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被邀请的宾客,给予这场飨宴差评我很理解。但您若是误入的食客,则请认清自己的阵营。 chef曾是怀着一腔热血,为食客服务,为了让他们填饱肚子。岁月流逝,chef被媒体推荐,被资本家投资。chef变了与肉食者站在一起,chef不再为普通人提供面包。chef失败了。 “你还饿”“是的”“有多饿”“饿极了” 我不要艺术,不要自由,我要吃汉堡,我要吃面包,我要吃饱饭! chef失败了,但信念更坚定了。一个人的信念坚定到足以支撑他无视肉体的痛苦和本能的恐惧,选择与敌人共焚!死亡不属于我们! chef用自己与敌人的躯体烹饪出最后一道佳肴——我们
在我的理解中,这并不是一部讽刺中产阶级的电影,而是一部讲述返璞归真的电影。任何时代和地方都有像chef这样的psychopath,他可以敌视不用心演戏的演员,也可以敌视装作自己很懂的评论家,还可以敌视以为有了臭钱就了不起的资产阶级,这种把自己的事业当作纯粹的追求而试图play the god惩罚其他阻碍他的人的角色一直都有,毕竟每个人都有原罪(在西方基督教的语境下)。
问题是如何破局?答案就在女主的行动上:用纯粹打败纯粹,返璞归真,只想要一个cheeseburger,用第一层的思维打动那些以为站在第三层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我们一方面拒斥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又习惯了电影要讲点能上纲上线的话题,因而觉得这部电影没有什么门道。但事实上,宏大与日常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隔,be real是万能法则。我们可以跳出来想问题,但永远不可能真正跳出自己所处之地。保持单纯,chef在女主身上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放她离开。
《The menu》讲了一个装逼被雷劈的故事。
大厨功成名就,独孤求败,回顾自己一生觉得非常失败,没能把握住自我而被时代裹挟,于是不想活了,但死前得拉几个垫背的,最后设计了一场晚宴把投资人,食评家,粉丝和熟客请来一锅烩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食物和文艺一样,没法评论,众口难调,有人喜欢香有人喜欢臭,可以是水火不容的但都是佳品,但人类就是虚荣的动物,做作不堪,非要整出艺评食评,还要搞比赛,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食物同样也没有第一第二,只能大致分出不同的价位,在每个价位上,各取所需。
大厨斯洛维克是有天分的厨师,生活在破碎的贫苦家庭,靠自己的努力凭借过硬的本领,成为一代天骄的顶级厨师,价格最贵,位置最难订。他从底层做起,经历了人间烟火阶段的真刀真枪(徒手拿起铸铁锅这一项我就望尘莫及了),之后进入高科技时代,分子料理啥的。其实已经离厨师越来越远了,最后进入装神弄鬼阶段,主要靠“讲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哈哈)装神弄鬼来唬弄食客,诸如老婆饼里没有老婆,菠萝包里没有菠萝,这道菜是面包,但你们只能吃空气。这样的宏大叙事,把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像穿了皇帝的新装,个个都要赞不绝口,点头称是,顺出一口的“入口即化”,“直击灵魂”之类的词儿,你要是没感觉到,那纯属自己低俗悟性不够。这种内卷在日本寿司界也登峰造极,我看过《寿司之神》纪录片,食材就不说了,必须是当天新打的鱼,某个地方出产的米,但连什么手的温度都要考虑到(多捏一下都不行)就纯属扯淡了。
世间当然有好吃的东西,尤其在你最饿的时候,我看过写吃最真实的是阿城,他说在云南喝菌菇汤会喝到胀死,因为太美味了停不下来--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菌菇会抑制大脑的机能让大脑失去指挥能力,一直不告诉你你已经饱了。他写吃新鲜的涮羊肉蘸酱汁说,这时候你眼睛别乱看人,因为眼里全是迷幻的痴情。
