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你的变态我永远不懂
赞扬虽然不能人人受用,但批评总会招致更多的批评。在写下这个文章前,我想到办公室里喜欢韩片的小MM,她们知道我也喜欢看电影,有时候就会很兴致勃勃的给我推荐某个韩片。然而我的反应总是让她们失望,于是在讨论的时候,她们的结论总是把原因归结为我看的韩片太少。电影杂志上,有时候看到整整三分之一的版面都用来介绍韩片,电视上,总是可以看到韩国人又在某某电影节上获大奖的消息。韩片的备受推崇,往往也让我自己感到有些疑惑,难道是我出了问题么?一个朋友前几天在MSN上半开玩笑的跟我说,“其实我也不喜欢韩片,可是我不敢说。”于是我想,我还是总结一下为什么自己会不喜欢韩国电影吧。但这些想法只是关于韩片本身的,和办公室里喜欢韩片的小MM们,并无必然的联系。
说到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是由于前不久看了最近颇受好评的《老男孩》.连一个一向不是特别喜欢韩片的MM都说这个朴赞旭真不错.说以后可以找他的电影来看.于是就抱着希望的又找来看了.但是,结果还是失望.坦率的说,这部电影.从制作上已经明显比以前看过的韩片要精良多了.至少相对于向金基德这样对电影配乐完全没有感觉,或者只会拿几首I belive那样的流行歌曲来充做电影音乐的许多韩国导演来说,朴赞旭开始学会用音乐来讲故事.与此同时,电影中很多地方设计得也可圈可点,镜头也颇有新意,的确是让人刮目相看.
问题出在变态,还是变态.当崔民植学完狗叫,又拿起剪刀把自己的舌头给剪掉的时候,我心理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又来了,真烦人。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坐在那里,一个人跑来,说要给你看看人性,讲了一番故事后,最后他把肠子给掏出来了.然后第二个人跑来,给你表演用嘴吞钩子.他同行的那个女人接过钩子,又把她塞到了自己的阴道里,然后第三个人再过来,把自己的舌头给剪断了.我知道很多看客会鼓掌,说多么好啊,多么震撼啊,瞧,这就是艺术.是人性的表现.而在于我.只对这些千篇一律的东西,感到十分的厌倦.
我不是历史学家.对韩国人的历史,也就是学校里学的和平时看书,或者在媒体上看到的新闻时涉及的那么一些.但在我看来,韩国人电影中对变态的偏爱,是无法和他们的历史分割开来的.历史上韩国是屡受侵略的国家.挨了欺负,却无力反抗,那种民族仇恨的情结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韩国人的电影里的很多人物,都有着一股一根筋的狠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喜欢拍的那些变态的东西,总是以自虐为主.再咬牙切齿,也是冲着自己使劲.这是一种低得不能再低的一种心态弱势心态。和日本及欧美电影中更喜欢虐待别人的那种变态相比,正好是一种有趣的反差。前者是一种基于极度自卑心理的变态,而后者是基于极度自我膨胀心理而产生的变态。我不喜欢变态,但比之变态来讲,我更不喜欢自卑而底下得人格。所以我的朋友说我是因为不能接受变态而不喜欢韩片的,我说不是那么回事。
一个人变态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导演群体集体以一种方式变态的话,那么变态就成为了一种常态了。抛开文以载道这样的调调不谈,有时候我只是想,对于仇恨和伤害,对于历史的伤痕的表达,难道就没有比自虐更好的方法了么?当韩国导演都在忙着向全世界展示他们的伤疤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能够试着忘记这种自怨自艾,去找个法子走出来呢?基耶洛夫斯基在蓝色中让一个女人原谅了他死去老公的情人,并非是由于道德的高尚,而是因为她需要寻找出路继续生活.然而当一个人在韩国电影中遇到了仇恨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几乎鲜有看到宽容或者豁达这样的表现.都是一幅咬牙切齿的样子.如果卸不了别人的胳膊腿,就把自己给剐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个性,在我个人看来,却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情绪.当然,狭隘也是一种个性,如果谁非要这样说的话.我也不能反对.
