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终于看到了已经下了快两天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小号篇(另一部大提琴篇仍在下载中),电骡服务器R2挂了,我的生活也随着开始变得缓慢起来。
小号篇里共七部短片,说起来仍是对德国导演Wim Wenders的 《Twelve Miles to Trona》(《距离托那十二英里》)感触更深一些。
男主人公在下午行车途中胃病忽发但无医可投,只好冒险继续驾车前往距离此地12公里的一个小镇(Ridgercrest),他在此后的途中为了消减病痛的折磨把音响的声音开得极大,听着有些民谣和摇滚味道的EELS的Souljacker(part 1),歌词如下:
Souljacker (part I)
22 miles of hard road
33 years of tough luck
44 skulls buried in the ground
Crawling down through the muck
Oh yeah
Johnny don't like the teacher
Johnny don't like the school
One day Johnny is gonna to do somethin'
Show 'em he's nobody's fool
Oh yeah
Sisters Brothers make better lovers
Family affair down under the covers
Trailer parks the broken hearts
Won't let you leave until you're bleeding
Sally don't like her daddy
Sally don't like her friends
Sally and Johnny watchin' TV
Waitin' for it to end
Oh yeah
Sisters Brothers make better lovers
Family affair down under the covers
Trailer parks the broken hearts
Won't let you leave until you're bleeding
22 miles of hard road
33 years of tough luck
44 skulls buried in the ground
Crawling down through the muck
Oh yeah
而这首歌也正是他焦躁心情的真实写照,歌词的头一句就是个绝好的暗示;导演也善于用音乐来印证人物的心情,在后来当男主人公感到自己的车开到了一片风力发电站的时候,导演用EELS的Woman Driving, Man Sleeping再一次很好的诠释了男主角此刻的心情——无助、迷茫、幻觉,这两处歌曲的运用可谓天衣无缝,乐、画、情三者紧紧的糅合在一起。Woman Driving, Man Sleeping的歌词如下:
Woman Driving, Man Sleeping
Woman driving, man sleeping
Wear the suitcase on the rack
White lines shooting by
On the pavement like the sky
Looking straight ahead, into the black
Woman driving, man sleeping
There's no radio to play
Sitting with the map
Laying crumbled on her lap
Looking for the toll money to pay
Man sleeping is man dreaming
In a large apartment house
Walking and knocking on doors
Woman driving, man sleeping
Passing all the other cars
Searching in the black
But never turning to look back
A little metal box under the stars
Man sleeping is man dreaming
In a large apartment house
Walking and knocking on doors
Woman driving, man sleeping
Woman driving, man sleeping
我喜欢这位德国导演的短片,不仅仅因为其中的音乐,更重要的是因为在片中展示了人世间的坚持与爱,即使是虚幻的浮云、模糊的道路、以及那连绵的远山与些许的迷幻中的宽慰也是那样的美丽。
2006.2.27夜
更多内容以及精彩影片截图请参看我的blog原文:
http://leoster.yculblog.com/post.1121639.htmlTime is a river, the irresistible flow of all created things.
One thing no sooner comes into view than it is hurried past and another takes its place, only to be swept away in turn.
——Marcus Aurelius《Meditations》
时间是一条河流。一切创造物不可抵挡的浪潮。
事物一旦映入眼帘便瞬时消逝然后被取代。它们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被冲刷殆尽。
——马可·奥利里乌斯《冥想》
这是一部,应该说是一套平静得震撼人心的影片。《Ten Minutes Older》,被译作《十分钟年华老去》。只是这七个字,便有深深的吸引力。再加上十五位当世的著名导演,更是让此片颇具神秘感和号召力。十五位导演,用了十五个十分钟,塑造了十五个短片,讲述了十五段时光,展示了十五段年华。
整套影片分为两个部分。The Trumpet(小号篇 7部)以及The Cello(大提琴篇 8部),分别以明艳的红色与深沉的蓝色作为基调。前篇侧重于人物与细节,而后者侧重于更为宽广的时间与存在的主题。
1. Dogs Have No Hell 狗没有地域
男人出狱。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入狱前寄存的一块手表,一根皮带,一条领带,以及一双皮鞋。一个囚徒,没有姓名也没有曾经。从那道门出来,宛如新生。
要回一笔钱,然后打算乘火车去莫斯科。剩下十分钟的时间。来到一间餐馆,找到当年的爱人。他们都已经不再年轻。暗涌在心却沉默相对。他要她跟他走,她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考虑。她颔首。
买票上车前,他带她去买戒指。然后手挽手一同上路。他们并肩坐着。话语不多,心意相通。
他问,你是否后悔带我走。
他说,你看外面,漆黑一片。
她答,是的。如何?
