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柴静的看见我得到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在了解事实之前不要对采访者带有偏见。但是在这个名为《勇敢的父亲》的纪录片里。我却隐约觉得摄影者对韩胜利的提问不够主观。“你觉得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你干这些你爸能接受吗?”我可以理解摄影者对韩胜利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心情。但他应该传递的是事实,而不是一种情绪。 韩胜利,他的名字包含着父母对他热切的期盼,父亲粗糙的手,朴素至极的衣着,在昏暗的灯光下,他抛下颜面,一人一人的问着,娃要读书,借点钱。在简陋的出租屋里,韩赔印拿着那破旧的蓝色小本一字一句地念着,欠人的钱,娃儿读书的花费,对儿子成才的期盼。都那么真实,镜头里韩胜利却一脸的平静,可以说是早已熟悉这样场面。但是,在父亲将这样家贫的事实直白地剖析在他面前,我却隐约的感知到,他其实有一个逃避现实的心。在临近毕业,找到一个好工作是韩赔印和韩胜利相同的渴望。天台上,韩胜利说自己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可以去做导购,服务员。如果父亲不接受那也没有办法,他说:“因为现实就是这样。”可现实是怎样的呢?韩赔印花了大半辈子的积蓄负债累累为的就是韩胜利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不用像他一样在工地上风吹日晒,磋磨岁月。可现实是,韩胜利他毕业找到的工作甚至比他的父亲挣得还少。韩胜利觉得通讯专业的已经饱和,找的工作都不太和自己的心意,可现实是,他若是大胆些勇敢些有魄力些他也是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的。每个人都对现实有不一样的理解,这无可厚非。但却不应该把自己理解的现实移植在别人的身上。韩胜利是多面的。他内向却可以在校园里捡垃圾,他妥协于现实但说到那个别人介绍未谋面的女孩子他在镜头面前露出了羞涩的微笑。他知道父亲为了他的学费日夜奔劳,可对自己没有其他同学拥有的电脑,手机也感觉到落差。人是多面的,我可以给韩胜利贴上一个可恨的标签,但我不愿意。他了解自己的缺点,内向,话不多。可是在招聘会上却又依旧内向,不主动的去寻找机会。他是可恨的因为父亲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却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对于韩胜利的父亲韩赔印来说,我不认为他会认为自己的儿子可恨。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的情绪的词语,对于我一个旁观者来说,我愿意倾听和了解,却不想带有成见。
很久之前看过,最近发生了一些事让我重新想起了这部纪录片.哪怕内容和它并没有多大关系,但你看过之后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它.
生活让我比上一次观看时多了更多体会.
2021.12.16
图书馆闭馆之后高高兴兴去校门口买烤冷面,这次多了一个男孩子在校门和小摊之间来回跑腿送餐. 他看起来和我一样大,长得周正,说话也有逻辑.他讲自己的大专学历,讲在毕业之后又学了设计,最后回家里给小摊帮忙.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假期在家的时候点外卖,配送电话里是一个年轻男孩子的声音,我家住的地方相对复杂,但他听了一遍就可以捋清楚最后送达.打开门一看,也是一副清秀模样,他在本地大专毕业之后就出来送外卖,说自己在送外卖骑摩托车兜风的时候最自在. 他们看起来明明也该是读书人,并且逻辑清晰,看起来和学校里的男孩子没什么两样. 或许人与人个体间的差异其实没有那么大,真正能拉开差距的只是每个人被分配到的或者自己后期争取到的资源的不等而已. 以及专科毕业生可能不同于一般人所默认的去工厂做对口工种工人这样的就业去向. 哪怕我只是见到了很小一部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如果想调查的话,专科学校的应届生去向报告基本也没有多少可信度,我们要去默认的小工厂里询问工人的受教育程度么.如果达不到预期数据,人们还能怎样调查呢.
