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看完《爱情短片》后,男孩拉着牛奶瓶车飞奔的镜头一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萦绕旋转,多么美啊。这可以列入我最爱镜头的前五名。
男孩看起来很奇怪,他每晚订好8.30的闹钟,偷窥对面楼的那个女人,从她打开门 看着她换衣服喝牛奶吃东西画画和不同男人做爱,可是每当做爱开始时他就会转到一边不再看了;他会写根本没有钱的发票偷偷塞到她信箱里只为看她一眼;他会当牛奶工早上五点起床只为给她去送牛奶;他会在看见她难过哭泣时也感同身受的自残。
在那扇有红色玻璃的窗户前,他俩进行的对话,那红色就像他赤诚热烈的爱。世界上有真正的爱情吗?男孩一开始当然坚信。
女:你为什么偷窥我?
男:因为我爱你
女:你想和我接吻吗
男:不
女:你想和我做爱吗
男:不
女:你想和我出去吗 哪哪或者是布达佩斯
男:不
女:你到底想要什么?
男:不知道 什么都不想要
最后男孩激动的跑开,跑到天台上,他太紧张了 那个他观察了一年的女人正站在他对面和他说话,那个他无比热爱的人就离他这么近,他想要什么呢,想要和她做什么呢 把冰块放在太阳穴痛苦的搓揉,他终于平静了下来,他跑下去小心翼翼的问:我能邀请你去咖啡馆……吃冰淇淋吗?
镜头跟随着他,他拉着装满空牛奶瓶的小车尽情的奔跑,一圈又一圈,脸上洋溢着最幸福的笑容,瓶子在碰撞摩擦中彭彭作响,衣服在风中飞舞。那一刻他像是来到了天堂,那一刻我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走在他对面的是以前的牛奶工,他一开始面无表情生无可恋的提着行李走着,看到小男孩这么欢快的拉着牛奶车奔跑他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一刻他被男孩的幸福所感染,可这种笑容转瞬即逝,他又表情沉重的向前走,镜头切到他心灰意冷的背影。
以前的牛奶工对工作消极怠工,时常晚送他可能代表了现代社会中对生命没有一丝热情对生活心灰意冷的一类人。每天重复着一样的工作,每天五点起床送牛奶,他厌烦了这一切,不知意义何在。而与他强烈对比的男孩,他欢呼雀跃的跑着,对一切充满激情与活力,在女人答应他的请求后他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因为他有所热爱那便是爱情,每天有动力起床,激动饱含热情的去送牛奶,因为他又能见到她了。每天送牛奶的工作成了他的期待,他和这个社会上大多数饱受无聊工作摧残的人不一样,因为他有所热爱。他的爱情也和他们不一样,因为那是真的爱情。
可悲之处在于女人已经不相信爱情了,根本没有爱情这种东西。她每天和不同的男人上床,那些都不是爱情,她也不相信男孩偷窥是因为爱她只不过想睡她而已 女人邀请他去他家,把男孩的手放到她腿上引诱他,最后男孩射了,她好像终于戳破了男孩的谎言说:这就是你所说的爱情?她想这不过是性罢了。
男孩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的爱情就此死亡,他哭着推到女人跑下楼,那时他又碰见了那个牛奶工。牛奶工没有变还是提着两箱行李面无表情,与之前欢呼雀跃的男孩对比的是现在无比悲伤落寞的男孩。他和这个社会不同的爱情已经死了,他和牛奶工不同的工作热情、开心雀跃也没有了,可能他们变成了同一种人。这两次与牛奶工巧妙的对比突出了男孩心情的反差与改变,显示出真正的爱情与现实的残忍对比,表现力极强。
世界上有真正的爱情,你为什么不相信呢
等到女人知道男孩是真的爱她时为时已晚,现在换做她拿着望远镜看对面的男孩,他担心男孩的身体,他期待着见到男孩,一切都好像反转了。这可以说明在之前女人一直在质疑怀疑男人是否爱她,等到伤害他失去了他才后悔莫及发现自己也喜欢她。但更重要的是表现先都市的爱情,快餐只追求性不谈情人们不相信爱情却也无比渴望爱情,期待爱情,就像片中的女人一样,在她明白男孩真正爱她时她是多么舍不得失去。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反讽,不相信爱情又渴望真正的爱,不敢去爱又质疑别人的爱,可能这个社会的爱情观已经扭曲,可能在逼我们每个人像男孩那样,放弃爱情甘作平庸。
