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商人》是由法斯宾德导演并担任编剧的一部剧情片,该片以德国“经济奇迹”年代为背景,讲述了水果摊贩汉斯的不幸生活经历,表现现实的荒诞与虚无。这部电影反映了人们普遍拥有的内心想法,特殊的故事背景更加引起了德国人的共鸣。
1.角色塑造与分析
(1)苦瓜——汉斯
片中的主角汉斯是个充满苦闷的人,无论是他的衣着服饰还是话语行动无一不表现出他的闷闷不乐。片头,退伍的他一回到家就受到母亲的冷言冷语,但是他仍旧想证明自己,于是他成为水果小贩自食其力。在浅绿色的一车果子旁,汉斯穿着蓝色的格子衫显得内向压抑,敞开的衣扣又隐约表现他对爱情的渴望。他在居民楼下吆喝的声音一石二鸟,是在叫卖,也是在给初恋打暗号。站在初恋门前的汉斯处于被大量暗部包裹的明部之内,黑色是他封闭的内心,敞开的房门内站立的初恋是他向往的光。但是这束光抵挡不住现实的无奈,汉斯只能遗憾地离去。汉斯嗜酒如命,即使他的酒量不佳也要借酒消愁。每和妻子发生不快之后,他只敢冲进小酒馆要一杯酒一饮而尽自己咽下苦水。闲时他仍旧叫上酒肉兄弟在酒桌上吹嘘自己的过往,说着说着他又回到现实。汉斯从小笼罩在母亲的阴影下,唯唯诺诺是他的习惯,但是他又有不服的心气,他只能借酒壮胆。汉斯在片中的两次情绪爆发都是在酒精的影响下。一次是他妻子找到酒馆劝他回家,刚从被革职的回忆中回到现实的他搬起椅子就向妻子扔去。再一次就是他从酒馆回到家想和妻子亲热却遭到拒绝,汉斯借着酒劲把老婆暴打一顿。汉斯的死也是因为酒,他明知自己有心脏病不宜饮酒但终究豪饮数杯将自己送进了棺材。对于汉斯来说生活的压力很重,重到无法缓解,无法宣泄。曾经的初恋对自己的拒绝,妻子和邻居的出轨,母亲的不满……情感和事业的压力相互作用,自杀也许是这个老实的中年男人的最好归宿。
造成汉斯悲剧的原因除了有妻子的不忠,也有母亲的轻蔑。汉斯的母亲是个体面的妇人,从她的衣着打扮可以看出她不属于水果摊贩这个阶级。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斯的母亲始终都希望汉斯好好读书,不做那些让手变脏的工作。汉斯的母亲不但希望自己活得体面,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活得体面。母亲膝下的几个子女之中似乎只有汉斯活在社会底层,也许这是母亲对汉斯时时刻刻说教的原因,也是汉斯遭受压力的原因。如果说汉斯是个好人,但是他酗酒,家庭暴力,和情人纠缠不清,他不算是个彻底的好人。如果说汉斯是个坏人,他又每天费尽心思卖水果养家糊口,醒酒后对自己的过失诚心道歉。汉斯的善恶已经不局限为黑白两极,他像我们生活中的人一样,有一些缺点,但又不会让人对他恨之入骨。
(2)失望的红杏——伊尔姆加特
汉斯的妻子伊尔姆加特在影片前半段始终以弱者形象出现。作为妻子,她终日忍受着丈夫酗酒殴打,还眼看着丈夫和旧情人眉来眼去。但她并非是无声的弱者,她在心里有萌动的情思。家中的男人对她不好,外面的男人想进入她的视线与身体。一开始伊尔姆加特面对安策尔的问价是拒绝的,她从摆满婚纱模特和家具用品的橱窗前走过,似乎还在奢求和汉斯回到美好的婚姻生活之中。晚餐时间,汉斯迟迟不归,米色的墙面和黄色为主装饰物表现了生活的虚无和妻子的愤怒,滴滴答答的钟表让妻子的内心更加焦躁。日子一天天过去,汉斯没有回到正轨,伊尔姆加特逐渐放弃从汉斯身上寻求该有的慰藉。直到汉斯突发心脏病昏厥的那天,伊尔姆加特对汉斯的情感和身体完全放弃,她转而向另外的男人寻求安慰。作为情夫的安策尔先是进入了伊尔姆加特的心里和身体,然后又进入了汉斯的家庭。汉斯的家就这样渐渐地崩塌。
2.导演的视角——场面调度
导演通过安排演员在镜头中的位置和摄影机的调度展示了角色之间的地位关系和情感关系,用视觉化的手段表现了汉斯从失望到绝望最终走向死亡的过程。在本片中,画面中的人物常被安置在摄影机取景框中央,富有古典主义电影的气息。置于画面中央的人物主导整个构图,是导演向观众强调该角色重要性的手段。比如汉斯第一次出场在居民楼下卖水果时,以中景分别拍摄了汉斯妻子和初恋的单人镜头(图1,图2),两个人物都分别在单独的镜头中占据大量面积,显示了无形的对抗。这也暗示出这两个女人将会对主角汉斯起到重大影响。果不其然,妻子是让汉斯走向绝望的催化剂,而情人是汉斯在绝望途中唯一的希冀。
