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你注视着一副移动的影像,位于画面中心的人在某一瞬间与其周围环境的动势截然相反,你的眼睛该望向何处?这是达米安·查泽雷新作《巴比伦》的开场片段中的一个镜头序列,当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理念)从环绕着其的骄奢淫逸的环境中霎时脱离出来,突然间它的舞动从其周围肉体的颤动中脱颖而出,变成一种纯粹的行动,这是电影的本质,也是其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咒。
在电影的这一片段中,男主处于这个被设想的场景中我们的位置,望向的正是在这穹顶高耸的深宅中陡然升起的明星,某种意义上其也正是在十九世纪末悄然发迹的电影的象征。正如电影中稍显“漫长”的开场片段,电影自其诞生便与肮脏与淫欲相伴相生,淘洗下层层污泥才使耀眼的明星得以诞生,与其说查泽雷在《巴比伦》中所做的是对于默片时代的一次回望,倒不如说查泽雷试图揭露的是电影从诞生之初便具有的恋物性。查泽雷对于电影创作本身的喜剧化表达是一种自觉的自反性,其间的死亡与混乱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调,但正是这种混乱与无序造就了难以预测的意外(喜剧桥段)与疯癫的创造性(一种不道德的说法),而这种踏着血色轨迹的电影创作的成功与电影的主题暗合,形成了对电影体系本身的一种嘲讽。从这个角度上讲,这部电影是勇敢的,它敢于呈现“真相”的非真实以及“非真实”的真相,无论这种揭露正确与否,它首先形成了一种自省,一种源于媒介的本身的自省亦即媒介的自反性。
查泽雷在电影中达成的是一种近乎混乱的群戏,各色人等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在每个需要他们出现的地方显形,一种功利的创作模式,在这里不存在人物,只存在模型(某种对布列松的“模特”概念的转制),如沙盘上的兵人游戏,《巴比伦》是对曾存过的历史的转制与模拟,与昆汀的“历史修正主义”不同,查泽雷的创作在于对历史的转译(将其转变为现代人所理解的版本),重新从历史中发掘出其需要的内容,并将其重组,这是一种现代性的创作方式,减少对剧情中的逻辑性与合理性的关注,转而关注其表意的完整性,这样的创作近乎一种断代史,他将自己的目标锚定,枝叶庞杂的情节在其间发展壮大,成为自行发展的系统,只要维持框架的完整便维持了表意的完整性。所以说,在这里情节只是基于框架的创作,重要的是情绪的递进与转变,查泽雷巧妙的掌握了几次离去/消亡的场景,将其简洁地表现为仅仅是向前或向后的动作,疾走、缓步、轻盈地舞动、抑或是疾驰而去,一个形象的创作到这里才算是塑造完成,离去比他们的到来更加重要,因为道别的时刻更具有历史性,静谧的挥手作别,吹奏、枪响、隐没在黑暗中、在影院中放声痛哭,当雨中曲再度响起,过去与未来的影像映入脑海中,男主眼睛兼具一部摄影机的责任,他的任务是记录与畅想,霎时间他又回到对电影最初的热忱中,也就是我们最初设想的场景,但在这里他闭上了眼睛,他行使的是眼睛最重要的职能——流泪,摄影机从影像中返还,越过享受影像的观众(你,我?)降落在男主的脸上,涕泗横流,难以名状的神情,影像的闪烁照亮泪痕的晶莹(一幅肖像?一个具象化了的总体?抑或是安娜·卡里娜投影?),这是影像背后的故事,一切内容凝滞在他的面孔中,这一切也许只是断片似的回忆(影像自身的回忆?),随后陷入黑暗,影像的终结?!一如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大厦将倾!
这部电影今天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上次让我觉得很好看的电影是去年这个时候看的《北欧人》
我觉得导演也没有像很多评论说的那样,自我抒发,表达对电影的爱。恕我我斗胆这么讲:导演的理解层面是800,布拉德皮特1000(岔开话题,从安吉丽娜朱莉执导拍的电影我感觉她的理解比布拉德皮特低很多),电影表达出500,我能明白600,一般观影者期待看到的100。(没有任何想说我比大部分观影者厉害的意思,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吃了很多屎,摔了很多跤,或者就是像这个电影一开始那个盛大party那种强烈多方面感官刺激,或者是上上下下,所达到的理解,分高很痛苦,但很遗憾,我们无法选择过多少分的人生。)
这部电影有多个神来之笔,我想就像艺术,有些可能只是上帝借我们的手的一个创作呈现。
我很喜欢的片段,nellie被响尾蛇咬住脖子的时候,jack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的眼神,布拉德皮特真是好演员!!!人生就像这么一场浮世绘,我们每个人都是旁观者,我们要衷心感谢每个现场的玩伴,谢谢你们的陪伴,才使得此时此刻的这一刻不那么无聊。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所以我的眼前充满了薄雾。
