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s a certain remoteness to the film. It tells, rather than shows. We never get a close-up of Manon's face, for example, nor do we see her fluttering eyelashes and trembling lips. Instead, a good many monotonic--if purposefully so--voice-overs take place throughout the film, to fill the audience in on her inner thoughts and also mark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amera keeps its distance, preferring mid-focal length and, much like Pierre, glued to its central characters yet refusing to understand.
到底什么会是爱情的真实摸样?作为问题,它不可能有答案;因为爱作为事件,拥有着最大变数。这是为何电影与文学永远都在开发这一命题,不论它多么落于俗套,从偶然与转瞬间获取的能量中脱离。事实是,真正让我们感动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发生在银幕上还是书页间,越来越少。人,作为情感动物,天然地对于爱情有一份期待与美好,进而将其神圣化的。这就给了某些人以契机,来生产用于消费的爱情,而这种情况我们已经太过熟悉了。 让我们感兴趣的一直都是法国人对于爱情的想法与观点。如果说意大利人的爱情倾向于现实的肉欲层面,那么法国人因其思维之抽象特质脱离了肉体的表层,进入理想的探讨与分析。这就是发生在侯麦电影中的情况。尤其是以“六个道德故事”命名的作品中,通过人物对情感、心理的自我剖析从而消解掉一些反常爱情(出轨、背叛、洛丽塔之恋等)关系中可能产生的道德困境,进而将爱情转换为游戏,成为大脑思维直击的对象。 在菲利普·加莱尔的这部《女人的阴影》中,同样逃不脱这种倾向。这是一个爱情事件的样本,供观众沉潜、反思,进而获取自身的理解;而非用来消费,带领观众逃离现实、想象美好爱情的一类电影。《女人的阴影》中的故事就是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的爱情魔障之一。作为男人与女人,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我们的本性,但这也不应该成为借口。如同电影中的男主角在出轨之后自我辩解一般,如果因此而姑息,那便是逃避爱情摆在我们面前的困境,而这种困境同样可能是爱情的机遇。 人物的辩解是通过画外音的方式告知观众的,因而加莱尔并未像侯麦一般将爱情转变为游戏,以获得“智趣”。《女人的阴影》中的三个角色,确实不太具有侯麦电影中的人物那般具有对话、争辩、反思的能力。不然,他们就可以借此从困境中脱离,而不会陷于艰难、痛苦的境地。摆在这个男人面前的是,不自禁地寻找新的乐趣的本性。也许,婚姻生活确实对男人形成了舒服,自我时间被侵占的感觉。相反,女人更倾向于相处、陪伴,时刻地缱绻在一起。 这或许是大多数男性出轨产生的原因。这给予他的新空气,以此才能继续忍受婚姻生活的单调、乏味。女性的敏感与直觉,也表现于此。妻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揭穿了丈夫的背叛。她通过男人的话语、表现已经早已判断出这一结论,她通过一点提示,一些暗语来让对方知道这一情况。但男人天然相信了自己对女人直觉能力的判断,而这往往错误。对此,女人们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忍耐。只有当她们确实感觉不到从对方身上发送来的关怀与目光,她们只能寻找另一个男人的温暖。不然,她们还能怎么办呢?