片中也用相互呼应的镜头来展示人物地位变化,比如图3中汉斯坐在主座面对镜头,作为被雇佣的安策尔只露出侧脸,表明了汉斯主人的地位。而图4,主人的位置被哈里占据,汉斯背对镜头,而且在画面中的面积极小,又被其他人物遮挡,表明了他的位置正被他人代替。这个人物关系在片尾被明确指出,妻子问哈里是否和她结婚,哈里爽快答应。
导演也通过让人物直视镜头直接传递情感,直视镜头的演员目光
把观众作为情感的第一接受者,让观众比片中的其他人物更先体会情绪。比如图5,6中的伊尔姆加特的脸部特写使她的脸占据大面积屏幕,无论她的喜怒哀乐都被放大而传递出来。
3.结语
《四季商人》属于法斯宾德的早期作品,在该片里显示出导演质朴、真实、流畅的风格,表达了特殊经济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时代中人们共有的空虚感和寂寞感,在平淡的生活琐事中制造冲突,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汉斯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对他影响重大,共同组成了他的人生轨迹:
1.母亲:严肃冷酷,大家长做派,高高在上的老佛爷。汉斯当兵回来时指责他让自己蒙羞;拒绝他学技工的想法,称其必须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汉斯当小贩后又当众说起他的职业低下肮脏。一瞬间让我想起了《家》中的高老太爷,自家的子弟必须要体面,只有体面才配活下去。显然,对于体面的大女儿和女婿,她的话语又不知道亲切了多少倍。对于儿子从来都是冷淡厌恶的,她掐灭了汉斯对亲情的希望(剧中一幕汉斯趴在桌上大喊:妈妈我讨厌你)。
2.妻子:庸俗自私,忧郁阴鸷。下垂眼,细眉毛,薄嘴唇,时刻泛着愁苦。但她也尽了妻子的一些义务,也有辛酸,劝酗酒的丈夫回家被扔椅子;当着女儿的面被他痛打;替丈夫出主意,给他安慰;在偷情被女儿发现时崩溃大哭;汉斯自杀时默默流泪。汉斯给她不幸,她也给汉斯不幸,通过结局的对话得知,她是一个十分利己的人,与汉斯的结合可能也是出于某种目的。最终出轨的事还是被汉斯察觉,使他像死鱼一样彻底沉沦,掐灭了对家庭的希望。
3.初恋女友:朦胧又疏离,她是汉斯胸口的红玫瑰,窗前的白月光,此生唯一的挚爱,真正的梦中情人。出场不算多,永远都是那么安静深情,端庄又温柔,但二人还是没能抵住世俗的偏见,最终成为了陌路人,她掐灭了汉斯对爱情的希望。
除了三个女人之外,还有两个男人,他们也促成了汉斯的自我毁灭。
1.邻居:和汉斯妻子偷情,为了再次接近她而成为汉斯的雇佣,销售能力还不错,给一家人赚了不少钱,但妻子害怕东窗事发用计赶走了他,最终还是暴露了,汉斯本想寄托于事业上的一点希望又被掐灭(这次打击应该是转折点,使他彻底不想活了)。
2.战友:汉斯唯一的朋友,两人在酒吧里重逢笑得和傻子一样,从没见他那么开心过。但这笑声背后也另有隐情,汉斯当年被敌人抓住遭受酷刑,还差点被杀死,战友只是远远观望看热闹,直到最后一刻才出手相救。最后战友成为了他的雇员,并逐渐取代了他身为丈夫和父亲的位置。汉斯对友情的希望,当年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掐灭。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人物。
1.姐夫:雷区舞王,一开口就知道是老阴阳人了,有事没事都对汉斯批判一番,明褒暗贬,反话正说,事业有成姿态高,鼻孔看人。最后虚伪嘴脸被汉斯的妹妹无情戳破,这才低下高昂的头颅,化身哑巴,不再发声。(顺便表白演员Kurt Laab,我很喜欢他)
2.妹妹:一个真正看透全局的人,她看出了汉斯所遭受的痛苦,也预言了他最终的毁灭(家庭聚餐时她坐在正位,说明是家中有分量的人)但她始终置身事外,以冷静的上帝视角看待周遭一切,并未给汉斯任何帮助,任其毁灭。
3.妓女:汉斯人生下坡路的开始。
