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或者说包括新电影,好久没有这种紧张感了,导演对观众注意力的把控十分精准。如今来看,本片刺激程度确实超越了希区柯克大部分电影,但这不是希区柯克的问题,而是希区柯克的电影被后世模仿或者说剥削得太多,观众开始脱敏。而且本片偏纪实风格,模仿难度较大,就和现在观众看基顿电影中某些惊险刺激的场面,仍为所惊一样。希区柯克善于玩弄观众内心,本片胜在对观众注意力的精准把控。从成本角度来讲,几个人几间房的心理悬疑片,显然更适合那些野心勃勃的电影新人。
本片前半部分略长并不是因为时间长,而是对周围环境挖掘得较少,成了男人之间的玩耍,如果用这个时长尽量把生存状况挖深一点,显然非常呼应主题。这和部分观众单纯把本片当成爽片来看,而觉得前面节奏过慢,是完全不同的。硬菜和爆米花准备的时间当然不一样。
贞子当初从电视机里爬出来的恐怖感,早就被模仿和剥削,进而被拙劣或优秀的创作者与观众不断解构着,甚至玩成了另一种极端,成了搞笑场景。这是好事,说明电影在发展,观众也随之提升。
最近看朴赞郁采访,他说电影果然还是要在电影院里看,深以为然,4k修复版看起来真的很爽。
影片一开始是一群流浪汉坐在小酒馆前晒太阳,他们一群人只点一杯柠檬水,被店老板无情嘲笑。人们在小镇里找不到工作,只是打打零工。马里奥喜欢女店员,她擦地的样子真的很性感,但对店老板和女店员入房,也只能无奈地点烟。
至始至终我都搞不清楚他俩是什么感情,好像只有女主很爱他,而她,马里奥是可以随时放弃的。他最后的信念是一张红灯区的票,赚钱只是为了玩乐。但是就算他俩都用情至深,也不会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贫穷是多么可怕,人总是要吃饭。女主为了吃饭要跟馆子里各色男的调情,男主为了吃饭要去送命。
他和乔在镇上送别死去的人时,在这部影片里我是第一次有这样真切的体会,之前都在打打闹闹互相斗气,贫穷是多么可怕,饿死随处可见。女店员甚至会被怀疑偷吃面粉。也铺垫完毕他们为什么愿意为了2000美元堵上性命。
当他们开始运输硝酸甘油时,漫长而煎熬却又紧张的旅程便开始了。这个紧张的气氛真的营造得很好,很多时候,电影院里安静得针落可闻,人们都屏住呼吸,只有放映机器的运转声。
在不知道生命还剩多少时间时,人们的状态总是十分有趣。路易吉本来只是一个老老实实搬砖攒钱回家的人,在知道时日无多时便豁出去,只为赢得生命中最后玩乐的钱。如果我也时日无多的话我会作什么呢?大概与他也不会差多少。看来是人们活得太长了,才使场面不至于陷入失控。
馆子里整日吸烟做旁观者的小伙子,想有拿了钱去娶妻生子,身为孤儿的他渴望一个完整的家。曾经过过好日子的乔,想坐在巴黎的咖啡馆里喝下午茶。你生命中最后的愿望,和你之前的生命息息相关。马里奥为什么流落至此?乔为什么家道中落?这些都构成了现在的他们,但也没什么值得讲的。在这个小镇的每个外地人,都有对自己来说刻骨铭心而对他人来说可能连作为笑料都不配的悲惨故事。人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又想回到哪去?这些都不重要,贫穷让所有故事都变得遥不可及。
最后的结局非常有意思又非常扣题,人们因为恐惧,可以克服万难将一车炸药完好运到终点,然而一旦放松,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是那种“如果片尾真的是他拿到了钱美美迎娶美女那该多无聊啊那种导演”,respect。两个半小时的沉浸式观影真的太棒。
有人说是洪都拉斯,也有说是危地马拉。其实并不重要。
1945-1950年左右,南美洲某个小镇。
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点:①是原来西班牙的殖民地。②人种混杂。有原来殖民地白人后裔;有印第安原住民;有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有逃难来的原黑奴的后裔;有黑人与印第安人混血,还有白人与黑人混血。其中,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占有绝大多数。影片里有展示:
这个地方的特点是:地广人稀,非常贫瘠,而且交通极为不便。
当然,不晓得什么原因,这个荒芜的小镇居然聚集了一群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各地的白人流浪汉。
