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复仇新记》与1987年上映,算是阿基考里斯马基导演生涯作品中比较冷门的一部,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把故事背景搬到了现代芬兰。本片对白与背景音乐的使用,较之导演其他的极简主义作品,风格上截然不同。高对比度的黑白光影与戏剧化的古典背景音乐充满德国表现主义与黑色电影(film noir)的气质,如片尾这段让我想起了弗里茨朗的经典作品《大都会》。关于打光明暗对照法的使用(Chiaroscuro),感兴趣的看官不妨参看这个讲解(link)。本片场景调度颇有舞台剧的风格,频频出现的斜角镜头(在阿基其他作品中很少见)反倒增加了一种黑色幽默,如劳瑞被哈姆雷特扇了两巴掌后出门这一段(21:01) 片中的哈姆雷特不再是优柔寡断的少年,而是盛气凌人,韬光养晦的阴谋家。他表达的思想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存在主义和怀疑主义。原剧中的他说, “因为世上的事情本来没有善恶,都是个人的思想把它们分别出来的。”这种除了思想尽是虚无的观点可以追溯到希腊诡辩学派那里,后者辩称除了感知外,人不能获悉什么——由于所有人都在感知,因此得出不同的观点——因此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真理。对存在主义最经典的台词是“是生存还是毁灭”,在本片中却被导演刻意省略,我猜不透导演这么做的意图,或许完全就是想特立独行,抑或就是觉得没有必要加进去。关于类似的戏剧结构,元杂剧《赵氏孤儿》也与《哈姆雷特》类似,感兴趣的看官不妨去看看原著。
那时候的阿基是真爱玩解构啊,各种颠覆和消解。
很无趣的现代改编,结局有些创意吧,但也改变不了叙事节奏的坍塌。
非常黑暗,然而有Radiohead。
现代版的改编比我家Ethan Hawke那版还要现代。但总觉得演员不到位,最后结局的改编也不喜欢。英文名“Hamlet Goes Business”倒是点题。我总觉得每一版哈姆雷特里Ofelia的死都必须惊艳,Kati Outinen样子太老成,但死得足够美。
壁橱里还抽烟 太胖了吗,收音机头电死好有意义,机关算尽最后被底层人物收拾了
Aki你毁了我心中的奥菲利亚。。。。 T_T
这部经典改编至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陌生人的酒可他妈别再乱喝了,一不小心你就挂了。
把整个戏剧结构的动机给修改了,几乎已经不是莎翁的哈姆雷特,而是现代社会家庭剧。
橡皮鸭子和Radiohead太神来之笔了
奥菲丽娅在浴室自杀,这里改得真是好。四星半。
果然还是那只小橡胶鸭子最可爱 (⁎⁍̴̛ᴗ⁍̴̛⁎) #2019087
颠覆性质的改写经典,黑白光影具有表现主义气氛,阴谋的策划、执行、“揭底”及反转都颇富黑色幽默,螳螂捕蝉式的人人自危。结尾的工业机器特写有几分《大都会》。夹带了不少阿基式的恶搞和私人趣味,乐见实体演绎radiohead。
讽刺颠覆版。黑心城府的哈姆雷特,片子里每一个人都诡计多端,心怀鬼胎,一个比一个坏。资产阶级的丑恶,人心的腐化。这个时代软弱的人是生产不下去的。权力斗争,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迫害别人,这个可悲的时代,只有坏人才有好下场的狗屎时代,善良和老实的人早已被残害或是过着贫苦的生活。
4元的通铺可睡觉(要说睡着我也觉得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是很不要脸的)@filmotheque
古典而不落窠臼 同是名著现代改编比四年前的处女作《罪与罚》不可同日而语
阿基版哈姆雷特腹黑又寂寞,烟瘾当然也大得不得了;把镜头推向人脸,阿基这一部就开始用了(或许更早);台词这么多,不是他风格;拿录音机套头上再按播放……这操作台歹咧;灯光——马蒂·佩龙帕
现代肥胖版哈姆雷特:"一切都太迟了" 奥菲利娅:"是因为太胖了吗?"
继《罪与罚》之后,阿基又一次颠覆了经典。这一次的改编更接近于黑色电影,不仅采用了黑白影像以及古典音乐,而且一些情节上的发展也很出乎意料。
阿基版哈姆雷特,带有强烈作者风格的改编和标志性黑色幽默情节的注入,不同于以往的表现手法(阴影烘托+局部特写),整体更似舞台剧,多处细节则颇具波兰斯基之风,营造出暴君统治下的不平衡感;再热忱的爱情在欲望统治下也不过是支离破碎的祭祀之物。前后上帝视角更显阴暗。亮点:蝴蝶标本;鸭子玩具。
冒傻气的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