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侯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但是若说《人民的名义》里那个吃着炸酱面、住着老小区,却拥有一面墙的人民币的“贪官”,大家立马就想起来了吧?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还对他吃炸酱面的场景念念不忘呢!
在《我们这十年》的《一日三餐》单元里,侯勇变身成一位做肠粉的“老匠人”五味,他弓着腰、弯着背在厨房里忙活,只为把精心烹制的早餐带给大家。
这一个单元,因为侯勇的演技,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这十年》一开场,就是五味在磨米浆,他用一把小石磨一点点磨着两年的珍桂米,小心地添水添米,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他就那样佝偻着身子磨米浆,准备第二天做肠粉的原料。
早晨,他的一日三餐店开始忙碌,有老主顾,也有上学的学生,有的人吃完就走,有的人还要坐着唠唠嗑,消磨消磨上午的时光。
突然一天,一个开发商找他来,希望能够买下他的这个店面,然后做酒楼,他坚决反对,生气地赶走了他。
可是他没有动心,他的女儿蔡云却动了心。蔡云知道自己说服不了父亲,于是她便采用了“先斩后奏”的方式,先是压缩父亲肠粉店的经营,然后借着改造升级的名义把店面改造成高级饭店。木已成舟,五味也没有办法,他只能守着小小的杂货店继续经营他的肠粉。
结果,蔡云的酒店开张没多久,就遇上了“禁止吃喝”的规定,她与开发商投进去的钱全都打了水漂,再加上后来开发商出事,蔡云更是不知道怎么办。
而此时,五味却跟女儿说没关系,他们自己开饭店,于是五味研究新菜谱,帮着女儿张罗,新的一日三餐开了起来。
这个单元的最后,侯勇饰演的五味敲鼓的场景更是带劲。大家的新生活不就是这样红红火火“敲”出来的吗?
侯勇真的是演什么像什么,整部剧他的台词并不多,但是他往那里一站,就让人感觉他就是五味。这就是演技吧!
《一日三餐》这个单元,可以说是靠几个“老头”撑起来的呀!
老闫、老白和丁娘娘是五味店里的常客,五味的店开了多久,他们就吃了多久。很多时候,他们也不仅仅是为了吃肠粉,更是为了坐在一起聊聊天吧。
后来一次偶然机会,他们遇到了老醋。虽然不知道老醋的身份,但因为都爱吃肠粉,所以他们凑在了一起,没事聊聊天,发发牢骚。
比如丁娘娘就一直在吐槽自己楼下的KTV,音乐声吵人吵得睡不好;老白则吐槽儿子天天在外面喝酒不回家,说是不得已的应酬。当然,他们看到五味的困境,也会给他出出主意、想想办法。
每天,五味看到他们几个来吃肠粉就很心安,而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来吃肠粉、聊天,一坐就是半天。
几个“老人”虽然只是简单聊聊天、吃吃饭,但是他们自然随意的风格,代入感十足,让人深深体会到“烟火气”。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这个单元足够吸引观众吧。
没想到《一日三餐》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感。本以为这个单元讲述的是传统文化的碰撞,讲述父亲与女儿的价值观的相对和融合,没想到却融入了“作风问题”这个大的话题,于是这个单元便有了新的意义。
老闫、老白和老醋三个人在一起吃肠粉,老醋提出禁止吃喝的问题,老闫听进去了,老白不以为然,当然,这跟他们的身份也有关系。老白是个工人出身,可能觉悟没那么高,而老闫则是干部出身,所以他很敏锐。
于是,在蔡云酒店开业那一天,老白的儿子参加了酒席,而老闫却借口把儿子叫回去,于是老闫的儿子逃过一劫。
可是,作风问题本来就是非常持久的“硬仗”,即便老闫的儿子再小心,也有“防不胜防”的时候,在一次推却不了的饭局上,他虽然看着形势不对走了,可依然背负了处分。
不过,这也是因为这一个处分,让他更加看清了问题所在。所以,他后来才有了更大的进步。
把“吃”与“作风问题”联系起来,用一家早餐店作为“切入口”,更加能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作风问题”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为这一点,这部剧有了更为厚重的现实意义。
你喜欢这个单元吗?