他说,可是,我们却在这里面。
此刻窗外有另一列火车带着喧鸣和刺眼的光飞速而过。剧终。
十分钟。重逢,决定,承诺,同行。然后一同看外面的光亮与黑暗。
2. Lifeline 生命线
平静午后,出生不久的婴儿和美丽的母亲沉浸在睡梦中。庄园里安宁而平静。熟睡中的婴儿脐带缓缓渗出了血。没有人知道。男孩用炭笔在手腕上画一只手表,然后放在耳边似乎听见时间一分一秒滴滴答答的声响。融入成为墙上时钟的摆动。一切都似伴随着这样的节奏。女孩荡着秋千,男孩编着草绳,男人们割草锄地,女佣揉着面粉,孩子和母亲的呼吸,草地上爬行的蛇,厨房里静静的水滴。
随着婴儿的哭泣声将母亲吵醒,她惊慌的呼叫瞬时打破了这样的平静。所有的人都聚集到了房间里,眼里面都是关切。时钟依然摆动,秋千空着轻荡,草地空旷着只有稻草人,面粉边的水杯下压着一张报纸,水滴依然缓缓地滴落。这一切都没有了声响,淹没在孩子的哭声里。
事情很快平息。婴儿停止了哭泣,在母亲怀里露出了天真纯美的笑容。母亲唱着摇篮曲。我们多么爱你,生活一切美好。
于是庄园又回到之前的宁静。时钟、秋千、编织、锄草、揉面。男孩用手指蘸了些口水,抹去了手腕上的画着的手表,如同抹去了刚才的躁动和慌乱。面粉台上的报纸上,二战时期的纳粹军人住着拐杖面带微笑。
这是1940年6月28日。远方战火弥漫。十分钟。希望却在这个宁静安详的小镇庄园里,因可爱婴儿的笑容而变得真实存在。
3. Ten Thousand Years Older 一万年前
1981年与2001年分别拍摄的两段短片,记录了巴西亚马逊河流域最后仅存的原始部落在这二十年间因“文明”的进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个部落保留着一切最最原始的东西。不论男女都裸露着身体,在头发和身上用羽毛和野兽的牙齿作为装饰,钻木取火,用涂着毒的弓箭防卫,说只有族人明白的类似于兽声的语言。面对来访和摄像,他们显得局促不安并且好奇。
先进的人们进入他们的世界,治愈病痛,也带给他们文明世界的产物。那是一个白色的闹钟。二十年后的今天,他们穿着与旁人无异的T恤,戴棒球帽,定期去大城市居住并且在那里与白种女人做爱。面对采访,他们平静而习惯。虽依然说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是渐渐没有了防备。族长在镜头前表演曾经呼唤族人共同抗敌的情形。来来回回地走着,发出响亮的呼号。可是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年轻的孩子们已经不说族语,并且向往着真正大城市的生活。他们接受现实,却承受着现代文明对于自己部落的冲刷和洗礼。
片末的镜头定格在他们黝黑的脸孔。眼睛里面透出无奈。族长把闹钟放在耳边。他们不明白它怎样计算时间,可是却清晰地听见时间的流逝。
十分钟,二十年。导演Werner Herzog展示了一场现代文明直接而迅速的野蛮掠夺。
4. Int. Trailer. Night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说实话,这一次的Jim Jarmusch是让人感觉些许失望的。
冬日夜晚,车祸让一名女演员暂时停留在拖车里等待事故的处理。身着薄纱的戏服,脱掉了高跟鞋,点一支烟,放一张钢琴曲的CD,闭目。其间有不停的打扰。电话,搜身,问候,送餐。进来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门不停地被打开和关上,她不停地说谢谢。十分钟之后,等待结束。烟抽完,被摁灭在刚送来的饭菜上。
十分钟,没有安静和隐私,让人顿时厌倦起人的喋喋不休,并且顿感疲惫。
5. Twelve Miles to Trona 距离托纳十二公里
郊外尘土飞扬,冗长的高速公路上见不到其他车辆。刺眼的阳光径直照射下来,荒漠上蒸腾着炽热的空气。诊所关门,男人不得不继续开车上路,前往12英里外的医院。
胃痛以及炎热使他出现了严重的中暑症状,满脸的冷汗,并且开始晕眩和产生幻觉。他无法控制方向盘,两边空旷的黄土在阳光炽烈的照射下在他的眼睛里幻化成绮丽的影像。前方的道路愈发模糊,他开始沉浸在幻觉里,迷恋着大片大片的风车还有空中五彩斑斓的云朵。
