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皮恩用150分钟的时间将一个女作家的不同人生时期以极其细腻和聚焦的方式呈现了出来。珍妮特这个精神世界异常丰富的女孩与文字为伴,她是世俗意义上的孤独者,是一个看起来不太聪明的甚至有点迟钝的人,但这似乎也是天才的特性。影片描绘了她在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两个阶段的生活片段来塑造了一个“孤独”女人的生命章节。孩童时期的她已然有着丰富的文字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当她写下“触摸夜空中的星星”时,却被爱抽烟的姐姐无情的以星星不可能被触摸为由否定了这段文字的价值,这是一个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互动,是一个大量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扼杀时刻。同时她也有着所有孩子都会有的做错事时刻,比如偷父亲裤子口袋里的钱,然后被老师罚站.......姐姐的溺水身亡让珍妮特第一次接触到了死亡,这与她的第一次月经几乎同时到来。她将姐姐经常穿的白点红底连衣裙摊在床上,以此想念这个总是烟雾缭绕的酷姐姐。青年时的她当上了老师,却无法在课堂上授课,在讲台上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她想要写作,她想要成为作家,而不是能够有稳定收入又体面的老师。就好比现在你拿着公务员的工作不干跑去当独立电影导演……如果你没有才华,这是作死,如果有,也可能是作死。然后她又被诊断为精神分裂住进了精神病院,这也是天才的“必经之路”。随后作品得奖,不论是否有足够养活自己的收入,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都是更有成就感与幸福感的生命体验。公费去往西班牙是影片中最浪漫的一个段落,珍妮特在异国的旅行者身份让她格外兴奋又格外害羞。显然,她对接她住宿的机车男有好感,当她再次见到机车男时她兴奋的当着众人的面向他讲诉自己来到西班牙的所见,但机车男却对她的热情无动于衷,相当尴尬。但珍妮特此行还是发生了恋情,这是她第一次恋爱,第一次上床,她甚至忘记了写作,爱情多么美妙,性爱多么快乐。虽然男人只是把这当作假期恋情,珍妮特很伤感,但这段短暂的爱情注定会让她写出更伟大的作品。很有意思的一个互动片段是男人与珍妮特游玩一天后晚上接吻亲热,但珍妮特却突然害羞的离开了,这让男人倍感扫兴。然而第二天珍妮特主动带着早餐来到男人身旁,然后主动吻了男人。一个女人初恋时期的细腻心思被坎皮恩精准的描绘了出来。父亲的去世让珍妮特回到了家乡,伟大的创作者永远离不开爱情和痛苦的打磨,在小小的房车里,她开始灵感喷涌.......
字幕烂对这片有多伤 坎皮耶拍部儿童为主角的电影一定美爆
我真庆幸我直到现在才看了这部作品//杜昳雯在《导演之维》第五章《简·坎皮恩电影的女性主义创作观》中写道:“简·坎皮恩通过将自身经验投映到弗兰身上塑造了这个理想女性的形象并完成了电影中女性和自身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但这还不是结束,她试图通过这个理想女性的角色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坎皮恩试图表现弗兰饱受折磨的人生渐进式的升华,从一个‘正常状态的女孩’到一种‘真诚痴狂的他者’再到‘宽广坚定的自我’的三级转变。”//应该可以理解到 拍摄电影是坎皮恩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摄影机她观察世界寻找自我树立风格 以哲理性的审美的表达将电影胶片转变为一面朝向自己的镜子一副描摹自身形象的自画像一台投射自我影像的投影仪
克制而写意的传记片,没有渲染,没有煽情,仿佛传主年迈之际的娓娓道来,期间当然难免有所跳跃。
一天看两个好看的片在运气上有点过于奢侈。。这个也说不上哪里特别好看特别有共鸣,但就158分钟都看得很顺,每个姑娘都很美。。喜欢她裸在水里对一个渣男傻乎乎地卖弄风情,特别美的肉体。。
