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情欲与虐杀,当时想得更多的是导演在表达一些意识流的东西,模糊过去现实和未来的边界,今天读了一篇reading,明白了导演更多是在表达一种reflexive的电影主张(reflexive在这里我也不知道翻译成啥,反思?)。
上学期学纪录片电影就学到过reflexive mode,是让观众意识到电影的存在,反思电影(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体对现实的表达,和让观众本身开始思考起自己对纪录片的预设。我觉得不光是纪录片,放在其他电影类型也是共通的。吉田喜重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非传统的叙事片,很多片段和对话冗长,令人费解,过于戏剧。他认为很多导演都是在跟着既定的模式和故事走,他们知道观众喜欢什么电影,看到不同影片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所以导演会根据这些既定的模式去制作会引起这些既定反应的电影。从他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电影制作是机械的,这样的观众是”盲目和懒惰的“。当然,他自己也知道“yet making a film while rejecting narrative is agonizing"(原文是日语,不过这篇文章是我们老师翻译的哈哈),”制作一个拒绝叙事的电影是令人苦恼的“,但是如果导演只是遵从剧本和预设的话,电影就不再是一门艺术,导演也不再是一个艺术家了。
那么吉田喜重希望做到什么?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明知自己在制作电影,但是他要“diavow cinema"(否定电影),"distance myself as much as possible"(使自己尽可能地远离电影)。按照我的理解,他在拍电影的时候加入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但是他把理解的权利给予观众,而不是在拍电影的时候就想好要从观众那里得到什么反应。这样,电影就成了一个双向的艺术,导演作为制作者,和观众作为欣赏者,一起加入了这”endless reflection“(无尽的反思),去理解和反思电影。
看完这篇文章比起看电影是过瘾多了的。一方面很支持、很钦佩吉田喜重这种有态度的电影人,在挖掘电影作为艺术的一面,而不是一个纯叙事的工具(想想很多实验电影也是这样,挖掘电影作为美学工具的无限可能,否则电影和普通的视频、电视剧有什么区别)。但一方面还是不断回想到昨天看电影时候的不理解。为了追求这种表达和态度而过多放弃叙事是否值得呢?不管怎么说,个人观影体验给三星,但是给这部电影四星。
该死的实验风,吉田喜重真强...
怎么坚持看下来的
一定要看加长版
D9中字挺烂的,直接看英字吧。不断的搬演,寻求真相。几乎是把剧情给舍弃了,所以看起来比较容易失去焦点。
被重构的过往展示了不平等土壤上情欲自由体系的崩坏,与超现实的虚拟现实一起以无分界限的影像性态形成了心理层次暧昧不清的冥想。这样的冥想让原欲种种表现交错纠缠,自然也包括情欲和杀戮。末尾对过往的现实建构者离开片场(本我之境),点醒观众莫要出了大门就感知不到为人的不幸(冲突)【9↑】
202分钟版,吉田老师风格集大成
三个多小时的加长版,最值得看的还是吉田喜重擅长的构图,人物入画在画面的紧下方,像鱼群在海底逡巡,整个故事主要在两个时空跨越,大正和昭和上演的爱恨情仇与革命精神,实验归实验,这么长有点没必要了。
片名起的太有诱惑力了,片子大失所望,不好看。当然,吉田喜重好像也没有那部片是“好看”的。一如既往的框景构图,把人物拘于画面一角。缺点是:青春热血;谈论谈论。这两点都是非常不对味儿的,因为我只是一个沉默的老头子。
标题党,明明是空虚与无聊。那个“革命家”太可笑了,一边张口“自由”闭口“民主”,结果连碗饭都想女人帮他盛。
因为实验所以实验的一部电影,太生涩了
吉田喜重六十年代风格的精华
看的是三个小时的完整版(原谅我开倍速),后期是有冗长之感,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本片确实是摄影教科书,并且和后面数字电影方法论一样地在使用宽银幕塑造视觉奇观与张力。剧作有过于实验的问题(日本新浪潮在剧作与画面之间的联系一直是很奇特的),但所表达地对自由 革命与欲望的思考也还不错。属于次一等级的佳作。
名字比较大,情节较平淡
xzd
也不是很厉害的样子
极具新浪潮精神,影片的形式感很赞,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有些闷。
与《七武士》一起216分钟+207分钟 【都是黑白片过瘾的一个下午】
无政府主义知识分子的空虚,自由主义女权活动家的无力,他们之间对开放式恋爱和婚姻的探索引发的基于历史真实事件的悲剧,以及后继者女大学生徘徊在历史碎片和现实间的反思和挣扎。三个多小时的时长像看了首长叙事诗,两个时空的交叉剪辑,充满象征意味的构图,非线性叙事,带有浓浓剧场感的实验之作。
用画面去串连历史,需要高度地把握历史的真髓——但结果,却总是不自觉地妆扮了历史并抹杀了现在。
如此拍法,倒是能让人和片中的角色感同身受。3个半小时看下来,深感备受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