《我们这十年》终于开启了第五个单元《心之所向》,谭松韵化身李心遥,从大城市回到农村创业,还有聂远饰演的方新桅,也是把自己的发展赛道从城市搬到了农村;翟子路饰演的陈楚江,更是一个既搞笑又有个性的新农村创业青年。他们的故事深深的打动着观众、激励着观众,但是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故事的原型。
李心遥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杭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是不安分的她却瞒着家人辞去了高铁站的工作,去做了店长。当然,做店长也不是她的最终目的,她想要创业,所以后面她跟朋友们开了自己的化妆品店。
本来她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就是如此,她想要扎根城市,并想着有一天能够把父母接到城里来,摆脱土地的束缚。可是没想到她没能劝动父母,却被父亲“破了防”。当看到父亲越来越年迈,却依然舍不得那些地的时候,她心中有一片地方被打动了。
于是,她决定回到农村。当然,她不仅仅是为了帮助父亲,更是在为自己谋划未来。她偷偷跟方学农签约,流转了他的一百多亩地,甚至还想着流转更多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创办智慧农业。
从在城市里创业到农村创业,虽然赛道变了,可那都是她的心之所向。
方新桅也是一个很优秀的青年,他大学毕业后在杭城打拼,创办了农贸公司,但是他的心却一直关注着家乡。在自己生意陷入瓶颈的时候,他也选择回到农村,开启新的赛道。虽然这遭到了父亲、妻子的反对,但因为他的坚持,让他的事业开启了新的征程。
陈楚江也不想回村种地,因为在城里,他还有一个女朋友。但是在看到李心遥和方新桅的决定之后,他也打算留下来,一起创业。虽然他在劝说胡叔过程中被泼冷水,修路时摔下山崖,可这都没能阻挡他的创业之心。
剧中这三位主角各有各的苦恼,但是他们最终都决定留在家乡,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剧中这三位年轻人令人感动,他们背后的故事原型更是令人敬佩。
李心遥的原型,就是“农创客”王运。她当年也是两次回到农村创业,习惯大城市生活的她,第一次回来没能待多久,重新回到城市之后她又不甘心,于是才有了第二次的回归。第二次回到家乡之后,她帮助父亲将108亩田地发展成2300亩的规模化农场,建成了杭州第一家智慧农业系统,又将公司经营为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并牵头成立了建德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为年轻的农创客们提供培训、资金、销售等服务。
如今,她正在探索农旅融合的共富路径,借助杭州市专家工作站、电商人才实训基地,培育电商达人、直播红人等网络营销人才,帮助村民们实现共同富裕。
方新桅的原型,是“农创客”郎学渊。他毕业后一直在宁波打拼,成立了年销售额达350万美元的服装外贸公司。后来,他回到农村创业,成立了大同镇育秧中心,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叠盘暗出苗技术”,配备现代化全自动水稻播种流水线一条,还配有专用秧盘、塑料托盘、叉车、专用运秧车等现代化设备。
陈楚江的原型,是“农创客”饶成芳。十年前,他也是从城市回到农村,一头扎进农田里,从一个“农业小白”历练成了农业技术精英。他种植的多款大米供不应求,还常常斩获各类农产品奖项。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说“未来我们将升级延伸产业链,把生产、加工和销售、售后服务、快运等环节打通,将最好的农产品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你看,有原型做支撑,《心之所向》这个单元是不是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打动观众呢?每个人都有一个“乡土梦”,只不过有的人早早地被唤醒,而有些人却让它成为了心中的遗憾。
如果说《我们这十年》的《前海》主题是鼓励年轻人去大城市创业,那么《心之所向》就是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力量。
农村空间大有所为。《心之所向》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当下农村的困难,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剩下很多老年人,插秧、打药、浇灌、收割等这些农活都无法顺利完成,于是很多肥沃的土地都荒废了。
而留在农村的一些年轻人呢,也因为见识、知识等因素,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比如像剧中李心遥的爸爸,他想让女儿回来,也只是想让她帮助自己,并不想让她创新。可是不创新,农村的经济就没办法激活。
如今,大城市里创业的空间逐步被压缩,所以一些有志青年不如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回归田地,或许能从中找到新的赛道。
《心之所向》其实为青年创业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这样一说,是不是这个作品的意义又厚重了几分呢?
你觉得这个单元好看吗?