这群人有德国人、美国人、意大利人、荷兰人、法国人等等,都没有正式工作。至于他们为何来此,不得而知。这个小镇有美国的一家石油公司SOC的基地。但这些人似乎并不是为开采石油而来。因为石油公司要么是从美国本部派来的正式员工,要么是雇佣当地的本地员工。这些欧洲的流浪者似乎是黑户,没有合法身份。只能打零工。
并且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离开这个地方。但都没有足够的钱。
影片总共时长02:28:09。不过真正精彩的恐惧运输从1个小时之后,才正式开始。前面的都是铺垫。
影片前半部分,大部分发生在一个酒吧里。下面对一些人物进行简要介绍:
1、酒吧
①酒吧老板: 埃尔南德兹,本地白人。开了这么一家小酒吧。雇佣了三个人。司机班巴(宾巴)。虽然嘴巴比较讨厌,喜欢骂这些流浪汉,但人并不坏。
②黑妹:本地人,端茶送水,没什么戏份。
③白妹:琳达( 兰达 ),本地白人,没文化,在酒吧主要是擦地板搞卫生。喜欢主角马里奥,挨打挨骂都对马里奥不离不弃。其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为了说明马里奥是个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
④班巴:外来流浪白人中的一员,在酒吧当司机。每月的钱只够喝酒。电影后半段成为”死亡四人组“之一。
2、白人流浪汉
①斯梅洛夫:影片从他打狗开始。中间有帮助人照相等镜头,算是刺头一个。不过开车水平还可以,进入了“死亡四人组”。
斯梅洛夫退出“死亡四人组”是在贝尔纳多上吊之后,估计还是心有余悸,加上乔先生的威胁,于是就退出了。不过却因祸得福,保住了一条命。【有人说他被乔先生杀死了,并没有。影片后来他在酒吧跳舞来着。】
②贝尔纳多:有美国护照,但没钱回去。没有通过司机考核后,写遗书,然后上吊自杀。
③迪克:美国人。这个角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他的口说出运输炸药的危险。然后他直接退出了。为后面的危险情节做铺垫。
④医生:医生也是这帮白人流浪汉的一员,收入刚够喝酒,但不足以离开本地。他这个角色的作用,是为了说明吕伊吉(路易吉)得了癌症,命不久矣。
3、美国石油公司SOC代表:比尔·奥布莱恩Bill O'Brien。
奥布莱恩是乔先生的老朋友,俩人年轻时候曾经一起闯荡江湖。现在奥布莱恩混得有模有样,但乔先生却落魄了。应该说,奥布莱恩这个角色也不坏。他为了规避企业风险,聘请了流浪汉。但开出了高价。这对这些流浪汉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4、死亡四人组
下面,介绍死亡四人组的情况。
①班巴(宾巴):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再多说两句。他在酒吧当临时司机,但挣钱都用来喝酒了。
②吕伊吉:生性乐观,爽直,讲义气。得了癌症,一心存钱想回家。
③乔先生:混社会的典型代表。严格的说,乔的表现不算差。他跟SOC的老板是老朋友,随身带枪,还懂得贿赂海关。这个人设应该在社会上很混得开的。无奈“掉毛的凤凰不如鸡”,最后他通过威胁斯梅洛夫,成功进入“四人死亡组”,但前后对比太强烈。应该算是塑造比较成功的人物。
④马里奥:这是故事绝对的主角了。遇到乔先生之前,就是一个十足的混混。
遇到乔先生之后,被乔先生给迷惑了,乔先生成了他的偶像。
当然,这是为了后来,马里奥看不起乔先生做铺垫。
1、油井井喷事故处理:
SOC公司的油井井喷着火,死伤了几十个人。SOC项目部进行应急处理:
①舆情管控:项目部经理比尔·奥布莱恩亲自对付记者;
②原因分析:安排专人对付美国总部来的事故调查团;将原因推给死去的现场人员;
③家属安抚:给与赔偿金;
④制定现场灭火方案:运送硝化甘油到现场,炸灭油井。
严格来说,这个安排还是比较科学的。属于企业常规操作。尤其是里面把责任推给死者。估计大家并不陌生【常规操作不等于合法哈,这是从企业角度说的】。
应急处理的四个方面,应该说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第四个方面:油井现场没有足够的炸药。
2、存在难点及解决方案
所以,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炸药从项目部运送到500公里外的井场去?