有真正的爱情,你为什么不相信呢
影片的片名就直接切中它的主题,叫做《爱情短片》。它的导演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过大名鼎鼎的“三色”(《红》、《白》、《蓝》)。本片是他执导的电视剧《十诫》系列第六集《情诫》的电影版。这部影片关于窥视、距离与爱情,又不局限与此,也在于揭示出人们的孤独与彼此之间的疏离。 影片的空间非常少,故事集中于两个房间、邮局和空旷的小区道路。人物也非常少,导演通过人物关系的变化与精确的镜头来拉伸人物之间的距离,并由此构建了一个情感困境。 影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19岁的青年托米克、托米克朋友的母亲(托米克寄住在朋友母亲家中)和托米克迷恋的熟女玛格达。托米克是邮局柜面的工作人员,为了见到心爱的,他伪造收款通知书让玛格达前来。不仅如此,他想法设法让自己在保持距离的前提下不断地接近玛格达。 托米克将自己的闹铃定于晚上8:30,这个时间是玛格达每晚回家的大致时间。他每天透过望远镜观察玛格达的一举一动,依靠偷窥与深爱的人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仍然隔着很长的距离,为了拉近这个距离,他会在偷窥的时候与玛格达通话、准备好食物与玛格达一同咀嚼,为的是在距离之外共享同一件事、共享同一刻时间。导演将这种无望的、遥远的深爱刻画得非常细腻而动人。
在这部影片,“窥视”几乎无所不在,即便是托米克在柜面望向玛格达,仍然如此:
我们甚至可以认定窥视就代表着爱。窥视对应于我们对心爱的人的关注,导演是把这种关注通过“动作”的形式提取并呈现了出来。 玛格达每晚都会喝牛奶,于是托米克找来了一份送奶工的工作,为的是同样是在每天清晨与心爱的女人见上一面。他在想尽办法让自己的生活离心爱的女人更近一点。 类似的青年爱上熟女的电影并不鲜见,著名的有《西西里的传说》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两部影片中,淑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性诱惑,是雷纳多和马小军在青春时期挥洒荷尔蒙的痴迷对象。而在《爱情短片》中,托米克的爱则更纯粹。 因为伪造收款通知书导致他不得不与玛格达袒露实情。当他再次对玛格达表达爱意时,遭到了玛格达的质疑,发生过以下对话: 托米克:我真的很爱你。 玛格达:你想怎样? 托米克:我不知道。 玛格达:你想吻我么? 托米克:不。 玛格达:想跟我做爱么? 托米克:也不。 玛格达:或者想和我去旅行?去马休湖,去布达佩斯? 托米克:不。 玛格达:那你要做什么? 托米克:什么都不要。 非常讽刺的是,玛格达已经不相信爱情,她孤独一人,与不同的人短暂相处,依靠性爱排解孤独。 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说:“对于大多数的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男子喜欢爱女人,但是有时候他也喜欢她爱他。”很显然,玛格达很享受被爱的感觉,选择与托米克相处也有同情的成分,他们甚至度过了短暂的“恋爱时光”。她把托米克带回家中,教他爱抚自己,实际上她还是像对待其他男人一样对待这个纯粹地爱着她的人。托米克极度紧张与躁动,终于在双手快要触及玛格达的私处时射精了,此时,玛格达告诉他:就是这样,这就是爱。她粗暴地将爱等同于性。这对于托梅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重创。 为了缓解心理的痛苦,他倒上一盆清水,用刀片割破自己的血管。血液在水中浸染、蔓延,让人看到一颗破碎的心渐渐显影。