我看了一些评论,可能很多观众可能不理解nellie的这种自毁倾向人格。不理解的你们,很幸运,因为你们在过着正常的生活,有处于正态分布中央的稳定情绪。其实很多有着巨大能量的人,都有着巨大的自毁倾向,比如玛丽莲梦露。再加上nellie自己有讲她有很悲惨的童年,妈妈是精神病患,爸爸又是这样一个人。有自毁倾向太正常了。我看过布拉德皮特拍给GQ的一组照片,我挺能理解他的离婚,他的酗酒问题,等等。
Jack最后的饮弹,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因为被时代甩在后面的失落,而是一种虚无,一种死跟活的界限已经不明晰。这种虚无,布拉德皮特从《神枪手之死》就开始描述。我也特别的感同身受。
Nellie为什么最后会离开车,没有和Manny一起去墨西哥,我觉得也不是像一些评论讲的,她不会离开这个纸醉金迷的LA。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这个男人或许是你最好的选择,但你深知他搞不定你,而以后的日子只剩越来越凄惨,还有贫穷,因为你还打算跟他生孩子。有些女人,从来无法,也不应该踏入婚姻,孩子。
还有就是一开始nellie讲的,我从来都是大明星,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啊!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评论都在讲“电影已死”,我没觉得这部电影有透漏这个思想,而且我也没有亲身体会到社会上电影跟以前比不再重要。有的,无非是各种其他渠道的冲击,博主,自媒体的兴趣,都在瓜分以前全部属于电影,电视的流量。但像我这样的人,永远会看电影。多说一句,我真的很讨厌现在的电影讲解视频,大家都这么忙了吗?一个电影都没时间看,一定要看10分钟的讲解版?这就跟你看一个攻略永远不能代替去自己玩一遍。
还有个感慨,电影作为一个工业,美国已经如此发达(不错,国内拍出来的成熟度真的还差很远)。但另一个角度讲,有时候有点过了,这部电影还好,很多电影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剧本是数据库ai生成的,制片方想打哪个群体,哪些话题,多大票房等等全部input进数据库,然后自动形成全部剧本。这种感觉非常不好。
前几天我在感叹,小时候练字,写的:无限风光在险峰,那时觉得这辈子要爬险峰,看风光。从上了大学,我去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种生活方式,我不断尝试险峰,但发现这风光,这体验,都已经无法再说服我。
豆友回我:放过自己,没有意义。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布拉德皮特的jack最后扣下扳机,因为:放过自己,没有意义。
你不能就靠reference雨中曲,罗马帝国艳情史,窈窕淑女/pygmalion,艺术家几部电影来缝合你的电影的剧情。你的观众不可避免地会想到这些电影多好看。你不能就靠缝合经典电影来写一个三小时的电影的剧情。
好莱坞异化参与者这个事很多电影讲过了,这部电影提供的观点有什么不一样吗?
为什么要用胶片?巴兹·鲁赫曼不用胶片也能拍出浮华感啊。
为啥女主这么信任男主?为啥皮特的角色这么信任男主?
Fay那个角色是干啥的?剪辑师?演员?没看到她在演电影啊。
没有啥通过摄影或灯光营造角色关系的场景。我说的是类似用灯光表明这个角色强势那个角色弱势之类的。
听到一句台词玛格特·罗比的澳大利亚口音露出来了。一句托比·马奎尔的台词录音的时候破音了。
所以主线收尾靠的是act three提出来的一个mcguffin?
不如licorice pizza。好莱坞往事还没看。
达米安·查泽雷成不了下一个昆汀或下一个PTA。
(更新)
说说fay,黄柳霜据我所知是一个演员,而fay在电影里唯一一次展示她的工作是在写字幕板。除此之外,fay在电影里的职责是干什么?纯粹为了给女主增加角色立体感的工具人?写字幕板对其他角色有什么影响?对电影行业有什么影响?虽然通过表演fay是个很有魅力的人物,但是这个角色要是离开其他角色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她因为好莱坞对同性恋/亚裔人的排斥发生性格转变了吗?不是说这个角色不好,只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不至于因为这个角色喜欢这部电影。
查泽雷 1 月 19 日生于普罗维登斯,我恰在此日此地观看了本片。很巧,但其实只是因为今天再不看就下映了。正片开始前,播放了一段男女主角的寄语。女主说:“很高兴你们用了正确的方式欣赏本片——与一群 excited crowd 一起在电影院观看。”后排男观众:“We only have 6 people!”后排女观众:“We are the excited crowd! Woo-hoo!”
