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的电影《天涯何处觅知音 Splendor in the Grass》
看《Just kids》时提到的电影,便顺便趁着有时间找来看了,全片2个多小时,一下子就看完了,之前稍微看了眼豆瓣短评,提到社会性压抑问题,原谅我一开始就代入这个角度去看了,但显然它并不是光这个,性压抑只能说是社会时代背景之一。
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Bud和Deanie是坚定地爱着对方的,这是一个前提。但是他们要面对社会环境对性的过度压抑,父母对于他们秉持的不同态度等等问题。
Bud在医院问医生,我很爱她,她也爱我,可是我感到痛苦。从这里便开始转折了,他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在自己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时,接触了另一个与Deanie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女孩,这给Deanie带来巨大的痛苦,她年轻而传统,像是一朵脆弱的温室花朵,因此遭受重击,即便是被送入精神病院,她其实也是美好又热情的,她仅仅只是逃不脱这段爱情。
而曾经横亘在Bud面前的属于父亲的希冀的这座大山,也伴随着经济萧条父亲的自杀而逝去了,当Deanie离开精神病院,最后去见Bud时,他们真正地跟一切和解了。
Deanie的母亲接回Deanie时,请她不要怨恨自己,因为她并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是不是有问题的,她母亲,她母亲的母亲,也是这么教育她的。这是跟父母一辈的和解。
Deanie有了自己的未婚夫,而Bud也有了妻儿。这像是跟他们过去浓烈的爱和解。至于是否相爱已经不是问题所在。
影片最后她再次想起华兹华斯的那首诗时,心境与第一次她在课堂上泪奔读出已经完全不同。
“再也没有灿烂的阳光
壮美的草原和艳丽的花朵
没有悲伤
我们要从现有的一切中汲取力量。”
1.开会的时候,主讲人提到了这个电影,好奇,于是下载下来看。
2.整体感觉不怎么地,原来外国也拍烂片。
3.女主长得真美。到现在才发现大眼睛的姑娘都那么好看。男主很帅气,虽然有点眉压眼,但是我喜欢他雕塑般的脸。
4.这个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认为是父母的错。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心理都在急剧变化着,青春期是孩子从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和孩子敞开心扉的交谈,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而不是总是关注着自己的事业;多倾听少教导,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烦恼,为孩子排忧解难,而不是一味地无意识地给孩子压力,逼迫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是一个教育片。
5.这个悲剧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这个电影侧面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
6.电影最后女主从精神病院返回家中,母亲向女儿间接道歉那个桥段,特别煽情,感动,但是女儿精神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导致的,煽情也掩盖不了父母的责任。人都不是生下来就会做父母的,但是这不是理由,你可以看书,可以学习提升自己啊。
7.结尾,这么好的一对璧人,最后却没有在一起,让人唏嘘。这种令人感伤的结尾,更能深化父母要多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主题,引人深思,也衬托出女主可怜可悲的性格,男主无情冷酷的性格(为什么娶了别人)。
8.这个电影很色,总是亲啊亲,不喜欢。青春期就总想这个吗?不学习不生活了吗?
9.为什么男主想上耶鲁大学就能上,他学习也没多好啊,因为是体育特长生吗?
10.他父亲大男子主义,经受不了挫折,股票跌了,就跳楼自杀,真庆幸他死了,要不这个儿子也会和姐姐一样沦落至死。
如题。电影主要描述了两个家庭。男主的家庭是暴发户,父亲整天像打鸡血一样亢奋,一心把儿子送进耶鲁大学,然后再培养成家族企业接班人。儿子比较朴实,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对资本主义不太感兴趣,反倒是受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影响,一心想去农村种地。另外还有个女儿未婚先孕,性格越发叛逆。女主的家庭则是个普通家庭,母亲是个老封建,热衷于给女儿洗脑。两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哦对了,女主还有个绿茶同学,虽然是60年代老茶但比起最近两年新茶味道一点不差。和男主睡到了一起。基本就是这么个韩剧的关系。