打开这部剧之前我并未想到我会这么上头,看得又哭又笑,到处给人安利。短短四集有很多的亮点,我今天想说说张雷老师。
张雷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有很多缺点,比如好高骛远。剧的一开始就是他去找工作,“良禽择木而栖,事业编很重要。”再到去应聘足球岗位:“你在场上踢什么位置?”——“我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再到去冰球应聘:“你是什么专业?”——“足球。”从趾高气扬到求职失败沮丧,短短一两分钟,白宇帆生动地表演出了几个层次,也告诉我们一些信息:这个大学生学得并不扎实,工作的专业是否对口对他来说也不重要,只要能有事业编就可以了。再结合剧里其他的细节,比如他给电话给爸爸抱怨生活的艰难,盖住头就盖不住脚的被子到高级的羽绒被,还有要爸爸给他想办法调动工作等等,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他的家境应该还不错,家庭关系也挺好,应该就是平平无奇没有人生方向更谈不上因为热爱什么会去追求的人。
所以,张雷去新疆,并不是因为抱负,也不是因为热诚,更谈不上奉献,仅仅是因为“没有试用期的事业编”。带着这份私心的他并不清楚自己要去工作的加尕斯台镇中学究竟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带着这份陌生他意气风发地来到新疆,有意思的是,这也是全剧张雷唯一穿亮色衣服的场景。鲜艳的橙色,开启了这段由“事业编”带来的故事。
到了加尕斯台镇的张雷,开启了自己的“冒险之旅”。他以为来接他的车会是小轿车,结果是一辆载着学生载着大鹅看起来非常农民工的面包车。美好生活并没有开启,而是给了他一记耳光。坐的车上的张雷一定五味杂陈,估计此刻才开始思考自己这个决定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小就吃不惯羊肉的他接下迎接宴上不得不吞下“献给尊贵的客人”的羊眼,更像是吞下了自己种的苦果。蚊子多、昼夜温差大、没有外卖、买东西要到很远地方、晚上出去买东西的害怕(狗、灯光)……一点一点累积,终于在深夜压垮了他,毅然决定去辞职。可是没想到,在他之前,一个呆了三年的语文老师正在辞职,失去勇气的张雷决定当一个不辞而别的逃兵。
没想到陈书记带着孩子们追来了,张雷不仅没当成逃兵,反而被拉着去看足球赛,让陈书记又给他画了一个大饼:带足球队踢出成绩,可以跳槽,甚至是回到东部发达地区。张雷好像又看到了希望。
足球理论知识扎实的张雷教练组建了第一支校足球队,带着孩子们开始训练。枯燥的训练让孩子们产生了质疑,于是组织了一场对抗赛。意料之中,输得一败涂地。孩子们沮丧了,张雷也自我怀疑了。此时,他终于想起了求助师父。读书时不肯好好学习的张雷,因为不想耽误队里确实有天赋的小孩,这次终于有了学习的动力,开始看视频做笔记认真学习。张雷开始改变了。
两兄弟的深夜来访,开始打开张雷的心扉。孩子们一句“教练,你会踢球吗”,让他开始练习颠球。他甚至开始手动去改造那个土操场,让它看起来像一个足球场。更重要的是,他在孩子们面前认错,承认是自己的错,承认自己不会踢球。老师相信孩子们有天赋,孩子们也相信老师。爱,开始双向流动。张雷学会了颠球,给孩子们送球衣,学生给老师送羊肉,一起取队名……这些细节都在告诉我们,张老师和他的队员们心越来越近了。
第一场比赛,虽然赢了,但是张雷并没有发现陈疆和队友的矛盾。第二场比赛,更衣室里发生矛盾。面对一群孩子,他本能地以为是人多欺负人少,本能地以为是陈疆受伤了。被陈疆误伤的木江终于忍不住自己的委屈,问他:“你迟早都是要走的。我们知道你是南京人,你毕业于淮城师范你不爱吃羊肉,记得你的电话号码,你记得我们的名字吗?”还在为自己辩解“我怎么不在意你们”的张雷被最后一问击倒,这是他无法回答的问题。更衣室里孩子们的哭泣让张雷陷入了思考。
陈书记找张雷商量如何解决孩子们的矛盾,同样不得其法的张雷发现陈书记认识霍城十小的亚力·买买提教练,就拉着他一起去找求助。亚力教练的一番话让张雷再次反思自己:“有些时候,过分彼此尊重也是一种生分,你想想,你对什么人最客气,陌生人。场下大家是朋友,场上才有默契。足球场上,没有他们,只有我们。首先,你要成为大家的朋友。”
张雷终于开始学习维语,开始去记队员们的名字。他甚至给孩子们说:“在我没记住你们的名字之前,我不配当你们的教练。”这句话是说给孩子们听,也是说给自己听。张雷的心里,孩子们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被邀请参加的一个队员姐姐的婚礼上,张雷又吃了一个羊眼,这次他欣然接受。前后的对照让我们看到慢慢接受甚至已经开始爱上新疆的张雷。努力记队员名字的张教练也终于在队车上喊出了所有队友的名字,听到教练喊出自己的名字,孩子们脸上笑开了花。随着比赛的进程,张雷也逐渐进入教练的状态,甚至发明了他们的暗号:本意“烤包子”的沙木萨代表协防,本意为哈密瓜的可洪代表边后卫前插,伴随着“可洪可洪”和欢呼声一起在球赛响起时,张雷带着孩子们闯入了半决赛。
随着半决赛而来的是另一个难题,一直以来孩子们都是背着家长来参加足球训练的。半决赛是在周末,要去参加就不能帮家里做农活。