影片的前部简直就是电影版的 GTA,尤其是男主的剧情。我们的主人公从小人物做起,帮助大佬解决各式各样的麻烦事,这和 3D 时期的几部 GTA 前期完全一致,甚至连淫趴和白粉等元素都显得如此符合时宜。女主角真是火辣性感魅力无穷,男主角也青涩可爱,就连油乎乎的布拉德·皮特都风度翩翩。几个默片镜头真美,只可惜没能领悟在致敬什么典故。两位主人公混得风生水起之后,影片似乎第一次响起了《爱乐之城》的音乐,与那部片子一样,美好中带有伤感,让人感觉到爱。氛围渐渐地由喜转哀。步入尾声,各个主角注定要以悲剧收尾。“大反派”托比·马奎尔粉墨登场(真的很多粉末),不愧是 Bully Maguire,一路欺负人到这!那段“地牢”戏也是够邪典的。很喜欢布拉德·皮特的结局画面。摄像机透过半掩的门窥探屋内,我心想,希望还是别自杀吧。不一会儿,皮特拿着手枪走进了浴室。我们不知道女主是怎么死的,但显然是由她的疯癫与不识时务所招致。可我们不就爱这个吗?这就是一切 fiction 的魅力。
几十年后,时过境迁,男主再次踏入影院时闪过的蒙太奇出现了不少我这代人所熟悉的电影画面,多少让人有些感慨。影片本身完成了一个故事,但又有些 meta 元素在其间。看完后不仅觉得爱这部片子,更是爱百年来的一部部或好或烂的影视作品。于是此时此刻,真的,好想,拍电影。
看预告片的时候我也一度以为这将会是另一部《好莱坞往事》。看上去同样也是讲好莱坞的那些纸醉金迷和电影发展历史中的人来人往,甚至同样也有布拉德皮特和玛格丽特罗比领衔,似乎别无二致。但看完之后觉得达米安这次和昆汀三年前那部简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电影。且先不提时代背景的不同(昆汀那部着眼于通心粉西部片和波兰斯基《罗斯玛丽的婴儿》的六七十年代,而达米安则聚焦于从默片转型有声片的二三十年代),两部片子对好莱坞的态度在我看来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昆汀的导筒下,好莱坞只是一个大背景,电影本身才是叙述的主体。如果将其用绘画做类比的话,电影这个世人皆知却无比难以具像化的概念是所描绘的主体,小李子皮特小丑女所扮演的角色是画家昆汀的笔触,而六七十年代好莱坞则是解释为什么昆汀用的是蛋彩而不是水粉的大背景。可这一切在本片里是不一样的。电影是达米安所想谈论的主体,可并非唯一主体。好莱坞本身在我看来同样也是导演叙述的主体,而非背景。片头字幕之前将近二十多分钟酒池肉林的party戏就是对好莱坞的一个面部特写。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好莱坞是那个令人向往又让人作呕的癫狂模样,而当下的好莱坞又何尝不是呢。
对于好莱坞,乃至洛杉矶,我一直觉得达米安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这一点从他电影镜头里就能看出一二。《La La Land》开头那场长镜头,烈日下堵车的高速路是燥热无趣且嘈杂的,但看是被禁锢在高架桥上动弹不得的加州人又纷纷衣着靓丽生命力旺盛,唱出"The rhythms in the canyons that'll never fade away"般的曲调;本片开头滋养出荒淫无度不计后果的party的洛杉矶,在人去楼空喧闹之后也会带来最如幻似梦的日出时分。
这一定程度上我觉得也引出了导演对于好莱坞乃至电影本身的态度:这里有着浮夸放纵以至于令人作呕的极度癫狂。比如开头的那场纸醉金迷又淫乱不堪的party,比如Manny第一天到片场时看到中世纪战场上血肉横飞乱作一团甚至害演员殒命的片场。但在一切的混乱与疯狂之后,总能让人看到那么一丝单纯质朴的美好。比如淫乱party之后的Nellie在收到片场邀约后奔跑出门迎接加州粉紫色的清晨,比如Manny拿到摄像机一路飞奔回来赶上最后余晖的那场接吻的镜头,都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magical,仿佛之前一切的混乱和癫狂都是值得的。这帮人口中magical的好莱坞无疑是这样的,Manny和Nellie嗑嗨了之后眼睛泛光谈论到的电影本身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和他的前作们一样的是,达米安依旧是野心十足。对于这部片子而言,他的野心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浮华的镜头语言上,也体现在他的叙事上。这是我看过他的片子里面第一次尝试多线叙事的(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部片子时长与前作相比长这么多),并且仅可能保持了他之前的镜头水准。拿开头的长镜头举例吧,之前《La La Land》开篇也是一个(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可那段长镜头感觉更多是单纯炫技的,整个长镜头,只有音乐和群像,没有人物,叙事效率略等于零。而今次的长镜头一上来就几乎明示了哪几个是本片可能的主要角色,并且在摇镜头的过程中把几个人物的初始关系都能挑出来点一下,而且整个过程并没有以牺牲群像和音乐为代价。开片长镜头的整体观感和技法与《La La Land》相比我觉得是高明了不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对景深叙事的运用。最直接的例子还是开片party时Manny和别人在画面上一左一右交谈时,两人中间还有一个完整的背后宾客的淫乱特写。同样是在party时,Sidney Palmer和乐队的同伴交谈时的背景也能看到侏儒的表演。在之后第一天片场的时候,前景是Jack Conrad和剧组人员焦头烂额,背后虚景是一帮群演乌合之众乱作一团的样子。这些镜头语言在导演前作中都难觅踪迹,在本片中屡见不鲜。
不过夸归夸,改吐槽还是得吐槽两句,导演除了叙事表达欲丰沛之外,对炫技是也是很执迷。开片party好是好,但总感觉吧,拍摄手法和被拍摄的主体一样的过分华丽。就像一个建筑系学生刚接触到新的设计流派,便总想方设法把新学的东西找个缝也得塞进自己下一个作品里一样,达米安总想着办法把新的一套拍摄手法见缝插针地塞进每一场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授们习惯说你这个作品设计多了。对于这样年轻气盛的达米安,我觉得他多少有些被其自己所痴迷的技法裹挟的样子。