托米克割腕是影片重要的转折点,在他被送往医院救治的这段时间里,玛格达开始到处搜索托梅克,甚至开始用望远镜窥视托梅克的家中是否有他,我们跟随着她的眼睛寻找托米克的踪迹。从此处,窥视的主体与客体发生了调换。而当玛格达得到托梅克为爱自杀时,她受到震动,这个消息唤醒了她心中深藏的对爱的盼望。她对于托米克的感觉从同情变为愧疚,再演化为爱。 后面的内容,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在处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电视剧的处理非常冰冷而决绝。玛格达知道托米克出院后,跑去邮局找他。玛格达隔在邮局之外,依附在门玻璃上,和柜面窗口上方的圆孔一起构成了“窥视”的动作:
当玛格达进入到柜面窗口时,导演又一次在画面上呈现了“窥视”(与影片开始时托米克的“窥视”形成对应):
当女主角凑上前去,露出期待回应的笑容,导演在此处延长了回应的时间。托米克说:我不再窥视你了。女主听后,先是一怔,沉默,再是露出苦涩的笑容,影片戛然而止。这个结尾无比得悲凉与落寞,他们在爱情道路的行进上几乎是轮回式的,都因爱而靠近,又因靠近导致爱的消失。从始至终,两人从未建立起双向的爱情关系,谁在爱着,谁必将孤独。 在《爱情短片》中,玛格达看到托米克回家后,急忙跑去他的家中。“母亲”多番言语和行为上的拦阻使得女主难以亲近托米克。她拿起托米克偷窥她的望远镜,望向自己的家。她看到了曾经打翻奶瓶时狼狈失落的自己。她闭上双眼,幻想着托米克抚慰她的情景。终于,她看到了爱与被爱。
《爱情短片》的开头,是休养的托米克与玛格达生活细节的交叉剪辑,呈现的效果是,即便是在托米克的睡梦中,玛格达的生活依然历历在目。 爱情不必经受两人真实的对峙,就在幻想和梦境中得以缔结和绵延。显然,电影版的处理更加善意且韵味无穷。
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曾说过:“故事大师对事件的选择和安排即是其对社会现实中各个层面(个人的、政治的、环境的、精神的)之间的互相关联所作的精辟妙喻。剥开其人物塑造和场景设置的表层,故事内层便表示出作者个人的宇宙观,他对世间万物之所以如是的最深层的模式和动因的深刻见解一一这是他为生活的隐藏秋序所描画的地图。” 而在故事材质的表层之下,蕴涵着电影作者更为宏阔的哲学观、价值观、人性观和生活观。在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每秒二十四帧的漂泊与不安承载的不仅仅是普通的情节/故事,也让我们在逃离现实人生走进声画世界的过程中开始注视生命的迷题。电影里,我们通过“选择”与“抗拒”,更加清晰地解构出“我”的层次,于是,也更容易读懂我们自己。拍摄于1988——1989年的《十诫》就是这样一部堪称非凡的电影杰作。《十诫》里的十个片段式故事都以最饱满的情感让观众领悟现代人如何在复杂的生存逻辑下挣扎的道德寓言。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发自基耶斯洛夫斯基内心最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而这种情怀“不是媚俗的煽情或廉价的乐观,甚或不是一缕宽容或温馨;它只意味着对人的最基本的期待和信任” ,它只是一份创楚、一道终极防线、一份悲观但依稀留存着微弱星光的希望彼岸。 一、在孤独者的世界中,怎样救赎自我的孤独? 孤独与宿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永恒的主题。存在主义的先驱索伦·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是由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自由与必然以及灵魂与肉体等两极因素所构成的综合;人是孤独的存在个体,他永远处于不断的生成之中。