女人需要关怀、拥抱、亲吻这些亲密的接触,却确认自己正处身于爱情之中。 但为何一个男人就无法忍受女人的出轨?当他确定女人出轨之后,他进行观察、窥视,好像第一次遇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想认知对方的行为在得知对方出轨之后。很明显,这段婚姻建立在不平等之上,这已经从妻子与其目前的一场对话中便可以获知,她在牺牲自己,但她无怨无悔,而他大概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男女本性一目了然。 影片的一处巧妙设计是妻子出轨通过丈夫的情人发现。这种传递的方式,避免了直接交火与戏剧冲突,充满了法国人智识上的趣味考量。从现实层面来讲,法国人拍的电影总归是不真实的;但从一个抽象的思维角度去看,它们又是真切的。因而,《女人的阴影》不太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其切入的爱情中的男女行为、心理,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都有可能陷入相同的困境,做出相似的挣扎。这是爱的体验,不应该抗拒。
女人有阴影吗。
似乎女人每天对着镜子妆点,走出门,我们看到的只有光鲜。伊丽莎白正对着镜子弄头发,听到喊声,便问“皮埃尔,你回来了吗?”,但进来的却是一位老头,吓了她一大跳。原来老头是送花的人。菲利普·加瑞尔的《女人的阴影》(2015),一开头,即点明主题,女人是容易惶恐的。阴影来源于不安与莫明的恐惧。皮埃尔也并没有给她吃定心丸,反而在外面结识了一个性情温柔的女人阿含。
电影用旁白的形式,呈现皮埃尔与这两个女人的幽幽心迹。有意思的是,片中给这两个女人的角色定位,伊丽莎白跟皮埃尔一样,既是情侣,又都是一个纪录片的拍摄者,而阿含则是皮埃尔属下的实习生,日日跟拷贝打交道,似乎都跟影像有关系。这种角色的比照,与影片黑白风相一致。诸多年代模糊的影像,与角色职业的模糊性形成一种形而上的独特光影。似乎导演着迷于影像甚过对于人物本身的演绎兴趣。但这部电影显然有着简约的色调,似乎给人感觉着墨不多,却依然引发品味的情致。
片中,游走于两个女人之间,皮埃尔当然过得挺滋润。特别是当阿含抱着他说出“有你在多好,感觉好幸福”这样的温馨话语。而伊丽莎白同样抱以甜蜜的口吻“我喜欢看到你”,如同她拿着鲜花插在花瓶里的笑脸一样楚楚动人。
问题是,当阿含在咖啡厅,无意当中,发现伊丽莎白同样也在跟别的男人幽会,且告诉了皮埃尔。皮埃尔不干了,他不但终断了与阿含的情人关系,且挠心抓肺地跟踪伊丽莎白,导致二人感情陷入窘境。这一方面说明他跟伊丽莎白的感情,比阿含更深,另一方面,他对于爱情仍有某种幼稚病,不免天真。
分手后的皮埃尔及伊丽莎白,并不轻松,反而更加难耐,总是坐立不安,简直如坐针毡。二人在一起时,都知道对方有别的情感,起初都不以为然,一旦当回事,却又因吵嚷而分手。回归单身的他俩,似乎更不得安身。这是无解的难题。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不是高山,而是薄冰。
片中有意味的是,深夜,伊丽莎白呆坐在床上,突然听到从外面传来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做爱声,这种高强度刺激与震颤,让她只能蒙被大睡。好在友人去世,他们得以相见。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时却装着无所谓。但终控制不住,伊丽莎白扑上去,二人紧紧拥抱一起。横亘在他俩情感之间的薄冰,顷刻之间就融化了。哪还顾得上面子呢。
“我再也不跟踪你了”,“我真的爱你,见到你真好”……喃喃絮语,都是老生常谈的话,看似了无趣味,却有股淡淡地香味可口。情人相见,分外妖娆。身心的每个毛细孔打开,暖流滑过,带着微笑,唱着欢快的歌儿,如潺潺清流奔向愉悦的远方。
法国影评人说这里有侯麦电影的味道。我说,真的没有。本就是两种风味。没人再能拍出侯麦电影的味道。如同过年腌制的腊肉咸鱼,各有各的味道,自有其特异之处,不必锱铢必较。