关于party戏,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开头那场,还有后面Manny被James McKay带去隧道里的地下party那场。说实话,托比马奎尔所饰演的James McKay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我就觉得多少有点不对劲。这种不对劲不是指其为人阴险不老实,而更多是指不真实。场务给Manny打电话说钱有找落了的时候,Nellie正在他家手舞足蹈抽嗨了。那个场景里面我觉得不仅Nellie是不清醒的,Manny自己也多少有些不清醒。换句话来说,他可能已经入梦了。而James McKay带他们去地下party的时候,眼前的现实愈发像是梦境,是超现实的。他们见到巨人之前,先后穿过了无数癫狂的宾客,戴着面具的性奴,全是《象人》一般的畸形马戏团,和一条巨鳄鱼。没有一个意象是属于三十年代流光溢彩的洛杉矶的,而每一个意象都是典型的噩梦标配。这是Manny的噩梦,也是一个对旁观者近距离窥视好莱坞光鲜亮丽背后之后的噩梦。如果回溯一下为什么Manny会出现在这个地下party,那也是直指Nellie放荡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好莱坞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片场的表世界,是如幻似梦灯红酒绿的;那另一个就是地下party的里世界,是欲望赤裸龌龊肮脏而难以逃出的。无论是那个世界的好莱坞都有着极强的自我毁灭倾向,地上的Nellie用毒品酒精和赌博枯竭了自己的事业与才华,地下的怪胎性奴鳄鱼和巨人让宾客声嘶力竭迷失自我。
另一个超现实的段落是1952年的Manny重新回到影院那场戏。在影院里的Manny看着《雨中曲》(值得一提的是,《雨中曲》也的确是1952年上映的),而其中的情节和他自己过去在Kinoscope的人生经历极其吻合的。在片厂老板说需要有声电影的那些话他自己听着Jack Conrad亲口说过,片中女演员不习惯话筒位置所造成的收音的麻烦他也曾目睹Nellie经历过,甚至《Singin' in the Rain》的主旋律响起的时候其实他在片场和时任配乐乐手的Sidney Palmer还有过交谈。虽然他很久没有回到洛杉矶没有去过电影院了,但当这些桥段向他袭来的时候,他看到了Nellie第一场戏的眼泪,他看到了自己在片场第一天余晖下的Jack Conrad。作为观众眼睛的Manny在整场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和我们互换了角色,成了真正的影迷,所有那些影响你我影响影史的电影从Manny眼前闪过。他看到的一个无比虚幻的影像世界,像巴比伦一样的虚无缥缈;与此同时他所看到的又是无比真实的影像世界,像巴比伦一样世人皆知。无论你我是否错过了《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或是《阿凡达》的上映,无论我们生于哪个时代,这些影片都会是在影迷生命中真切存在的瞬间。
George在片中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小人物,没有多少镜头和对白,更没有他的视角。但之所以需要把他特别提及,主要是由于他是Jack Conrad的暗线;或者往大了说,他也是片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命运征兆。
从表面上看,他是Jack Conrad的好朋友,或者更像是那种废柴一样的朋友。他的每次出场都是沮丧颓废的,每次都是女人离他而去,每次都是郁郁寡欢哭丧着脸。而Jack Conrad每一次都是想方设法逗他让他振作起来。跟George的颓靡相比,Jack Conrad总是那么积极乐观。事实上,Jack Conrad何止是乐观,他简直是勇敢激进的。在party之后Manny开车送其回家后,他站在阳台上对懵懵懂懂的Manny发表了长篇大论。他说电影不应该仅仅是现在的样子,他不想跟比弗利山庄那帮衣着华贵无聊的人一样,他希望自己的电影哪怕当下不被看好,只要未来的观众看到之后能够跟他隔空击掌感叹一句"Eureka!"就够了。作为一个功成名就,在好莱坞名利场这么吃得开的当红炸子鸡,他这番言论无异于当今语境下的阿汤哥说碟中谍没意思,自己想拍的其实是博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而就是这么一个进步的成功的红极一时的影星,最后还是被他想造就的时代所淘汰所遗忘了。回到1930年,在厕所的他偶然听到别人提到有声电影之后,他就立马回去打算投身于默片到有声片的变革之中。可作为先驱的他并没能避免自己后来有声片的失败。以至于影评家Elinor后来采访他时,问到自己是否怀念默片,他自己倒是先沉默了。也许Jack Conrad怀念的不是默片,而是那时候受欢迎的自己。从现在的角度回望过去,他的努力并没错,但这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George自杀之后,他赶走了自己高高在上的百老汇演员未婚妻。他说George是第一个欣赏他才华的人。George也许废柴,也许巨婴,也许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但无论怎样Jack Conrad都需要他,需要这个患难之交的朋友,需要一双肯定自己的眼睛。而现在,这双眼睛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片方和观众对他的喜爱。在和影评家Elinor的最后一次对峙之后,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他可能没法再往前走了。在同样落寞的Lady Fay告诉他打算去欧洲闯荡时,他不再像从前一样乐观勇敢了,他问Lady Fay愿不愿意帮助他此时的妻子/未婚妻(或未来的寡妇),他不会去希腊看美妙的建筑了,他不会在威尼斯或是布拉格与Lady Fay相遇了。他想念George,一心向前看的Jack Conrad此时决定望向身后,他累了。