抛开思想的狭隘不谈.单从电影本身来讲,一些韩国电影为了变态而变态的做作,也实在是让我无法接受.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个人拉了一坨大便在你面前,再当着你的面把它吃下去的.这还不算完,这个人还要一边吃一边观察着你的表情.如果你感到恶心了,那么他们就觉得自己成功了.还是拿《老男孩》来说,一个类似于三流网络小说的剧本。当导演无法从逻辑上解释故事的发展的时候,于是就想出了用“催眠”这种蒙古膏药来救场。将不该遇到的人弄到一起。让不会相爱的人相爱。而所有的这一切刻意生硬的安排。为的就是造成一种乱伦的结局,使最后的那场变态戏来达到一种震撼的效果。结果大家果然就被震撼了,还忙不迭的发了个大奖。坦率的说,我自己一点没有被吓到,我是在女孩子刚刚开始帮助崔民植找女儿的时候就猜到她就是她的女儿的。这一点也不难猜。如果你从导演的心理去推测,知道他一定想法子震你一下了。那么这就是最好的方式。三流的网络小说里经常用到。在这里,我也要顺带着批评我的偶像一次。在我看来,把奖品颁给《老男孩》昆廷塔伦迪诺干得最没水准的两件事情之一。而另一件就是把金奖给了华氏911。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中国很多年前的得奖电影,总是清一色的展示裹脚布的东西。韩国这样的电影得奖。到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处了。
我不知道我们的媒体是怎么了。好像热韩症是一种慢性病,已经很长时间了,都没有见到他们退烧。当我看到国内媒体一遇到韩片就无一例外的溢美之词,并且此种状况持续了很久的时候,我就有些惊讶。崛起不等于完美,相比之下,我们做为专业的几家电影杂志,大家似乎对好莱坞还能保持点客观,还能保持点怀疑的精神。可不知道为了什么,一碰到韩片。中国的电影媒体似乎就清一色的得了热症。评论降低到了粉丝级的。完全失去了其专业水准。只谈优点,不谈缺陷。要说到韩片在中国大陆的流行,这样的媒体杂志还真是作了不少贡献呢。若是这种行为对于中国电影,虽然同样不妥,但我还能理解,毕竟支持国货,互相帮衬,从感情上是说的过去的。可是,对于韩片,你们到底在炒作个什么劲呢?
我想我可能是有些大中国主义的。再加上一向是受欧美电影的影响较多,所以无法接受韩国人那种狭隘的世界观。常常听人说一句话,说是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的。也许这种道理用在电影,等其它的艺术创造方面也是一样。韩国虽然比我们富裕了,可他们的思想还是处在弱国寡民的状态中,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估计可能是要经过几代人。而俄罗斯正好是个相反的例子,虽然颓败,但拍出来的东西,却是依然大气浑然的凝重。写到这里,我就想到我们中国人一贯也有形象低落,自信不足的心理特点。这也是周星驰的电影为什么能这样的受欢迎的原因,其实就是把小人物的自卑转化成为一种自我膨胀的消费品而已。
但是有些人的这种自卑心理则走得更远。到了类似于韩国人这种迫害妄想症的心态。这样想来,这么多中国人喜欢韩式变态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相比之下,韩剧倒是温馨自然,妙趣横生,处处充满着普通人的智慧。我觉得这可能才更接近韩国人的真实形象。而这样的韩国人,我也是能够接受和喜爱的。说到底,一般人总是把电影视为比电视剧更艺术化的载体。想来韩国人也不例外。所以一深沉,就拼了命的表演咬牙切齿。戏过了头,就难免做作了。而韩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感觉和当年中国向世界展示裹脚布,获得一片喝彩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可笑的是,中国媒体一看到韩国电影得奖,就像扎了兴奋针似的吹捧个没完。还不及当年对待自己获奖时的百家争鸣,这又不知道在为谁做嫁衣了。
最后再说一句,我认为韩国片虽然屡屡得奖,但韩片无大师。只是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就更加的复杂。涉及到很多导演手法的细节。要另开一片文章才讲得清楚了。在这边还是暂且打住得好。
PS:此乃旧文一篇,仅限于讨论韩片中所谓人性啊,变态啊等等情节的心理,所以,八月照相馆之类言情片,不予以评价。
2 ) 我唾弃你的坟墓
我的偶像福柯老师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他认为人的本质——如果真的存在这种东西的话——只不过是人所处环境的规范和习俗苟合之后的产物,一种理想的人生应该不服从这种宿命的安排。“从自我不是给定的这一观点出发,我想只有一种可行的结果:我们必须把自己创造成艺术品。”从他一方面纵情声色人亡而精不尽另一方面又在学术上扬名立万的表现来看,他真的成功了。一个人,能不依命运的意志而成为不同于原来那个自己的自己,他简直不是人。
李右真大概听说过我偶像“把自己创造成艺术品”的说法,他做的事情让我觉得有一点熟悉的味道。
一个阳光少年,跟姐姐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同在Old Boy高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那时候,天总是很蓝,阳光总是刺眼而温暖,晒得人皮肤下的什么东西跳啊跳的。李右真蹦蹦跳跳穿过一幢幢碍事的建筑物,去学校里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那里有自己急促的呼吸,有美丽的姐姐的裙子和坚挺的乳房。这些都让李右真觉得自己仿佛不在人间,只在明亮的光线和甜蜜的空气营造成的天国中存活。当姐姐半推半就地纵容他脱下裙子里的内裤,李右真带着亲近与敬畏之心正准备膜拜那芳香神秘的所在,姐姐意外的发现窗户上有个孔,孔中间有个人的眼睛。