4.女儿:始终是站在自己母亲这一阵营的,可看做另一视角。
全片的几个线索及隐喻:
1.十字架:片中数次出现有十字架的镜头,可能寓意并不成功的救赎。
2.妹妹的话:妹妹对汉斯的女儿说,你爸爸想活就能活,预示了他的毁灭。
3.唱片:汉斯出院后晚上躺在床上放了唱片,此时他对生活还有些许新期待;最后又掰碎了它,新生活新期待已经破灭,人间不值得。
4.女儿问算术题:第一次女儿问题时汉斯很爽快地让她念(家里赚了钱,生活有了起色);第二次他毫不理会地走了出去(战友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自己成了家里多余的人)。
5.战友坐在主位:一家之主地位的转变。
还有两个冷漠的场景:
1.母亲家:家人排斥,提防,打击。
2.酒馆自杀:众人围观,不发声不阻止。
还有一些温情的场景:
1.妻子的泪:汉斯喝酒自杀时,妻子泪流满面,仿若教堂壁画中的圣母,她知道这个世界留不住汉斯了。
2.树林散步:汉斯走出家门,穿越树林,此时悠然的背景音乐响起,他终于获得了片刻的舒适和自由,也终于要告别人世,奔向解脱了。
3.两次告别:在妹妹家和初恋家(这两个女人懂他的痛苦),汉斯没有呆很久,只是深深地看了她们一会,就离开了。
4.情人献花:漆黑一片的送葬队伍走远后,初恋情人为汉斯的坟墓献上一束鲜红的玫瑰,是他此生最后的一抹亮色。
汉斯做过错事,玩忽职守和使用暴力,但发自内心地说,这部电影深深地刺痛了我,我很同情他,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一个被嫌弃的、苦苦挣扎的孤独的灵魂,如同被微风一点一点吹熄的蜡烛,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1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1945年5月31日—1982年6月10日)针对戈达尔说过的“电影是一秒24格的真理”,反其道地说“电影是一秒25格的谎言”。与“德国新电影”主将赫尔佐格、维姆·文德斯和施隆多夫不同的是,被称为“德国新电影”怪杰的法斯宾德,其创作空间横跨电影、电视及舞台剧三个艺术领域。他以狂飙突进的速度,完成了43部电影作品,可谓佳作纷呈,赞誉有加,创作力可谓惊为天人。 法斯宾德的电影创作一般透过通俗剧形式,彻底颠覆了电影语言的基本序列,深具过目难忘的魅惑力,至今都引发影界的持久关注,难有人及。另一方面,他以其喜怒无常的性格标新立异,对人毫无耐性,生活混乱,习惯无理取闹,且报复心重,让他的亲朋好友无所适从而饱受痛苦,真正的“暴君”一个。但在片场,他又有一种“凯撒大帝”般的强大气场,深深吸引着大家,甘愿听从他的指挥,这就是混合着矛盾和创造力的法斯宾德,一个带着羞怯又无所畏惧的大男孩,更留给世人一个个无数难解的谜。正如英国评论家罗纳德所说的“惟有存在于艺术家腐坏神经系统中的愤怒与冷酷无情的狂喜,才是艺术创作真正的灵感泉源,艺术家必须成为非人与超人,他必须与我们全人类保持一种陌生而疏离的关系。”
2
我在这里只说《四季商人》。1971年8月,法斯宾德在慕尼黑只花了11天就拍了这部《四季商人》,1972年3月得以在电视台播放,德国影界公认为当年最佳影片。《四季商人》也为法斯宾德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前的《外籍工人》只是赢得了65万马克的奖金),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扫《爱比死更冷》上映时被轰下台的难堪窘境,被称为战后西德最好的影片,也是我喜欢的影片之一。
这部影片所显露的神经性气质,正是法斯宾德个人创作所独有的气息。他以短暂绚丽的37年生命,诠释了生命另一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现五十年代西德生活的《四季商人》,并未妨碍影片在时隔46年后,对观众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当我17年前第一次看到它,就被它所弥漫的绝望气息所震慑。那种将痛苦深埋于心的丝丝悲伤,深具普世性的哀怨,让我难忘。影片诡秘的是,直至汉斯抑郁沉默过后,音乐才缓缓响起,其冷寂如针尖的意境,才徐缓显现,令人叹惋。的确,法斯宾德善于调动所有镜语元素。89分钟电影,并不长,却包含甚广,汉斯自杀的前生今世都被撸了个遍,完全是大师镜像。