对食物要求精益求精没有问题,孔子和耶稣都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面包必须配红酒。但内卷的力量太强大,人类已经把求新求变的互联网精神延伸到了每个领域,本来祖传十八代做煎饼果子的精髓在于几百年下来味道是统一的,百年不变。现在这个时代呢,就必须跟着进步改变,什么香菜火腿肠都得往里加。搞不好还得在摆盘儿上下功夫。
作为厨师最满足的肯定是看到食客吃香喝辣满载而归,但不得不跟着时代的大潮,先对食客进行mind fuck,操晕了再上菜,又是一轮mind fuck,已经不再是做饭。所以他感到烦恼,觉得装不下去,也觉得违背初心,不想活了。
我们来看一下除了斯洛维克外,重点描绘的几个人:食客泰勒,超级粉丝,属于那种演技特别高的网红,每一道菜都拍照,写出出神入化的食评,他甚至可以做到吃上一口热泪盈眶,比那些动不动就“入口即化”的饮食节目主持人强多了。但他是真的爱食物懂美食吗?并不是,到了斯洛维克这个级别,食物的时机要把握的非常好,拍照的几秒钟已经错失了最佳品尝时刻,他吃起东西也是狂饮大嚼,很少细细品味。提起食材和器具他娓娓道来,但其实自己连美食ABC都不懂,大厨最后让他上来做了道菜,极其失败(话说,我觉得他选的配菜可以的,只是操作的太差,热锅冷油都不懂)告诉他:一会儿这些人都得死,烧死,你不想被烤就自己决定吧,他于是跑过去上吊了。
大厨的天使投资人,真的被他绑了翅膀做了天使,可惜天使投资人不是天使,不会飞,沉到湖里淹死了。这个天使投资人也不是因为热爱美食和敬重大厨才做投资的,餐厅做起来后他已经打算卸磨杀驴换掉大厨。
于是二厨打算坐正,这些大厨都知道,于是二厨当场自杀了(这是为啥?中了迷药?导演没说)。
知名演员和他的助理,知名演员为了维持名气和票房接拍烂片,厨师唯一的一天休假看了俩小时烂片,郁闷死了。请注意,这个烂片只是艺术层面的烂,票房层面很成功。厨师觉得你这个傻逼和我一样忘记初心浪费自己的才华伺候庸俗不堪的大众,不去追求艺术的完美,你干脆也死了得了,还能让人记得你拍过的精品。他的助理则对他接拍烂片负有主要责任,她自己爱慕虚荣偷他的钱,追求一些奢侈品消费,也是个没有灵魂的物质奴隶。
那对儿老夫妇则是为了彰显自己有钱来吃了十几次却一道菜也记不住的食客,对他们而言,来这个餐厅吃饭只是彰显身份(可以订到位置)的行为和吃饭没多少关系。
仨帮天使投资人洗钱的会计师只是来吃个加帮,相当于到自己投资的餐厅享受员工福利。
唯一一个稀里糊涂来到这个上流社会的Margot,是个性工作者,食色性也,所以他和大厨算同行,果然俩人一见面就心有灵犀了,她对每一道菜的点评都深得大厨的心,因为她没过过上流社会生活,对这套东西毫无经验,所以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直抒胸臆:这啥玩意儿?能吃饱吗?这也叫菜?哎,糟蹋食材了。大厨听了别提多爽了,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啊。他可能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于是决定放她一马,本来她也不在菜单上,所以最后她满足了一下大厨的需求:做个正宗的汉堡包,香脆可口的试上一下,香甜又多汁。这约等于啥?约等于从高级会所性冷淡一下扔到八大胡同热气腾腾热情如火的给你整个观音坐莲。大厨心满意足的揽着这批他忠实的顾客,在烈火中永生了。margo逃出生天。
这部戏立意是非常高明的,但故事没讲顺,太多不合理的硬伤,例如他的二厨,他的女招待,就这么愿意死?其次,装模做样是挺扯淡的,但随便打打脸,让这帮伪上流社会丢丢人得了,罪不至死吧。总之,拍个和吃有关的电影总是可以引起最多共鸣的,艺术啊,哲学啊,大家参和不了,吃谁都能说两句,观众就像电影里这些伪上流,看透别说透,所以这电影卖的也不错。
主厨给出了每个人被受邀赴死的理由,就像设置晚宴一样,菜单、食材、每道菜的烹饪手法、时间、甚至是食客的心情,都必须有条不紊,都需要在他的掌控之中,没有趋于完美一说,只能是完美。