前钢琴课时代的坎皮恩,还挺刻意的。女主角(们)选得好。
敏感而美丽的灵魂,往往过于孤独,文字是心灵绽放的出口。
烂字幕……看得我晕不愣登、死去活来
简·坎皮恩擅长拍摄温柔、细腻、百转千回的故事,即使西部片《犬之力》也拍出了亨利·詹姆斯式的优雅精致。《明亮的星星》是关于济慈的传记,而《天使与我同桌》则是澳大利亚作家、诗人珍妮特·弗雷姆的三部自传的改编,其中引用了叶芝、奥登、莎士比亚、丁尼生、雪莱等人的诗句,可见导演的趣味也许受到浪漫主义至现代主义的英语诗歌传统的影响。检索发现简·坎皮恩曾经是在大学学习文学的。但是《狗的力量》这部电影却是修正主义西部片,可见作家的趣味是广泛的。不过《狗的力量》也是根据知名同性恋小说改编的。一位女士的肖像是 1996 年的电影改编自亨利·詹姆斯 1881 年的小说《一位女士的肖像》,由简·坎皮恩执导。
打动我的不是灰暗中的成长过程,也不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描绘了一个「害羞」的人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并从始至终保有那份与生俱来的「害羞」的图景。感谢有导演能拍我们这一挂的人。
拍的不错的流水账。对应的自传有台版译本《島國天使》《伏案天使》《鏡幻天使》,从摘抄看文笔确实很诗意,倒不如直接看书
劇情大致依照史實,把細節拍得很好。我們一樣是透過窺看別人的人生來面對存在主義式的孤獨。前半的成長感情豐滿(Jane Campion感覺是具有此能力的天才),後半稍平淡,是否也反映了人生的普遍軌跡?
如此孤独的局外人,始终以热切的目光注视着无力融入的世界,渴望与痛苦燃烧成文字与诗章,那是宣泄的出口,唯一的浪漫。她似乎从来不懂得拒绝,无论伤害还是鲜花,只沉默地任由生活的浪潮裹挟向前。时间最终战胜了风暴,还她以内心如海般的宁静,hush-hush-hush...
#重看#@百丽宫;三幕结构写尽孤独卑微敏感的灵魂声色,在我们还没建构好自己的世界之前,都曾体味到那些无法言说的心动、幻灭、绝望与新生,生命长河里的明浪暗涌,都无法阻止微缈而倔强的希望,因为每层地狱里都住了一个天使,感谢这些曾与我们同桌的天使,稀释些许现实灰暗。
除《钢琴别恋》之外坎皮恩最好的片子...
歡樂易逝,須臾;哀愁難防,亙古。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或者說,孤獨是每一個人的永恆處境與存在狀態,那種落寞的姿態,像天使羽翅輕展,優雅地暈染開,氤氳著敏感的苦澀。那生活緩緩鋪展開,邂逅的人事零星綴點,像煙火一瞬絢爛,憂愁侵入,滲入肌膚。我愛那燃燒後的冰冷灰燼,我在那寂寞里恣睢狂歡。
158分钟没有一分钟觉得无聊,摄影太美
细密绵长,困苦疼痛,女作家传记,简·坎皮恩的女性诗情。那一头火红的蓬松短发。
从头到尾我只能看到她的苦难和笨拙。世界将她看做异类来排斥打压,竟然没有过一个人真正珍惜她的天赋。或许这正是导演所试图说的,才华并不能带给一个人任何东西。甚至说正因为拥有这样的才华,她才不得不将一切其他生活的可能都拒之门外。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上帝。
贫困、疾病、丧亲、无友、不算美、不被爱、孤苦伶仃,除了写作才华,活生生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8年精神病院生涯,差点要做lobotomy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幸亏手术前文章获奖了。小时候太可爱,橘子味棉花糖一样的大蓬蓬脑袋。以为是学校励志片,没想到竟然这么沉重……有点怪的英语口音+法语字幕
她羞于启齿,她不善于谈吐。她可以选择疯癫,她可以选择结束。可她选择了她唯有的生活继续,哪怕只是平凡和孤独。文字是她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途径。她喜欢低头浅笑,她喜欢会心不语,她喜欢将一切都放入自己那颗纯粹,干净,美丽而敏感的心。然后无声的承受。最后将这一切化为纯黑色的字符谱写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