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2013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的影片,除了令斯皮尔伯格和妮可·基德曼等影人都感动不已,其中娓娓道来的故事和人物情感细腻的变迁,总是让人不时想念,在不知觉中重温了数次。 初看英文译名《Like Father Like Son》,以为是讲述一个人的角色,既是孩子的父亲,又是父亲的孩子。看完影片后,才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讲述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和儿子之间,双方互为父子的微妙关系。 意思是父亲虽然提供物质上的条件,抚养孩子,但是有些事情,也却要从孩子身上领悟。他的儿子,有时也是他的“父亲”。 而孩子虽然被父亲抚养,但是他也可以给父亲上一堂亲情真谛的课。他的父亲,有时也是他的“儿子”。 两个人的角色,不是以年龄和辈份确立。 电影主旨关于亲情的牵绊,不是血缘而是时间累积的情感。即便血缘会让父子从外表上相像,但真正让父子相连的是内在情感,是举手投足间与父亲的相仿。而情感来自于时间的累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你陪伴他的时间,你与他相处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和你越像。 电影通篇在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下,演绎了一对现在都市标准家庭的父子关系,在意外的得知相互间其实没有血缘关系后,发生的变故。这样的剧情主线与该变奏曲中,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和对应,探索演绎的各种可能性,如出一辙。也许导演特意选择了这样的古典音乐,寓意着亲情的主旋律,其中蕴含的情感也是千变万化的。 在电影的前十分钟里,你会发现这个典型的现代都市家庭,也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场景。 父亲野野宫良多在一流的建筑公司工作,母亲全职料理家务,六岁的独子庆多正迈入重点小学读书。一家三口住在高级公寓,孩子会上补习班,学习钢琴,每晚的父子合奏,让母亲都倍感欣慰。在这十分钟里,你看到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而伴随这样生活的代价是父亲从来没有周末,只有一些必须参加的亲子项目,才会勉强请假,例如孩子的入学亲子面试和孩子出生医院的召回。 原本看似美好的一家三口生活,就此改变,触动最大必然是这个家的主导者,父亲。他的成功人士,严厉又不失慈爱的父亲角色,面临了另一个家庭的对比。 而对方家庭正是社会中与他完全相反的镜像。父亲是个开电器行的技工,母亲在便利店打工,一家人生活在街边的门脸房里。孩子们每天就是在后院和街边玩耍。如果按孩子十八岁会离开父母身边上大学来计算,上小学以后,父母与孩子的相伴时间已经过去了最宝贵的三分之一,而与不同父母的成长经历,让相互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不再相像。 父亲最终是选择血缘,重新接受一个除了相貌,与自己丝毫没有联系的孩子。还是选择六年来跟孩子的建立感情,忽略血缘的限定。对于每个父母来说都是难题,而电影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看到了亲情的边界。 这个陌生的孩子和你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你需要重新教他基本的生活方式,从拿筷子,不咬吸管,坐着上厕所开始,到只能玩三十分钟游戏,每天学英文和自己洗澡。大人们除了会轻易的要求孩子之外,其实连孩子最基本的问题都回答不了,面对亲生孩子的追问,为什么要管你们叫爸爸和妈妈,父亲也只能默默的自问,到底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电影通过孩子的交换家庭的设定,用两个不同典型的家庭对比,抛出了几个关于现在社会教育的问题。 第一:父母成长的经历是如何潜移默化影响到下一代子女教育的。 片中的主角良多在童年经历了严厉的父亲和母亲的分离,最后在强硬的父权下成长为一个要强的社会人,对养母的身份也是一直很抗拒。