富商和富商太太:他们能够来这家贵价餐厅很多次,有的人一生都未必能来一次,而每次主厨都会介绍菜单,他们却说不出曾经吃过的任意一道菜是什么。这是对食物,对主厨,对这家餐厅的不尊重,无论主厨用多珍贵的食材来匹配这个餐厅的价位,他们都不在乎吃下去的是什么,只是来到符合身份的餐厅罢了。
美食评论家和杂志社老板:评论家名气颇高,随着名气颇高,她也变成了一家餐厅好吃与否的生死判官,是她当年对主厨的青睐有加,使得主厨的餐厅名声大作,是最初的伯乐。然而现在的她,每一道菜都要找出点瑕疵,以彰显她的严苛挑剔和与众不同,那是专业人士才能觉察的问题。比如面包蘸料的分层,拥有生活常识的人或者物理知识的就知道,调制得再融于一体,油会逐渐分离浮在最高层。这多么地可笑,挑剔已经成了美食评论家的工作,而不是品尝美食。杂志社老板是明显不懂得吃的,他只负责附和美食评论家,对她的观点表达赞同,他是那个付钱请她吃饭写评论,以此获得流量的资本。
打工三兄弟:他们是投资这家餐厅的公司的员工,他们用虚假交易来为公司逃税,日常用公司员工的身份来谋福利,来压制他人。投资公司老板:他质疑主厨的菜单,甚至要求换掉主厨,并不在乎一家因为主厨而知名的餐厅,在失去灵魂人物后是不是还一样,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食物。因为他是资本,他懂得的是投资收入比,他的目的是赚钱。
演员和他的助理:演员曾经作品无数,应当很有演技和天赋,然而他浪费天赋接烂片,主厨在为数不多的休息日进电影院看了一部这个演员的烂片,他对一个艺术家放弃追求感到愤怒,变相来说,这个演员对不起他的观众——也就是他的顾客。助理一直在偷演员的钱,即使家里能不贷款让她读完学费很贵的大学,她离不开演员,习惯了远超出她能力所能赚到的钱支付的生活,习惯了跟着演员到处走,而演员也离不开她,他怀念以前被追捧,被狗仔跟踪的日子,现在只有助理一直跟着他了。
狂热信徒是唯一知道这一餐是最后的晚餐的客人,他沉迷于对美食拍照,在社交媒体上侃侃而谈他对美食的了解,热衷于向他人介绍他多么地了解各种制作食物的高级仪器,并且拥有一台,他用专业话术来教育他人怎么去看得懂、品得出这些美味的艺术品。他因为主厨对于一到餐点的介绍而热泪盈眶,他因为女主被邀请去跟主厨对话而嫉妒,他是愿意为崇拜之物而孤注赴死的人。然而,他的津津乐道,专业知识,都是二手货,是倒背如流,他无视餐厅不准用手机拍照,任凭风味流失,他无视主厨说的慢慢品味,吞咽完自己的再去拿女主的菜。他从未下过厨,他根本不知道要用什么香料配羊排能够去腥,能够激发香味,更不用说几分熟,怎么切菜了。
女主是主厨整个菜单唯一的计划外,他制作各种餐间表演,来调动客人的情绪,却失算了一件事,那个狂热信徒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来用餐,原本的女友知道来了就会死而跟他分手了,他选择带了个能买来的女孩赴约,并且隐瞒了将死的事实。女主确实跟计划外一样,格格不入,一开始她对狂热信徒很客气,即使她对他的言行不理解、不赞同,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她跟主厨一样是服务人员,作为服务人员,她对服务他人没有不满意,而对服务对象的要求不满意,跟主厨不满意客人的吹毛求疵,客人的舍本逐末,有种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客人,在各大著名美食APP,在去各种餐厅吃饭的时候都能看到影子,不同状态的我也能带入一二。
女主吃的那个汉堡,是主厨的初心,唯一让我觉得不能放她走的点是她的表情,她靠的是理智来点餐,除了吃那一口的时候,我感受不到她的渴望,更像是一种谈判、生死关头的紧张,确实也符合剧情和人物。何况主厨满意就可以了,他确实可以满足了,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还能全心全意地去满足一个顾客的点餐,那就够了,未必要顾客多么想吃,多么饥饿,只要他能身心投入去做一餐就可以了,那是作为一个热爱下厨的人的享受,那种烹饪的乐趣。
我偶尔下厨,或为了家人,或为了满足自己的味蕾馋虫,做完后看到对方满意的表情,或者自己吃第一口的满足,都是下厨时的动力。有时候出去吃,能够想起来的店多种多样,有路边摊的炒饭炒面、小馄饨,小小店面的烧烤,需要订位环境尚可的日料,老板任性是不是休息的餐厅。无论价位、装修,这些店都是优先满足我的味蕾,是能够让我吃的时候满心欢喜的店,根据心情的不同,而去不同的店,获得不同的体验,唯一统一的就是,口腹满足。