人只有作为生存才有独特性,才只有自主地和独立地做出决定和选择的能力。每个人的现实存在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每个人的个性也都不是被给予的,而必须由自我的选择而获得。人的存在可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生,亦即三种不同的生活境界,即审美、伦理、宗教。”作为一个“存在”的个体,一个用电影探讨“存在”的精神困境和终极价值的现代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本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的电影世界都是审美、伦理、宗教三层境界相互交织、悖论的过程。他在有限的内心中体验无限,在体验中领会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他的电影世界里,人不能彻底克服自己的脆弱,不能抵制世俗的、罪恶的诱惑;但人同时又力图建立与上帝的联系,以达到永恒和无限。《十诫:爱情短片》是十部电影中抒情意味最为浓郁的,但就在这充满爱情话语的影像空间之中,男女主人公依然逃不出困扰着他们的永恒宿命之网。 影片开场,舒缓温柔的乐章、绿意葱茏的环境和腼腆的男主角——邮局工人托梅克,似乎暗示着《十诫:杀人短片》(以下简称《杀诫》)中人“被抛状态”无限放大所带来的痛苦与压抑已经得到了缓解。男主角着迷于对面大楼里那位自由自在的女艺术家玛格达,每天晚上,他的闹钟都会在八点半敲响,那是她回家的时间:托梅克便在此时“醒来”,张开望远镜窥探她的一举一动。只在此时,托梅克才感到人生是最有价值的。此外他还在她信箱里放上假的汇款单,为的就是能让玛格达去邮局和自己说上几句话。 当偷窥被玛格达和她的朋友发现以后,托梅克最终向玛格达表达了自己的爱慕。而自以为看破世事的玛格达却不相信这样单纯的爱情,他们两人相会在玛格达的寓所,玛格达握着托梅克颤抖的手伸向了自己裸露的大腿。然后,她又冷冰冰地说了一句:“这就是你所说的爱情的全部。现在你可以去浴室把自己弄弄干净了。”托梅克顿时崩溃,回到家后,他在浴室中选择了割腕自杀,却被在望远镜中目睹两人情欲一刻的房东太太救下。而望远镜的另一端,不知情的玛格达也为自己决绝的态度感到了懊悔。在托梅克住院期间,玛格达希望能去医院看望他,结果被房东太太回绝。最后,玛格达在邮局重新见到托梅克,托梅克只说了一句:“我已经不再偷窥你了。”电视剧版就在玛格达迷茫无助的眼神中结束。 希望爱与被爱、希望被接受、被了解,这些对孤独宿命的顽强抵抗在那句“我已经不再偷窥你”说出之后,顿时化为乌有。当爱的交流无可抵达时,透过望远镜反窥到的也只能是爱的寂寞与苦楚。在开篇营造出的那种温馨气氛在强大的“异化”情感张力作用下被逐渐稀释,托梅克也在心理上从努力抗拒孤独的“男孩”成长为了一个默默接受孤独宿命的“男人”。“拒绝偷窥在形式上宣告了托梅克对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所言的‘恋人絮语’的弃置。他成为了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主体,一个充满异化感和荒诞感的现代社会的臣服者。于是,这样一出成人式的出演(尽管不是以其经典模式:婚礼),则意味着‘恋人絮语’中潜在拯救的失落与放逐。” 而影片在富于象征性地构建了托梅克的“成人仪式”过程后,又成功地实现了“恋人”形象的换位。当玛格达守候在窗前,期盼着托梅克的窗口再度闪亮时,她已取代后者,成为爱情情境中那个孤独的恋人。于是,角色间的换位,爱者与被爱者的交替缺席,使得整部爱情故事成为一个没有尽头的循环结构,只要人们还生存在物质世界之中,这样的孤独就永不会结束。