这是全片的第一个主要人物死亡,而之后其他的主要人物也开始各自逐渐鞠躬转身,退出舞台。想到谢安琪的《年度之歌》,里面唱的大概也是这番境遇。
回望昨天剧场深不见底 还是有几幕曾好好发挥 还愿我懂下台的美艺 鞠躬了就退位 起码得到敬礼
Nellie第一次在片场一鸣惊人的那场哭戏之后,导演惊讶的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是怎么能要哭就哭,要几滴眼泪就能几滴?为什么你的眼睛总能准备好眼泪?这在片中是非常简短的一段对话,甚至一抹就过去了。Nellie无疑是有表演天分的,第一次试戏就能大放异彩,至于为什么,不重要。She is a genius, period. 可事实上Nellie尴尬地笑笑说, "I think of home". 我觉得这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们并不了解Nellie的home,也并不了解Nellie的过去。感觉有点想《盗梦空间》里面说的那样,我们往往无法想起梦的开头。对于Nellie,除了她在纽约的时候在精神病院见她妈妈那一场戏之外,我们对她的身世一无所知。
事实上,我们对片中几乎所有人的身世都一无所知。Jack Conrad在初次亮相之前就已经是大明星了,Lady Fay在片头开嗓独唱的时候已经万众瞩目了,Sidney Palmer在长镜头摇到他脸上之前已经在爵士乐队先声夺人了,哪怕Manny在运送大象之前的生活,导演也不曾交代太多。只是和Nellie在车里顺嘴提了一句说小时候和家里人从墨西哥跨越边境来到了美国,家人们都生活在洛杉矶,开车过去看看打声招呼也不会太远,但也从来没真的去过。Nellie顺着他说,是啊,you are on your own。电影是关于你的,或者说对于电影而言,只有你,且现在的你,是重要的。你的过去,或是你的将来,对于电影而言都并不重要。
想起一个关于《泰坦尼克号》和《革命之路》的一个玩笑,说既然男女主演都是小李子和凯特温斯莱特,要是《泰坦尼克号》里面的Jack和Rose都活了下来,那他们的婚姻生活会不会就是《革命之路》呢?当然电影并没有这些如果,因为《泰坦尼克号》里Jack是没有未来的,也不需要有任何未来。卡梅隆需要Jack在爱情最灿烂的时候死去,达米安需要Nellie在没老去之前跳着舞消失在夜幕里。
说回本片,Jack Conrad在得知自己已成米高梅的昨日黄花之后愤怒地跑去找影评家Elinor讨要说法,Elinor也放下手上的赶稿坐在Jack面前跟他有了一段谈话。这段谈话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一定程度上促成了Jack Conrad最后的自杀,也让导演借影评家这个角色之口说出了他对电影这个产业的看法。Elinor意思上说,其实你早就过气了,只是你现在才意识到而已。不过没关系,你迟早会过气的,以后的世界上还会有成千上万个Jack Conrad,也会有千万个我这样的影评家,而他们也终会过气。大家会忘了我们,不过不会忘记电影,因为电影是一个概念,只要有人去做,它就会一直存在。其实听原本的英语对白不难发现,这段对话和开头party时Manny和Nellie躲在房间嗑药聊对电影的憧憬的那段对话高度相似,句式是对应且工整的。前后两段对话都提到了Movie is bigger than this, bigger than life. 只不过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电影要大于彼时他俩卑微不堪又孑孓无趣的生活,第二次出现的时候电影要大于任何一个影星,任何一个个体。
这让我想到《Hamilton》里面Alexander Hamilton唱的那样,"I wanna build something that's gonna outlive me". 我看的时候觉得这大概就是导演在最后那段超现实的混剪里面想说的吧。
Movie did outlive all of them. May it outlive all of us.
电影是造梦的,是逃避现实的,是大于生活的。 希望它也是大于任何个人的,是经久不衰的,是生生不息的。
YO!每位拍电影的导演,都会对电影本身有着自己的诠释和表达。
影史上能排在我心目中前十的佳作,其中就有《天堂电影院》,一位对电影和人生的遗憾的美好。
每隔几年,都会有导演都借着故事夹杂自己私人的情感,抒发对于电影的钟情和浪漫。
昆汀的《好莱坞往事》,詹姆斯·弗兰科的《灾难艺术家》,大卫芬奇的《曼克》,还有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等等。
其中达米恩·查泽雷继《爱乐之城》后,再次把导筒转向更为直接瞄准好莱坞电影戏里戏外的《巴比伦》,这位在《爆裂鼓手》一敲而红的达米恩,不仅痴迷于爵士乐,还乐忠于在作品中呈现角色为了追求梦想所倾注的所有。
《巴比伦》这次的故事时间背景,直接退回到了1920-30年代的“好莱坞黄金时代”!
接下来我们就趁着过年的热闹气氛,穿越回同样热闹非凡的二三十年代洛杉矶,看看那个特殊极尽奢华纸醉金迷的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坦白讲,在《巴比伦》出预告时我还是很期待的,达米恩拿过奥斯卡最佳导演,还有那么十来分钟拿了最佳影片不过是个乌龙。
《巴比伦》2022在圣诞档北美上映,结果票房口碑都直接崩盘,让我对电影期待度下滑然后将至无感。
因为这种夹杂着自我表达作者向的电影,是真的很容易搞砸的。
不过等到电影在我这边上映时,我还是决定去一看究竟,顺便也帮大伙伴们验验货。原本决定这长达3小时的电影,如果开头半小时不吸引我就直接走人了。
BUT,《巴比伦》不得不说3小时的电影时长,却在我这显得如此短暂,如同好莱坞黄金时代那些虚幻浮华的泡影转瞬即逝。
那么《巴比伦》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巴比伦》从1926年某个炙热的夏天聊起,那时也正是无声电影的统治时代,影片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助理曼尼开始,他正在为一家电影公司举办的私下狂欢派对拉一头大象过去。