可笑的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心情,也是随便找一部不那么烧脑、又不那么前后不搭烂到极致的片看,拥有荒诞、惊悚、恐怖标签,或者是喜欢的镜头感的电影,我都会捡起来看,一种属于个人的放松方式,这部电影自然不如经典恐怖片那么吓人,也不如一切剧情片那么高深,从人物刻画或者剧本来说,都不至于成为经典,属于看或者不看都可以的程度,像极了女主点的芝士汉堡,不太饿,不想吃,但是需要点一个吃一口带走来救命。这部恐怖片也在无聊而空虚的夜晚,让我喘了口气,消磨掉了一段时间,免去因为失眠而焦虑多想的折磨。
看且写于2023年1月5日。
如果剔除美食元素的话这基本上就是个西方洗脑邪教科普剧情片,美食只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幌子,换成音乐,书籍,宗教符号,神秘事件啥的一样成立(.或者是你大舅的姑妈的后老婆留给你的遗产。)总之就是各种三教九流阿猫阿狗因为某一原因聚集在封闭的一个地方,然后遭遇邪教疯逼的控制,被各种折腾以后一把火献祭了,就这么个玩意儿。
女猪脚之所以能逃脱靠的也不是机智过人或者情商多高,而是电波跟教主比较协调,(教主一眼就看出他俩是同类。)所以一顿忽悠把教主给绕进去了,总之对付这种神经不正常的中二病只有用魔法打败魔法,比中二还入戏就对了。
虽然美食拍摄的这种诗意滋润有美感,还有自我感觉很有逼格的一道道餐点的分段式剧情。(后边两道的自我吐槽确实挺好笑)但是总体真的很无聊。大段大段无关紧要的台词,每个人细节的反应,除了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就只能认为导演在脱时长了。(旁边倒霉糖三角的宴会戏就拍的很有趣,好好学学。)
伏地魔大人演技还是很好的,尤其是这种神经病角色,我仿佛看到了伏地魔转世以后蓝翔毕业再就业的样子。就是角色设计太二笔了,这么个心里变态,神经质,也没啥魅力的人咋就把一众小弟训成这个样子的,靠催眠蘑菇吗?还有你贵为世界名厨也太小心眼了吧,投资人大老板,食评家,不尊重食物的食客算是跟你的事业跟作品沾边你杀也就杀了。人家过气明星拍个烂电影也把人家杀了TM的凭啥?这锅飞的要不要这么过分啊。还有她媳妇你是实在找不到理由了吧?问人家大学学费交了没干嘛?这段真的是无声的幽默啊!
安雅还是那么美啊,不过貌似跟后翼弃兵比起来似乎演技没啥进步,当然这也不重要,总之看她也不是为了看演技。到是妮妮你接了这么个角色我实在是不知道是咋想的,你要是真想演喜剧麻烦也找个正经的喜剧片,你在这么个烂片里装什么喜剧人呢!
最后我觉得这片如果改成克苏鲁风格似乎会更好点,反正基本的套路都是一样的。比如当天使投资人入海之前出来个大鱿鱼把他叼了去。或者高潮的时候主教大人更中二一点,比如不搞狗屁行为艺术而改念个召唤咒啊,把你的食材撒出个魔法阵啊,领着一众小弟跪拜吟唱烘托一下气氛啊。然后把暴食,色欲,虚伪,谎言,贪婪,跟你的愤怒一把火都献祭了(你这帮嘉宾不就是为了凑这个吗?)。最后一个镜头可以改成在海里啃汉堡的女主看到小岛上一阵闪光,然后上古邪神缓缓升起。。。。。。欧耶!就是这个味儿。
某些电影节正像这场晚餐,桌上的食物就是电影,不管这些电影多么故弄玄虚和虚伪,只要它出现在这场晚宴的桌上,人们就会像Tyler对第二道菜一样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享受的是自己的ego在这种场合得到满足的感觉,他们压根不记得端上来的食物是鳕鱼还是星斑。
从电影文本的本身来看,这就是对fine dining不留情面的嘲弄和批判,厨师,服务员,食客,美食评论家,一个也不放过。最后逃出升天则是对这套fugazi嗤之以鼻的女主角,痴迷于这场虚伪做戏的Tyler第一个领便当。
影片可以外延到许多与艺术相关的主题,例如某些电影节正像这场晚餐,桌上的食物就是电影,不管这些电影多么故弄玄虚和虚伪,只要它出现在这场晚宴的桌上,人们就会像Tyler对第二道菜一样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享受的是自己的ego在这种场合得到满足的感觉,他们压根不记得端上来的食物是鳕鱼还是星斑。