难得的是,影片并不话唠,节奏感很强。也没有长镜头,看得出其中的剪辑,极其用心。它所弥漫的味道,正是法国这类小制作情感片的普遍印记,只是说它更简约。可我不清楚它为何用黑白片的形式,是否以黑与白代入某种是非辨识。
“女人的阴影”,与其说是出于对于情感本身的不自信,不如说这是走向成熟爱情的必经之路。对于爱情,没人能够一劳永逸,唯有将爱情进行到底,用心经营,方是正道。
离开的情人,并无特别之处,更无骚扰。分手的女人,经过痛苦的打磨,反而更加懂得爱了。法国人对于爱情的浪漫,主要体现在其大度,分了就分了,就没必要纠缠不休,没有如某些地方的人那样的暴烈,甚至酿成惨剧。强扭的瓜不甜,劝戒越多,正说明不讲理而欲强扭的人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皮埃尔要由“要照顾两边的感受”,终于回归只顾及一个人的感受即可。或者,用不了多久,他又要照顾两边的感受。现代人的情感状态,不可能是线性单一的。疲于奔命之后,回归自身内心,却要为不息的寂寞和躁动而忍耐。这才是真实的人生。脑袋空空,不用算计。爱情当中没有真理,只有真诚,或者只有身心交融的快慰便足矣,如此,才谈得上携手到老。
2015、12、8
到底什么会是爱情的真实摸样?作为问题,它不可能有答案;因为爱作为事件,拥有着最大的变数。这是为何电影与文学永远都在开发这一命题,不论它多么落于俗套,从偶然与转瞬间获取的能量中脱离。事实是,真正让我们感动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发生在银幕上还是书页间,越来越少。人,作为情感动物,天然地对于爱情有一份期待与美好,进而将其神圣化的。这就给了某些人以契机,来生产用于消费的爱情,而这种情况我们已经太过熟悉了。 让我们感兴趣的一直都是法国人对于爱情的想法与观点。如果说意大利人的爱情倾向于现实的肉欲层面,那么法国人因其思维之抽象特质脱离了肉体的表层,进入理想的探讨与分析。这就是发生在侯麦电影中的情况。尤其是以“六个道德故事”命名的作品中,通过人物对情感、心理的自我剖析从而消解掉一些反常爱情(出轨、背叛、洛丽塔之恋等)关系中可能产生的道德困境,进而将爱情转换为游戏,成为大脑思维直击的对象。 在菲利普·加莱尔的这部《女人的阴影》中,同样逃不脱这种倾向。这是一个爱情事件的样本,供观众沉潜、反思,进而获取自身的理解;而非用来消费,带领观众逃离现实、想象美好爱情的一类电影。《女人的阴影》中的故事就是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的爱情魔障之一。作为男人与女人,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我们的本性,但这也不应该成为借口。如同电影中的男主角在出轨之后自我辩解一般,如果因此而姑息,那便是逃避爱情摆在我们面前的困境,而这种困境同样可能是爱情的机遇。 人物的辩解是通过画外音的方式告知观众的,因而加莱尔并未像侯麦一般将爱情转变为游戏,以获得“智趣”。《女人的阴影》中的三个角色,确实不太具有侯麦电影中的人物那般具有对话、争辩、反思的能力。不然,他们就可以借此从困境中脱离,而不会陷于艰难、痛苦的境地。摆在这个男人面前的是,不自禁地寻找新的乐趣的本性。也许,婚姻生活确实对男人形成了舒服,自我时间被侵占的感觉。相反,女人更倾向于相处、陪伴,时刻地缱绻在一起。 这或许是大多数男性出轨产生的原因。这给予他的新空气,以此才能继续忍受婚姻生活的单调、乏味。女性的敏感与直觉,也表现于此。妻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揭穿了丈夫的背叛。她通过男人的话语、表现已经早已判断出这一结论,她通过一点提示,一些暗语来让对方知道这一情况。但男人天然相信了自己对女人直觉能力的判断,而这往往错误。对此,女人们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忍耐。只有当她们确实感觉不到从对方身上发送来的关怀与目光,她们只能寻找另一个男人的温暖。不然,她们还能怎么办呢?女人需要关怀、拥抱、亲吻这些亲密的接触,却确认自己正处身于爱情之中。 但为何一个男人就无法忍受女人的出轨?