因为这个炸药硝化甘油是危化品,最怕震动和碰撞。稍有不慎,就爆炸。
项目部进行了问题分析:
(1)运输工具:
两辆车况最好的车。硝酸甘油是危化品,按照规定必须由特种车辆运输。影片里提供的也确实是特种车辆,但不是针对硝酸甘油运输的。硝化甘油最怕的是震动和碰撞,而这两辆车的防震装置达不到要求。
有分析说,这车身上喷着”50英尺内禁止吸烟“,这四个高度紧张的人、却不停的在吸烟,跟他们恐惧的心理不符。其实,这两辆特种运输车是临时调过来运输硝化甘油的,它们本身不是运输硝化甘油的。所以,这个”禁止吸烟“的警示,不是针对运输硝化甘油的。
这四个人了解的情况就是,硝化甘油怕震动和碰撞,不怕烟火。
(2)人员准备:
危化品的运输需要特种车辆,还需要取得特种运输证的司机。严格说来,还需要具有专业证件的押车人员。
但影片里没有说有人没有这类人员。我是倾向于有专业司机和专业人员的。如果没有,该公司这么大量的硝化甘油是如何运过去的?日常怎么保管的?日常如何使用的?难道不需要运输吗?
所以,专业的人员和司机肯定都是有的。但这些人员只有在满足安全条件的前提下才会同意工作。而影片里的车辆就属于不安全因素。【其实,严格来说,该公司既然现场有这么大量的硝化甘油,现场肯定也会有相应的运输特种车辆的。所以,说没有运输车辆,我觉得是一个BUG。但如果有的话,这个电影的前提”恐惧“就不存在的。】
而美国的工会对资本家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公司不敢安排这些属于工会的专业人员去从事这件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工作【不晓得是不是美帝的阴谋啊,没想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如此强大!】。
那么司乘人员就不能从正式职工里选择。只能从非工会的人员中选择。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当地人呢?①当地人可能也有工会;②当地人出事之后,会面临家属闹事,高额赔偿等。
最后,将目标锁定在当地流浪的外国人身上:①没有工会保护;②穷困潦倒,愿意冒险;③死后没人管,没人闹事,也不需要进行巨额赔偿。
当然,SOC公司项目部经理比尔·奥布莱恩还是很人性化的:
A、提前告知工作任务,告知风险,亲自演示硝化甘油的爆炸力。【不存在欺骗行为】
B、给与巨额报酬;【有分析说当时的2000美金,相当于2015年的20000美金。】
C、本着自愿的原则,可以退出。
D 、亲自把关,对司机进行考核;【其实是对公司负责,也是对司机自己负责。】
(3)路况分析
从影片看,这条路是项目部到井场经常走的路,大致分六部分,总长500公里左右。正常情况下,一天可到。
这条路熟悉的人还是蛮多的。比如”死亡四人组“里,就有马里奥和班巴俩人熟悉路况。从影片也可以看出来,马里奥和班巴也是比较冷静的,这跟他俩熟悉路况有关。而吕伊吉和乔先生是全程都高度紧张的。吕伊吉是因为本身得了癌症,虽然紧张倒不至于夸张;而乔先生从一开始就耍起了小聪明,最后到了心理崩溃的边缘。
这条路真正的风险路段只有搓衣板路和山路。电影中的”拐角“倒车处,其实属于”之字形“山路的一部分;高处”落石“,也属于山路的一部分。
出小镇的路、竹林、树林、进入井场的荒漠的路风险相对都是比较小的。
当然,影片为了情节刺激,在风险最大的路段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并没有出事。反而是在风险比较小的树林路段出了事情。
第一辆车出事不明原因,但显然是疏忽大意了。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班巴是熟悉这段路的。面对搓衣板路、之字路、高处落实等困难,他都完美解决了。进入树林后,班巴认为没有什么风险了,放松了警惕,开始刮胡子聊天。结果,很有可能是树枝的敲击、甚至于从树上掉落的枯木等,造成了硝化甘油的震动或者碰撞,从而车辆爆炸了。
班巴和吕伊吉,”像飞机起飞一样“,在爆炸中消失了。但他们把本来风险很小的树林这段路中间,炸出了一个大坑,且被炸断的油管还在源源不断的往坑里流石油。
这给马里奥和乔先生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当然,马里奥还是克服了困难,但害死了乔先生。
这段路况,在出发前,SOC公司的项目部的头头们是分析了风险的。他们采取的管控措施就是:①派出两辆车,两车相隔30分钟路程,以提升运输的成功率。②提早出发,尽量在一天之内赶到。
这个措施是有效的,且达到了最终的目的:确实在一天之内,炸药送到了。
但是,还有没有改进的地方呢?