片尾,玛格达想起来曾经托梅克打给她的无声电话,但当她拨了号码以为能向托梅克倾诉时,换来的却是曾经男友莫名其妙的回答,导演以这样的设计告诉我们:电话的两头,只存在一个患有呓语症的孤独者和一个被虚构出的无名听者罢了。 距离与空间的设置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用来表达孤独的意象。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空间,是直指心灵的空间,与影片角色的生存状态浑然一体。片中的窗框、楼层间的过道和那件用来偷窥的望远镜纷纷隐喻着托梅克和玛格达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将玛格达和托梅克隔开的邮局柜台玻璃也如同一幅银幕,将两人不由分说地分隔两端,上演着两个不同的故事,托梅克内心的幻影和现实的挣扎都在这透明的银幕前展现出来,而玻璃也成了这种梦幻的产生物和阻断物。拍到托梅克的近景时,玻璃上的玛格达几乎和他重合起来,两人就像在热吻,这就极形象地表达了托梅克的单恋。作为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托梅克生活的幽闭空间,望远镜所限定的狭小视域,都让观众意识到渺小的个体只是被困在这些封闭的范围内,限制、局促感让主人公面对孤独、面对命运时显得更加无能为力。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孤独者的世界中,来处已然消失,归所不曾觑见。 二、窥视:罪恶与拯救 “窥视/反窥视”也是《情诫》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发展动机,托梅克因为窥视/被窥视而深陷痛苦但最终获得拯救、实现现实层面的“升华”;玛格达则在窥视/被窥视中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爱。观众也正通过另外一层意义上的“窥视”,在罪恶与拯救的悖论间,明白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向世人发出的追问。 “窥视”(Gaze)作为一个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上的流行名词,传统上一直带有了男性霸权主义、视觉霸权主义的论调,是理论家们不遗余力大加鞭笞的 。而在电影领域,希区柯克的《后窗》、安东尼奥尼的《放大》都极具创造力地运用了“凝视”的情节模式,阐明了他们独特的哲学与美学观点。“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和现代艺术特有的媒介自反特征使人们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窥视与窥视癖正是构成影院机制、观影心理与影片叙事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是摄影机镜头就在扮演着‘夜腿魔鬼’——他人生活的窥视者,在诱发着弗洛伊德所谓的初始情境。于是,呈现一个窥视者的故事成了现代主义电影构成其反身性与媒介自指的方式之一。” 窥视者与窥视者的故事渐渐成为一种“新”的电影叙事模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窥视者大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瘫痪者”,他(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丧失或缺乏在现实中采取行动的能力和可能。《后窗》中的杰弗里斯如此,《放大》中的托马斯如此,《情诫》中的托梅克也是如此。但与希区柯克对“窥视”负面主题的深入挖掘与探索不同,基耶斯洛夫斯基将更多同情以及社会上无形的压迫与约束力赋予了主人公托梅克。