这场讽刺也同样适用于现代艺术,充斥着噱头,过度阐释,强行的形式革新,即使有人当着他们的面饮弹自杀,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用餐体验的一部分,并从中品出这样那样的滋味。这些所谓艺术品就像晚餐上的一道道菜,它们看起来是食物,却并不能填饱食客的胃。
前中段的节奏很好,氛围从餐厅逐渐变成客人的屠宰场,观众的安全感不断被剥夺,反倒是铺垫到后期,所有客人知道自己今晚必死无疑之后的情节设计忽然泄了气,失去了前中段那种缓慢滑向未知深渊的感觉。但还好这种不安全感勉强维持到了影片结尾,直到女主角坐在船上啃着汉堡时,安全感才回到观众身上,而影片也随即落幕。
还有一个优点是空间展现地很好,整个餐厅作为密室,场景还算丰富,即使大多数事件发生在大厅,导演也把观众通过女主角的视角带到了厕所,办公室,后厨,以及主厨的住处。“愚蠢的男人”这个段落也丰富了岛的空间感,客人出去喘了口气的同时,也让观众暂时离开紧张压迫的主舞台,在开阔的空间中喘了口气。可惜这一段落的设计虚张声势,主厨的自残很变态很到位,但后续居然就这样放过了男士们。
而从Tyler这个角色的设置可以窥见这部影片的缺点,那就是角色完全被塑造成导演想要讽刺的那一类人,除了为导演表达对这类人的抨击以外,没有任何用处,就是纯粹的工具人,本片的真正男主角应该是主厨。
具体来说,就是角色高度符号化,把角色当靶子立起来之后再打。故事更像是一则寓言,所有的角色和情节都直接指涉某件事或者现象,完全放弃了故事的连贯性,可信度和内在逻辑。整部影片更像是一些小创意的集合,比如每道菜之间用提示卡直接硬切,把故事切割成一段段短片,从而破坏了连贯性。
类似于《悲情三角》,本片也把观众放在了嘲弄电影中角色的一方。而让观众觉得自己站在嘲弄的一方而不是被嘲弄的一方的秘密是,角色都被或多或少地夸张化或被漫画式地呈现,但这其实进一步加深了角色代表那类人的刻板印象,所呈现的维度愈显单薄。
另外还有一个小缺点是,现在的悬疑片总是喜欢把什么事情都表现得在预料之中一样,包括女主角杀死服务员,取得钥匙,呼救都似乎完全在主厨的计划中,甚至最后连她在海面看爆炸的燃料和时间点都被算好了。
总之,像《菜单》这样的讽刺电影更像是连线游戏,把角色和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一一连接起来即可,这大大限制了故事寓意的外延,一切都过于清楚和明显。但由于创意和前半段的氛围营造不错,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评分三颗星。
这看完不来个cheeseburger 还是人吗
好怪 感觉电影想说点什么 结果说到一半又咽回去了
看之前必须明确,这是一部荒诞电影或者讽刺电影,这样才能相对接受整部影片。只不过,所有讽刺和批判都太表面了。最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呈现的状态,恰好跟影片想要讽刺的东西一样:故弄玄虚、做作且浮夸。算起来,我也应该是那种爱吃汉堡、烤串、以及各种路边摊的选手,不是太爱这类风格。
电影本身很像一道分子料理 有各种fancy材料 很有想法 导演把所有材料打散又放在一起 好吃但吃完又觉得“就是这么一回事”
3.5 吧、看的过程很爽,但总有种四六不靠的感觉:如果想讲大逃杀的故事,那每个杀人动机应该被解释得更清楚;如果想表达形而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讽刺,表达得又太浮皮潦草,导致很多线索都没有合上。还是可以更好吧。
作为一部用高概念讽刺高概念的电影,编剧功力不足剧情一盘散沙撑不起自己撒的悬念,前面反复埋的“你不应该来”和“这是我精心设计的”最后自己打脸的速度比谁都快,又反复强调自己是在用不需要理由讽刺这些谜题生怕观众看不懂还让演员 couple 各问了一遍反复解释,但又没有应验自己埋的能放开手精彩地胡闹的水平,感觉是导演和编剧都能力不足迷失在自己的概念只能凑合拍完。Anya 最后那句 my eyes are bigger than my stomach 有笑到,怕不是先写的这句台词才选的角吧。Anya 的演技实在是撑不起这个本身就不够精彩的角色,以至于一度让人以为她有一盘大棋,导致最后的散乱更加明显。当然,好看还是好看的。