所以他会自然的认为孩子需要独立才会变强,连孩子的第一次交换家庭留宿,都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变强的任务。 而当他遇见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父亲时,他却没有用学历和工作赢得认同,而是彻底的败北。这个憨厚的雄大父亲一语中的:你也不用做一个和自己父亲相同的人啊。原来还有父亲认为孩子是比工作更重要的,陪孩子才是无人可替的父亲的本职,一起放风筝,洗澡,在后院晒太阳的时光也就短短这几年。 导演的父亲据说也是个在洗澡时会向孩子吐水的顽皮家伙,所以导演在这里重现了自己的童年。父亲咬吸管喝饮料孩子也会效仿,母亲喜欢眨眼睛做鬼脸,孩子会马上学会作为回应。点滴中传承的是父母的性格与态度,这里没有标准答案,社会也正是因为多样性的人和物,才更精彩。 第二:在孩子眼中生活条件是无差别的,唯一的差别是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否住在高级公寓和街边平方其实是一样的,一间独立的儿童房和硕大的浴室,比不过窄小的浴缸里有大人的陪伴,再多的新玩具,比不过爸爸给你修好最爱的那一个。相反大人们却总是纠结于极力提供高档生活环境与昂贵玩具而苦恼。 当父亲的陪伴不再奢侈,不用为了一句称赞而练习钢琴,孩子的生活可以很简单。但是正因为父亲在自己心中的重量,即便不擅长也可以为了父亲的关注而继续练习下去。 据说影片中还有一句未采用的台词,是憨厚的父亲雄大对严谨的父亲良多说,育儿的过程不是“击球”,而是“接球”。日本这个以棒球为国球的国度,不得不说棒球其中的打法与规则,十分深奥,这一点在美国电影中也很常见。父亲不是负责不停的把孩子的特殊与要求打回去,而是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和不同。 父亲良多在被公司调换到相对轻松的部门后,在人工森林中,被护林告知蝉的羽化时间通常需要15年,他的第一反应是竟然这么长,之后陷入了沉思。在与陌生的亲生孩子琉晴的相处中,他终于明白对孩子的付出,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后严父良多在点滴回忆中,感到了自己与儿子庆多之间,跨越血缘的联系,自己还是爱庆多多一些,尽管孩子不像他一样好强。 当他开始卸下自我,一路追随着儿子,试图表达自己对他的爱,从对不起违反约定来看他开始,说看到了儿子为他拍的照片,也告诉儿子自己也曾放弃钢琴,又以用弄丢了父亲节的礼物而向孩子道歉,最后强调自己六年间都是庆多的父亲,终于以变强的任务结束了,重拾了自己与孩子的联系。父子之间的角色在这里已经调转。 影片结尾回到电器行中,儿子庆多问父亲:你知道蜘蛛侠其实是蜘蛛吗?父亲笑答:第一次听说。巧妙的回应了如父如子的电影标题,孩子懂得的和可以教你的,也许比你想象的多。 这是导演是枝裕和,继《步履不停》之后,又一部细致入微的家庭素描。 片中有很多不同景别的人物定格,令人物的情感无限宣泄,深深触及镜头外的观众。 剧情旁白中有着微小的喜剧冲突。庆多的奶奶得知后,在女儿面前唠叨像良多这样的人,不是我们家这样的乡下人家可以高攀的,女儿制止说到:又不是因为被嫉妒而发生这种事的。结果导演安排的剧情,就是乡下值班护士因为自己与再婚丈夫孩子相处不如意而心生报复,六年后,当没有血缘的孩子也会挺身而出保护她时,她真正懂得了亲情的力量,选择了说出事实,向大家道歉。 影片中的几处空景很好间隔了节奏。每次的去往雄大家交换孩子的路上,一来一回,相信观众也在这个缝隙,有着和角色一样的思考。 在这段120分钟的电影历程中,身为人父的导演,希望让我们思考更多…… 相信福山雅治和利利·弗兰克的两位截然不同的表演,一定会让你体悟良多。两种父爱中,你又倾向哪一种?而两位母亲由尾野真千子和真木阳子饰演,母亲的角色总是可以洞悉孩子的内心。片中几名小朋友的出演更是浑然天成。大眼的二宫庆多,顽皮的黄升炫,在导演的调教下,完美的出演。 这次就先到这里啦,希望大家无论是否已为人父母,都不要错过这部精彩的影片。 ~唊嗫~
2015年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导演最近斩获大奖,特来恭贺。我就是因为看的这部如父如子才对导演心生好感从而慢慢关注起来的。电影的题材并不惊世骇俗,抱错了孩子这一题材在影视作品里时有出现。观影之前我特别好奇影片的视角,这部电影还能反映什么呢?一个在外人看来功成名就,被时间历练得百毒不侵的中产阶级的男性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变故,这个视角是不是很有意思?如何面对陌生的孩子和悲伤的妻子,挑起重担。男主演的表演特别细腻,让观影者感同身受,中年人的无奈和承担让人感慨万千。