其实,运送如此重要的危化品,真正的重点是实时路况的掌握,确保危化品运输过程中道路通畅。
如果是我,我会:
①再安排一辆空车、再雇佣两个人。让这辆车打头阵,提前半小时出发,以便及时发现危险路况。【这两个人必须是像马里奥和班巴这样对路况比较熟悉的。】
②在关键路段等候。比如搓衣板路的起始处。在后两辆车到达后,这辆车按照60迈的速度把搓衣板路跑一遍(也就30分钟路程),确保搓衣板路全程无障碍。【当然不是100%确保,但可以降低搓衣板路上的发生事故的概率,比如石块、还有印第安人放牧的牛羊、对面来车等等】。再比如,可以提前发现山上的落石,及早往回开去通风报信,确保危化品的安全距离。
当然,不是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事故发生,但至少对降低发生事故概率是有帮助的。且也不过是多增加了两个人的报酬(4000美金)而已。这点钱,对于SOC井场事故的损失,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上面我们分析了,运输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实时路况不明。
但这四个人遇到的困难,都跟路况关系不是很大。
第一段搓衣板路,风险点居然是车辆用油不合格导致的。说明出车前的检查是多么重要。影片中,老奸巨猾的乔先生对胎压、汽车灯等都进行了检查,应该是绝对有必要的,也是极其正确的。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要去检查油品。毕竟,加不合格的汽油,对SOC公司自己也没好处嘛。可惜,恰恰就有这么不负责任的员工,加了不合格的油
第二段路之子路口,完全是有惊无险。整个倒车过程,就让人不理解,指挥的人直接站在车辆的正后方,司机根本看不到后面的人,也听不到后面的人的声音。导致整个指挥的人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比如乔先生掉落那一段。要我说,乔先生对之子路口的风险评估是极其正确的。只是马里奥不听,硬是凭借运气,挺过去了。
第三段的炸毁高山落石。当时应该说是最佳方案了。但对安全距离评估不够。车辆还要多倒一倒。但也挺过去了。
第四段过油坑,马里奥有点意气用事了。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马里奥亲自下坑去探明情况,毕竟他是司机。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并且是生死攸关的安全,难道不应该自己亲自去探路吗?
但马里奥却安排了乔先生去探坑,这也没有关系。等乔先生探坑完毕,摸清楚情况之后,他再去核实。然后再去开车,也没有问题啊。
但他却选择了让乔先生去探坑的同时,他去开车。
只能说,他对这个坑的风险评估不足,认为没什么。即使乔先生真发现了什么情况,在他眼里,也是胆小的乔先生在小题大做。
他让乔先生去探坑的真正用意,只怕是故意想整一整乔先生吧。
但很不幸,他害得乔先生出事了。最后死在了车上。
这段其实还是满合理的,跟马里奥的性格很合拍。如果全程马里奥都那么冷静,那就不是马里奥了。
也不会有后面拿到钱之后的得意忘形,最后跌落山崖了。
【未完待续】
老电影受设备限制,可以影像粗糙,可以没有彩色,但是无论如何我接受不了演员大部分都像傻逼似的,尤其是祖和那个搭档开车的样子,完全就是脑残。说到这也得归功于编剧和导演,垃圾片子。
唯一作用也不过就是所谓的让人看了能够了解一点点当时的背景,但这不够给它高分的理由。
剧情拖沓、表演生硬,浪费时间。
#TheGardenCinema# #CelebratingFilmNoir# 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以发车为节点,前半以塑造人物和环境为主,而后半段悬疑惊悚感超强的主题内核。
电影的开场就充满荒蛮感,以被捆住的蟑螂作为定场镜头也预示着几个人的结局。前半段铺垫很有必要,也没有显得过于冗长,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发展都可以算作为后来的转变和对照做铺垫,尤其是人物关系的变化(这里有几个角色需要放在缺点讨论)。后半段张力主要来自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和镜头与剪辑的运用,尤其是镜头。
