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看过一部纪录片《轮回》,最难以忘怀的便是藏僧以彩砂绘图的场景,现在知道了他们当时在制作的叫“密宗坛城”中的沙坛城(又名曼陀罗)。彩砂绘城佛居在中,极简几何包罗万象,制作僧的挑选过程同样不亚于制作坛城的严谨。被敲打的铁棒轻轻吐出多如繁星的彩砂于规定线条内,一方沙坛就如三生世界,规则严密不容破坏,每一粒彩砂都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思想,一个国家,一个零件,一种文化,融合绘就了宇宙这幅波澜壮阔的卷图。
沙坛城制作完成的那一刻,也是毁灭之时的来临。僧人的手伸向了它,刚杵捅破了它,东西南北的河水享用了它,自然之风带走了它,这是我长期以来渐渐耿耿于怀的结局。万色空相万物刍狗万千世界终归尘土,以法外皮囊游走于纯净之地,天地间寻求信仰超己度人,这固然是平常人可望而不可求的精神追求。可惜我还未参破这世间“万物不过一掬细砂”的精髓,我忍不住去爱明媚的阳光和深邃的海洋,渴望通晓一切复杂的思想,感受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差异。
那些神秘的语言是如此的陌生而又遥远,我愿意在有生之年亲眼见到它的神秘,但同样意识到,更多的时间,我会仰望着临近的一颗枯树开出一片蓝天,它光秃秃的枝条盛开了大片令人心醉的蓝,偶尔白云会点缀成它的“枝繁叶茂”,偶尔皑雪会与它欢度节日。我尊敬那些为了坚定的信仰而奉献终生的人,也同样敬畏神圣且危险的自然,但我终于已经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年纪,只能模仿着藏僧们的“辩经”之激烈却模仿不出他们对生命认知的深度,距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还太遥远。
心在朝圣之路徒步,身在滚滚红尘受苦。
记得去洛阳龙门石窟时,从一高处向下走时,一女子问过上面有什么,我回道,“破损的佛”。从宋至唐多少达官贵族贫民百姓来此修佛,有钱的修大佛没钱的凿小佛,可曾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会成为一处观光景点,而来参拜的人大多信仰全无?比起巨大壮美的“武则天像”,我所记住的更是石壁上那些不起眼的、快被磨光的小佛像。是否这些佛也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支撑一个贫苦家庭全部的寄托,所以甘愿在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中受苦修行。一如在进藏之路上最为虔诚的朝圣者,一心渴望洗净世人的罪孽、承受大众的痛苦,他们就是一个个不算精美却最贴进大众的现世佛。
这些精美的佛一如玛尼石经城的六字真言石,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积极向往和对宗教信仰的敬畏之情,他们的心态是复杂且单纯的,就像最古老的原始人向水火金木等元素的膜拜一样:渴望庇佑和利用。他们的眼睛不为谜团所困扰是因为他们坚信此刻的痛苦会换来来世的澄明,减轻人世间的苦难。他们的简单来源于不想,西藏这样一个避世的环境给了他们最好的苦修环境。
印度有一类人被叫做站立巴巴,他们许下诺言终生站立,连睡觉也是靠绳子等辅助物帮助站立入睡,常年如此的结果自然是双腿的疼痛加剧功能萎缩,然而这种疼痛同样让他们的“不想”变成了“想通”,这过程太过神秘,不亲身苦修过的人只可想象却不能领会其中奥妙。
而目前最为辛苦的两次旅程,便是登上泰山和华山之顶,一个人背上个硕大无比的背包突然之间就被一辆钢铁怪物带到了另外一个城市。登山的过程苦不堪言,也碰到了一些好玩的人,这才能稍稍明白一些进藏之人的艰辛。开始时的欢喜和忐忑慢慢都变成了路上的疲惫,要翻过的一个又一个险路就如进藏路上一座又一座山峰,现在想来,似乎这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进藏前的准备,我不能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踏进那片神秘的高原。泰山之上并不危险,盘外又盘完全是在考验旅客的耐心,那时再享受悬崖边上的狂风当真是一种享受;而华山完全升级了我对意志力的理解,抬头沧虹渺然的蓝天、低头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恐惧至极时也忍不住自嘲:若是长眠于此名山,兴许千八百年以后也能化个不大不小的地仙呢。
身边极少有人理解我这种“危险且孤独”的旅行,而我不以为然。身在城市的我寻求自然是一种旅行,身在高山中的人向往城市同样是一种旅行。我的眼睛、心灵时刻为饥渴而哭泣,又时刻饱受好奇的滋扰。它们不仅仅是想知道这世间的广阔与富饶,更想挑战自身能量之源的开采工程。攀援高山也好、品赏园林也罢,都是一个与自我不断和好的过程,于流水之中品味宁静、于山顶之峰静享致远。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却也因一个又一个探索使命的完成而极喜不已。我承认自己的孤独,可偏要傲娇的认为孤独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享受。与现实妥协不是想让自己麻木,此时的我仅仅是未完成的沙坛城上的一粒沙,如芸芸众生一样迷茫着探索着,寻找着唯一的答案。