刚出炉的2013年度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如父如子》继续榜上有名。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中生代导演之一,是枝裕和电影一向以平易近人的作风,真情流露的态度吸引着中国影迷。 就如之前所调侃的,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安排了一个纯文艺、真艺术的演员阵容,桥口亮辅跟河濑直美的电影感觉不时乱入。但在整体上,这部片子还是典型的是枝作品,创作脉络上有迹可循,有点像前作《奇迹》的变奏。它的影像静谧,情感温和,淡淡然间,有一种脉脉不得语的真意,触动人心。 虽然乍一看,《如父如子》的故事相当狗血,莫名其妙的程度,好似琼瑶剧,但在引发婴儿掉包的原因上,是枝又暗黑了一把。不过,他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做更多纠缠——哪怕是往前一步,做道德评价或社会批判。当悲剧已经发生,他所希望的是化解悲剧所造成的影响。即相比较十年前的《无人知晓》,是枝所要展示的背景物不是冷漠的社会,而是日本的千千万个家庭,情感相通。 片中,野野宫家的环境和人物周边都以冷调影像出现,规矩、缺乏生气,人物的沟通方式太过拘束。作为殷实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野野宫良多以自己的方式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希望他成为像自己一样的商界精英,性情果敢、意志坚定。但很显然,儿子庆多不是这样一个人。野野宫家置身于高楼,不接地面,过着与斋木家截然不同的生活。反观斋木家,即便为人父母的有些市井气,一间小屋子也未免过于局促,物质不太有保障,但父子间亲密无间,打打闹闹,其乐融融。 因此,《如父如子》并不像《奇迹》,讲的真是六岁小孩的困惑:谁调换了我的父亲。实际上,福山雅治所饰演的野野宫良多才是绝对的主角,这个自以为表现高分的富爸爸,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自信心完全被击溃,进而引导观众开始思考:如何当一个好爸爸。 电影里有良多的自省,他探望父母,令观众感到意外,同时也深化了人物形象本身。然后也有孩子离去带来的触动,他意外在相机里发现了一组相片,发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视角。 但最令我感慨的是则是另一名父亲告诉他的: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你不需要再制造一个现在的家庭。所以,相比较于说,这是一部家庭片,不如说,《如父如子》是一部亲子题材的电影,它告诉观众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好像不无道理的结论:富爸爸不如好爸爸。 这部电影有两个异常美好的段落,一处是两个家庭聚会,郊外聚餐,双方各拿出相机来合影拍照。边上只有静悄悄的小河水,异常之搭调。一处是野野宫父子间的和解,他们在一条分叉的道路,一上一下,保持平行,用差不多的速度走着。道路终归要汇合,于是,他们又终归在一起了。 《如父如子》巧妙地切入了父子情感空间的罅隙,小心翼翼,怕惊动了两个家庭的平静,不愿意它往悲剧的路子走。良多对儿子的关心负责、努力栽培,其实完全来自早前的家庭影响,而非金钱实力的飘飘然。倘若没有意外,那又要造成一段看似平常、实则紧张的父子关系。是枝甚至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父子关系可以超越血缘而存在,你把我当做父亲一样对待,那么,我就应该原样奉还,视你为己出的儿子。在爸爸不在家的背后,在感动常在的相片上面,良多仿佛突然发现了被记录的时光——父子间才能有的视角和情感。那是一瞬间的影像,却承载了一名父亲的人生。如果要打一个比方,那就是如今社交网络上天天晒娃的新人父母,有一天突然发现,子女也在认真注视着自己。那一瞬间,他们应该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如父如子”。 巧合在于,是枝也是借《如父如子》这部电影,重新看待自己的父亲身份。在他看来,没有人是生为人父——不是说儿子一出生,你就自动成了一个好爸爸。如何定义好,那是需要双方乃至是多方达成的。不是一瞬间,而是许多年,甚至是一生。
