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位老人,行善积德无数,被大家称作张善人。
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位神仙对他说,村中即将发洪水,看在他平日乐善好施,特意提醒赶快收拾细软离开这里。
他问,什么时候。
神仙说,村头石狮子眼睛红了的时候。
那之后,张善人每天清晨都去一趟村头。村头有家小茶铺,店里有个小二,看到他每天来这里看石狮子,忍不住好奇问他。张善人便将梦中神仙所说全部告诉了他。
小二觉得有趣,当晚偷偷拿朱砂涂红了石狮子眼睛。
第二天清晨,张善人照例来村头,看到了红着眼睛的石狮子。
他开始挨家挨户通知,村中即将发洪水,让大家赶快离开。
店小二一看不对头,连忙和张善人说这是他涂上去的。
张善人并不理他,依旧继续,直到告诉最后一家。
最后一家是一个粥店,夫妻两已经开了十几年,张善人一来通知,店里的人都连忙回家收拾东西。夫妻两就想,要不他们也走。
他们环顾一周,店里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那个水缸,已经不知道传了几代,神奇的是,水缸里的水从来都舀不完。一合计,他两打算带点盘缠细软,还有这个水缸走。
等他们收拾好东西,村里的人也已经走的七七八八,天色近晚,他们开始搬这个水缸。
水缸很重,两人费了吃奶的劲,终于抬了起来。
就在抬起来的一瞬间,水流从缸原本在的地方喷涌而出,迅速冲破了老旧的地面和砖墙,水势越来越大。到日落之时,整个村庄都被洪水淹没。
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石狮子眼睛上的朱砂已经掉了色,村中一片寂寥,只剩水中浮木与墙灰。
谁能操纵命运呢,大家都是棋子而已。
1
很明显在描写疏离的电影,两人越走越远,虽然眼睛里含着丧尸的泪水。你会为它感到惋惜,却不会对他感到陌生。
“我把自由还给你!”——多么苍白可怕的字眼。女主角的双眸在暗光区中。
也让我们猛醒——我们只是自己的牢狱而已。
然后不久,女主角精心培植的第三者就出现了。那是复仇女神燃烧的烈火。是人性卑劣的证明。
这是一个分等级的魔鬼的世界。
尤其是天真的男主角最后遭到宣判的时候,他在汽车驾驶室里简直疯了。
似乎布列松永远是在表现疏离的。他不相信人的胜利,不相信亚瑟王会找到圣杯,他只相信人类会互相屠杀。
最后是阿格涅斯的眼泪拯救了我们。在上帝手中的天平,它与复仇女神的邪恶等重。
最后的一滴泪珠,等于一切。
2
真的很久没有电影的让我一夜不睡觉,更何况是看这样的一个老朋友。
他当然在表达很多宗教性的东西,如果不是为了追问人性善恶的问题,如果不是为了表现人类在极端变态的情况下显露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人性,那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拍出来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只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人类真可怕,那你还是没看懂这部电影。
所有电影技术,所有成熟时期的艺术手法,都在为柏列松想表达的思想服务。
在那个像约伯传里面那样强制性的,无理性的神意面前,也就是女主人公这个复仇女神的面前,难道人类仅仅表现出像男主人公那样的天真吗?
naive!
布列松坚持了古希腊戏剧的传统,是一种古典主义的再现。
布列松的早期作品。摄影机面对这“布劳涅森林”的三位女人,表现的稳定而冷静,剧中人物的感情克制,情节交代非常简化,实际上已经初露布列松的风格。像这类由阶级差异所构成的戏剧文本,在四十年代还是比较盛行,早期的布列松也不能免俗,“全能天才”让·考克多也作为编剧参与了这一古典主义电影的创作。在这部电影之后,布列松便不再采用职业演员,也放弃了传统电影,走向天主教题材的怀抱。结尾处连续倒车形成的镜头内部运动,非常了得。
其实我觉得这个取自狄德罗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的剧本真的不错,如果换成比利·怀德或者马克思·奥菲尔斯来执导,是不是会更有娱乐性?
转型前作品,文学色彩较浓
①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女人的复仇之心;②抵御这种复仇恐怕也只能假戏真做,但是如果真的孕育出真情,爱还是大于仇恨;③能够为爱而死的女人恐怕要神圣于复仇者;④尽管伊始像一出伦理警示剧,最后却变成了正统的悲剧,布列松在本作中更像一个直男癌。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diWS7HHnJU/
“正常”一点的布列松。
很多诚实的女孩都变成了不诚实的女人,也许我会证实反之也一样成立。我不值得你靠近我,请耐心等待,请留给我一点希望,然后你可以评判我的所作所为,如果你能忍受我的存在我会非常开心,在你家里给我留一角栖息之地 ,我会毫无怨言的呆在那儿,我并不邪恶,而且我爱你,那是唯一的借口。
玛丽亚·卡萨瑞斯的表演真是叹为观止,非常出彩!在壁炉前试探让的那段印象很深!
#1944#第一句献给CC。可称为布列松早期的集大成,较前作垮了几个台阶。风格远未形成,却承古典而来,精妙考究的台词、简洁的叙事,表演用光、幕起幕落十足的舞台范,对男女情爱的熟谙一点不亚于侯麦(谷克多的功劳?)。一部让人享受的电影,迫不及待地想再重放一边,看看布列松是如何处理得这般美妙。
布列松的第一缕光,阴暗的嫉妒,被利用的爱情,送不出的信,说不出口的真相。“命运是可悲的,但我宁愿自己选择,也不想别人强加于我”,但是艾格尼斯却无法选择。布列松的镜头干净而且高傲,但是余韵简直可以用太多语言来描述。
(上一刷没评星:海莲娜总是穿黑的,让人生畏。)加一刷:结尾在技巧上跟《罪恶天使》很像,而且布列松好像只有这两部片用了少量摇臂镜头。这个故事改编自狄德罗。但真心不好看,乏味,没有导演往后作品的纯粹感。同期声还是挺难得的。另外,照明很难看,时代局限吧。
布列松在本片中只开发出了简洁,而尚未找到属于他的语言“布列松式的特写”。本片基本还是属于法国“优质电影”传统之中的作品,文学改编,对白讲究(谷克多写的对白真是绕啊),影像精致。布列松的严谨简朴和雷诺阿的漫不经心都是超越优质电影局限的途径。
7。女人复仇记,和后来的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重看#局部特写镜头拉至中景,横移,转向,跟拍,一个镜头内的信息量颇大,初具气象;忠于原著式的台词让这个三角故事减去几分流俗,多了几分人心普世化的意蕴;不管爱或不爱,无法容忍背弃的、被践踏的自尊,越是骄傲的女人,复仇的气焰越强大;结尾数次倒车用得好,亮点。
Cocteau的痕迹要比Bresson更重
7.5;多麼討喜的猶猶豫豫的攝影機
Love is not exist. Only the proof of love is exist. Revenge can never be a success. It is already so that you are a failure.
3.5
或许是之前一场盲人影院体验项目太过投入,接下来的尤伦斯,我被人生中第二次看的布列松彻底催眠了,成为观影历史上睡得最长的一次,还好这完全不影响对剧情和人物的认知,于是也相信即便是清醒状态下布列松这部立足经典叙事的早期作品。
精致的法國傳統電影,但需要由Bresson來完成嗎?
还不太具有Bresson的风范,前半比后半拍得好。
女人,爱情和复仇,所以特吕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