很多人听说过“读书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但如果你看了导演李军虎拍的纪录片《父亲》,不仅不会这样想,还会深深的无奈与心酸。
记录片在2002年,陕西农村的韩培印的儿子韩胜利考上了西安石油大学,父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希望儿子将来能有出息。为了儿子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父亲一同到西安打工。而儿子背负着父亲的期望,四年大学艰难中读完换来的却是自己基本工作都找不到,工资待遇还不如父亲打工的多,更不要说在深圳打工的妹妹了。英语片名为Brave Father,勇敢的父亲,对于父亲,导演还是给予肯定的,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哪怕砸锅卖血再苦再难也要给儿子赚取学费,为了学费父亲已经耗尽了自己的所有力气,我们还能奢望这样的一个父亲什么呢。而同样孝顺、努力、认真读书的韩胜利,我们又能奢望这样的一个普通农村孩子什么呢。但如果如此贫穷却努力着的韩胜利去承受所有这一切,是否又有些不公平呢。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这部纪录片留给我们的是久久无法平静的思索,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家庭的可悲结局,读书难道不能改变命运吗?
现实中对读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读书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而另外一种却是读书无用论。同样是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相径庭的理解呢。其实,书只是工具而已,就像刀对于厨师是用来做饭的工具,对于恶人却是用来杀人的工具。只是不同的人,对于读书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知。有人读专业书获取了生存技能,有人读传记获取了勇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人读哲学书理解了人生价值与意义,有人读历史懂得了历史总在不断重演的规律。书是人类文明的记录与载体,尤其经过几十代人筛选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有人一碰书就瞌睡,读书没有一字走心,确实读书无用。有人几十年不读一页书,照样吃饭睡觉工作赚钱,生老病死样样不误,书对他而言确实一无是处。但可曾知道,猪也是这样想的。
而胆小懦弱自卑顺从的韩胜利,缺乏专业特长,没有兴趣爱好,不懂人际交往,仅仅靠读课本做题考试,又如何能改变命运呢。岂不知课本只是人类书籍的一个门缝,他却从来没有开启通往人类文明殿堂的这道大门。而父母这份缺乏人性之爱的含辛茹苦,没有带给他勇气与信心,更像一道无形的紧箍咒,不停的念着回报回报回报的咒语,让他不敢有丝毫怠慢,在这种压迫之下,谨言甚微,小心读书,甚至忘记了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思考的过程,在韩胜利空洞的眼神中,我只看到了麻木与迷茫。读书或不读书对他而言,没有任何的区别,没有带给他任何的思考和认知提升。
读书,是自己喜欢的吗,能在书中获得什么,为什么要上学。我可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的人生是如何规划的,我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在读书的过程中,儿子韩胜利没有过任何思考。读了四年课本之外,在西安大城市的所见所闻也没有丝毫提升自己的认知,只是一个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勤工俭学只会捡垃圾,自己学的知识没有转化为任何生产力,连个家教都不会去做,连个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去兼职实习。
而同样的作为父亲韩培印也从来没有想过,也从未有意识的在为人做事、人性塑造、人生规划等方面进行开放式、引导式、启发式的教育。仅仅把读书当成交易,如果读书后工资十倍就有用,读书后工资百倍就是改变命运,读书后工资还不如自己高就是读书无用。殊不知,读书是武装大脑、促进思考、改变认知的。至于工资,与读书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与认知有必然的联系。
之所以,我对这部纪录片会有感想。因为我自己也是来自山西的农村,自己也走过类似的弯路,而周围的环境与片中父亲韩培印一般无二。而后来自己长大后才明白,其实没有地域区别无论城市农村,与韩培印韩胜利父子没有认知提升与改变的人太多了。这个世界上十年二十年没有任何认知提升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基本在二三十岁的认知一直到老都没有什么改变与提升,又如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当不会思考,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当下看再多的短视频,不会有任何思考,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主动思考,书是引导思考的导师。引导学生从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读书,在思考中提升自我认知,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从来不是为了考试做题,只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只会听话做笔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思考,才是教育的起点,是人生的起点。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唯有认知的提升才能改变命运。