面对固执的家长们,大家只能选择撒谎,说是去参加诗词大赛。然而,比赛有直播,被家长们看到了。觉得踢球浪费时间的家长们跑到学校去找校长,其中又以队长阿迪力的父亲最为固执,就算其他家长已经开始松动的时候,他说“你们是在偷换概念!”就在他们争执的时候,阿迪力走进来:“你不是都要走了吗?你还管我们干什么?”原来他听到了张雷和父亲的电话,知道张雷在他们比赛结束后即将回南京。一时之间,张雷不知道说什么,他去踢球,收拾东西,满满都是回忆。陈书记来找张雷,带他去看山。陈书记说:“这山真漂亮,可我恨不得把他们都铲平了。这山啊,把这儿变成了世外桃源,同时也把我们变成了井底之蛙。山外面的人,不愿意走进来;山里面的人,也不愿意走出去。可是车轮滚滚,日新月异,一不留神就会落伍。我现在迫切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来,带我们走出去,从思想上带我们走出去。”陈书记的这番话沉甸甸,压在张雷的心坎上。
张雷准备离开的那天下起了大雨,他满眼眷恋,可还是毅然地走了。最终让他决定留下来的是那个守护的老人,他迎来送往,希望有一天能送孩子们走出去,去外面看看。让他留下来的更是孩子们,牧羊人的眼睛让他想起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想起孩子们的“热爱”。孩子们的热爱点染了他的热爱,他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为什么而奋斗。
伊特巴赫梦之队取得决赛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呼唤,只有张雷哭了。这一路走得并不平坦,几度想要放弃,几度差点放弃,这个冠军,不仅仅是足球比赛的冠军,而是张雷找到的灯塔。
短短四集,《热爱》里的每个人物都生动鲜活,张雷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个。他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正是他的平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
最后,还是忍不住想夸一夸演员白宇帆,他真的演什么就是什么。
《我们这十年》开播了。作为一部献礼剧,这部剧用11个单元讲述了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昂扬的奋斗之姿,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第一个单元《唐宫夜宴》便向我们展现了用三个“碰撞”谱写的“爆款”。
去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一鸣惊人火爆“出圈”,灵动的舞蹈演员如从画中走出,再现了开放的大唐之美。《我们这十年》的《唐宫夜宴》便重现了这一“爆款”舞蹈从创排到走红的故事。
《我们这十年》一开始便是考古现场,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挖掘着古董,用小刷子清扫那些年代的泥土,而后变成了博物馆里呈现出来的一组乐俑。
镜头切换,白百何饰演的舞蹈编导陈冉在静静欣赏着这一组乐俑,她的耳边出现了《琵琶行》的诗句,她的脑海里浮现出小艳演绎这个故事的场景。
随后,镜头又把我们拉回了现代的郑州歌舞团,他们正在复排《水月洛神》这个舞蹈。然后故事徐徐展开,讲述了小艳和林蓓蓓的跳舞的故事。
《水月洛神》之后,陈冉又在研究新的舞蹈,于是她把眼光放在了那一组乐俑中,在静静的观赏中,她的眼前仿佛呈现出大唐的繁荣盛世,她沉浸在优美的音乐里,美妙的舞蹈里,于是一个构思在她脑海里形成。
《唐宫夜宴》是古代与现代的碰撞,它把古代的美融入到现代的舞蹈技术里,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绚丽的画卷。预告片中,这部舞蹈虽然没能获得“荷花奖”,却登上了春晚,一夜走红,成为爆款之作。
《唐宫夜宴》不仅为我们展现了舞蹈的创编过程,更是为我们展现了舞蹈演员的梦想与现实。
林蓓蓓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舞蹈演员。当别人非常努力却只能跳群舞的时候,她已经跳到了主演,而且是郑州歌舞院重点培养的下一任首席。但是她却在梦想与现实中迷失了自我。
她谈了一个富二代男朋友,男朋友想让她辞去工作,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她也动摇了。作为一个舞蹈演员,她面对的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停歇的练习,而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也只有六七千,即便跳到首席、即便获得“荷花奖”,也不过多拿3500元。这样的现实,确实让人幻灭。
所以,她想辞职。
辞职之前,她去看父母。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父母的小摊前翩翩起舞的场景,再加上父母对她的鼓励,她决定重拾梦想,继续跳舞。
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插曲,却折射出当下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我们到底是继续坚持不值钱的梦想,还是跟现实妥协?