当他确定女人出轨之后,他进行观察、窥视,好像第一次遇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想认知对方的行为在得知对方出轨之后。很明显,这段婚姻建立在不平等之上,这已经从妻子与其目前的一场对话中便可以获知,她在牺牲自己,但她无怨无悔,而他大概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男女本性一目了然。 影片的一处巧妙设计是妻子出轨通过丈夫的情人发现。这种传递的方式,避免了直接交火与戏剧冲突,充满了法国人智识上的趣味考量。从现实层面来讲,法国人拍的电影总归是不真实的;但从一个抽象的思维角度去看,它们又是真切的。因而,《女人的阴影》不太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其切入的爱情中的男女行为、心理,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都有可能陷入相同的困境,做出相似的挣扎。这是爱的体验,不应该抗拒。
菲利普·加莱尔新作,将婚外情故事拍得纯净脱俗,引人深思。黑白摄影赏心悦目,以光线和阴影外化人物情感状态与相对地位,有几处还用了不加稳定器的手持。与其提新浪潮和侯麦,不如说更接近洪尚秀式的自我掩饰辩白和对两性关系的微妙捕捉。ps:丈夫的情人发现并告知妻子出轨,很新颖的设定。(8.0/10)
真的挺不错的,把新浪潮的小成本发挥了一下。关于爱与背叛的二元主题被二战中英雄与卖国贼的二元背景衬得很有意思,最后假英雄真叛徒葬礼上的不清算和男女的和解,又是欧洲伤痕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有些错误不能追究,遗忘和谅解是疗伤的唯一灵药。
和上一部《嫉妒》还真是有点像(我更喜欢前作一些),但这种法式的缠绵和不讲理的爱情,而且只谈爱情不谈其他,加瑞尔拍出来就是让人看不厌。
侯麦式结构链,洪常秀式自我辩驳;流俗题材处理得干净通透,黑白光影打造下的表情变化和气息捕捉令人迷醉,要求被认同的呼声在爱情通道里回荡,爱和被爱一样孤独;“是你告诉我的,通过你的一切告诉我的。”唯仍存爱意方体察到种种微妙变化,在爱情里,一切有理,一切无理。
三组恋人,道尽男女关系中的每一种鬼打墙。故事非常新浪潮,摄影很精致,恩。。。。看完果断搞基。异性恋好渣哦!
《嫉妒》是打结,这部是解扣
需要再刷
#2015金马影展# 最后一场拍得极好,颇有Pickpocket韵味。总感觉戏和旁白之间不太平衡,镜头节制旁白则走得太远。
一个婚外恋故事,讲得如此简约纤微,优雅干脆。通过旁白那淡淡的讽刺,光影构图里隐藏的不安,还有几个幽暗的插曲(如伪抵抗运动分子目睹的阴影里的男人、曼侬听到的隔壁的女人呻吟声),影片获得了令人沉思的特质。加瑞尔本是为了节省经费而缩短了片长,然而这73分钟的长度本身却成了一种美学风格。
要是所有电影都只有70分钟就好了……黑白复古画面,偶尔来点调侃的叙述性画外音。男人可以纵容自己劈腿,却无法容忍另一半不忠;男人对第三者反应迟钝,女人却能凭借直觉迅速知晓。婚姻不可避免会遭遇侵蚀,但仍相信它的牢不可破。在葬礼上happy地复合了也是够戏剧
拍纪录片那条线沦为点缀,文本层次欠缺不少。
我的小三看见你和小三在一起,女人的阴影是爱情的真实模样
恋爱中的男男女女都是神经病。
活好就是任性。我是指刷墙壁的活,你们以为呢?
从两性角度探讨爱情与道德的命题,简洁、质朴,黑白画质模糊时代感,因为孤独永远存在~
爱情的婉转与缜密 大概只有透过时间才觉察 其中的微妙 “你看我的眼神 你跟我说话的样子 你和我亲密的方式” 嫉妒与悔恨 谁都猜不透假象 最后的拥抱 一时之间竟然哽咽 我们会拍更好的电影 我将永远爱你
#BIFF# 典型的菲利普·加瑞尔式的电影。三角恋爱里的两性关系拍得微妙(而且这次还有些好笑)。唯一的区别是:主人公夫妇拍摄纪录片电影这一安排(事后知道那个抵抗运动主角是假的)恰好对应了两性关系中的真与假。
关于偷情的各种日常,兜兜转转理所当然,光影间自有新浪潮的气息。两性关系就像一场投机——I'm queer 谢天谢地~~~
如今70分钟的好电影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这才是去年最好的法国电影。