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幻灭。于是下车求救,遇见善良的女孩。他呼吸困难,女孩在他的眼中逐渐模糊,合眼前的最后瞬间,他仿佛看见女孩鹤发暮年时候的影像,他相信自己的一生就此终结。然而及时地送救挽回了他的生命。当他再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看见女孩笑颜纯美宛如天使。
十分钟,生与死。导演用镜头创造了死亡五彩瑰丽迷幻的美,也创造了生命纯真善良真实的美。
6. We Wuz Robbed 我们将被掠夺
Spike Lee激进依然,愤世嫉俗。四年前的美国大选让身为民主党以及戈尔忠实支持者的Spike Lee至今依然愤愤不平。当年佛罗里达州的选举结果争议重重,他用了十分钟拼接了不同身份不同的人们对于佛州选举的判断和评论,展示了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选举的形势风云突变。
并不喜欢带有浓重政治背景的电影题材。但是就是在这十分钟里,我们却清楚地看到,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比战火弥漫烽烟四起的战争更为惨烈和残酷。
7. 100 Flowers Hidden Deep 百花深处
北京城的市政拆迁。人人忙着搬家。一个男人找搬家公司,对方回答给钱即可,男人欣然。接下来是询问住址。他道,家住胡同,鼓楼左手边的第一条,名百花深处。对方似是不知,于是开车带他一同前行。城市道路开阔,车水马龙,立交纵横,高楼林立,俨然现代气息。车行在平安大道,前方是地安门大街,繁华喧嚣,男人却不认识。经过废旧的建筑时方才识得路。暗淡的墙上用油漆写着大大的“拆”字,工地的废墟里还留着没有拆除完毕的屋子。平矮的残楼与背后高耸入云的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男人欣然无比地指着前方说着到了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却是空空旷旷的泥地。中央有一颗很大的树孤零零地伫立在一个小土丘上。几个年轻的搬场工傻眼了。眼前分明无屋无瓦,何来搬家?男人却煞有其事地引路介绍。(应该是四合院,可是我不知道什么是“影背”和“两进的院子”。)搬场工们认为自己上了当,开车便走。开出一小会儿,接到单位电话得知此人是个疯子,出车却要收钱。于是返回去。为了钱,几人开始虚拟的“搬家”。他们做着搬举重物的动作,荒诞可笑。堂屋、条案、铛子。这些名词对于年轻的搬场工来说陌生而遥远。当男人仿佛看见花瓶落地后,将地上的一小撮尘土当作碎片捧在手心却流下伤心泪水的时候,几个年轻人却沉默了。
他们没有收下钱。只是远远地看着男人的背影。他在废墟里找到屋檐下的铃铛,挂上了铛子,一路小跑,无比欣然。他们似乎看见了那个古旧的四合院,落英缤纷,风吹过去的时候檐下有清脆的铃声,院子的中央有参天大树。一幅中国水墨的美丽图画映入眼帘,瞬间又消失无踪,只剩下大树随风摇曳。男人高兴地摇着铃,晃悠着奔跑,用快乐的声音喊着:“搬新家啦!”,渐渐消失在一抹残红的晚霞里。
剧终。
陈凯歌的这个十分钟,应该是国人熟悉人数最多也是最褒贬不一的一段。因为都看明白了,于是都开始评论。有很多人说陈凯歌令人失望,他们认为大师不应该拍出这样浅显的作品。然而或许是个人对北京偏爱的缘故,这部短片我却是喜欢的,更是震撼的。震撼于陈凯歌镜头下难得的黑色幽默,震撼于冯远征精湛的演技,更震撼于这样浅显的故事和对白、这样浅显的主题和情节,却能够让人瞬时将笑容凝固,感受到凄凉和悲哀。
