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身其实还是蛮有趣的,关于故事背后的解读,都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
如果懵懵懂懂的看,看到故事里头一些“大胆”的镜头,也是相当惊世骇俗的。
单纯从故事来看,有点荒诞的不搭,有好多镜头可能都不知道为什么不合逻辑的混搭在一起。
想要看懂,可能还得好好了解一下上世纪70年代的老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年轻的小伙儿,因为一场“运动”,就稀里糊涂的卷入了麻烦。小伙儿解决麻烦的办法也相当的出奇,竟然跑到飞机场偷了架飞机就开上了天。
现在经常“谴责”的一句话就是“你咋不上天呢”,看来典故是出在此处。
而另一方面,一个“漂亮”的女秘书,也决定来一场精神旅行。
两个人阴差阳错的遇上,实在是过于鬼畜。
但故事里头鬼畜的地方多了去了,也不差这一个。
反正,俩“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就在那杳无人烟的地方遇见了。
接下来的“大戏”,也应该能猜到的。
不过,导演把这场大戏拍得相当的“意识流”和“大胆”,人老外老早就那么“开放”了,不得不佩服。
体会完人生的小俩口,也不知道脑袋里头想什么,还想着把飞机还回去。
年轻人的天真,真的不可思议。
这些“美好”,大概注定是要被毁灭的吧。
或许,导演也想着通过故事的荒诞,来表达老美“某些方面”的荒诞吧。
故事的最后,还是蛮有意思的。
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特权”,一次次的被“爆炸”,大概也算是一种控诉吧。
文_发不沾霓 1967年三月八日,一位名叫海尔·托马斯·汉森的年轻人,为了找点乐子,开着一架私人飞机从菲尼克斯的天港国际机场,飞到了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第二天早上,当他降落天港国际机场时,被全副武装的菲尼克斯警察当场击毙,年仅20岁。安东尼奥尼对这则新闻大为震惊,他后来以这个事件为原型,创作了[扎布里斯基角]的剧本。而美国,也成了他同米高梅那“三片合约”中的第二站。 安东尼奥尼的左翼倾向,让电影从开拍起就命途多舛——有人称他为“反美主义者”;FBI开始对剧组人员进行跟踪;一些拍摄地点还一度被右翼人士包围。此外,安东尼奥尼还因为美国和欧洲截然不同的拍片观念而头疼不已——“在这里,我很难即兴发挥。”末了,他还得面对发行方米高梅的审查。电影原先的结尾,是一个飞机在空中写出“Fuck you, America”的镜头,可想而知,这个镜头毫无悬念地被砍了。影片在上映后更是一场灾难,700万的拍摄成本却收不回两成。 安东尼奥尼总能紧跟世界的转动,记录下时代的风貌。在早期的[爱的谎言]和[不戴茶花的茶花女]里,他都是这么干的。在[蚀]里,他提到了原子弹;在[放大]里,他拍出了“摇摆伦敦”的味道;到了[扎布里斯基角],他栖身于嬉皮士运动的高潮。他还请来“感恩而死”和“滚石”为影片献声,请“平克·弗洛伊德”为电影配乐。他永远是时代的弄潮儿。 电影以代入感极强的手持特写开场,将人领进一场关于革命的辩论之中。因为受不了“满口空话”而起身离去的男主角,被屋里的反动青年们贴上“中产阶级个人主义者”的标签。年轻人的浮躁和冲动在拘留所和枪战两场戏里被反复强调,但影片随后上演的悲剧似乎又告诉我们这不是一出独角戏——无论对机场的工作人员,还是警察而言,当交流无望的时候,暴力会轻而易举地取代徒劳的表达。这种无力感让人想起一整代人无因的反叛,以及[铁窗喋血]里保罗·纽曼那句经典的台词:“我们的问题在于,没法沟通。” [扎布里斯基角]也许是安东尼奥尼的作品里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部,但这部电影又是如此地特殊,它切实影响了安东尼奥尼的认知和表达:“美国改变了我……在我的其他影片中,我把性看作是爱之病。而我现在却明白了,性只是爱的一部分。”在那场100多人参与的“荒丘上的放纵”场景里,性用来表达愉悦的爱意,而不再是安东尼奥尼原先作品里那些痛苦的欲望。在后来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以及[云上的日子]里,这种转变更为明显。但一切的转变,都是从这部电影开始的。 电影结尾房屋爆炸的场景尤其著名,哈内克在[第七大陆]的最后也有一段类似的“摧毁场景”。为了拍这个镜头,剧组制作了一个同比缩小的模型,在爆炸的同时,17架摄影机在不同角度拍摄这个爆炸场面。影片最后用重复和升格的镜头,将精神上的宣泄替换为物质上的毁灭,女孩在脑海里把资本主义炸了一个粉碎后,世界仿佛再次生机勃勃。 (原载于《看电影》)
学运搞得出什么鸟名堂?肩不能挑手不能抬,搞学运的脑残都该当场击毙!以前太祖搞学运怎么就没给军警弄死!嬉皮士只是个冷笑话,fucking Hippie!!!