那么,整部《情诫》就不是简单地在情节上对《后窗》的复沓,而成为与当时波兰的社会历史背景、波兰人的心理现状相吻合的“道德焦虑”电影 。 托梅克窥视玛格达使用的是望远镜、又穿过了双方房屋之间方方正正的窗框,没有比透过窗口和镜头的窥视故事更接近影院情境/电影情境的了。对面窗口上的窗框成为画框的对应物,它限定了范围,一如银幕上被幕布遮避的光影世界;对面窗内的情境则依赖于光源:只有当灯光亮起来的时候,一切才“存在”,才成为可见的。这样的存在同样也预示着未向玛格达表白之前托梅克“生命”的存在。而这可见的“画面”永远是黯哑无声的。此端的窥视者,如同影院中的观众,他和其窥视对象的距离恒定,只有借助光学器材,他才能在视觉上改变这一距离,从而获得一种对对方生活的想象性的参预,借助工具从“无言的他者”幻化为“参与的他者”。至此,玛格达的生活与托梅克的窥视行为统一在一起。当望远镜中玛格达独自开始晚餐时,镜头转向了托梅克咬下了他的第一口面包,两组镜头交叉在一起,是托梅克与玛格达共进晚餐的微末梦想。更精心细致的处理是,望远镜中煤气修理工人来到玛格达家打断了她和情人的幽会时,画外传来是的托梅克恶作剧的笑声。“当接触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窥视的欲望就占了上风”(萨特语)托梅克借助高倍望远镜在一个与玛格达共有的幻觉空间中,独自体味与玛格达分享平凡人生的快乐,实现了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定。 当这种“窥视”被识破,玛格达“反窥视”的力量让托梅克感到无法适从之时,两人之间建立起具有单向性的、不为人知的微妙平衡也就被打破了。“窥视”这种异化的力量使得原本已经渺茫的交流机遇彻底葬送。在对“窥视”主导权的争夺中,托梅克的心灵被玛格达的冷漠无情深深地伤害,而玛格达看似在两人的交锋中获胜,却也彻底地失去接受“爱”的可能。于是,她从原先的被窥视者变为了窥视者,但在托梅克黑暗的房间中所看到的点点亮光,也只是内心想象的与他缠绵的幻影。爱的表白只能换回痛苦的自伤,孤独才是永远不能排解的存在。窥视的主题最终与孤独的主题合一,直指现代人的心灵困境。 另外一位特殊的窥视者就是贯穿在《十诫》中的那位“神秘旁观者”。他一直以“看镜头”的视点出镜,每一次出现都会直视摄影机镜头几秒种。尽管他从未开口,但观众分明在那冷漠但有带着深深无奈的目光里感受到了对自身的质问。那位神秘旁观者的目光从银幕中透射出来,连接起银幕内外的两个时空,破坏了躲在黑暗里观赏的“自私者”们自足的心理世界。让观众不由得发出超越电影故事之外的自我询问:他是谁?他在看我吗?仿佛心灵被这审视的目光从肉身中剥离出来,生命中的卑微与刺痛已经无处遁逃。 在无尽的孤独背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又用他那份索福克勒斯式的悲悯为人类的悲惨宿命献上一曲他的挽歌。他相信拯救的力量,他相信,虽然他人是地狱、等待是痛苦的延长,但在这痛苦中,还能感受到生命实质的存在。《情诫》里玛格达那在啜泣的背影显现出她孤立无助的真象,而且在于当她出自同情终于与托梅克相对时,后者竟成了唯一一个可与她分享她自己的记忆与痛楚的对象:她对他、也只能对他谈起那个曾在秋天出现在她生活中的男人,她也只能对托梅克谈起她的一份凄楚和怅惘:“他走了,再没回来……”正是孤独,使玛格达选择了有违“不可奸淫”诫律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造型因素的变化,玛格达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束起她的长发,那象征着自我约束,象征着选择独自面对独自承受的凄凉生活。同时玛格达也是第一次拉上了她的窗帘,她放弃了窥视,也锁闭了对她进行窥视的那扇窗。她开始为了一个特定的人、一份特定的爱关闭起她的心之窗。玛格达等待着托梅克,因为她必需亲口告诉他:“你是对的。”