隐秘的世界被别人的目光刺穿,美丽于是支离破碎。流言可畏。许多年以后,李右真说性功能正常的自己没有让姐姐怀孕,吴大修的舌头却让她怀孕了。吴大修就是窗外那只眼睛的主人,一个喜欢倒挂在单杠上荡来荡去的家伙。姐姐于是死了,从水库大坝仰面挣脱了李右真不甘心的手,微笑着说自己不后悔。当姐姐美丽的身影越落越低的时候,一个念头在李右真的心里越升越高:我要报仇。
仇恨是一种兴奋剂,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极大的提升一个人的体力,可以让人从地底下用自己的拳头打出一条活路;同时,仇恨可以赋予一个人以巨大的勇气,甚至可以让一个男人面对绝世武功割掉自己骄傲的生殖器而毫不犹豫。一身李小龙标志服装手握日本刀的女子,她的杀戮带有某种明亮的气质,因为她的复仇起因明确,手段直接。但是有些复仇,带着海岛监狱中隔绝人世的黑暗,人的智慧一旦与仇恨所带来的无穷的体力与勇气结合,绽放得是令人目瞪口呆的恶之花。我为复仇者的心计、忍耐力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忍不住发出赞叹的时候,背后隐约感觉有一个鬼影正在慢慢升起。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拜读了“通俗小说之王”《基督山恩仇记》,这本书对我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我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包含了人类所有智慧的两个词语:“等待”和“希望”,而是如何复仇的完美,如何将复仇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并始终保持自身的优雅。伯爵先生来到巴黎,他让当年陷害自己的三位同谋一一得到了与曾经的罪行相呼应的报复。夺人妻子卖主求荣的贵族院议员莫尔塞夫中将先生失去了妻子,儿子因为父亲的过去而羞耻并不愿为他而与人决斗;精于算计靠缜密的逻辑推理获得声誉与地位的维尔福法官先生亲自宣判了妻子的死刑之后,只剩下一个疯狂混乱的大脑;整天与支票打交道精明的银行家先生唐格拉尔先生被迫接受统一价格为十万法郎的鸡、面包和红酒,散尽了自己五百万法郎的身家。
复仇者总是轻易的就将自己放在了上帝的地位,并行使权力。精心的策划于是看起来像是宿命的安排,复仇对象的生命轨迹在复仇者的安排下走向他们二人都熟悉的曾经,只是到如今二者在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却已经截然相反。于是,复仇对象体会到了复仇者当年的痛苦;于是,复仇者体会到了当年复仇对象或有或无的快意。
这是最高明而完美的复仇,事件的脉络之中渗透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是真正的艺术品。李右真关了吴大修十五年,事情的关键不在于为什么关了他十五年,而是为什么十五年之后要放他出来。十五年后吴大修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让吴大修压抑十五年的身体喷薄而出。父女的肉体缠绵是对若干年前李右真姐弟的一次更为激烈的复制,吴大修因为若干年前舌头的一时勃起而终于在李右真的复仇计划中用自己勃起的阴茎进入了女儿的身体。这是李右真的复仇艺术品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李右真的复仇是一串华美的珠链,乱伦就是者串珠链上仿佛一滴清泪凝结的吊坠。这个吊坠不像个代表终结的句号,更像是一声悠悠的气息凝聚而成的叹号。其中,凝结着李右真胜利的喜悦、解脱和寂寞,也凝结着吴大修悔恨、痛苦和无可挽回的虚弱,他们面对结果时两种不同情感的撞击和杀戮呈现出了流光溢彩。
1978年有一部电影叫《我唾弃你的坟墓》(《I Spit on Your Grave》),除了一定的票房之外,导演兼编剧Meir Zarchi先生收获最多的是争议和骂名。当然,他还收获了影片的女主角Camille Keaton,娶回家当了老婆。一个美丽性感的单身女子去乡间度假,被四个男人强暴之后,用不同方式将他们一一杀死。这部电影最直接明了的解释了“复仇” 这个概念。同时,女主人公在杀死四位男士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工具和方式,可以看作是将复仇“创造成艺术品”的初级阶段。这电影的名字不坏,李右真心有戚戚,并将这种艺术发挥到了顶峰:
我不仅要把你送进坟墓,我还要唾弃你的坟墓;我不仅要唾弃你的坟墓,我还要把唾液编排成一朵花。
http://www.bigteeth.cc/?p=49
3 ) 【百度转帖】 对电影《老男孩》的评价——低俗文化所必然滋生出的丑陋果实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部韩国电影,并且在戛纳电影节获奖,可能这是它能够堂而皇之地走近我们的电影菜单,并被大家当作精致的艺术品来加以讨论的原因。
电影拍得似乎很正经、很深邃。但是看完电影,有谁能够想到美好的童年?又有谁能够想到蓝天白云呢?你心底所得到的,是对生命和世界更多的爱意,还是心灵的感恩和舒畅呢?
完全没有。
我们所首先感到的,是一丝精神的压抑、甚至是无端的反感。
如果有人说我看完这部电影心灵舒畅、如饮甘醇,那这人怕是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1.我给这部影片的第一个定义——裹着艺术技巧外衣的乱伦实质
影片扣人心弦,这不容置疑,但扣人心弦的不一定就是艺术。就好比弗吉尼亚大学发生的事情,如果你在场,那也很扣人心弦,但那却是血淋淋的犯罪。
如果要讲报复的故事,那么是否有必要对那场父女激情戏大肆渲染呢?