3
汉斯的最终漠然结局,是因为从他人生开始就有一个说一不二的母亲,其生硬的严苛让汉斯从小到大无所适从。乃至于汉斯从部队服役回来,母亲问起他故去的战友,她都会说最好的人都死了,却视儿子如无用之物。家人除了姐姐安娜(汉娜·许古娜饰)之外,按照安娜对汉斯女儿说的,大家都很鄙视他。汉斯回来当了警察,在办公室工作时,受到一名叫玛丽的风骚女子诱惑而被开除。之后,认识了妻子爱玛,即别人口中的埃普太太,并有了女儿蕾娜特。二人靠卖水果维生,生活平常,没什么交流。汉斯每天吆喝着“新鲜梨子,特别便宜”。
有趣的是,汉斯曾经深爱的恋人,一位富家太太,总是会站在窗前,喊着买梨子。妻子不让他去,他说必须去。恋人让他进屋,他说不用。妻子嗔怪他,他说才7分钟。为此,他郁闷又愤怒。他冲着过马路差点被车撞着,能去哪。喝酒是他唯一可安歇的天堂,至少他跟酒友一起可以倾诉一番。他讲述自己不堪的人生。妻子等着他吃晚饭,但电话找不到他。看到妻子来酒吧唤他回去,他怒不可遏,扔起椅子就砸过去,吓得妻子逃之夭夭。他继续喝酒一解千愁。 接下来的镜头,刻意而独到,妻子站在一时装店前,有男人开车停下招呼她,显然对方把她当成了妓女,而她惶然的表情,跟背后的时装人偶衣架一前一后,其僵硬毫无生气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接着她还是跑开。半夜回到家的汉斯,唤着徬徨又恐惧的妻子。妻子抱着女儿对他说,你这头肮脏的猪,接着就被他揪着头发,一顿拳头的猛烈伺候。
家暴的结果,搞得妻子留下字条“我要永远离开你”,跑到汉斯的母亲那里。妻子不停地抽泣。母亲说都怪她没有管教好汉斯。汉斯姐姐安娜说恰恰相反,我们对他太狠了。安娜是唯一理解汉斯的亲人。她站在窗前,看到了汉斯开车过来。她去开了门。妻子说他会杀死我,她的尖叫声,让一家人深具惶恐之中。汉斯说我恨你母亲。妻子吓得给律师打电话,请求支援。撕扯之中,汉斯总是吼着一句让她跟我回去,却突然晕倒在地,吓得妻子说汉斯汉斯。
4
片中有一个闪回,汉斯被警局开除后回家,母亲对他说你必须重新学习,但他宁愿去卖水果,也不愿跟她住在一起。汉斯这次真的病倒了,且很重。妻子痛苦至极,寂寞无主之下,跟一个陌生男人有了一腿,还被女儿看到。这让她万分羞愧和无比的自责。她去看望汉斯,医生说他以后不能再饮酒与做重体力活了。她来到他病床前,对他倾诉,给他慰藉,说当年一眼看到他就爱上了,等你好了出院,我们就扩大经营,搞两个水果摊,雇人卖推车水果,我们会挣很多。 妻子的鼓励,让汉斯眼前一亮,助他更快地康复。他出院后,果然如愿。但雇的男人竟是那个与她有过一夜情的男人安泽尔,这让她心生不安。有趣的是,汉斯暗暗监视,安泽尔倒是没有二心,一五一十地交给了汉斯。这让汉斯开心,却让妻子忐忑。二人一起在车上,安泽尔想继续他的不安分,被她挡着说你不如私藏点钱,然后我们分享截留。
安泽尔当然会听她的。结果,汉斯对不上帐,安泽尔就被汉斯开了。安泽尔当然怒不可遏,给了她几巴掌,并说是她教我的,因为你妻子跟我有过一腿,你娶了位贤妻。这真是弄巧成拙,愚蠢的妻子。她竟然对丈夫说你不会相信他吧。汉斯说当然。这时,需要雇佣新人。他与老友祖克尔(法斯宾德饰)在餐厅聚餐,结果遇到了老战友哈利,二人格外开心,大笑之后紧紧拥抱。哈利退役后在埃及呆了7年,成家结婚生子,之后回国,只能在餐厅打工。
5