能有大象作为派对嘉宾,可想而知这样的派对比《了不起的盖茨比》那要更为限制级太多。
果然那里的派对画面基本都得打码,当时美国正在执行禁酒令,能在派对肆无忌惮的喝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就连各色的D品能像面粉一样随便享用,才是最猖狂的。
曼尼显然对这样隔三差五的放荡不羁,真·娱乐至死的派对见怪不怪,出门透气时,遇到了自称天赋型演员却根本没拍过片的内莉,由小丑女玛格特·罗比饰演。
曼尼对内莉一见钟情,并帮助内莉混进派对,机缘巧合明天开拍的一名女演员在派对神志不清进医院,自信爆棚好玩成性的内莉在狂欢派对舞池C位癫狂舞蹈,正好被制片人一眼相中临时安排去顶替那女演员,就这样内莉的梦想成名之路被开启。
她在片场不仅一条过,要眼泪有眼泪,夺眶而出还是眼眶打转导演你说了算,眼泪落下一滴还是两滴都能控制,用内莉自己的话说,这不是演技,她天生就是演员。
在派对最瞩目的焦点明星,是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杰克·康拉德,只要是他主演的电影,都会成为当时的热门大制作电影。
巧的是,另一部给好莱坞的情书《好莱坞往事》也有皮特和罗比。
另外还有李丽君饰演的歌唱家朱小姐。
以及珍·斯玛特饰演的尖锐影评家艾莉诺。
黑人爵士乐小号演奏家西德尼。
影片就是在这些角色在好莱坞拍片时兜兜转转戏里戏外的人生,由小助理曼尼串起所有的故事脉络,曼尼爱上了内莉,而内莉因为演技大爆发被导演和制片人看中,迅速跃升为影坛新秀红极一时,而曼尼在派对偶然的机会能送大腕杰克回家,做起了杰克的贴身助理,然后通过自己努力摸爬滚打在好莱坞,慢慢跃升为执行制片人,制片人,导演,行政总管等。
随着电影技术工业进程的推移,默片时代开始走向衰落,有声电影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正如现在流媒体时代一样,那时的部分电影人喊着“电影已死”,电影的黄金时代要结束了。
曾经那些默片时代的高片酬炙手可热的演员被打得措手不及,比如片中的杰克和内莉,对于表演时外加的收音,台词的功底等知识都基本为零。
更惨的是他们的自身的音色,被熟知他们的观众不认可,这是最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就像我做了那么久的视频,突然有一天我在视频里露出相貌时,大家都无法接受这个声音怎么能配张这样的脸失望至极。
在一个时代的洪流中,那些被淘汰的不仅仅只是片中的主角,还有一整套系统,但从电影生命来看,电影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迭代和转折。
有声电影时代,有人成为了新的杰克·康拉德和内莉,一些辉煌的往事,也跟随默片埋藏进无声的土壤里,不过浪漫的是,当某一天如果哪怕有一位观众回想起来,拿出那些尘封多年的默片,依然能看到银幕前有趣的灵魂鲜活的跳动。
《巴比伦》虽然角色和剧情都是虚构的,但其实《巴比伦》并非完全捏造了那段历史,而是有迹可循,首先《巴比伦》的灵感蓝本来自一本叫《好莱坞巴比伦》的猎奇书,这本书记录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花边新闻。
很多人觉得为何叫1930年代为好莱坞黄金时代,因为那个时期确实是电影发展的鼎盛时期,成名的明星非富即贵,最重要的是受到的约束很小,虽然今天我们能看到大牌明星也有钱,但相比较于那个黄金时代,明星更可以为所欲为。
影片中描绘的浮华绚烂荒诞且限制级的派对,也在那个时候比比皆是,尤其是1920年移民大量涌进美国,所以对于暴力和生命,并没有今天那么得到重视,在影片中那些在派对和片场死去的人,都显得有些不值一提。
玛格特·罗比饰演的内莉,在现实中参照了克拉拉·鲍,她的母亲患有精神病,曾经差点杀了克拉拉,父亲则是一个酒鬼。
克拉拉成名后,不止一次说自己有表演天赋,但有声电影来临后,克拉拉也就凋谢了。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杰克·康拉德,原型是约翰·吉尔伯特,他曾经娶过四个女演员为妻,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片中形象和现实中给的都很接近。
现实中约翰同样也被抛弃在了有声电影迭代的洪流中。
影片中那位朱小姐,在现实中对应的可能就是黄宗霑的堂妹黄柳霜,黄宗霑是伟大的摄影师之一,曾经拿过10次奥斯卡提名和2次奥斯卡最佳摄影。
而黄柳霜在好莱坞曾经参与过60多部电影作品,最著名的是那部《上海快车》。
其中有一次差点可以担任女主,出演赛珍珠的著作《大地》,但遗憾的是米高梅拒绝了由华人来担任主角。
这部1937年的《大地》,最后男女主角是由保罗·茂尼和露易丝·蕾娜两个西方人来演中国人,而这部电影还拿到了次年奥斯卡最佳女主和最佳摄影。
影片没有直接提到朱小姐被职业歧视对待,只是提及这是默片时代的结束,而现实中黄柳霜因为被歧视回祖籍中国,然后跟随梅兰芳学习京剧,在二战时还淡出影视圈,专注于支援中国的抗战,战后开始才渐渐恢复演艺事业。
这些好莱坞当年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交织成了达米恩导筒下的《巴比伦》,或许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真实人物的对照,从而让影片和那个真实的历史有了不少对比,然后加深了一些观众觉得影片过度浪漫化的处理。
不过可以感受到,达米恩·查泽雷真的,真的好爱电影,能感受到他把对电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巴比伦》。
如果《巴比伦》能早15年问世,或许能收获更多赞誉,这是一部需要你愿意付出3小时“把心交给电影”的电影。 最后结尾那段对电影表白的剪辑,大爱。 我在怀疑达米恩是不是也是EVA的粉丝。
诚然我是真的挺喜欢这部电影,达米恩近期的电影带给我很多的浪漫情怀,不过这些较为作者向的情节,也让他在《巴比伦》彻底放飞,喜欢的人自然会爱到不行,而相信如果你看了半小时无法进入,那么这部电影对于你来说,可能会让你看到支离破碎。