谁都会在影片结尾时骇然发现,它们不经意间目睹了一场赤裸的乱伦镜头。
当最后李佑真走进电梯前,影片居然在一次响起父女床戏时的录音,生怕观众忘记这段戏。
在影片的最后,惊魂未定的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对父女用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小催眠术,就名正言顺地走在了一起。这其实是换汤不换药,为乱伦正名而已。
此外,我们可以把整个电影故事框架回味一遍,会发现我们正像李真佑说的话语一样:看似是要找出为什么会被关押起来,其实是需要找出为什么会被放出来。
所以影片最大的悬疑不是吴大秀的复仇原因,而其实是男女主人公的被迫乱伦的阴谋。
从音乐和场景氛围来看,父女的几场感情戏都比较温情柔和,充满欣慰赞颂的意味。这是大家都会感受到的。
最后的结局也是如此。
我不禁要问,以生存为名义将错就错,那么但凡和自己女儿有过关系的禽兽父亲,是不是都可以从此和女儿一起生活呢?
影片中,吴大秀根本没有想到过他的妻子。编剧们也根本不给这个人物以正常的人际感情和社会心理。我们清理整个影片的头绪,就会发现这个人物实际上只为三件事而诞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乱伦(另两个是复仇和暴力)。
总而言之,编剧好比一个表演魔术的魔术师,无论怎样花里胡哨的动作和布置,最后要给你看的,只是他想要让你看到的东西。
编剧变了一个魔术,云山雾罩之下,其实卖的就是乱伦的汤药罢了。
2.继续着一种庸俗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方式
首先简要说明,后现代主义强调反传统,宣扬超越人类的理性和道德,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强调主观喜好,否定权威的定义和信仰。
这种文艺思想潮流,必然会导致价值观的模糊,社会理想、道德观念、人生意义等等都会变得淡化。最终的结果就是文化生态的失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引自百度知道)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都不可取,很多死气沉沉的传统艺术,需要新鲜的血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庸俗艺术,正渗透进我们的文艺作品中,由于它们披着艺术的外衣,所以容易让人难以识别良莠。
《老男孩》这部电影,有些镜头大家不是感到难以适应,就是觉得看不懂。其实那不是你看不懂、不理解,而是因为普通的文化大众在艺术作品面前往往不够自信。
请注意以下镜头:吴大秀生吞章鱼,章鱼的须还在他嘴外乱动;李佑真在大厦洗澡,裸体走出来,不避人看;吴大秀对监狱管理员的拔牙,对自己手背的穿线......
这些镜头必然让你感到不适,然而如果你想去从这些奇怪的镜头中找寻到意义,你纯粹是白费功夫。事实上,这些镜头不过就是为了挑战观众的审美习惯,目的就是让你感到不习惯,于是在那些自信缺失的观众们面前,“艺术的效果”产生了。其实,我们一想,这些镜头与街头上那些“行为艺术”,如出一辙,那不过是后现代主义哗众取宠的小把戏。
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不同。做个小对比。
在卡夫卡的现代主义小说《变形记》里,我们可以分析出主人公变成甲虫,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异化状况的极端化表现手法。也就是说它表现的是人在资本社会里,变成了生产和赚钱的奴隶。卓别林的《镀金时代》,也有类似的主题。
但在《老男孩》里,女儿在地铁里看见巨大蚂蚁的镜头,按照片中说的是表现孤独,但实际上,仍然只不过是挑战观众的审美习惯罢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意义可言。
此外,影片里一些看似幽默有深意的情景,其实也是无意义的。比如递牙医的名片、寄来的断手、抱狗自杀的男人等等,这些都是哗众取宠的伎俩。当然,这种荒诞式的处理方法,在西方倒是有着广阔的市场。
总而言之,不是所有画着伟人、标着100字样的长方形纸张都是人民币。所以同理,不是所有看上去富于艺术气息的作品都是真正的艺术,不是所有看上去玄奥莫测的画面都有所谓的生命内涵。
那些想要鼓吹这些镜头有着深邃内涵的人们,我敢保证,你们就是穷此一生,也不可能找到什么有价值的收获。因为那本身就没有意义。
3非理性报复和惩罚。
这是美国当局在弗吉尼亚大学惨案后,对可能影响凶手人格的这部电影(《老男孩》)做出的判定之一。非理性的惩罚,这句话非常精辟。弗大惨案何尝不是这种非理性行为的最终结果呢?