在汉斯看来,从战火中考验而来的友情,甚于一切,哈利甚似亲兄弟,理所应当帮助他。于是接着他来到家中居住,妻子说哈利不讨人厌,但我们总得保有一点私人空间。但汉斯发脾气说,我说让他来住就让他住。哈利就这样跟他们住在一起,帮他卖水果。“梅子,最好吃的梅子,便宜卖呵”。一家人生意做得红火,日子过得平顺之时,汉斯却沉默不语了,他总是坐在窗前,愣愣地发呆,要不就是走到林中和流水边,坐在石头上沉思。或者找到老情人,人家脱光光,他却开溜了。再就是跑到姐姐安娜那,安娜在写课题,顾不上他,只是感觉他有点怪怪的。显然,汉斯病了,也许就是抑郁症吧。 影片闪回汉斯参军前,拿钱给安娜的情景,这对姐弟的真情可见一斑。可眼下,即便女儿唤他帮助写作业,他理都不理,只能由哈利帮着做了。不仅如此,了无生趣的他,听着常听的歌曲《想念》,“哪怕在梦中我也总是会想念你”,那是他与妻子认识时听的歌,可他听着听着就撕碎了黑胶,这等同于撕碎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连同希望一起也撕碎了。这时骤响的配乐,更像是“沉默”抑郁后的迷思伴奏,正如他说“我就是不喜欢这种感觉”。
安娜对他的女儿说过只要他想活下去,他就能活下去。女儿不停地闪现这句话,只是此一时彼一时,那时他是身体病了,这次是心理病了。他就是不想活了,所以才会说我就是不喜欢这种感觉。那他喜欢的就是死亡的感觉吧。在家庭聚餐上,两个姐姐海特与安娜,观点鲜明,安娜如一的同情汉斯,海特与其夫库特站在母亲一边,自然成了安娜数落的对象,而汉斯妻子一言不发,汉斯沉默后,只是说这不重要了。 是的,不重要了,汉斯再次返回酒吧,一杯杯的狂饮,一杯杯的祝愿,令人伤怀,旁边的妻子无奈挂着泪水,哈利无所适从的表情。汉斯对哈利说你是个男子汉,但也是一头猪。哈利说我们都是一头猪。影片闪现“二战”汉斯在非洲服役时,遭到当地人的毒打,差点被打死,战友救他后,他还在念叨着说打死我吧。这是汉斯迷醉后的回光返照,随即一头栽倒,哈利扶起他,沉缓地说他死了。汉斯终于抑郁而死,这其中原因很多,有战争创伤后遗症,以及从小到大自身经历的种种,反正这些扭曲一起,就把他给摧毁了。
6
送别了汉斯后,在墓园,哈利看到了一个女人拿着一束花,问她是谁。埃玛说那是汉斯生前最爱的女人,我通知她来的。哈利跟随妻子及孩子一起,准备回婆婆家。妻子说我希望你跟我们一起去,这儿一摊子,需要人手,也希望我们永远能在一起。哈利说好。他们能在一起,好像也是汉斯生前的愿望。哈利的到来,是否就是压垮汉斯的最后一颗稻草,还难以说清,至少他生无可恋之后,哈利在此,他也了无牵挂。 我们从汉斯的人生悲剧,从中抽丝剥茧,至少可清晰理出汉斯短暂一生的肿胀脉络,一是从小到大,母爱的缺失,这位母亲的刻板教育,可谓窒息了汉斯的心性,敢爱不敢爱,游离不定,这是汉斯人生一直的篱笆。二是汉斯被现实社会裹挟着,从参加“二战”在军中的煎熬,到退役后警局工作,因为“色诱事件”所受到的不公对待,至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跟妻子的婚姻关系磕磕碰碰,都让他心灰意冷。按理说,后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经济上不再捉襟见肘,反而他的内心却被禁锢了,应该说这是久郁积压的结果,并非一时一事。
影片着重突出个体所遭遇的不公对待,凭吆喝赚个小钱,连母亲都瞧不起,汉斯内心的悲凉滋味可想而知。
7
说点题外话,出演爱玛的女演员伊尔姆・赫尔曼,与导演有过一段情感纠葛。伊尔姆・赫尔曼是法斯宾德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恋人,但两人关系并不融洽。法斯宾德从骨子里瞧不起她,对她有点儿施虐倾向,当着人面动辄谩骂诋毁,这伤透了她的心。赫尔曼本是汽车销售机构的秘书,生活优越,当时请她做演员时,法斯宾德穷的叮当响,还要写剧本,没收入来源,等于说那几年是她养着他。赫尔曼的确钦佩他的才华。她所想的是,再怎样被他伤害,还指望能跟他结婚,没曾想到了1970年,他跟另一个女演员英格丽・卡文结婚(一年后即离婚),这让她掉进了冰窟窿,其实是解放了她。因其“双性恋”,哪个女人跟他也不会幸福,尤其是其口味愈来愈重,直至另一个同性恋人阿敏自杀,法斯宾德才有所收敛。
可以说,《四季商人》中的妻子爱玛,简直就是赫尔曼的人生缩影。在丈夫看来,妻子很贱,哭哭啼啼,活该挨揍,只是赫尔曼没有偷情,唯余累累伤痕。当然,抛开这些,《四季商人》就一部电影的品质来说,真的无懈可击。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导演。法斯宾德总是天然的愤怒着,随时就要爆发似的。但谁又有权利苛责法斯宾德呢,毕竟这世界只有一个法斯宾德,一个永远让人不可思议的天才的法斯宾德。