我想通俗意义的改变命运即是身份从农民、工人、打工普通家庭的出身当到了局长、教授、公司老总,收入由普通人的三万五万到年入百万。资产按照当下财富自由千万标准。按照最新千万资产标准中国206万户,占比不足1%,如果三四线城市以下占比更低,万分之一的概率。而要从几万几十万达到千万以上,恐怕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所以无论通过那种方式改变命运实现阶级跃迁,在我们周围我们所知道的都是极少数人。而寄希望于读书改变命运,本身这种想法就不太现实。
但我所理解的改变命运,地位、收入与资产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不局限于周围环境的认知,自我启发自我思考,依靠自己的读书、见识与经历给自己开启了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新世界,建立了独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依靠自我能力在某个领域取得合法稳定的收入,即认知改变命运。
对我来说,自认为是读书启发我思考,认知改变了我的命运。对于普通农民家庭,不是读大学,我没有机会走出家乡走过国内很多城市。不是读书,自己就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自我提升认知。现在过着家乡的家人朋友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方式,是我自己选择的快乐幸福生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走了很多弯路错路,我都不后悔,最后悔的是自己读书太少思考太少,使自己错过了一些人生的机遇。
其实,这个世界绝大多数都是平凡之人,都是碌碌无为、柴米油盐、一地鸡毛、生老病死,对于个人而言,命运不是最重要的,平安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无疾而终就是完美人生,完美人生比所谓改变命运要更难,但却是每个人可以争取的人生目标。
伟大的父爱,残酷的人生
这么底层的人却对社会对政党充满感恩与希望,是愚昧还是善良?
密密麻麻的一本欠账,多少父亲的血与汗。父亲胜利都在努力。美国人读大学还需要向父母伸手要学费吗?根据沙利美和盖洛普联合作出的一项调查,父母平均所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48%,子女平均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33%,学生获得奖学金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15%,也有3%的大学费用是由学生的亲朋来提供的。
当我看到胜利一个月只有两百块钱生活费的时候,我震撼了,我跟他上大学的时间差不多,所在城市消费水平也不比西安高多少,但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他的四到五倍。对胜利的父亲,我同样充满敬意。
这就是国人对中国教育现状误解的悲剧
打脸无数没钱还要装逼的人 是时候该醒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一个父亲,打工,借钱,来资助儿子上大学读书。儿子也省吃俭用,靠卖废瓶子来补贴生活。但是当儿子大学毕业,发现并不一定能比父亲挣得多。。。现实和生活是残酷的。父亲的形象朴实且真诚。但是作为纪录片太过煽情。这让纪录片的纪录价值和客观性大打折扣
情真意切
什么都说不出来,堵住了。
突然语噎。父爱不是有500万给你100万,而是节衣缩食的把赚的100元全都会给你。
最后一段话
除了音乐太煽以外,其他无可挑剔~
哭了!!!
看完让人觉得很懊恼,观影过程中几度欲关闭,可气愤归气愤,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大部分愚蠢的人都是朴实的.
儿子宁愿捡瓶子也不去打工,可能是出于一种对于同社会、同他人接触的恐惧吧……从闭塞的农村来到现代都市,周围的一切是如此陌生而可怖,让人无所适从。这种恐惧我也感同身受
用音乐煽情过渡真是大败笔,除此还不错。尤其是选的拍摄对象,这个父亲,非常好。
出身家境造成胜利视野、能力、性格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成为他改变命运的阻碍,有点悲哀的宿命的感觉。。。
胜利告诉父亲四级差20分过时,一起上课的同学的笑声以及成绩不够好读书也浪费钱的评价让人心情复杂,父亲的本子记着“虽然不是什么好学校,但有的人想考,他没有考上,而你考上了。”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总是无怨无悔从不计较
父親質樸 孩子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