爱情是存在的。因为她已经在爱。电影版《情诫》有着一个忧伤而温馨的尾声,那是接触和交流的建立,那是拯救的降临,那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的结局。玛格达似乎看到了伏案痛哭的自己,看到了孤独暴露出来的时刻。此时托梅克走了进来,他温存地、兄长般地抚摸着她的肩头。玛格达仰视着他,无限信赖而安慰地将头依在他的怀里。此时,现实中的玛格达睁大了双眼,幸福与期冀的泪水充盈了她的眼眶。一片温馨的暖色罩在她的面颊上。正如戴锦华所说,那只是对拯救的渴望与向往,并非拯救的到来。但是,一个有梦有期待的现实毕竟强似无梦的沉沦与死一般的生。 对基耶斯洛夫斯基来说,窥视可以带着同情,而非仅仅代表性;可以充满保护意味,而非只是色情的象征。正如,只有房东太太从窥视中看见托梅克的狼狈逃出,才为拯救托梅克提供了可能。“窥视者成为受害者”,“窥视者成为救赎者”,在“窥视”的语义场下,我们能发现的也许还会更多。 三、永存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无论是电影版还是电视剧版的《情诫》和《杀诫》,都在波兰乃至世界影坛掀起了一阵观影热潮。电视剧版的《十诫》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意义上认为是爆米花文化欣赏者的电视观众的征服,在波兰创造了52%以上的收视率 。《情诫》在内容上对人性的深度探讨、在电影技法上的独特创新,以及风格鲜明的色彩(如影片中对白色、红色、蓝色等色彩的使用很明显影响到后来《红》、《白》、《蓝》的创作)与音效运用,意指明确的各种具象,都让我们领略了一代艺术电影大师的风采。而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时代怎样改变,塔可夫斯基所说的“电影同任何艺术一样,其内容和对象只能是人,首先是人,而不是堂握某种题材的需要”就永远是电影艺术家们所要表现最重要的主题。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谈论《红》曾说到:“除了对人的信仰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仰”。 从早期探讨政治对人的影响到中后期执着于追求人的终极价值,或许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像《情诫》里的托梅克与玛格达一样,没有寻求到他认为最合适的一种选择,但毋庸置疑的是,基氏那丰富的视听语汇与如诗般纯洁超脱的影像风格足以影响一代代希望表现真实人生和自我的电影人们。 大师已逝,精神永存。
爱是隔岸观火,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爱是不问是否,爱是不分对错。爱是未深入却深刻,爱是你流泪我心痛,爱是停留于生活外却刻入生命中。魂牵梦绕,含情脉脉。胜在一个片尾。
电影中,我们被文艺的镜头意蕴吸引,我们被细腻与真挚的感情打动,我们对两人间的羁绊产生无限共鸣,我们去思索爱与欲的真谛。现实中,我们感到愤怒,我们感到恶心,我们叫男人猥琐变态怂逼骚扰狂,我们给它贴上male gaze的标签,我们紧闭内心的门窗,我们没有女主寂寞没有男主帅,我们的秒射不叫爱。
8/10。景框紧跟角色不断纠正构图,汤马克跑出邮局叫住玛格达承认捣鬼一组情绪反应镜头如纪录片般没有事先安排的机位,红色的床罩、挂毯、电话、油画、窗楃和透过反光镜拍摄,暴露出热烈的欲望被黯淡的生存空间包围,结尾玛格达眼晴贴近望远镜朝向自己房间:抚案痛哭打翻的奶瓶,顾影自怜表达爱的孤独。
“偷窥”在暗恋的加持下成了另一种爱的表达。你看的所有,种种,都戴上了光环的美化。但,总有些瑕疵会映入眼睱,总会有些不堪无以复加。你还能以爱的名义欺骗自己吗?或许,你的暗恋,只是一个既有的幻想有了现实的载体,你的“偷窥”,只是一面镜子,层层叠叠的贴上了彼岸花。