当片中汉斯在酒吧一杯杯愣着眼神狂饮时,我倒想起导演自己的人生。法斯宾德一家原是从东德逃到慕尼黑生活的,加之从小就有一个如影片那样管束严厉的母亲,且继父对法斯宾德一向很刻薄,这也导致其14岁离开慕尼黑前往科隆父亲那生活,但过的也不开心,只有电影滋养了他焦躁的内心,日观影量达三部,可以说从小到大他都是在电影院度过的。
《四季商人》中的母亲,其实就是导演母亲的变形写照,而汉斯则是导演卖水果舅舅的亲身经历。如此生活的一系列痛苦过往,都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也让他如狂突的火车,创造性的燃烧后随即“车毁人亡”。是否他在借汉斯狂饮后的遽然离去,倾泻他内心的所想。因为汉斯的结局,俨然导演11年后轰然倒下的的人生,从他第一部电影《爱比死更冷》到最后一部《雾港水手》,冷漠人事与世情,皆足可堪以回味。
2017、2、27
1970年法斯宾德导演了七部电影,1972年他又导演了三部电影和一部五集电视剧,然而在1971年,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部电影作品上——《四季商人》。这部精心筹划的作品是其创作生涯的的转折点,如果说之前提到的《瘟疯之神》透露了其形式变奏的端倪,那么这部《四季商人》便是其真正彻底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
这次转变源于1970年法斯宾德在慕尼黑电影博物馆观看的道格拉斯•塞克电影回顾展。德国裔导演道格拉斯•塞克于1941年从德国移居美国,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工业体制下拍出了《苦雨恋春风》、《春风秋雨》、《深锁春光一院愁》等诸多通俗剧作品,电影中那些以家庭生活为背景的故事情节一度被业界认为是商店的廉价产品,并不具有艺术性,而当塞克晚年淡出影坛,他的电影美学才被学界所认识。正是在这次的道格拉斯•塞克电影回顾展中,法斯宾德一眼看出了塞克的个人化风格,他惊讶于塞克能够在体制之内不失个性,塞克让他发现“这种让一般人认为不可能存在与现实生活中的说故事的方式是绝对可行的……我认为我先前所言的为大众拍片的时机到了”。从此之后,法斯宾德成为了塞克非正式的继承人,不断在自己的作品中摸索出各种巧妙手法来对广大观众造成强烈冲击。
《四季商人》像塞克所有的家庭情节剧一样,以夸张的情感体验展现在观众面前。法斯宾德甚至承认他在构思《四季商人》的时候因着迷于塞克充满个人魅力的风格,险些抄袭了塞克《深锁春光一院愁》的故事。《四季商人》的故事围绕于家庭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主人公汉斯在戏剧经验的持续波动中自觉且公开地通过电影勾起观众的情绪,却又让观众在情感输入的临界距离突然抽离出来,这种瞬间的解构和疏离仿佛一次潜水经验,潜水员从海底忽然返回水面,虽然能迅捷完成一系列动作并到达水面,但水压等一系列环境因素的骤变才是真正让人痛苦的“后效应”。观众在“浮起”的过程中不断沉浸于情节剧装饰性的暗流与情感鼓动,却又在最后不得不面对返回水面的“后效应”咆哮与震撼。
塞克好莱坞的限制,把精力更多放在了“装饰”层面,夸张情感的修饰更多通过空间、视觉的表现性安排与调度来完成,日常的家具、花、墙上的画和镜子都成为了情感鼓动的暗流。在“咆哮”层面,超出现实的故事关系和人物对抗往往通过戏剧性的场面调度和摄影让观众醒悟这并不是真实的情景,《深锁春光一院愁》里高对比度的照明和灯光让观众能瞬间从暗涌积蓄成的咆哮情绪中抽离出来,从而再度回到装饰性的旁观中。而法斯宾德因为更加具有个人创作的自由,使得作品在“咆哮”与“装饰”的层面中更加倾向咆哮的后效应。汉斯因妓女的诱惑而失去了警察的职业,丢掉工作的他不得已成为一名水果商贩,母亲的鄙夷,恋人的离去,徒劳赚钱却仍不能取代情感满足的缺席,种种社会内在的紧张关系都汇集于他一人,主人公在社会底层的苦楚境遇因为更加显性的社会批判视野而带有强烈的咆哮情结,然而当情绪饱满到可以爆发的时候,装饰性的夸张效果例如突然而至的特写反应镜头也能让观众了解到这“矫揉造作”之后的间离效果。