艺术是无价的,梦想亦是无价,但是它却很容易输给有价的现实。不过,正是因为梦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才让有些人的坚持弥足珍贵,而且焕发出更大的价值。
你觉得呢?
林蓓蓓面临的是梦想与现实的“碰撞”,而现任首席小艳却忍受着泪水与汗水的“碰撞”。
小艳天赋一般,从群舞跳到主演,再到首席,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当年,《水月洛神》要彩排,当时的小艳理所应当是B角。但是舞蹈编导为了更好的效果,请了外援沈佳宜。小艳能不能当替补,还得看她的表现。
她难过、流泪,但哭过之后依然去排练了。每天白天练群舞,晚上练主演,她跟在沈佳宜后面,看着她的优秀,自己却无能为力。那一刻,她是挫败的,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
陈冉鼓励她,或许可以试试“扬长避短”。终于,她获得了认可,也得到了首席的位置,这一跳,就是十五年。这些年,她熬走了很多群演,也把自己的青春熬走了。公婆吵着让她生孩子,可是她却放不下自己的舞蹈梦。
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让她放弃,谈何容易?哪个人的成功不是泪水与汗水的“碰撞”呢?
这三个“碰撞”,让我们见证了《唐宫夜宴》这部爆款舞台的产生。
恰逢两会,从2012年到2022年这十年的中国发展被摆到了大家面前,《我们这十年》正是这样的献礼片。献礼片的推荐是需要按篇章章节推荐的,质量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因为有人盯作品创作拍摄,再糊弄也不敢糊弄到哪去。更何况一个篇章只有四集,编剧在四集的容量里讲清楚故事难度不大,更何况演员阵容大多是老演员,就算掺杂一个两个演技一般的,也是能带得起来的。
《热爱》是这个系列的第二个篇章,四集拍出来了很多体育题材的电影没拍出来的精神和热血。
体育的题材很好拍,也很难拍。大家想看体育题材的影视作品看什么呢?很显然不是为了看球技学习球技,想看的是“逆风翻盘”“团队配合”“配合”“牺牲”“协作”“大爱”“小爱”“永不言弃”“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输得起放得下”,其中“团队配合”“牺牲”“协作”“输得起放得下”是很多创作团队无法拿捏住的。在利己教育下,绝大多数的创作团队根本理解不了这几个词。导致很多体育片拍的没有灵魂。比如某个乒乓球题材的电视剧。
其实在体育竞技运动里,更好理解CP,所谓CP是要能成为对手,要能针锋相对,这样才能一直缠斗到老。
好的,有点跑题了,回来说《热爱》。
《热爱》太可爱了,看的全程高喊“可爱”,真的太可爱了!道歉就道歉,抱着小羊羔拎着甜瓜来谁不迷糊?输了比赛,情绪发泄后也知道是自己的问题,会主动跟老师反思,这还不可爱?小朋友非常有眼力见,提醒同学对老师要用“您”。友情提醒一下,千万不要在新疆点名,否则后果自负。
这些小朋友们干农活、踢足球,朝气蓬勃的,吃苦耐劳,对足球充满了热爱,那是相当可爱啊!白宇航饰演的张雷老师很可爱,从单纯想要个编制就被“拐”到了对他来说很遥远的新疆,到跟学生一起成长,明白了不仅仅是自己在成就学生,这群可爱单纯善良的孩子们更是在成就他。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最后一张张稚嫩的笑脸都拥有了自己的未来,张雷老师也得了自己最想得到的。
最近经常能刷到贵阳篮球、海南排球,再到新疆足球,还有大学校园里必须跑步,就觉得体育精神从未中断,要强健体魄,才能有梗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面对世界。
希望有更多青少年都运动起来,少年强才国强。
《心之所向》这个篇章有点浙江版的《小森林》的意思,在大城市混日子的小年轻回家种田,并且开始慢慢找寻生活的意义。
《小森林》当年播出的时候,看过的人都说啊啊治愈了,但其实再品故事内涵本质是日本版的乡村振兴计划。在东京混到不容易的纪子回到位于东北地区的老家小森村,开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村生活,见证了小乡村的一年四季。
《心之所向》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年轻人回家种田的故事,参与家乡建设的故事,怎么不算是治愈系呢?