镜头运用的太棒了,特写镜头用于构建紧张感,踩油门的脚,时速表,瓶中倒出的硝酸甘油(这场戏太精彩了,交叉剪辑特写镜头,敲着门的手指,弹着烟盒的双手,嚼着雪茄烟的嘴,直至引爆后目光聚集到那山坡滑落的一块石头)都让观众屏住呼吸把视线聚焦在这种随时可以夺走生命的事物上。最多的特写镜头还是车轮,不论是刚出发时那缓缓转动的车轮,还是轧断烂木头的车轮,亦或者在石油中夺去男配一条腿的车轮,在特写镜头下都有一种无法阻挡的强大压迫感。
片中也多次出现交叉剪辑,两辆车之间的交叉剪辑帮助角色间加强羁绊,油管中喷出的油和男主努力把车子拽出油湖增加紧张感,最后更有跳舞和货车蛇皮走位也是预警告诉我们事情不会这么结束。
缺点:前半段两个人物塑造的比较失败。1. 很多镜头来阐述原四号司机多桀骜不驯,结果面都没露就下线了,最后也只是跳舞露了一面,意义较弱。2.女主的意义过于工具人,只用于衬出男主的男性气魄。结局反传统选择的方式过于反智,我可以接受男主洋溢着微笑,也可以理解资本家对车动了手脚,无法理解蛇皮走位。
解锁新影院
据说是最早把“交通悬疑片”做到了一个高度,不过千万不要把这部影片当成悬疑惊悚片看,否则会失望的。准确说,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黑色电影,电影心理刻画很精彩,结尾的意外虽然有点突兀,但确实是最好的结局,符合黑色电影的精神,蒙太奇配上《蓝色多瑙河》的音乐把那场悬崖翻车拍得美极了
“你负责开车,我负责吓个半死”。这种奇妙的关系,也是导演和观众的较量丫。152分钟的DC修复版,开场飞机降落小城一幕有被惊艳到。大转弯和炸巨石的紧张感也完美。对比了下剧照,掉进石油坑的修复效果,更加有粘稠和窒息感。路弯路直,人物性格的深化和转变,也带出“什么都没有”的命运归宿。
1.先后获得1953戛纳金棕榈与柏林金熊,此后单片只能参加一个A类电影节。2.克鲁佐的悬念设置与气氛营造极佳,后半程令人胆颤心惊紧张不已,可惜开头人物交代与铺垫部分过长。3.以小孩玩5只拴在绳上的蟑螂起首,命运缩影。4.蓝色多瑙河之舞,个体乐极生悲vs集体否极泰来。5.栅栏后什么也没有。(8.5/10)
“不要冒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获得戛纳金棕榈和柏林金熊,还以为多沉闷,没想到是类似《洞》那样的缓缓紧张、如履薄冰…去程的压力和紧张、回来的释然和放松,悬殊的心态继续酿成悲剧。“如果我一定要死,我希望自己仪表堂堂”
不读简介就看电影,开始以为是劳苦革命片,然后是赏金任务片,再然后是兄弟义气片,两个配角死后成了紧张的悬疑片,主角送货成功我以为是主旋律英雄片,人们庆祝时英雄得意忘形车祸死掉我才知道原来是黑色幽默片。断腿老配角一定是洗点加了机敏减了胆识,前后差距让人掉眼镜。
黑白片看得我好兴奋,尤其是修复版的,画面好有质感啊!扣一星是因为:1、个人觉得那个拐弯的桥段实在拍得太费胶卷了,根本没必要往后倒那么多;2、第一辆车你能稍微透露下是怎么爆的么,不至于连片废铁都没了吧;3、要女主干嘛呢?被欺负么……种种比较不好解释的部分。
太他妈的精彩了好么!全场几百人一起窒息,一起尖叫的感觉真不赖!两辆自爆卡车的死亡之路,四个老司机的绝命之旅。然鹅这个故事还是告诉了人们两个永恒却质朴的真理: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2.乐极可是要生悲的。
剪辑节奏与景别变化的教科书。所谓冗长的铺垫个人纬度反而是亮点,这正是古早经典的独有魅力,不急不缓地交代环境特征与人物面貌。而景别的使用以及叙事手法现今看来压根没有过时,或者说甚至没有过时:足以说明当下电影进步空间之小。石油是魔鬼的浴汤,这一主题亘古不变。即使被生命的温度所感化,空留皮囊终将驶向自我毁灭。
前半段入戏很慢,看完整部才知道是预示了这些人的不归路。困死在小镇还是冲出去,横竖都是死,命运掌握在付得起2000美元的人的手里。开车途中非常惊险,我总是想起《速度与激情》,我完全没感觉的,却在这二十码三十码的换挡中冒了冷汗。牛逼。
亨利-乔治.克鲁佐(法) :《曼侬》金狮、《恐惧的代价》金熊+金棕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夜》金熊、《红色沙漠》金狮、《放大》金棕榈;罗伯特.奥特曼(美) :《陆军野战医院》金棕榈、《水牛比尔和印第安人》金熊、《人生交叉点》金狮。电影史上只有以上三人获得过欧洲三大电影节三项大奖。