虽然塞克和法斯宾德在“咆哮”与“装饰”的平衡里各有侧重,但他们在视觉设计的运用上都具有同样程式化的缜密。人物经常被框定在门窗中或栏杆后,前景化人物的特写总是用诱人的光线反衬出明亮背后的绝望。在汉斯或她妹妹安娜零丁散落的倒叙回忆里,时间隐匿了纵向发展的轨迹,观众总是猝不及防地面他们倾斜而来的情绪,短暂的情感宣泄场域因为精微的摄影调度而越发关键。安娜回忆哥哥汉斯在参加外籍军前与自己在楼道道别的场景,此时的场景罕见的运用了两种摄影基调。坐在楼梯上的汉斯仰望站在旁边的妹妹,正反打的对话镜头里,汉斯完全被低调的黑暗吞噬,他绝望地向家里唯一认可他的妹妹述说自己的打算。在视觉上处于主导地位的安娜则完全融入高调明亮的光线中,他俯视着脚下的哥哥却也只能的说出“那边正在开战,你会被打死的”的无奈话语。安娜在视觉上能够对汉斯给予救赎的假象在最后的追逐中一览无余,汉斯把钱塞给安娜后绝望逃走,安娜企图追上他却倒在了昏暗的走廊里,摄影机非常巧妙地向地面移动直到把安娜框定在画面的顶端,由画面左右下角投射而来的光线巧合般的形成了十字架的图形。安娜匍匐在象征救赎与信仰的十字架光线中轻声哭泣,他不是基督耶稣能够代替哥哥受罪解难,汉斯也感受不到信仰的坚定与希望直接抛弃了这个十字之光。如果说过去的遭遇已经是无法呼吸沉溺,那么现在的境遇便是从麻木到死心的冷酷。影片倒数第二个场景里,汉斯与妻子来到母亲家中进行家庭聚餐,一组平移镜头冷漠扫过汉斯母亲、姐姐、姐夫以及妻子。没有纵深视觉下的感情蕴藉,只有平移横向巡视里的势利虚伪,汉斯了然于心,这幕结束后便直接进入了结尾的死亡场景。暗涌的情绪在镜头形式的修饰下不断积蓄,结尾的法斯宾德最终按捺不住咆哮的本质,暂时抛开了塞克式情节剧的装饰性质,发出了最为奇诡与深沉的咆哮:汉斯想象自己于异国郊野被人鞭笞折磨,远处的同伴并没有立即伸手救援,汉斯忍受痛苦从挣扎到麻木再到绝望,最后的他虽然获救却已失去了求生的希望。他在想象中已死,也在现实中自绝。
4.5 或许会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法斯宾德,男主角各方面都很像R先生,沉默寡言,被众人鄙夷,被忽视,两种不同走向的自毁结局我都很喜欢。这部的绝望和苦涩被处理得非常平静,甚至透露出一丝柔情,超级喜欢汉斯去妹妹家和坐在窗边那一段。他不是什么完美受害者,自发的悲剧宿命要比外力的碾压有力得多,总之法斯宾德的人物全是这个样。这部蓝光画质超好,差点就看了高糊DVD亏大发
为了那个穿着红色衬衣背对镜头吃饭的你
8/10。水果摊是男性地位和正常爱欲的象征,叫卖水果的声音是与情妇的约会暗号,亲戚像顾客一样拿其所需却不顾主角内心需求,生意好转依赖于体格强壮的邻居、战友共同侵占了主角的家庭地位,帮他说话的姐姐和补充他尊严的妓女无法弥补母爱空缺,战场受鞭刑的闪回后连饮烈酒来告别人生具有深刻悲剧意味。
看法斯宾德作品,总觉得好像在读村上所谓的哈特费尔德的书:“影像诘齿聱牙,情节颠三倒四,立意浮浅稚拙”,看了两部片子都是这种感觉。也许,他能成为大师,是因为“他却是少数几个能以电影为武器进行战斗的非凡导演之一”。但这种斗争我可尊重,却无意欣赏,所以到此为止吧。
#重看#如此美丽的画面和光线,绝望却像细雨慢慢兜住了全身,直至无法呼救的沉溺,倘若说之前他也曾痛苦挣扎过,那么从麻木到死心,是通过饭桌上一组平移镜头完成的,这幕结束后直接进入死亡场景,全片基本都这么简洁的拍法;不仅法斯宾德本人照例出现,不同性别的情人们也同时出镜。
还真是一刀一刀捅向自己心脏啊。
悲催...实际上看过的法斯宾德作品都是悲催。这部电影里呈现的细到指甲缝里的真实能像蚂蚁咬噬一样悲催了观者的心。实际上论诚意和深度可以分更高,但是年纪越大越欣赏最终能带给人裨益的电影。法斯宾德你这个太折磨观众的导演,姐看完一部你的片(加上模糊的画质和翻译又错又延迟,还漏)身心俱疲。
男主角見到他的好友~請他作客,但他一聲不響的又離開了,他走過樹林,配樂響起來,那一刻感覺到導演的溫柔,為這個人物,為他的生命而響起的,但這種溫柔不知是受過多少痛苦而得來,過後,他在他的好友,女友和老婆面前自殺.....
