事会》讲给小朋友听,初中时也有过被老师念作文当范文的经历,白发温文儒雅的语文老师当时说的一句话现在还记得:说大家的作文散发着陈腐老旧的霉味。
那时视野眼光局限,阅历又浅,周围连一个正经书店都没有,大多数人作文第一句难道不是: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形势一片大好诸如此类的话,跟现在考申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又快又好发展”开篇一样一样的。某些方面来说,进步堪慢啊。政治老师天天让背那些不知所云的书,我那被戕害的中学啊。
高中每次上语文英语课感觉像过年一样开心,而上理化简直是坐牢受刑,痛苦无比,数学嘛,推理过程还挺美。据说马尔克斯也不喜欢数学。
大学虽然读了喜欢的英文,但当有次热爱读金庸的舍友说:“我更喜欢中文,但我会读英语系。”时,个个灵秀聪慧的其它人都表示赞同。
后来大概是因为郭敬明,那时据《小时代》据他住豪宅还有点遥远,被畅销书作家经济收入煽动,连夜激动地编小说这事也有过。
到底有多少人究竟是热爱成功作家的生活方式,还是真的热爱写作本身,此为后话。就像毛姆的侄子,艳羡叔叔写作所得财富而想去写作,而并非真的喜欢写作。
不过这确实是第一次有这种激情的萌动。
书和电影是坚持得最久的习惯,书是最亲密的朋友,每次都要把它们从书柜里拿出来,像守财奴般挨个摩挲一番,再放回去。每一个阶段的书,都是封存那个阶段回忆的一个记忆匣子,所以耿耿于怀有些朋友借去而失落了的书,仿佛内心也跟着失落一块补不回来。
但有时在学校或火车上看书确实是悄悄的,甚至是偷偷的,独自偷欢而不事张扬的,所以对17岁的尼格尔能坚定地喊出:“我将来要做一个严肃的写作者。”必定是羡慕的。
父母倒是尊重知识从小教育要有真才实学的,只是我的犹疑不自信,害怕别人嘲笑不合时宜,害怕戴眼镜做不了美女,害怕被人说书呆子,文静迂腐呆板无趣什么的谁喜欢啊,害怕自己做的事情是无用的,不如去挣钱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就这样落入反智主义的陷阱。
做逆潮流而动的少数派向来是需要勇气的,而那时并不够坚定。
有次坐地铁,朋友看kindle,我看《人生的枷锁》,旁边有人悄声跟身边人说“看人家都在学习。”多少还是有点别扭,被“围观”了。大家都在看手机,你太不随流太刺眼,跟别人一样是安全的。
这也是在小地方生活的不便。假如他经常见别人排队参观故宫手里还拿红宝书背单词,他也就见惯不怪、习以为常、冷漠范了,我也会更自在些,不觉得自己在别人眼里“另类”和“怪”。
有一句话说:世道变坏,是从嘲笑文艺青年开始的。
什么时候,读书不需要偷偷摸摸,也不需要炫耀标榜,而是像吃饭睡觉的一种常态,这个社会才算正常。
让我重拾梦想的,一当然是一个写作的朋友,就是李婧(mumudancing)。
她鼓励了许多隐约有此梦想而搁置的朋友,就像唤醒许多沉睡的灵魂,还使生活在安南非中文语境下已经是孩子妈妈的女孩也重拾了中文写作的渴望,更有积累和才华的像@日光卿晨已经出书了,还有很多聪明灵性的也坚定地坚持on the road, 前途不可限量,充满了各种可能,这才是youth! 有多少20多岁却已暮气沉沉的年轻老人。
她唤起许多草根写作的梦想,鼓励大家去表达去记录。她是点燃薪火的那个,在奢谈梦想谈实用的时代,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贵。
没有她发起主题“草根梦想,市井雄心”的集体写作,谁曾想这一切会发生呢?
关于影响和启迪,《刀锋》中这段话挺喜欢((其中毛姆不自觉多次用到的石子投入河中的比喻,又是来自巴尔扎克的影响,哪本书呢,回头找找),看的时候脑海中想到的确实是婧,是啊,多少人想成为你的样子:
“没有一件事情不会产生影响。你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就不完全是它先前那样子。把印度的那些圣者看作生无益于时,是错误的。他们是黑暗中的明灯。他们代表一种理想,这对他们的同类是一贴清凉剂;普通的人可能永远做不到,但是,他们尊重这种理想,而且生活上始终受到它的影响。一个人变得纯洁完善之后,他的性格就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使得那些追求真理的人很自热地去接近他。如果我过着给自己安排的那种生活,它也可能影响到别人。这种影响也许并不比石子投入池中引起的涟漪影响更大,但是,一道涟漪引起第二道涟漪,而第二道又引起第三道涟漪;很可能有少数几个人会看出我的生活方式带来幸福和安适,而他们也会转而把自己所学到的传给别人。”
还有他。他讲起包里装一本《雷蒙德·卡佛—一个作家的一生》在成都到处晃荡那些日子,像《刀锋》里的拉里那样“晃膀子”。当他告诉我“你也可以写”的时候,我是自我怀疑的,不可靠的才情在现实中又算什么呢,但好像又回到了那时激动得失眠要编畅销小说的热血喷张状态,感到一下子一个自由开阔的新世界在面前展开,原来生活可以不只是眼前身处所在的别人一遍遍向你灌输的俗务生活,还有另外一种更美好更值得期待的可能,仿佛一切让人郁闷的讨厌束缚都立即抛开了,不必再去忍受一些无谓东西,一下多了很多种光明的可能。整个人也仿佛变得通透轻盈,这难道不是“理想”的光芒?