影片中,李真佑对吴大秀的非理性报复,根本是脱离社会、脱离现实道德法制体系的。
吴大秀从开始的坚强,到他最后的自剪舌头,,本身就是有意识地糟踏观众的内心承受力和审美习惯。
影片根本没有真实的社会背景、没有足够的现实基础。
我们除了乱伦和报复两样东西之外,再也看不到其他什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吴大秀膝伏剪舌以祈求宽恕。这个场面对心灵防线脆弱的观众,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的。编导知道,观众是跟着吴大秀的情感逻辑来走的。于是,这些看似好心的编导们,让我们跟着坚强的吴大秀一步步走向战胜命运的成功时刻。观众都在期待敌人的垮台,主人公的胜利。就在这时,狰狞的李佑真用出了最后的狠招,吴大秀一改前貌,做出了极端自虐自贱的行为。于是,观众们的内心被瞬间冲击和凌虐。
此外,暴力和残忍是这个影片又一大特点。里面除了不胜枚举的枪杀、自杀、斧头杀人,还有诸如强行拔牙、剪舌、断手之类较为残忍的画面。这样的影片,我实在不知道它能给人类的心灵带来什么益处!
电影制作方当然不承认《老男孩》对弗大惨案的影响。但是,谁也不会说《美丽人生》、《阿甘正传》会让大学生去拿枪杀人。
写文至此,深觉可悲可叹,但愿读我文者,可解我写文之用心。
4.《老男孩》这种电影的存在原由
这是一部获奖作品,并且据说感动了一些出色的圈内人士以及不少的观众。
这种电影既然出现,就有它存在的理由。
不同的人,需求是不一样的。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一般人特别是女孩子,是不爱看有鬼的恐怖片的,他们本能地感到害怕。但相当多的人喜欢看恐怖片,原因是他们需要获得另一种刺激。通过这样的刺激,来缓解精神的紧张和压抑,这反而是一种快感的获得。
一些心智成熟却工作压力极大的人,或许需要这样一些违背人伦、扭曲审美的极端性影片,来使他们获取精神的放松。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有些压力过大的人,通过受虐式性行为来获得快感。
同时,这类影片在西方世界,有着相当广的文化基础。首先是西方现代哲学,尤其是弗罗伊德的性决定论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和荒诞观,这些理论在许多电影里都曾出现。当然,这些内容原本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但它们毕竟是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所在。
我看过一些欧洲的类似于《老男孩》这样的影片,都是比较阴晦、扭曲的故事。
有的是表现年轻人平淡生活中突然爆发开始杀人的故事,有的讲述同性恋对伴侣看似温和实则虐杀的变态故事。而这样一类的影片,居然在欧洲都能够拿到奖。
所以,《老男孩》在欧洲得奖,是不应当令人奇怪的。
欧洲电影节越来越加入边缘化的内容。不少乱伦、性爱、变态、人格扭曲的影片,这几年在欧洲各电影节声名响亮。说来说去,还是奥斯卡保持着较为纯正的电影审美观。
这里引用百度知道里某位朋友找来的资料: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别,便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的情况下,这种消解主义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以君子为耻、以痞子为荣的价值颠倒的恶浪中,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极端主张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不遗余力地创造出高超的艺术作品来,才是最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艺术,既不是政治传声筒,也不是商业大炒作,更不是伪艺术假艺术。
我们需要那些源自于生活、经过高超的艺术加工,饱含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这才是我们的文化所应努力的方向。
电影不过是人拍出来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他拍出的是不同的电影,诉求的是不同的目的。电影奖不能代表什么。
以上就是对这部电影的全部分析。
一如既往的欢迎讨论。
4 ) 老男孩影片结局分析——非技术贴纯讨论
关于这个片子的最后结局争议还是颇多的。
大家都知道美道是不知道真相的,复仇的哥哥终于放了美道和吴大素的爱情一条生路。毕竟是同类人而已。
但吴大素的催眠结果如何呢?他到底忘记没有呢?我认为是没有的。
我们来看一下,最后女催眠师给吴大素做催眠时,是让他分离成不知道秘密的吴大素,和保守秘密的monster。催眠师让monster走开几步,然后死去。而让吴大素转过身开始新的生活。
但结局抱着美道的是monster而不是吴大素。因为在二人拥抱时,镜头切到了吴大素催眠时坐的椅子,二人离椅子已经有了一定距离。也也就是说吴大素是那个转身走开几步的monster。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如果催眠成功,醒来的是吴大素,那么他应该在椅子附近。而吴大素醒来时已经离椅子几步远,中间有个特写放出了吴大素的几个脚印,就是强调这一细节。
这就说明monster在走了那几步后没有死,而是永远活下来了,倒是吴大素没有转过身很可能是从那扇破碎的窗户中跳下去了——他当时跪在棚屋里就该那么做的了。
既然做出如此推断,我们就前后对照看看。
在催眠的最后,催眠师说了一句祝你好运。这一句可以理解成催眠师都不能保证催眠结果的,只能看吴大素的运气,看吴大素和monster这两个人格哪一个能够从催眠中醒过来。
而片子的最后,吴大素和美道拥抱时,吴大素先是微笑后来就是苦笑,这个苦笑以前出现过,就是他知道妻女下落后决意要先去杀人报仇的时候。那么更应证了我的分析,吴大素催眠失败了,他没有忘记。他知道自己怀里的是女儿。
5 ) 老男孩中的隐喻
<老男孩>是好看电影.悬念,暴力,情色,奇特的光影一样不缺少,还有伪君子们喜欢的隐喻.