第四部法斯宾德,也是截止目前观感最好的一部,不时穿插的回忆丰富了故事和人物,汉斯如同法斯宾德之前所有电影的男主角,被冷漠社会和阴暗人性无辜的推向命运深渊,女人仍是空虚和背叛的符号。最早那几部主要是客观视角来讲述一个故事,这部更像是波兰斯基式的主观刻画。
跟之前的法斯宾德作品差别还是蛮大的,叙事风格和表演方法等,不过这部片还是比较对我胃口。片中的商人充满着忧郁和愤懑,面对生活种种不公待遇,人到中年仍旧浑浑噩噩,然而碍于现状又只得独自承受。对于法斯宾德和新德国电影来讲,这部片无疑都是一次极大的转变,对社会现实和个体精神状态的关照。
我覺得還是有一些早期黑白片的簡約風格,當然這次的彩色拷貝畫質不錯,鏡頭和情節的設計更精緻和通順。講一個平凡男人的故事,從他的生活之中電影逐漸挖出種種隱約的人性陰暗之處,最後讓他在看似幸福的日子中喪失了活下去的慾望。
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其实汉斯在影片一开始就被刻画成了一个被全世界遗弃的人,整个电影就像在验尸一样,是很痛苦的观影过程。美国人不知道笑点在哪里,笑什么笑。。。修复版画质很好,就是配音难受程度简直超越意大利电影!跪了!和哈利在馆子店相遇两个人就像笑了一个世纪。。。
好色又不负责任的男人,负能量,酗酒成性,不在乎家人的感受。汉斯是个极度自私的男人。他的老婆,女儿真可怜,长期忍受他的家暴。虽然他的家人对他有偏见,但也是他不努力造成的,是他老婆撑起这个家,他还总嫌弃老婆丑,而闷闷不乐抑郁症。他的婚姻生活简直是慢性自杀,最后他死于熏酒,慢性自杀
Malaise d’existentiel d’une bête blessée coincée entre un quotidien mortifère (famille méprisante)et des souvenirs des regrets contés en FB
简介是在逗我?法胖怎么会拍一个单纯的受害者,把小人物的所有苦难加诸其上,让观众大肆发散自己的怜悯心?当警察时用职权之便玩女人,对买水果的白日美人起色心,醉酒之后当着女儿打老婆,哪一件都罪不致死,但也都不值一哂。要拍就拍渣滓嘛,但渣滓的痛苦也是真实的痛苦。
虽然战争从未出场,却是片中的重要角色,法斯宾德关于战争对人心的践踏这一延续至后期的主题在这部片子里已经出现。场景布置和演员的肢体动作都非常舞台化,画面简单、浓重,引人思考。镜头语言也是稳定且传统,带来一种内敛、深思的力量。
第30部法斯宾德,亲身经历改编,为其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1.游遍楼宇的叫卖声和欲爱丛生的情节构思颇有《柏林亚历山大》预演之意。导演通过五段闪回揭示了汉斯缘何走向消亡的根本原因,即家庭、事业、梦想、爱情的不断疏离和幻灭,兼与战争时期惨遭施虐的多重炼狱。现实磨难交织回忆之痛,在永远无力释解的绝望深渊中俞渐沉沦,酒精便充当了悲观情绪的显化剂。2.没有救赎的宗教信仰,去色情化的性爱描写;卖水果时的仰拍对应顾客主观视点的俯拍(阶级差异),人物之于画框禁锢的心理暗示;平移带过聚餐群像;夸张表演营造间离效果。3.四季更迭,我心却死在过去。(8.3/10)
The Merchant of Four Seasons (1972) 05/18/2014 The 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 艾玛!New restoration!!!
生活经常会不经意地变得沉重~
非常简单,却也非常非常耐看。有机会要把法斯宾德的电影都过一遍。看完一部好片子后的欣喜回味,该如何描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