《巴比伦》在北美票房口碑的不如意,最大的讨论点在于对那段历史还原的混乱,角色过多,剧情的线头过碎,导致整部电影毫无章法打哪说哪而且一说就是半天,要是你碰到一场不感兴趣的戏份,可能就得忍受相当长的时间让那场戏结束。
从商业片角度来看,《巴比伦》确实没有太想讨好观众的意思,如果真的有,那么就是影片的整体影调都是以喜剧风格来表达,张扬且喧闹。
影片剧情的走线并不清晰,需要你自行调整观影情境,但如果你把预期调整为我是要看导演表达那个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眼泪,那相信你会很享受。
从文艺片视角来看,《巴比伦》似乎又比《曼克》,甚至《八号半》这样的电影更通俗易懂,角色细腻塑造比《曼克》要弱,思想深度又上升不到《八号半》的维度。
不管怎样,影片为我们展现了那段曾经巴比伦般传奇的好莱坞往事,投射了荣光和辉煌,虚荣和沉浮,野心和梦想,爱情和荒诞,羞耻和不堪,令人忘返但又致人反胃,最终留下的,是大银幕上的流光溢彩。一个时代的结束,不需要理由,也没有为什么。
好~喜欢怀旧浪漫复古以及幽默精致的影迷,不要错过这部达米恩·查泽雷的《巴比伦》,影片应该能入围2023奥斯卡一些奖项,起码入围最佳电影原声是没问题的吧,影片作曲家依然是担任过《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登月第一人》的贾斯汀·赫维兹。
那《巴比伦》今天就先聊到这里!
兔年春节到了!在这里大聪祝大家兔年吉祥,前“兔”无量,大展宏“兔”!
导演想拍《好莱坞往事》,皮特想演《了不起的盖茨比》,罗比想要《爱乐之城》,男主想象《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珍想去《宿敌》,托比想到《小丑》,丽君想扮《一代宗师》,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却没人许电影一个未来。
《巴比伦》几近对一个时代乃至整个影史进行了回顾,技巧和调度尤其是大场景的景观和人物调度如此恢弘简直可以称为奇观电影。各种族各主角命运走向的叙事完成度也都很高,政治正确却不惹人厌。特别是用拉丁裔的刀去杀戮其他族裔的桥段很有戏剧张力,黑人不够黑的一幕很震撼,堪称绝佳表演。缺点是叙事太直给,生怕观众看不懂各种糊你脸上,恶趣味也拉得太满。结尾也太拖沓非要用蒙太奇拉出整个影史来蹭大腿,和《天堂电影院》一比显得很廉价。同样是对电影工业的追缅,《巴比伦》显然立意和格局都比《造梦之家》要好,但如果今年的名导们仅能用对电影本身自怜自哀来拍电影,那是不是更印证了电影行业的日薄西山?电影未死而挽歌大作,我们正如男主角一样,见证其夕阳西下、百年兴亡。
LaRoy把男的都叫去看她爸抓蛇的那场戏,Lady Fay Zhu像去对面gay bar问赵妈需不需要帮忙救火的铁t
震撼到无以言表,真正的史诗。关于好莱坞最好的电影,真正的好莱坞往事。如同那段影评人与影星的对话一样,这栋大房子谁都不在意。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浪头。耀眼的那些也转瞬而逝。但是那些电影,那些面孔,会留下来,在一百年后,还是一千年后,一个年轻人路过看到这个画面,他会觉得似曾相识。强烈推荐电影史课放这部片子。太过迷影,而电影又值得着迷。今年最好的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混剪,让我颤栗。
比起阿凡达2,这部才是我觉得更值得讨论的电影,也是更属于当下的电影,虽然它讲的是20年代末的好莱坞。来看screening的影评人和记者都被开篇那场酒池肉林大戏震住了,主演们也都把看家本领亮出来了(Margot Robbie和Brad Pitt继《好莱坞往事》之后再度联手),真是目眩神迷,能去电影院看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回头细说~
当镜头从打破第四面墙的蒙太奇切回坐在电影院里的男主的时候 我和他是一模一样的笑中带泪表情 谢谢电影和做电影的人们
前半段屎尿屁奇观密集节奏爽到拍腿,后面非要把六个人的故事讲圆非常拖沓,最后的混剪真是太没有必要了。Fabelmans / Empire of Light / Babylon 都在十二月排队给电影送情书,感觉电影好人卡都发不过来了。停止没意义的怀旧吧,劝导演听布拉德皮特自己的台词:别迷恋默片,别逆历史而行
如果没有最后那段混剪可能可以稳稳当当给四星。前面本来看得还算开心,但这结尾实在是一言难尽。知道想干嘛,但这么用力地回顾致敬和前仨小时的tone很格格不入啊。今年“写给电影的情书”实在是有点多,行业是要靠新的好的作品来救,不是靠跟观众说一百遍我们一路走来多不容易¯\_(ツ)_/¯
难以相信布拉德皮特和玛格特罗比居然把《好莱坞往事》又演了一遍。今年看过各种号称写给电影的情书,达米恩的这一部最合格。前半段为五星定调:似乎很久没有遇到一部作品能够令观众在完全搞不清楚作者意图的情形下,还甘愿走进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圈套当中。只是后半段走向还是将影片框在了《好莱坞往事》与《爱乐之城》的结合架构里,让人略感失望。Lala Land的配乐团队为这部影片几乎是原样打造了一张2.0的原声作品,而男女主角的theme几乎是city of star繁星之城的翻版,令影片中原本并未过分着墨的感情线加分不少。尽管导演再次用过人的品味挽救了其相较平庸的叙事能力,但却也并未将好莱坞往事真正变成好莱坞狂想。
结尾拼接属实没必要……
“好莱坞往事”乱入“爱乐之城”。同样讲述拍电影的初心,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让我感到廉颇老矣的匠气,达米恩·查泽雷却用嗑了10公斤coke般的迷幻癫狂带给了我惊喜。默片变有声的风起云涌,明星们的命运浮沉,通过如痴如醉的爵士乐串起,3个小时的高饱和视听就像一场自我沉浸的趴体。好莱坞从来不缺酒池肉林和纸醉金迷,然而最终让我们走进影院的却是小小的雨中曲。
为什么要如此用力地讲一个这么满的故事啊,感觉被导演晃着肩膀质问“看懂我的意思了吗!” I’m exhausted.
