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欲望法则》,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情欲之人的偏执深情的评价了!
果树:
狗血得恰到好处。
Leah:
爱是欲望的泥潭,唯有死亡能摆脱欲望。
我们敏熙:
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还挺粗糙的,我渴望看到一个占有欲强的和一个喜欢被占有的的故事。
Charmbracelet:
一个人的欲望是不是真的不能只发泄在一个人身上?一切本不该如此。让我回想起《性爱自修室》里的场景...
Harper Yug:
这样爱你是一种犯罪,但我甘愿为此付出代价。我早就知道这代价很高,在舞厅遇上你时就已经知道了。但是,我无怨无悔。
汤达人:
想起看《烈焰焚币》,完全无法共情,颜值无感的演员们更是加重这一感受,亮点是卡门,那个变性人,曾经拥有两个男人,一个是父亲,一个是神父。
我略知她一二:
请不要离我而去,我的眼泪已流尽,我的心声已诉完,我无处躲藏。你的欢颜无处不在,舞姿无处不在,你的歌声无处不在,笑声无处不在。我甘愿做你的影中影,你的掌权务,你的家中奴,请别走,请别走,请别走。 谁能凭爱意要把你私有,何不把悲哀感觉,假设是来自你虚构。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前尘硬化像石头,随缘地抛下便逃走。我绝不罕有,往街里绕过一周,我便化乌有。
#FIFF7#DAY6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将近一年半后的重看始终不同于初见。仿佛他已向你预知好结局,你只需决定要不要来赴这一场约。
(我第一次看中途一直在想安东尼奥他究竟想要些什么?最后枪声响起,我仍对他纯真的目的感到不可置信,他竟真的只是想让帕布罗爱他。而在这个没有人肯为了爱牺牲一点点东西的年代,只会有人为了金钱使劲浑身解数,居然会有一个人是为了爱不择手段,这是多么离经叛道的一件事。)
以爱,摧毁与自毁来换取被爱。
早期的阿莫多瓦,不同于后来无论多么残酷,都总是要活下去的,在这部《欲望法则》里,有些东西是永远难以消解,释怀的。
年轻的卡门·毛拉风情万种。胡安的饰演者是柔情似水的美,班德拉斯是西班牙式张狂绚烂的美,是熊熊燃烧的烈火,是玫瑰盛开,而后凋萎。
鲜艳的色彩,被揉皱的信纸,书信里的灯塔,蓝色花纹衬衫。
同性,乱伦,变性,情杀,自戗,畸恋,教会。 “你不爱我并不是你的错,而爱上你也不是我的错。” “恋爱时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事是什么?” “同一件事,爱情占据了生活中的每分每秒,让你无法集中精神。” “这又不是一场比赛。” “是的,可我已经输了,但是我不在乎。” “我渴望真爱,但不会不惜代价。” “时间可以毁灭一切,却始终无法知悉,万物消亡的真谛。” “我甘愿做,你的影中影,你的掌中物,你的家中奴。” “我们都是如此孤独,虽然时过境迁,我们仍然深爱对方。” “我怀疑,我怀疑,你是否会永远这样爱我?像我爱你这样爱我。我怀疑,我怀疑,你是否还能找到这样的爱?像我对你这样纯洁的爱。你也许还能沉醉在温情脉脉,但永远不会再感受到这样的幻梦,像我带给你这般美好的幻梦。” “谁能把我从你的回忆中抹去,谁能让你忘却我的爱意。我那卑微的爱,凝结了血与泪的爱,这份见证了我们泪水的爱,也是让我们满怀梦想生活的爱,是何时渐行渐远?”
“要么爱,要么死”是很决绝的态度,虽然这句话不是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说的,而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尚未长大的娜塔莉波特曼说的,但这种爱欲与死亡,获得与惩戒却从未离开过他的影片。 和我所喜欢的金基德一样,阿莫多瓦具有一种极端的态度,虽然不像金基德那样,有时候将事情推到极端,似乎不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就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深切——爱与恨都显得那么刻骨地透彻。就像评论中所说的那样,阿莫多瓦的才情是通过将狗血泡沫剧的剧情变成另类文艺片而表现出来的,但无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怎样狗血的剧情都无法阻挡他对爱与情欲的探讨。 《欲望法则》中的两种爱情 毫无疑问,阿莫多瓦想在《欲望法则》探讨爱情中两种态度,一种是默默忍耐的宽容,另一种则是“要么爱,要么死”的决绝。前一种以胡安为代表(很巧合的是胡安也是《不良教育》中希望完成伊格纳西奥最后愿望的弟弟的名字)。情色导演帕布罗因为多情,在两个年轻且充满危险诱惑力的男人中无法选择,怯懦的胡安只能给帕布罗寄明信片,告诉对方自己所在地方就在大海边上,并且有灯塔(爱情的见证)。胡安在电话中,告诉帕布罗这里很好,希望他能来看看。后一种则以安东尼奥为代表,原本对男人并不感兴趣的安东尼奥在胡安离开帕布罗之后,突然对帕布罗有了占有的欲望。他先于帕布罗找到胡安,并失手将胡安推下悬崖。 胡安的宽容最终葬身于悬崖,这让帕布罗为没有得到的宽容而内疚,而最后安东尼奥劫持了自己,在完成最后一次爱欲之行后,吞枪自杀(死亡的见证)。帕布罗跪在地上,抱起已经死去的安东尼奥会不会更心痛? 无法评判两种爱哪种更好,只是谁更愿意接受? 纯粹的世界不存在 无论怎样,纯粹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就像金基德只有在混浊的河水下面企图营造一个永恒的家园(《鳄鱼藏尸日记》),而阿莫多瓦则让安东尼奥最后的自杀,爱情最后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普通人的生活中,爱情只会是“法国新浪潮最常青人的电影人”埃里克侯麦的《四季》,在表面平静的生活中通过内心的斗争与反抗去完成爱情。 有时候爱情仅仅是一种象征,它反映的正是一个人内心中对自己的向往。