谭松韵饰演的李心遥,放弃在大城市创业的机会回乡种田。心遥小时候因为是农民的女儿被嘲笑,长大以后拼命挣脱想要逃离,但是还是放不下对故土的眷恋,回家种田。李心遥、陈楚江和方新桅,塑造了一代新农人形象。
之前(包括现在)很多人的经济建设方向是让乡村城市化,但大城市、超大城市只会有那么几个,城市随着人口密度变高而加大建设力度,是可以在一条路上开三家星巴克、四家肯德基、五家麦当劳的、各式各样便利店十几家,但是问题是城市的人口密度总会饱和的,建设也会停滞不变。
而现如今的乡村建设则是想建设乡村城镇,吸引投资到城镇,农业种植力度增大,由此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并且可以吸引很多因为在老家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回到家乡,配套的基础建设也变好。
王凯、袁弘的《沙漠之光》这个单元结束了。这个单元的四集,基本上都在说阿拉伯语,说普通话的地方没几个,如果不看字幕,真的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尽管这样,这一个单元还是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同。毕竟,从这部剧中,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
王凯饰演的陈宇被派到非洲修光伏发电站。大家都知道,在非洲那个地方,到处都都是沙漠,公路特别难走,而且缺水、缺电、缺设备,工程进展极其缓慢。
村子里有一口井,那是村民们生活用水的基本来源。一天,赛义德打了一桶水要送个陈宇,让他们解渴,但是陈宇坚决拒绝了,说我们不能用。村子里的水比油还珍贵,我们不能用。
那么基地是怎么用水的呢?他们会从很远的地方买水。也是因为这种不方便,他们洗澡都成问题。基地的男同志好一些,可是女同志就有点受不了了。
为了让自己心爱的人有水洗澡,一天晚上,宋迪文偷偷去村子里打了水,并在水井边放了钱。结果钱被别人拿走了,宋迪文被村子里的人诬陷“偷水”。陈宇知道这件事之后,明确表示,要向村子里道歉,并且他也会承担责任。
你看,就从不随意从村子里取水这一点来说,我们就要胜过很多人。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原则,才能打动村子里的人,最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真诚,是陈宇的第二块“敲门砖”。
因为要修建发电站,自然就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自然是想办法搞破坏。而村长内心也有顾虑,毕竟,来他们这里投资的,并不只有中国,还有其他国家。就像他爷爷说的里昂,曾经也是一片棉花田,可是由于某些国家在这里发现了矿资源,于是借着开发的名义就来了,但是给村子里带来的却是毁灭性灾害。
他们开采完矿产走了,给村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矿坑,既不适合继续耕种,也没办法住人,所以整个村子都毁了。
听到村长的顾虑,陈宇决定要想办法“打动他”。于是,在他们找到了地下水,并成功打井取水之后,他们先勘测了水质,发现合格之后便跟村长商量,由他们出资,给村子里铺设自来水管道,这样家家户户都能喝上甜甜的地下水了。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陈宇又提出,可以在村子里的小学里先建一个小规模发电站,让村民们真正了解什么是光伏发电站,这样一来,大家的接受度一定会很高。
两件事办成之后,村子里的大多数村民也都看到了中国人的诚意,于是负面声音少了很多,大家都非常支持发电站的建设,并且踊跃参加厂子的招工。
陈宇第一次见村长,就明确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我们要盈利,但是更要与当地实现共赢,这才是最终目的。
就像他在第一集的时候说的那样,从中国招工,路途遥远,并且大家背井离乡,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最佳选择是在当地招工。
