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来以为可以看SM的,没想到床戏异常温馨哇hhh 这部电影前半段要胜于后半段吧,不像有些电影会有那种看到后来渐入佳境越来越好的感觉。 对于大家都在讲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emmmm其实我还蛮抵触的。只能说,这部电影前面的表现使我能够比较理解男主和女主的心路,但如果把他们都当作人,人,那我是不能够为他们下定论,不能说自己能完全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我觉得能够这样相爱是太需要勇气的事情了,这种爱情本身就很复杂,用一个词语就给概括了,然后开始展开评论,这太冷冰冰了,太自以为是了,把这一切伸展的都框进了一个框子里了。 然后说说让我觉得,哎,草草了事的结尾。 我以为姐姐Lola最后是不会理解的,其实那个knot导演创造得挺好的,姐姐拉着Marina走,而班德拉斯在盗车,就这样错过,回去看人都跑了,然后看班德拉斯的反应。结果几分钟给我整完了个大团圆的结局?哭了。 电影拍太短了,如果Lola不会理解的话,那故事得长了,导演估计觉得讲不完,或者讲了又重复。因为以班德拉斯这性格,不找到Marina估计不会放手,但......这次他能找到Marina也只是因为巧合而已啊,要是她们真的逃了,甚至把他告诉警察了...That will be a totally different story. 因为我觉得每一种爱情都是脆弱的,特别还是这样的一种爱,而导演把这部拍得好想坚贞不催一样。回想Marina最开始是怎样的反应,Lola听到之后...那肯定不能说两个人都这样轻轻松松地把这事给接受了。如果这只是一种普通的爱,但显然这不是哇.......没啥如果的。 结尾这里好像处理地太顺理成章,其实是因为前面没有足够得塑造好Marina和Lola吧,人物有是有,主要是集中在了’班德拉斯’上。其实Marina这个女子的性格,导演也没有完全地塑造好。她是怎么爱上她的(有),并且爱上后呢?她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我觉得那时那种内心冲突和挣扎应该是非常大的吧?她有犹豫吗,她有害怕吗,她有后悔吗,还是她义无反顾呢?她与周遭的决裂呢?这些都没有表现。和姐姐聊这几天她经历的事,这也很关键吧?姐姐的情绪是怎样的变化,怎么做出选择的,这些都没有交代,只是草草结了尾。前面如果有一些特殊的事件可以为这最后一笔做一铺垫的话,或许会好些?但即使是现在这样,也稍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emmm难啊。 也可能跟导演具体选择生活中的哪个片段来拍成电影有关?可能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拍电影或者即使适合了,也得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比较适合?拍到这里结束,这部电影这口气等于是松下来了。有一些电影就说冲到了最后,那口气都没有松掉,甚至一直噎在那里,人想起来就如鲠在喉那种感觉。想到这部电影里那个导演和另一个人argue结尾,导演搞不好ending,那人说你就 ‘the end’往那最后一放不就得了,笑死了,现在突然觉得这电影结尾不久这么搞了一下么,咳。 上次听反派影评说《寄生虫》也烂尾,哭了,那个比起这个好很多了噢。 结尾这么搞的话,其实,给人留下的回味就不多。他们唱着歌在一辆车上,其实也让我想到了《毕业生》的结尾,也是开着车,男女主他们私奔了,可是这样的爱情会好吗?至少那个结尾拍得会让人想一想,会有另一种感觉出来,但是这部里面导演好像不是那种感觉,就是挺直白的挺简单的,好像那时候大脑停止思考了一样,emmm总之我有这种感觉。 像《欲望法则》、《苦月亮》、《巴黎最后的探戈》这种的结尾就给我那种很强烈的震撼,爱到最浓烈时,欲望终于达成它的最顶峰时一刹那的死亡,并且可能是早已准备好的、早已预备着的一次,现在想起来,那简直是赴死的fuck啊,那个太痛了,太震撼了。
阿尔莫多瓦这手"把奇情怪恋拍出家长里短的感觉"的本事真是一绝,热情又不突兀,换个人来拍保不齐就得弄点惊天动地你死我活的烂俗段子;话说回来这斯德哥尔摩群侯症主要还得看绑架者是谁,要是我去那就......