抛开乱伦不谈.大秀和美桃的爱情是被催眠暗示后的结果.首先是吴被暗示在出狱后直接去了美桃就职的餐馆,于是才造成仿佛一见钟情的偶遇;接下来被暗示过的美桃在电话铃声的诱导下"爱"上了吴并主动挑逗他,而吴同样在铃声诱导下昏迷被美桃带回了家,于是开始他们的爱情.
这是一场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都事先精密安排过的爱情骗局.当事的双方都以为自己爱上了对方,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自己"已非自己,而是在潜意识里被暗示过的自己.当谜底揭开,吴发现这不是爱情,是复仇.
如果就这样看,这就只是一段故事.但是我觉得它是带着隐喻的故事,通过这个隐喻可以了解爱情的真相.爱情就是暗示的结果,不同的是现实世界里发出暗示的是当事人本身.
让我们重新安排一下剧情,把敌人的阴谋剥离出去,故事这样开始了:
吴大秀,一个独居的男子,走进了一家餐馆遇见了年轻美貌的女料理师美桃,望着她修长美丽的后颈情不自禁,于是说出了一段关于女人手热不能做寿司的言论(片中这段话其实极具性暗示,因为在东方医学中手热手冷是和肾和性相关的),然后极其怪诞地吞下了一条活的章鱼.
美桃,一个年轻孤独的女料理师,童年失去双亲,经常独自一人在地铁里冥想直至出现幻觉.这天她接待了一个言行举止怪异,年龄和她失踪的父亲相仿的男人,当她看见那个男人吞吃章鱼的时候,握住了他的手说:"我是另类,我的手是冷的."
冰冷柔滑的手,沧桑的眼神,他们开始了.
来看看这段新故事吧.作为一个独居老男人他一定不断地有各种对所谓"幼齿"的性幻想,一个自幼失去父亲孤独的女子一定也有着对老男人的幻想,这些幻想就是他们不断给自己的暗示,于是这段爱情同样是暗示的结果.
故事终究是故事,然而在生活中,哪场爱情不是自我暗示的结果呢?暗示是在相遇前爱的基础,暗示是爱在发生时的动力,暗示是爱在进行时的能源,而爱最后消失,是因为从暗示中醒悟了.
影片最后,明白了真相的吴让催眠师重新给自己催眠,是因为非如此他不能再爱美桃.隐喻的作用在于用对更为感性的彼物的描述来解释抽象的此物.影片中作为隐喻,吴要求继续催眠自己的理由是显见的:非如此他不能忘记美桃是她的女儿的事实.而现实中我们很难认识到爱是自我暗示的结果,所以在暗示消失无法爱的时候也不会想起重新暗示自己,于是我们说爱消失了.
既然爱是暗示的结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自觉地在没有爱的时候暗示自己一个爱,在爱要消失的时候自愿地继续暗示自己,电影告诉我们:只要暗示不息,就真爱不止.因此我们认识了爱的规律,从此可以进入爱的自由世界了,我们缺少的只是暗示的意愿和技巧而已
6 ) 且说道德沦丧与返祖
事实证明,从众这种心理果然要不得,往往耗时,伤心又动气,大大的划不来。
虽然深知这个道理,但俗人嘛,谁没个从众心理,于是在众多网友强推的情况下,我终是没忍住,看了这部片。
没看前,是有些期待的,韩国这些年也算拍过几部不错的悬疑片,都是主打复仇的基调,不能说赞同,但起码师出有名,行为也就因此显得高尚了几分。
但这部电影确实配不起它所获的那些殊荣。
这不是评审水准的降低,而是人类道德的沦丧。
有些人看到这里怕是要勃然大怒,说出诸如“爱情没有界限”之类的豪言壮语。这就像很多人在同性恋的问题上拿出动物之间的同性交配行为去比喻,这里要强调的是交配两字,交配不是爱情,披上爱情的外壳也改不了发情的实质。
这个时代,人们喜欢说谎,总是把“爱”挂在嘴边,把“做”字隐去不说,化作实际的行动。
于是,社会上多了很多发情期的交配行为,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不分时间。
于是,电影里多了很多极尽扭曲的变态情节,说是宣扬真爱,却不过是拿畸形作为嚎头和卖点——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好这一口。
我不禁要想导演是以何种心态去拍这部电影,是为了抵制或是为了提倡?真相永远也不会浮出水面,因为人们习惯听谎言,习惯把谎言当做真相。
于是就有了那些5星好评中所谓的“真爱”。
李有真真的爱他的姐姐吗?或者说,李有真真的有爱过他的姐姐吗?
我没看出来,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用充满欲望的手抚摸他姐姐的胴体。性和爱虽然存有纽带,但若硬有人要将两者划上,不是疯子就是变态,不认识这两个字的人是例外。
性,是为了满足自己。
爱,是为了圆满两个人。
再说吴大修和他的女儿。
(打这行字的时候,我突兀想到了《女魔头》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男人让女主人公在为他提供性服务的时候喊他爸爸,女主人公问了他一句话,大约是他真会和自己的亲生女儿干这种事吗?因看得已有些年头,记忆难免模糊,此处或有偏颇,较真者不妨自己去查《女魔头》的片段。)
吴大修爱他的女儿吗?