Are you happy? Am I happy? 快乐(幸福)已不是我(们)再能想到的词了。“没有属于年轻人的时代”,光彩的泡沫压迫着年轻人,本以为会在欲望的河水里消逝,或者在大萧条前夕喷薄而出。但是都没有,导演太善良了——阳光那样好,即使汽车驰过灰尘扬起。沃伦•比蒂爱了爱了。
在这个故事的背景时代,伦理道德和工业文明并不那么匹配,每一代人都经历过忘却理想,寻找生存力量的蜕变,无论国别、民族、人种。
过去电视里面放的时候用的是壮美的草原,这个名字,直接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多好。这片子很伤心,哪怕我那时才十多岁也知道是说人生的无奈。:“再也没有灿烂的阳光,壮美的草原和艳丽的花朵,没有悲伤,我们要从现有的一切中汲取力量。”
1.全片明确回避了"sex"等字眼,这种回避又加深了性压抑带来的躁动和钳制感。影片除大萧条外另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禁酒令,酒成为被限制的象征,并和代表纯洁的牛奶对照。2.青草光辉不再,但不必悲伤。德米《瑟堡的雨伞》是为本片的一次热烈变奏。p.s.娜塔莉伍德太美了。
瘋狂的愛情,它不過是青春的回憶
剧本其实很平淡,但卡赞擅于用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手法将演员情绪调动到最佳状态,有许多扭曲变形的广角镜头极好地传递出那个大危机年代群像。娜塔莉·伍德美丽无敌。
卡赞的电影里时代对应性每次都让人着迷,片中这群受困于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前后的年轻人,本质上就是影片所处60年代挣扎在性解放运动初期的年轻人的映射,性作为这个故事中屋子里的大象,是每个角色都避而不谈,却又处于冲突漩涡中心的元素。性的潜台词,弗洛伊德,成长题材,卡赞的电影不断与时俱进
7.5 故事类《瑟堡的雨伞》:纯爱受制于家庭压力或命运摆布,最终物是人非的炎凉戏码。作为“美国三部曲”之二,重点看卡赞对20年代美国大萧条背景的还原、对社会(尤其南方小镇)性压抑致变态的白描,及男女主颜值。剪得溜好评。
又是一部在表现上野性而诗意,内容上又可作多方面观摩的卡赞电影,表面上刻画性压抑,对人物和社会关系的探讨,实质上镜头更注重色彩和环境表意以及人物在多重情形下的状态,观者可以体验到人物在挣扎与伤怀后归于平静,物是人非却已是最好的结局。【1961十佳No.3】
这是第二次在电影中听到华兹华斯的《不朽颂》“We will grieve not,rather find strength in what remains behind”…喜欢结局时Angelina靠在门边欲言又止的样子,Bud用吻堵住了问题和回答-你是爱我?还是感激我呢?
一种古典好莱坞和现代电影美学的双重冲击,正如卡赞在后现代初起的60年代回望大萧条时期,华丽又憔悴,一种最极致的矛盾被完美的呈现,影像充满诱惑力但时时刻刻展现着危险,让观众神经紧绷,每一帧中的面孔与情感都无与伦比。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编剧是受了华兹华斯那首诗的启发才创作了这样一个剧本呢,还是先有了一个剧本创意后才发现和华兹华斯那首诗很相配才用到电影中的呢?无论如何这首诗和这片都太相配了,片中只说到了诗中短短的几句,其实不单单是这几句整首诗都和影片的气质相契合。令人唏嘘的青春期令人心碎的成长卡赞拍类似题材很拿手
“尽管一切无法重来,草原中芳草犹绿,繁花似锦的时刻,我们无需悲伤感怀,就在残留中寻找力量...”青春的过往带着无法名状的忧伤,荏苒时光,境迁岁月,依旧感怀唏嘘。有些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导演对压抑的现实描述的是那么深刻,演员的表演也值得称赞~
8.6/10。相爱的男女因性压抑民风和现实经济压力而分开并各自与其他人结婚的故事。故事虽设定于20年代,但其所反映的爱情困境却与60年代美国呼应。整体上表演摄影剪辑配乐等都精准娴熟优秀,尽管叙事节奏较拖。
芙芙跟Arnaud Desplechin 聊德米的时候说自己很喜欢这个片子,跟“秋水伊人”里的爱情非常相似。戏里戏外均是时光不可逆,芙芙也说可惜看得太晚,没法跟德米分享这种观感。Natalie Wood 青春可人,而如果把Deanie、Geneviève 跟“编织的女孩”里的阿姨相比,她俩加起来都比不上阿姨。嗯。
Though nothing can bring back the hour of splendor in the grass,of glory in the flower, we'll grieve not,rather find strength in what remains behind.
哇噢!卡赞卡赞!英奇英奇!强强联手的大经典!再加上两位主角的传奇性,此片堪比欲望号街车!如此庸俗的故事,如此妥帖的展示和追问啊!看过此片,无因的反叛便也不再独占青春电影的鳌头!娜塔莉伍德居然是如此棒的!简直是女版的JAMES DEAN。沃伦贝蒂就依然是那么的男妓范儿,四处媚笑难怪此役红不出
实践证明:性压抑可以逼疯一个花季处女
貌美如娜塔莉·伍德还能演得这般好,可惜奥斯卡输给了《烽火母女泪》的索菲亚·罗兰生不逢时,沃伦·比蒂相映之下倒成了花瓶,连被打后的面部表情都那么僵硬,卡赞会讲故事的根底让他拍起这种题材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