《银河系漫游指南》说,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是42,然后在终极计算机——地球算出最后答案的前五分钟被毁灭了。答案荒诞而简单,起因竟然因为人们最开始没有弄懂自己的问题。苦苦追问的意义本身是否有意义?正如这求而不得的坛城,既是散沙、又是杰作,既包罗万象、又分文不值。沙无名,城无名,唯有被遗忘在自然的残酷和冷静之中。
然而这绝美繁华的世间若仅仅是一盘未完成的坛城,人们又是为何这般忙碌着争执着?藏传佛教依然等级森明,芸芸众生还在期待来世,这些弊端却丝毫阻碍不了坦率笑脸背后消失的疑问和恐惧。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么。《进藏》中的传统画师、守墓人、守城人、禁言闭关僧人、采药人、天葬台守护人、保洁员等人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的年龄和日复一日虔诚的坚守信仰让信仰缺失的现代人感觉到的震撼太多,守卫着近乎神话般的仪式典礼更是让人膜拜不已,然而他们的期待却完全来自来世,“希望有一个好的来世”这一模糊回答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向往。何为好?现世不好?供奉神明不幸福?吃苦修行是受罪?现世的虔诚仅仅是为了来世的享乐?有时候真想给这种来世论献上双膝。似乎宗教只适合研究其教义、明晰自然真理,却不适合踏足进去成为某一种信仰监狱的囚犯。但众生不够坚定的内心需要一个依靠,信佛、信权、信权、信爱统统都好,都比相信自己更为直截了当有成效。如果世间万物仅仅一个解释、一种宗教可以回答,那算不算另一种暴殄天物呢。
取传统之精华、去偏见之糟粕,或许才是尘梦不醒的动力吧。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简单的印佛经,是简单的为了来生能幸福。简单地不作恶,是简单地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是简单地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 云 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
所有的星全部给西藏的景色和家乡的人。Mini和城市人的感情和那里并不融合,显得太过浮华和表面。真正真挚的过垭口是的诵经,是认真的雕刻一块玛尼石,是一遍又不一编的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去往圣地的道路,是家乡里最普通人那纯洁的微笑,那微笑才是最让人感动的画面。
作为广告 值得五星 作为纪录片 保留意见
如果西藏没有那地势护着,可能就要彻底变成第二个丽江了
有幸在系里机房试调过原素材。。。无以言表
做的一手大广告,解说词目测中学生写的
我一点都不关心进藏的艰难·····还有那8台mini.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原生态居民
“一生当中有许多苦难,它存在于生老病死中,也存在于违反我们意识的许多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没有满足的欲望之中。” — Sakyamuni
能简单了解下五条路线一路上的故事,但是,再好的纪录片,都比不上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双脚去走一走
西藏。。看完之后又有点想再去了。。
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一定要去!!!MINI和土豆网拍的广告片儿 为了风景加一星!!!
我爱西藏的天,西藏的云,西藏瑰丽的风景,这一次,我独独会爱上这些虔诚的朝圣者的灵魂!
风景壮丽,人物令人感动,佛在心中。 (冯唐写的独白为其加分不少。)此等电影,用心,用诚意
“因为苦难无处不在,生老病死都是苦难。”看到这些朝圣者,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槽点太满了。。。能进看过的最烂名单了,嗯,我得弄个豆列,mark我心目中一分都不值的电影
扣一星不是因为太多的植入广告,就是自己不喜欢这么不贴地气的纪录片而已。
生与死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两个不同的世界罢了
老觉得这个所谓的纪录片像是一部电影,还是逗逼的!
对于一个热爱藏区的人表示,开MINI进藏一点都不酷。。。。。。。
作为我最爱的车——Mini的广告,很真诚。作为我最想去的地方——西藏的纪录片,没深度。
可能拍这类主题的片很多了,个人不是很感冒。不过剪辑什么的很赞。可见中国纪录片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大环境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