当地的情况,我们从哈桑的家里可以了解到。他母亲去世,爷爷有病,父亲为了养活起他们,只好外出打工,可是在外面打工哪有那么容易,还要租房住,还有其他开销,很多时候,都没有钱寄给家里。
陈宇了解了哈桑家里的情况之后,先是派基地的医生免费给爷爷看病,又提议,可以让他们来基地卖饼赚钱。后来,哈桑的爸爸也来到基地上班,一家人在一起,赚钱也不少,这是很多人都希望的生活吧。
还有那个想要买哈桑的羊的人,也被基地聘请来做厨师。再就是一直帮助他们的赛义德,得到了回收经理的位置,没多久还换了新车。
我们能够看到,光伏发电站让村子里的生活逐步好转,同时,也因为村民的参与,我们节省了一大笔劳务费。这让我们跟村子实现了共赢。
共赢才是“一带一路”的最终目的。虽然剧中大部分都是阿拉伯语,而且他们的风俗我们也不太理解,但是我们却能够读懂我们国家为此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我们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也是这个单元为什么会受欢迎的原因吧。
你觉得呢?
《唐宫夜宴》郑州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幕后努力拼搏的故事很感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好喜欢林蓓蓓的家人,他们用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劝导自己的孩子不能依附于别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有这样的父母真的好幸福。
到底什么样三观的人才能拍这种电视剧啊。。。
看了十分钟 非要粤语和普通话交互说对白 莫名其妙
《唐宫夜宴》8分,《热爱》7分,《前海》3分
有两个单元确实不错。但好些地方台词就想念新闻联播稿似的。扫黑部分能再敷衍点吗!
前两个故事还有点热血可圈可点,往后完全就是狗尾续貂,尤其是一日三餐,拍的是外地人眼中的广东吧,对观众何其傲慢,对组织却一副跪舔的模样。
热爱篇很好看 白宇帆演技不错啊
白宇帆演的第二部分“热爱”好热血,给人点亮梦想的人,全身都在发光!
林蓓蓓这个角色刻画得很真实,我们是生活在现实的,面对未知的一切总是会有迷茫的阶段,这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是我们通往幸福道路的一个环节。
唐宫夜宴,拍得不错
唐宫夜宴作为剧的开始部分太寡淡了。娄艺潇演技看得我出戏😅😅😅
这一众牛逼的导演和还不错的选角,只要用心,就是好作品。
前海,这个单元拍得太可笑了。。。当创业是过家家吗?!什么导演,什么破编剧。。还有演员的表演,简直一言难尽。柯蓝简直就是灾难,男主角就是个小白,他都不知道自己玩啥呢吧
唐宫夜宴简直是美的盛宴,每一个女演员都好美好灵动,张慧雯真的很适合古装扮相,好典雅,平静叙述自己命运的时候也很容易让人共情。
第二个故事《热爱》,拍的真好!新疆太漂亮了,一人血书求把这个单元拍成剧!
3.5,只看了白宇帆演的热爱单元,这单元拍的还不错。
很高兴能把《唐宫夜宴》放在第一位,而且拍的确实不错,这两年虽然国内电影萎缩,但是电视剧的发展确实精品不少,如果能放的更开一些,种类更多一些就更好了。
令人感觉到疲累的命题作文,但是有好些喜欢的演员都参与其中了,还是抱着“不过就11个4集”的想法看完了。开篇<白姐-唐宫夜宴><白宇帆-热爱>的“出众取材+好表演”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尤其是<前海>真的属于那种“它明明不想拍还拍给你看了”水平的东西,主演尤其辣眼睛;后部分的话就几乎是平实、对于“小”生活的聚焦相对能看,但只要是又涉及到“大”立意就立刻虚假浮夸。<Queen闫妮-坚持>最后拉回一城,在这里大概完爆这三年所有同类题材作品的演绎。试着在抗疫题材之中加入轻松的调剂,祈愿是摘掉口罩;也希望这部剧之后,真的可以成为一丝难得的祝福。
前两个单元都很好,这也是为什么能看到第三个单元的原因。可第三个单元逻辑不清,剧情矫揉造作,太拉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