做一个犀利的观察者,很不错呢,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你的素材。
毛姆说:他是唯一自由的人。
还有什么比自由和梦想以及生活充满期待更好呢!
而马上时间也显得不够用起来,恐慌于时间的无谓流逝,有时连讲话语速都加快了,有那么多功课要补,资质禀赋都还太浅,还什么都没有。
这就是有目标跟之前没目标随波逐流生活的差别,更笃定更有方向感,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而不是随风倒。无方向随风倒是最浪费时间的事情。
在人世间已漫游几个十年,一切才豁然开朗,一切才刚刚开始,还不晚,来得及。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时常拿这句话勉励自己,厚积才能薄发。
毛姆在《刀锋》中说:“当你决定离开常轨行事时,这是一种赌博。许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寥寥无几。”
电影《成为弗林 Being Flynn》中,一直嚷着自己是除了海明威、福克纳之外最伟大作家的父亲,一度抱着据说他写的小说流落街头,穷困不堪,收容所进进出出。有一篇影评说是《所有文艺青年都应该好好看看的电影》,看这标题大意是质疑?
就像《人生的枷锁》中,那些并不适合走画画这条道路并无天分的学艺者,生活潦倒,挨饿还在苦苦坚持,毛姆的规劝是放弃另谋生路。
但这谁又能说得准呢,人生终归只是你自己的人生,任何人任何质疑的声音都代替不了你去采取行动,最后做决定的仍然是你。
无悔人生,不留遗憾,不试一下,怎知呢。
人在世,无下次,全部要一试。
这趟旅行若算开心,亦是无负这一生。
(唉,鸡汤了。)
有多热爱,就有多坚持。
1988年英国男版傅园慧
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没有最终获得第一,没有美女投怀送抱,却一样证明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一个人学武并不在于他的天份,而在于他是否有一个退隐江湖的传奇师父。
咦?小鲜肉变小肥肉?
“你去哪里了,年轻人?”“我参加了奥运会,妈。”
体育励志片套路不过如此,前面大半部分都比较平淡流俗,最后10分钟的爆发,配上高速蒙太奇、激昂的音乐,还是心甘情愿干了这碗鸡汤……反导师、鼓励变数,是小区别于其他励志片的惊喜地方。“人再高也高不过山,但人可越山”
特别喜欢芬兰冠军对艾迪说的话:你和我就像是1点和11点,很接近,但距离很远【天啊,太好了吧这句话
运动+励志永远会让那些还有梦想的人热泪盈眶。
不到2%的票房占比,对这样一部非商业化的体育励志片,是有些亏欠的。杰克曼继续走《铁甲钢拳》式的落寞教练+心灵导师套路,并无突出,倒是特工小哥转型成功,用一脸憨笑的愣头青代替了之前的腹肌型男。
梦想这东西永远值得热泪盈眶,不是吗?
虽然是个很套路的运动励志片,不过几场高潮戏还是非常感人。尤其埃迪展示出的运动精神,他永远拿不了冠军甚至拿不到奖牌,但他对运动本身的热爱以及向往,以及乐观精神,才更感人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但你终究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有点体育界艾德·伍德的感觉。金刚狼仍然只是金刚狼
beautiful beautiful loser
全程都在好蠢哦好蠢哦好蠢哦哦哦哦好帅哦哦哦哦好帅好帅哦怎么这么蠢哦妈的智障!
宁泽涛让人流口水,而艾迪这样的运动员是让人流泪水的……
俗套有两种,一种是俗不可耐,一种是俗到可爱,本片属于后者,简单老套但热血沸腾,标准的竞技励志,模式让我想起当年的《铁甲钢拳》,二流教练、末流选手并没有逆袭但令人感动。搞笑是最大的亮点,倒数第一片段笑掉大牙又十分感动,四星,塔伦全程绷着演好心疼,嘴撇得跟八万一样,笑死加一星
第一次看传记片笑吐。长腿休美得合不拢腿感觉是铁甲钢拳后最可爱一次。Make love的比喻那里简直是福利我无法自持可能旁边的大叔觉得我有毛病
电影开场不到一分钟,就笑的哭出来了,是真哭,好爱艾迪妈妈的金牌饼干盒!艾迪爸爸开场还蛮温馨,后来居然就变了。狼叔这次的角色就是英国版少林扫地僧,英国佬的音乐永远做的这么好听,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看的体育/传记/励志片了。这么牛逼的电影有机会能在国内上映第一天包场看掉,也真是没谁了。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岂止是励志,对我来说简直是奔涌的鸡血
走心的傻白甜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