不喜欢这个英文的翻译。完全逐字,生硬勉强。但是喜欢“百花深处”这四个字。在网上查询得知原来真的是有这条胡同的。百花深处胡同,相传明代有张姓夫妇在此辟园种植牡丹、芍药。当时城中名士多来游赏,称此地为百花深处。清代花园荒废,形成街巷,遂称百花深处胡同,后简称百花深处。这四个字让我想到陈升的那首《北京一夜》,歌里是浓重的北京情结。当现代的发展吹散了古老的尘土,百花的深处却触动了伤心的魂。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3474895.html许多关于《百花深处》的影评都特别提到“冯”与“疯”的谐音,认为这一巧合带有某种意味深长的隐喻。其实选择“疯子”作为主角的文艺作品不在少数,这些年来的代表作无疑是阿来的《尘埃落定》。用疯子做主角的好处在于,作为故事线索的符号,疯子的视野中能够看到的与作为叙事主体所应该看到的可以合并,“完整”的实现作者叙事的需要,不蔓不枝,恰到好处。而采用影像语言来表达时,则需要一些提示来表明冯先生是“疯”先生。冯先生固然是故事的主角,但陈凯歌并未就此让冯先生接管故事,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全知全能作者式的手法。于是,我们看到了骑自行车男子的惶恐的神情举止,听到了电话中男声说“那人是一疯子”,这些无不在提示着世俗现实对冯先生的评价,诸如此类的外来的冲突都在撕裂“这不都在呢吗”的四合院。
骑车男子的出场事实上与情节毫无必然联系,而他仓皇而逃的举动正是在强调搬家工人们的举动在世俗眼光中的可笑,当然也暗示了它的速朽。契科夫有句名言,“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它就非发射不可。”同理,那只花瓶非碎不可,无论是金鱼缸还是花瓶或者别的什么符号,出于情节的巧合,花瓶必然的碎了。“这不都在这呢吗”的四合院又不见了,隐喻着冯先生的精神世界的解构。譬如巴别塔忽然停工之后造成的混乱,冯先生与现实之间的隔膜再次被破坏。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写道:“每样事物都有某种意义,然而每种意义都不被理解”。在冯先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这层隔膜或者说某种紧张对立关系被撕裂的过程中,在作为符号的花瓶被打碎之后,搬家工人们与冯先生取得了某种精神层面的联系,在沉默中对峙着。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实用主义的时代,一个赞美工业而践踏自然的时代,一个聪明而不美好的时代,一个神造的东西日渐稀少、一个人造的东西日渐增多的时代。在去往“百花深处”的路上,冯先生从车窗里探出头望着满眼的现代建筑群,车在立交桥上盘桓时与阳光造成类似眩晕的效果,这些场景在映衬着冯先生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时内心的慌乱与抵抗。沿路的破屋与“拆”,直到黄土堆上的大槐树,一路上影像的巨大反差无不在控诉着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落后文化对于先进文化侵略的抵抗总是步步为营的,这种先进是以生产力为标准的。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画面的变换中,那座四合院被逐渐丰富又被毁灭殆尽。然而在回去的路上,伤心的冯先生却以一个正常人的付钱举动割裂了与之前荒诞场景的联系,仿佛“搬家”只是一群大人的游戏。
车轮被虚土掩着的坑陷住,打破沉默。冯先生接过从沟里挖出的铃与铛子组成完整的铃铛,晃出清悦的响声,又迅速的从现实回到虚拟,兴高采烈的跑向夕阳下的大槐树(四合院),“搬新家嘞。”搬家工人们回望来路,借工人们的眼睛,以铃铛为原点,修复了冯先生记忆中的真实。此时的四合院莲花飘落,美得不可方物。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客观的无用能够让人掩盖手段的无用。小山词里写:“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冯先生还能拥有那座四合院吗?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写道:“一个知识分子不被殖民化,真理就不会被殖民化。一个知识分子假若只会解释真理,而不是去发现真理,那么这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已经沙漠化了。假若一个知识分子能够发现真理,而不能再第一时间说出真理,或者永远不去说出真理,那么这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就基本消失了。”这是关于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关系的反思,作为老北京的冯先生迷失在“新”北京,毫无疑问,影片《百花深处》中也寄寓了导演本人的眷恋与批评。
