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 影片的整个故事推动的非常好,以开场无法承诺幸福反映出大环境下个体的无力,反战也只是到个体层面,后借由矿上工作把问题上升到了群体的层面,以人道主义视角的反思才得以展开,当他在思考是否要去偷偷释放要被处决的罪犯的高潮部分则把影片拉到了更高的高度,一个抛弃了群体而以人为根本的思考,直至见证人的消亡而决心反抗。影片到最后又以征召收尾,刚相见的夫妻二人又要分别,但是经过所有遭遇,让前后对比有了更强的张力。
男主这个角色在影片中也是作为“奇观”存在的,以人本主义者在战时非战区的故事反思这场战争,没有硝烟战火,双方都不信任他的情况下,罪恶被凸显的更加赤裸。
视觉上大量低角度仰拍,尤其是让人物占比更多,放大了角色情绪和立场。镜头多使用深焦镜头,在群像戏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室内戏的构图调度也非常好,搭配上镜头运动很容易把人物立场表现出来,而户外戏也非常的细腻,大多利用仰拍搭配头顶留白不拍脚的构图让人物处于画面的偏下位置,把人物的焦虑与迷茫利用视觉效果展现。印象最深的几场戏是:1. 人追马车的运动镜头,错乱中带有着那生的力量,像极了《大都会》的个镜头。2. 与战俘头儿隔着电网那段儿谈话,结尾处没有台词的脸部特写正反打非常精彩。3. 处刑时男主的脸部特写,被处刑者的脸部特写,处刑后到所有战俘,转到男主作为前景的景深镜头,男主颤抖的身体,对照后景挑衅的处刑人,转到男主脸部的特写(抽动的眼角),而到第二人时,画面已经是倾斜构图,也预示着男主那不安的内心和愤怒的情绪,当高走向男主时镜头才缓缓转回水平,也似乎预示着男主将接受他的审判。
角色上男主演绎的非常好,因为片中的大量没有台词的特写镜头,完全要靠他的演技去展现一个知识分子被夹在中间内心的纠结与痛苦,还有大量的微表情控制,实在是太精彩了。战俘与妓女的爱情也设计的非常好(打完仗就结婚这台词到哪里都适用),尤其是结局带有极强的悲剧色彩,这种去英雄化和戏剧化的处理让影片更显真实。
说中文确实是一大硬伤,其实完全可以当全日语看字幕,但本身中文的意义在于展现他们谈话的立场,算比较影响观感了。
心髒受到撞擊,對靈魂的拷問要比對肉體的折磨殘酷的多,做人的條件太難太難,難到要出賣靈魂,放棄自尊,豁出生命,與魔鬼做交易才行。身處人間卻遭受陰靈的待遇。鞭打,勞役,賣笑,恐懼,泥潭,道義,底線,人性與獸性,個人與時代的衝撞,個人英雄主義,人本主義,本該潔白無暇的愛情卻帶著肮髒,染上血水,無論你怎麼正直不屈,大義炳然,也難免被人唾棄,遭人詰難。 不知變通的英雄,設法拯救水深火熱中受奴役的人們,卻如同螳臂當車,無能為力,在國家運命麵前,少數的一類人必定十分艱辛。 惺惺作態,裝模作樣,奴颜婢膝,這屬于多數人的面孔,做人太難,做好人難上加難。 陳由懦弱怕事,懵懂無知到頓然覺醒,付出了高昂的生命的代價。 高さん百折不屈,自負執拗,忠于愛情的同時也堅守着自己的原則(不順從、屈服于自己的淫欲隨意糟蹋女人,即使是笑売女たち,也許我說的不對),也難免淪為刀下亡魂。 香蘭是一個天真盲目又剛烈的女人,她臉上的那顆黑痣醒目又幽怨,仿佛無聲又攝人蝕骨地恨意,令人不寒而栗。如果不是戰爭她可能就是一位給丈夫生兒育女的幸福的,嬌豔的無知村婦,可惜在家仇國恨面前她是如此微小無助。 張亨立,有點超人,他的一番話雖然有點過於言之凿凿,但確是整部電影的中心思想,如果你要做英雄就得徹底,不然你連你所鄙視的人都不如,給了人家希望就得負責任。
男主为了人民主义,竭尽全力帮助俘虏享受正常待遇,没想到居然有人想逃跑,枉费男主的好心。那个老高真的很垃圾,满嘴的仁义道德,背地里商量逃跑。明明说着娼妓下流无耻,却还谈着恋爱,吃着娼妓带的鸡腿。他死的时候说的话真的很装逼。导演对人性的刻画极其出色。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人道改革在疯狂的日本人,卑劣的俘虏头子和投机者娼妓中被摧毁了,这也是一大憾事,不过明白人毕竟少,又是特殊时期,这样也不奇怪。
小林正树把史诗片拍出了哲学高度,仲代达矢把“圣人”演成了“人”。影片中的日本演员说国语确实挺别扭的,但无伤大雅。