精致的极品:故事没有一句废话,镜头没有一处拖沓,配乐没有一丝离群,感情没有一点虚假。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030956o1p0.html
《爱情短片》是一部颇具意蕴的作品,电影中用天文望远镜偷窥的男孩,他对爱的追求是纯洁而无暇的,而被偷窥的女人,则以世俗的眼光认为这不过是对欲的寄望,基耶斯洛夫斯基透过这种对爱不同理解的反差,让一个本并不光彩的偷窥事件变得动人脱俗。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提及本片時說:「我發現其中有趣的是它的拍攝角度。我們總是透過去愛的這個人而不是被愛的這個人來看世界。」「我們從愛的這個人而不是從被愛的人的角度來觀察問題。被愛的人是個物體,只存在於碎片中。」這部電影可以括之為:「我愛故她在,她愛我不在。愛是一種偷窺。」
不相信爱情的人只是因为未曾得到真正的爱情。看完电影,我这么告诉自己。可是即使得到了,你又如何判断那是否真的就是爱情。
最纯洁的爱往往装不下爱人~选择在恋爱开始之前枯萎掉……爱情短篇里我们看到了曾几何时的自己,融化后重新浇铸的爱人,我们看着学着干着麻痹着享受着早已蜕变的爱情
很久没有过这种观影体验了,预感这部会是我最爱的基氏作品。偷窥与被偷窥的视角转换,焦距太近幻想破灭。破碎的牛奶瓶,阴暗处透亮的红色彩绘窗,伪造的通知单和藏起的信件。几场戏最难忘:1.男孩爬上楼顶用冰块敷于太阳穴用于对抗眼泪。2.拉着牛奶车奔跑转圈。3.瑪格达透过望远镜凝视幻觉。
1暗恋一旦转明,悲剧就不可避免了2偷窥也算爱3把自己的痛传染给男孩,这就是爱情,这才是世界4割腕之后或者自残才能得到爱人的垂青,显然拿人格开玩笑作担保是“值得的”
我爱你爱我看到我爱别人时的我,我爱爱本身,甚至与我无关。
片尾不错。通过别人爱恋你时的眼睛,重新发现自己的美。以及(或许),爱的美。
偷窥的男孩代表着爱情的纯洁,他不渴望亲吻不渴望肉体什么都不索取,而成熟女人代表着爱情的苍白,她根本不相信爱的存在。当两者相遇,纯洁的爱被蹂躏于是崩溃,而另一方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爱的证明,相信爱。
资料馆的暖气太足,足到羡慕片中的男主将冰块贴到脸上。
“这就是你说的爱情?”//爱情更接近于一种私人想象 对方的形象在自我脑海中更真实可靠 我们都愿意更趋于相信所见所感的那个人才是对方完整的样子 或许可以更夸张地说 所有恋爱都是单相思//凝视在这一刻变得如此重要 凝视带来的感知如同幻觉一般 而这种幻觉让人沉溺//"i love you because you're not in love with me. "
这里讲述的是对爱的渴望,爱的幻想,和爱的刺痛。它们好似生命,仿若幻境,宛如死亡。行色匆匆的世界里,没人相信爱,它只能是一场隐秘的犯罪。那些琐碎的日常,又在爱人的眼中变成神话般的存在,每个动作都被定格,放大,涂满爱的光晕。跟着托米克,我们体会欲望,紧张与心跳,把每个平凡的邂逅都反复品味。看着用冰块也无法熄灭他熊熊燃烧的激情,看着他天真的在咖啡馆想要吃雪糕,看着他崩溃破碎双手染血。然后是神话落入现实的残忍,玛格达的冷酷与世俗,一切开始幻灭与重生。望远镜就像是早被遗弃的爱的信念,勇于拿起它的人,会体会所有那些煎熬,那些等待,还有无与伦比的爱的抚慰。
其实爱情对象并非那个具体的人,而是附着在这个客体上的种种幻想,所以有距离才有所谓爱情,一旦接近反而不知所措莫名幻灭。基耶对女主形象的塑造也辅证了这一点:两人越是亲昵接近,女主的神秘美感就愈发地消减。终镜里借助重新构建爱情生发的凝视场景,基耶用幻觉成功地抚慰了痛失幻想的观众【9↑】
1.娓娓道来的爱情故事,纯粹的伤感,纯粹的美好;2.深爱一个人,就是受不了来此对方的一点点打击;3.一颗干净透亮的玻璃心。
当男孩看着女人,一遍一遍说着“不想”的时候,就是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