复,尽爱之道也。“复”是招魂时喊死者名字,当爱已尽、当爱已当尽,让名字漂流在海里,死者不再复生、生者不再徘徊,沙丘重返沙漏里、浓缩在沙漏里,让时间安睡长眠。时间是荒谬的三段论者,它总粗分成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必要吗?有必要吗?我在怀疑。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最重要的不是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样子。我们从某种东西得到的愉悦来自我们认为它是什么。”冯先生偏执的认为“这不都在这呢吗?”人生观已经带上了明显的循环往复的特征,在不厌其烦的搬家中寻找过程。记忆于是也在现实面前一遍遍的破碎撕裂,震撼观众的神经。仿佛以水草为纬绳,与茫茫的逝水拔河,其中包涵的哀思,深于一切时间。
只对几个故事有感,第一个我觉得很唬烂,什么嘛,凯歌的还可以
戛纳的献礼短片集中,这一部的总体质量最好。
时间是静谧流淌的,它检验了爱情的坚贞,描摹着生命的力量;它又是澎湃的,卷挟着现代文明的海浪摧毁旧时一切,又是拼命追赶的生命与死亡之间的一个罅隙;时间也是孤独的,它承载着名利场下十分钟的波涛暗涌,是星光闪耀背后丝丝缕缕的寂寥。
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来自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佩服冯远征。陈凯歌也是个怪胎。
冯远征演精神有问题的人真是一绝 就跟王宝强演农民一样
老北京的胡同,是一个皇城百姓隐秘的世间。在现代文明的进程里被迅速的推倒,轻率的摧毁,日后再来笨拙的重建,低劣的复古。新城出现,旧城消失,历史被断绝。人为营造的种种毁灭,断不能久存。「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百花深处”真不错!拆迁办的都该看看,胡同四合院都拆干净了,把人都逼疯了就踏实了。全踏实了。。。
现在糟践的东西正是梁思成们想保护的东西,高速发展的西方文明正让老祖宗的灵魂无处安放,空悲切
没想到竟然是陈凯歌的最好。4星、3星混杂。
记得是在无极之后看的,觉得陈凯歌碉堡了当时
陈凯歌那段在里面好煞风景
为《百花深处》喝彩,剧本好,冯远征演得也好。
阿基·考里斯马基:狗没有地狱【7】维多·艾里斯:生命线【7】沃纳·赫尔佐格:几千年前【7】吉姆·贾木许: 国际组织【6】维姆·温德斯:距离托那12英里【8】斯帕克·李:我们将被掠夺【6】陈凯歌:百花深处【7】,总评:【7↑】
如今就这老北京,还在北京迷路呢!
到底谁是疯子?你,我,他,还是SB政府?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其中十分喜欢的一个,被冯远征打动,干净利落的短片,没有废话。百花深处,年华已逝,满是哀伤。★★★☆
这类片子经常让我一头雾水,这部分也不例外。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算是看懂了没。好些了解些导演的用意但又怀疑自己的了解。倒是陈凯歌那部分,看的比较明白。到底是陈的用意太过浅显还是文化所致,我想我仍然搞不懂。这类片子就是即便你完全看不懂也会打上4星
我为冯远征沦陷了
中国观众的思维还是和中国导演的思维最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