“我是日本人并非我的错…却成了我最深重的罪孽!”男主背对妻子说这句话时,矿山污黑巨大占据整个背景,只留一线天空。他对俘虏说你到现在都不相信我时,镜头中仿佛被囚困住的是他自己。这确实是部伟大的电影,身为日本人的小林正树拍出此片比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名单》更值得尊敬。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必然是站在人性高度反思人之过错的。电影中的梶和囚犯头子隔着电网平等的交流——“真正的人,终究会找到他的同类”。小林正树之伟大也正在于此,他大胆的摒弃了角色的国籍、身份、地位,不矫饰,不煽情,一切的视角都对准“人”这一个体,人之好坏与其他都无关。
黑白摄影非常精致,日本反思侵华战争的严肃作品,有些乏味
由于条件所限,所有人的中文都不太好,没有英文字幕还会有很多不懂的。撇开历史背景的真实性(虽然我也无意去考证),无论是中国角色还是日本角色,其功能都只是为了把冲突集中在仲代达矢一个人身上。简而言之,虽然你是好人,还是要谴责你。以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就太emotional
【宽银幕】第1部《純愛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一、二部主角以人道改革方针对待中国工人而遭失败的经过,并探讨殖民者的良心问题。
切入点很多,这次只想引用:“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其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有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几个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
1、2部合并3小时26分钟,也只是整个系列的三分之一,看了一天真累。这种超长篇一定要看完全部也会有整体评价的,不然只能纠结于拖沓了。仲代达矢在里面是作为一个反思的良知者,宫口精二饰演中国老劳工:人是可以无限坚强起来的,片中的中国人都是日本演员操中文表演。为劳工找慰安妇的情节有点假
举世皆浊,男主独清,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疯狂的、暴力的、机械的世界。纵使代价很大,也要登上人本主义的列车,真的伟大了,堪比辛德拉的名单。铁网内外的对话,饿殍遍野的夺食场面,共同发声的反抗意识,残酷生活中的些许爱情,都足够震撼。力道千钧,振聋发聩。从电影制作上来说,光是很努力地让日本演员说中文,中国观众听起来确实有些别扭,但是其用心之处可见一斑。
作為一個裝逼小青年。這種經典電影是必須看那麼一點的。我能很裝逼的說我喜歡小林正樹多於黑澤明么?
人道主义直面极权的悲歌,群体意识出售英雄的丑剧。【9】
个人豆瓣第800部电影。小林正树6部10小时的鸿篇巨制。第1、2部讲述男主角身为满洲国看管中国劳工的日本理想主义青年,与军国主义、殖民主义体制斗争,为中国劳工谋求权益,却最终幻灭的悲壮故事。没有战争场面,人性的美好与懦弱,残忍与阴暗却暴露无遗,震撼人心真挚动人。比国产抗战题材片伟大百倍!
以个人血肉之躯对抗人间地狱
"人之所以为人,大概是因为人有人的同类吧."
这部里日本人扮演的的中国人角色其实口音不是大问题毕竟我可以脑补,但是台词里的形象描写是一种日式的伟光正,这违和感太强烈了让我有点噎不下去……虽说都是为了男主的成长服务,但是对日本人配角的描摹明显就比较自然。我最喜欢的是导演在看似explicit的主题下利用各种微妙的对比传达出的暗讽,比如开头“太平南门”的城门门匾慢慢转到一列巡逻的日本兵,比如中间男主把三十名慰安妇送到六百人的特殊集中营之后镜头突然一黑倏忽转到了他温暖的家中老婆平静喜悦的脸庞,再比如中国人头子老王在三个士兵被杀男主终于受不了开始反抗的时候才领头发出呐喊,还有最后拿失去爱人的春兰追着男主夫妇这对重逢的爱侣扔石头作为本部的终结画面,太多地方让人脊背发凉。
目前为止日本对侵华战争反思最为深刻的电影,第二部的砍头部分,王恒利鼓动中国劳工喊杀人,尤为感人。男主角的妻子更是妻子的典范,相濡以沫,支持理解,不多问问题。爱,生死,仇恨,自由,战争片的典范。
一个导演拍一部惊世之作很难,但小林正树的每部作品都很震撼我。这种震撼是黑泽明没给我带来过的。
补课系列,一直等到要见仲代。how to justify the innate false?
泥萌,嗦的种果画,喔系姨菊也挺布东,人物刻画,矛盾描写的很不错,老高死的太惨了。日本能拍出一个反战反军国的人性片真是着实不易啊
小林正树是唯一令我肃然起敬的日本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