这里的爱是个模糊的字眼,它可以导向两个方面:
一、是情人对情人的爱;
二、是父亲对女儿的爱。
先说第一点。
似乎颇多人认定吴大修是爱他的女儿的,以情人的方式。
很纳闷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
因为剪舌头的那段戏吗?还是因为最后的场景?
被设定和操纵的交配行为怎么就突然和爱挂上钩了呢?这中间得跳跃多少逻辑啊!更不用说一个被“无故”(吴大修在被关时并不知道是谁,为了什么要关他)关了那么多年,有足够的时间去仇恨、去愤怒、去坚定复仇信念的人居然那么轻易地就被人催眠了。
我承认,看到这个设定,我恍惚间如同看到了滚滚天雷。
这种粗制滥造的情节就像这些年在各本书籍,各部电影、各个电视连续剧里大剂量重复的失忆桥段,完全是为了剧情的需要牵强附会。
一个人,在那样的孤独中,该疯早疯了,该死早死了,能活下来,不说意志力强到让世人皆望尘莫及,起码,不会是被催眠师操控的种。
打到这儿,我又有些忍不住想要吐槽,为什么吴大修同志从被关到被放,那么常的时间里,行为举止及思想居然全部都未见一点点成长。似乎不是被关了很多年,而只是我们看电影时进行的那一小段时间。
于是莫名其妙地被个没有职业操守的女人催了眠,又于是莫名其妙和其女儿滚上了床,再于是莫名其妙就被很多人说成了“真爱”。莫非是都信了那句“通往女人的心经过阴道”?(全文文字或有不同,较真者请自行查证。)
不管这句话说得是否有理,显然,它都未将阴道和男女两人间的爱情联系在一起,因为爱情是双方的选择,不是单方的定夺。
说到双方,我就又纳闷了,为什么给这部片写好评的人就压根没想过要去探究李有真的姐姐是否爱自己的弟弟,吴大修的女儿又是否爱她的父亲这样的问题呢?
是因为没法往他们宣扬的“真爱”主题上靠而刻意忽略吗?
显然那些打高分者可以借着李有真的变态复仇而硬说李有真爱其姐,却无论如何也不敢说那个光凭怀疑自己怀孕就要自杀的姐姐对她的弟弟存有爱情,尤其这位姐姐还有在干限制级的事情时随身带着镜子的古怪习惯。它奇异地让我想到陈冠希的艳照门。估计没哪个人会脑残到说陈冠希爱过所有那些和他有染的女人吧!因为,是个人都知道压根儿不可能。
至于吴大修的女儿,那些宣扬“真爱”主题的高分评价者们就更无法自圆其说了。因为片中吴大修的女儿根本就不爱吴大修,所谓的爱是催眠的结果,是不知道真实身份的结果,说什么“爱没有界限”,其实这个可怜的女孩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更谈不上爱到能冲破界限了,这是最基本的逻辑,连这都无法理解的人,是不适合生活在正常社会里的。
也许有人会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会引经据典说出自认很有哲理的话,比如“父亲是女儿心中最完美的情人”,我倒是不介意为说这话的人做个简易画像——母亲嫌他不如别家孩子,妻子嫌他不如别的男人,身边的女人都瞧不上他,于是他只能通过对天真不知事,在中国传统教育下对父母有种盲目崇拜的年幼女儿的意淫,来给自己圆个是男人都有的征服者的梦想。多么自卑而可怜的人啊!即便其女儿年纪渐长后也许越看他越不顺眼,他也依旧会安慰自己,这是女儿看着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母亲恩爱在吃醋呢!
估摸着看官都要觉得可笑了吧!
因为这是典型的自卑怯弱、逃避现实的表现。
和爱没半点关系。
和其女儿对其的想法也没有半点关系。
不是父亲是女儿心中最完美的情人,而是,那些个变态父亲自认自己是女儿心中最完美的情人,自认因为女儿是自己的血脉延续,所以如同自己的所有品。他们把自己假想成了造物者,认为由他们创造的女儿理应归属于他们所有。这种想法,即不尊重自己的女儿,也不尊重辛苦诞下孩子的妻子;即不合情,也不合理。
打了这么多,估摸有耐心看到这里的人不会太多,但既然有了吐槽的心,不吐出来怕是就要显得扭捏了。
所以,继续吐槽第二点吧,父亲和女儿,亲情的爱。
电影里同样没有任何刻画。
因为电影总在极力模糊情爱和亲情之爱,用意是很明显的,没有这些乱伦、情色、血腥的画面,要如何才能刺激市场呢?