危险作业生存指南,蔑视恐惧和深陷恐惧都是即将玩完的症状···铺垫也太长了点吧,五零年代能有这样的特效和场面实属不易,确能让人手心湿润呼吸急促,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满卡车的硝化甘油
今年北影节第一场,谢谢赛人推荐。慢速版《狂暴之路》,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完美范例。1953年就能把爆炸和惊险场面拍到如此逼真,实在惊人。以“一根绳上的蚂蚱”开始,连场的动作戏都既有执行的实在感又有物性想象力,第一流的观影享受。为钱搏命的赌徒心态带来强人所难的道德困境,第一辆车爆炸时缜密经营,最为令人难忘。片名好像应该译成《恐惧的报酬》吧。
一小时起的公路历险实景豪华紧张得百爪挠心,择友线贯穿始终也是一波三折,男主浪子一搭上老江湖立马踢开胖子室友和倒贴女友,胖子开车时和美国硬汉迅速建立友谊而且证明自己也是条硬汉,老江湖却临危变狗熊甚至弃友不顾,牵出男主的种种薄情和人情味,人心炎凉,命运难料。
前一个小时的背景人物介绍和铺垫稍嫌过长,但之后则迎来令人感到窒息的一个半小时。克鲁佐对悬念的把玩太厉害,53年的电影在今天看起来仍然如此惊悚好看。其实我更喜欢《乌鸦》的故事,但这一部又的确更精彩。PS:片名直译该是《恐惧的酬劳》。
【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首刷留给大银幕,没有被剧透所以全程心脏吊到嗓子眼一般的紧张揪心,情绪始终被电影所左右。剧作太强大,高潮迭起险象环生。剪辑和音效无比高超。角色形象生动鲜明,深刻表达人性的善与丑。结尾更添讽刺与荒诞,回味无穷。唯一不解是前车的结局没有交代清楚
战后年代的绝望沼泽中孕育的黑色经典。前半段营造了人间炼狱的景象,充满各种燥热不安,痛苦焦虑,放大了人的各种本能,所有冲突都一触即发。这才让看起来荒谬的运送之旅,像是通往天堂的唯一路径。跟着悬疑的节奏,仿佛空气被一点点抽走,直到最后的令人窒息,油田的画面极为摄人心魄。
《恐惧的代价》所呈现的两种影像机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类型思维之下对于巴赞的反讽,并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正如同在影片中,他令真实性与社会问题建立在完全架空的南美小镇之中,而这些群像般的非叙事性逐渐被一个相当简单的事件,却又被强烈的黑色宿命氛围与各种喜剧桥段作为支撑。克鲁佐营造了一个徳勒兹《时间-影像》的反面,时间-影像的危机被古老的运动-影像代替。从电影语言来看,是蒙太奇与特写镜头不断入侵,逐渐成为揭示关键时刻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平行蒙太奇与“最后一分钟死亡”完全回到了格里菲斯的时代,但影片似乎在此之前就早已完全凝结于Jo布满机油而濒临死亡的面孔之中,令《蓝色多瑙河》的炫技不过是机械降神的伪英雄主义,当它出现在影片的封面,即是对于作者反动性的消解。
惊悚公路片!记得看过彩色版的翻拍版但找不到那个片子了。。。据说是《超级玛丽》主角名字的来源???
挺过略显冗长沉闷的铺垫便是一路惊心,实打实拍出来的高难度实景场面配上准确的节奏和剪辑,看的人无比震颤,技术大帝克鲁佐;恐惧之旅中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变化在技术的推动下好生精彩,法国二人组入石油坑中着混身黝黑真是完美的总结和象征。
有趣的是,相比于长年在美国工作的希区柯克而言,克鲁佐或许才是真正对芬奇、诺兰以及当代美剧等商业类型作品产生直接作用的导演――影片不以社会文化的、精神分析的抑或影像自持的元素取胜,而单纯凭借玩弄叙事来营造悬疑感:公路片框架下的"闯关游戏",险象环生的种种细节巧合,渐近加速的平行剪辑,无不以渲染故事、操控感官为目的.然而正因其太过执着于"讲述",故事反而只剩贫瘠的枝干,失去了刺激之后的余味:电影没有显现为声画形式,而是仅仅成为了具有更强视觉烘托能力的惊险小说――攫住我们的乃是"恐惧的概念",并非恐惧本身;对电影媒介的误解即由此发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一路纠缠着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