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 / 我的意外爸爸(台) ,港台的翻译真不如《如父如子》这个译名来得这么有韵味。
野野宫发现相机里庆多偷拍的自己熟睡时的照片竟然成了故事的转折点,所以这次佳能简直堪称影史最佳植入。
是枝导,这次心机明显了点哦。
小时候也被抱错了,不过很早就发现被换了回来,刚问我妈要是当时没发现养大了以后还会换吗,我妈斩钉截铁的说,当然换!我说要发现我现在是抱错的也换吗,我妈继续斩钉截铁的说,换啊必须换啊!尼玛好受伤,感情在哪里啊T^T
长痛不如短痛,生活就是不断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慢慢淡然一切。
再过几年是枝裕和就可能变成了一位特别喜欢拍全家福的导演无他了。
当父亲良多想把相机送给儿子庆多,庆多却说,不要。心中微微一颤。也许他也有丝丝察觉,当我们最亲爱的人想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总要送一件最珍贵的东西,是为告别。喜欢庆多听到父亲到来,却缩回自己的床柜。以及,福山雅治真是很有魅力。
囚禁了自己而不自知,多难过啊,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都不知道了。
塑造人物形象用了许多小细节,(咬吸管,要发票,“比爸爸还喜欢我吗?”,护士虚焦的鞠躬……)这些细节生活中常常发生,艺术作品中经常忽略,放在文字里又显得刻意,用影像写的一篇当代小说。
NYFF2013 そして父になる、如父如子、Like Father, Like Son,光看名字鼻子就酸了……大催泪弹,后半段此起彼伏的吸鼻涕声……庆多这个小孩子黑眼仁好大,简直成咒怨了,搞得我前面老是出戏=_=||
是枝的高超技巧在于,将一个天然不可抗的俗套煽情题材用一种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方式展现出来(主线并非换子引发的戏剧冲突,而是福山雅治的情感皈依历程,这实在很东方)。杀手锏是扮演庆多的那位小男孩,如天使母鹿一样的眼睛释放出来的纯真良善的情感威力对我来说是核弹级别的。
《如父如子》,看完想死。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说能的,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在吹牛逼。
是选有钱但是冷淡傲娇的爸爸,还是选没钱但是亲切好玩的爸爸?——啊我选长得帅的爸爸ˊ_>ˋ
【佳能,感动常在!】“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
如何踏实的讲一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日本人做得到。血缘还是日久生情?金钱至上还是陪伴?严苛还是随遇而安?我一直以为你们要找到答案,直到我发现其实根本没有答案;哪有那么多纠结,你哭着醒来的那一刻喊出了最想要的,那就是你的人生。#上海电影节#
福山雅治那个角色要是换成瑛太就齐活了..
。
难怪斯皮尔伯格这么快就买去版权准备翻拍呢,剧本在结构和节奏上加入了很多好莱坞式类型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创作的痕迹相较于以往变重了,凭灵感和天赋写本子的日子到头了吗?其实这种本子倒是最难拍,虽然没什么让人惊为天人的地方,但是枝裕和足以给任何本子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
像一个特别温暖的拥抱
这是一个学会做父亲的过程。果然没有办法很理性地看待这种片子,尤其在为人父之后。血缘或是亲情,真是让人纠结的事情。虽是个不稀奇、略狗血的话题,却仍在是枝裕和的空镜与不紧不慢里带出些感悟。片中有很多颇用心的细节,想起来很让人感动。朝夕相处的感情,哪能说断就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