显然,如今的导演已经不再心心念念想着提升自己了。
他们满脑子装着票房,装着龌龊的有毒思想,当这两者被搅和在一部电影里,我仿佛看到了前不久刚在网上看到的一副漫画——电视的屏幕上是一个人的光裸的屁股,屏幕前坐着的是两个特殊的人,特殊,是因为他们的头变成了座便器,只装粪便。
这就是眼下很多观影人的状态。
是一种被毒害,却还津津有味的状态。
当道德沦丧至此,似乎说什么都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悲哀。
现代人对道德的漠视正让人类走向返祖的道路,长此以往,一切的文明都将不复存在。杀戮和掠夺会变成随处可见的平常现象,发情和交配也会变成随处可见的平常现象。人类会只记住原始的本能,退化为禽兽,互相厮杀,甚至互相吞噬。
那就是人间地狱。
这便是很多人在憧憬的未来。
当然啦,他们不会承认,他们会坚称他们要的只是一点自由。但是说穿了,他们要的是伤害别人的特权,是控制别人的特权。
无奈,颠倒黑白的本事嘛,这些人厉害的很,就像本片的主创们,这些人实在都应该去做演员,专扮披着人皮的禽兽,那真叫一个契合!
言至此,已近尾声。
我不是卫道夫式的人物,尤能分清新思想和返祖现象的不同。道德沦丧不是新的思潮,而是可耻地倒退,是人类对文明的毁弃,对自己“人”这个身份的背叛。
人,不是一撇一捺,它所传递的是撇捺相依、顶天立地,毫无疑问的正能量!
任心
于2013年02月04日早07点59分
我喜欢那只坐在地铁中的悲伤的后现代的蚂蚁。
降温之后再看,发现并不好,自戕还是赎罪?这是一个问题
道德取向、价值观难以苟同。为乱伦而自我催眠,真离谱。
不否认这片子的牛逼,尤其是朴赞郁独特的个人风格使得这部片子变得异常作者化。长廊横移的打斗戏简直美翻了,看看啥叫暴力美学。关于镜头的运用,分屏、用光、还有经典配乐。不足在于剧本薄弱。但总体还是不喜欢,几个难接受的场景:生吃鱿鱼、榔头拔牙、自割舌头。cult片还是看少了。
影片涵盖了太多复杂元素,而把这些复杂元素揉搓一起却没有感觉半点生硬且让人觉得深刻,没什么理由不去看。当然,还有最后时刻的那一抹温情。ps,我总觉得大秀很神似成龙。★★★★☆
我擦,这片是给神经病准备的啊,这片就是给神经病准备的啊!!!
韩国难得拍一部这么震撼的电影,原声也很赞;但要我再看一遍?No, thank you!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轻女孩子不要随便和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谈恋爱,搞不好容很易那个男人就是你的亲老爸~
两对畸恋,爱上姐姐的那个最终选择放弃,爱上女儿的那个选择遗忘来重新相爱。相爱没错,不管是哪种爱……韩国片现在也极端了,要么黑暗到死,要么清新到死。
韩国版老男孩,很不错的文艺片,温情感人。看到父女俩一起努力寻找真相感情越来越好的时候由衷地为他们高兴。推荐父亲节的时候和爸爸一起看。
和我爸一起看的 囧
好多同学推荐看老男孩,可能因为太多期待了,看完也就觉得镜头,场景置换,和配乐都是极好的,教科书模式。。。。。。然后,故事,只能说,太没有代入感了。可能在大屏幕上会好点。剧本过于单薄吧。相比较STOCKER更好点。。
看完极度压抑感,无力。爱上自己姐姐的人,由于自己的懦弱和别人的谣言姐姐死掉了,然后毁掉别人的人生。迁怒而做出更加恶心的事,还最后完成了所有的事情得到了救赎?我可草泥马吧。任何一个青少年遇到这种事不长舌才有个鬼,你要真的杀就把所有人杀掉。巨几把恶心。希望所有不伦恋关起门做事。
我不仅要把你送进坟墓,我还要唾弃你的坟墓;我不仅要唾弃你的坟墓,我还要把唾液编排成一朵花。
看了老男孩,很震撼,心理承受力不佳,即便接受乱伦,不可以接受的是伤害自己。
光影、镜头、调度、剪辑强大得一塌糊涂,简直是激动人心!唯一的小遗憾是主题的晦涩﹣﹣总觉得爱之救赎这一个维度对如此反传统的题材来说欠缺了某种可继续扩展的可能性。
看到三分之二处就已经猜出是怎么回事,过分追求剧情的离奇和曲折,反而让人难以置信,显得造作生硬。倒是有几段拍的不错,比如暴力镜头,虽然也有点鸡血过剩,但还是蛮骇人的。姐弟在教师里搞的那段拍的很好,这导演去拍情色片一定不错。
成龙演得真好.....
又刷了一遍,悬疑推理的过程其实挺一般,这片子抓人的地方在于重口味的暴力奇观、情欲奇观和导演个人风格的炫技,摄影、旁白、配乐和故事的细节上到处都是技巧的影子,这让作者化的风格凌驾于电影类型之上,虽是个好故事,但却是个二流的剧本,但朴赞郁的作者化常常可以让庸俗变得有品。★★★★
它教唆我们 乱伦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