这个导演就是喜欢最后来概括中心思想…
是近幾年好萊塢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方面能說是又一部自我沈溺感懷、如萬千部自反的好萊塢電影一樣不願意向前一步,像Nellie這個角色一般璀璨、迷亂又自滯;但我依然相信它和其中的純真——誰不會為那場山巔落日的龐大吻戲動容?電影、好萊塢和圍繞著它的夢正如開頭費里尼式的狂歡和那頭大象,藏著污穢、但龐大驚人又超越想象;同時我們看見這一江湖的一代宗師們,有人做夢,有人淡然離去,有人是耀眼落幕的白矮星,有人無法隨著時間生存衰微,有人見過神殿的污垢後回歸質樸。愛、天才和感情驅動了許多奇跡的發生,但資本與奇觀欲求的大開眼戒也在消弭著純真,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最終電影中劇組拍攝的影像、屬於這部電影的影像和電影史的其他經典影像,消除了邊界達到了共時,在顏料和剪輯中解構,成為了最純真的情感記憶。這對一些人很重要。
可以看成20到30年代的好莱坞浮世绘,也可以看成导演对一个震荡电影时代的旁观。白、黑、亚和南美,四个族裔在那个荒诞、纵欲、疯狂又无法形容的时代,跟随电影工业从无声到有声的变迁,各自走向不同的结局,令人无尽唏嘘。电影最后看似混乱的蒙太奇,恰巧贴合着那个时代好莱坞的混乱,但这也正是电影借助光影,穿梭时代,表达着对电影这项艺术、或是工业的一种期待。看着男主角面对时代变迁后的影院泪流满面时,真心希望电影不死,我们可以永远面对大银幕,永远可以热泪盈眶。
在南柯一梦的风流簇拥不再之后,在宴会厅偶遇老友寒暄之后,在给侍者一笔慷慨的小费之后,随着音乐翩翩走回楼上房间之后,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开膛结束自己生命的美感吗。在被追杀的途中跑进舞厅之后,在和深爱你的男人舞池相拥私定终身之后,又觉得不能离开这个用电影造梦之地,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不告而别,随着音乐消失在夜色里的美感吗。在所有荒诞癫狂璀璨糜烂的派对全都散场之后,在所有恐惧落寞痛苦的记忆全部归于平静之后,或许你能理解,不论怎样,我们还是会坐在漆黑的影院里,为一场又一场的幻梦而流泪的美感吗。
三星半,一封名为《好莱坞进行时》的恐吓信兼情书,由现任好莱坞工业之子书写,呼唤回归影院在表层,呼唤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在里层。电影可能真的快死了,但它毕竟早就死过八百回了,所以就静待其下一次的重生吧。另外,1、收尾部分的电影史混剪堪称一次真诚地抖机灵,动人归动人,却也完全不是Chazelle的过往水准,实现效果有待商榷。2、李丽君与玛格特·罗比贡献了年度级别的GL时刻。
一方面不太喜欢整部戏被塞得太挤太满,前半段屎尿屁元素太over让人生理不适,戏院那段混剪出现得有点生硬表达的情感也太过赤裸。但另一方面,我很喜欢角色在被时代抛弃后,尝试无果后的那份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和优雅告别(Nellie拒绝被拯救,黑夜中翩然离去的背影;Jack在感叹“没关系,我已经当过世界上最幸运的混蛋了”后做出了人生选择)。以及当技术更迭时代变迁人生悲剧已成定局时,回头发现最初那些酒池肉林群魔乱舞荒诞又癫狂的时刻,竟有一种原始又磅礴的生命力,如梦似幻,那也是属于他们最后的喧闹和最美好的时光。
从爆裂鼓手到爱乐之城到登月第一人,查泽雷的主题一直是那些辉煌成就之下看不到的昂贵代价,就像浮华的古巴比伦下埋藏的尸骨,电影里每次有电影职员死掉都有喧嚣的音乐来掩盖。像江南写过的一句话:用什么珍贵的东西,换回了空白。多少影人的付出才换来了如今电影技术的进步。可是在电影将死的今天,如果这样的天才导演都只能用电影最后的影史回顾让观众惊呼啊德莱叶啊伯格曼的话,那我想电影是真的完了。
爱这部电影的人,不免是有一些抖M倾向在身上的。他/她们需要一个强悍的、技艺超群的、令人心悦诚服又独属于他/她一人的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