B / 大概可以和《斗牛士》并列为早期的转折之作。剧作更加圆润流动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形式感以完成细微的心理渗透(平移、局部特写、大远景、俯拍愈发娴熟),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带有“物性”的镜头避免了文本上驳杂心理角力架空的可能——这种走向深度的融合在之后的《崩溃边缘的女人》中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巅峰。但后半部分的叙事节奏确实有些急躁,压迫感、零碎感有些过于突出而欠缺某种“散漫”的气质,倒是结尾一如既往地稳。
炽烈而极端的同性爱欲,生命中的最后一小时。阿莫多瓦标志性的火红及其他灿烂的色彩搭配,通过自撞失忆后的康复倾谈述出人物前史,乱伦+私奔+变性的行为链太离经叛道了。以揉皱的纸(周围黄光+白色聚光)呈现演职员表和自渎戏中戏开场。分别与两位男友通话的分屏并置:服色与面部朝向的异同。(8.0/10)
在失控的边缘反复振荡,喷涌出的狗血才是阿莫多瓦宇宙磁场轮廓唯一的勾勒方式。相较《不良教育》,不做道德批判,不设置情节圈套,而是以更直白的表达方式对爱欲进行终极定义。那些灵魂中不堪的,昏惑中罪孽的,都在交缠的肉体和燃烧的火光中得到释放。
现在看阿莫多瓦,终究失去最初观感,虽仍被这病态的激情、畸形的关系触动,毕竟时间在不停向前;“我们如此孤独,时过境迁,我仍深爱着你。你是否还能找到这样的爱?像我对你这样纯洁的爱”这个注定要出现并消失毁灭的人,真是命运里一道无法泯灭的伤痕。
爱情占据了生活中的每分每秒,让你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就是我最喜欢也最不喜欢爱情的地方。
演员难看,编导刻意,及其乏味的性关系,一点没有后来沉稳细腻的大师风范
男猪是Gay姐姐是人妖 男猪深爱一个不那么爱自己并离开自己的男孩 另一个深爱自己的占有欲强的男孩出现并杀死了离开男猪的男孩 为了能再次见到男猪 男孩跟男猪的人妖姐姐谈恋爱……最后男孩为了能跟男猪呆上一小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PS.年轻时候的班德拉斯是尤物啊!9/10
为欲而生,为爱而死。最懂女性的阿莫多瓦,却拍出了荡气回肠的阳刚之爱。罗兰·巴特说:“我会竭尽全力,赠予那会使你窒息的东西。” 说的就是这样毁灭一切的爱情。PS阿莫多瓦的电影真的很像毕加索的绘画,明艳怪诞,有着内容挣脱形式的奇趣~
色彩缤纷的胶片遮盖着主人公上一场爱情的过往,然而于暗房中沉睡的记忆却偏偏被他下一场真实的爱情唤醒。毫无疑问,遵循《欲望法则》一定会通往革命,但恐怕唯有阿莫多瓦灵巧的手配上那台导火索似的打字机才能将众多支离破碎的元素缝合成一部烟花式的电影。它拔地而起绮丽的美令翘首仰望的人叹为观止。
看到最后忍不住哭了,“谁还能找到似我这样的爱人”
阿莫多瓦让我吃了一惊,他似乎和法斯宾德有点同源了。
只为拥有你一小时。谁能责怪偏执狂的爱。
前面略狗血,但结尾简直赞爆了,就是喜欢这种阿修罗王式的疯子!电影展现了拉美西葡人士的幸福生活:一见钟情,二见打炮,三见动真心,四见短兵相接。。。与之相比,我踌躇了一年,也没敢给男神留言。。。
阿莫多瓦模式的完全成熟,此后的同性、变性、父奸、教堂、失忆、乃至偏执的班德拉斯等元素都已经显现。影片中极有意思的三个细节是电话分屏的朝向、车灯与灯塔的高速相融,以及打字声与音乐的完全贴合。将偏执与爱恋做到极点。
性别、道德、轮回扭转不了的欲望残缺法则、你是导演、人物书信由你一手杜撰、于是我只能欺杀全世界、不求串写剧本、只为见你一面、就一面。
爱从不需要有迹可循的,欲望没有法则。
谁会想到那些强烈到疯狂的爱,竟能被孱弱的情感伤害。
想打七颗星!与同性无关!看完阿莫多瓦的片觉得之前看的情色都弱爆了!他才是是真正如何懂得玩味性感和浪漫的导演,而不是那些只懂得拍脱光了猛干的人,;论轻SM在SEX中的应用。。。BTW,非常喜欢阿莫多瓦对Juan的男人的fetishsism,用西语说起来很赞。最后一个镜头想到了烈焰焚币的结尾。嗯,已成脑残
同性、变性、性爱、乱伦、凶杀……很典型的早期阿莫多瓦作品:戏剧张力十足故事在有条不紊的镜头里却讲述得跌宕起伏,可惜那场灯塔凶杀的过程却设计得让我有些不满。……爱情里疯狂的占有欲,促成了无法挽回的过错。……再联想到《不良教育》,我突然挺好奇阿莫多瓦因其电影导演的身份潜规则了多少人?
阿莫多瓦的电影剧情一如既往地奇情(可能这部还算稍微好点儿的),不过骚气溢出屏幕、荷尔蒙爆裂的的班德拉斯还是足够让人惊掉下巴... 他成功诠释了一种可弯可直的气质!让人gay-dar失灵的罪魁祸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