#RFH# #LFF# #Surprise Film# 挺失望…一方面因为不是《塔尔》,另一方面因为不咋喜欢,第十五场了,目前最差。影片逼格很高,讽刺力度可以,尤其是对“影评人”的讽刺,不过惊悚感塑造的太差了,感觉是一手不错的牌…尤其是演员。高压环境只利放大音量和简单快切,抄都抄不好全《全金属外壳》吗?海底捞都会说:“不过如此”。而且声音处理也有很大问题,背景音太大都听不清楚台词。(趣事,这几天看电影一直碰到一个小哥儿,感觉很巧,昨天回家还顺路,结果车中途改终点站了没注意…只能去对面往回坐…结果往回坐到倒车的站…我俩又从同一辆车下来了,哈哈哈哈哈,差点儿忍不住冲上去打个招呼,不过一想时机好像不太好………)
看完电影之后,我的朋友满脸惊恐的问我,中产真的那么大罪过,需要去死吗???然后我们去怒吃了一个cheeseburger。好喜欢女主说,餐厅有些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比如说给客人食物。我他妈的全片笑的好大声!!!!因为我真的超级讨厌fine dining和喜欢fine dining的人!!!
What school did you go to? - Brown. Student loan? - No.. ☠️YOU’RE DYING.☠️ 马克思真正的传人
3.5 最近的片单:悲情三角、白莲花、这部,三部连在一起给我的感觉是西方已经进入了后寄生虫时代。在影院看很爽,很喜欢chief最后说:大家代表的是我被毁掉的人生。
现在欧美怎么这么多这种电影,是不是看韩国人拍阶级矛盾看得以为自己也能拍啊😅
大牌云集,但拍得咋咋呼呼,节奏散漫。当女主靠勾起主厨初心来逃过一劫,我真的笑了,前面说着对富人剥削的讽刺与质问,原来主厨追求的是平平凡凡的快乐呀,真的好不一般,好有新意。我有一种看马云说 我没有碰过钱,我只怀念当乡村教师的日子。 这种蹩脚的做作感充斥着整部影片。
最后给Margot的镜头让人感觉还有续集似的
顶级大厨居小岛,海鲜蔬菜加香草。直爽妹子没吃饱,不如加个小汉堡?
主厨本来是心怀幻想要好好做菜的,然后被社会碾压了,投资人的控制、美食家的挑剔、有钱人的虚伪炫富、脑残粉的极端追捧,逼他不能好好做菜,要给菜单加上各种意义、文化、哲学的东西,这毁灭了他的艺术,于是他要与这些食客共同毁灭。女主本来不是邀请的宾客,所以主厨纠结她是和其他食客一头的,还是和自己一头的。最后女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个新的顾客,她点了一份自己想吃的芝士汉堡,并称赞了厨艺,用自己的钱付了十美元,于是她就不属于那些辜负了主厨的食客中的一员了,也不必是餐厅服务人员。她带着外卖,从一场二元对立必然导致的毁灭、餐厅末日审判中全身而退。但是最后她吃汉堡,并用印着菜单的纸擦嘴时,她显然也无法避免对于这个芝士汉堡附加意义,恐怖经历、死里逃生。它不再是一个普通汉堡了。人类无法停止赋值。
《主厨的餐桌》之《仲夏夜白莲花利刃出悲情芝士汉堡惊魂三角》
4.9 只有概念的电影,有些不错的黑色幽默,但更多时候卡在了卡在有表达欲但又说不出什么的尴尬境地,想讽刺fine dinner但是菜品的设计完全不具备吸引力,想描绘阶级矛盾但人物的形象完全浮于表面,还多次试图通过信息的缺失完成刻意的反转,这样的逻辑让成片的大部分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能只有结尾才能有效传达主旨。
吃cheeseburger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这不比《利刃出鞘2》好看多了?
整部电影想法挺好的,巧思也在,很多地方让人忍俊不禁。但感觉可以更好,现在呈现的效果就像片中的部分菜肴,外表非常光鲜华丽,但经不起细品;想要展现的讽刺都摆在台面上,主人公也没有展开来深讲,有很多地方可以展开讲,可电影又都戛然而止。纯当商业爽片来看,又有点不够刺激;但是能看到安雅智斗“伏地魔”,已经值回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