香艳奇诡的虐恋故事,阿莫多瓦恨不得将五颜六色的油彩泼满整个屏幕。年轻时的班德拉斯真是小狼狗啊,那种暴烈痴情比任何绳索都有效,快来捆着我绑着我~!
斯德哥尔摩爱情小段子,主要是班德拉斯长的好看,换一个卡西莫多试试
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出发,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被动地位在这部影片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自由也意味着孤独""我只是想帮你消音""养老金""人生地铁路线图",片尾公路唱的歌,又见Stockholm Syndrome,安叔的傻小子愣头青年代。如常,阿莫多瓦镜头下的女人总是性情中人,妖艳强悍豪放野如烈酒却又母性绝伦。氛围单纯宽容,诙谐掺加小治愈,忍俊不禁同时被默默击中
这是一部从女性主义出发的影片,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被动地位在这部影片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要说玛利亚为什么会爱上他,有短评归结于里奇的颜值,也有人以斯德哥尔摩作为总结,实际上我以为,真正转折点的发生是在对受伤段落的处理,类似于苦肉计,激发了她的母性关怀,作为粗人的绑架者没想到“意外的受伤”反而因祸得福,最终得到了玛利亚的爱。但这确实是很实际的一种处理,也是他得爱的主因
给演员演技打三星!至于内容我不喜欢~
这离经叛道的爱情 强烈又荒诞
片中所有的段落都是点到为止,干净利落不拖沓,结尾的happy ending似乎是太过于理想化,但这也正是在告诉人们,这是部电影。
1.捆绑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阿布里尔与班德拉斯这对美女俊男组合的表演使人信服。2.阿莫多瓦浓烈的火红与高饱和的蓝绿黄,精神病院画与实景的平滑叠化,人生地铁路线图。3."有时候爱情片与恐怖片不好区分",一如[天外魔花]海报与电视中的[活死人之夜]。4.互相试探的装睡。5.浴缸潜水机自慰。(8.5/10)
假爱之名浪漫地讲述女性在社会中无奈的被动身份,被爱、被困、被解救,“自由意味着孤独”这种瞎话也只有精神病院院长说得出口。班德拉斯性感爆炸,拜托来绑我啊!!
阿莫多瓦。除了他,我想再也没有人会说,我的生命终点站是你!这种纯粹和偏执,可不仅仅是瞬间爱好。
……不知道该怎么说
D+/ 不大行,有点过度概念化了。阿莫多瓦的情欲似乎更适合在多人间流转形成一种相互辉映碰撞的效果。在两个人之间虽然能捕捉到撕裂性的心理角力片段,但是整体上很容易显得缺乏铺垫甚至强扭。《斗牛士》的后1/3就已经有了点类似的问题,这部则从中段就逐渐显露,女主的表演说服力明显不及班德拉斯。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当代爱情神话的不成立。阿莫多瓦的电影世界本身就很大程度地超离于当代世界。在这样一个本就十分开放且无拘束的语境下,要隔离出一个“精神病人”的爱情故事,难免有生造之嫌。因而结尾要去寻回一个被毁灭的原乡也显得十分刻意。简言之,阿莫多瓦拍的本来就是边缘性的“精神病人”,何必特地提取一个“精神病人”?
疯狂变态的爱情,一点都不招人喜欢……
并要像“他爱她一样爱他”。
典型斯德哥尔摩症的爱情,其实我是无法理解的,大概班德拉斯颜值占了很大因素?
关键不在于绑架你的人多爱你,关键在于绑你的人长得有多帅。
安东尼奥那对纯情的眸子啊。那个眼睫毛的阴影啊。那个凶相毕露的小表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