谁来侵犯我的荒漠我就炸掉他,炸掉他,哈哈。—— 安东尼奥尼如是说。
谈风月,不谈政治。荒芜之地的肉体解放与精神胜利,现实萎靡,理想失落。《夜行盛宴》应该借鉴了本片不少。
安东尼奥尼太厉害了!1.反文化运动与嬉皮士,视野由大至小,片头以快速分切与局部特写呈现学生集会,正契合于乌合之众的散沙碎语、嘈杂空谈。随后逐渐过渡成二人公路片,略有戈达尔之味,短暂放纵欢愉后,终避不开幻灭与死亡。2.安式戏法:肉厂外墙上的壁画,与天空无缝接壤,如[放大]般让人霎时间分不清虚实;打死警察的一枪是否由男主发出,亦巧妙地模糊化了。3.动人闲笔:酒吧里独自啜饮与吸烟的老者(变焦推进-拉远-停驻凝望),伴着[田纳西华尔兹]。4.驾着飞机同汽车“调情”,致敬并倒转了希胖[西北偏北]。5.7分钟荒漠群交段落,Jerry Garcia的[Love Scene]乐曲成为唯一声音,堪称欢爱艺术化的极致,既可读解为幻觉,又可视作对嬉皮世界的凝缩。6.臆想中的爆炸,拍得后无来者,13次多角度重复+漫天飞舞、林林种种的物品(超慢镜)。(9.0/10)
早早因平克弗洛伊德,买过此片OST的磁带,后来也知道其在影史上的实验地位。如今才看,并不觉得有多少实验性,被称颂或自己淫想为的“千人在荒漠中Make love no war”的场面并没多震撼。伴随着反文化时代氛围,感恩而死和Pink等乐队的迷幻声响加入准确,也让粗糙逃亡冒险片包裹炸毁一切结局得到升华。
安东大爷又玩上瘾了。“实验”的意思就是“这样也行,为啥非要那样”,可是现代电影开路人过多,于是实验就变成了开路的野心而不是探索的野心,一些不成熟的招数被各路电影人滥用,跑偏剧情,炫技挂帅。格里耶说,新小说从来都是很少读者的。贤惠顾家很好,春漾卖骚也好,先锋片总逃不出一个“乱”字。
安东尼奥尼这部被广泛误读的杰作延续了他一直的主题:空虚里的诗意。执拗于电影里的政治立场和演员表演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安氏电影里的爱情永远是为现代人的孤独感服务的,故而在短暂的政治性开头之后,电影立即切换进空空如也的大沙漠里。对抗空虚的最佳良药是人的想象力,故而电影里最炸人眼球的两场左翼大戏都发生在空想里,无论是宇宙间无界限的爱情还是资本主义的爆炸。安氏其实很微妙地指出了极左运动之来源和目的的空想性。这部电影与文德斯的70年代作品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只不过前者的旅行是逃避,后者的旅行是状态。
最后10分钟的爆炸镜头看的很爽,估计蔡国强的灵感来源于此,哈!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45940163/
关于美国的荒野还是更喜欢文德斯的叙述方式。安东尼奥尼总有一种虚头八脑的感觉,但是影像真是美到没话说。扎布里斯基角的空旷寂寥估计对很多后世导演都有巨大影响,甚至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最后一段两匹骆驼走到世界尽头的桥段,个体的游走亦是整个宇宙的尽头。
8.5/10。70s左右的美国:一男一女短暂逃离各自的生活(女主的生活乏庸,男主的生活动荡)在大漠偶遇并深情相爱,后来男人回去后在试图逃亡过程中被警察射死(因为他是偷了飞机出来的),女人知道后十分伤心。片名扎布里斯基角是男女主第一次做爱的地方。影片运用大量快速的剪辑/运镜、大量的推拉焦、迷幻的配乐营造了充满动荡与激情的氛围,但后段的荒地/荒漠等装置艺术的疏离气质与以上所说的影像气质相悖(安公也许是想以此来表现动荡与激情中的郁闷和失落,但于我而言这些装置艺术的空虚太过强烈,导致与影像的主气质产生了一些错位),扣0.5。
最后的爆炸重复了十几次,当天空中飘起报纸、阳伞、火鸡、冰箱、书籍、电视、鸡蛋、衣服、面包等等,在感觉中诸多观念涣散了:占有物质,失去生命。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泛滥的时代。当我们面对那无数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难道我们不需要安东尼奥尼式的爆炸,来帮助我们宣泄一下?老实说,我需要。
觉得有些戈达尔的东西在里面,整体风格潮了一些,但依然是那个老安
《扎》具有很强的欧洲电影特别是戈达尔的风格也即政治激进性个人主义,与《放大》同为嬉皮士时期对消费时代批判与自由主义赞歌,但在西方人眼里共产主义很大程度上被误解成自由的象征。巨大广告牌像《1984》的电幕一般令人不安,这些消费时代的标志产物终在结尾安东尼奥尼的高速摄影机下被解构
【北京电影节展映】安东尼奥尼在美国能拍出什么电影?学生运动、暴力警察、性解放。毛主席语录为资本主义水深火热的学生指点迷津。结尾反复的爆炸镜头想起《盗梦空间》的我居然不是一个人
这个“偷架飞机去泡妞”的故事真是极尽七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对“自由”的狂想。漫山遍野的群交(或许应该叫群嬉)场面和结尾的别墅大爆炸把人看得目瞪口呆。虽然是癫狂过火,最后看着满银幕书本碎屑漫舞还是挺解气的。
DVD时候没有仔细看过,现在重新下载21:9非高清画质重新再看,对于这样有时代背景的导演和电影还是顶礼膜拜吧,至于很多今天看来依然是“现实意义”的内容,也是可以借鉴的。
我从天上来,撒一件红衣,降在扎布里斯基角,与你天地合万物生,再死回那片文明的荒漠。
安东尼奥尼脾气可真不小,瞧瞧最后这粗暴的解决方式,统统炸掉。😂不过还是有挺明显的外国人看美国(尤其加州)的感觉。在扎布里斯基角群P感觉一定很好吧😳竟有点像皮娜的现代舞...
这就是现代精神文明的诊断大师安东尼奥尼的独特魅力,每一段影像都是让人上瘾的毒药。最末的意念轰炸被震到,牛逼程度不亚于《放大》结尾里那个看不见的网球。《盗梦空间》里爆炸的美学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